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典藏版)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浩明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日记
  • 清史
  • 近代史
  • 历史人物
  • 唐浩明
  • 文化
  • 传记
  • 史学
  • 典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6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04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字数: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典藏版)》是曾国藩研究学者唐浩明对曾国藩日记的评点,为“唐浩明评点曾国藩”系列之一。作者从曾国藩传世的大量日记中挑选出三百来篇,分为“修身”“悟道”“读书”“国事”“家事”“写字”“品鉴”“梦境”八个大类,每大类前以一篇总评开始,对所选日记逐一加以评点。

目录

第一编 悟道
001.世家之可贵者
原文
002.领悟天地万物变化大道
原文
003.对于“道”要做到真知笃信
原文
004.知命而心定
原文
005.一篇情绪伤感的日记
原文
006.一定之风格
原文
007.天道三恶人道四知
原文
008.以仁和礼管理军队
原文
009.树人之道:知人善任、陶熔造就
原文
010.天道恶好露
原文
011.凉德三端:幸灾乐祸、不安命、好议论
原文
012.君子三乐:读书、宏奖、勤劳而后憩息
原文
013.吉地多无心得之
原文
014.八本
原文
015.居高位之道:不与、不终、不胜
原文
016.求人治事之道
原文
017.自正其心以维风俗
原文
018.古文之道:重峦复嶂又不杂乱无纪
原文
019.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
原文
020.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等
原文
021.州县之道与将领之道
原文
022.委员之道与绅士之道
原文
023.写字、养生与治世之道种种
原文
……

