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作為國粹文化,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不斷實現自我更新,方能顯示其曆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從而煥發青春氣息。本書通過考察和分析武術文化在當代的發展現狀、武術文化與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熔融滲透、武術文化存在的形式和社會基礎、武術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技法等內容,旨在解讀武術文化在當代應具有的“文化力”。並通過“化育強國”背景下的武術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分析,確立其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文化擔當和曆史責任。
本書通俗易讀、考察麵廣,可作為學習中華武術文化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瞭解中華武術文化的科普讀本。
第一章 中華武術概述 1
第一節 武術的概念及其曆史源流 1
第二節 武術的特點和分類 15
第三節 武術的曆史地位與功能價值 32
第四節 冷兵器的曆史輝煌與當代的發展現狀 34
第二章 文化語境下武術價值探索 41
第一節 武術文化概念 41
第二節 武術文化價值轉變的曆史必然 47
第三節 武術文化當代資源挖掘 52
第三章 武術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的熔融 63
第一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古代哲學 63
第二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民俗文化 71
第三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宗教文化 76
第四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戲麯文化 77
第五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書法文化 80
第六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傳統倫理文化 83
第七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民族傳統養生文化 86
第四章 中華武術文化的美學分析 91
第一節 我國審美活動的曆史 91
第二節 中華武術的傳統審美文化體現 94
第三節 我國古典美學對中華武術的影響 101
第四節 武術文化的教育與美學展望 111
第五章 中華武術技法原理品鑒 115
第一節 武術技法特點運用 116
第二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招法原理 128
第三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勁力原理 132
第四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練法原理 135
第六章 我國少數民族武術文化資源挖掘 141
第一節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141
第二節 迴族武術文化 144
第三節 苗族武術文化 147
第四節 彝族武術文化 150
第五節 壯族武術文化 152
第六節 濛古族武術文化 152
第七節 其他少數民族武術文化 154
第七章 中華武術文化思想內涵探索 163
第一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尚武精神挖掘 163
第二節 中華武術文化武德思想挖掘 169
第八章 體育強國背景下的武術文化 187
第一節 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 187
第二節 體育及武術對於人類價值比較 190
第三節 強國背景下的武術文化路徑 193
第一章 中華武術概述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文化,是在長期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中華武術在華夏大地上延綿瞭數韆年,曆史悠久並根植於民間。它來源於人們的生活實踐、軍事戰爭和社會活動,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熏陶和哺育下,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傳,彌久不衰。中華武術具有多彩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文化意蘊,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競技、娛樂等多方麵的社會功能,無愧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精粹,不僅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而且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第一節 武術的概念及其曆史源流
一、武術的名稱演變及其概念含義
武術起源於中華大地,具有悠久的曆史。在曆史的長河中,武術和中國文化同呼吸、共命運,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許有人會問“何為武”?武是相對於文而言的軍事活動。唐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謚法解》中說:“剋定禍亂曰武。”“剛強直理曰武。” 武王剋商,作《頌》曰:“載戢乾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也就是說,要想止戈為武,首先要使自己強大,隻有超敵的武力,纔有可能製止對方的武力。《左傳》中楚子說:“夫文,止戈為武。”《說文解字》也沿襲《左傳》的說法。但這顯然是後起的倫理意蘊上的麯解,在殷商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中,武字顯然都是手執武器的形狀。但隻拿起武器還不足以說明武術確立,不會武術的人或其他動物去拿一件武器仍與武術無關。所以武術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術”。“術”是什麼呢?《說文解字》曰:“術,邑中道也。”段玉裁注雲:“引申為技藝。”道路是通達目的地的,技藝則是方法技術之謂,都是手段,所以技藝也就被稱為術。
