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八法》校注

《医门八法》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刘鸿恩<撰> 著,许敬生 编,刘道清,翟明义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术
  • 校注
  • 古籍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门
  • 八法
  • 临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4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9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3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医门八法》共四卷,约十万余字,成书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由其子校订,并由其弟子徐春元作序。全书共计76篇,历时二年余。刘氏儒而兼医,认为古书虽繁,但讹误颇多,自称“因与古名医意见不合而作”《医门八法》。《<医门八法>校注》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为纲,称作“八法”,列述瘟疫、杂症,以及五官、妇、儿等科诸病的辨治方法。其言简意赅,论述精当,医理阐述详明,方药简而专一,文理并茂,有独到见解。提出八法以虚实为要,并对古籍中若干说法提出质疑。如提出方书将《天元玉册》《本草》《灵枢》等书误为伏羲、神农、黄帝而作,乃系托名;又指出前人误将远志、菖蒲以补心,柴胡、香附、白芍以平肝等。对瘟疫的认识,颇赞同吴又可、戴天章之论,理论上强调儒医一理。全书文辞简捷,纲目清晰。其与古人观点有所不同者,敢于执理争辩,自创新说。喜用大黄,善用乌梅,*崇乌梅四物汤,自称为“知梅学究”。

目录

卷一
阴阳
表里
虚实
寒热
浮沉迟数
望闻问切
方书之误
方药之误
瘟疫
瘟疫失下诸证
瘟疫当下诸证
瘟疫难下诸证
瘟疫下后诸证
瘟疫说难解嘲

卷二
疟疾
痢疾
泄泻
霍乱
噎膈
肿蛊
消渴
咳嗽
痰饮
喘促
呃逆
怔忡
不寐
中风
厥逆
瘫痪
吐血
憎寒发热
汗证
内伤饮食
外感风寒

卷三
头痛
头眩
咽喉肿痛
牙疼
耳肿
耳聋
鼻衄
鼻渊
胃气痛
肝气痛
胁痛
腹痛
腰痛
身痛
便血
脱肛

秘结
癃闭
淋浊
遗精
疝气
脚气
疮证

卷四
经期迟早
经期诸痛
崩中
带下
经闭
恶阻
子肿、子气、子满、子烦、子悬、子痫、子嗽、子淋
胎漏
胎动
产后忌用乌梅之证
产后宜用乌梅之证
乳证
块证
小儿风气
小儿阴虚

