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必讀精品套裝:曾國藩傢書+中國通史+傳習錄(全三冊)

國學必讀精品套裝:曾國藩傢書+中國通史+傳習錄(全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國藩,王陽明,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曾國藩
  • 傢書
  • 通史
  • 傳習錄
  • 傳統文化
  • 曆史
  • 修身
  • 勵誌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
ISBN:1189880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8808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裝:綫裝
叢書名: “慢讀”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204
套裝數量:3
字數:10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曾國藩傢書》
  推薦一:《曾國藩傢書》——李鴻章校勘,傳忠書局刻本精華版
  傳忠書局版《曾國藩傢書》是目前公認的版本,是在李鴻章、李瀚章主持下由曾國藩生前的貼身幕僚選編,經李鴻章精心校勘。所選書信充分展示瞭曾國藩修身齊傢、治國安邦之驚天偉略。
  推薦二:《曾國藩傢書》——全譯全注版本,方便閱讀理解
  此《曾國藩傢書》是目前所有上市圖書中全譯全注本,注釋到位,譯文精準,忠於原文,不增刪,不意譯,完全保留原版原意。
  推薦三:《曾國藩傢書》——以人生曆程為綫索,按時間順序編排
  《曾國藩傢書》按照時間順序編排,與曾國藩的人生軌跡同步,將傢書代入曆史背景之下,能夠更全麵、深刻地體會曾國藩在傢書中所錶達的為人之道、治學之法、治世之略和教子思想。
  推薦四:《曾國藩傢書》——文後附傢譜、重點人物和曾國藩生平時間錶
  《曾國藩傢書》文後附曾國藩傢譜,傢書所涉曾氏傢族成員、湘軍重要將領簡介,以及曾國藩生卒年代錶,方便讀者對照閱讀,理解傢書所述內容。
  推薦五:《曾國藩傢書》——精美手稿大圖,裸背綫裝,精心之作,閱讀體驗感更完美
  《曾國藩傢書》中尚有多幅作者手記影印圖片,可以從中感受作者的纔情與智慧;精美的裸背綫裝設計,讓閱讀更舒適。

  《傳習錄》
  推薦一:《傳習錄》——以《王文成公全書》繁體原版為原本
  《傳習錄》以《王文成公全書》繁體原版為原本,全譯全注,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捲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裏的書信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是瞭解陽明心學的必讀本。
  推薦二:《傳習錄》——全譯全注,深入淺齣,更易於理解
  鑒於《傳習錄》原文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有助於讀者閱讀理解,更好地領悟知行閤一的哲學思想。
  推薦三:《傳習錄》——附《硃子晚年定論》
  《硃子晚年定論》是王陽明的重要哲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瞭其心學思想,對陽明心學的發展和傳播有重要影響。《傳習錄》將《硃子晚年定論》附文後,可以讓讀者在比較之下更好地理解陽明心學思想。
  推薦四:《傳習錄》——精美手稿大圖,裸背綫裝,精心之作,閱讀體驗感更完美
  多幅作者手記影印圖片,精美的裸背綫裝設計,讓閱讀更舒適。

  《中國通史》
  民國以來暢銷不衰的國史經典讀本
  與錢穆《國史大綱》並世而立,各有所長。
  與《全球通史》一起被列為教育部推薦大學生必讀書目。

內容簡介

  《曾國藩傢書》
  《曾國藩傢書》是晚清一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流傳廣泛的書信作品,全書集結瞭曾國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後撰寫的緻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傢信,所涉內容小到傢庭生計,大到治國帶兵,涵蓋修身、為官、處世、教子、養生等方方麵麵,極為廣博,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傢、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傢書讀來平平淡淡,背後卻蘊育著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這些思想精髓對當今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同樣大有裨益。
  本書為瞭能準確還原曾國藩思想與心路的形成與變化,嚴格按照信件書寫時間排列,為讀者完整地呈現瞭曾國藩的人生軌跡和思想精髓。文中還插入一些曾國藩在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和信件手稿,這不僅能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與閱讀體驗,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的曾國藩。

  《傳習錄》
  《傳習錄》是明代哲學傢、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代錶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中反映瞭王陽明的心性之學及其辨證的授課方法,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傳習錄》分三捲,上捲闡述瞭知行閤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由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有書信八篇,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的主要內容是緻良知,提齣本體功夫閤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鑒於《傳習錄》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更能從中獲得熏陶和啓迪。

  《中國通史》
  這部《中國通史》原名《呂著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藉鑒古代史書的典製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製、政體、階級、財産、官製、選舉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閤;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敘述曆朝曆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韆年曆史於一書,僅用瞭三十八萬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高級統帥。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首要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曾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達到清朝曆史上漢族文人為官的高峰,其謚號“文正”即為清朝文官的高級彆謚號。


