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药用昆虫

中国重要药用昆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大荣 编
图书标签:
  • 药用昆虫
  • 中药
  • 昆虫学
  • 传统医学
  • 生物多样性
  • 天然药物
  • 虫药
  • 中医药
  • 昆虫资源
  • 药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796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617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铜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科

  本书是目前仅有的以昆虫生态原色图谱为主的一部药用昆虫学专著,书中100多种昆虫均有232幅鲜活彩照及相关文字描述,收集我国记载的14个目54科309种药用昆虫的形态特征与药理功效,共收集昆虫药方1200多首。作者杨大荣具有昆虫学专业背景,从专业角度纠正了以往非昆虫的药用种类,并将药用昆虫种类从以前的大类细化到种。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目前国内外一部以昆虫生态原色图谱为主的一部药用昆虫学专著,书中100多种昆虫均有233幅鲜活彩色照片及相关文字描述,其中涉及到别名、形态特征、分布、生境、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现代研究和部分验方出处的主要参考文献。同时,收集了我国记载的14个目54科304种(包括产物、副产品)药用昆虫的名录,共收集昆虫药方1440首,相关文献196篇。昆虫入药包含了半变态、全变态昆虫各发育期的药源。中国药用昆虫自然资源丰富、许多种类人工可以大规模繁殖,是未来人类生药学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来源之一,可成为今后农村、城镇发展的经济优势产业和为人类健康造福重要资源。同时本书还可供农林牧昆虫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杨大荣,男,1954年10月10日生,云南省景谷县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昆虫学会理事长,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7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学系昆虫学专业,从事动物学、昆虫学近40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昆虫生态学、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曾主持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研究项目30多项,参加2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研究成果30多项,撰写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是中国首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云南省特殊突出贡献获得者,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药用昆虫历史与应用前景

一、悠久的药用昆虫历史

二、药用昆虫简单分类

三、药用昆虫概述

四、药用昆虫的主要成分

五、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药用昆虫资源

六、药用昆虫的一些常见加工方法

第二章 百种药用昆虫原色图谱与应用

一、缨尾目

(一)衣鱼科

毛衣鱼 西洋衣鱼 台湾衣鱼 斑衣鱼 敏栉衣鱼 小灶衣鱼

二、蜻蜓目

(二)蜻科

赤蜻蛉 黄衣 夏赤蜻 褐顶赤蜻 异色灰蜻

(三)蜓科

蜻蜓 碧伟蜓

三、蜚蠊目

(四)蜚蠊科

美洲蜚蠊 澳洲蜚蠊 东方蜚蠊

(五)姬蠊科

德国小蠊

(六)鳖蠊科

中华地鳖虫 金边地鳖虫 西藏地鳖虫 翼地鳖虫 云南地鳖虫

四、螳螂目

(七)螳螂科

中华大刀螳螂 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 广腹螳螂 薄翅螳螂 棕污斑螳螂 华北大刀螳螂 巨斧螳螂 大刀螂 小刀螂

五、等翅目

(八)象白蚁科

家白蚁 勐仑家白蚁 黄胸散白蚁 大头散白蚁 瑞丽棒鼻白蚁 云南大白蚁 广西大白蚁 长颏大白蚁 宽胸大白蚁 三型大白蚁 周氏大白蚁 长头大白蚁 猛龙大白蚁 猛龙大白蚁

