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学会喂给孩子“心理营养”,真正实现育儿轻松又高效。
父母在孩子0-7岁时要做的重要事情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超过十年时间,一万多个个案,全部以“心理营养”为核心,解决父母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为什么我们处理完孩子的头一个偏差行为,第二个很快又会出现?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乐此不疲?
林文采博士认为,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出现上面的问题,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必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们称为生理营养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呢?
经过十多年时间,在积累了超过一万个个案后,2001年,林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一个人7岁前,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的一生都会处在寻找当中,并会因缺乏和寻找而带来各种问题。令人惊奇和兴奋的是:只要父母亲开始加强对孩子的心理营养,孩子的生命就真的如同得到了滋养,生命的“五朵金花”就能粲然绽放。
内容简介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
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十分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12个方面的问题:安全感 、情绪管理 、性格难题 、行为偏差 、社交与社会化 、夫妻关系 、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父亲养育 、隔代养育 、性教育、疑难表现 、其他生活琐事
作者简介
林文采: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著名亲子专家,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中国NLP学院萨提亚首席专业导师。
从事辅导25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15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林博士以美国心理学博士的功底学习萨提亚模式,是目前不可多得的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萨提亚导师。
伍娜:自由撰稿人,长期为《父母必读》《父母世界》《我和宝贝》《好主妇》《妈咪宝贝》《菁》等多家育儿杂志供稿。现供职于游戏力工作室。
目录
上篇:基本理念
1.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2.先天气质: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学习“天生气质”?
●如何观察孩子的“天生气质”?
●怎样根据“天生气质”因材施教?乐天型孩子:最在乎关系,拥有人际交往的优势!忧郁型孩子:感受细腻深刻,天生完美主义者!激进型孩子:勇猛执着,容易取得成就!冷静型孩子:小心谨慎、思维能力强!3.生命的五朵金花
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
1.安全感
2.情绪管理
3.性格难题
4.行为偏差
5.社交与社会化
6.夫妻关系
7.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8.父亲养育
9.隔代养育
10.性教育
11.疑难表现
12.其他生活琐事?
精彩书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满3周岁的女孩开始对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很希望多和爸爸在一起,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希望爸爸对她说“女儿很漂亮”“女儿很乖”“爸爸很喜欢这个女儿”……如果孩子对爸爸的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就比较容易感觉失落,然后用吃来填补。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竞争性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生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因为让步输掉自己的竞争力。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所以,放松一点吧!别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爸爸最擅长的事情,的确不是怀抱年幼的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爸爸不需要陪伴孩子。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戏,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喜欢我”,从而获得价值感的认同。而这个过程中,妈妈也需要承担起为他们创造沟通机会甚至担任桥梁的角色。
●不同的孩子会发展出不同的、与妈妈连接的方式,比如拉着妈妈的衣角,比如一直看着妈妈,比如像你的女儿一样,闻妈妈身上的味道,有时候孩子在妈妈身边绕来绕去也是在试图嗅妈妈的味道。孩子还会寻找另外一些连接的方式,比如抱着有妈妈味道的枕头、毛巾、衣服。因为妈妈不可能24小时都在身边,孩子就会移情到这些温暖、柔软的东西上。
……
前言/序言
推荐序一
只有她能让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钟煜
第一次听林文采老师的课,女儿刚出生两个月。在燥热的七月,我背着吸奶器,穿越小半个北京,啃哧啃哧地上完了第一个阶段的萨提亚课程。事实证明,那是我为刚成为妈妈的自己,为刚到这个世界的女儿做的最好的一件事。
在育儿杂志做了十三年主编,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有幸邀林老师做专家,得以继续汲取营养,支持我与女儿的成长路。那时候,心心念念地,就是希望林老师能出本书,将她的智慧与经验惠及更多的父母。如今终于读到这本《心理营养》,欢喜莫名。
每个孩子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长大。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是林老师亲子育儿观的核心。然而在为林老师的书写推荐文字的时候,我感慨最多的,还是身为妈妈,我自己从林老师那里获得的营养。
第一种营养:“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句话,除了出差的路上,加班的夜晚会在心头默念,聊以自慰,更多的是从中获得安定的力量。在育儿信息和选择纷乱庞杂的大环境里,在与女儿相关的大事小情上,我会审慎决定,但基本不后悔。这世间的事,本没有什么是READY的,我相信我已经做了我能力所及的最好的事。
与此同时,在不断反省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里,也靠着这句话,慢慢与我的父母和解。若你也和我一样因为孩子的关系要重建三代同堂的家庭,相信你会明白,这种和解有多重要。
第二种营养: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
这是我得到的“怎样做个好妈妈”的最好的建议,恨不得刻在脑中,时时自省。
日常小事难免会对女儿时有责备,勉力做到不讽刺,不指桑骂槐,不带个人情绪,不翻旧账。
成长大事间歇性地会有迷茫,但看到女儿也一天天平静自在地成长,逐渐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周遭环境的心境上展现出“温和而坚持”的状态,也就愈加自信起来。
第三种营养:“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我都奇怪自己能对这些话记得那么深,甚至可以背出整段:“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选择问题。当你的内疚足够大,你自然会减少工作量、减少应酬。当内疚并没有让你做出改变时,至少可以说,内疚没有你内心的某些需要重要。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这么多年纠结在顾工作还是顾孩子,自己带还是老人带,前进一步是歉疚,后退一步是不满足,放手是不甘心,一力承担又难以喘息。撞见这句话,如当头棒喝,从此不再为难,也绝少抱怨。当年在喜爱的工作中全力以赴,如今慢慢退回家庭,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级,都是安静清晰的决定,都要感谢当年那一棒。
第四种营养:“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问题。”
呃,还是坦白吧,这一句,其实我本来想写在第一个的,但是担心太不严肃,耽误了主题。现在在电脑上敲下这句话,我眼前还能看到林老师笑笑的样子。她总是笑笑的,轻轻松松的,一副“世间本无难题”的模样。她的声音温和缓慢,却清楚又笃定。
在那些焦头烂额、慌张无措的时刻,大概只有她能令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为天大的难题在她那里,总能得到一针见血却又春风拂面的开解。
借这篇文字,向林老师深鞠一躬——谢谢您,将我从“鸡犬不宁”中解救出来,并且一步步将我带上一条安静从容的成长路。
我也相信,从这本书开始,会有更多的父母走上这样一条路。
