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

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兰] 巴特·维赫雅 著,周兀 译
图书标签:
  • 法律论证
  • 论证助手
  • 人工智能
  • 法律科技
  • 论证理论
  • 虚拟现实
  • 人机交互
  • 法律信息学
  • 决策支持
  • 法律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4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45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法科学生、法律研究者,法理学、法律逻辑研究者,政法系统工作人员、法律实务从业人员。
  本书是由熊明辉教授主编的“当代西方法律逻辑经典译丛”之一。计算机能用来支持涉及论证的各种任务,而那些用来辅助论证任务的计算机程序被称为论证助手,通常被用于组织、可视化和评价论证。本书从可废止论证理论出发,着眼于解决法律中的某些问题,结合人工智能的处理方式建构了各种模型,而这一有效的问题研究方式已成为人工智能与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与法的研究已是当今国际上法哲学与社会哲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而该方向的研究在我国尚且处于空白阶段,本书的引入将填补我国这个领域的空缺,同时也会促使我国法律逻辑的研究同国际前沿接轨。
  人工智能与法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领域,现已设有专门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法协会(IAAIL),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人工智能与法国际学术会议,更有诸如“人工智能与法”(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Law)等国际性杂志。然而,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模型的建构几乎是一片空白,主要原因是作为法律、逻辑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研究彼此脱节片面而缺乏交互。本主题的引入将极大的推动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使之更趋于国际前沿化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论证辅助软件,与文字处理软件协助书写处理及格式化文本类似,论证辅助软件能协助论辩任务的完成。如它能对论证组织、论证可视化和论证评价给予帮助。全书关注于可废止论证。论证是可废止的,其可能发生于因进一步的论证而使得结论被回撤时。而本书以法律为应用领域,其中论证可废止性普遍存在且往往至关重要。
  作者采用跨学科方法,书中涉及人工智能、法学理论和论证理论的研究现状。对于那些兴趣旨在可废止论证、法律推理和论证辅助软件的人而言有一定意义。
  全书结合具体实例来反映理论,这为研究人员与法律从业者提供了关于当前研究现状的有趣展望。

作者简介

  巴特·维赫雅,男,荷兰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人工智能与认知工程研究所、数学与自然科学院终身讲师及研究员。其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和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 University)获得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论证与法的研究。著有《规则、理由、论证:论证与击败的形式研究》(Rules, Reasons, Arguments: Formal Studies of Argumentation and Defeat)等。2012年任第四届论证计算模型国际会议(COMMA)程序委员会主席,2013年任第十四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法会议(ICAIL)程序委员会主席。现为国际人工智能与法协会(IAAIL)执行委员会成员、论证计算模型系列国际会议成员。

  周兀,女,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博士生,师从熊明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逻辑、人工智能与法。已在学术刊物《哲学动态》上发表论文“如何进行法律论证逻辑建模”。

