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和磊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伯明翰学派
  • 媒介研究
  • 传播学
  • 文化理论
  • 社会学
  • 英国文化
  • 批判理论
  • 方法论
  • 大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65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4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
  一、了解文化研究需从伯明翰学派开始
  伯明翰学派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热潮,对全球的人文学术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研究在登陆中国之后,也立即对中国人文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伯明翰学派作为文化研究的源头和重要的派别,对我们理解文化研究乃至纠正人们对文化研究的误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书是国内一部系统研究伯明翰学派的专著
  全面分析和阐述伯明翰学派的兴起与发展状况,分析其对即便在当今也依然是研究重点的各个主题,如亚文化、种族、性别等,并通过比较,进一步阐述伯明翰学派与其他学派之间的复杂关系,阐述其学术地位与理论特色。
  三、文化研究影响深远,各个人文学科要借鉴使用,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下诸多人文学科借鉴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生产的思维方式。回到文化研究的原点——伯明翰学派,并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将在理论上及研究主题上,对当下的文化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深化人们对文化研究的理解,甚至可以矫正人们对文化研究的某些误解。

内容简介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发展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并着重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题:亚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性别研究、种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与芝加哥学派进行了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

  和磊,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研究、西方文论的研究。

精彩书评

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伯明翰学派的专著,材料详实,尤以主题研究见长。伯明翰学派是文化研究的源头,对于我们了解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热潮,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要了解文化研究,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专著和参考书。
——陶东风

目录

001?绪 论
一、写作源起?001
二、研究综述?002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008
四、关于伯明翰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009
011?第一章?伯明翰学派的建立与发展
一、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012
二、伯明翰学派发展简史?022
三、文化研究的国际化?036
041?第二章?伯明翰学派理论范式的寻找与转换
一、在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之间?045
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理论?049
三、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霸权)理论?054
四、超越霸权:“福柯效应”与文化政策研究?062
五、从理查德·约翰生到乔治·拉伦?069
079?第三章?霍尔与伯明翰学派
一、霍尔的阶级斗争历程?080
二、撒切尔主义分析?095
三、霍尔的接合理论?107
小结?121
122?第四章?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
一、亚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兴起?124
二、亚文化的结构位置?132
三、亚文化的风格表现及其被收编的可能?141
四、亚文化研究方法?149
五、个案分析:《学习劳动》?153
小结?160
164?第五章?伯明翰学派的媒介研究
一、威廉斯:传播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165
二、意识形态的再发现?171
三、从“编码/解码”到“全国”观众?180
四、个案分析:《监控危机》?187
五、政治经济学维度及其对伯明翰学派的批判?197
203?第六章?伯明翰学派的女性研究
一、在知识和政治之间:WSG的建立与发展?204
二、现状:女性从属的全面化?209
三、女性从属的社会现实建构?213
四、别样的社会生活模式:默克罗比的女性文化研究?220
五、精神分析与女性研究?235
小结?240
243?第七章?伯明翰学派的种族研究
一、战后英国的移民与种族问题?244
二、霸权危机与种族问题?248
三、国家对黑人的全面监控?252
四、黑人形象的常识建构?257
五、黑人的反霸权斗争?262
六、 “女人的历史”(herstory):移民妇女走向抵抗
斗争的前台?266
小结?271
275?第八章?比较:伯明翰学派与芝加哥学派
一、生态学与城市研究?276
二、青少年犯罪、越轨行为与亚文化研究?283
三、移民问题与种族研究?286
四、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方法?289
295?结语?文化研究与知识生产
301?参考文献
306?后记