從曆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武術源於原始時代的生存自衛活動,是搏鬥經驗的提煉和總結。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掌握瞭一些攻防技能,在對這些攻防技能進行總結和提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瞭武術。簡言之,武術就是手執器械或徒手進行搏殺和防守的技藝方法,這也是武術的本質屬性。武術這一本質屬性一經確立就不再被其他文化所左右或更改,否則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武術內容瞭。在武術技術演變的過程中,器械和拳術的關係是關鍵。從訓練學上說:“拳術是基礎,器械是手臂的延長”,但從發生學上說,應該是“先有器械技術,後有徒手技術的”。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武術所包含的內容不同,稱謂也不同。春鞦戰國時代,武術被稱為“技擊”“肋”,講“拳勇股肱”“執技論力”等詞。《兵跡》中說:“民物相攫而有武矣。”《管子·小匡》記載:“於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齣於眾者……”《禮記·王製》曰:“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禦。”說明當時已有比賽形式,並通過“執技論力”來分勝負。《漢書·刑法誌》謂“齊湣以技擊強”。《荀子·議兵》中有依據斬首級數字給予奬金的敘述,稱這種搏擊敵人的技術為“技擊”。《禮記》中有“孟鼕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的記載。當時把射禦、角力、手搏、擊刺等,泛稱為“武”。
秦漢至三國(前221—280年)已使用“武藝”的名稱,《三國誌·劉封傳》有武藝氣力過人的記載,自漢以後,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也還有“角抵、手搏”“舞練”等稱謂。據考證,秦漢以來,武術發展為兩大類彆:一類是實用性較強的攻防格鬥練習,稱為“角抵”,實質是武術中摔跤的前身。“秦並天下,罷講武禮,為角抵。”(《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儀禮篇·軍禮部》)“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觸也。”(《漢書·武帝紀》);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齣土的一件木篦,其背麵有彩繪的“手搏”的場麵,從圖中的形象分析,“手搏”並非“角抵”,而是武術中的類似角抵的技術。另一類是以攻防格鬥的動作為素材提煉加工而成的“武舞”(1997年齣版的《中華武術史》認為“武舞與武術在原始文化形態中本為一體”,此觀點筆者覺得不妥①),特彆被“百戲”吸收,藝術性更強,稱為“舞練”,此種“舞練”有“劍舞”“刀舞”“戟舞”“對練”“集體劍舞”“集體矛舞”“醉舞”“狗鬥舞”等,這些應該是後來武術套路運動的前身。魏晉南北朝時期,有稱武術為“弁”“卞”“手臂”等。隋唐五代期間,武術鼎盛繁榮,唐代實行武舉製,對擊技技術超眾者授予“猛殿之士”“矯捷之士”“疾足之士”“伎士之士”等稱號,武術的內容更豐富。到瞭宋代,又有“打拳”(《射柳捶丸》)、“使拳”(《都城紀勝》)、“使棒”(《武林舊事》)、“白打”等名稱;對練稱為“打套子”。明代“武藝”之詞盛行:“夫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殺賊立功本身上貼骨的勾當。”(《練兵實紀》)戚繼光認為“武藝”就是“禦敵本事”“真可搏擊者”,即實戰中有效的內容。清代民間又叫“把式”“走花”等,武術一詞也在此時産生,最早見於《清稗類鈔》,其中在談到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在圓明園附近的謝莊,有一位民族英雄馮婉貞為抵抗外辱、保傢衛國,齣於民族氣節,奮起反抗,率領本村的父老兄弟,以刀槍戰勝瞭當時持洋槍洋炮的侵略者,其記述為:“女婉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
“武術”一詞作為自衛、強身之術的專門用語,在清末民初時纔開始廣泛應用。當時成立的各類與武術有關的社團,如精武體育會、中華武術會、中華武士會、武術傳習所等都使用“武術”這一稱謂。1914年,著名教育傢徐一冰上書教育部“擬請於學校體操科內兼授中國舊有武術”,也采用瞭“武術”這一稱謂。民國時期,麵對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和影響,曾一度齣現提倡“國粹”的思潮,很多人提齣將武術改為“國術”。1927年張之江等一批(民國)黨政要人聯名發起成立國術研究館,1928年易名為中央國術館,“國術”一詞逐漸被廣泛采用。被譽為“國術”的武術,成為與“國畫”“國樂”“國藥”“國醫”等居於同等地位的民族文化。1932年8月,教育部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集中瞭全國各省市代錶和各地體育界的專傢、學者,通過瞭由吳蘊瑞、袁敦禮、郝更生起草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中提到:“國術原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麵可以供給自衛技能,一方麵可作鍛煉體格之工具。”這是對武術較早的概念性錶述,其上位概念既沒有界定為體育,也沒有界定為實用技術,而是界定為“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接著又很客觀地指齣瞭武術的實用價值和體育價值,恰如其分地反映瞭武術的實際狀況,當時的武術受西方體育影響,正處在由實用技能嚮體育轉化的過渡期,這種概念錶述反映瞭當時的時代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使用“武術”一詞。1952年6月24日,榮高棠在“為國民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經常化而奮鬥”的報告中,運用瞭“武術”一詞。1958年9月8日在北京舉行瞭全國武術運動大會,其後成立瞭中華武術協會,“武術”一詞真正顯其本來麵目。1961年體育學院本科講義《武術》:“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煉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它具有強筋壯骨、增進健康、鍛煉意誌等作用,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的一項民族文化遺産。”這個概念談到瞭武術的很多方麵,唯獨沒有談及“技擊”,這反映瞭當時在批判瞭“唯技擊論”以後武術發展的時代印記。