精彩书摘

  《<医门八法>校注》:
  瘟疫失下诸证
  瘟疫传里,舌生黄苔,热聚于胃,正好攻下。若应下不下,是为失下。邪热充溢,五脏、六腑皆受其病。以脏腑之强弱分先后,方书①谓一日传一经,挨定次序,六日一周者妄也。特传于某经,必见某经之证耳。传于肺经则咳嗽;传于心经则昏沉。应下失下,邪传心经,证见昏沉。热入至深,急下症也。治宜达原饮合小承气汤,加犀角、黄连。体壮热甚者,须加芒硝;气体单弱,须加党参、当归,即所谓黄龙汤也。病势至此,甚为危险,若单用硝黄②以泻邪热,虽能釜底抽薪,犹恐缓不济急,仍归糜烂,必兼用犀黄③以清心热。滚锅点水,始可立止沸腾;加以参、归④恐其泻后亡阴也,惟老人、虚人宜之;少壮者可以不必。服药后,洞下五六次,邪热退,即清醒,此邪热蒸心,证见昏沉之治法也。若夫应下失下,邪热充盛,溢于肌肤,则为斑疹。治宜吴氏举斑汤和小承气汤;大黄只用三钱,缘发斑发疹,瘟邪分泻。内热转轻,可以不用大剂,且恐邪热内陷,斑疹骤回,故用山甲以透之;当归以托之。然斑疹为标,邪热为本,必内热全清,方为病愈也。此邪热外溢,证见斑疹之治法也。若夫应下失下,邪热上冲,直攻咽喉,则为咽喉肿痛。治宜普济消毒饮合小承气汤。大黄至少须用五钱,但得洞下一次,喉痛即减,必洞下七八次,喉肿乃消;用药稍缓,则咽喉肿闭,药不下咽矣。若单用普济消毒饮而不用大黄,釜底之烈焰方炽,釜中之汤液将尽。止于釜中点水,而不于釜底抽薪,尚能迁延几时乎?咽喉为要害处,咽喉肿痛为致命伤,此刑名家所谓要害一伤,奇重者也。然治之有法,立可回生,慎勿张皇失措。问遇咽喉肿闭,汤药不入者,令病人坐立,两手下垂,使其血向下注,更为极力推赶,自项历肩,越时至腕,连漉数十次,两臂觉麻,即是疬气恶血,渐已流动,喉闭略开,药能入腹矣。急与前药一二匙,更用带子将两手腕扎住,不令恶血走散,用针刺少商穴及各指近甲薄肉正中处,捻出恶血,将前药陆续服尽,半日之中,能下五六次。舌苔已刮去者,次日视之,苔不复生,则是邪热退,药可暂止。若舌苔有生,可知余热尚在,须照前方,再进一剂,邪热退尽,方为全愈。病证全愈之后,须服清燥养荣汤数剂,缘病证太深,邪热之耗血太甚也。此邪热上冲,咽喉肿痛之治法也。若夫应下失下,邪热内蕴,有见为结胸证者,其证胸胁满痛,坚硬拒按,虽用芒硝、大黄,往往推荡不动,是宜内外兼治。内服大承气汤,少加党参以助气;重用当归以生津;外用景岳罨熨⑤之法以流通气血,兼助药力之不及,必得洞下。胸胁之坚结始开,必舌苔退净,邪热之郁阏⑥方尽也。若夫应下失下,热深厥深,有见为身冷证者。瘟疫本系热证,热入至深,反见寒证,必欲拥被向火,四肢厥逆,甚有周身皆冷者,误为真寒,投以桂附,祸不旋踵⑦,固不待言。即据舌苔之黄厚,知其实热之有凭,予以大承气汤,即恐其大下亡阴,病虽愈而命不保耳。吴氏黄龙汤可借用;景岳罨熨法可借用。此等证尚不甚多,瘟疫传里日久,间或有之。至若瘟疫初起,阳气为阴邪所郁,憎寒之证,亦有类此者。然其证在表,舌苔必不黄,予以吴氏达原饮,顷刻厥回,仍见热证,则易于施治矣。治疫方书甚多,惟又可吴氏,麟郊戴氏,确有真见。所云:“瘟疫初起,用药最要清楚,此处头绪不差,日后传变救援亦易。”又云“舌无苔则胃无物,可清润不可攻下”,诚至论也。其余方书,语多朦混,如谓“伤寒下不厌迟,瘟疫下不厌早”,何者为早?何者为迟?漫无界限,即系毫无把握,犹疑两可之说,苏模棱⑧之惯技也。误国误人,厥罪惟均。
  ……