精彩书摘

文化研究与知识生产
迈克尔·吉本斯等人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对知识生产模式做了具体的分析。吉本斯等人把知识生产模式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简称模式1),另一类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简称模式2)。吉本斯等人通过比较,具体分析了模式2的特点。
首先,模式2具有突出的情境性特点。所谓知识生产的情境性,指的是知识生产并不是某一单个学科内部的自然发展,而是更大范围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新的知识生产由市场(宽泛意义上的)因素决定,这种市场源自“广泛的社会和认知压力的结果”,“产生于现有的问题解决的学科模式的失效和衰竭。” 正是因为现有学科理论在解决问题上的失效,才催生了知识生产新的模式。因此,知识生产的新模式面对的是问题,而不是某一学科的自我知识演进。这一点与文化研究所强调的语境性是完全相合的。可以说,正是因为不同地域的语境差异,使得文化研究在全球旅行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研究,包括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变异。
但是,这种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应用型学科。吉本斯等人指出,像化学工程、航空工程或者最近的计算机科学等,它们是新的知识形式,但不一定是新的知识生产形式,因为,它们很快也成了模式1中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的一部分。但是,模式2的情境更为复杂。这种情境是由一系列比很多应用性科学更加分化的知识和社会需求所决定的,而同时又可能促使纯粹的基础研究的进行。
其次,与应用性学科知识生产形式不同,模式2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这是模式2的重要特征。在吉本斯等人看来,“跨学科具有很强的问题解决导向”,“其理论—方法论核心横切那些已经完善建立起来的学科核心,其推动和构成通常是本地化的,因此任何一个这样的理论核心对于进一步基于应用情境的本地化变异都是高度敏感的。” 吉本斯等人具体阐述了跨学科性的四个明显特点:第一,跨学科性建立起一个独特但又不断发展的框架来引导问题的解决。这一框架在应用的情境下生成和维持。第二,尽管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应用情境之中,跨学科性的知识还是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和实践模式,尽管这些可能无法在当前的学科版图上进行定位。这种成果是累积的,尽管这种累积可能会在一个主要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向多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第三,与模式l中知识生产的成果通过体制上的渠道进行传播不同的是,在模式2中,成果传播给那些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果的传播起初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实现了。而随后进行的传播首先发生在最初的参与者们转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时,而不是当他们在专业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时。第四,跨学科性是动态的,它是在过程中解决问题。模式2的知识生产与一连串的问题情境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在模式1中,一个发现可能是建立在另一个发现之上的,而模式2中,发现存在于任何特定学科的限制之外,而参与者不需要回归到学科之中寻求确认。
总之,在吉本斯等人认为,在人文学科中,学科的边界总是可以互相渗透的。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跨学科性和相互渗透的例子。对古典世界的研究曾经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希腊拉丁文学专家的专属领地,现在,它们也在被人类学学者和科学的专门技术所提供的洞见所改变;哲学(通常是以淡化的伦理学的形式)已经渗入了大部分的应用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城市研究、女性研究都是正在出现的折中式的跨学科研究。
模式2的第三个特点是反思性。反思性被认为是模式2知识生产的一个关键特征。反思性就是要质疑,并将怀疑作为一种习惯,所有假设的前提都必须受到质疑,因为它们代表了对传统的盲目信任,并阻碍反思。所有乌托邦的药方都必须被抛弃,因为它们预先排除了未来的反思。反思性必须是永无止境地开放的。甚至科学,甚至理性,都受到怀疑。
在吉本斯看来,人文学科的反思性也是现实压力所激发的。首先,吉本斯等人指出,如果我们不是以严肃、诚实的态度去拷问过去,就很容易陷入去道德化的相对主义。现在,人文学科的社会情境化比过去更加明显、持久,而且还包含了诸多危险,因此更需要反思。其次,在现代社会中,行动者和结构之间的联系也许是松散了,这使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反思性行为修改这些限制性的结构进而形成行动的情境。第三,随着文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以及人文学术的爆炸性增长,二手文献的数量是如此庞大,原著反而被淹没了,其重要性也在降低。由此导致原创性的艺术或文学著作在增殖的评论面前节节败退,这就更需要反思性,甄别数量巨大的二手文献。