目录

出版说明 5
总序 6
译者引言 7
PREFA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8
中文版序言 11
英文版序言 13
第 1 章 导 言 17
1.1 论证助手 17
1.2 法律领域的可废止论证 18
1.3 理论构建与法律案例适用 19
1.4 从自动推理到论证辅助:人工智能视角 20
1.5 试验性论证助手:ARGUE!和ARGUMED系列 21
1.6 相关研究 22
1.7 事例:严重身体伤害案例 23
第 2 章 首个原型: ARGUE! 25
2.1 论证理论 25
2.2 严重身体伤害事例 27
2.3 程序设计 28
第 3 章 自然化之改进:ARGUMED 2.0 31
3.1 论证理论 31
3.1.1 理由、结论、例外 31
3.1.2 依据 32
3.1.3 证成 34
3.2 严重身体伤害事例 38
3.3 程序设计 40
3.3.1 活动 40
3.3.2 视图 42
3.3.3 算法 43
3.4 用户评价 44
第 4 章 逻辑扩充:基于DEFLOG的ARGUMED 3.0 45
4.1 论证理论 45
4.1.1 论辩性论证的结构 45
4.1.2 论辩性论证之评价 47
4.1.3 论证可何时结束 49
4.1.4 DEFLOG:初步证成假定理论 50
4.2 严重身体伤害事例 52
4.3 程序设计 54
4.4 用户评价 57
第 5 章 论证助手与论证调停者之比较 59
5.1 BELVEDERE 59
5.2 CONVINCE ME 60
5.3 知识整合环境中的SENSEMAKER 62
5.4 REASON!ABLE 63
5.5 ROOM 5 66
5.6 ZENO和HERMES 66
5.7 概况与比较 67
第 6 章 可废止论证理论 70
6.1 图尔敏的论证图式 70
6.1.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71
6.1.2 关涉依据的论争 72
6.1.3 论证评价 72
6.1.4 理论构建 72
6.2 瑞特的缺省推理逻辑 73
6.2.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73
6.2.2 关涉依据的论争 73
6.2.3 论证评价 74
6.2.4 理论构建 74
6.3 普洛克的反驳击败理由和底切击败理由 74
6.3.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74
6.3.2 关涉依据的论争 75
6.3.3 论证评价 75
6.3.4 理论构建 76
6.4 弗雷斯维克的抽象论证系统 77
6.4.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77
6.4.2 关涉依据的论争 78
6.4.3 论证评价 78
6.4.4 理论构建 78
6.5 普拉肯与沙托尔的获胜策略 79
6.5.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79
6.5.2 关涉依据的论争 79
6.5.3 论证评价 79
6.5.4 理论构建 80
6.6 董番明的论证可达集 80
6.6.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80
6.6.2 关涉依据的论证 80
6.6.3 论证评价 80
6.6.4 理论构建 81
6.7 CUMULA的广义击败关系 81
6.7.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81
6.7.2 关涉依据的论争 81
6.7.3 论证评价 81
6.7.4 理论构建 82
6.8 基于理由的逻辑 82
6.8.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82
6.8.2 关涉依据的论争 82
6.8.3 论证评价 82
6.8.4 理论构建 82
6.9 ARGUE!、ARGUMED 2.0和ARGUMED 3.0 83
6.9.1 关涉支持与反对的论争 83
6.9.2 关涉依据的论争 83
6.9.3 论证评价 83
6.9.4 理论构建 84
第 7 章 论证助手:结论与前景 85
7.1 ARGUE!、ARGUMED 2.0和ARGUMED 3.0之概况 85
7.2 贡献与结论 86
7.3 未来的研究与前景 87
附录A ARGUMED 2.0的测试协议(翻译摘录) 88
附录B 衍生:论辩性逻辑DEFLOG 91
B.1 论辩地证成论证 91
B.2 扩充的存在与多重性 92
B.3 董番明的论证框架及可达性 94
参考文献 96
网页地址 103
索 引 105

