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 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

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 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奥利弗·索姆(Oliver Som),[德] 伊娃·柯娜尔(Eva Kirner) 著,工业4.0研究院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制造
  • 制造业创新
  • 非研发创新
  • 持续竞争力
  • 传统企业
  • 工业转型
  • 数字化转型
  • 组织变革
  • 商业模式
  • 创新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175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2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页数:2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专业化的作者团队
  本书作者主要来自欧洲极大的应用科研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下的系统和创新研究所。
  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德国及欧洲极大的应用科研机构,下设80多家单位,其中66家研究所在德国。本书作者所属机构,就是其中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的系统和创新研究所。该研究所主要从事创新系统和政策、工业与服务创新、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与高校开展研究合作。

2.专业化的翻译团队
  本书翻译工作由工业4.0俱乐部策划并组织,承担具体翻译工作的都是从事工业4.0及德国制造业研究的专业人员。
  工业4.0俱乐部是我国第1家以工业4.0和智能制造为主题的聚合共同体,秉承集聚、分享、共创、发展的理念,联合产、学、研、政等打造工业4.0产业生态联盟,为区域及企业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提供一站式服务。
  政府层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及各地市经信委、嘉兴、德国工业4.0工作平台、德国北威州政府等建立多层面合作;产业方面,以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辐射其他相关产业,并与德国、美国等诸多国家的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进行紧密性互动;与包括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和我国工信部下属的科研机构保持常态化交流。
  工业4.0俱乐部,立足中国,辐射全球,深耕制造业,为中国制造2025和企业创新、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3.专业化的内容
  本书详细解读了德国制造和创新驱动力,意在反映出弗劳恩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不同合作项目的全新研究成果。
  本书通过实际数据阐述了低技术、非研发企业具有与研发密集型企业同样的重要性,对大家都关心的创新过程中如何进行专利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论述,对如何注重人的因素与人才培养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并得出结论:无论是研发密集型企业,还是低技术、非研发企业,利用内部及外部力量进行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

4.专业化的推荐人
  本书得到国内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的认可,他们对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内容简介

  德国制造业企业为什么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在世界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传统企业需要学习德国企业的哪些方面,以提升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
  《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 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作者团队主要来自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机构,也有三位来自德国的高校,他们从不同研究角度阐明了非研发企业和非研发密集型(低技术)企业在经济和创新战略管理方面的全新成功经验,并探讨了这些企业在未来知识驱动型经济以及创新与技术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本书作为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机构多年的专业研究成果,也能够为我国传统企业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处理创新与知识战略方面提供极具价值的经验借鉴。
  因此,《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 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适合我国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和传统企业的管理者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的师生及经济研究机构的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奥利弗·索姆(Oliver Som),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和创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博士。他在2005年加入研究所,2013年以来担任工业和服务创新能力中心副主任,负责协调产业创新战略和系统评价业务单元,主持研究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创新模式,并在几所知名大学担任客座讲师。

  伊娃?柯娜尔(Eva·Kirner),富特旺根应用科学大学商学院教授。她曾在曼海姆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并获得多特蒙德大学企业网络研究博士学位。加入商学院之前,她已经在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和创新研究所的一个科研单位里担任副主任,负责创新管理领域的研究项目。

  弗劳恩霍夫协会是德国及欧洲极大的应用科研机构,下设80多家单位,其中66家研究所在德国。本书作者所属机构,就是其中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的系统和创新研究所。该研究所主要从事创新系统和政策、工业与服务创新、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与高校开展研究合作。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关键概念定义 / 6
1.2 本书的内容 / 12

第2章 低技术产业中的创新:现状与未来展望
2.1 引言 / 20
2.2 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模式 / 22
2.3 混合创新的重要性 / 30

第3章 非研发产业的经济重要性与未来潜力
3.1 引言 / 40
3.2 产业的研发密集度 / 42
3.3 增加值 / 44
3.4 生产、就业和技能的投入—产出潜力分析 / 47

第4章 非研发密集型技术领域的专利活动
4.1 引言 / 62
4.2 数据和方法论 / 64
4.3 成果 / 66

第5章 德国非研发密集型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结构
5.1 引言 / 82
5.2 数据和分类方法 / 84
5.3 人才和就业结构 / 86
5.4 结构分解:偏离份额分析 / 89

第6章 非研发企业与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因素
6.1 引言 / 96
6.2 非研发企业和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环境 / 98
6.3 非研发企业和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战略定位 / 101
6.4 总结 / 106