1978年齣版的體育院係通用教材《武術》將武術錶述為:“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鬥動作為素材,按照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相互變化的規律編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它是一種增強體質、培養意誌、訓練格鬥技能的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此概念錶述中提齣瞭以攻防格鬥為素材,說明武術的技擊開始得到重視。隨著武術對抗形式運動的開展,1983年齣版的體育係通用教材《武術》的武術概念中增加瞭有關對抗性項目的內容,錶述為:“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素材,遵照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規律組成套路,或在一定條件下遵照一定的規則,兩人鬥智較力,形成搏鬥,以此來增強體質、培養意誌、訓練格鬥技能的體育活動。”1988年鼕舉行的全國武術專題論文研討會,對武術的概念從邏輯學角度進行瞭規範,將其錶述為:“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此概念錶述內容完整,語言精練,後來相繼齣版的各個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瞭這一錶述,一直沿用至今。為區彆起見,以“武技”一詞泛指世界各國的技擊術,武術隻是眾多武技中的一種。隨著曆史的變遷,冷兵器在戰爭中的逐步淡齣,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産及拳械套路的大量齣現,武術對抗項目及競賽規則的製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都發生瞭巨大變化。發展到今天,武術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第一,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這是武術的本質屬性。縱觀武術的發展曆史,無論在哪個曆史時期,其價值取嚮如何變化,始終離不開技擊,技擊是武術中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根本性質,是武術的本質屬性。一般意義上的技擊,包括各種格鬥技能。武術的初始形態正是一種格鬥技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纔逐漸呈現齣多樣的錶現形式。現在的武術不僅包含應用性技擊、再現性技擊,還包括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錶現“打”的動作和場景的錶現性技擊、演藝性技擊,如武術中的實用格鬥術、散打對抗、套路演練、舞颱或影視錶演等,都是對武術技擊的具體錶現形式。由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所規定,在古代,特彆是冷兵器時代,武術一直作為一種實用格鬥技能而存在,現在的各類武術雖然圍繞技擊進行瞭拓展,但始終離不開技擊,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無論時間如何推移,無論多少文明的、後起的滲透、依附、派生,武術的本質都是確定無疑的,武術如果真的發生瞭質的變化,也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術瞭。
第二,武術是體育項目。雖然古代武術發展的主流是其本質屬性所規定的一種實用格鬥技能,但是,這類技能也可以在相對安全的條件下進行比試,同時,由於武術是一項通過身體活動來完成的技術,因此,練習武術也可以強身健體。《孫子兵法》中早就有“搏刺強士體”的記載,三國時期曹丕和鄧展以蔗為劍的比試,正是相對安全的競技。這些都說明武術具有一定的體育屬性,隻是在古代,武術的體育屬性並非其發展的主流而已。近代以來,武術在軍事訓練中的作用減少,而體育功能增強,在近代文明興起的時代,武術更嚮體育項目上轉變。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明確武術入體育運動項目,開展和普及競技比賽、賽法和規則使武術的套路和散手更明顯地錶現齣體育性質。可以說,20世紀以來,武術的主體內容已經進入瞭體育,武術的體育屬性成為武術發展的主導。武術被歸為體育後,其健身和競技功能得到瞭空前發展,武術的技擊性被寓於體育之中。就技擊而言,它是一種人類進行格鬥的方法,可以包括你死我活和競技較量兩種性質。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技擊術,也不乏置對方於死地或失去反抗能力的方法,與體育的性質是相違背的,對抗競技就必須摒棄那些緻傷、緻殘、緻死的方法於武術運動之外,從而演化為一種個人操練或默契配閤的套路形式。因此武術作為傳統技擊術,含有超越體育運動的成分。這種武術技能仍在公安、司法及軍事偵察部門得以保留和采用,但對廣大民眾來說,武術的體育屬性是主要的。就套路而言,武術是以演練的形式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技能,或通過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展現剛健有為、高度和諧的藝術美。散打運動雖然在技術形態上與實用技擊術基本一緻,但擯棄瞭實用技擊中緻人傷殘的技術,並通過規則限製瞭一些擊打部位,通過護具、拳套等進行瞭一定的保護,從而充分體現瞭武術的體育屬性。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上要求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彆。散手運動和摔跤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術,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限定,亦將其限製在體育競技運動之內。
第三,武術是優秀的民族文化。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産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沉積反映,中華武術之所以有彆於其他國傢的武術而在世界獨樹一幟,就是因為它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中華民族文化的類型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有其燦爛的傳統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鮮明代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曾做齣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武術文化的悠久曆史和理論構架,處處體現齣東方人的哲學、宗教、養生和美學思想,體現齣東方人特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人與自然和諧完美結閤的典型。我們絕不能把武術僅僅看作一種技術技能或人體運動,應從文化屬性的角度認識它豐富的文化內涵。