精彩书摘

  《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
  (2)对于任何证成命题或击败命题而言,究其之所以是支持62的或击败的,清晰吗?
  如果答复为否,则需对该论证步骤进行支持。法典或先例中所表述的普遍规则之参考可很好地充当论证步骤的支持。可在上文所说最终论辩性论证中找到一个需要进一步支持的论证步骤实例:值得阐明的是警察的证言通常为真实的。
  (3)对于任何未被证成的命题而言,所有可支持它的命题有被当做理由引入吗?
  如果答复为否,则需引入附加的理由。甚至应当引入被视为未证成的初步理由,因为这有助于阐明它为什么是未证成的。例如,可能发现不存在支持或存在底切例外。
  (4)对于任何未被击败的命题而言,所有可攻击它的命题有被当做反论证引入吗?
  如果答复为否,则需引入附加的反论证。同样应当引入非击败的反论证以此阐明它为什么不是击败的。例如,可能存在反论证之反对或不存在支持。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您提供的图书名称——《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的简介,内容详尽,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聚焦于一个假想的、与该主题相似但不相同的论证辅助工具的构建与应用。 --- 《论证实践的再定义:面向复杂决策的符号逻辑与人类直觉的融合模型》 引言:论证的边界与现代需求的张力 在信息爆炸和决策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有效的论证能力已不再是少数专业领域(如法律、哲学)的专属技能,而是渗透到商业管理、公共政策制定乃至日常沟通的每一个层面。传统的论证训练多侧重于形式逻辑的严密性与修辞的说服力,然而,面对海量数据、多重利益相关者以及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时,单一的逻辑框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本书聚焦于这一核心挑战:如何设计一套系统,既能承载严格的逻辑推理,又能有效整合人类经验、伦理考量和直觉判断,从而提升复杂论证过程的效率与质量。 第一部:论证环境的类型学与挑战识别 本部分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的论证情境分类体系,为后续工具设计奠定基础。我们摒弃了仅基于“演绎/归纳”的传统划分,转而采用基于“情境复杂性”、“信息完整性”和“利益冲突烈度”的多元维度。 1. 复杂论证场景的识别 高模糊性领域: 研究诸如环境政策的长期影响评估、新兴技术的社会伦理边界划定时,论据的确定性极低。重点分析如何量化和可视化这种不确定性,避免“虚假确定性”的陷阱。 多主体博弈场域: 探讨在存在多方利益诉求、信息不对称的谈判或仲裁场景中,论证结构如何适应动态的权力关系和预期收益计算。 时间敏感性论证: 针对危机管理或市场快速反应的场景,探讨在压缩的时间窗口内,如何进行“足够好”(Good Enough)而非“完美”的论证构建。 2. 论证链条的脆弱性分析 详细剖析现代论证过程中常见的结构性弱点,这些弱点并非简单的逻辑谬误,而是系统性问题: 前提的隐性依赖: 很多论证的崩溃在于其未被明确检验的基础假设(如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对特定群体行为模式的刻板印象)。系统需要有能力将“隐含前提”强制浮现并单独接受检验。 叙事与证据的脱节: 强调人类倾向于接受有吸引力的故事,而非分散的数据点。本部分探讨如何建立桥梁,确保强有力的证据能够被有效地嵌入到具有说服力的叙事框架中,反之亦然。 论证视野的局限性(Cognitive Blind Spots): 识别并系统性地对抗人类认知的固有偏见,例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这些偏见在论证构建的初期阶段便已植入。 第二部:符号化推理与直觉反馈的结构化集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技术探讨区域,关注如何设计一套能够有机结合形式化工具与非形式化智慧的架构。我们称之为“混合论证引擎”。 1. 符号化论证图谱的构建与动态维护 多维关联建模: 超越简单的“支持/反对”关系,引入因果强度、时间相关性、伦理权重等参数,构建一个多层级的论证网络图。重点介绍如何使用图论和网络分析技术来识别论证链中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 反事实推演模块(Counterfactual Engine): 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机制,系统地生成并评估关键前提改变后的论证结果。这不仅是逻辑推演,更是对论证稳健性的一种压力测试。 证据动态权重分配: 针对不断更新的外部信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基于贝叶斯更新或类似机制的系统,自动或半自动地调整支撑特定论断的证据强度权重。 2. “直觉与经验输入”的量化接口设计 论证助手的设计关键在于不排斥人类的洞察力。本章重点研究如何“驯服”直觉,使其能为系统提供建设性输入: “经验锚定”机制: 专家或资深从业者可以通过标记历史上的“关键决策点”和“事后复盘的教训”,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供系统参考的“非形式化约束条件”或“优先偏好”。 情感温度计的运用: 在涉及公共意见或伦理争议的论证中,探讨如何整合社会情绪数据(如文本情感分析结果),将其作为影响论证接受度的重要变量,而非简单地作为论据的替代品。 “启发式规则库”的构建: 收集和编码领域专家在快速判断时依赖的经验法则(Heuristics),并在系统进行深度分析受阻时,将其作为快速生成初步论证框架的起点。 第三部:论证助手的交互界面与论证透明度 一个强大的论证工具必须是可解释、可操作的。本部分关注用户体验与结果的有效传达。 1. 可视化论证路径的导航 设计不同层级的可视化界面,以适应不同背景的用户: “深度调试模式”: 面向论证的构建者,提供详尽的逻辑跳转、前提溯源和反事实模拟的交互界面。 “摘要汇报模式”: 面向决策者或公众,生成高度浓缩的“论证热力图”,用色彩和形状直观展示论证的核心支撑点、潜在风险区和最具争议的伦理交汇点。 2. 论证“可信度报告”的生成 工具不应仅仅提供一个结论,而应提供一份关于该结论是如何达成的报告。该报告应包含: 前提敏感度分析: 明确指出哪些前提的微小变动会导致论证结论的显著偏移。 替代论证的对比: 系统性地展示了被采纳论证路径与主要被排除路径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未充分探索领域”的标记: 主动指出论证过程中由于信息或时间限制而未进行深入探究的领域,提醒使用者保持批判性警惕。 结论:论证的未来——从辩论到共识工程 本书最终探讨了这类论证辅助设计工具对社会实践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软件,更是一种强制性的结构化思维训练。通过将论证过程的各个环节暴露于系统性的检验之下,这种工具迫使论证者超越个人偏见,更加审慎地对待信息的质量和逻辑的完整性。最终目标是促进更稳健、更具包容性的决策过程,将“论证”这一行为从纯粹的对抗性“辩论”转化为一种建设性的“共识工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读起来就非常有吸引力。我是一名对法律领域和人工智能交叉应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关注着法律科技的发展。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法律工作的新视角。首先,我非常好奇“虚拟论证”这个概念本身,它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是模拟真实法庭辩论的场景,还是更侧重于论证逻辑的构建和优化?“论证助手”的设计,又将如何具体地服务于法律人?我设想,它可能包含强大的法律文献检索功能,能够智能地提取相关案例和法规,并根据用户输入的案件事实,提出可能的论点和反驳意见。更进一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如何让这样的助手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对复杂的法律条文和判例进行深度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信息的罗列。另外,“其他论证者”这个范畴的扩展,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应用范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是否意味着这个助手的设计不仅适用于法律从业者,也能被学者、政策制定者,甚至是普通民众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借鉴?这种跨领域的应用潜力,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价值和吸引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成功地激起了我对它内容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辩论技巧的书籍,当看到《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这个书名时,我感到眼前一亮。虽然“法律人”这个词语似乎限定了它的主要读者群,但我相信,其核心的“论证助手设计”理念,对于任何需要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进行逻辑严谨论证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可以提供结构化论证框架的工具,它能帮助我梳理思路,找出论证中的薄弱环节,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在准备一次重要的演讲时,我可能需要一个助手来帮我检查论证的充分性、说服力以及逻辑链条的完整性。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设计这样一个“助手”的通用原则,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论证场景?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论证的本质,从认知心理学、逻辑学、修辞学等多个角度来剖析成功的论证所具备的要素。我尤其关注“虚拟”这个词,它是否意味着书中会介绍一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模拟辩论对手,进行实战演练的助手设计?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手册,能够帮助读者在安全且可控的环境下,不断磨练自己的论证能力。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在辩论赛场上摸爬滚打,又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来说,《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这个书名无疑是一声召唤。我一直认为,辩论的本质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组织和呈现,并用有力的逻辑说服对手。而“论证助手”的设想,正是将这种智慧的辅助系统化、工具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虚拟论证”?它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如何构建虚拟辩论场景、如何模拟不同辩论风格的对手,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论证效果的设计?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论证助手具体功能的构想,比如,它是否能够根据已有的论据,智能生成反方观点,从而帮助我预判对手的攻击?或者,它能否提供一个“论证力评分”系统,让我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论证的优劣?“法律人”的定位,让我联想到其在证据采信、法律条文解释、以及庭审策略方面的应用,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这种“助手设计”的理念是否可以抽象化,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例如科学研究的论文撰写,或者商业谈判的策略制定?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跨领域的通用性。

