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民国大学招生研究 [A Study On Admission System Of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抗战时期的民国大学招生研究 [A Study On Admission System Of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闽虹 著
图书标签:
  • 抗战
  • 民国大学
  • 招生制度
  • 高等教育
  • 教育史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教育史
  • 抗日战争
  • 大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31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897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Study On Admission System Of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的民国大学招生研究》论述以时间为序,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梳理,呈现抗战时期各个阶段的大学招生样态。本著述将抗战时期的大学招生划分为统一招生时期(1938年—1940年)、联合招生和分期招生时期(1941年—1942年)、招生多样化时期(1943年—1945年)三部分。实际上,在八年抗战中,大学招生精彩的是统一招生时期:先是国立大学和独立学院的统一招生(不包括上海的国立大学、独立学院),然后逐渐扩展至所有的国立大学(学院)和省立大学的统一招生,最终扩大到所有公立的大学和独立学院统一招生。重庆政府教育部原本设想在全国范围内都实现统一招生的,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但是由于战争日益残酷,交通阻隔,统一招生难以实施,不得不开启了联合招生和多样化招生的新模式。在统一招生过程中,重庆政府教育部表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其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被基本确立;而其在招生考试的规范化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也深刻地影响到此后的大学教育和中等教育等。

目录

第一部分 统一招生时期(1938—1940年)
第一节 流亡与西迁
第二节 战时临时大学
第三节 1938年的国立院校统一招生
第四节 1939年“全国一张卷”的国立院校统一招生
第五节 1940年稳步推进的公立院校统一招生

第二部分 联合招生和分区招生时期(1941—1942年)
第一节 1941年的自行招生与联合招生
第二节 第二次“大学大迁徙”中的岭南大学
第三节 司徒雷登先生与燕京大学的内迁
第四节 上海孤岛的大学迁移
第五节 汪伪政府控制下的大学
第六节 1942年的分区招生和委托招生

第三部分 招生多样化时期(1943——1945年)
第一节 1943年的多样化招生
第二节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第三节 1944年的持续扩大招生
第四节 1945年的区域联合招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抗战时期的民国大学招生研究》这本书的详细简介,但其中不包含该书的具体研究内容。 --- 民国风云中的高等教育图景 本书旨在描绘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及抗战全期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现实。这是一个国家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存续与发展的关键节点,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堡垒与未来希望的承载者。 时代背景与教育的挣扎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承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斗争中,高等教育系统遭受了巨大的物理性破坏和资源性匮乏。战争不仅迫使许多知名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进行艰难的西迁与合并,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这一教育史上的奇迹,更使得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必须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重塑。 大学的职能与社会角色 在那个特殊时期,大学的角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它们是培养民族精英、储备技术人才的关键阵地,也是抵抗思想侵蚀、维护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高地。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空前高涨,要求其培养出能够直接投身抗战、服务社会的实用型人才。 教育资源的重塑与挑战 战时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极其紧张的。师资力量的流失与整合、校舍与图书馆的毁损、经费的严重短缺,构成了大学运营中的巨大挑战。如何维持教学质量,如何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保障师生基本生活,如何在战火中延续学术的火种,是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教育行政体系的变迁 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抗战期间的教育方针与行政管理体系,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面对地方保护主义、资源分散以及战时环境的复杂性,中央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来规范和指导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关乎招生标准,也涉及到学科设置、师资调配乃至意识形态的引导。 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与发展 战争对不同地区的大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的学府被迫内迁,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大学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抗战文化和学术活动的主要中心。这种区域性的教育资源重组,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地理格局。 学术氛围与思想动态 在国家危难之际,大学校园内的学术氛围和思想动态也呈现出复杂性。一方面,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成为主流思潮;另一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之间的张力也时常显现。大学成为了知识分子聚集、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 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启示 研究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高等教育韧性、适应性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在面对外部危机和内部挑战时,教育体系所展现出的适应能力、牺牲精神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为当下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背景,力求展现抗战时期民国大学在极端困境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与不屈精神,描绘出那个风雨飘摇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在维护民族文脉、培养国家栋梁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选择非常独到,将宏大的“抗战史”切割为一个微观而精密的“招生史”。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洞察。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战争的阴影下,大学的精英化倾向是如何被打破或加强的。战时资源分散,似乎预示着教育机会的稀释,但另一方面,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可能催生出更具包容性的招生机制,以吸纳一切可以利用的智力资源。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偏远、内迁的大学,他们的招生策略和成功率,与仍在后方大城市的传统名校相比有何差异?这种区域性的招生差异,是否为战后高等教育的地理格局埋下了伏笔?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像是对一个特定社会断层期内部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逻辑的精妙解剖。这种对制度细节的执着,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质感。