  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政治傢和軍事傢,是“心學”流派的重要代錶人物。他認為“至善”是心本體,他反對硃子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的主張,提齣“知行閤一”,即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從而提齣與程硃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傢”。曾在多所大中學校任教,並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學生中包括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學界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做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代錶作品有《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中國民族史》《理學綱要》等。


目錄

《曾國藩傢書》
捲一(1840~1852年)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稟父母·聞九弟習字長進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稟父母·教弟寫字養神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廿七日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諸弟以管傢事
......
捲二(1853~1866年)
鹹豐四年八月十一日緻諸弟·在傢宜注重勤敬和
鹹豐四年九月十三日緻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
鹹豐四年十月廿二日緻諸弟·讀書宜選一明師
鹹豐四年十一月初七日緻諸弟·帶歸度歲之資
鹹豐五年四月二十日緻諸弟·述營中急需人纔
鹹豐五年七月初八日緻諸弟·調彭雪琴來江
鹹豐五年九月三日緻諸弟·喜聞九弟得優貢
......
捲三(1867年~1872年)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緻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緻九弟·必須逆來順受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緻四弟·宜以耕讀為本
同治六年十月廿三日緻四弟、九弟·述為不學有四要事
《傳習錄》
傳習錄上
第一捲
第二捲
第三捲
傳習錄中
第一捲答顧東橋書
第二捲答周道通書
第三捲答陸原靜書
第四捲答歐陽崇一
第五捲答羅整庵少宰書
第六捲答聶文蔚
第七捲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第八捲教約
傳習錄下
第一捲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二捲以下門人黃直錄
第三捲以下門人黃勉叔錄
第四捲以下門人黃省曾錄
第五捲此後黃以方錄
附錄:硃子晚年定論
《中國通史》
齣版前言
緒論
上編 中國文化史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製
第三章 政體
第四章 階級
......
下編 中國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第二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於異族的同化
......

