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京音字汇

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京音字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建设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话
  • 老北京
  • 方言
  • 历史文献
  • 民俗
  • 京音
  • 清史
  • 明史
  • 民国史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26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009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京是千年古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尤其在语言方面,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京腔、京韵,是北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时代发展,人口流动频繁,语言交互影响,老北京话中的精粹如京味儿小说、民谣童谣、方音字汇等,日渐淡出,已趋消亡之势。
  为了挖掘、保护和研究老北京话这一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话研究中心启动了『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本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0AYY005)『三百年来北京话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研究』、北京市社科重点项目(编号:12WYA002)『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的学术成果,受到多方关注,同时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及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建设项目、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的支持。该项目以对明、清、民国时期珍稀老北京话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主要目的,并将之集结成册。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以『调查、整理、传承、研究』为基本方针,分小说、音韵、歌谣三大部分。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小说部分。以明、清、民国时期京味儿小说为主,涵盖损公、徐剑胆、冷佛、文康等人的代表作品,主要介绍当时北京社会生活状态、风俗文化、人情世故,同时保留了当时的北京话,反映了北京话的历史变化。
  二、音韵部分。包括记录明、清、民国时期北京语音的《音韵逢源》《京音字汇》和《南北方音》等韵书、字典。
  三、歌谣部分。包括《一岁贷声》《孺子歌图》和《北京歌证》等歌谖、吆喝。
  四、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导读一篇,主要筒述原作者生平、成书过程,该书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学术价值、版本源流等,采用繁体竖排形式,置於该图书之前,一并出版。为方便阅读,导读中所引原书部分均进行标点。
  五、本套书全部据原书影印出版。有些资料因年代久远,珍贵难寻,或有个剔页码缺失、字迹脱落现象,实难求全,谨以历史文献原貌呈现。

