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學會喂給孩子“心理營養”,真正實現育兒輕鬆又高效。
父母在孩子0-7歲時要做的重要事情
——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
超過十年時間,一萬多個個案,全部以“心理營養”為核心,解決父母育兒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為什麼我們處理完孩子的頭一個偏差行為,第二個很快又會齣現?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為隻會給他們帶來排斥和厭惡,為何還是樂此不疲?
林文采博士認為,作為一個人,生命的原本狀態,必然是渴望人見人愛,被人喜歡和接納。齣現上麵的問題,閤理的邏輯必然是:孩子需要比得到彆人的喜愛更為重要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也必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東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們稱為生理營養的東西,那麼,它是什麼呢?
經過十多年時間,在積纍瞭超過一萬個個案後,2001年,林博士提齣瞭“心理營養”的概念。一個人7歲前,他所需要的心理營養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他的一生都會處在尋找當中,並會因缺乏和尋找而帶來各種問題。令人驚奇和興奮的是:隻要父母親開始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營養,孩子的生命就真的如同得到瞭滋養,生命的“五朵金花”就能粲然綻放。
內容簡介
正如身體的健康需要物質營養,
孩子心靈的成長與心理力量的強大必須獲取足夠的心理營養。
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給足孩子恰當的心理營養,也就給瞭他一生幸福的底層代碼。
本書中,作者闡述瞭“心理營養”的理念,同時介紹瞭氣質理論在親子教育中的應用。結閤“心理營養”的理念和氣質理論,作者從12個方麵全方位迴答瞭父母育兒中的常見問題。
五大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此時此刻,我生命中你十分重要;安全感;肯定、贊美、認同;學習、認知、模範。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愛的能力;獨立自主;聯結;價值感;安全感。
12個方麵的問題:安全感 、情緒管理 、性格難題 、行為偏差 、社交與社會化 、夫妻關係 、媽媽的自我成長和支持 、父親養育 、隔代養育 、性教育、疑難錶現 、其他生活瑣事
作者簡介
林文采:林文采博士:馬來西亞籍華人,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美國臨床輔導學博士。著名親子專傢,馬來西亞薩提亞中心首席導師,中國NLP學院薩提亞首席專業導師。
從事輔導25年,擔任廣播電颱心理輔導節目主持人15年。目前在馬來西亞、中國等地進行教學、輔導工作。林博士以美國心理學博士的功底學習薩提亞模式,是目前不可多得的理論架構與個案治療並重的薩提亞導師。
伍娜:自由撰稿人,長期為《父母必讀》《父母世界》《我和寶貝》《好主婦》《媽咪寶貝》《菁》等多傢育兒雜誌供稿。現供職於遊戲力工作室。
目錄
上篇:基本理念
1.五大心理營養,“喂”齣健康孩子!●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贊美、認同
●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範
2.先天氣質:認識孩子,因材施教
●為什麼要學習“天生氣質”?
●如何觀察孩子的“天生氣質”?
●怎樣根據“天生氣質”因材施教?樂天型孩子:最在乎關係,擁有人際交往的優勢!憂鬱型孩子:感受細膩深刻,天生完美主義者!激進型孩子:勇猛執著,容易取得成就!冷靜型孩子:小心謹慎、思維能力強!3.生命的五朵金花
下篇:問題與解決方法
1.安全感
2.情緒管理
3.性格難題
4.行為偏差
5.社交與社會化
6.夫妻關係
7.媽媽的自我成長和支持
8.父親養育
9.隔代養育
10.性教育
11.疑難錶現
12.其他生活瑣事?
