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

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静锋,祝烈煌 编
图书标签:
  • 入侵检测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安全技术
  • IDS
  • IPS
  • 恶意代码分析
  • 流量分析
  • 安全防护
  • 漏洞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8908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598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检测流程,较为详尽地讲述了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基于存储的入侵检测技术和基于Hadoop海量日志的入侵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标准与评估,并以开源软件Snort为例对入侵检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本书语言通俗,层次分明,理论与实例结合,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选修课教材,对从事信息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薛静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安全技术和网络路由技术。近年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申请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局、公安部、北京市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企业横向合作课题8项;编写和翻译著作8部。承担了包括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课题、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课题等十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的17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编写翻译教材3部。

目录

第1章 入侵检测概述 1
1.1 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1
1.1.1 网络安全的实质 1
1.1.2 网络系统的安全对策与入侵检测 2
1.1.3 网络安全的P2DR模型与入侵检测 3
1.2 入侵检测的产生与发展 4
1.2.1 早期研究 4
1.2.2 主机IDS研究 5
1.2.3 网络IDS研究 6
1.2.4 主机和网络IDS的集成 7
1.3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8
1.3.1 入侵检测的概念 9
1.3.2 入侵检测的作用 9
1.3.3 研究入侵检测的必要性 10
1.4 入侵检测面临的问题 11
1.5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习 题 13
第2章 入侵方法与手段 14
2.1 网络入侵 14
2.1.1 什么是网络入侵 14
2.1.2 网络入侵的一般流程 14
2.1.3 典型网络入侵方法分析 16
2.2 漏洞扫描 20
2.2.1 扫描器简介 20
2.2.2 秘密扫描 21
2.2.3 OS Fingerprint技术 22
2.3 拒绝服务攻击 23
2.3.1 拒绝服务攻击的原理 24
2.3.2 典型拒绝服务攻击的手段 24
2.4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25
2.5 缓冲区溢出攻击 27
2.5.1 堆栈的基本原理 27
2.5.2 一个简单的例子 28
2.6 格式化字符串攻击 31
2.7 跨站脚本攻击 31
2.8 SQL Injection攻击 32
习 题 34
第3章 入侵检测系统 35
3.1 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模型 35
3.1.1 通用入侵检测模型(Denning模型) 35
3.1.2 层次化入侵检测模型(IDM) 37
3.1.3 管理式入侵检测模型(SNMP-IDSM) 39
3.2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模式 40
3.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41
3.3.1 按数据源分类 41
3.3.2 按分析方法分类 42
3.3.3 按检测方式分类 42
3.3.4 按检测结果分类 42
3.3.5 按响应方式分类 43
3.3.6 按各模块运行的分布方式分类 43
3.4 入侵检测系统的构架 43
3.4.1 管理者 44
3.4.2 代理 44
3.5 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 45
3.5.1 网络中没有部署防火墙时 45
3.5.2 网络中部署防火墙时 45
习 题 46
第4章 入侵检测流程 48
4.1 入侵检测的过程 48
4.1.1 信息收集 48
4.1.2 信息分析 48
4.1.3 告警与响应 49
4.2 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源 49
4.2.1 基于主机的数据源 49
4.2.2 基于网络的数据源 51
4.2.3 应用程序日志文件 52
4.2.4 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报警信息 53
4.2.5 其他网络设备和安全产品的信息 53
4.3 入侵分析的概念 53
4.3.1 入侵分析的定义 54
4.3.2 入侵分析的目的 54
4.3.3 入侵分析应考虑的因素 54
4.4 入侵分析的模型 55
4.4.1 构建分析器 55
4.4.2 分析数据 56
4.4.3 反馈和更新 57
4.5 入侵检测的分析方法 58
4.5.1 误用检测 58
4.5.2 异常检测 61
4.5.3 其他检测方法 68
4.6 告警与响应 71
4.6.1 对响应的需求 71
4.6.2 响应的类型 73
4.6.3 按策略配置响应 76
4.6.4 联动响应机制 77
习 题 78
第5章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 79
5.1 审计数据的获取 79
5.1.1 系统日志与审计信息 80
5.1.2 数据获取系统结构设计 81
5.2 审计数据的预处理 82
5.3 基于统计模型的入侵检测技术 86
5.4 基于专家系统的入侵检测技术 87
5.5 基于状态转移分析的入侵检测技术 91
5.6 基于完整性检查的入侵检测技术 91
5.7 基于智能体的入侵检测技术 93
5.8 系统配置分析技术 96
5.9 检测实例分析 96
习 题 100
第6章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 101
6.1 分层协议模型与TCP/IP协议簇 101
6.1.1 TCP/IP协议模型 101
6.1.2 TCP/IP报文格式 102
6.2 网络数据包的捕获 106
6.2.1 局域网和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106