总之,吉本斯等人指出:“人文学科的特征并不仅仅在于它们以比自然科学更激进、连贯的方式展现了反思性,也不仅仅在于它们本质上是情境化的。人文学科的特征在于,人们期望它们的反思性给整个人类经验赋予意义,并丰富整个意义域。就此而言,它们与自然科学存在显著的差别。”
第四,吉本斯等人也讨论了模式2与模式1不同的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吉本斯等人指出,模式2中对于工作质量和研究团队进行评估的标准与传统的学科知识是不同的。模式1中的质量从根本上依靠同行评议来对个人所作的贡献进行评价,而质量控制则通过仔细选拔有能力的人来担当评议人得以维持,评议人的选择部分地由其先前对学科所作的贡献来决定。所以,同行评议是一种质量和控制相互强化的过程。 这样,模式1中的成功可以概括描述为由学科同行所定义的优秀。在模式2中,成功将包括诸如效率或实用性的额外标准,由许多涉及实践、社会和政治的考虑来引导,因此,模式2的质量评估与应用相关。
吉本斯等人对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分析对我们理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吉本斯等人的论述,文化研究正是一种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它是在具体的情境压力下兴起的(无论中外),是对现实问题做出的回应;它是跨学科的,具有强烈的反思性和批判性,虽然这种反思和批判的对象中外并不完全一致(如中国更多的是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它在质量评估方面遭到了一定的困难,受到了来自传统学科人员的质疑,但其影响力却在不断扩大,足见其“市场”还是很大的,而且国家也专门允许研究生阶段自主设立文化研究的二级学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文化研究在中国的登陆,不仅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同时对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人文学科的反思,进而推动了中国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缘由。因此,深入研究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文化研究,对于文艺理论知识生产,尤其是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伯明翰学派那里,经由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文化研究应当是对社会霸权与反霸权、控制和反控制斗争过程的一种揭示与批判,而不应当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文本分析或大众分析。揭示的目的是让人看清真相,批判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走向反霸权的实践,从而走向新的解放与进步,由此,文化研究是一项带有启蒙性质的工程。在中国,我们尤其需要文化研究这种启蒙形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权力与压制的深入与多样化,可以说已成为了人们的“常识”。鲁迅就以文学的笔法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在这种权力高压下的生存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主程度的提高(如法律的建设、程序公正程度的提高、各种听证会的召开等),人民的生存状态也在逐步得以改善,但我们不能说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就已停止。五四启蒙在某种程度上的未完成性,文革对民主的摧残,改革开放对经济建设的过高的强调,使得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考察、去反思我们的体制问题,新社会旧体制依然存在,这些都使我们去思考和反思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伯明翰学派倡导的双重或多重视点,给了我们观察分析问题的新路径,它使我们真正全面考虑问题的内在发展脉络,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或一味的欢迎。正是在对过程的关注中,我们观察着现实、分析着现实、反思着现实,这是作为一个有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考虑中国的语境问题。伯明翰学派的成立和发展,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比较发达、民主程度比较高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的现实状况使我们在运用它的思想方法上必须做到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