第7章 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模式
7.1 引言 / 112
7.2 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活动 / 114
7.3 非研发企业、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产出和经济绩效 / 119
7.4 从多元视角来分析非研发企业和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产出及经济绩效 / 125

第8章 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来源
8.1 引言 / 138
8.2 知识的来源 / 140
8.3 创新合作的模式 / 157

第9章 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吸收能力
9.1 引言 / 176
9.2 企业的吸收能力 / 177
9.3 数据库 / 181
9.4 吸收能力维度的衡量 / 184
9.5 实证研究成果 / 184
9.6 企业科学知识与客户知识吸收能力的乘法指数 / 186
9.7 外部科学知识和客户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的吸收能力 / 188

第10章 非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创新管理
10.1 战略管理和创新 / 198
10.2 非研发密集型和非研发企业创新所面临的挑战 / 200
10.3 管理内部组织结构和过程:创新过程管理方法 / 202
10.4 管理外部组织边界:创新合作的战略规划与控制 / 215

第11章 政策影响和未来挑战
11.1 引言 / 236
11.2 低技术产业在德国技术和创新政策中的现状 / 237
11.3 在研究和创新政策中强化低技术产业的切入点 / 246

第12章 实证证据总结和前景展望
12.1 创新研究 / 267
12.2 创新管理 / 268
12.3 创新和技术政策 / 269

精彩书摘

  《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
  本书意在从不同研究角度阐明非研发企业和非研发密集型创新企业的现象。从宏观经济到微观分析,研究者们采用不同的实证分析方法,试图阐明非研发和非研发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在像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本引言意在突出此书相关研究的意图和概述每章的结构。
  过去几十年来,人们对研发活动进行了深度研究,试图解释企业、特定经济产业和整个经济体的创新水平与竞争力水平。因此,“创新”和“研发”这两个术语在描述企业和经济体的研发水平与创新竞争力的主流文献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在宏观经济层面,对研发活动的日益关注显著地体现在索罗(solow)的作品和其后追随内因性增长理论的学者的作品中。这些学者将企业中具有内因性和针对性的研发活动视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来源,以此来解释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因此,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被视为一种线性的、稳定的增长模式,且该模式能够相对轻易地通过启动研发流程得以调整。
  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支持企业内部组织化研发活动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研发活动看作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那些快速发展的产业,如生物制药、汽车、计算机、通信、仪器和机械领域。“现已有丰富的实证证据,支持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这一假说。”这一假说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可,即由研发引起的创新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来源。将研发成果应用到技术先进的出口产品的生产中,同样可以提高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此外,研发活动需要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为促进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动力,也给整个经济体带来潜在效益。实证研究同样表明,研发活动所带来的高水平创新能使一个经济体具有高技术水平,反过来会提高新型产品的产量和推动新型生产技术更大程度的应用。
  然而,某些实证研究显示,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并未在研发上做出任何投入。例如,科恩(Cohen)等人针对美国大型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24%的受访企业没有任何正式研发投入。同样,邦德(Bound)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40%的美国企业没有上报其研发投入;加伦德(Galende)和苏亚雷斯(Suarez)针对总部位于西班牙的企业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71%的受访企业没有任何正式的研发活动。基于“欧共体创新调查”(CIS)的数据,阿伦德尔(Arundel)等人得出结论,认为超过半数的欧洲创新型企业并未进行研发。
  从上述与研发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先前进行的分析并未显示有企业内研发的创新型企业与没有企业内研发的企业在经济绩效方面存在任何差异,这令人尤为惊讶。近期,雷默(Rammer)等人对德国制造业进行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这种观点。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揭示了所有创新型企业(近些年引进新产品或工艺的企业)中,近44%的企业并未开展内部研发。他们甚至没有发现,非研发类创新型企业与其研发类创新型企业对手之间在经济绩效上存在显著不同。柯娜尔和索姆等人称德国研发水平低下的制造业企业,至少能够取得与研发密集型企业相同甚至稍微更高水平的生产力。
  因此,这些并未在企业内部的常规研发上有所投入,但在长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对新古典主流创新理论提出了挑战。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企业战略、组织变革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书籍简介,内容涵盖了数字化转型、客户体验重塑、供应链韧性构建以及文化驱动的组织敏捷性等关键议题。 --- 书名:重塑增长引擎:跨越周期性挑战的企业进化路径 作者:[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作者名] 简介 在当前这个技术迭代加速、市场边界日益模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产品性能竞争。真正的壁垒不再仅仅是核心技术的垄断,而是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能否持续地感知变化、快速响应并有效重塑自身的能力。本书《重塑增长引擎:跨越周期性挑战的企业进化路径》深入剖析了在宏观经济波动与技术范式转移的双重挤压下,那些能够穿越周期、实现长期韧性增长的组织所遵循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本书摒弃了对单一成功案例的浪漫化描述,转而聚焦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进化操作系统”。我们认为,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其真正的护城河是组织层面的“学习速度”和“适应性”。这不仅关乎研发投入的多少,更关乎如何系统性地激发组织内部的“非研发创新”潜能——那些发生在流程优化、商业模式重构、客户关系深度链接以及组织文化塑造等领域的变革力量。 第一部分:洞察失焦:理解新周期的底层逻辑 当前的市场周期与以往的经济衰退周期有着本质区别。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需求萎缩问题,而是一场由数据智能、全球地缘政治和消费者预期重置共同驱动的结构性重塑。 范式转移的本质: 我们首先探讨了数字化如何从一个“效率工具”升级为“战略资源”。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数据资产的价值链,理解数据如何驱动新的决策范式——从基于经验的“直觉决策”转向基于实时洞察的“预见性管理”。 韧性与效率的再平衡: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带来的极致效率是建立在脆弱的“单点依赖”基础上的。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弹性供应链”,这并非简单地增加库存或分散供应商,而是关于建立透明度、提升预测精度以及实施“场景化”的风险对冲策略。韧性不再是成本,而是新的竞争优势。 