6.2.2 Sniffer介绍 107
6.2.3 共享和交换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捕获 108
6.3 包捕获机制与BPF模型 109
6.3.1 包捕获机制 109
6.3.2 BPF模型 110
6.4 基于Libpcap库的数据捕获技术 111
6.4.1 Libpcap介绍 111
6.4.2 Windows平台下的Winpcap库 114
6.5 检测引擎的设计 118
6.5.1 模式匹配技术 119
6.5.2 协议分析技术 119
6.6 网络入侵特征实例分析 120
6.6.1 特征(Signature)的基本概念 120
6.6.2 典型特征——报头值 121
6.6.3 候选特征 121
6.6.4 最佳特征 122
6.6.5 通用特征 122
6.6.6 报头值关键元素 123
6.7 检测实例分析 123
6.7.1 数据包捕获 124
6.7.2 端口扫描的检测 124
6.7.3 拒绝服务攻击的检测 125
习 题 125
第7章 基于存储的入侵检测技术 126
7.1 主动存储设备 126
7.2 块存储设备的数据存取过程 128
7.3 存储级入侵检测研究现状 131
7.4 存储级入侵检测框架 132
7.4.1 数据采集 133
7.4.2 数据特征分析 135
7.4.3 数据预处理和规约 135
7.5 基于数据挖掘的攻击模式自动生成 136
7.5.1 基于判定树分类的攻击模式自动生成 137
7.5.2 判定树分类生成算法 140
7.6 存储级异常检测方法 143
7.6.1 D-S证据理论 143
7.6.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异常检测特征融合算法 145
7.7 IDS间基于协作的联合防御 149
7.7.1 预定义 149
7.7.2 相关工作介绍 149
7.7.3 典型协作模式分析 150
7.7.4 协作方式 153
习 题 154
第8章 基于Hadoop海量日志的入侵检测技术 156
8.1 Hadoop相关技术 157
8.1.1 Hadoop简介 157
8.1.2 HDFS文件系统 157
8.1.3 MapReduce并行计算框架 157
8.1.4 Mahout简介 158
8.1.5 Hive简介 159
8.2 Web日志 159
8.3 基于Hadoop海量日志的入侵检测算法 159
8.3.1 K-Means算法基本原理 160
8.3.2 改进的并行化K-Means算法CPK-Means 162
8.3.3 FP-Growth算法基本原理 164
8.3.4 改进的并行化FP-Growth算法LBPEP 165
8.4 基于Hadoop海量日志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 173
8.4.1 系统实现框架 174
8.4.2 数据收集 174
8.4.3 数据预处理 175
8.4.4 Hadoop平台下入侵规则的挖掘 178
习 题 186
第9章 入侵检测系统的标准与评估 187
9.1 入侵检测的标准化工作 187
9.1.1 CIDF 187
9.1.2 IDMEF 192
9.1.3 标准化工作总结 200
9.2 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 200
9.2.1 评价入侵检测系统性能的标准 200
9.2.2 影响入侵检测系统性能的参数 200
9.2.3 评价检测算法性能的测度 202
9.3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测试评估 204
9.4 测试评估内容 205
9.4.1 功能性测试 205
9.4.2 性能测试 206
9.4.3 产品可用性测试 206
9.5 测试环境和测试软件 207
9.5.1 测试环境 207
9.5.2 测试软件 208
9.6 用户评估标准 209
9.7 入侵检测评估方案 211
9.7.1 离线评估方案 211
9.7.2 实时评估方案 215
习 题 216
附录 Snort的安装与使用 218
附1 Snort简介 218
附2 使用Snort构建入侵检测系统实例 226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探秘隐形威胁:网络安全攻防实战指南 在数字浪潮奔涌而来的今天,网络空间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阵地。然而,伴随便利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从个人信息泄露到国家关键基础设施遭受攻击,网络威胁如同潜伏的幽灵,时刻觊觎着数字世界的安全屏障。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深入探索网络攻防边界的旅程,旨在揭示那些隐蔽在数据流中的威胁,并教授如何有效地识别、抵御它们。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网络空间边界日益模糊,攻击者也变得越来越狡猾和专业。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同坚固的城墙,虽然能阻挡一部分低级攻击,但面对精心策划的、具有高度隐蔽性的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攻击者的思维方式,洞悉其常用的技术手段,并掌握与之相抗衡的策略,成为每一个网络安全从业者,乃至每一个对信息安全有所关注的个体,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真实的、充满博弈的网络世界。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攻防理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攻击技术和防御策略。想象一下,你是一名侦探,面对一桩棘手的案件,你需要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线索,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和手法。在网络安全领域,我们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发现和判断,都可能影响到海量数据的安全,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运行。 第一部分:攻防博弈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建立一个宏观的攻防认知框架。在这里,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什么是攻击”或“什么是防御”的定义上,而是会深入探讨攻击者和防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这种不对称性如何在攻防博弈中被利用。我们将解析攻击链的各个环节,从侦察、漏洞利用,到权限提升、横向移动,再到数据窃取和隐蔽撤离。了解攻击的整个生命周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威胁,并针对性地设计防御体系。 我们会探讨不同类型的网络威胁,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软件(病毒、蠕虫、木马、勒索软件)、网络钓鱼、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SQL注入、跨站脚本(XSS)攻击等。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枯燥地罗列这些威胁,而是分析它们的核心原理,以及攻击者如何在实际环境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术。