前言/序言

绪 论
一、写作源起
如果从1964年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成立算起,文化研究的发展史也就仅有50多年的时间,但它已然成为了“目前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 ,在社会科学或人文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促进世界人文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被认为已进入了西方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中心。许多国家的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文化研究课程或相关课程,并授予学位。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化研究登陆中国,立即对中国的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科(如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文化研究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甚至是针锋相对的,有的热情肯定,有的断然否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研究作为文化研究源头的伯明翰学派,一方面就是要让人们从源头上对文化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矫正人们对文化研究的一些误解,进而更好地推进我们的文艺学乃至人文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知识实践活动,文化研究力主打破学科界限,在反本质主义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这对于中国人文学科的知识生产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文化研究不仅仅是一种书本理论,书斋学问,它更强调对现实的关照与介入,而这些对于激发和提高中国知识分子参与现实的动力,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伯明翰学派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在西方学术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人们对后两种人文学派研究得已经很多了,而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却还不够。因此,本书试图在这方面做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综述
应该说,所有关于文化研究,尤其是关于文化研究历史的著作,不能不提英国文化研究或伯明翰学派(关于这两种称谓的区别与联系,详见后文)。就国外的研究情况看,特纳(Graeme Turner)的《英国文化研究导论》(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 Introduction) 应该是“伯明翰学派”研究的经典著作,但它主要是从概念范畴的角度对英国文化研究进行阐述的,包括文化研究的观念、文化研究简史、文本与语境、受众、民族志、意识形态、政治、结论等,带有教科书的性质,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其他有关伯明翰学派的材料,往往都是著作中的某一章节,或仅仅一般性的介绍,如理查德·李(Richard E. Lee)在《文化研究的生平》(Life and Times of Cultural Studie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中,用两章的篇幅探讨了研究中心的知识发展史,探讨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争论,以及研究中心从工人阶级文化向种族、性别等范畴的转变等,这是我们研究伯明翰学派的重要参考。杜德(Andrew Tudor)在《解码文化》(Decoding Culture: Theory and Method in Cultural Studies,London:Sage,1999)中,也阐述了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的转变与范式危机,其中就有关于伯明翰学派的论述。
此外,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斯道雷在《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扬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麦克盖根在《文化民粹主义》(桂万先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多克在《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吴松江、张天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贝斯特、凯尔纳在《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等著作中,也都有对伯明翰学派的阐述,但显然不系统。凯尔纳的《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的错位》(赵志义译,载余虹等主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辑)一文,探讨了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理解伯明翰学派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7年,安·格雷(Ann Gray)等人编辑出版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工作报告选》(CCCS Selected Working Paper, London: Routledge。2014年再版)两大卷,这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集中的伯明翰学派的论文选。此后,关于伯明翰学派的许多著作被再版印刷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界对伯明翰学派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增强,这也促使我们加强对它的研究。
在国内方面,除了上面所列出的译介的国外著作中有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之外,也有专门研究伯明翰学派的论文或专著。比如2006年,山东大学的杨东篱完成的博士论文《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2011年,该博士论文以同名书名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应该算是国内有意识对伯明翰学派进行研究的论文。但该文主要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进行梳理,很难说的上是“整体研究”。另外,该文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要是对以威廉斯为代表的文化主义的研究,在材料的选用上,对于伯明翰学派的许多集体著作涉及不多,这很难说就代表伯明翰学派的特色,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2008年5月,北京大学的徐德林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2012年以《重返伯明翰:英国文化研究的系谱学考察》为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篇详细考察伯明翰学派兴起与发展的论文,材料丰富,对我们了解伯明翰学派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北京语言大学的黄卓越教授出版了他和几位研究生的论文集《英国文化研究:事件与问题》(三联书店),涉及英国文化研究的银幕理论、道德恐慌研究、种族问题、通俗文化研究、文化政策研究、身份理论等,是对伯明翰学派的专题研究。