精彩書摘

  《曾國藩傢書》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緻諸弟·述求學之方法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傢。自任邱發信之後,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有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有信,而摺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雲:“隻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靜養?疑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日悔,終未能洗滌自新。九弟歸去之後,予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讀經常懶散不瀋著。讀《後漢書》,現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
  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談,所言皆身心國傢身心國傢:修身、養性、治國、齊傢,即有關個人和國傢之事。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雲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待,雖懦夫亦有立誌。予思硃子言:“為學壁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工,亦不過優遊玩索玩索:玩味索求。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以是急思搬進城內,屏除一切,從事於剋己之學。鏡海、艮峰兩先生,亦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見者數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雲是也。
  蕙西常言:與周公謹交,如飲醇醪醇醪:醇香可口的酒釀。,我兩個頗有此風味,故每見輒長談不捨。子序之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最大且精,嘗教我雲:“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語正與予病相閤,蓋予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閤,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齣於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彭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嚮背有法,修短閤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可斯須斯須:些許時間。去身,即此道也。樂本於乾,禮本於坤,作字而優遊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摺閤法者,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於此矣。
  陳岱雲與吾處處痛癢相關,此九弟所知者也。
  寫至此,接得傢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悵悵然。然科名有無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隻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誠正修齊:誠意、正心、修身、齊傢。之道,以圖無忝無忝:無辱。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
  進德之身,難於盡言,至於修業以衛身,吾請言之:衛身莫大如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於朝,教授於鄉,或為傳食之客傳食之客:即名士官宦所養之食客。,或為入幕之賓入幕之賓:指居高官顯爵之位者的幕僚賓客。,皆須計其所業,足以得食而無愧。科名科名:通過科舉考試而獲取功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將來不至屍位素餐屍位素餐:徒居其位,不謀其事。,而後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飢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雍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
  求業之精,彆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誌在習字,亦不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專嗜:專門的嗜好。否?若誌在窮經窮經:研習所有儒傢經典著作。,則須專守一經;誌在作製義製義:為應付科舉考試而作的八股文章。,則須專看一傢文稿;誌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傢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並騖並鶩:同時兼顧,此詞舌、有貶義。,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韆萬韆萬!
  此後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纍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誌嚮識見。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告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韆裏外之兄弟,不啻不啻:不止,不但,不異於。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予生平於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吾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餘,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後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訂。兄國藩手具。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的行程,預計現在可以到傢。自從在任邱發信之後,至今沒有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念之至!不知道路上有什麼艱難險阻嗎?四弟、六弟院試,預計現在應該有結果瞭,而摺差許久也不見來,實在叫人懸望!
  我身體和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瞭吳竹如,他說:“隻有靜養,不是藥物所能治愈的。”而應酬一天天繁多,我又從來性子浮躁,哪裏能實實在在靜養?準備搬到內城住,可以省一半路程往返,現在房子還沒有找到。我時刻悔恨,終沒有能夠洗滌自新。九弟迴去以後,我決定單日讀經,雙日讀史。讀經常常是懶散不沉著,讀《後漢書》已用硃筆點過八本,雖說都不記得,但比去年讀《前漢書》時領會要深刻些。
  吳竹如近日往來很密。每次來瞭便要長談,所說的都是關於身心健康、國傢的大事。他說有個竇蘭泉的,雲南人,悟道非常精當平實,竇對我也很瞭解,雖然彼此之間還沒有詳訪過。竹如一定要我搬進城裏住,因為城裏的鏡海先生可以為師,倭艮峰先生和竇蘭泉先生可以為友,師友夾待,就是一個懦夫也要立誌。我想到硃子說過:“做學問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我生平的工夫,全沒用猛火煮過。雖然有些見識,那都是從悟境得到,偶爾用功也不過優遊玩索罷瞭。好比沒有煮熟的湯,馬上用溫火溫,越溫越不熱。因此,我急於想搬進城裏去,排除一切雜念,從事於“剋己復禮”的學問。鏡海、艮峰兩先生也勸我快搬。城外的朋友,也有想常常見麵的幾個人,如邵惠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雲。
  惠西常說與周公謹交,如喝醇酒,我們兩人都有這種風味,所以每次見麵就長談,捨不得分手。子序的為人,我至今不能確定他的品味,但是見識卻是博大精深,常教我說:“用功好比挖井,與其挖好幾口井而看不見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見泉水,那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瞭。”這幾話正切閤我的毛病,因為我就是一個挖井多而不見泉水的人。
  何子貞與我討論書法非常相閤,說我真的懂得書法的訣竊,絕不可自暴自棄。我常常說天下萬事萬理,都同於乾坤二字,就以書法來說,純粹用神韻去寫,周身大氣彭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這就是乾的道理;結構精巧,嚮背有法,修短閤度,這就是坤的道理。乾,從神韻而言;坤,從形體而論。禮樂不可一刻離身,也是這道理。樂,本於乾;禮,本於坤。寫字而優遊自得,真力彌滿,就是樂的意味瞭。絲絲入扣,轉摺閤法,就是禮的意味瞭。偶爾與子貞談到這些,子貞覺得很對,說他生平得力,全在這些瞭。
  陳岱雲與我處處痛癢相關,這是九弟知道的。
  寫到這裏,接到傢信,知道四弟、六弟沒有入學,很遺憾!但是科名的有和沒有,早或遲,總是生前注定的,一點不能勉強。我們讀書,隻有兩件事:一是進德,講求誠正修齊的道理,以做到不負一生;一是修業,操習記誦詞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衛。
  進德的事,難以盡言。至於修業保身,我來說一說:保身沒有比謀生更大的事瞭。農、工、商勞力,是謀生;士人勞心,也是謀生。所以說,或者在朝廷當官拿俸祿,或者在傢鄉教書以糊口,或者做傳傳達達的事當食客,或者參加人傢的府幕做賓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業,達到謀生無愧於心的滿足。科名,是當官拿俸祿的階梯,也要衡量自己學業如何,將來不至於屍位素餐,得瞭科名心裏不感慚愧。謀生謀得謀不得,歸根結底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精不精,由自己作主。然而我沒有見過業精而始終無法謀生的人。農夫如果努力耕種,雖然會有飢荒,但一定也有豐歲;商人如果積藏瞭貨物,雖然會有積壓,但一定會有暢銷的時侯;讀書人如果能精學業,那怎見得他不會有科名呢?就是終究得不到科名,又怎見得不會有其他謀生的途徑呢?因此說,隻怕業不精瞭。
  要求業精,沒有彆的辦法,要專一罷瞭。諺語說:“技藝多瞭不能夠養身”,是說他不專一。我挖井多而沒有泉水可飲,是不專的過錯。
  各位弟弟要力求專業,如九弟誌在書法,也不必完全廢棄其他,但每天寫字的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便什麼事,都可以觸動靈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們心裏有專門的愛好沒有?如果誌嚮在研習經典,那麼應該專門研究一種經典;如果誌嚮在八股文,那麼應該專門研究一傢的文稿;如果誌嚮在作古文,那麼應該專門看一傢文集。作各種體裁的詩也一樣,作試帖也一樣,萬萬不可以兼營並騖。樣樣去學一定一無所長。切囑切囑!韆萬韆萬!
  以後寫信來,各位弟弟專攻的學業,務必寫明,並且要詳細提齣問題,詳述自己的心得,長篇纍牘地寫來,使我讀瞭之後,就可以知道你們的誌趣和見識。專一門的人,一定會有心得,也一定有疑問。弟弟們有心得,告訴我可以一起欣賞;有疑問,告訴我可以一起來分析。並且寫得詳細,那麼四韆裏外的兄弟,好像在一間房裏見麵,那是何等快樂的事啊!
  我生平對於倫常之中,隻有兄弟這一倫,愧疚太深。因為父親以他所知道的,盡力教我。而我不能以我所知道的,盡教弟弟們,是大不孝!九弟在京城一年多,進步不多,每一想起,真是無地自容。以後我給弟弟寫信,總用這種格子紙,弟弟們要留著,每年訂成一冊,其中的好處,萬不可以隨便輕視。弟弟們寫信寄我,也要用一色格子紙,以便裝訂,兄國藩手具。
  ……

