古文辭類纂(套裝全2冊)

古文辭類纂(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姚鼐 著
圖書標籤:
  • 古文
  • 辭學
  • 文獻
  • 工具書
  • 古代漢語
  • 文化
  • 經典
  • 語言學
  • 史料
  • 輯佚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崇文書局
ISBN:978754034388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625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字數:772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桐城派文學大傢姚鼐,精挑細選13類700篇曆代漢語範文
  姚鼐所選文章,以“唐宋八大傢”作品為主,唐代有韓愈、柳宗元,宋代有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其前選入戰國、秦漢的部分作品,其後選入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的作品,中間選入元結、張載等人的作品。魏晉六朝之作,隻選入辭賦若乾篇,頌贊若乾篇。全書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13類,文約700篇,閤為75捲。


  ◆姚鼐逐篇點評,詳解漢語寫作的基本方法
  姚鼐不僅精選齣曆代範文,還逐篇進行點評校勘。這些點評不僅指齣瞭每篇文章的流變綫索,使讀者可以縱覽漢語文學的發展變化並瞭解文學大傢之間的淵源;而且對作品進行瞭解釋和分析,輔助讀者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學習漢語寫作的基本方法。
  姚鼐作文的基本觀點:
  ①作文要將義理、考證、辭章三者融會貫通,方能“得其美之大者”。
  ②文章是寫作纔能(“藝”)的體現,而自然規律(“道”)是詩文的本源。故“道與藝閤,天與人一”,纔能寫成優秀的文學作品。
  ③姚鼐將作文的屬性分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八個方麵。神、理、氣、味屬於文章“精”的一麵,格、律、聲、色屬於文章“粗”的一麵,想要寫齣好文章,就要注意二者的統一。


  ◆光緒32年求要堂刻姚鼐晚年定本,補全姚鼐批注,簡體橫排易讀本
  《古文辭類纂》在姚鼐生前僅以鈔本的形式流傳。嘉慶年間,康紹鏞據姚鼐中年所訂鈔本刻印成書,世稱康本。道光年間,吳啓昌又據姚鼐晚年定本刻印成書,世稱吳本。光緒年間,滁州李承淵得姚鼐晚年傳其幼子姚雉的圈點本,請桐城蕭穆取康、吳二本詳細勘校後刻印成書,世稱求要堂本。求要堂本堪稱集大成的定本。
  本次整理齣版,即選取根據求要堂本刊印的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24年鉛印本為底本,並補全姚鼐所有批注,以簡體橫排易讀本的麵貌呈獻給讀者。


  ◆曾國藩推薦兒子一定要讀的8種書之一
  曾國藩鹹豐9年給兒子曾紀澤寫信時,曾談到自己的讀書法門:“餘於四書五經以外,《史記》《漢書》《莊子》《韓文》四種,好之十餘年,惜不能熟讀精攻。又好《通鑒》《文選》及姚惜抱所選《古文辭類纂》、餘所選《十八傢詩鈔》四種,共不過十餘種。……澤兒若能成吾之誌,將四書五經及餘所好之八種一一熟讀而深思之,略作劄記,以誌所得,以著所疑,則餘歡欣快慰,夜得甘寢,此外彆無所求矣!”


  ◆錢锺書16歲熟讀《古文辭類纂》
  錢锺書的父親錢基博先生是國學大傢。他對《古文辭類纂》極為推崇,認為其“分類必溯其源而不為杜撰;選辭務擇其雅而不為鈎棘。薈斯文於簡編,詔來者以途轍”。他曾選擇《古文辭類纂》作為少年錢锺書的文學讀物。對此錢锺書在《談藝錄》中迴憶道:“餘十六歲與從弟鍾韓自蘇州一美國教會中學返傢度暑假,先君適自北京歸,命同為文課,乃得知《古文辭類纂》……等書。”閱讀《古文辭類纂》對錢锺書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很有幫助。

內容簡介

  《古文辭類纂》是清代姚鼐編纂的一部古文總集,它體現瞭桐城派文學的主張,是一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古文選本。此書選錄從先秦時代到清代的古文名傢散文、辭賦作品七百餘篇,按文體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等十三類,每篇文章都略加校勘和點評。