首先,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武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習俗和宗教思想的影響,自然地融會瞭中國傳統的易學、哲學、中醫學、倫理學、軍事學、美學、養生等多種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逐漸形成瞭獨具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體係。
其次,德藝兼備是中華武術的根本。中華武術自它誕生以來,就被納入中國倫理之道。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倫理思想的哺育與規範下,形成瞭武林中人應當共同遵循的道德規範,這就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內涵——武德。
最後,中華武術注重和諧與形神兼備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和諧為最高價值原則的價值觀”,這一原則認為宇宙是一個和諧整體的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從而區分瞭中西文化。所謂和諧,就是在對立統一這一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更注重統一,重和諧的思想就是希望達到人己物我的和諧,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內外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武術內涵豐富、寓意深邃,既具備瞭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性,又有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瞭中國人民在體育運動中的智慧結晶。
二、武術的曆史源流
武術是隨著中國社會形態和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變化而成長壯大的。其形成與發展變化過程,大緻可分為以下幾個曆史時期。
(一)原始社會時期
武術是一門綜閤性的運動,以格鬥技能為基礎,其招式都是按照攻防的格鬥要求設計齣來的,並結閤狩獵、戰爭、武舞等元素逐漸發展形成的。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其萌生與發展與人類的生存競爭和原始戰爭分不開。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格鬥的對象不僅有人,也有野獸。當時人類的生存條件非常惡劣,茹毛飲血,穴居野處,到處都是凶禽猛獸。為瞭生存繁衍,人類不得不與野獸進行殊死搏鬥,後來又逐漸學會瞭製造和使用石製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産生瞭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齣現瞭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瞭新石器時代末期,則齣現瞭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製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産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瞭武術器械的前身。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古老岩畫中就有許多描繪人與野獸搏鬥的場麵。在狩獵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瞭奔跑、跳躍、滾翻、躲閃、拳打、腳踢等徒手技擊動作,以及運用石製、木製棍棒等工具的技能積纍一些攻防經驗。除狩獵外,原始時期的戰爭與武術的萌芽也關係緊密。原始社會中,各個部落為瞭爭奪食物、領地或為爭奪首領的地位,常常發生爭鬥。這些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促進瞭原始武術的形成。到原始社會末期,以掠奪奴隸和財富為目的的部落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軒轅氏與蚩尤九黎部落之間的戰爭,就運用瞭比較先進的青銅兵器,人們的格鬥技術也比狩獵復雜得多,這種原始戰爭進一步促進瞭武術的發展。
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瞭基礎,由此可見,武術最早起源於生産勞動。武術不僅萌芽於人與獸鬥,還源於人與人鬥。到瞭氏族公社時代,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使用武力成為掠奪財富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這一時期武術的發展主要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武器隨著戰爭的需要得到瞭不斷的發展。新石器時期齣現瞭多種石兵器,除石刀外,還有石槍、石矛、石戈、石斧、石鏟、石槌等,而且人們還發明瞭弓箭,這是武器史上的巨大進步。
第二,攻防格鬥技能得到瞭提高。人們在戰爭中使用武器,同時積纍瞭使用經驗,經過歸納和總結,便從實踐中萌生瞭武術的技擊技術。
第三,萌生瞭武舞。原始社會人們為適應戰爭的需要,進行戰鬥的演習和操練,以熟悉戰鬥的技擊動作和應有的群體組閤,産生瞭武舞。這種武舞不僅是武術技術的演練,而且還有武藝錶演、宣揚武威的作用。
第四,萌生瞭武術比賽。在原始社會的宗教活動中,有的部落以擲劍比賽的方式來確定部落首領,這是武術比賽的萌芽。
原始武術的發展與原始教育、原始宗教,以及原始娛樂是分不開的。在原始教育中,傳授與訓練生産經驗、戰鬥技術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原始人類在祭祀求神、娛樂等活動中,模擬狩獵或戰爭的場景,執各種兵器手舞足蹈,用巧妙的動作展現自己的敏捷拳腳。這種原始的舞蹈與武藝的演練是分不開的。古籍《尚書·堯典》中記載,一個名叫夔的首領說:“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讓我們敲打起石鼓,和百獸一起跳起來吧!)這裏的“百獸”,指的是模擬野獸的形態動作,是一種狩獵舞,也是古代武術中象形拳最原始的萌芽。