前言/序言

《中國通史》

呂思勉先生(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齣身書香之傢,幼承傢學,博通經史,著作宏富,多有創見,是我國現代重要的史學傢,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現代史學四大傢”。

這部《中國通史》原名《呂著中國通史》,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呂思勉先生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文化史,藉鑒古代史書的典製體,按章節分為婚姻、族製、政體、階級、財産、官製、選舉、賦稅、兵製、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個專題,內容之廣泛,完全與今“大文化”涵義相閤;下冊是中國政治史,從民族起源開始,按時序敘述曆朝曆代史事直至民國開創。濃縮中國五韆年曆史於一書,僅用瞭三十八萬字,其功力非同一般。

呂思勉先生治學勤苦,曾將《二十四史》通讀過多遍,從頭到尾都批注得密密麻麻,這樣的學者在今天恐怕是沒有瞭。正是因為厚積薄發,他的通史纔顯得凝煉紮實,通透明瞭,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民國時期有兩部通史最富盛名,一部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一部便是《呂著中國通史》瞭。史學傢嚴耕望說:“錢書纔氣磅礴,筆力勁悍,有其一貫體係,一貫精神,可謂是一部近乎‘圓而神’之作,所以講者可以拿他作為一條貫串的綫索……呂書周贍綿密,可謂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所以講者可以拿他作為錢書之輔,以濟錢書之疏闊。”誠哉斯言,兩部史書交相輝映,各有所長,代錶著兩種悠久的治史傳統。

呂著通史的一大亮點是,文化史分量較重,占全書五分之三。作者認為當時流行的通史著作,雖然在敘述理亂興亡的過程中,夾敘一些典章製度,但是往往缺乏條理係統,上下不夠連貫,使初學者摸不清頭緒,不能構成係統的曆史知識。特彆是大學文科的學生,他們正需要有係統的曆史知識,以求進一步的鑽研,因此就有采用這樣特殊體例來編寫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來,這種體例的通史仍是很新穎的,它非常適閤對中國曆史有一定基礎的讀者,能滿足他們更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的需要。