作者簡介

  姚鼐(1732—1815),清代著名的桐城派文學傢、教育傢。字姬傳,又字夢榖,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姚鼐齣生於世代官宦之傢,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曾曆任兵部主事、禮部儀製司主事、山東鄉試副考官、湖南鄉試副考官、恩科會試同考官、刑部廣東司郎中、四庫全書纂修官等職。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辭職南歸,後陸續在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鍾山書院等地主講,餘生緻力於治學和教育事業。
  姚鼐在詩文的創作上成就卓著,是桐城派文學的集大成者,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他的一生著述很多,匯為《惜抱軒全集》八十八捲。所編纂的這部《古文辭類纂》影響很大。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古文辭類纂》一書,二韆年高文略具於此,以為六經後之第1書。此後必應改習西學,中學浩如煙海之書行當廢去,獨留此書,可令周孔遺文綿延不絕。
  ——吳汝綸(1940—1903)

  不讀此書即無以通為文之法。
  ——嚴復(1854—1921)

  姚氏之書所以足重者,以其鑒彆精、析類嚴而品藻當也。
  ——馬其昶(1855—1930)

  讀《古文辭類纂》者多,讀《惜抱軒全集》的卻少。凡是對於文術,自有主張的作傢,他所賴以發錶和流布自己的主張的手段,倒並不在作文心,文則,詩品,詩話,而在齣選本。
  ——魯迅(1881—1936)

  分類必溯其源而不為杜撰;選辭務擇其雅而不為鈎棘。薈斯文於簡編,詔來者以途轍。
  ——錢基博(1887—1957)

目錄

序 (姚鼐)
捲一~捲五-------------論辨類
捲六~捲十-------------序跋類
捲十一~捲二十---------奏議類上編
捲二十一~捲二十四----奏議類下編
捲二十五~捲三十一----書說類
捲三十二~捲三十四----贈序類
捲三十五~捲三十七----詔令類
捲三十八~捲三十九----傳狀類
捲四十~捲四十一------碑誌類上編
捲四十二~捲五十一----碑誌類下編
捲五十二~捲五十九----雜記類
捲六十------------------箴銘類
捲六十一----------------頌贊類
捲六十二~捲七十二----辭賦類
捲七十三~捲七十五----哀祭類
附錄
校刊《古文辭類纂》後序-----(李承淵)
康刻《古文辭類纂》後序-----(康紹鏞)
吳刻《古文辭類纂》序--------(吳啓昌)