精彩書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可是,我們也許不知道,就像需要身體營養一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如果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尋覓,並因此引發各種狀況,直到找到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隻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麵,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麼在肯定和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滿3周歲的女孩開始對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很希望多和爸爸在一起,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贊美、認同,希望爸爸對她說“女兒很漂亮”“女兒很乖”“爸爸很喜歡這個女兒”……如果孩子對爸爸的這些渴望得不到滿足,就比較容易感覺失落,然後用吃來填補。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樣,人是跟著自己的生命本質去發展的,而原本所具備的生命力一定會提供足夠的能量,供他展現自己生命的本質。但如果情緒太多、內在乾擾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會太多,這就意味著,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來學習、行動、跟人交往、調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現在很多孩子被貼上膽小、退縮的標簽,是因為成人世界的競爭性過強,造成我們太過焦慮,生怕孩子吃虧,怕孩子因為讓步輸掉自己的競爭力。也可以說,這是攀比的心態造成的。所以,放鬆一點吧!彆把自己的焦慮傳染給孩子。
●爸爸最擅長的事情,的確不是懷抱年幼的孩子,但這並不代錶爸爸不需要陪伴孩子。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遊戲,在遊戲、玩耍的過程中,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喜歡我”,從而獲得價值感的認同。而這個過程中,媽媽也需要承擔起為他們創造溝通機會甚至擔任橋梁的角色。
●不同的孩子會發展齣不同的、與媽媽連接的方式,比如拉著媽媽的衣角,比如一直看著媽媽,比如像你的女兒一樣,聞媽媽身上的味道,有時候孩子在媽媽身邊繞來繞去也是在試圖嗅媽媽的味道。孩子還會尋找另外一些連接的方式,比如抱著有媽媽味道的枕頭、毛巾、衣服。因為媽媽不可能24小時都在身邊,孩子就會移情到這些溫暖、柔軟的東西上。
……
前言/序言
推薦序一
隻有她能讓我相信:養孩子不是什麼睏難的事
鍾煜
第一次聽林文采老師的課,女兒剛齣生兩個月。在燥熱的七月,我背著吸奶器,穿越小半個北京,啃哧啃哧地上完瞭第一個階段的薩提亞課程。事實證明,那是我為剛成為媽媽的自己,為剛到這個世界的女兒做的最好的一件事。
在育兒雜誌做瞭十三年主編,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有幸邀林老師做專傢,得以繼續汲取營養,支持我與女兒的成長路。那時候,心心念念地,就是希望林老師能齣本書,將她的智慧與經驗惠及更多的父母。如今終於讀到這本《心理營養》,歡喜莫名。
每個孩子本身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夠的營養纔能長大。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是林老師親子育兒觀的核心。然而在為林老師的書寫推薦文字的時候,我感慨最多的,還是身為媽媽,我自己從林老師那裏獲得的營養。
第一種營養:“父母總是會以當下之所知所能,做齣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這句話,除瞭齣差的路上,加班的夜晚會在心頭默念,聊以自慰,更多的是從中獲得安定的力量。在育兒信息和選擇紛亂龐雜的大環境裏,在與女兒相關的大事小情上,我會審慎決定,但基本不後悔。這世間的事,本沒有什麼是READY的,我相信我已經做瞭我能力所及的最好的事。
與此同時,在不斷反省自己成長經曆的過程裏,也靠著這句話,慢慢與我的父母和解。若你也和我一樣因為孩子的關係要重建三代同堂的傢庭,相信你會明白,這種和解有多重要。
第二種營養:對孩子來說,“溫和而堅持”的媽媽就是閤適的。
這是我得到的“怎樣做個好媽媽”的最好的建議,恨不得刻在腦中,時時自省。
日常小事難免會對女兒時有責備,勉力做到不諷刺,不指桑罵槐,不帶個人情緒,不翻舊賬。
成長大事間歇性地會有迷茫,但看到女兒也一天天平靜自在地成長,逐漸在對自己、對他人、對周遭環境的心境上展現齣“溫和而堅持”的狀態,也就愈加自信起來。
第三種營養:“世上沒有一種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媽媽最終做齣的選擇是什麼,沒有人可以批評她,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
我都奇怪自己能對這些話記得那麼深,甚至可以背齣整段:“世上沒有一種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時間、金錢,完全是選擇問題。當你的內疚足夠大,你自然會減少工作量、減少應酬。當內疚並沒有讓你做齣改變時,至少可以說,內疚沒有你內心的某些需要重要。不管媽媽最終做齣的選擇是什麼,沒有人可以批評她,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
這麼多年糾結在顧工作還是顧孩子,自己帶還是老人帶,前進一步是歉疚,後退一步是不滿足,放手是不甘心,一力承擔又難以喘息。撞見這句話,如當頭棒喝,從此不再為難,也絕少抱怨。當年在喜愛的工作中全力以赴,如今慢慢退迴傢庭,重新調整生活的優先級,都是安靜清晰的決定,都要感謝當年那一棒。
第四種營養:“養孩子大概不是什麼睏難的事,若你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寜,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問題。”
呃,還是坦白吧,這一句,其實我本來想寫在第一個的,但是擔心太不嚴肅,耽誤瞭主題。現在在電腦上敲下這句話,我眼前還能看到林老師笑笑的樣子。她總是笑笑的,輕輕鬆鬆的,一副“世間本無難題”的模樣。她的聲音溫和緩慢,卻清楚又篤定。
在那些焦頭爛額、慌張無措的時刻,大概隻有她能令我相信:養孩子不是什麼睏難的事。因為天大的難題在她那裏,總能得到一針見血卻又春風拂麵的開解。
藉這篇文字,嚮林老師深鞠一躬——謝謝您,將我從“雞犬不寜”中解救齣來,並且一步步將我帶上一條安靜從容的成長路。
我也相信,從這本書開始,會有更多的父母走上這樣一條路。
心理營養:滋養孩子心靈的內在力量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為人父母,我們肩負著塑造下一代心靈健康的重任。然而,麵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層齣不窮的挑戰,許多傢長感到力不從心,渴望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構建強大的內在心理素質。本書,並非直接教授具體的“方法論”,而是深入探索“心理營養”這一核心概念,為傢長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理解孩子成長的真正需求,以及如何通過日常的互動與陪伴,為孩子的心靈注入源源不斷的養分,使其茁壯成長。 何謂“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並非一個生澀的學術詞匯,它恰如其分地描繪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其心理健康發展所必需的“精神食糧”。就像嬰兒需要母乳或配方奶來維持生理的成長一樣,孩子的心靈同樣需要來自父母和周圍環境的“營養”來支持其情感、認知、社交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些“心理營養”包括但不限於: 安全感與歸屬感: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基石。一個孩子如果感到被愛、被接納,知道自己是傢庭的一部分,擁有一個穩定的“避風港”,他纔敢於探索世界,嘗試新事物,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這種安全感並非僅僅指物質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連接和支持。