内页插图

目录

《京音字汇》评介
京音字汇

前言/序言


《百年京韵:明清民国北京话语音变迁与文献考证》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直接收录某一部具体的“京音字汇”或“老北京话历史文献”,而是以明、清、民国时期北京方言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这一历史时期北京话的语音系统、词汇特色、语法结构及其演变轨迹。通过对现有零散文献、地方志、戏曲、笔记小说、民间歌谣等各类史料的爬梳梳理,旨在重建彼时北京话的面貌,揭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动态发展。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研究方法与视角的独特性,它不满足于对某一时期语言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探寻语音流变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并对相关历史文献的可靠性与价值进行审慎考证。 第一章:文献钩沉与研究基础 本章将首先概述明清民国时期北京方言研究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当前研究在文献收集、整理与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随后,我们将界定本书的研究范围,明确考察的重点时期(明中期至民国时期)和地域(以北京城为核心,兼顾近郊)。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系统梳理与北京方言相关的历史文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 官方文献: 朝廷发布的诏令、档案、官修史书中的人名、地名发音记载,以及与礼仪、法律相关的文本。 文学作品: 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戏曲(如京剧、昆曲中的北京话唱词与对白)、诗词、笔记杂记中反映的民间语汇和口语表达。 学术著作: 历代音韵学、训诂学著作中对北京语音的记录与分析,以及一些地方官吏、文人对北京方言的零星描述。 民间口传: 虽难以直接获取,但可通过对后世仍保留的老北京话遗存进行追溯,推测其早期面貌。 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文献在记录北京话方面的优劣,例如,文学作品可能存在文人化倾向,官方文献可能受制于书面语规范,而音韵学著作则可能侧重于理论体系而非口语实际。因此,本书采取审慎的考证态度,力求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真实可信的语言信息。 第二章:明代北京语音面貌初探 本章将聚焦明代北京话的语音特征。通过对已知史料的分析,例如元代《中原音韵》对当时北方官话的影响,以及明代一些音韵学著作对北京语音的记录,我们将尝试重建明代北京语音的大致轮廓。可能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 声母系统: 分析当时是否存在某些今日北京话已消失的声母,或者声母的归并情况。 韵母系统: 探讨当时韵母的划分,特别是与现代北京话存在差异的韵母(如前鼻音、后鼻音,以及某些单元韵的开合)。 声调系统: 研究明代北京话的声调格局,与今日北京话声调的对应关系。 入声的发音: 考证明代北京话中入声的存留情况及其读法。 韵书与文献的比对: 将当时流传的韵书(如《洪武正韵》)与反映北京语音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其异同。 我们还会关注明代北京作为都城,其语音受其他地区汉语方言影响的可能性,以及官话系统在北京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清代北京话的演变与定型 清代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其方言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章将深入探讨清代北京话的演变过程,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满汉文化的交融: 分析满语对北京话的影响,尤其是在词汇、语音(如某些辅音的发音)以及部分语法结构上的体现。 京音的形成与规范: 探讨清代官话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以及北京话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重点考察清代官方对语言的规范化尝试,以及文人雅士对北京话的描述与推崇。 词汇的变迁: 搜集清代文献中涌现出的新词汇,分析其来源(如满语借词、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事物命名等),以及部分旧词汇的消亡或意义演变。 口语化表达的特征: 深入研究清代戏曲、小说中的人物对白,揭示当时北京话的口语化特征,例如常用的语助词、语气词,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声韵的进一步发展: 考察清代北京话在声母、韵母、声调上的变化,如某些韵母的鼻化、舌面音的进一步发展等。 本章将重点解读如《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北京话词汇和表达,进行细致的语音和语义分析,并对照当时的音韵学著作,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清代北京话形象。 第四章:民国时期北京话的承续与创新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北京话也在此背景下继续发展演变。本章将分析民国时期北京话的特点,以及其与前代北京话的异同: “国语”运动的影响: 探讨“国语”运动对北京话的改造与影响,以及北京话在“国语”推广中的地位。 新词汇与外来语: 分析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加,北京话中新出现的词汇,特别是来自西方的外来语的吸收与改造。 语音的细微变化: 关注民国时期北京话语音上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例如某些音的模糊化或新的发音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北京话: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国文学作品,如老舍的作品,深入分析其中北京话的语言风格、词汇特色和语法结构。 社会阶层与语言差异: 探讨民国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如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各行各业从业者)之间北京话的语言差异。 本章还将梳理民国时期一些关于北京话的记录与研究,例如一些方言调查的初步成果,以及相关学者对北京话的观察。 第五章:北京话语音变迁的动因分析 在本章中,我们将超越单纯的语言现象描述,深入探究明清民国时期北京话语音变迁的深层动因: 政治中心的影响: 分析北京作为明清两代都城,其官方语言(官话)对北京本地方言的塑造作用,以及官话与地方方言的相互渗透。 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探讨外地人口迁入北京带来的方言融合,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如何影响北京话。 社会结构与阶层互动: 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语言互动,以及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北京话发音和用词的影响。 文学艺术的推动: 考察文学作品(小说、戏曲)和民间艺术(鼓曲、相声)在传播和固化北京话特色方面的作用。 历史事件与时代变革: 审视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王朝更替、社会改革)如何催生语言的新变化。 第六章:文献考证与研究方法论 本章将重点阐述本书在整理与研究历史文献时的考证方法与研究思路: 文献可靠性评估: 如何辨别不同类型文献的真实性,以及在语言记录上的准确性。 语音复原的挑战与策略: 讨论基于书面文献复原口语语音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的研究策略,例如结合音韵学理论、跨方言比对等。 词汇与语法分析: 如何从历史文献中准确提取北京话的词汇和语法现象,并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分析。 跨学科研究的意义: 强调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方言研究中的重要性。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批判性继承: 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其贡献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视角。 结论: 本书通过对明、清、民国时期北京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旨在重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时期北京话的面貌。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文献的审慎考证与多角度的解读,力求揭示北京话在历史演变中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北京的语言变迁史,更能为中国语言史、方言学、民俗学以及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京韵”的传承与演变,感受语言作为历史载体的重要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初略的导言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这种严谨体现在对每一条语料的来源追溯上,精确到了年号、卷目乃至页码。这让我对后续的深入阅读充满了信心,深知我所接触到的信息是经过层层把关、反复校对的产物。研究“老北京话”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地域口音的界限模糊,以及文献材料的残缺不全。这本书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而是浸润了研究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跨时代词汇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们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体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案头之作,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正在开启一扇通往我们祖先的日常对话世界的古老大门,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聆听那远去的,带着历史回响的京城之音。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并存的。对于学者而言,这是一套可以直接引用的基础数据库;但对于我们这些对老北京怀有情结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的“时间门票”。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词条,而是能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比如,是否能找到某个流传至今的歇后语,在明代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的?某个如今听起来很平淡的词汇,在三百年前是否有强烈的贬义或褒义色彩?这种对语境的深入剖析,是语言研究的灵魂所在。如果作者能将复杂的音韵学和语词演变,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出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历史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就会大大拓宽。它不应该只是躺在图书馆的深层书架上,而应该被更多热爱历史、热爱语言的人所阅读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给人的感觉是“稳重”和“内敛”,完全没有浮夸的现代设计感,这与它所研究的主题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反而彰显了学者对内容本身的自信。我翻阅了一部分章节的目录,发现结构划分极其细致,这表明作者在整理过程中一定是下了苦功,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而非泛泛而谈。我尤其关注那些被标记为“珍稀”的文献部分,这些未经充分发掘的史料,往往是“语料宝库”。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珍稀”的标准?是存世量稀少,还是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些文献可能是残篇断简,但正是这些残片,才能让我们窥见历史的真实侧面,比如当时的商业契约用语,士人间的嘲讽方式,或者宫廷内对外的沟通术语,这些都是官方正史中绝不会记载的“活语言”。这种挖掘和整理工作,是对历史真实性的尊重和捍卫。