精彩書摘

序(姚鼐)
  鼐少聞古文法於伯父薑塢先生及同鄉劉耕南先生,少究其義,未知深學也。其後遊宦數十年,益不得暇,獨以幼所聞者,置之胸臆而已。乾隆四十年,以疾請歸,伯父前卒,不得見矣。劉先生年八十,猶喜談說,見則必論古文。後又二年,餘來揚州,少年或從問古文法。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於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於古雖遠,而於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於時,則存一傢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於是以所聞習者,編次論說,為《古文辭類纂》。其類十三:曰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贊類、辭賦類、哀祭類。一類內而為用不同者,彆之為上下編雲。
  論辨類者,蓋原於古之諸子,各以所學著書詔後世。孔孟之道與文,至矣。自老、莊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傢不錄,錄自賈生始。蓋退之著論,取於《六經》、孟子,子厚取於韓非、賈生,明允雜以蘇、張之流,子瞻兼及於莊子。學之至善者神閤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纔,可以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為之也。
  序跋類者,昔前聖作《易》,孔子為作《係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之傳,以推論本原,廣大其義。《詩》《書》皆有序,而《儀禮》篇後有記,皆儒者所為。其馀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莊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餘撰次古文辭,不載史傳,以不可勝錄也。惟載太史公、歐陽永叔錶、誌、敘、論數首,序之最工者也。嚮、歆奏校,書各有序,世不盡傳,傳者或僞。今存子政《戰國策序》一篇,著其概。其後目錄之序,子固獨優已。
  奏議類者,蓋唐、虞、三代聖賢陳說其君之辭,《尚書》具之矣。周衰,列國臣子為國謀者,誼忠而辭美,皆本《謨》《誥》之遺,學者多誦之。其載《春鞦》內外傳者不錄,錄自戰國以下。漢以來有錶、奏、疏、議、上書、封事之異名,其實一類。惟對策雖亦臣下告君之辭,而其體少彆,故置之下編。兩蘇應製舉時所進《時務策》,又以附對策之後。
  書說類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奭》之篇。春鞦之世,列國士大夫或麵相告語,或為書相遺,其義一也。戰國說士,說其時主,當委質為臣,則入之奏議;其已去國,或說異國之君,則入此編。
  贈序類者,老子曰:“君子贈人以言。”顔淵、子路之相違,則以言相贈處。梁王觴諸侯於範颱,魯君擇言而進,所以緻敬愛陳忠告之誼也。唐初贈人始以序名,作者亦眾。至於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絕前後作者。蘇明允之考名“序”,故蘇氏諱“序”,或曰引,或曰說。今悉依其體,編之於此。
  詔令類者,原於《尚書》之《誓》《誥》。周之衰也,文誥猶存。昭王製,肅強侯,所以悅人心而勝於三軍之眾,猶有賴焉。秦最無道,而辭則偉。漢至文、景,意與辭皆美矣,後世無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雖有善意,而辭氣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諭下之辭,韓退之《鰐魚文》,檄令類也,故悉附之。
  傳狀類者,雖原於史氏,而義不同。劉先生雲:“古之為達官名人傳者,史官職之。文士作傳,凡為圬者、種樹之流而已。其人既稍顯,即不當為之傳,為之行狀,上史氏而已。”餘謂先生之言是也。雖然,古之國史立傳,不甚拘品位,所記事猶詳。又實錄書人臣卒,必撮序其平生賢否。今實錄不紀臣下之事,史館凡仕非賜謚及死事者,不得為傳。乾隆四十年定一品官乃賜謚,然則史之傳者,亦無幾矣。餘錄古傳狀之文,並紀茲義,使後之文士得擇之。昌黎《毛穎傳》,嬉戲之文,其體傳也,故亦附焉。
  碑誌類者,其體本於《詩》,歌頌功德,其用施於金石。周之時,有石鼓刻文,秦刻石於巡狩所經過,漢人作碑文,又加以序。序之體,蓋秦刻琅邪具之矣。茅順甫譏韓文公碑序異史遷,此非知言。金石之文,自與史傢異體,如文公作文,豈必以效司馬氏為工耶?誌者,識也。或立石墓上,或埋之壙中,古人皆曰誌。為之銘者,所以識之之辭也。然恐人觀之不詳,故又為序。世或以石立墓上曰碑,曰錶,埋乃曰誌,及分誌、銘二之,獨呼前序曰誌者,皆失其義。蓋自歐陽公不能辨矣。墓誌文,錄者尤多,今彆為下編。
  雜記類者,亦碑文之屬。碑主於稱頌功德,記則所記大小事殊,取義各異,故有作序與銘詩全用碑文體者,又有為紀事而不以刻石者。柳子厚紀事小文,或謂之序,然實記之類也。
  箴銘類者,三代以來,有其體矣。聖賢所以自戒警之義,其辭尤質,而意尤深。若張子作《西銘》,豈獨其理之美耶?其文固未易幾也。
  頌贊類者,亦《詩·頌》之流,而不必施之金石者也。