此外,国内也有不少阐述伯明翰学派的单篇文章,如赵国新的《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外国文学》2000年第5期),就从英国文化研究的四部奠基之作——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以及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入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文化论”阶段的重要贡献,这是我们理解伯明翰学派的起始。而王尔勃的《从威廉斯到默多克:交锋中推进的英国文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则梳理了西方文化研究中威廉斯与伊格尔顿的“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之争、霍尔与默多克的“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之争,勾勒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源流。陆道夫在《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6期)中,阐述了伯明翰学派在研究目标和理论旨趣上所显示出的总体倾向,就是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判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压迫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积极建构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等。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伯明翰学派分类研究,如黄晓武的《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就从早期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中“抵抗”观念的建构,探讨了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的特点。王臻则探讨了伯明翰学派的对电视的研究(《伯明翰学派电视研究概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蔡骐、谢莹探讨了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新闻大学》2004年夏)等。
在比较研究中,很多文章探讨了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异同,如马驰的《伯明翰与法兰克福:两种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径》(《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张平功的《批评理论: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孔令华的《论媒介文化研究的两条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时统宇的《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电视批评理论的西方思想资源再析》(《现代传播》2002年第4期)等。这样的比较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伯明翰学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毕竟没有多少交集,伯明翰学派的学者很少提及和引用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理论和著作 。因此,本文并没有对这两个学派进行简单的机械对比。不过,伯明翰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之间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将专门分析两种学派的关系及异同。
综上所述,在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上,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性,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伯明翰学派的整体认识,甚至会产生一些误解。这种不系统性,一方面来自我们对伯明翰学派的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人们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要远远落后于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甚至还不及对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这一点仅从出版的专著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对伯明翰学派研究欠缺的另一原因是材料不足。虽然自2007年以来,伯明翰学派的著作资料,包括当时蜡版印刷的论文以及当时出版的论文集被不断再版,但是国内译介的还很少 。因此,系统研究伯明翰学派,对我们正确认识这一学派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思考文艺学学科建设乃至推进整个中国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
本书试图全面分析和阐述伯明翰学派的兴起与发展状况,分析其重要的研究主题(如亚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种族研究、性别研究等),并通过比较,分析伯明翰学派与其他学派(主要是芝加哥学派)之间的关系与异同,阐述其学术地位与研究特色。
本书第一章阐述伯明翰学派的兴起与发展轨迹,主要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伯明翰学派的兴起与内在发展理路。第二章集中分析伯明翰学派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寻找与范式转换,包括文化主义、结构主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第三章分析的是伯明翰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之所以把霍尔作为专章,是因为霍尔在伯明翰学派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霍尔的理论发展正体现了伯明翰学派(早期)的发展。因此我们把霍尔单列一章,也意在进一步分析伯明翰学派的发展之路。以下各章我们将逐一分析阐述伯明翰学派的主题研究,包括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第四章)、媒介研究(第五章)、女性研究(第六章)、种族研究(第七章)。最后一章(第八章),我们将比较伯明翰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以进一步认识伯明翰学派的研究特色。
四、关于伯明翰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
在本书正式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两种称谓做一区分,因为在学术界,伯明翰学派往往也被称为英国文化研究,从而把这两个概念给等同了起来。可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英国文化研究的范围显然要大于伯明翰学派。特纳在《英国文化研究导论》中就指出,英国文化研究并不仅仅只有一个伯明翰中心,还有很多的“中心”,如1966年,里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创立了“电视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Television Research),同年,莱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设立了“大众传播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Mass Communication),1967年,伦敦大学设立英国第一个电影研究教席(chair in film studies)。而随着1979年霍尔前往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开放大学也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研究中心,尤其是其开设的大众文化学位课U203,更是成为文化研究重要的代表性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有许多零散的小的中心出现,如伦敦大学的格登·斯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等。 因此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很难把英国文化研究与伯明翰学派等同起来。
此外,我们也不能把一个学派限定在一个地域之内。一个学派之所以成为学派,并不仅仅是因为该学派之人都一直聚居在某一地域之内,而是因为这一学派有自己成熟的、独特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伯明翰学派来说,同样如此。最能体现伯明翰学派研究特色的时期,应该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差不多也就是霍尔领导中心的时候,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慢慢偏离了以前所形成的显著特点。正如黄卓越教授所说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伯明翰学派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从现代走向了后现代。伯明翰更多的代表的是西方现代性的知识分子的观念,后现代出现之后,一方面把过去的概念系统给解构了;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开始泛化,而文化研究的“泛化”所直接导致的,就是伯明翰学派研究特色的消解,甚至脱离了伯明翰学派原有的研究理路,这基本上已经不能算是典型的伯明翰学派了。 在这一意义上,本书所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当然也会前后有所延伸,以便清楚地看到其发展脉络。