评分

这部书名看着就让人肃然起敬,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封面和封底的文字都啃下来。首先,对于这种宏大的选题,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形成文字,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个人对老北京文化一直抱有深深的迷恋,总觉得那些四九城的胡同里藏着无数被时间冲刷掉的声音和故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承载了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光是“明、清、民国时期”这几个字,就横跨了近六百年的风云变幻。我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准地筛选出那些最能代表当时“话语体系”的珍稀文献。这绝不是简单地把古籍堆砌起来,而是需要一套极其严谨的学术眼光和扎实的文献功底。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涉及大量的官府档案、士绅手札、甚至是坊间流传的段子或歌谣,这些零散的碎片,如果能被精心梳理和考证,串联起来,那将是一幅无比生动的老北京口语的浮世绘。我非常好奇作者在处理这些语料时的考量标准,是偏重于宫廷雅言,还是更侧重于市井俚语?这种选择直接决定了全书的基调和最终能触摸到的历史温度。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手时,最先被吸引的是“京音字汇”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仿佛带着一股子老槐树底下说书人的味道,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节奏缓慢却又充满烟火气的年代。我对语言学其实是外行,但对于“音”的变化却是敏感的。一个地方的音韵,是地域文化最坚固的“活化石”。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记录和标注这些已经消亡或发生巨大演变的音素的?是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音标体系,还是自创了一套更符合历史语境的标注法?如果是后者,那就太妙了,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解码器”来重新聆听百年前的京城对话。而且,考虑到时代跨度如此之大,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口音必然存在显著差异。这本书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这种流变轨迹,比如某个特定的儿化音是如何在清末民初定型的,或者某个特定的词汇在不同时期的发音是如何拉长的、收拢的,那对于研究中国北方方言的演化史,绝对是里程碑式的贡献。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未来能配合音频资料来重构这些发音,那简直是无价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