例如,我们不仅会讲解SQL注入的基本原理,还会探讨攻击者如何利用复杂的注入技巧绕过Web应用防火墙(WAF),或者如何通过组合多种攻击手段来达成更具破坏性的目的。 第二部分:实战的洞察与实践 进入实战层面,我们将聚焦于如何“看透”攻击。这包括但不限于: 流量分析的艺术: 网络流量是攻击者留下的最直接的痕迹。我们将深入解析网络协议,学习如何捕获、解析和分析网络流量,识别其中的异常模式和潜在的攻击信号。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查看TCP/IP包,而是要理解数据包中蕴含的信息,如异常的端口扫描、可疑的DNS请求、隐藏在正常通信中的恶意指令等。我们将介绍Wireshark等工具的使用,并分享一些高级流量分析技巧,例如如何从大量流量中快速定位目标,以及如何识别加密流量中的异常。 日志的智慧: 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日志文件,就像是网络系统的“黑匣子”。我们将讲解如何有效地收集、存储和分析各种日志,从中挖掘出攻击的蛛丝马迹。这需要我们理解不同日志的格式和内容,知道在哪个日志文件中寻找何种线索,以及如何关联不同来源的日志信息来构建完整的攻击事件序列。我们将探讨日志管理系统(SIEM)在日志分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分析来提高效率。 终端的安全视角: 攻击最终往往落脚于终端设备。我们将探讨如何从终端的视角审视安全问题,包括进程分析、文件系统分析、注册表分析以及内存取证等。了解终端上正在发生的“活动”,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被隐藏的恶意程序,识别未经授权的操作,以及追踪攻击者在主机上留下的痕迹。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终端分析工具和技术,例如Sysinternals Suite、Volatility等。 漏洞的侦测与利用(防御者的视角): 理解攻击者的漏洞利用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加固系统。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安全扫描工具来发现系统中的脆弱性,如何理解常见漏洞的成因,以及如何对已知的漏洞进行有效的补丁管理和缓解措施。我们也会从防御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构建更具弹性的系统,使其在遭受攻击后能够快速恢复。 行为分析的深度: 许多高级攻击绕过了传统的基于签名的检测方法。我们将深入研究基于行为的分析技术,包括异常检测、用户和实体行为分析(UEBA)。通过建立正常行为基线,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出偏离正常模式的异常活动,即使这些活动是利用了未知漏洞或采取了新的攻击手法。 第三部分:构建坚不可摧的防线 在充分理解了攻击的手段之后,本书将转向如何构建有效的防御体系。这不仅仅是部署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而是要构建一个多层次、纵深防御的安全架构。 安全策略与架构设计: 从宏观层面,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一套全面有效的安全策略,以及如何基于这些策略来构建安全架构。这包括网络分段、访问控制、最小权限原则、零信任模型等概念的应用。 主动防御与威胁情报: 我们将介绍主动防御的概念,包括蜜罐、欺骗技术等,以及如何利用威胁情报来预测和应对潜在的攻击。了解最新的威胁情报,能够让我们提前采取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事件响应与恢复: 即使是最完善的防御体系,也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当安全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的事件响应至关重要。我们将讲解如何建立事件响应流程,如何进行事后分析,以及如何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防御能力。 安全意识的普及: 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往往是安全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我们将强调安全意识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本书旨在成为您在数字战场上的一位得力助手,帮助您拨开迷雾,看清威胁,并掌握守护数字世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思考”,是关于如何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方式来理解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无论是经验丰富的安全专家,还是初涉网络安全领域的新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和实用的技能。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成为网络安全的坚实守护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和排版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封底的简介也颇具吸引力。作为一个在安全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于“入侵检测技术”这一主题并不陌生,但技术的日新月异总是让我不敢懈怠。我更关注的是《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在现有基础上,是否有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比如,在应对零日攻击方面,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物联网(IoT)和移动设备等新兴领域,其独特的安全挑战和入侵检测需求,书中是否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探讨?我深知,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在面对海量、多样化的数据流时,可能会面临性能瓶颈,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面,我希望看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算法,而是能深入剖析其在入侵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场景,例如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识别复杂的攻击模式,或者如何通过强化学习来动态调整检测策略。我更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和优化这些先进检测系统的实操性建议,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与时俱进的参考书,为我们这些在实际一线工作的安全人员提供新的视角和实用的工具,帮助我们应对不断演变的威胁。