(九)白蚁科

黑翅土白蚁 土垅大白蚁 黄翅大白蚁 黄球白蚁 暗齿白蚁 海南土白蚁 凹额土白蚁 环角土白蚁 云南土白蚁 粗颚土白蚁 锥颚土白蚁 细颚土白蚁 鸡枞菌

六、直翅目

(十)蝗科

中华稻蝗 稻叶大剑角蝗 中华蚱蜢 飞蝗 东亚飞蝗 亚洲飞蝗 西藏飞蝗 黄脊竹蝗 日本黄脊蝗

(十一)螽斯科

长翅纺织娘 聒盾螽

(十二)蟋蟀科

花生大蟋蟀 油葫芦 黑油葫芦 中华蟋蟀 棺头蟋蟀 长颚长蟋蟀 斗蟋

(十三)蝼蛄科

东方蝼蛄 非洲蝼蛄 华北蝼蛄

七、同翅目

(十四)蝉科

黄蚱蝉 黑蚱蝉 山蝉 鸣蝉 蝉花 大蝉草 黑翅红娘子 褐翅红娘子

(十五)瘿绵蚜科

五倍子

(十六)胶蚧科

紫胶虫 云南紫胶虫 中华紫胶虫 尼泊尔紫胶虫 普萨紫胶虫 田紫胶虫 信德紫胶虫

(十七)蜡蚧科

白蜡虫

(十八)蜡蝉科

斑衣蜡蝉

八、半翅目

(十九)蝽科

九香虫 小皱蝽 荔枝椿象 方肩荔蝽

(二十)黾蝽科

水黾

(二十一)负子蝽科

桂花田鳖

九、鞘翅目

(二十二)步行虫科

虎斑步甲

(二十三)拟步甲科

云南琵琶甲 黄粉虫 洋虫

(二十四)龙虱科

三星龙虱 黄缘龙虱

(二十五)豉虫科

豉母甲

(二十六)芫菁科

绿芫菁 毛角豆芫菁 南方大斑蝥 地胆 沟胸绿芫菁 大理绿芫菁 黄黑小斑蝥 大斑芫菁 拟大斑芫菁

(二十七)蜣螂科

粪金龟 粪蜣螂

(二十八)萤科

黃缘萤火虫

(二十九)犀金龟科

双叉犀金龟 哈尤犀金龟 厚大蔗金龟

(三十)鳃金龟科

暗黑鳃金龟 东北大黑鳃金龟 华北大黑鳃金龟

(三十二)丽金龟科

铜绿丽金龟

(三十三)花金龟科

白星花金龟

(三十四) 叩头虫科

沟叩头虫

(三十五)天牛科

桑天牛 星天牛 云斑天牛

十、脉翅目

(三十六)蚁蛉科

中华东蚁蛉 云南离蚁蛉 陆溪蚁蛉 中华长须蚁蛉 蛟蜻蛉

十一、毛翅目

(三十七)石蛾科

黄褐石蛾

十二、鳞翅目

(三十八)蝙蝠蛾科

冬虫夏草 剑川蝠蛾 云南蝠蛾 异翅蝠蛾 杂多蝠蛾 玉龙蝠蛾 刚察蝠蛾 玛曲蝠蛾 察隅蝠蛾 门源蝠蛾 四川蝠蛾 丽江蝠蛾 石纹蝠蛾 德格蝠蛾 碌曲蝠蛾 白纹钩蝠蛾 虫草钩蝙蝠蛾 双带钩蝠蛾 白马钩蝠蛾 巴青钩蝠蛾 比如钩蝠蛾 美丽钩蝠蛾 称多钩蝠蛾 白钩带蝠蛾 当雄钩蝠蛾 大卫钩蝠蛾 德钦钩蝠蛾 东隅钩蝠蛾 锈色钩蝠蛾 贡嘎钩蝠蛾 甲郎钩蝠蛾 金沙钩蝠蛾 宽兜钩蝠蛾 康定钩蝠蛾 康姬钩蝠蛾 拉脊钩蝠蛾 理塘钩蝠蛾 芒康钩蝠蛾 梅里钩蝠蛾 玛沁钩蝠蛾 暗色钩蝠蛾 斜脉钩蝠蛾 草地钩蝠蛾 蒲氏钩蝠蛾 人支钩蝠蛾 异色钩蝠蛾 循化钩蝠蛾 叶日钩蝠蛾 察里钩蝠蛾 中支钩蝠蛾 云南双栉蝠蛾 西藏二岔蝠蛾 云龙蝠蛾 阿尔泰蝠蛾 三角纹蝠蛾 丫纹类蝠蛾 尼泊尔类蝠蛾 黄类蝠蛾 湖南棒蝠蛾 重庆棒蝠蛾 六点长须蝙蛾 白点长须蝙蛾 点蝙蛾 黄斑蝙蛾 湖南点蝙蛾 柳蝙蛾 云南蝙蛾 杉蝙蛾 西藏蝙蛾 景东蝙蛾 巨疖蝙蛾 福建疖蝙蛾 疖蝙蛾 红蝙蛾 王蝙蛾 樟木蝠蛾 条纹蝠蛾 乌蒙山蝠蛾 蛹虫草