  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餘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類耳。太史公、劉子政不辨,而以事載之,蓋非是。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後之編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餘今編辭賦,一以漢略為法。古文不取六朝人,惡其靡也。獨辭賦則晉、宋人猶有古人韻格存焉。惟齊、梁以下,則辭益俳而氣益卑,故不錄耳。
  哀祭類者,《詩》有《頌》,《風》有《黃鳥》《二子乘舟》,皆其原也。楚人之辭至工,後世惟退之、介甫而已。
  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捨其粗,則精者亦鬍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禦其精者而遺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於退之,盡變古人之形貌,雖有摹擬,不可得而尋其跡也。其他雖工於學古,而跡不能忘,揚子雲、柳子厚,於斯蓋尤甚焉,以其形貌之過於似古人也。而遽擯之謂不足與於文章之事,則過矣。然遂謂非學者之一病,則不可也。
  乾隆四十四年鞦七月,桐城姚鼐纂集序目
  (選自序第1—3頁)
  過秦論上
  賈生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王、武王濛故業,因遺冊,南兼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美之地,以緻天下之士,閤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離橫,並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寜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製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漢書》作仰關,《史記》作叩。鼐按:對下開關,字作叩為當。師古乃譏作叩字是流俗本,非也。)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睏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奉秦。秦有餘力而製其敝,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國傢無事。及至秦王,(篇中秦王字,《史記》本如此,《漢書》俱作始皇。鼐按:《陳政事疏》亦稱始皇為秦王,似誼惡暴秦,不稱其謚。)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閤,執棰柎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濛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裏。鬍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傢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韆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馀威震於殊俗。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纔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硃、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鋤耰棘矜,非錟於句戟長鎩也;適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鄉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韆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閤為傢,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固是閤後二篇,義乃完,然首篇為特雄駿閎肆。)
  (選自第1—2頁)
  師說
  韓退之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齣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齣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授句讀及巫、醫、樂師、百工,未嘗非授業,但非傳道、解惑耳。此兩段明是以授業之師,陪傳道解惑之師,而用筆變化,使之不覺。)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此段承“聖人猶且從師”意申說,以終首句“必有師”之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選自第14—15頁)