增长的“黑箱”: 许多企业习惯于依靠既有产品线的惯性增长,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增长便戛然而止。我们剖析了“创新枯竭”的组织信号,并指出问题往往出在对市场信号的捕捉失灵,而非技术路线图的错误。 第二部分:非研发创新:组织活力的核心驱动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在技术同质化趋势下,组织运营、流程设计和价值交付层面的“非研发创新”往往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这些创新不依赖于实验室的突破,而是植根于日常运营的精妙设计。 流程的“再工程化”: 我们关注那些看不见的流程。例如,如何通过精简内部决策路径,将新产品从概念推向市场的平均时间缩短50%?这需要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和“权力壁垒”。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流程可视化工具和跨职能小组,实现端到端流程的持续优化,而非阶段性的项目改进。 客户体验的“情感锚定”: 现代客户购买的不仅是产品的功能,更是购买解决问题的确定性和被尊重的体验。本书深入探讨了“情感化服务设计”。这包括如何利用“临界点分析”识别客户旅程中的关键痛点,并通过员工赋权(Employee Empowerment)确保服务交付的一致性和温度感。重点不在于构建昂贵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而在于重塑一线员工与客户互动的权限与激励机制。 商业模式的“微调”与“重构”: 商业模式创新并非总是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发明。它常常体现在收入确认方式、合作伙伴生态的重组,以及价值主张的细微调整上。例如,如何将一次性销售转化为持续服务合同,以及如何设计一套激励机制,让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也能共享价值增长,从而锁定客户。 第三部分:文化的重塑:敏捷性与持续学习的土壤 组织的文化和结构是所有战略落地的基础。如果组织结构僵化或文化保守,任何高阶的战略蓝图都将沦为空谈。 从“控制”到“赋能”的领导力转变: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型效率低下。本书探讨了“分布式决策权”的实践框架。领导者的角色从“指挥官”转变为“环境设计师”,其核心任务是清除组织内的障碍,并为团队提供清晰的战略方向和必要的资源。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清晰的问责机制(Accountability Frameworks)来平衡授权带来的风险。 失败的学习机制: 真正的敏捷组织并非不犯错,而是能以极快的速度从错误中提取有效信息。本书提出了“结构化反思”的方法论,确保每一次项目结束或关键决策后,都能进行系统性的复盘,并将教训固化到标准操作程序(SOP)或新的设计原则中,防止“重复犯错的陷阱”。 跨代际知识的传承: 随着资深员工的退休和年轻员工的加入,经验知识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我们提出了“数字化学徒制”的概念,利用混合现实和内部知识图谱,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确保组织记忆不随人员流动而流失,确保组织在面对新一代客户时,仍能保持运营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持续的进化者 《重塑增长引擎》为企业高管、战略规划师和组织变革推动者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去技术化包装的框架,用以理解和驱动跨越周期的增长。我们强调,成功的企业不是那些在某个时间点做对了某件事,而是那些内化了持续进化能力的企业。它们构建的不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堡垒,而是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优化的有机体。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具有内生驱动力的组织系统,使企业能够主动塑造市场,而非被动适应市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立刻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创新”这个词往往和高投入的研发、颠覆性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让我思考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创新驱动力。我想象着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德国那些百年老店,它们如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依靠非传统的研究开发手段,依然保持着市场领先地位。这背后一定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和战略洞察,比如是否在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员工培训、企业文化、甚至是企业社会责任等看似“软性”的领域,找到了独辟蹊径的创新之路。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通过案例研究来支撑其观点,比如详细描述某一家德国企业是如何通过优化生产流程、精益求精的产品细节、或者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持续的竞争力。它会不会探讨一种“渐进式”的创新模式,与我们常听到的“颠覆式”创新形成鲜明对比,并解释为何这种模式在某些行业和特定文化背景下更为有效。我对那些“隐藏”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创新元素充满了好奇,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它们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总是对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企业感到好奇,尤其是当它们来自于像德国这样以严谨著称的国家。我迫切地想了解,在“创新”这个概念被普遍理解为技术突破和研发投入的当下,德国的传统企业究竟是如何另辟蹊径,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企业文化、管理哲学、甚至员工心态中的创新基因?我猜想,它可能会探讨德国企业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打磨到近乎完美,从而在产品和服务上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也许,它会讲述企业如何通过优化其供应链网络,与供应商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共同创造价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策略,让我们看到,即使没有巨额的研发经费,企业也能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巧妙整合和对运营流程的持续改进,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它是否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德国制造业的腹地,去发现那些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创新之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在如今这个技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将创新等同于高额的研发投入和颠覆性的技术突破。然而,很多时候,那些默默无闻但却根基深厚的企业,却能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屹立不倒。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德国传统企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德国企业在“工匠精神”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创新机制?我想到的是,或许德国企业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服务模式、甚至是人才培养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一套与众不同的创新逻辑。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让其他国家的企业,尤其是那些面临转型压力的传统企业,也能从中借鉴经验?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种“整体式”的创新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视为创新的潜在来源,而非仅仅聚焦于研发部门。它是否会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对现有流程的微调和对服务质量的提升,比研发一个全新的技术更能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评分