(三十九)刺蛾科

黄刺蛾 扁刺蛾 暗扁刺蛾 明脉扁刺蛾

(四十)螟蛾科

玉米螟 高粱条螟 米缟螟 化香夜蛾 白条谷螟 黄条谷螟 弓须夜蛾 雪疽夜蛾 苍耳蠹虫 苍耳螟

(四十一)夜蛾科

小地老虎

(四十二)灯蛾科

豹灯蛾

(四十三)大蚕蛾科

蓖麻蚕 柞蚕

(四十四)蚕蛾科

家蚕 隐斑桑蚕 野蚕 双带黄蚕 白僵蚕 雄蚕蛾

(四十五)粉蝶科

大菜粉蝶 白纹粉蝶 扁豆白粉蝶 菜粉蝶

(四十六)凤蝶科

柑桔凤蝶 金凤蝶

十三、双翅目

(四十七)虻科

华虻 三角虻 雁虻 布虻 黄巨虻 江苏虻 双斑黄虻 村黄虻

(四十八)丽蝇科

绿丽蝇 大头金蝇

十四、膜翅目

(四十九)土蜂科

姬黄带土蜂 黄带土蜂

(五十)木蜂科

大木蜂 中华木蜂 黄胸木蜂

(五十一)马蜂科

中华马蜂

(五十二)异腹胡蜂科

变侧异腹胡蜂

(五十三)胡蜂科

斑胡蜂 黄腰虎头蜂 凹纹胡蜂 中华大虎头蜂 褐胡蜂 黑盾胡蜂 基胡蜂 三齿胡蜂 大金箍胡蜂 小金箍胡蜂 大胡蜂 黑胸胡蜂 黑尾胡蜂 拟大胡蜂

(五十四)蚁科

拟黑多刺蚁 双齿多刺蚁 拟弓多刺蚁 叶形多刺蚁 结多刺蚁 双钩多刺蚁 叉多刺蚁 丝光林蚁 黄猄蚁 日本弓背蚁 赤胸多刺蚁 血红林蚁 红褐林蚁 日本褐林蚁 哈氏多刺蚁、叉多刺蚁、石狩红蚁

(五十五)蜜蜂科

中华蜜蜂 西方蜜蜂 大蜜蜂 黑大蜜蜂 小蜜蜂 黑小蜜蜂


药用昆虫拉丁学名、中文学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我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有299.7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地大物博,昆虫资源非常丰富,国内外生物学家估计,中国超过20万种以上昆虫种类,然而,目前仅记录8万多种,而在这些昆虫资源中有十分之一的昆虫可以作为药用和食用,所以昆虫资源的开发潜力非常巨大。有待昆虫学家、药学家深入研究和开发。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利用昆虫作为药用和食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代《周记》和《诗经》中就有文字记载,我国最早的药学《神农本草》就记述了22种药用昆虫。以后历代的药书不断发展和增加,一直发展至今,先后报道和记述药用昆虫超过400种,为现代和未来深入研究和开发生药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是第一部以药用昆虫原色生态书籍,汇入了我国药用昆虫14个目54科232幅原生态图片和309多种的药用昆虫名录。并收集1000多首古今药用昆虫验方选。入药包括了昆虫全世代各个时期的虫体及其产品。入药昆虫大部分资源丰富,其中不少种类是农、林、草、牧、副业中的大害虫,可以变害为宝,充分开发药用和食用资源,可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和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本书编著和出版中承蒙河南科技出版社大力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杨秀芳老师多年的鼓励和支持;本书成稿中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熊江先生;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石磊先生;云南农业大学:谭垦先生;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赵江波和王波先生;云南省蚕蜂研究所:陈世良先生等等先生无私地提供了一些珍贵药用昆虫照片;文字整理得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徐睿,刘明新等先生的帮助。在此,对本书编写和出版中给予鼓励和大力支持的各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与崇高敬意!

  编者由于水平有限,再加之用原生态照片出版是药用昆虫第一次尝试,一些照片质量和编辑文字不理想,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不少照片观赏性、学术观性不强,还缺少许多种类照片。还有一些从古籍中引用的药用昆虫方子科学性或药学价值还需进一步验证。再之,大量的药用选方是从古籍、前人发表过的医学、动物学、昆虫学书籍、论文中摘抄整理而来或参考引用,对前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和敬意;此外,由于编者医学和昆虫学知识有限,错误和遗漏肯定不少,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导和原谅,作者也有决心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