《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思想脉络与理论建构》 本书追溯文化研究这一跨学科领域的核心思想源流,深入剖析其理论建构的演进历程。我们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学派,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那些奠定文化研究基石的理论家、概念和方法论。 第一部分:启蒙的种子——早期思想的萌芽 在文化研究正式成型之前,诸多思想家的工作已经为后来的理论发展播下了种子。本书将首先回溯至启蒙运动时期,探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等哲学思潮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理解。 卢梭的“自然人”与社会批判: 讨论卢梭关于文明对人性异化的观点,以及他对不平等社会结构的早期批判,这为后来对权力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提供了早期视角。 康德的审美判断与主体性: 分析康德对审美经验的独特洞察,以及他对主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强调。这为理解文化作品的意义生产和个体在文化场域中的位置奠定了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历史观: 深入解读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以及他如何将历史视为精神发展的过程。这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对矛盾冲突的关注,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挑战与文化的反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变迁的加速,对文化的新一轮反思应运而生。本书将考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重要思想流派,它们对大众文化、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决定论: 详细阐释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以及他对意识形态、异化等概念的分析。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如何为理解文化生产的物质条件提供了关键框架。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与集体表象: 介绍涂尔干关于社会作为独立于个体的现实的观点,以及他对宗教、仪式等集体表象在维系社会团结中的作用的论述。这有助于理解文化如何成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韦伯的理性化与现代困境: 聚焦韦伯对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的分析,特别是“铁笼”的比喻,以及他对官僚制、资本主义精神的考察。这为理解现代文化中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训之间的张力提供了深刻洞见。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价值重估: 探讨尼采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颠覆性批判,以及他对“权力意志”的强调。这为理解文化中的权力运作和意义的相对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第三部分:文化解放的先声——批判理论的崛起 20世纪上半叶,一批学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对现代文化及其意识形态功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 详细解读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文化工业”理论,分析他们如何批判大众传媒对民众思想的同质化和被动化作用。我们将考察这一理论对消费文化、娱乐产业的深刻洞察。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文化实践: 深入阐释葛兰西关于“文化霸权”的概念,以及他如何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这一理论如何将文化视为争取社会主导权的战场,以及文化实践在抵抗和协商中的重要性。 索绪尔的符号学与语言分析: 介绍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想,特别是关于符号、能指与所指、语言系统等概念。这将为理解文化文本的意义构建和解读提供基础性的分析工具。 第四部分:文本的解构与意义的重塑 20世纪下半叶,文学批评和哲学领域涌现出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对传统的意义理解提出了挑战,并极大地影响了文化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话语分析: 深入考察福柯关于知识、权力和话语的复杂关系。我们将重点分析他的“话语”理论,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话语来揭示隐藏的权力结构和知识体系。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延异”: 阐释德里达的解构方法,以及他对二元对立的质疑。我们将探讨“延异”(différance)等概念如何挑战文本的稳定意义,以及对意义的不断追溯和解构。 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 介绍列维-施特劳斯关于神话、亲属关系等结构的分析方法。我们将探讨结构主义如何尝试揭示人类思维和文化实践的普遍模式。 第五部分:迈向多元的文化场域 本书最后将触及更广泛的文化研究前沿,包括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酷儿理论等,展示文化研究如何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和理论视角,回应当代社会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 女性主义的权力批判与身份建构: 探讨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如何分析性别权力关系、父权制以及女性在文化中的表征。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抵抗与身份重塑: 分析后殖民理论如何审视殖民历史对文化身份、权力关系的影响,以及对被压迫者文化抵抗的关注。 媒介理论的演进与数字时代的文化: 考察从麦克卢汉到后来的媒介理论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信息传播、社群互动和文化生产。 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论证,为读者呈现文化研究思想史的壮丽图景,帮助读者理解其核心概念、理论脉络和分析方法,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我们相信,理解文化研究的源流,是认识我们所处文化世界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了文化研究的迷宫。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满艰深理论的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却意外地流畅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堆砌术语,而是将复杂的思想融汇于生动的案例分析之中,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亚文化”的精彩解读。在我的认知里,亚文化常常与叛逆、边缘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则揭示了亚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动因和意义。它不仅是青年一代对主流文化的反叛,更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寻求身份认同、构建社群归属、以及表达内心渴望的独特方式。书中对不同亚文化群体(例如,工人阶级青年、女性群体等)的社会背景、文化实践和意识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这些群体如何通过服饰、音乐、语言等符号,在主流文化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对边缘群体文化创造力的关注,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文化”的理解边界,让我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文化,不能仅仅关注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更要关注那些在社会边缘悄然生长,却同样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实践。