(二)奴隸社會時期
夏、商、周時期,氏族公社解體,産生私有製,人類社會進入瞭奴隸社會。這個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齣現瞭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紮、刺、砍等技術,還有瞭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史記》《世本》《山海經》《詩經·小雅·巧言》《禮記·王製》等有“黃帝習用乾戈”“蚩尤作五兵”“夏後練九伐”“周代射禮”“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及“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禦”的記載;軍事戰爭的頻繁、青銅業的發展,武術開始與生産勞動分離,從屬於軍事活動,武術由簡單的單個攻防技術發展為簡單的套路和比賽形式。這一時期的武術不單是為瞭維持生存的需要,還逐漸成為人們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這一時期武術的發展主要錶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青銅兵器的廣泛使用及演進。這一時期木器已被青銅器所代替,武器由簡單到復雜,嚮多樣化發展。為瞭適應車戰的需要(車戰是西周時期戰爭的主要形式),不僅武器數量猛增,而且種類較多,如銅矛、銅戈、銅斧、銅戟、銅劍等武器的大量使用,形成瞭包括遠射、格鬥、衛體等進攻性兵器與防護裝備的完全組閤。
第二,攻防格鬥技術有瞭明顯的提高和發展,主要錶現在三個方麵:①為瞭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按陣形隊列進行武術操練,武術操練是當時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效地促進瞭攻防格鬥技術的提高;②把習練搏鬥、角力作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大大地促進瞭徒手搏鬥技術的發展;③提倡、鼓勵習射,習射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成為武士的重要標誌,極大地促進瞭射術的發展。
第三,武舞開始分化。武舞既有錶達思想、抒發感情的娛樂作用,同時也有習武健身的實用性,而且武舞的動作組閤是形成武術套路的基礎。在原始社會,武舞與武術是結閤為一體的。商、周時期,武舞開始分化,但是舞蹈的藝術性尚未充分發展,舞蹈的實用性仍然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有瞭對抗形式的比賽。《禮記·王製》記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禦。”錶明當時已有瞭以比賽形式齣現的技擊運動,並通過對抗方式用“執技論力”“贏股肱”來決勝負,使拳鬥技術有瞭顯著的提高。另外,周代的騎射活動普遍開展,而且有體製完備的競賽活動。這種較武競賽不但具有習武健身、寓德於武的意義,而且有豐富的娛樂性,是古代重要的文體活動。
第五,武藝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周代的“六藝”教育,即“禮、樂、射、禦、書、數”,前四藝中均有豐富的武藝教育內容。從這些內容中可以看齣,武術在奴隸社會已開始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在軍事活動中,而且在其他社會活動中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
前 言
中華武術是中國的“國寶”、“國粹”。武術産生於生存鬥爭的需要,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武術從單純的技擊術熔融瞭極其豐富和內蘊深刻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它從軍旅走嚮民間,又成為一種社會生存的技能和手段,如遊俠、劍客、打拳賣藝,保鏢護院等。隨著現代兵器的齣現與發展,武術的冷兵器技擊功能嚴重萎縮,退化到瞭幾乎無用武之地的地步。盡管武術從發生之時就具有健身價值,然而進入體育領域卻是近代的事,在西方體育的影響和裹挾下,武術成為民族體育的一種形式進入瞭學校、社會和競技場。雖然武術運動對於增強體質、磨煉意誌有十分顯著的效果,然於當代各種簡單易行、方便且富有樂趣的健身活動項目相比,其優勢已明顯削弱,這在青少年人群中錶現尤為明顯。
研究和弘揚國學,避免“去中國化”文化危機,挖掘傳統文化適應當代的先進性內核,是中國文化研究的當代熱點。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粹”恰當其時也重新迴到學者們的視野。在此我想引入費孝通先生在《文化與文化自覺》中一段話——
文化自覺隻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曆,形成過程,在生活各方麵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發展的方嚮,不帶有任何“文化迴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但同時也不主張“西化”或“全麵他化”。自知之明是為瞭加強對文化發展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據其對新環境的適應力決定取捨;其次是理解所接觸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種文化都自覺之後,這個文化多元的世界纔能在相互融閤中齣現一個具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各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同守則。
之所以把費老的這段文字抄引在這裏,是因為我覺得難得有這樣以如此簡約、直指要害的語言,概括齣研究傳統文化服務當代社會應遵循的要義。餘之《中華武術文化概論》也力求遵循“文化自覺”的精神來分析武術文化。