父母溫柔的撫摸、耐心的傾聽、無條件的愛,都是滋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養分”。 被看見與被理解: 孩子渴望自己的情感、想法和需求被父母看見,並被理解。當孩子錶達喜悅時,父母的迴應是參與和分享;當孩子錶達沮喪時,父母的迴應是接納和安撫,而非否定或指責。這種“被看見”和“被理解”的感覺,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學會自我錶達,並逐漸發展齣同理心。 自主性與獨立性: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渴望擁有一定的自主權,能夠自己做決定,嘗試獨立完成任務。適當地放手,鼓勵孩子自己嘗試,即使摔倒瞭,也能從中學習,是給予孩子“自主性”營養的關鍵。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界限與規則: 心理營養並非放任自流,清晰而閤理的界限和規則,同樣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界限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從而學會自我約束,尊重他人。而規則則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理解社會運作的邏輯,為未來的社會化生活打下基礎。 情感的流動與錶達: 孩子需要學會健康地錶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父母作為孩子的情感榜樣,需要示範如何識彆、接納和錶達各種情緒,包括積極的喜悅和消極的憤怒、悲傷。當孩子的情感被允許錶達,並得到妥善引導時,他們纔能發展齣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探索與好奇心: 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是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內在驅動力。鼓勵孩子提問,支持他們的探索,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機會,能夠極大地滋養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積極的自我認同: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評價和態度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贊美和肯定,要基於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非僅僅結果。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夠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同,擁有健康的自信。 “心理營養”的來源:父母的角色與互動 “心理營養”的提供者,最核心、最關鍵的便是父母。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影響是獨一無二且深遠的。本書將深入探討父母在提供“心理營養”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這是最寶貴的“心理營養”。無論孩子錶現如何,無論他們是否犯錯,父母的愛都應該是穩定且不離不棄的。這種愛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珍視的,從而敢於冒險,不怕失敗。 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並非僅僅是空間上的存在,更是心靈上的連接。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傾聽他們的訴說,迴應他們的情感,分享他們的喜悅,共同麵對挑戰。這些充滿質量的陪伴,是滋養孩子心靈的甘露。 情緒的鏡像: 父母的情緒狀態,往往會成為孩子情緒的“鏡像”。一個情緒穩定、積極樂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齣情緒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學會自我管理情緒,成為孩子情緒的穩定器,而非放大器。 界限的設定者: 父母是孩子學習規則和界限的啓濛者。設定清晰、一緻、可預測的界限,並以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執行,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這並非壓製,而是保護。 榜樣的力量: 孩子是觀察和模仿的天纔。父母在麵對問題時的態度、處理衝突的方式、與人交往的模式,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成為孩子值得學習的榜樣,是提供“心理營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鼓勵與支持: 當孩子嘗試新事物,遇到睏難時,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他們繼續前進的動力。這種支持並非包辦代替,而是給予他們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剋服睏難。 傾聽與溝通: 建立開放、信任的溝通模式至關重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想法,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能夠拉近親子關係,增進彼此的理解。 “心理營養”的缺失與影響 當孩子長期缺乏“心理營養”,或者獲得的“營養”不均衡時,可能會齣現一係列的問題,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情感上的睏擾: 錶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怒、焦慮、抑鬱,甚至齣現攻擊性行為。 社交上的障礙: 難以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可能錶現為孤僻、退縮,或者過度依賴。 學習上的睏難: 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績下降。 自我價值感低: 缺乏自信,害怕嘗試,對未來感到迷茫。 行為上的偏差: 齣現叛逆、對抗,甚至走嚮不良行為。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並非一本“工具書”,它不會提供“五步法”或“十個技巧”。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心靈對話”,邀請傢長們一起思考: 重新認識孩子: 從更深層次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看見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 審視親子關係: 重新審視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找到可以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提升育兒智慧: 培養一種更具覺知、更富智慧的育兒心態,從“管”到“引”,從“教”到“育”。 構建健康傢庭: 認識到傢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營養供給站”,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充滿愛、支持和理解的傢庭氛圍。 結語 “心理營養”的給予,是一場漫長而充滿智慧的旅程。它需要父母的耐心、愛心、細心,以及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本書希望通過探索“心理營養”的內在邏輯,幫助傢長們找到滋養孩子心靈的“秘訣”,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強大的內在力量,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不僅是對孩子一生的負責,也是對我們自己為人父母的深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