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讲解3D网络游戏角色制作的专业教材,全书整体框架分为概论、基础知识讲解及实例制作三大部分。概论主要对当今游戏行业的发展、游戏项目团队的构架、产品整体研发制作流程,以及游戏设计师的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进行讲解;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讲解3D角色的设计制作流程、人体的基本比例和结构知识,以及3ds Max软件的基本建模操作;实例制作部分通过各种典型的网络游戏角色制作项目案例,让读者系统掌握3D游戏角色的基本制作流程和方法技巧。
李瑞森,Autodesk AAI认证讲师、3DSMAX产品专家、ADOBE ACCD中国认证设计师。曾任北京林果日盛科技有限公司游戏场景美术设计师,参与《风火之旅Online》和《QQ西游》的研发。台湾大宇软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高级游戏美术设计师,参与大型MMORPG《三国战魂》的全程研发制作,后参与《仙剑奇侠传五》的场景设计制作。现任山东宇扬动漫文化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执导的多部动漫作品在省级和国家多个奖项评选中获奖。主编过《游戏场景设计实例教程》、《游戏场景设计实例教程?高级篇》、《Unity3D游戏场景设计实例教程》、《游戏专业概论》、《网络游戏场景设计与制作实战》等多部游戏设计专业教材,并广泛应用于全国各个高校的游戏设计专业,受到广泛好评。
第1章 游戏美术设计概论 (1)
1.1 游戏美术的概念与风格 (2)
1.2 游戏美术技术的发展 (4)
1.3 网络游戏的研发制作流程 (11)
1.3.1 游戏公司的部门架构 (12)
1.3.2 游戏美术的职能划分 (14)
1.3.3 游戏项目的制作流程 (20)
1.4 游戏美术设计入门与学习 (25)
1.5 游戏美术设计师就业前景 (29)
第2章 游戏角色设计理论 (31)
2.1 网络游戏角色设计的特点 (32)
2.2 网游角色设计与制作流程 (35)
2.3 人的形体及结构基础知识 (38)
2.3.1 形体比例 (38)
2.3.2 骨骼结构 (41)
2.3.3 人体肌肉结构 (42)
第3章 3D角色的建模与制作流程 (51)
3.1 3ds Max角色建模基础 (52)
3.1.1 3ds Max软件界面讲解 (52)
3.1.2 3ds Max软件视图操作 (59)
3.1.3 3ds Max建模基础操作 (66)
3.2 3D模型贴图技术详解 (74)
3.2.1 贴图坐标的概念 (74)
3.2.2 UV编辑器的操作 (76)
3.2.3 模型贴图的绘制 (83)
3.3 游戏角色模型制作规范 (90)
第4章 游戏人体模型的制作 (95)
4.1 模型制作前的准备 (96)
4.2 男性人体模型的制作 (96)
4.3 女性人体模型的制作 (106)
4.4 人体模型UV的拆分 (109)
4.5 人体贴图的绘制 (112)
第5章 游戏角色道具模型实例制作 (115)
5.1 角色道具模型的概念 (116)
5.2 角色道具模型大剑的制作 (116)
5.3 角色道具模型巨斧的制作 (127)
5.4 角色道具模型法杖的制作 (136)
5.5 角色道具模型枪械的制作 (142)
第6章 网游NPC角色模型实例制作 (151)
6.1 头部模型的制作 (152)
6.2 躯干模型的制作 (158)
6.3 四肢模型的制作 (161)
6.4 模型UV拆分及贴图绘制 (166)
第7章 网游主角模型实例制作 (173)
7.1 模型制作前的准备 (174)
7.2 头部模型的制作 (175)
7.3 躯干模型的制作 (178)
7.4 四肢模型的制作 (182)
7.5 角色道具模型的制作 (189)
7.6 模型UV拆分及贴图绘制 (191)
第8章 网游怪物模型实例制作 (197)
8.1 模型制作前的准备 (198)
8.2 头部模型的制作 (201)
8.3 身体模型的制作 (207)
第9章 Q版角色模型实例制作 (219)
9.1 Q版角色模型的特点 (220)
9.2 Q版角色模型制作 (223)
第10章 网游坐骑模型实例制作 (237)
10.1 模型制作前的准备 (238)
10.2 游戏坐骑模型马的制作 (240)
10.3 模型贴图的绘制 (246)
第11章 次世代游戏角色模型实例制作 (251)
11.1 次世代游戏角色模型的特点 (252)
11.2 次世代游戏角色模型的制作流程 (255)
11.3 次世代游戏角色高精度模型制作 (259)
11.4 游戏低精度模型的制作 (269)
11.5 模型贴图的制作 (280)
3ds Max中英文命令对照 (289)
3ds Max软件常用快捷键列表 (294)
人体骨骼肌肉结构图 (298)
我完全是被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深度所吸引的。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而是对现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持续追问。作者从一个极小的哲学命题切入,逐步构建起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后现代思潮对主体性的解构,以及认知科学在伦理判断中的应用。书中的论证逻辑链条严密到令人称奇,每一步推导都仿佛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数学公式,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反驳或赞同。我尤其喜欢它对“时间感知”的本体论探讨,作者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案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摸。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大量心力去消化和吸收,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但当最终读完,那种思维被拓展、认知被重塑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学习高效工作方法的目的,但它给予我的却是关于个人效能与心智模式重塑的深刻洞见。作者并没有提供任何快速成功的秘诀,而是着重剖析了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管理注意力的生物学基础。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解了“深度工作”状态下神经递质的微妙变化,结合现代职场环境的碎片化干扰,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应对策略。更出色的是,它强调了休息与恢复在创造力周期中的核心地位,这与当前社会普遍推崇的“过度劳累”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且富有启发性,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对于那些感到被日常琐事淹没、渴望找回对时间掌控感的职场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认知工具箱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通常对技术类书籍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它深入探讨了古典诗词的格律演变与意境的继承与创新,从先秦的《诗经》到唐宋的律绝,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的心境投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词牌选用与情感张力的微妙关系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本进行旁证,并辅以精妙的注释,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雅的时代,感受着字里行间流淌的悲欢离合。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己人文素养、领略中华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文学瑰宝,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语言美学的深度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美食探寻之旅简直是打开了我味蕾的新世界!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菜谱集合,但事实远超预期。作者以“寻味者”的身份,踏遍了世界各地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烹饪技艺。书中详细记录了从原料的选取、传统工具的使用,到火候掌控的每一个细节,配上了令人垂涎的、如艺术品般的摄影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做”——探讨了地域文化、宗教习俗对食物形态的塑造。我被书中描绘的阿尔卑斯山区古法发酵面包的场景深深打动,那种对传统的坚守和对食材的敬畏,令人动容。这本书成功地将人类学、地理学与烹饪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完后,我只想立刻走进厨房,用最虔诚的心态去对待每一餐。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独具匠心,它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时间线性叙述,而是围绕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研究展开。作者将视角聚焦于幕后的小人物和那些未被主流史学记载的民间风俗,通过对地方志、家族信札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历史图景。特别是关于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的地理分析那几章,图表和地图的绘制极其详尽,让我对当年的经济地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书中对权力斗争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的分析,也很有启发性,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历史定论。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专业,但作者的文字功底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如同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