  2014年10月


《药用昆虫的奥秘:探索自然界的天然宝库》 在浩瀚的生物界,昆虫以其惊人的多样性和复杂的生命周期,长期以来吸引着人类的目光。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在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织中,展现出作为“天然药库”的巨大潜力。本书《药用昆虫的奥秘》将带您踏上一段深入探索的旅程,揭示这些微小生物体内的神奇物质,以及它们如何被人类利用,为健康与福祉贡献力量。 第一章:引言——被低估的治疗力量 人类对自然疗法的探索从未停止,而昆虫,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群体,却隐藏着许多被忽视的治疗宝藏。从古代医学的朴素记载,到当代生物医药的尖端研究,药用昆虫的价值正逐步被重新认识。它们体内富含的蛋白质、酶、氨基酸、脂肪酸、肽类、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一些独特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使其成为开发新型药物和保健品的理想来源。本章将概述药用昆虫的历史渊源,初步介绍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并为后续的深入探索奠定基础,引导读者认识到这些微小生命所蕴含的巨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第二章:蜕变的力量——昆虫的生物化学奥秘 昆虫的生命过程充满了奇迹,其身体内部蕴藏着令人惊叹的生物化学宝藏。从卵、幼虫、蛹到成虫,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可能产生具有独特药用价值的物质。例如,昆虫在蜕皮过程中分泌的几丁质,不仅是其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更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在伤口修复、药物载体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昆虫体内丰富的酶类,如漆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在生物催化、食品加工、环境修复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章将深入剖析昆虫体内主要的活性成分,包括但不限于: 蛋白质与肽类: 许多昆虫体内含有抗菌肽,能够有效抵抗细菌、真菌甚至病毒的侵袭,为开发新型抗生素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一些昆虫的蛋白酶具有强大的水解能力,可用于治疗血栓、炎症等疾病。 脂类与脂肪酸: 昆虫脂肪富含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部分昆虫的脂肪还含有特殊的脂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等活性。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 几丁质及其降解产物壳聚糖,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如促进伤口愈合、免疫调节、降血脂等,在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备受关注。 色素与天然产物: 昆虫体内的色素,如类胡萝卜素,不仅赋予它们鲜艳的色彩,也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其他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也可能具备特定的药理活性。 通过对这些成分的详细介绍,读者将能够理解昆虫作为生物活性物质“加工厂”的强大能力。 第三章:绿色使者——药用昆虫的种类与特性 自然界中,数以万计的昆虫种类,而其中能够被视为“药用昆虫”的,则需要具备特定的活性成分或悠久的药用历史。本章将聚焦于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用昆虫,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药用部位以及主要的药用价值。我们将探索: 蝉(Cicadidae): 蝉蜕,即蝉的若虫外壳,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重要的药材,具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息风止痉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中含有丰富的角蛋白、氨基酸、几丁质等。 水蛭(Hirudinidae): 水蛭(蚂蟥)在中医药中以其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而闻名。其体内的水蛭素是一种强效的抗凝血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蜜蜂(Apis mellifera): 蜜蜂作为一种神奇的昆虫,其产品如蜂胶、蜂王浆、蜂蜡等,都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蜂胶以其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而著称;蜂王浆则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 蝎子(Scorpiones): 蝎子在中医药中常用于治疗中风、瘫痪、哮喘等疾病。其蝎毒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肽,具有麻痹神经、抗炎、镇痛等作用。 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上的寄生虫(如杜仲瘿): 虽然杜仲本身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但一些依附在其上的昆虫幼虫或虫瘿,也可能通过吸收杜仲的有效成分而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这一点值得进一步探索。 我们将从生物学和药理学角度,深入解析这些昆虫的独特之处,为读者构建一幅清晰的药用昆虫图谱。 第四章: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话——药用昆虫的应用领域 药用昆虫的应用,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的体现。从传统的草药疗法到现代的生物医药技术,昆虫的价值正在被不断地发掘和拓展。本章将重点探讨药用昆虫在以下领域的实际应用: 医药领域: 抗感染药物: 昆虫体内的抗菌肽和抗病毒物质,为开发新型、高效、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抗肿瘤药物: 一些昆虫提取物和化合物已被证明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有望成为抗癌治疗的新选择。 心血管疾病治疗: 如前所述,水蛭素等抗凝血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调节: 某些昆虫成分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或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伤口修复与再生: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在促进伤口愈合、组织再生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保健品领域: 营养补充剂: 昆虫富含高品质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开发为天然的营养补充品。 抗氧化与抗衰老: 昆虫体内的多种抗氧化成分,如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有助于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提高免疫力: 蜂胶、蜂王浆等产品已被广泛用于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 其他领域的潜力: 生物农药: 一些昆虫分泌的物质对特定的害虫具有毒性,可作为开发绿色环保的生物农药的潜在资源。 化妆品: 昆虫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如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在护肤品中具有保湿、抗衰老等功效。 生物材料: 几丁质等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章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和研究进展,展现药用昆虫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与未来潜力。 第五章:挑战与展望——可持续利用与未来发展 尽管药用昆虫的潜力巨大,但在其研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实现药用昆虫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克服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如何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章将深入探讨: 资源获取与保护: 野生药用昆虫资源的过度捕捞可能导致生态失衡,因此,人工繁育和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需要制定合理的采集和利用政策,保护野生资源。 提取与纯化技术: 如何高效、经济地从昆虫中提取和纯化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成分,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的进步将为此提供支持。 作用机制研究: 许多药用昆虫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有助于开发更具针对性和疗效的药物。 安全性评估: 任何用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对药用昆虫及其提取物的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的研究至关重要。 标准化与质量控制: 建立完善的药用昆虫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的基础。 跨学科合作: 药用昆虫的研究涉及生物学、药学、化学、医学、农学等多个学科,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将有助于更快地推动研究进展。 最后,本章将对药用昆虫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强调科学研究与产业转化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这些挑战的审视与对未来的展望,本书旨在激发更多科研人员和产业界人士的关注,共同推动药用昆虫领域的进步,让这些自然界的宝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和感悟。《中国重要药用昆虫》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自然界神奇的馈赠。书中对于“斑蝥”的描写,让我感到既惊叹又有些后怕。它深刻阐述了斑蝥的毒性,以及在特定剂量和炮制方法下,它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药物,用于治疗一些顽疾。这种对毒与药界限的精妙把握,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智慧所在。我一直以为,传统医学中的很多方剂都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些方剂的背后,是对自然界无数次细致观察、反复验证,以及对生命规律深刻理解的结晶。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昆虫,而是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去研究和介绍它们,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昆虫看作是需要驱赶的生物,而是对它们多了几分敬畏和好奇,也对我们祖先的智慧有了更深的崇拜。