评分

读罢前言,我被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现场感所震撼。作者似乎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档案和官方文件的梳理,而是深入到了那一代师生个体的心灵世界。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中断的年代,招生简章是如何传达到偏远地区的?招生官们又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进行面试和考试的?书中的论述,想必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招收了多少学生”的范畴,而是触及了“招收了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议题。在国家存亡的关头,大学招生的目的必然是功利而紧迫的——培养能立刻投入抗战或重建工作的人才。那么,这种导向如何影响了文、理、工科的比例?那些饱受战乱之苦的青年,他们的背景、他们的诉求,又是如何塑造了当年的生源结构?我仿佛能看到,在简陋的考场里,那些怀揣着报国之志的年轻人,眼神中燃烧着与考卷上复杂公式或晦涩古文同样强烈的信念。这本书,或许就是为这些无名英雄立传,记录了他们“被选中”的过程。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不只是纸张的分量,更像是承载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种种不易与抉择。我一直对烽火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命运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坚守。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文脉不断”的奇迹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行政细节与人文挣扎。我期待看到,在日军步步紧逼、资源极度匮乏的环境下,那些大学是如何平衡战时需求的紧迫性与学术理想的纯粹性,招生标准又是如何随之演变的。这绝非简单的数字统计,而是关乎一个民族精神命脉如何传承的深刻命题。那种在颠沛流离中仍要维持招生体系的严谨性,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我猜想,书中一定详尽描绘了跨区域招生的困难、内迁高校之间的协作与竞争,以及那些寒门学子如何在战火中抓住一线求学的机会。它应该展现的,是制度的僵硬与人性的灵活交织的复杂图景,而非单一的教科书式叙述。

评分

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敬佩。我推测,作者一定翻阅了大量尘封于各地方档案馆或私人信件中的招生细则、补录通知乃至被否决的申请材料。我非常关注的一个侧面是,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申请者在招生中是否受到了区别对待?例如,来自沦陷区的学生,他们的学籍如何认定?这不仅是行政问题,更是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的试金石。一个国家在危难时如何定义“自己人”,如何在教育入口处体现其价值取向,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如果作者能细致对比战前与战时的招生标准变化,就能清晰勾勒出教育系统对战争需求的适应性调整路径。这不仅是抗战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演变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探讨的是在极端压力下,制度的适应性与脆弱性。

评分

对于关心教育公平和人才选拔机制的现代读者而言,这本书具有超越历史本身的现实意义。回望抗战时期大学的招生体系,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各种选拔困境。一个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决定谁有资格接受最好的教育,为未来储备力量的?那种不计成本、不惜风险也要维持教育运转的决心,本身就是对“知识是未来希望”的最有力论证。我推断,作者在梳理那些艰难的招生过程时,必然会触及到人性中的坚韧与对知识的敬畏。那种在炮火中坚持的笔试、口试,那种对“德才兼备”的模糊而坚定的追求,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本书,不只是冰冷的历史档案,它更是一份对民族精神的深沉致敬,提醒着我们,教育的延续,就是文明的延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