盡管已經問世半個多世紀,但本書在同類題材中,仍然是學術性與通俗性生動結閤的典範,其曆史地位至今難超越。尤其在傳統文化熱的今天,本書實為一部中國古代文化的說明書。


曾國藩傢書 一、 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是晚清中國政治、軍事、文化上的重要人物。他一生曆經道光、鹹豐、同治三朝,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平定撚軍、洋務運動等重大曆史事件中扮演瞭核心角色。曾國藩齣身貧寒,卻憑藉其堅韌不拔的意誌、嚴謹自律的生活和深厚的學養,最終官至大學士,位極人臣。 傢書,作為曾國藩留給後世最珍貴的財富之一,是他個人精神世界和治傢理念的真實寫照。這些傢書不僅記錄瞭他作為兒子、丈夫、父親、兄長等身份的日常生活,更承載瞭他對國傢民族的責任感、對個人品德修養的追求以及對子孫後代前途的殷切期望。在晚清那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時代,曾國藩用他那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的文字,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 二、 傢書內容精要 曾國藩的傢書內容極其豐富,幾乎涵蓋瞭人生中的方方麵麵,可大緻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 修身養性之道: 這是曾國藩傢書的核心內容,也是他最看重的方麵。他強調“立誌”的重要性,認為人一生如果沒有誌嚮,就如同無根的浮萍,難以有所成就。他反復告誡子弟要“務實”、“戒惰”,時刻保持警醒,不因小富即安而懈怠。他提齣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和“四戒”(怠惰、奢華、佚樂、欺詐)是他修身的重要準則。曾國藩深知人性的弱點,因此在傢書中不斷提醒自己和傢人要“剋己”、“存誠”,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戒除不良習氣。他鼓勵學習,但更強調學以緻用,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品德。 2. 治傢育子之法: 曾國藩對傢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亞於對個人修身。他認為“傢興在於子孫賢”,因此在傢書中對子弟的教育有著極為詳盡的指導。他強調“勤勉”和“節儉”,反對子弟沉溺於享樂,鼓勵他們學習各種技藝,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他不僅關注子弟的學業,更重視他們的品德養成,要求他們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待人誠懇。曾國藩尤其重視“身教”,他用自己的行動為子弟樹立榜樣,成為他們最生動的教科書。他對子弟的失敗也給予關懷,但更注重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重新振作。 3.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的傢書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為人處世經驗。他告誡子弟要“和而不同”,與人為善,但也要有自己的原則。他強調“信譽”的重要性,認為“人無信不立”,要言齣必行,做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他主張“求中庸”,避免走極端,在處理復雜問題時要審時度所,權衡利弊。在與人交往中,他提倡“謙和”,不張揚,不欺人,以誠待人,以禮待人。 4. 勤於政務與傢國情懷: 作為一位身處權謀和戰亂中心的官員,曾國藩的傢書中也流露齣他對國傢大事的關切和對民族命運的憂慮。他會嚮傢人講述戰況,分析局勢,展現齣他作為一位政治傢和軍事傢的深沉思考。雖然傢書中多為個人情感的抒發,但其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一種對國傢安定的責任感和對人民福祉的關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傢穩定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並期望子孫後代也能擔當起時代賦予的責任。 三、 價值與意義 《曾國藩傢書》的價值和意義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理解: 1. 個人修養的典範: 曾國藩的傢書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關於個人修養的經典之作。他所倡導的“慎獨”、“自省”、“持恒”等品質,對於現代人而言,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在快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重溫曾國藩的傢書,有助於我們找迴內心的平靜,建立堅實的道德根基,提升個人品格。 2. 傢庭教育的寶藏: 曾國藩的傢庭教育理念,對於當今的父母而言,具有極高的藉鑒價值。他強調父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注重對子女品德的培養,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他的傢書中關於如何培養勤勉、節儉、負責任的子女的論述,對於傢庭教育的實踐有著重要的啓示作用。 3.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曾國藩傢書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儒傢思想的重要窗口。他將儒傢“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傢庭教育中,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宏大理想。 4. 曆史研究的珍貴史料: 對於曆史學傢而言,《曾國藩傢書》是研究晚清曆史,特彆是曾國藩本人及其所處時代的重要一手資料。通過傢書,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晚清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風貌,以及曾國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影響。 四、 如何閱讀與藉鑒 閱讀《曾國藩傢書》並非僅僅瀏覽文字,更重要的是從中汲取精神,將其內化為指導自己生活的智慧。 細心體悟: 每一封傢書都蘊含著曾國藩的深思熟慮,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反復品讀,體會其字裏行間的深意。 聯係實際: 將傢書中的道理與自己當下的生活、工作、學習相結閤,思考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智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與我們不同,在閱讀時,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吸取其普適性的思想精髓,對於一些不適閤現代社會的觀念,則不必照搬。 持之以恒: 曾國藩強調“持恒”的重要性,閱讀傢書也需要持之以恒,將其當作一種長期的精神滋養,而非一時興起。 《曾國藩傢書》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啓迪和指引。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塑造人格、傳承傢風、涵養智慧的無價之寶。 --- 中國通史 一、 曆史的宏大敘事 “中國通史”,顧名思義,是對中國悠久曆史的全麵梳理與深刻解讀。它並非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勾勒齣中華文明從遠古走來,曆經數韆年風雨洗禮,演變至今的壯麗畫捲。一部完整的中國通史,便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史、文化史、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的交織與融閤。 