前言/序言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
  中州自古多名医。在这块土地上,除了伟大的医圣张仲景之外,还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早在商代初期,就有商汤的宰相伊尹著《汤液》发明了汤剂。伊尹是有莘国(今河南开封县,一说是嵩县、伊川一带)人。早期的医方大家、晋朝的范汪是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一说南阳顺阳(今河南内乡)人,他著有《范汪方》。较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褚氏遗书》的作者、南朝的褚澄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的针灸和中药名家甄权是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寿103岁。唐代名医张文仲为高宗时御医,是治疗风病专家,曾著《疗风气诸方》,为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对痨病(结核病)提出独到见解,著有《骨蒸病灸方》一卷的崔知悌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的作者,唐代的孟诜是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北宋著名的医方类书《太平圣惠方》的作者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阎孝忠是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他为恩师编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使儿科大师钱乙的学说得以传世。北宋仁宗时,“校正医书局”中整理古医书的高手有好几位河南人。如撰《嘉祐本草》的掌禹锡为许州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人,完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孙兆、孙奇,均为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北宋医家王贶是考城(今河南兰考)人,著有《全生指迷方》,《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此书于每证之前,非惟详其病状,且一一详其病源,无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北宋末期的著名医家、《鸡峰备急方》(又称《鸡峰普济方》)的作者张锐是郑州(今河南郑州)人。南宋的伤寒大家,《伤寒补亡论》的作者郭雍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宋法医学家郑克是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他著的《折狱龟鉴》是与宋慈的《洗冤集录》齐名的一部法医著作。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代表金代张子和是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一说民权县)人。元代名医滑寿祖籍是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他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对《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著的《诊家枢要》和《十四经发挥》分别是诊断学专著和针灸专著,均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明太祖朱元璋的五皇子朱橚,就藩在开封,为周定王,他著的《救荒本草》,以河南的灾荒为背景写成,开创了对野生可食植物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的医史专家、明代的李濂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他的《医史》十卷,是我国首次以“医史”命名的医学史专著,书中为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人补写了传记。清代名医,《嵩崖尊生全书》的作者景日畛,是登封(今河南登封)人。清代温病学家的北方代表人物、《寒温条辨》的作者杨栗山是中州夏邑(今河南夏邑)人。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溶,是河南固始县人,他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不仅是植物学的名著,也是继《本草纲目》后最重要的本草类著作,对世界医学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还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据不完全统计,史传和地方志中有籍可考的河南古代医家多达1000余人。《周易·系辞上》日:“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些著名的医家,犹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道路。
《医门八法》校注,一部承载着古老智慧与现代治学精神的医学典籍,如同一扇古老而庄严的门扉,邀您步入探索中医精髓的殿堂。这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基于对经典文本的深刻洞察与严谨校订,力图在纷繁复杂的医学流派中,提炼出八个核心、精辟的医治法门,以期为历代医者与求索者指点迷津,重塑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认知。 本书的诞生,源于对中医经典传承的深切关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宝贵的医学著作虽历经风霜,却难免在传抄、刊印过程中出现讹误、脱漏,甚至被后人误解、曲解。这不仅阻碍了其精华的有效传递,也可能误导后学,延误病患的治疗。校注者的初心,正是要拨开历史的迷雾,以审慎的态度、考据的精神,对《医门八法》这部可能早已存在、或蕴含于诸多古籍零散记载中的核心医理进行梳理、辨析与注释。 “校注”二字,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它意味着我们并非简单地重新编撰,而是以一种“去伪存真、溯本追源”的方式,对可能存在的原始文本进行最大限度的还原与阐释。校订的过程,犹如寻宝,需要细致入微的眼光,比对不同版本,考量字词的本义,辨析段落的逻辑,甚至追溯其思想的源头。每一次的校订,都是一次与先贤的对话,是对他们智慧的尊重与致敬。 而“八法”,则是本书聚焦的核心。这“八法”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海量的中医文献中,经过精心提炼、归纳而得的八个指导性原则或治疗体系。它们可能涵盖了从辨证论治的基础,到具体病症的治疗策略,再到养生保健的深层理念。这“八法”的命名与内容,将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们如同八枚钥匙,分别开启了中医认识生命、理解疾病、调和人体的不同维度。 本书的校注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溯源与版本比对: 在进行校注之前,必定是对可能涉及《医门八法》思想的各类古籍进行了广泛的搜集与梳理。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基础经典,以及历代名医的医案、医论等。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对,力求找到最接近原貌的文字,并对可能出现的歧义进行标注与分析。 字词考据与语义辨析: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用法上存在差异,许多医学术语更是有着独特的内涵。校注者将深入考证每一个关键的字词,辨析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含义,必要时会引用古籍中的用例,或者援引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佐证。这有助于消除因语言理解障碍而产生的误读。 理论阐释与逻辑梳理: 医理精深,有时一段文字可能蕴含多重含义,或是前后逻辑稍显跳跃。本书的校注者将致力于理清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对晦涩难懂的章节进行详细的阐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其深层原理。这可能涉及对中医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重新梳理与联系。 临床意义的挖掘: 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因此,本书在校注过程中,绝不会忽视理论的临床实践意义。对于每一个“法”的阐述,都将力求挖掘其在具体疾病治疗、方药应用、针灸手法、养生调理等方面的实际指导作用。可能还会结合一些经典的医案,来印证和说明这些“法”的有效性。 学术观点的引入与辨析: 在校注过程中,若遇到不同学派或不同医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本书的校注者会如实呈现,并基于自身的学识与考量,进行必要的辨析与评述。这种学术性的探讨,将极大丰富本书的内涵,引导读者形成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偏信。 《医门八法》可能包含的“法”,其深度与广度,将是本书最大的亮点。虽然本书内容本身不包含书中内容,但我们可以从其校注的性质推测其可能的价值所在: “八法”的独特性: 这“八法”必然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普适性,并且经过历史检验的核心医治理念。它们可能不是某一个方剂、某一种疗法,而是更深层次的指导原则。例如,可能包括“审证求因之法”、“扶正祛邪之法”、“调和气血之法”、“阴阳平衡之法”、“五脏六气之法”、“方证相应之法”、“针药兼施之法”、“养生防病之法”等,当然,具体内容需要经过严谨的考订与阐释。 “法”的系统性: 这“八法”之间很可能存在内在的联系,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医学体系。学习和掌握这“八法”,将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中医思维模式,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 “法”的实践性: 无论是理论的阐释,还是例证的引入,都将围绕着如何将这些“法”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于希望将中医理论转化为实际疗效的医生、爱好者而言,本书将提供宝贵的指导。 本书的读者群体,将是广泛而多元的: 中医专业人士: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医师,都能从中获得对中医经典更深入、更准确的理解,更新理论认知,拓展临床思路。 传统医学爱好者: 对于对中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将提供一条深入了解中医精髓的清晰路径,帮助他们构建起扎实的中医知识框架。 历史文献研究者: 本书严谨的校注与考据精神,对于从事中医史、医学文献研究的学者而言,也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养生保健实践者: 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掌握从根本上调理身体的方法,对于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医门八法》校注,其价值不仅在于对一部可能存在的古籍进行文献整理,更在于通过严谨的学风,重新点亮中医理论的智慧之光,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将是一部集学术性、实践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医学著作,必将成为中医领域中一本不容忽视的重要参考文献,为所有怀揣着对生命健康探求之心的人们,提供一份厚重而深刻的启迪。通过这本书,我们期望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核心思想的博大精深,能够以一种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有效的方式,去理解和应对生命中的种种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医门八法》校注,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忐忑的心情。说实话,我对古籍的校注本一直都有着特别的喜爱,总觉得那些经过前人智慧沉淀下来的文字,经过现代学者的细致梳理,会展现出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那朴实无华的封面和厚实的装帧吸引住了。翻开扉页,那一串串严谨的校注符号和注释,立刻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我特别注意到,校注者在 Preface 里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校注的原则和所依据的底本,这对于一个严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定心丸。感觉像是跟随着校注者的脚步,一起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进行一次精细的淘宝。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几个章节,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在校注者的妙笔之下,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特别是那些对于古文句的解释,往往能点石成金,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其中还有如此深妙的含义。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疑难字词的考证,也显得格外用心,不是简单地给出释义,而是追根溯源,引经据典,让人不得不佩服校注者的深厚学养。这种细致入微的校注工作,本身就是对中医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读来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中医研究的老读者了,接触过不少古籍的校注本,但《医门八法》校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我仔细比较了其中的几个重要章节,发现校注者在字句的考订上,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能够清晰地看到其对不同版本、不同传抄痕迹的辨别过程。而且,对于一些关键的医学术语,校注者也引用了大量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这对于理解原著的思想体系,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校注处理,校注者并没有简单地采取一种“标准答案”式的处理方式,而是列举了不同的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依据,这种开放性的学术态度,让人受益匪浅。书中的一些附录内容,也非常有价值,比如对于某些重要概念的起源考证,以及相关医家的生平简介,都为理解原著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医门八法》的一次校注,更是对中医历史文献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其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都非常高,值得每一位有志于中医研究的学者细细钻研。