心理营养:滋养孩子心灵的内在力量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为人父母,我们肩负着塑造下一代心灵健康的重任。然而,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挑战,许多家长感到力不从心,渴望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构建强大的内在心理素质。本书,并非直接教授具体的“方法论”,而是深入探索“心理营养”这一核心概念,为家长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孩子成长的真正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与陪伴,为孩子的心灵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使其茁壮成长。 何谓“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并非一个生涩的学术词汇,它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精神食粮”。就像婴儿需要母乳或配方奶来维持生理的成长一样,孩子的心灵同样需要来自父母和周围环境的“营养”来支持其情感、认知、社交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些“心理营养”包括但不限于: 安全感与归属感: 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石。一个孩子如果感到被爱、被接纳,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拥有一个稳定的“避风港”,他才敢于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这种安全感并非仅仅指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连接和支持。父母温柔的抚摸、耐心的倾听、无条件的爱,都是滋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养分”。 被看见与被理解: 孩子渴望自己的情感、想法和需求被父母看见,并被理解。当孩子表达喜悦时,父母的回应是参与和分享;当孩子表达沮丧时,父母的回应是接纳和安抚,而非否定或指责。这种“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感觉,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学会自我表达,并逐渐发展出同理心。 自主性与独立性: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渴望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自己做决定,尝试独立完成任务。适当地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即使摔倒了,也能从中学习,是给予孩子“自主性”营养的关键。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界限与规则: 心理营养并非放任自流,清晰而合理的界限和规则,同样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界限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学会自我约束,尊重他人。而规则则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理解社会运作的逻辑,为未来的社会化生活打下基础。 情感的流动与表达: 孩子需要学会健康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父母作为孩子的情感榜样,需要示范如何识别、接纳和表达各种情绪,包括积极的喜悦和消极的愤怒、悲伤。当孩子的情感被允许表达,并得到妥善引导时,他们才能发展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探索与好奇心: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驱动力。鼓励孩子提问,支持他们的探索,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能够极大地滋养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积极的自我认同: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评价和态度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赞美和肯定,要基于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非仅仅结果。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能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拥有健康的自信。 “心理营养”的来源:父母的角色与互动 “心理营养”的提供者,最核心、最关键的便是父母。父母在孩子生命中的影响是独一无二且深远的。本书将深入探讨父母在提供“心理营养”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这是最宝贵的“心理营养”。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无论他们是否犯错,父母的爱都应该是稳定且不离不弃的。这种爱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珍视的,从而敢于冒险,不怕失败。 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并非仅仅是空间上的存在,更是心灵上的连接。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孩子的互动中,倾听他们的诉说,回应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的喜悦,共同面对挑战。这些充满质量的陪伴,是滋养孩子心灵的甘露。 情绪的镜像: 父母的情绪状态,往往会成为孩子情绪的“镜像”。一个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情绪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学会自我管理情绪,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而非放大器。 界限的设定者: 父母是孩子学习规则和界限的启蒙者。设定清晰、一致、可预测的界限,并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执行,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这并非压制,而是保护。 榜样的力量: 孩子是观察和模仿的天才。父母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处理冲突的方式、与人交往的模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孩子值得学习的榜样,是提供“心理营养”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鼓励与支持: 当孩子尝试新事物,遇到困难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这种支持并非包办代替,而是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倾听与沟通: 建立开放、信任的沟通模式至关重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并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能够拉近亲子关系,增进彼此的理解。 “心理营养”的缺失与影响 当孩子长期缺乏“心理营养”,或者获得的“营养”不均衡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情感上的困扰: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抑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社交上的障碍: 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可能表现为孤僻、退缩,或者过度依赖。 学习上的困难: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 自我价值感低: 缺乏自信,害怕尝试,对未来感到迷茫。 行为上的偏差: 出现叛逆、对抗,甚至走向不良行为。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并非一本“工具书”,它不会提供“五步法”或“十个技巧”。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心灵对话”,邀请家长们一起思考: 重新认识孩子: 从更深层次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看见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审视亲子关系: 重新审视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找到可以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提升育儿智慧: 培养一种更具觉知、更富智慧的育儿心态,从“管”到“引”,从“教”到“育”。 构建健康家庭: 认识到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供给站”,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支持和理解的家庭氛围。 结语 “心理营养”的给予,是一场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旅程。它需要父母的耐心、爱心、细心,以及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本书希望通过探索“心理营养”的内在逻辑,帮助家长们找到滋养孩子心灵的“秘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不仅是对孩子一生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为人父母的深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