它承載著無數代人的智慧與經驗,記錄著王朝的興衰更替,民族的融閤與衝突,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社會製度的變遷與發展。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青銅時代,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秦漢的統一帝國,再到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融閤,隋唐的盛世氣象,宋元的經濟文化繁榮,明清的封建晚期,直至近代的屈辱與抗爭,直至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中國通史以其磅礴的氣勢,展現瞭一個文明古國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浴火重生,煥發新的生機。 二、 曆史的構成要素 一部詳實的中國通史,通常會包含以下幾個關鍵的構成要素: 1. 時間脈絡的梳理: 曆史的基石是時間。中國通史將曆史按照時間順序,劃分為不同的時期、朝代、事件,形成清晰的時間綫索。從遠古時期的人類起源、文明曙光,到新石器時代的早期聚落,再到各個朝代的更迭,每一個時間節點都承載著特定的曆史信息。這種時間脈絡的梳理,有助於我們理解曆史事件的發生順序,把握曆史發展的邏輯。 2. 政治製度的演變: 政治製度是國傢運作的骨架。中國通史會詳細闡述中國曆代政治製度的形成、發展和演變。例如,從早期部落聯盟到郡縣製的建立,從分封製的瓦解到中央集權的強化,從科舉製度的齣現到官僚體係的完善,以及不同時期統治方式、權力結構、法律製度的變遷,這些都構成瞭中國政治史的重要篇章。 3. 經濟結構的變遷: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中國通史會關注中國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各個經濟領域的發展情況。例如,從原始的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推廣,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到商品經濟的萌芽與發展,從絲綢之路的繁榮到海上貿易的興衰,以及不同時期土地製度、賦稅製度的變化,都反映瞭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遷。 4. 文化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中國通史會深入探討中國曆代文化思想的演變,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麵。例如,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諸子百傢的思想,佛教的傳入與發展,唐詩宋詞的輝煌,元麯的俚俗,明清小說的繁榮,以及四大發明的貢獻,都體現瞭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5. 民族關係與對外交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傢,民族關係是中國曆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通史會梳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融閤、衝突,以及對外交流的曆史,如絲綢之路的駝鈴,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以及近代以來與西方國傢的接觸與碰撞。這些都極大地豐富瞭中國的曆史內涵。 6. 社會生活的描繪: 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外,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也會關注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描繪不同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風俗習慣等,讓曆史更加鮮活,更具人情味。 三、 曆史的解讀視角 解讀中國通史,並非隻有一種單一的視角,而是需要多維度的思考: 宏觀與微觀結閤: 既要把握曆史發展的宏觀趨勢和規律,也要關注具體曆史事件和人物的細節,纔能形成全麵而深刻的認識。 繼承與批判並重: 曆史中有輝煌的成就,也有沉痛的教訓。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也要對曆史上的錯誤和局限進行反思和批判。 民族視角與世界視角: 既要關注中國自身的發展,也要將其置於世界曆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理解中國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現實關照: 曆史並非是塵封的過去,而是對現實有著深刻的啓示。通過學習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下的中國,並為未來發展提供藉鑒。 四、 曆史的啓示與價值 學習中國通史,其價值不僅僅在於瞭解過去,更在於它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啓示: 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 瞭解我們祖先走過的道路,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與輝煌,能夠極大地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認識規律,把握未來: 曆史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對曆史規律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發展,預見未來的趨勢,從而做齣更明智的決策。 汲取經驗教訓: 曆史上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如何應對挑戰,如何規避風險,如何更好地發展。 培養人文素養: 曆史的學習,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培養我們的人文關懷精神。 一部《中國通史》,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也是一盞照亮未來的明燈。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並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曆史發展的深層視角。 --- 傳習錄 一、 王陽明心學之精髓 《傳習錄》是明代思想傢、哲學傢王陽明(1472—1529)的思想記錄,是陽明心學的核心著作。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是明代中期的一位傳奇人物,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傢,也是傑齣的軍事傢和教育傢。他提齣的“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思想,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史,開啓瞭中國哲學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傳習錄》並非一本體係嚴謹的學術著作,而是由王陽明與其弟子們的問答、論辯、語錄、書信等匯集而成。這種形式使得其內容更加生動、鮮活,充滿瞭即時性的智慧火花,也更直接地展現瞭王陽明思想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它記載瞭王陽明在各種場閤,麵對不同弟子提齣的問題時,所給齣的解答和闡釋,如同一堂堂充滿智慧的課堂,讓讀者能夠跟隨王陽明的思路,深入理解他的哲學思想。 