评分

读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我感到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原先对“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艺术、文学等高雅范畴,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作者对“文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其研究对象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亚文化的扩展,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霸权”与“抵抗”的辩证关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互动过程。主流文化并非是不可撼动的,而是在与各种抵抗性文化的对话和张力中不断演变。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运动和文化实践的分析,展现了普通民众如何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来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并争取自身的权益。这种对底层文化创造力和抵抗精神的关注,让我对社会进步充满了希望。它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变革,往往源于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却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文化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其生产和传播,更在于其参与和变革社会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大众文化”的认知。此前,我总是带着一种精英主义的偏见,认为大众文化是粗俗的、浅薄的,是缺乏艺术价值的。然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大众文化视为一个充满复杂意义和权力博弈的场域。书中通过对电视、电影、音乐等大众媒介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大众文化并非是单向传播的,而是生产者、媒介和消费者之间不断互动、协商、甚至冲突的产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意义生产”的讨论所吸引,它告诉我们,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接受者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来解读和再生产的。这意味着,同一个文化产品,在不同群体那里,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这种“读者反应理论”的影子,让我对媒介的传播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文化产品的接受者,我们并非完全被动,我们也有能力去重塑和解读意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甚至鄙夷的流行文化,并从中发现它们所蕴含的丰富社会意义和潜在的抵抗力量。它让我认识到,大众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被严肃地研究和分析。

评分

当我拿起《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因为“伯明翰学派”这个名字在我接触到文化研究这个领域时就如雷贯耳,仿佛是现代思想光谱中一个闪耀的坐标。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土壤孕育了如此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又是怎样的研究方法,能够让一群学者在看似松散、变化多端的文化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权力关系?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深蓝色,也暗示着它所要探讨的课题并非浮光掠影,而是需要深入肌理的洞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回那个文化研究刚刚萌芽的时代,去理解那些奠基性的理论是如何被提出,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的。我期望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伯明翰学派的核心概念,比如“霸权”、“主体建构”、“亚文化”等等,并且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更希望能深入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思想渊源,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用来分析和解读不同文化实践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的,比如对流行音乐、电视节目、时尚潮流的解读,这些都是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文化元素,如果能从伯明翰学派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它们,想必会有全新的收获。我一直认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现实的能力,而伯明翰学派似乎正是这样一种能够穿透日常表象,触及深层社会机制的理论工具。因此,对于这本书,我的期待是它能够成为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为我理解当代文化提供一副有力的眼镜。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在讲解理论,不如说是在带领我进行一次历史的回溯,感受文化研究从诞生之初,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如何摸索前进的。开篇时,作者对于20世纪中叶英国社会背景的铺陈,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演变,为理解伯明翰学派的出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语境。那种充满变革的躁动,以及对既有社会秩序的质疑,仿佛都凝聚在那一个个 seminal 的研究项目和学术讨论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斯图尔特·霍尔等核心学者的生平介绍和思想轨迹的梳理,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鲜活和人性化。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是如何提出问题,又是如何汇聚力量,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学术场域。书中对于“文化”概念的演变,从最初狭义的精英文化,到后来对大众文化、亚文化乃至日常实践的关注,这一转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体现了文化研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我尤其赞赏书中对“研究方法”的详细阐述,它不仅仅是理论框架的介绍,更是对具体研究路径的探索。例如,如何运用民族志的方法去深入社区,如何通过文本分析来解读文化符号,如何通过访谈来理解个体的经验,这些都为我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学术工具箱。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怎么做”。

评分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这本书,最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其对“主体性”的深刻探讨。以往,我总倾向于将个体视为被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然而书中通过对“主体建构”的阐释,让我意识到,主体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不断被塑造和协商的结果。尤其是在分析亚文化时,书中揭示了那些边缘群体如何通过创造独特的文化风格、符号和意义,来挑战主流文化的规范,并在这种对抗中形成一种另类的、有力量的主体性。这种“抵抗”的视角,让我对那些看似“非主流”的文化现象,比如朋克、嘻哈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或反叛,而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自身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一种积极建构。作者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剖析,比如对青年亚文化的具体研究,让我看到了这种主体性建构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变迁和个体经验不断演化。我从中获得的启发是,理解个体,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行为的观察,更要深入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身份认同的挣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在看似强大的社会结构面前,个体也并非完全无能为力,通过文化实践,他们仍然能够发声,塑造自我,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现实。