第二编 修身
第三编 国事
第四编 家事
第五编 读书
第六编 写字
第七编 品鉴
第八编 梦境

精彩书摘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典藏版)》:
  第一编 悟道 曾氏是一个很看重“道”的人。“道”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所以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中国古人的语境中却最喜欢用这个字。大致说来,“道”所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指规律、法则,一指方法、途径。通过所经历所看到的事物现象,去领悟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法则,或去探索其中所启示的方法、途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端思维。
  这种思维,不是一般人都具有,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索的人才会去做;所思维的结果,有的或许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领悟、探索很难,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去把悟出来探出来的结果表述,也很难。苏东坡说,许多东西他已了之于心,却不能达之于口。连苏东坡都有这样的遗憾,何况一般人?说不定就因为此,人类许多领悟、探索出的东西没有记录下来传播开去。而这些消失了的领悟与探索,其中说不定有许多真正的人生智慧。
  在笔者看来,留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书籍典册中,只有记录对天地人生之道的领悟与探索,才是最具广泛长久意义的文字;其他的,则都有局部与时间的限制。
  曾氏日记中记下了不少他的悟道。曾氏既勤于思索、善于思索,也有极高的文字表述能力。关于悟道的记录,应属曾氏日记的最大特色,也是他的日记最具价值之处。
  曾氏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能干人。承平时代,他把官做得好到堪称完美。乱世到来,他则把转型做到极致。他为什么能这样厉害?除开早年的修身为他夯下坚实的人格基础外,他还有一套处世应事的实际才干。这种才干的获得,并非来自于天分,而是来自于他的苦思力索。他在这种苦思力索中悟出许多道理,探出许多路子。这些来自于实践中的收获,不仅成就了他的事功,也能给后人以实实在在的借鉴。
  我们来看看他对高级官员的管理之道的思索。他说一个高级官员的要务在两点,一为求人,一为治事。求人有四类,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有四类,治之之道有三端。治之之道第一端是剖析。什么是剖析?他说:“剖晰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先须剖成两片,由两片而剖成四片,由四片而剖成八片,愈剖愈悬绝,愈剖愈细密,如纪昌之视虱如轮,如庖丁之批隙导窾,总不使有一处之颟顸一丝之含混。”世上的事,不论多么巨大多么复杂,这样一分二、二分四地分下去,总可以变小变简,就总可以找到解决它处置它的办法。
  在曾氏这种管理者的面前,世上还有难事吗? 001.世家之可贵者 今天,曾氏迎来自己的四十八岁生日。此时的曾氏,身份非比一般,祝贺其生日者自然很多,曾氏采取一概辞谢的态度。对于这种态度,笔者深以为然。
  当今社会,喜欢操办各种庆典活动,这正是“浮躁”之病的一个主要表现。其实,这些庆典活动,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是主客双方都劳民伤财,为害远大于收益。
  不过,生日这一天,家人、至亲以及特别密切的朋友,小范围地聚一聚,借这个机会叙叙亲情友情,也还是一件好事。曾氏在这一点上也显得通情达理。
  他接受九弟的邀请,到九弟的军营吃早饭,同座的为好友姻亲郭家叔侄与同年好友之子李瀚章。中午,九弟又来到大哥处共进午餐。饭后,曾氏亲自将弟弟送到船上。一路上,大哥对兄弟说:世族之家之所以可贵的,不在于良田美宅多,也不在于储藏的书籍字画多,而在于长辈能为子孙做榜样,在于多读书,没有骄傲自矜的习气。
  这一番话,是曾氏对世族大家身份的认定:不是钱多物多,而是家族中的人员优秀。这使我们想起教育家梅贻琦对大学的认定: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究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人是最重要的,还是物是最重要的,答案是明了的。可在现实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又常常被模糊,被混淆,甚至被颠倒。
  类似这样的现象,人类社会时常发生。这就需要清醒人不断地提示。
  曾氏的这一番话,更是身为大哥的他对九弟的婉转批评。
  ……
《晚清风云录:湘军崛起与近代转型》 作者: 历史研究室 出版社: 文源学社 装帧: 函套精装,内含多幅珍贵历史地图与肖像 ---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单纯的个人传记汇编,而是一部聚焦于晚清特定历史断裂期——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以曾国藩及其所创立的湘军集团为核心脉络,深度剖析其如何从地方性武装,演变为重塑晚清政治格局、推动近代军事与官僚体系变革的关键力量。全书力图摆脱传统叙事中对“完人”或“道德楷模”的单一描摹,而是将其置于清廷中央权力衰微、地方势力勃发的复杂历史场域中,探究其决策逻辑、权力运作及其对近代中国发展路径的深远影响。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四章,辅以详尽的史料考证与跨学科分析。 上卷:湘军的肇始与革新(1851-1860) 第一章:徽汉之地的沉疴与儒家士绅的危机 本章梳理了道光末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失衡,重点分析了传统湘军(绿营)的腐朽性与地方治安的崩溃。详细探讨了曾国藩在湖南士绅阶层中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政治压力,即如何在不触动既有儒家伦理的前提下,建立一支高效的武装力量。本章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湘军初创时对宗族、师生关系的依赖性。 第二章:私家团练到王朝军事机器的转型 深入剖析了湘军初期“招募之法”与“军纪之严”的双重策略。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军或地方团练,湘军如何通过定期的薪饷、明确的军政分离(文臣统军),以及对儒家经典学习的军事化要求,构建起一套独特的、既忠诚于朝廷又具有自我约束力的管理体系。重点分析了早期与林则徐、骆秉章等人的互动对湘军正统性的确立作用。 第三章:庐州保卫战与曾国藩的战略定力 聚焦于太平军早期攻势的高潮,特别是湘军在安庆、庐州一线遭受的重大挫折。本章细致考察了曾国藩在军事指挥上的“不进不退”的战略耐心,以及其如何通过与地方督抚(如胡林翼)的协作,构建起跨省份的后勤与情报网络。此阶段的军事失败,被视为湘军“以拙胜巧”的早期磨砺过程。 第四章:洋务初现:湘军视野中的西方技术 太平军对传统水师的打击,迫使湘军寻求技术补强。本章探讨了湘军水师(湘勇水师)的建立过程,以及对西方火炮、船舰技术的初步接触与应用。对比了湘军对西方军事理论的吸收程度,指出这种吸收是实用主义导向的,而非系统性的。 第五章:官僚体系的渗透:湘军人才的扩散 湘军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更在于其成功地将一批批受过儒家教育、具备实际管理经验的士绅干部输送至中央与地方的要害部门。本章通过对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要人物的早期履历分析,揭示了湘军集团如何构建起晚清政治的“第二梯队”。 第六章:曾国藩的治军哲学:理学与军政的平衡 本章着重分析曾国藩在治军过程中所展现的内心挣扎与哲学实践。他的“战阵之道”如何与其朱子学修养相结合?探讨了军事行动中的“体面”原则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张力,及其对湘军凝聚力的长期影响。 --- 下卷:权力重塑与近代格局(1861-1870) 第七章:安庆的攻坚与长江控制权的易手 详述了安庆保卫战,这是湘军由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转折点。