前言/序言

  


《古文辭類纂》:中華文脈的精粹傳承與獨立解讀 《古文辭類纂》,這部鴻篇巨製,並非簡單地堆砌古文典籍,而是對中華民族綿延數韆年的文學創作與思想演進進行瞭一次精深梳理與獨到呈現。它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編纂體例以及深刻的解讀,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門,展現瞭古代文言文章的獨特魅力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其價值不僅在於對古籍的匯集,更在於其本身所凝結的學識、洞見與編纂者的匠心。 一、 編纂理念:以類為綱,精選擇優 《古文辭類纂》的編纂,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其“類纂”的思路。不同於簡單的年代順序或作者羅列,它將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按照文體、主題、風格等多個維度進行精密的分類。這種分類並非僵化的格律劃分,而是力求貼閤文章本身的內在邏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例如,對於抒情散文,可能根據其情感的基調、錶達的側重分為“山水閑適”、“感時傷事”、“閨情怨慕”等;對於議論文,則會依據其說理的焦點、論證的方式歸入“政治得失”、“人事修身”、“哲學思辨”等。 這樣的分類,一方麵極大地提高瞭讀者閱讀的效率。當讀者希望深入瞭解某一特定題材或某一類情感的錶達時,可以直接翻閱相應的篇章,而無需在大量的書中大海撈針。另一方麵,這種分類法也彰顯瞭編纂者對古文體例的深刻理解。它不僅認識到不同文體的形式差異,更把握瞭它們在精神內涵上的共通之處,將看似獨立的篇章,通過“類”這一紐帶,串聯成一條條清晰的文化脈絡。這種“以類為綱,精選擇優”的原則,使得《古文辭類纂》成為一部既具係統性,又富於藉鑒性的古文選本。它並非收錄所有,而是擇其精華,旨在呈現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錶性作品,讓讀者能夠窺斑見豹,把握古文創作的總體風貌。 二、 內容之深廣:洞察時代精神與個體心聲 《古文辭類纂》所收錄的文章,其內容之豐富,跨度之宏大,令人嘆為觀止。從先秦諸子的哲理辯論,到漢賦的鋪陳張揚;從唐宋八大傢的散文大傢,到明清小品的婉轉細膩,幾乎囊括瞭古代文言文章的各個主要發展階段和藝術高峰。 在思想層麵,《古文辭類纂》提供瞭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倫理觀念的絕佳文本。例如,涉及儒傢思想的篇章,往往圍繞著“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展開,探討如何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道傢思想的篇章,則展現瞭“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智慧,以及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法傢、墨傢等其他學派的思想,也通過其代錶作品得以呈現,構成瞭一幅中國古代思想圖譜的縮影。 在情感與生活層麵,這本書更展現瞭古人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讀者可以從詩賦中感受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愁,“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的壯誌淩雲,抑或是“花開堪摺直須摺,莫待無花空摺枝”的及時行樂。散文部分則描繪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場景,有隱居山林的閑適,有宦海沉浮的感慨,有市井生活的煙火氣,也有邊塞徵戰的悲壯。這些文章,猶如一麵麵鏡子,映照齣古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讓我們得以與曆史産生共鳴。 《古文辭類纂》在內容上的深廣,還在於其對不同創作意圖的關注。它不僅選錄瞭帝王將相的政治論述,文人墨客的抒情寫意,也收錄瞭史官的嚴謹記述,甚至是民間歌謠的質樸錶達。這種全麵的收錄,使得該書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曆史、文學乃至語言演變的寶貴資料。 三、 藝術價值:文辭之美,意境之深 《古文辭類纂》最直接的吸引力,莫過於其精湛的文辭藝術。古文之美,在於其言簡意賅,在於其句式嚴謹,更在於其蘊含的深厚意境。本書精選的篇章,無一不代錶瞭各自時代的文學高峰。 在語言運用上,這些文章或以華麗的辭藻,如漢賦中的“雕龍畫鳳”,營造齣恢宏壯闊的意象;或以樸素的語言,如《論語》中的對話,直抒胸臆,發人深省;或以精煉的比喻,如《莊子》中的寓言,寓意深刻,引人遐思。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如對偶、排比、比興、象徵等,更是將語言的感染力和錶現力推嚮極緻。 在藝術錶現上,《古文辭類纂》展現瞭古人對“意境”的追求。文章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一種氛圍、一種哲思的營造。讀者在閱讀時,仿佛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傢”的寂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壯闊,抑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這種“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藝術境界,是古文的獨特魅力所在,也是《古文辭類纂》所力圖展現的核心價值。 四、 編纂者的智識與眼光 《古文辭類纂》的價值,離不開編纂者高深的學識、嚴謹的態度和獨到的眼光。對浩瀚古籍的鑒彆、取捨,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編纂者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對各個朝代的文學風格、思想流派有清晰的認識,纔能做齣最恰當的選擇。 其“類纂”的體例設計,更是編纂者智慧的結晶。這背後是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是對不同文體特點的精準把握,以及對讀者閱讀需求的充分考量。這種科學的分類,不僅方便瞭後人學習和研究,也展現瞭編纂者對古文體係化梳理的卓越能力。 同時,編纂者在選文上的取捨,也可能隱含著其自身的學術立場和審美偏好,這使得《古文辭類纂》不僅僅是一部純粹的選集,更帶有某種程度上的“解讀”與“評價”。閱讀《古文辭類纂》,也是在某種程度上理解編纂者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與推崇。 五、 傳承與啓迪: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 《古文辭類纂》的存在,對於現代人而言,具有連接古今、傳承文脈的獨特意義。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潮流所裹挾,遺忘那些沉澱在時間深處的智慧與情感。《古文辭類纂》恰恰提供瞭一個迴歸與沉思的契機。 通過閱讀其中的篇章,我們可以學習古人嚴謹的思維方式,感受他們深邃的情感世界,體味他們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深刻思考。這些古老的文字,並非晦澀難懂的遺跡,而是飽含生命力和智慧的源泉。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拓展視野,提升人文素養,甚至在麵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時,找到古人智慧的啓示。 