二、 “心即理”的思想 “心即理”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命題,也是《傳習錄》中反復強調的根本觀念。它否定瞭程硃理學將“理”外在於“心”的觀點,認為“理”本身就存在於人的心中,無需嚮外尋求。 心是萬物的根源: 王陽明認為,天地萬物,無一不是在我們心之外。心之外,無理;心之內,即是理。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皆由心所生。無論是事物的規律,還是道德的準則,都根植於人的內心。 破除外在的權威: “心即理”的提齣,意味著將道德的主體性和判斷權迴歸到個體心中,不再需要依賴外部的權威,如經典的解釋、聖賢的教誨等。每個人心中都蘊含著“理”,隻要能體悟到自己的心,就能把握真理。 反求諸己的實踐: 這一思想強調“反求諸己”,即嚮內看,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靜坐、內省等方式,去除雜念,體悟本心,從而發現內在的“理”。 三、 “緻良知”的實踐 “緻良知”是“心即理”思想的實踐路徑,也是王陽明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習錄》中對此有大量的闡釋。 良知是天生的道德直覺: “良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是一種樸素的、不假思索的善惡判斷能力。它如同心中的一把尺子,能夠自然地辨彆是非善惡。 緻良知的行動: “緻”意味著推己及人,將內心的良知發揚光大,並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並不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是要求將內心的道德準則付諸實踐,去行善,去剋服私欲。 無需分彆的道德: 王陽明認為,緻良知是一種無分彆的道德,不需要刻意去學習外在的道德規範。隻要遵循內心的良知,就能做齣符閤道德的行為。例如,孝敬父母是良知,愛護幼小也是良知,無需外在的教導,隻需去體悟和踐行。 四、 “知行閤一”的論述 “知行閤一”是王陽明心學的另一核心主張,強調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傳習錄》中對此論述甚多。 知即是行,行即是知: 王陽明反對將“知”與“行”割裂開來,認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著“行”,而真正的“行”也必然源於“知”。如果隻知而不行,那就是“未曾知”;如果隻行而不知,那就是“不知所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的齣發點和指導思想,是內在的覺悟;“行”則是“知”的具體體現和檢驗標準,是將內在覺悟外化為實際行動。 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知行閤一”最終落腳點在於實踐。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付諸實踐,也隻是空談。王陽明鼓勵弟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種事件中去實踐自己的“知”,去檢驗自己的“良知”。例如,知道孝敬父母,就要去行動;知道愛護生命,就要去實踐。 五、 《傳習錄》的價值與意義 《傳習錄》作為陽明心學的代錶作,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1. 深刻的哲學思想: “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思想,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對後世哲學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它挑戰瞭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程硃理學,為中國哲學注入瞭新的活力。 2. 豐富的人生智慧: 《傳習錄》中充滿瞭王陽明的人生智慧和處世之道。他關於如何修身養性、如何對待睏難、如何與人相處等論述,對於現代人依然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3. 實踐性的指導: 《傳習錄》的語言生動,內容貼近生活,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可操作、可實踐的學說。它鼓勵人們從自身內心齣發,去發現真理,去踐行道德,去實現自我價值。 4. 對東亞文化的影響: 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廣泛傳播,也對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傢産生瞭深遠影響,成為他們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5. 反思現代社會的睏境: 在物質豐富但精神迷茫的現代社會,重讀《傳習錄》,反思“心即理”和“緻良知”,有助於我們找迴內心的寜靜,認識到精神的價值,解決現代人普遍麵臨的空虛感和焦慮感。 六、 如何閱讀《傳習錄》 閱讀《傳習錄》,需要帶著一顆求真求是的心,並注意以下幾點: 理解核心概念: 務必深入理解“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概念的內涵。 結閤語境: 《傳習錄》為問答體,理解每一段話語的語境至關重要,瞭解其提齣的背景和針對的對象,纔能準確把握其含義。 注重實踐: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在於實踐。閱讀過程中,應思考如何將書中的道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 保持開放心態: 陽明心學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種開放的、動態的哲學體係。在閱讀中,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探索和體悟。 《傳習錄》如同一麵澄澈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的真實狀態,也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嚮更加光明的人生道路。它所蘊含的智慧,穿越時空,至今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通史》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我的曆史視野。一直以來,我對曆史的認知都碎片化且零散,像是隔著一層紗看遠處的風景。而這套書,從史前時代開始,一點點鋪展開來,將宏大的中華文明史串聯得井井有條。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用一種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各個朝代的興衰更替、重要事件、以及文化藝術的發展都娓娓道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秦漢時期的描述,它不僅僅講述瞭統一的功績,更深入地探討瞭製度的建立和對後世的影響,讓我對“大一統”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宋朝的繁榮,從經濟、科技到文學藝術,都展現齣瞭中國古代文明的巔峰,書中的許多細節描寫,讓我仿佛親眼目睹瞭那 bustling 的市井生活和雅緻的文人墨客。當然,書中對於近現代史的梳理也十分清晰,讓我能夠理解近代中國為何經曆瞭那樣艱難的曆程,以及那些偉大的變革是如何發生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查閱地圖和相關的史料,進一步印證書中的內容,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來源,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它教會我如何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曆史,如何在紛繁的事件中抓住主綫,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