分析了围城战中的工程技术应用(如炮台的修建与火力部署),以及这场战役对太平天国“天京门户”的决定性打击。 第八章:湘军与淮军:地方军阀的竞合关系 太平天国后期,地方军事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必然。本章对比了湘军与李鸿章所代表的淮军在组织结构、财政来源和政治取向上的异同。探讨了中央政府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与制约,以及这种制约对地方自主权的塑造。 第九章:左宗棠与西征:边疆稳定与帝国疆域的维护 将视线投向西北战场,分析左宗棠(湘军重要分支)在平定陕甘回乱中的角色。探讨了军事行动背后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对清朝版图完整性的维护作用。此部分侧重于军事行动如何服务于帝国整体的政治稳定目标。 第十章:天津教案与湘军的政治张力 天京陷落后,湘军集团的政治角色发生微妙变化。本章选取天津教案作为研究案例,分析湘军精英在面对西方外交挑战时,其维护儒家体系与处理国际现实之间的矛盾。曾国藩在此事件中的复杂立场,反映了湘军集团内在的保守与进步的撕裂。 第十一章:江南制造局的创立:从战场到工业 湘军集团及其继承者(如李鸿章)如何将军事行动中积累的财富和对技术的认识,转化为对近代工业化的启动?详细考察了江南制造局的筹建过程,将其视为湘军精英集团对“富国强兵”实践的延伸。 第十二章:权力结构的“异化”:湘军的中央化挑战 太平天国平定后,湘军的庞大建制如何被中央政府所解构?本章分析了清廷“裁汰湘军”的策略,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地方军权受到削弱后,如何通过经营民政与洋务,维持其政治影响力。 第十三章:曾国藩的遗产:功绩、局限与历史评价 总结曾国藩作为封建士大夫与近代化先驱的双重身份。深入剖析其个人局限性,如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保守态度,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固守,如何制约了湘军模式向更彻底的近代化转型。 第十四章:结语: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新格局的奠基 湘军时代的终结,标志着清廷依赖地方团练的应急模式结束,并为北洋新军的出现奠定了组织和人才基础。本书最后探讨了湘军对后世中国政治精英群体思维模式的长期塑造。 --- 附录 1. 湘军主要将领生平简述与派系图 2. 晚清长江流域军事部署图(1860-1864) 3. 湘军军费开支及后勤补给路线分析表 4. 原始史料选读:曾国藩家书(军事决策相关部分)节选。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扎实的档案文献和私人信件为基础,通过“权力网络”和“组织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湘军集团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真正作用,旨在提供一个复杂、多维且去神圣化的历史图景。它不仅是研究晚清军事史的必读之作,也是理解中国精英阶层如何在巨大危机中进行自我重塑的深度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对这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的日记,我往往持有一种既兴奋又畏惧的态度。兴奋在于能直接触摸到历史人物的灵魂,畏惧则在于怕自己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最终沦为走马观花。我特别关注评点者的切入角度,是侧重于家书中的人伦情理,还是更聚焦于公牍中的权谋韬略?一个好的评点,应当是“见微知著”,能从琐碎的日常记录中,提炼出可以指导我们生活的“金玉良言”。例如,他如何解读曾国藩处理“惰性”的细节,如何平衡其“急躁”与“克制”之间的微妙关系。我希望这本“典藏版”能提供一个更成熟、更平衡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神化或妖魔化这位复杂的人物,而是提供一把钥匙,帮助读者打开通往自我提升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案头常备而生的精品。我喜欢那种厚实的纸张带来的沙沙声,它不像现代的轻薄纸张那样一触即破,拿在手里有种踏实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字体选择,既保持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没有出现那种为了追求复古而牺牲清晰度的败笔。说实在的,很多历史人物的传记或选本,在版式设计上都显得敷衍了事,让人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玻璃。但这一本,从开本到边距,都经过了精心的布局,让人在阅读冗长的文字时,眼睛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主人品味的彰显。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立刻就让人觉得这绝非泛泛之作。封面设计得沉稳大气,即便是放在一堆新书中,它的古朴气息也格外引人注目。我一直对晚清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曾国藩这位“晚世圣人”,他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解读汗牛充栋,但大多偏向于宏观的政治军事分析,真正能让人窥见其内心挣扎与成长轨迹的,往往需要深入到日记这样的第一手材料中去。我期待的,是能有一位真正懂他、能将那些晦涩古文转化为今人可理解的智慧的引路人。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比起那些粗制滥造的版本,光是这份心意,就足以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去品味。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尝试践行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的方法,深知“为学”与“为人”的辩证关系。曾国藩的日记,一直被视为“修身功夫”的最佳范本,但许多人望而却步,是因为其语言的隔阂和心法的深奥。我期望的评价者,必须是那种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能以现代的视角剖析古人心境的智者。如果能有一个人,不只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能穿透文字的表层,直抵曾氏立身处世的根本逻辑,并能将其与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对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我非常好奇,这位评点者是如何在他“严毅”的外表下,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钝感力”和“反思精神”的,这种深度的挖掘,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评分

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对我来说极其重要。市面上一些评注本,常常是评注文字比原文还长,读起来像是在看一份层层叠叠的注释报告,完全打断了与原作者的精神对话。我更倾向于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点评方式,它应该像一位谦逊的、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你困惑时轻轻点拨一下,而不是用大段的理论把你淹没。如果这本书的评点能做到恰到好处,既不失原文的力度,又能有效消除阅读障碍,那么它就成功了。我希望能看到一种成熟的平衡——既能体现出曾国藩作为一代名臣的宏大格局,又能捕捉到他作为凡人的真实情绪和自我煎熬,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历史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