《古文辭類纂》更是一種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它以其權威性和係統性,為後人學習和研究古文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無論是文學愛好者,還是曆史研究者,抑或是渴望提升自身文化底蘊的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益。 總而言之,《古文辭類纂》是一部集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於一身的巨著。它不僅僅是古籍的匯編,更是對中華文脈的精心提煉、深刻解讀和智慧呈現。通過這部作品,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璀璨的精神世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從中汲取滋養,連接過去,啓迪未來。它以其獨立而鮮明的特色,在中國古代文學選本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提供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起初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隻是覺得這是一個瞭解古文的好機會。但讀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想法。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一種極其溫和卻又極其深刻的方式,引導我走進古文的世界。書中那些生動的故事,那些凝練的哲理,那些優美的詞句,仿佛穿越瞭時空,與我的心靈産生共鳴。我常常會在某個深夜,被某一句簡短的話語所觸動,反復咀嚼,品味其中蘊含的智慧。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到瞭語言的魅力,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直觀的感受。它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渴望,讓我願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和學習。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是一種介於嚴謹與散漫之間的奇妙平衡。在論述問題時,它能夠做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引經據典,言之有物。但在描述事物或抒發情感時,又顯得淋灕盡緻,感情充沛,極富感染力。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老者促膝長談,他既有淵博的學識,又不失生活的趣味。這種風格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古代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某些問題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論述方式,總能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仿佛在迷霧中行走,突然間陽光穿透雲層,一切都變得清晰起來。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學都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懷。我能夠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誌嚮抱負,他們的睏惑與掙紮。通過閱讀這些經典之作,我仿佛與古人進行瞭跨越時空的對話,理解瞭他們的價值觀念,也反思瞭我自己的人生。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熏陶。它拓寬瞭我的視野,豐富瞭我的情感,提升瞭我的人文素養。它讓我更加珍視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也更加渴望能夠將這份寶貴的遺産傳承下去。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素雅的古風,配色沉穩大氣,拿在手裏有種沉甸甸的質感。紙張的選材也非常考究,觸感細膩,印刷清晰,字跡排版疏朗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憊。裝訂牢固,即使是經常翻閱,也能保持完好如初,這一點對於我這種喜歡把書放在手邊隨時查閱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它不僅是一部內容精良的書籍,更是一件可以細細品味的藝術品,擺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為我的書房增添瞭不少文化氣息。從包裝到細節,都透露齣齣版方對品質的極緻追求,讓人覺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那種厚重而典雅的文化底蘊,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讓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細細品味。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選材和編排方式感到非常驚喜。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一些古文,而是經過瞭精心的篩選和分類,邏輯清晰,脈絡分明。每一篇文言文的選取都恰到好處,涵蓋瞭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經典作品,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名篇,也有一些相對冷門卻同樣精彩的佳作。這種編排方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係統地瞭解某個時期或某個類彆的文章風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演變和發展。更難得的是,書中穿插瞭一些精煉的點評和注釋,雖然不至於過於冗長,但卻能準確地抓住文章的精髓,點撥讀者理解其中的深意。這種“畫龍點睛”式的注解,既節省瞭時間,又提高瞭閱讀效率,讓我在欣賞優美文筆的同時,也能獲得深刻的見解。

評分

湖湘文化之傳承,經世緻用之典籍!喜逢團購,果斷入手,學而習之!

評分

給自己定個小目標,早日把十五本書翻爛。

評分

書本身的質量是不錯的,但是包裝有一點小問題就是第四層,因為是露在外麵,所以有一些被夾壞瞭灼傷的地方,這些書網上都可以下載買書之人一定都是愛書之,所以這些嗯被破壞的地方還是希望賣傢下次能夠多加注意,在包裝的時候要更加仔細,也不要把有倉促的書賣齣,所以這次給一個中等評價,不能給好評。

評分

讀書可以給我們增長知識,開拓眼界。人們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我們可以在書中學習到很多生活中所接觸不到的內容。

評分

好多書,特彆劃算!每年618必須買買買!

評分

很好的書,包裝完好!品相精美!值得收藏!有空拜讀,領略傳統文化。

評分

讀書可以給我們增長知識,開拓眼界。人們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我們可以在書中學習到很多生活中所接觸不到的內容。

評分

很早就想買這套書瞭。古文精華。

評分

剛開始看,不太懂,慢慢來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