评分

《中国重要药用昆虫》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渊博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探索中医药的奇妙世界。它并没有刻意去渲染那些神秘玄幻的部分,而是以一种扎实、细致的风格,将那些原本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药用昆虫,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土鳖虫”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列出药用价值,还涉及到了它的生物学特性、产地以及不同的采集季节对药效的影响,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真正深入实践、了解食材的人。我曾经尝试过一些中医偏方,但总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让我明白了,很多看似简单的药用昆虫,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炮制工艺和严格的使用规范,这让我对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有了更直观的理解。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之旅,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让我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到《中国重要药用昆虫》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我从小就对昆虫没什么好感,总觉得它们是脏兮兮、惹人厌烦的生物。然而,这本书的视角却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固有印象。它没有回避那些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的细节,而是以一种严谨、客观的态度,将这些“不起眼”的生物呈现在我面前,并揭示了它们在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价值。我记得书中关于“蝉蜕”的章节,文字朴实却信息量巨大,详细介绍了蝉蜕的形态特征,以及它在治疗风疹、麻疹、夜啼等方面的应用,还提到了如何鉴别真伪。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回想起小时候,夏天树上此起彼伏的蝉鸣,原来那些曾经让我感到烦躁的声音,背后隐藏着如此宝贵的药用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与那些药用昆虫一同呼吸,一同成长。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生命,也让我对“万物皆有灵”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中国重要药用昆虫》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我之前从未想象过的领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昆虫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自然智慧和传统医学的百科全书。书中对每一种药用昆虫的介绍,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信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水蛭”的论述,它不仅详细介绍了水蛭的形态、药性,还深入探讨了其在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方面的具体应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这些都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显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还结合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如何从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去发现和利用资源,如何用一种更谦卑、更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生命。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可能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和价值,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评分

这本《中国重要药用昆虫》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有些概念过于抽象,难以抓住实质。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一座桥梁,将我从模糊的认知引向了清晰的理解。当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我从未仔细观察过的昆虫,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虫子”,而是拥有神奇疗效的宝藏。书中对每一种药用昆虫的描绘都极为细致,从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到具体的药用部位和炮制方法,都讲解得一丝不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地鳖虫”的部分印象深刻,原本我以为它只是个不起眼的小生物,没想到在书中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被详细阐述,让我对这小小的生命充满了敬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籍记载和现代研究的案例,让那些看似古老的偏方有了科学的依据,大大增强了我对书中内容的信任感。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探险,在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科学之间穿梭,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升华,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神奇和自然的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