當今的武術事業,在體育強國視野下正呈現齣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傳統武術、競技武術、社會武術、實用武術、學校武術、商業武術等,既是傳統武術的派生物,也是隨時代發展的新産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中華武術應繼續嚮前發展,再創輝煌,因此,武術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應當盡力去挖掘。盡管武術文化在農耕文明時代至多是一種廣流於民間的草根文化,但是武術的拳理、拳法及其拳規、禮儀之中,無不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蘊涵著樸素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養生觀念和審美情趣。尤其可貴的是,武術是在以一種身體語言詮釋中國文化,通過動靜、快慢、剛柔、虛實等既對立又統一的動作變化,生動地告訴人們什麼是中國的“陰陽”。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是一種注重血緣的綿延文化,我們的子孫後代應當傳承這一文化遺産,同時也應當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當今社會要求我們的青少年既不應驕橫,也不能嬌弱。通過武術教育恰恰可以培養勇敢、堅忍、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寬容、禮讓、和諧、文明的品格。所以說,武術作為一種文化不僅應當傳播和推廣,也應當注重傳承和教育,武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武術文化包括許多內容,本書正是從武術的概念、文化基礎、審美原理、技擊技法原理、文化思想內涵以及少數民族武術文化來探討武術文化,對其進行資源挖掘,並努力秉承“文化自覺”對武術文化進行分析和思索。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藉鑒瞭諸多武術專傢、武術學者的研究成果,囿於通俗讀本的行文特點,未能一一注明齣處,在此謹嚮原著作者緻以衷心感謝。另外,由於作者的知識水平、武術實踐不足,在寫作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和問題,在此誠懇希望得到廣大讀者的點評和指正,也希望得到武術專傢的批評和指教。
編 者
我一直對民族的文化遺産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尤其是那些能夠代錶民族精神和智慧的方麵。這本書《中華武術文化概論》對我來說,就像一本打開瞭通往古老東方智慧之門的鑰匙。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中華武術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交叉解讀的。我聽說,武術不僅僅是技擊,它與中國戲麯、書法、繪畫、音樂等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比如京劇中的武打動作是如何受到武術影響的?書法中的剛柔並濟、起承轉閤,是否與武術中的身法變化有異麯同工之妙?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展示這些藝術形式之間的互動和融閤,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書中對於“禮儀”在武術中的重要性是如何闡述的?我聽說,中國武術非常注重師徒之間的尊卑,練習者之間的互相尊重,以及在比賽中的公平競爭。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關於武術的傳統禮儀,以及這些禮儀是如何體現武術精神的?我希望從中能夠學習到,如何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保持一種謙遜、尊重、嚴謹的態度。這本書是否能讓我感受到,中華武術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技能,更是一種高尚的品格和一種傳承瞭韆年的文化基因。
評分平時我更喜歡閱讀一些比較輕鬆的讀物,但這本書《中華武術文化概論》卻讓我産生瞭一種探索未知領域的衝動。我一直覺得,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都隱藏在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之中,而這本書似乎就是試圖將這些細節呈現齣來。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武術與“養生”和“醫療”之間關係的探討。我聽說,很多中國傳統武術,尤其是內傢拳,都包含瞭非常豐富的養生和醫療方麵的知識,它們不僅僅是為瞭強身健體,更是為瞭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達到一種和諧健康的狀態。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與武術相關的傳統養生方法,比如導引術、吐納術,以及它們是如何與武術的練習相結閤的?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關於中醫與武術之間的聯係,比如一些武術傢是如何運用中醫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訓練,或者如何通過武術來輔助治療一些疾病。我對那些古老的“秘方”和“療法”總是充滿好奇,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健康生活的智慧。而且,書中對於武術的“哲學”層麵的探討,是否也會涉及一些關於“身心閤一”、“天人閤一”的思想?我希望能夠從中理解,武術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鍛煉,更是一種對生命真諦的探求。這本書是否會帶領我領略到,在那些剛勁有力的拳法和柔美舒展的招式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深刻的人生哲學和宇宙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沉靜而深邃的氣息,主色調的暗紅與金黃搭配,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刀光劍影、豪情萬丈的年代。翻開扉頁,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古樸的印章,上麵刻著“武者之心”四個大字,這簡單的四個字瞬間勾起瞭我對中國武術的好奇心,也預示著這本書並非隻是簡單的招式羅列,而是要深入探索其背後蘊含的精神內核。我平日裏對武術的瞭解僅限於一些影視作品中的粗淺印象,對其中的流派、曆史淵源、哲學思想更是知之甚少。因此,當看到這本書的副標題——“中華武術文化概論”,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齣中華武術的發展脈絡,從古代的軍事搏擊術,到後來的技擊拳種,再到與養生、哲學、戲麯、藝術等諸多領域的融閤,展現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對於那些耳熟能詳的武術名傢,我希望能瞭解他們不僅僅是武藝高強,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何將武術之道融入生活,成為一種人生哲學,一種道德準則。比如,我一直對“少林功夫”和“武當劍法”這些概念非常感興趣,但對其起源、特點以及各自代錶性的功法缺乏係統性的認識。這本書是否會從地理環境、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多個角度來剖析這些流派的形成和發展?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讓這些古老的武術傳統變得生動起來。而且,“概論”二字也讓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麵去理解中華武術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搏鬥技巧,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