评分

我一直对社会学中的“权力”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这本书,则以一种极为系统和深入的方式,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书中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权力是如何通过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从而塑造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文化工业”的讨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将文化产品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并通过广告、媒介等渠道进行广泛传播,以达到盈利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这种对文化生产背后经济动因的揭示,让我对许多熟悉的文化现象,比如流行音乐的商业模式、电影的类型化生产等,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接触的许多文化产品,并非是纯粹的艺术表达,而是被商业逻辑所深度影响和塑造的。同时,书中也探讨了在看似铁板一块的文化工业中,个体和群体仍然可能存在的抵抗和颠覆空间,这让我对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和辩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批判文化工业,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分析其运作机制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消费文化的同时,也可能在不自觉地参与到某种意识形态的传播之中。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是如何从一个相对边缘的领域,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学术力量的。作者在书中对伯明翰学派发展历程的梳理,堪称一部精彩的学术史。从早期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关注,到后来对大众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性别、种族等议题的深入探讨,这一演变过程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理论的创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绍,它不仅仅是理论框架的展示,更是对具体研究路径的探索。例如,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如何让研究者沉浸到被研究者的生活环境中,去细致地观察和体察他们的文化实践;文本分析的方法,如何让我们透过表面的符号,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访谈的方法,如何让我们倾听个体的声音,理解他们复杂的经验和情感。这些方法论的介绍,对于我这样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化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认识到,研究文化,不仅仅是坐在书斋里冥思苦想,更是需要走出象牙塔,深入到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去。这本书让我对文化研究充满敬意,并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这个领域的兴趣。

评分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这本书,让我对“身份认同”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其在文化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书中对“主体建构”的阐释,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身份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不断被塑造和协商的结果。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意义的生产与接受”的讨论,它揭示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通过选择和解读不同的文化符号,来构建和表达我们的身份。例如,我喜欢的音乐风格、穿着打扮、甚至我所支持的社会议题,都在无形中向外界传递着我的身份信息。书中通过对不同文化群体,如青年亚文化、女性群体等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示了他们在主流文化中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在既有的框架下进行身份的协商和重塑。这种对个体在文化场域中积极能动性的强调,让我对“被符号化”的当代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反思,在信息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意识地去构建和表达自己的独特身份。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化不仅是娱乐和消遣,更是我们理解自我、理解他人、以及定位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重要途径。

评分

读罢《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智识的洗礼,尤其是书中对“霸权”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权力运作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以往,我总习惯于将权力理解为一种显性的、压迫性的力量,比如政府的法令、法律的强制,但这本书则带领我认识到,权力更深层的渗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文化实践之中,通过一种“同意”的机制,让被统治者也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一点在分析大众媒介和流行文化时尤为深刻,书中通过对电视节目、广告以及音乐的案例解读,生动地展示了统治阶级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载体,将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 subtly 地灌输给大众,从而维持其统治地位。这种“被动接受”而非“强制接受”的模式,才是最令人警醒的,因为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自由选择”,很可能早已被设定好的文化框架所规训。作者引用的葛兰西的理论,以及伯明翰学派学者们如何将这一理论本土化、具体化,进行细腻的社会学和文化学解读,让我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和政治性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将复杂的思想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探讨“文化资本”和“社会分层”如何与文化品味相互关联时,更是让我为之折服。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消费习惯,以及我所欣赏的文化形式,是否也在无形中被某种社会力量所塑造。

评分

书还不错。。。。。。。。。。。。。。。

评分

伯明翰学派

评分

整体不错是正版

评分

整体不错是正版

评分

正版图书,物流配送快,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伯明翰学派

评分

理解文化研究,系统学习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贵了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