评分

对于《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它能否深入剖析在复杂网络环境中,入侵检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作为一名在云安全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分布式、动态化的云环境给入侵检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探讨云环境下入侵检测的特点,例如如何处理来自不同云服务商、不同区域的流量,以及如何检测针对容器、微服务等新兴架构的攻击。书中是否会介绍云原生入侵检测技术,例如利用Kubernetes的审计日志、云平台提供的安全监控服务等?此外,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大数据和物联网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也意味着入侵检测需要处理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我希望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可扩展、高性能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威胁。我还想了解,在面对高度隐蔽的、有针对性的攻击时,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检测的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网络安全挑战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路和实用的解决方案。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网络安全领域的学生,我对于《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了解到入侵检测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实现方式对我来说还比较模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清晰地解释入侵检测的定义、目的、分类以及其在整个网络安全体系中的地位。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入侵检测技术,例如基于签名的检测、基于异常的检测、基于行为的检测等,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此外,我也想了解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如何部署和配置入侵检测系统,以及如何处理和分析检测到的警报信息。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入门级的实践案例或教程,那就更好了,这将有助于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入侵检测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入侵检测技术的起点,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书名《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我是一名在安全运营中心(SOC)工作的技术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安全告警和事件。我特别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应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对于如何优化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以减少误报和漏报,书中是否会有具体的指导建议?我还需要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流量的深度包检测,以及如何从海量的日志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安全信息?此外,面对不断变化的威胁,入侵检测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对入侵检测模型进行持续的训练和优化,以及如何应对对抗性攻击,确保检测系统的有效性。我最期待的是,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将入侵检测技术与其他安全工具(如SIEM、SOAR等)进行集成,以构建更强大的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SOC团队提升专业技能、应对实际挑战的有力助手。

评分

我是一名网络安全领域的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知识。这次我关注到了《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本非常专业且具有深度的技术读物。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的“第2版”相比于“第1版”,在内容上究竟有多大的更新和补充。我尤其关注的是,它是否能涵盖当前网络安全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突破。比如,在智能化的入侵检测方面,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提升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书中是否会探讨深度学习在异常行为检测、恶意软件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并提供相关的模型和算法分析?此外,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新的攻击类型层出不穷。我希望书中能够及时更新,介绍最新的网络攻击模式,例如针对IoT设备、云环境、工业控制系统等的攻击,以及相应的入侵检测方法和防御策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窗口,并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让我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淘汰。

