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列女图像研究 [Images of Exemplary Women in the Han,wei,and the Six Dynasties]

汉魏六朝列女图像研究 [Images of Exemplary Women in the Han,wei,and the Six Dynast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长虹 著
图书标签:
  • 汉魏六朝
  • 列女传
  • 女性图像
  • 图像研究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史
  • 社会史
  • 性别研究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56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06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系列学术著作
外文名称:Images of Exemplary Women in the Han,wei,and the Six Dynast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魏六朝列女图像研究》通过整合文献与考古出土材料、传世绘画材料,对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鉴戒类女性题材图像(列女图像)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通过若干专题的展开,对早期列女图像的产生、题材范围、图像范式、功能、各地列女图像的地域性和共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归纳出中国古代女性题材绘画的几个重要母题,并探讨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演变。故《汉魏六朝列女图像研究》的研究,也是对中国古代女性题材绘画的“源点”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论
一、对“列女图像”概念的说明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本书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列女图”相关评述
一、古列与今人:两种可能的题材
二、图像鉴戒:汉魏六朝画家笔下列女图
三、观图践行:女图与女性教化
四、小结

第二章 重建文献失载的列女故事——以贞夫韩凭夫妇图像为例
一、榜题的联想
二、格套与变异
三、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考析
四、小结