《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传统企业如何以非研发创新塑造持续竞争力》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认为,创新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并非只存在于科技公司。德国制造业的声誉,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学习的价值。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非研发创新”这个概念。它是否会探讨德国企业在“隐形冠军”模式下,是如何通过聚焦细分市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以及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来构筑竞争壁垒的?我脑海中闪过一些可能性:比如,德国企业是否在“质量控制”和“流程优化”方面,达到了某种极致,从而形成了难以模仿的优势?又或者,它们是如何通过“学徒制”等传统方式,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确保了企业核心能力的传承?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非研发创新”是如何在实际的企业运营中落地生根,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的。它是否会以一种比较客观、冷静的笔触,分析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和潜在的挑战,并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到“德国制造业创新之谜”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精密机械的轰鸣声,一丝不苟的工人,以及那些在世界舞台上闪耀的“德国制造”标志。然而,“非研发创新”这个副标题,却让我在期待之余,多了一份思考。我猜想,这本书并不会仅仅停留在歌颂德国制造业的成就,而是会去探究其核心的“秘诀”所在。这个“秘诀”很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专利技术,也不是某个尖端的实验室,而是隐藏在更广泛的运营和管理体系之中。我个人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德国的传统企业是如何通过对“价值链”的深刻理解和精细化运营,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这其中或许包括了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对生产效率的持续优化,以及对员工技能和忠诚度的培养。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一种“慢而稳”的创新哲学,与当下流行的“快速迭代”模式截然不同,并解释这种哲学如何能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它是否会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企业发展故事,让读者在故事中领悟创新的真谛。

评分

书很好,包装精美,物流速度相当快,抢了卷满减很划算,好评。

评分

书本不错,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还没看呢,有时间慢慢看。一定很精彩

评分

这本书分析视角非常独特。对一个我们平常不怎么关注,但是非常重要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归纳总计,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一本书。

评分

618屯书中,很好,价格便宜

评分

德国制造,有很多中国企业学习的地方。

评分

德国是中国制造业的对标,学习下

评分

内容深刻,指导性很强,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价格不贵, 书很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