评分

我是一名对网络安全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想系统地学习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这本书名吸引了我,我注意到它是一个“第2版”,这通常意味着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我特别好奇的是,这个“第2版”究竟更新了哪些内容?是增加了新的技术章节,还是对原有章节进行了深化和扩展?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本书是否能够全面覆盖入侵检测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高级技术,再到实际应用。例如,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IDS/IPS),包括它们的架构、工作原理、部署方式以及优缺点。同时,对于入侵检测的数据源,如网络流量、系统日志、主机事件等,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说明,以及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我还需要了解,除了传统的基于签名和基于异常的检测方法,本书是否会介绍其他更前沿的技术,比如行为分析、流量分析、蜜罐技术等。我尤其对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入侵检测策略感兴趣,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框架或案例。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扎实、全面的入侵检测知识体系,让我能够理解其核心概念,掌握关键技术,并为未来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书的封面、目录以及一些初步翻阅的感受来看,它似乎是一本在网络安全领域非常有分量的著作。作为一个对入侵检测技术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对于本书能否系统地梳理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关键技术以及未来的趋势感到期待。尤其是在当前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复杂、防御难度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一本能够提供深度见解和实用指导的教材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入侵检测中应用的阐述,因为这无疑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前沿。不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算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如何处理海量的数据集,如何优化模型的准确率和召回率,以及如何应对对抗性攻击等。此外,对于传统入侵检测技术,例如基于签名的检测和基于异常的检测,书中是否会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以及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如果书中能够涵盖不同类型的网络攻击(如DDoS、APT、Web攻击等)及其相应的检测方法,那将大大提升其价值。另外,对于安全运维人员而言,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效地部署到实际的网络环境中,以及如何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告警,也是非常实用的内容,我希望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指导。我对本书的整体印象还停留在纸面,但相信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深入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大门,并为我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网络安全初学者,之前对入侵检测的概念了解不多,只是知道它在网络防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次偶然看到了《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时间仔细阅读,但从它沉甸甸的份量和厚实的封面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本内容翔实的专业书籍。我比较关心的是,这本书在入门级的介绍上是否足够友好,会不会充斥着太多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公式。我希望它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入侵检测的原理、目的以及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比如,它是否会清晰地解释什么是“误报”和“漏报”,以及如何衡量和优化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另外,对于像防火墙、IDS、IPS这些我经常听到的概念,书中是否会进行详细的区分和关联,让我明白它们在整个安全架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攻击场景分析,通过生动的案例来展示入侵检测技术是如何工作的,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开源入侵检测工具的介绍和使用方法,那对我这样一个希望动手实践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目前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高,希望能它能成为我踏入网络安全领域的一块重要基石,让我能够构建起对入侵检测技术的初步认知,并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初步的了解来看,《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似乎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书籍。作为一名对网络攻防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生,我非常关注本书是否能在前沿技术方面提供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当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入侵检测方法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希望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来提高入侵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各种算法(如SVM、KNN、CNN、RNN等)在入侵检测中的适用性,以及如何进行模型训练、调优和部署?此外,对于面对海量、高维度网络数据的挑战,本书是否会探讨大数据处理技术(如Hadoop、Spark)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分布式检测平台?我还需要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新型的网络攻击方式,如APT攻击、僵尸网络、DDoS攻击的变种等,以及针对这些攻击,入侵检测技术有哪些新的应对策略和研究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研究思路和潜在的解决方案,帮助我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并为解决实际网络安全问题贡献力量。

评分

我是一位软件工程师,平时工作涉及一些安全相关的任务,但对于入侵检测技术,我的了解还比较零散。这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入侵检测技术(第2版)》这本书,它所涵盖的主题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我比较看重的是书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在真实的IT环境中部署和管理入侵检测系统。比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入侵检测产品或开源解决方案的建议?对于不同规模的网络环境(小型企业、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等),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策略是否会有所不同?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调优和性能评估的实践指导。例如,如何设置合理的告警阈值,如何有效地处理大量的告警信息,以及如何进行误报和漏报的分析和改进?此外,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常用的入侵检测工具(如Snort, Suricata, Zeek等)的使用方法和配置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为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

是正版书,纸质不错,快递不错

评分

是正版书,纸质不错,快递不错

评分

不错,印刷清楚正品

评分

挺不错的,是正版。就是没想到是教科书,先凑合着看吧。

评分

不错,印刷清楚正品

评分

讲的还好吧,没太细看,看完再评

评分

不错,送得快,而且包装也给力。书写得很实际。

评分

挺不错的,是正版。就是没想到是教科书,先凑合着看吧。

评分

很薄,抆止好的一本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