評分坦白說,我一直對傳統武術有著一種近乎“神化”的想象,覺得那些絕世高手能夠飛簷走壁、隔空傷人。這本書的名字《中華武術文化概論》雖然聽起來很學術,但我內心深處還是藏著一絲好奇,想看看它是否會揭開那些神秘的麵紗,或者至少解釋清楚那些看似“玄乎”的技藝背後是否真的有所謂的“內力”。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就是書中對於“內傢拳”和“外傢拳”的區分。我聽說內傢拳強調“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注重修煉內在的精氣神,而外傢拳則更側重於外在的筋骨強健、招式變化。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這兩種拳法的代錶性流派,比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這些內傢拳,以及少林拳、長拳、洪拳這些外傢拳?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清晰的圖示或者文字描述,來解釋它們各自的獨特之處,比如它們的站樁方式、發力技巧、身法步法等等。當然,我也理解“概論”的性質,不可能麵麵俱到,但我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對中華武術的體係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另外,書中對於武術的“功法”是如何介紹的?是純粹的技擊技法,還是也包含瞭養生、療傷、甚至精神修煉的方法?我尤其對那些能夠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武術功法感到好奇,畢竟,武術不僅僅是為瞭打鬥,更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追求。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古老的鍛煉方法,以及這些方法是如何隨著曆史的演變而有所調整和發展的。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恰好處於一個有些迷茫的時期,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生活仿佛缺少瞭一些靈魂上的支撐。偶然間在書店看到瞭這本書,純粹是被它封麵上那幾個蒼勁有力的書法字體吸引瞭。當我翻閱到其中關於“武德”的部分時,我仿佛被一股強大的力量擊中瞭。書中不是簡單地列舉“忠、孝、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道德觀念,而是深入地闡述瞭這些觀念是如何在武術的實踐中得以體現和升華的。比如,書中描繪瞭武者在麵對強敵時,如何保持冷靜、不卑不亢,這不正是“禮”的精神嗎?又比如,那些俠肝義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武林人士,他們的行為又何嘗不是“仁”的體現?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止戈為武”的解讀所打動,這顛覆瞭我以往對武術的理解——它並非以暴力為目的,而是以停止衝突、維護和平為最終追求。這種“以武止戈”的智慧,在當今這個充滿紛爭的世界裏,顯得尤為珍貴。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更詳細地探討武術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如儒傢、道傢、佛傢之間的內在聯係。是否會分析不同流派的武術在汲取這些哲學思想時,又如何反哺瞭哲學的發展?例如,太極拳中的“以柔剋剛”、“四兩撥韆斤”是否就蘊含瞭深刻的道傢哲學?書中關於武術傢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探討,是否能為我提供一些啓示,幫助我在生活中找到更堅定的方嚮?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武術背後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即使我不能親自去練習武術,也能從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力量。
評分我一直認為,曆史文化的研究,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尤其是對於一些相對古老的領域。這本書《中華武術文化概論》在封麵和目錄上都給我一種厚重感,讓我有些擔心它會像一本冰冷的教科書。但是,當我翻開第一章,看到書中對“武”的起源追溯時,我的顧慮便打消瞭大半。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將武術的發展巧妙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的生存鬥爭、社會變革、甚至哲學思想的演進之中。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闡述武術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角色和地位的。比如,在古代戰爭中,武術扮演著怎樣的軍事訓練和實戰作用?在宋明時期,隨著社會安定,武術是否開始走嚮民間,演變成一種更注重技擊和強身的體育形式?到瞭近現代,武術又麵臨瞭怎樣的挑戰和轉型?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曆史案例,比如通過介紹一些曆史上的武術傢,來講述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的武術實踐是如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的。書中對武術流派的介紹,是否會帶著我們去“尋根”?比如,探尋少林武術與佛教的淵源,武當武術與道教的聯係,以及各地民間武術是如何在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各自的特色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那些零散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華武術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今天這樣一個豐富而復雜的文化現象。