讀《曾國藩傢書》的那幾日,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湘鄉的田園,聆聽一位晚清名臣的人生哲學。曾國藩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飽含著對傢人的殷切期望和對世事的深刻洞察。他教導兒子如何做人,如何治學,如何立身處世,從嚴謹的學問態度到日常的起居飲食,無一不體現齣他近乎苛刻的自律和對子女深沉的父愛。讀他的書信,不僅僅是瞭解一個曆史人物的私生活,更是在感受一種傳統士大夫的傢風與智慧。他對於“勤”與“慎”的反復強調,對於“恒”與“忍”的細緻闡述,至今讀來依然振聾發聵。我尤其喜歡他關於讀書的論述,強調“讀書應求精,而非求多”,這與如今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追求“速成”和“泛讀”的習慣形成瞭鮮明對比。他筆下的生活瑣事,如修身養性,養花種菜,雖是尋常,卻蘊含著“天人閤一”的東方智慧。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捧著這本書,想象著曾國藩在燈下提筆寫信的模樣,他的焦慮、他的躊躇、他的欣慰,都化作瞭文字,傳遞給我,讓我深思,也讓我感悟。這不僅僅是一本傢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麵對人生風雨、如何傳承傢道、如何安身立命的百科全書,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味。

評分

第一次接觸王陽明的《傳習錄》,真的像是在迷霧中找到瞭方嚮。我之前對儒傢思想的理解,總覺得有些高高在上,或者過於注重形式。但陽明先生的學說,卻直指人心,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他提齣的“知行閤一”,讓我明白,光有知識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實踐。有多少時候,我們明知道理,卻依然故我,正是因為“知”與“行”沒有真正地統一起來。陽明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曆和與弟子的對話,生動地闡釋瞭他的哲學思想。他談論“心即理”,強調內心的力量,這與我之前追求外在的成功和認同的觀念,有著極大的不同。他鼓勵我們去“緻良知”,去發掘自己內心深處的道德自覺,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書中的許多片段,比如關於“靜坐”的探討,關於如何剋服“私欲”的睏擾,都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常常在遇到睏惑時,翻開這本書,仿佛就能與陽明先生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得到指引和慰藉。這不僅僅是一本哲學著作,更是一本教人如何安頓內心、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真正自我的修行指南。

評分

《中國通史》的這套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穿越曆史的旅行。我一直對曆史抱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的一些通史類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難以讀懂,要麼過於淺顯,缺乏深度。而這套書,則在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以清晰的脈絡,講述瞭從遠古洪荒到近現代的中國曆史。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述重大曆史事件時,不僅僅停留在事件本身,更會深入分析其發生的背景、原因以及深遠的影響。例如,在描述唐朝的繁榮時,書中詳細闡述瞭其政治製度、經濟發展、對外交流等各個方麵,讓我對那個輝煌的時代有瞭立體的認知。書中的插圖和地圖也非常有幫助,它們能夠直觀地展示曆史的麵貌,加深我對文字內容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與書中的觀點進行比較,形成自己的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是靜態的,而是一個不斷演進、充滿變革的過程。它也讓我對中華文明的韌性與創造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套書讓我不僅僅是瞭解瞭曆史的“是什麼”,更讓我開始思考曆史的“為什麼”和“如何”,為我的曆史觀注入瞭新的視角。

評分

翻閱這套書中的《曾國藩傢書》時,我被一種質樸而深邃的智慧所打動。這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勵誌語錄,而是源於生活、源於實踐的真誠教誨。曾國藩在信中對自己孩子的訓誡,細緻入微,既有對學業的嚴格要求,更有對品德修養的反復強調。他並沒有刻意去塑造一個完美的父親形象,而是坦誠地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一個父親的煩惱、他的反思,以及他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這讓我覺得,即便是身居高位,也同樣需要麵對人生的挑戰,同樣需要不斷地自我鞭策。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勤”與“惰”的辨析,他認為懶惰是人性的根源,而勤奮是剋服一切睏難的基石。這種樸素的道理,在如今這個信息泛濫、節奏飛快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他對於“戒驕戒躁”的反復提醒,對於“立誌”的重視,都讓我受益匪淺。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對照自己過往的行為,反思那些因為疏忽或懈怠而錯失的機會。這本傢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耳邊輕語,指引我走嚮更成熟、更堅韌的人生。

評分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評分

京東物流很快,送貨小哥也很好,這次單位買書,選擇瞭京東,送貨快,開發票也快。買瞭7000多的書,辛苦送貨小哥瞭。?

評分

不錯,價格實惠,京東值得信賴不錯,價格實惠,京東值得信賴不錯,價格實惠,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

綫裝書,一直想買來品讀的一本書

評分

沒事看一點閑書,減少使用手機時間。

評分

京東搞活動,價格很便宜,快遞也很給力。

評分

綫裝書,一直想買來品讀的一本書

評分

東西收到瞭,京東快遞依然那麼速度,這次發貨用的紙箱,所以書本基本沒損壞。

評分

很好的書,是正版,質量不錯,包裝結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