评分

这本《虚拟论证: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对未来学习和工作方式的畅想。作为一个经常需要处理复杂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专业人士,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效率和准确性的工具。书中提及的“论证助手”,让我联想到一个能够在我进行信息收集、观点梳理、以及撰写报告或提案时,提供智能支持的系统。我特别好奇,“虚拟论证”的核心技术和方法论是什么?它是否会涉及到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论证助手”的设计,又将如何具体地实现对“论证”本身的辅助?我设想,它可能是一个能够帮助我识别论证中的逻辑谬误,或者在我思考某个观点时,提供不同角度的解读和潜在的反驳意见的工具。同时,我也对“法律人”这一特定用户的设计考量很感兴趣。法律论证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要求极高,一本关于为法律人设计论证助手的书籍,必然会深入探讨很多关于严谨论证的原则和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深入地探讨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帮助人们进行更有效、更具说服力的论证。

评分

《虚拟论论:论法律人及其他论证者的论证助手设计》这个书名,以其专业性和前瞻性,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并经常需要面对大量文献和复杂概念的学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表达我的思想。书中“论证助手”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它预示着一种能够革新学术工作流程的可能性。我好奇,“虚拟论证”究竟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实现的?它是否能够帮助研究者构建更加严谨和富有洞察力的论证框架?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帮助学者梳理研究思路、识别现有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甚至能够模拟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从而激发创新思维的“论证助手”。“法律人”的定位,让我推测书中必然会涉及许多关于逻辑严谨性、证据充分性以及清晰表达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对于任何领域的学术研究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论证理论相结合,为学者提供一套全新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在日益复杂的知识海洋中,更好地构建和传递有价值的见解。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一本关于计算机和法律推理证明相互关联的书!不过读起来有点难度。

评分

一本关于计算机和法律推理证明相互关联的书!不过读起来有点难度。

评分

一本关于计算机和法律推理证明相互关联的书!不过读起来有点难度。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