第三章 四川汉画中的规训与野逸——少君、鲍宣夫妇图像流变
一、新津石棺上的节烈故事
二、鲍宣、少君夫妇图像考
三、程式化的图像与意义的推衍
四、小结

第四章 机械复制下的列女群像——以陕北为例
一、呜咽泉画像题记启示
二、照镜仕女与“柱下”男女
三、含义模糊的列女群像
四、小结

第五章 故事、观念与图像(上)——梁高行、镜子与妇容
一、汉画像中的梁高行故事
二、内闱
三、照镜梳妆,表达“妇容”的列女图
四、再论《女史箴图》
五、小结

第六章 故事、观念与图像(下)——纺织图像与妇功
一、金雀山帛画,曾母与孟母
二、汉画中的纺织故事
三、妇功
四、纺织图像流变
五、小结

第七章 从神像到人像——生育神与九子母
一、高禖祀与甲观画堂
二、镜中九子母画像
三、墓葬材料中的“乳母将婴儿”图像
四、神像与人像
五、小结

第八章 贞节与春思——树下女子图像变奏
一、先秦桑树意象与战国采桑女
二、汉画桑树下的复式二重调
三、审美自觉下的春思
四、唐代树下美人图
五、小结

第九章 结语
附录 考古出土汉魏六朝列女故事图像综录
参考文献
图像、性别与社会变迁:一部跨越时代视野的艺术史考察 书籍名称: 《图像、性别与社会变迁:一部跨越时代视野的艺术史考察》 ISBN: [此处留空,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作者: [此处留空,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社: [此处留空,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即从罗马共和国晚期经屋大维的元首制建立至安敦宁王朝鼎盛时期,这一关键历史断层中,地中海世界及其周边区域(特别是意大利半岛、希腊化东方及埃及行省)的公共与私人肖像艺术(Portraiture)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权力、身份构建与性别角色的综合性艺术史研究。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图像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被动记录者,而是主动参与并形塑社会认知、巩固政治合法性、协商个人与集体身份的核心媒介。通过对数以百计的雕塑、壁画、马赛克以及钱币图像进行细致的视觉分析与语境重构,本书试图揭示在罗马世界剧烈转型期,精英阶层如何利用艺术语言来表达其在共和遗风与帝国权威、希腊传统与罗马实用主义之间的复杂张力。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探讨了从公共领域到私人空间中,图像如何成为解读社会结构的关键密码。 ---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遗音与元首的诞生——肖像的政治功能(约公元前100年 - 公元14年)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罗马共和国晚期极度写实化的“写实主义肖像”(Verism)传统。我们分析了这些肖像如何通过强调年龄、经验和家族谱系(gens)来服务于精英政治中的个人权威和公共责任感。重点分析了苏拉、庞培以及凯撒等关键人物的肖像,揭示了这些图像在元老院、广场以及家庭神龛中的传播机制。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盗用”并改造了共和的视觉语言。通过对“奥古斯都·Prima Porta”等标志性雕塑的深入剖析,我们探讨了元首如何从刻意的“去个人化”的公共形象中,提炼出一种既体现神性(Divinity)又贴近“第一公民”(Princeps)的视觉范式。这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权力合法性来源从传统(Mos Maiorum)向个人神圣化过渡的视觉体现。 --- 第二部分:帝国全盛期的视觉修辞——身体、德性和军事荣耀(约公元14年 - 公元96年) 本章着重考察了儒略-克劳狄王朝和弗拉维王朝时期,帝国肖像的“理想化”倾向。我们研究了提比略、卡利古拉等人的肖像如何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对继承人形象的规制。 重点分析了“理想化/类型化”(Idealization/Typology)的图像策略,特别是提香与奥古斯都时代对希腊古典雕塑的复兴(Neo-Classicism)。这些图像旨在将皇帝塑造成超越凡人的、永恒的统治者。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在军事叙事中(如图拉真纪功柱的浮雕),身体如何被构建为罗马军事力量的具象化,以及这些公共纪念碑如何服务于边疆政策的宣传和帝国扩张的合法化。 --- 第三部分:罗马化进程中的图像协商——行省的接受与在地化(约公元前1世纪 - 公元2世纪) 本部分将研究的地理范围拓展至罗马帝国行省,重点关注高卢、西班牙以及小亚细亚地区的肖像艺术。我们探究了行省精英阶层在融入罗马政治体制的过程中,如何通过采纳罗马肖像的风格、服饰(如toga)和铭文来表达其“罗马化”的忠诚与身份升级。 我们特别关注了“混合风格”(Syncretism)的出现:即行省本土的雕塑材料、制作技术与罗马的肖像母题(Iconography)相结合的现象。这揭示了罗马艺术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在与地方文化互动中实现其传播与巩固的复杂过程。通过对地方公共浴室、剧场遗址出土肖像的分析,揭示了地方权力结构对帝国视觉语言的在地化改造。 --- 第四部分:私人空间中的图像叙事——家庭、信仰与“小世界”的构建(约公元1世纪 - 公元2世纪) 本书的第四部分转向了私人生活领域,考察了罗马富裕家庭的室内装饰。重点研究了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壁画(Frescoes)艺术,特别是“第二风格”和“第四风格”中的神话场景、风景画与“家神殿”(Lararia)的图像。 通过对这些家庭艺术的分析,我们探讨了家庭的伦理价值(Pietas, Gravitas)是如何被视觉化和再现的。研究发现,私人图像虽然在风格上可能借鉴了公共艺术,但其叙事功能更加侧重于巩固家族内部的社会地位、教育后代以及对家庭守护神祇的信仰实践。我们对比了公共纪念碑中皇帝的“宏大叙事”与私人住宅中关于爱情、农业丰饶或希腊哲学的“微观叙事”之间的张力与互文关系。 --- 第五部分:媒介的对比与权力的流通——从雕塑到钱币(约公元前1世纪 - 公元2世纪)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不同艺术媒介在权力传播中的角色差异。我们对比了雕塑(作为固定、昂贵、长久存在的纪念物)与钱币(作为流动性强、覆盖面广、信息密度高的宣传工具)在传递帝国信息中的效率和侧重点。 钱币肖像如何精确地在不同铸币厂间统一皇帝的面孔,并同时承载着如和平(Pax)、丰饶(Abundantia)等抽象概念的视觉编码,是本章的重点。本书认为,钱币的标准化设计是帝国维持其跨区域政治认同感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它将皇帝的个人形象与帝国的经济命脉和意识形态紧密绑定。 结论:视觉图像作为历史的棱镜 本书总结认为,在罗马世界的转型期,图像艺术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场域。它既是巩固既有精英权力结构的工具,也是被统治阶层(或行省精英)进行身份协商与文化自我定位的媒介。通过对不同媒介、不同空间中图像的细致考察,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罗马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与艺术史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全新、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跨学科性整合: 本书将古典考古学、艺术史分析、社会史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融为一体,突破了传统艺术史对风格和美学的单纯关注,将图像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语境中进行解读。 2. 材料的广度: 研究的材料覆盖了从官方纪念性雕塑到私人住宅壁画、再到日常流通的钱币,全面展现了罗马视觉文化的生态系统。 3. 问题聚焦: 聚焦于“权力”与“身份”这两个核心议题,探讨了在共和国向帝国过渡这一关键时期,图像如何帮助一个庞大的、多元的社会构建出统一的或协商性的视觉认知。 4. 深入的视觉解读: 提供了对著名作品(如奥古斯都的系列肖像、庞贝壁画)的独到分析,避免了对既有结论的简单重复,旨在揭示图像表象之下的复杂修辞策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翻开目录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结构安排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作者对史料的梳理显然是下了苦功的,章节之间的递进关系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层层深入的知识阶梯。每一部分的标题都直指核心议题,让人对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心中有数,避免了漫无目的的阅读。这种清晰的框架感,对于理解复杂历史时期下的女性形象演变至关重要。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力求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提供给读者一个清晰易懂的路线图,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知识吸收的效率。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思潮的把握非常到位。这不仅仅是对零散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宏大叙事的尝试,将“列女”这一群体置于特定的时代洪流中进行考察。它巧妙地揭示了不同朝代对“德行”标准的不同侧重,以及这种标准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这些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后世评价的。这种宏观视角下的分析,让我对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文化张力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拓宽了我对传统“贞节观”研究的视野。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对史料的重新诠释。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重复前人的结论,而是努力去挖掘那些被忽略或边缘化的细节,并用现代的史学眼光进行重新审视。这种批判性的继承,使得整部书充满了活力和讨论的空间。它不仅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新工具和新视角。对于任何一个对社会史、性别史或者魏晋南北朝文化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不可多得的学术宝库。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古朴又不失精致的风格,立刻抓住了我对历史和女性研究的兴趣。从书的装帧和排版来看,编者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那种对古代审美的考究,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那些版式布局的精妙安排,使得即便内容十分专业,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枯燥。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传递出一种扎实的学术气息,让人对其中蕴含的史料和研究深度充满了期待。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力极强,成功地在众多学术著作中脱颖而出,激发了我深入阅读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耐人寻味,它既保留了传统史学研究的严谨性,又在某些段落展现出一种细腻的叙事魅力。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语调平和而坚定,不带过多的主观色彩,而是基于扎实的文献考据进行推演。这种克制却有力的文风,使得那些古代女性的形象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在处理那些略显模糊的史料时,作者的措辞既谨慎又充满洞察力,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