评分

最近读了《医门八法》校注这本大部头,确实让人感觉像是踏入了一个宝藏。我一直对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大道至简”之处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能满足我这种探索欲。我喜欢它在注释中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精妙。比如,在讲到某个方剂的配伍时,原文可能只是一句话,但在校注中,校注者会详细地分析每个药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在方剂中各自的作用,甚至会联系到一些经典的药理学理论,让你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不生涩,不卖弄,就是一种非常质朴、严谨的学术表达。即使是一些很复杂的概念,在校注者的笔下,也能变得清晰明了。我甚至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对话。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仅在于那些神奇的疗效,更在于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而这本书,正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钥匙。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名中医的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古籍文献难以理解的障碍。这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医门八法》的校注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拿到书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惊艳。这本书的校注质量真的很高,校注者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辨析和考订,还提供了详尽的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在阅读其中关于某个病证的论述时,原文用了不少文言文,很多地方我都需要反复查阅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但是有了这本书,校注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地拆解了原文的含义,并且补充了很多相关的临床经验和现代医学的解释,让我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校注者自己对于原著的理解和分析,这些见解非常有启发性,能够帮助我跳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医理。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校注者似乎非常理解我们这些后学者的困惑,在注释中经常会预见到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提前给出了解答。这种“贴心”的校注,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也让我对中医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将前人的经典著作以一种清晰、准确、又兼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医门八法》校注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典范之作。我最欣赏的是它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又注入了现代的学术眼光。例如,在某一个条目下,校注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原文的字面意思,还结合了当今的医学理论,对其中一些病机和治法的理解进行了补充和阐释,这让我这个既对中医感兴趣又具备一定现代医学知识的读者,能够更容易地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认知进行对接。这种“古今贯通”的呈现方式,对于推广中医、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中医,我认为是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的。同时,书中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献的引用,也非常到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学术思潮,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医门八法》的内涵。我尤其喜欢那些插图和表格,虽然不一定非常多,但每每出现,都恰到好处地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大大提升了阅读效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校注本,更像是一部集历史、文献、考证、以及现代解读于一体的学术著作,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真的还不错呢

评分

学习使用,阅后再评。买来备查。

评分

真的还不错呢

评分

不错,八纲辩证跟六经辩证不是对立的。

评分

真的还不错呢

评分

真的还不错呢

评分

学习使用,阅后再评。买来备查。

评分

学习使用,阅后再评。买来备查。

评分

图书质量很好,经典阅读非一时之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