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就像人生,它挑战一个人设定目标并用少的杆数达成目标。
每一杆都极其相似,结果却完全不同。
《爱上高尔夫的7堂课》及《爱上高尔夫的7堂课 . 推杆进阶篇》,将以轻松而直观的讲述,教你如何提高球技并体会高尔夫这项运动中蕴藏的人生智慧。
爱上高尔夫,做人生大赢家。
海报:
一次完美的推杆,将带给人在艺术中才能获得的享受。
正确而明智的推杆动作犹如人的指纹,每一个都具有特殊形态,包含各异的人生智慧。
想轻松入门?请看让你自在掌控的七堂课:
1.绝密技巧:避免OB区、长草区的击球法、煎蛋球攻略、切球打法等
2.应急方法:如何应对逆风、失误、球场阻塞等情况
3.避免误区:如何跳出视觉误区、推球线误区、长距离推杆和短距离推杆的误区等
想晋级推杆达人?请看令你手到擒来的进阶教程:
打球姿势、握杆手法、挥杆方法、找准距离感、
找准推球线、强化心理素质和关于练习方法的秘籍……
LifeExpert
服务于现代人的智囊团,直击当下人们遇到的各种烦恼和疑问,为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多角度研究和技术支持。《爱上高尔夫的7堂课》及《爱上高尔夫的7堂课.推杆进阶篇》是日本LifeExpert智囊团,为高尔夫爱好者们撰写的一套简单实用的高尔夫运动指导。书中包含了对高尔夫各方面技术的具体指导,包括长草区的击球法、煎蛋球攻略、且球的打法等,同时介绍了如何应对球场意外情况的技术诀窍及心理支持。将直接有助于高尔夫技术的提高,并通过练习高尔夫感悟人生智慧,实现赛场和人生的双赢。
爱上高尔夫的7堂课
目录
预备课与头脑不好说再见/1
第1课准备和开始/5
第2课比赛规划/25
第3课球场障碍/65
第4课切球和推杆/85
第5课强化心理素质/117
第6课练习和练习场地/137
第7课球具/163
爱上高尔夫的7堂课.推杆进阶篇
目录
预备课成为推杆高手并不难/1
第1课关于姿势的秘籍/5
第2课握杆方法的秘籍/21
第3课挥杆方法的秘籍/33
第4课找准距离感的秘籍/57
第5课找准推球线的秘籍/77
第6课强化心理素质的秘籍/101
第7课练习方法的秘籍/117
坦率地说,总是无法突破100杆、90杆的高尔夫球手都是头脑出了问题!
“我脑子不够用啊。”“学习能力太差……”
我们经常从那些反反复复犯同样错误的高尔夫球手嘴里听到这种话。
而犯了低级错误张嘴骂自己“笨蛋!”的场景,也并不少见。
不管怎样,在指责自己的那一瞬间,这些球手都承认自己“头脑不好”。但他们却没有继续深入思考,到底自己是真的头脑不好,还是在最基本的挥杆要领或比赛规划方面出了问题。比如,一些人把球打到OB区(OutofBounds,界外)后,会很惊讶地歪着脑袋“咦”一声。
“咦”的这种球手打球肯定很盲目。聪明的球手在打球前会进行精密的计算,这一球有没有进OB区的风险,需不需要冒这个风险。如果他选择了冒险,最后球进了OB区,他不会“咦”,因为这是他已经预料到的;如果他没选择冒险,最后球还是进了OB区,他同样不会“咦”,因为他肯定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技术失误。
只有那些不知道什么是“正确挥杆”、不肯动脑筋、不去观察分析、不做比赛规划的人,才会天天“咦”来“咦”去。
这类选手绝不是因为笨才打不好球。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挥杆动作,天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练习,最后练就了一身错得不能再错的挥杆本领;无视自己的技术水平,一味“豪赌”,不动脑分析,把击球结果寄托在运气上面;但同时他们又想提高球技,取得让别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人确实属于“头脑不好的高尔夫球手”。
高尔夫这项运动,想明白了的话其实一点也不难。它不需要棒球击球手那样快速的反射神经,不需要田径运动员那样强健的下肢,就是利用身体的回转把一个静止的小球打出去而已。只要能正确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小学生也好花甲老人也好,谁都可以轻轻松松地把成绩控制在100杆以内。
那些在球场上总是无法突破100杆、90杆的球手,无疑有着更好的运动神经和体力,经常往球场跑但成绩就是不见提高,只能说他们是在对高尔夫最基本的认识上出了问题。
2008年7月,日本最大的高尔夫门户网站GDO(GolfDigestOnline)和东京高尔夫在线共同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些大概每个月打一场比赛的业余高尔夫球手里面,有75%的人成绩在100杆以上。
“所以说,高尔夫球是一项很难的运动啊。”
算了吧,别用这种数据来自我安慰了。什么叫难?单差点的业余选手(差点,Handicap。高尔夫球手的实力与标准杆之间的差距。单差点是指高尔夫球技术差点在10以内)拼命努力要把差点数减1,那才叫难。对于长期无法突破100杆、90杆的高尔夫球手来说,在喊难之前先去好好学习一下什么叫正确的挥杆和怎么做比赛规划吧。在打好了基础以后才会碰到真正的难关。
反之,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挥杆方法,懂得如何进行比赛规划,谁的成绩都可以轻松突破100杆、90杆。就像前面说的,这件事连小学生和花甲老人都做得到,想必你更不在话下。