評分我一直認為,文化是流動的,是與時俱進的。這本書《中華武術文化概論》讓我對這個觀點有瞭更深的理解。我最想知道的是,書中如何闡述中華武術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意義。我聽說,很多年輕人對傳統武術的興趣有所減弱,更傾嚮於接受一些新式的健身方式。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中華武術如何纔能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去學習和傳承?它是否會介紹一些將傳統武術與現代健身理念相結閤的嘗試?比如,一些武術元素是否可以融入到現代的體育項目中?或者,武術的精神內涵是否可以被轉化為現代人應對壓力、提升自我的一種方式?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武術的未來”的展望,讓我們看到,這個古老的文化遺産,如何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生機。而且,書中關於“中華武術的國際傳播”是如何介紹的?我聽說,一些中國武術流派,如太極拳、詠春拳等,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産生瞭廣泛的影響。書中是否會講述這些流派的國際化曆程,以及它們在海外遇到的機遇和挑戰?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中華武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是如何走嚮世界,並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理解和欣賞的。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於“力量”的理解都比較單一,覺得就是身體的強壯和技巧的嫻熟。這本書《中華武術文化概論》讓我有機會去重新審視“力量”這個概念。我特彆好奇書中關於“內功”的闡述。我聽說,“內功”是中國武術中非常神秘且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強調修煉人的內在精神和氣息,從而達到一種超越身體極限的力量。書中是否會詳細解釋“內功”的原理,比如如何通過呼吸、意念、樁功等方式來修煉?是否會介紹一些具體的內功心法和訓練方法?我希望它能夠為我揭示,武術中的“力量”不僅僅是來自於肌肉的爆發,更來自於一種內在的強大。而且,書中關於“招式”的講解,是否會超越錶麵的動作,去探究其背後的“勁力”和“發力技巧”?我希望能夠理解,為什麼同樣的招式,在不同的人手中會展現齣截然不同的效果。書中是否會分析,如何通過身體的協調、重心、以及對時機的把握,來發齣更具穿透力和破壞力的“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明白,中華武術中的“力量”是一種智慧與身體的完美結閤,是一種以柔剋剛、四兩撥韆斤的哲學體現。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細節特彆敏感的人,總覺得隻有深入到微觀的層麵,纔能真正理解一個宏大的概念。這本書《中華武術文化概論》讓我對這個觀點有瞭更深的體會。我最期待的部分,是書中對於武術“器械”的介紹。我知道,除瞭拳腳功夫,中國武術還有著琳琅滿目的各種兵器,比如刀、槍、劍、棍、鐧、錘等等,這些器械不僅是武術的延伸,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曆史和文化信息。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各種主要武術器械的形製、特點、使用方法,以及它們在不同武術流派中的地位?比如,我一直對“楊傢槍”和“關刀”這類具體的器械用法很感興趣,想知道它們是如何發展形成的,以及背後有哪些著名的故事和傳承。除瞭器械,書中對於“套路”的講解是否也會細緻入微?我聽說,每一個套路不僅僅是動作的組閤,更是包含瞭技擊的原理、身法的變化、呼吸的配閤等等,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武術精華。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套路介紹,比如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展示一些經典套路的動作分解和要領。我希望通過這些具體的介紹,能夠讓我體會到武術動作的精妙之處,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邏輯和美感。而且,書中對不同武術流派的“技術特點”的分析,是否也會深入到招式、步法、身法、發力方式等具體層麵?我希望能從中瞭解,為什麼不同的流派會有如此迥異的技術風格,以及這些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知識,是能夠帶來啓發和思考的。這本書《中華武術文化概論》雖然題目聽起來比較宏大,但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力量”和“智慧”的全新認識。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武術傢”的塑造。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介紹他們的武藝成就,更是能夠深入挖掘他們的人生經曆、思想境界,以及他們是如何將武術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比如,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曆史上的武術傢,他們的“俠義精神”是如何在亂世中得以體現的?他們是如何在傳承武術的同時,又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人物故事,來理解武術的“人格魅力”,以及它如何能夠塑造一個人的品格和意誌。而且,書中對於“武術的傳承”是如何闡述的?我聽說,武術的傳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師徒的口傳心授,以及對精髓的理解和發揚。書中是否會探討,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華武術?它是否會提齣一些關於武術教育、武術推廣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關於如何“活化”傳統文化的啓示,讓我們能夠在新時代重新發現和認識中華武術的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