仔细阅读本书,与“头脑不好的时代”说声再见。谁都可以成为一位聪明的高尔夫球手。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对比感:高尔夫的“慢艺术”与人生的“快节奏”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推测作者在书中会着重讨论“时间管理”和“专注力隔离”的概念。高尔夫一轮下来需要数小时,期间你必须完全沉浸在当下这一杆上,排除外界一切干扰。这本书会不会把这种“隔离”能力,提炼成一种职场生存技能?比如,如何在会议中保持专注,如何在处理复杂项目时,只关注眼前最关键的环节。更重要的是,它是否会探讨高尔夫中对“规则的尊重”与“人情的灵活”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球场上,对规则的恪守是底线,但这并不妨碍球友间的相互帮助和欣赏。这种界限感和分寸把握,对于现代人处理复杂社交网络,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希望读到的是一种成熟、内敛的智慧,而非浮躁的成功学口号。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爱上高尔夫,做人生大赢家!”听起来就像是给所有在生活中追求卓越的人发出的邀请函。我猜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能会非常励志和鼓舞人心。它可能不会深入讲解复杂的规则细节,而是更侧重于“赢家思维”的培养。比如,它会不会有一章专门讲解“设定目标与击败自我”?在高尔夫中,每一步击球都是一个微小的目标,累积起来才能完成一轮的成功。这种层层递进的策略,想必在商场竞争中也是屡试不爽的。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会提供一套系统的思维模型,教导读者如何在高压环境下做出最优决策,如何管理期望值,以及如何将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成功人士(也许是高尔夫爱好者)的真实故事,用他们的经历来印证“智慧”与高尔夫的关系,那就更具说服力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在面对人生的“沙坑”和“水障碍”时,都能保持冷静,找到最佳的脱困之道。它应该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赋能,而非单纯的技能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太吸引人了,充满了活力和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一直觉得,任何一项运动,如果能融入到生活的哲学层面,那它就不仅仅是运动本身了。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侧重于如何通过学习高尔夫这项看似优雅实则充满策略的运动,来反思和提升我们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的智慧。比如,它会不会探讨在高尔夫挥杆过程中对“专注力”的极致要求,以及这种专注力如何在处理复杂商业决策时转化为优势?我非常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心态调整的章节,毕竟高尔夫被称为“与自己较量的运动”,如何面对失误、如何保持从容和耐心,这些都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课题。如果作者能结合具体的球场情境,将这些人生哲理巧妙地串联起来,那就太棒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一本纯粹的教学手册,而更像是一本通过高尔夫这一载体来阐述成功学和生活艺术的指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高尔夫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如何把球打远打直。那种“智慧”的提升,想必才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让人读完后,不仅球技有所启发,为人处世也更加通达。
评分“会打高尔夫的人更智慧”——这句话充满了自信和一种“圈内人”的自豪感。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高尔夫这项运动在社交和商业中的“隐形价值”。高尔夫球场往往是许多重要商业会谈发生的地方,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在这种轻松非正式的环境中,建立信任、观察对手的性格弱点,并有效地推进合作?我猜想书中会有关于“观察力”的章节,因为高尔夫要求你不仅要看球,还要看风向、看草纹、看对手的击球节奏,这本质上是对环境信息的全面捕获与分析。如果这本书能教我如何将这种“全景式观察”的能力运用到商业谈判中,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它不光是教人打高尔夫,更是教人如何通过高尔夫这个独特的社交平台,去洞察人性,从而在人生的棋局上占据先机。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基于深度思考的“赢家气场”。
评分从“7堂课”这个结构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猜想这七堂课可能是围绕高尔夫运动的核心要素展开,但其内涵远远超越了球场本身。也许第一课是关于“准备与敬畏”,教导我们对目标保持充分的尊重和细致的规划;而最后一课可能是关于“收尾与传承”,探讨如何将球场上的风度和气度带入日常生活和家庭责任中。我很好奇它如何平衡“技术”与“心法”。如果它能用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将高尔夫中那些看似玄奥的物理原理,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生活哲理,那就太高明了。例如,关于“平衡”的论述,不仅仅是指身体的站姿,更可能是指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或者进取与知足的平衡。这本书似乎在暗示,真正的高尔夫高手,必然是生活中的智者。我期待看到那些关于“耐心”的论述,因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真正耐得住性子,等待最佳时机的能力,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