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叙事上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终于汉武帝。全书编排以类相从,以人物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著史提供了良好范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史记》是世界史学巨著,文学杰作,又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叙事起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迄于汉武帝,历时约三千年。据《汉书·司马迁传》: 《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又据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按: 即褚少孙,汉博士)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历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看来张晏的话只能作为参考,不过《史记》中确有后人补缀的文字,这是可想而知的。
《史记》的版本颇多,史文与注文亦各有不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本子。还有清朝的武英殿本,也是较为通行的本子。我们此次采用的是现存最早的南宋黄善夫刻本。这一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是一个较好的本子。
南宋黄善夫本《史记》在内容编排上与金陵书局本、武英殿本略有不同。如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一卷为《伯夷列传》,而黄本则为《老子伯夷列传》;金陵局本和殿本第六十三卷为《老子韩非列传》,而黄本则为《申不害韩非列传》。另外,黄本和殿本收有唐司马贞补的《三皇本纪》,而金陵局本则没有。
黄善夫本《史记》的三家注都排列在正文之下,此次整理标点时,都移到每段正文之后。裴骃《史记集解序》、司马贞《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史记正义序》、《史记正义》,以及司马贞的《补史记序》、《三皇本纪》,原来都列于书前,现在都移至书后。
黄善夫本《史记》三家注较金陵局本、殿本为简,注文前后有重复者均删去不用。
黄善夫本《史记》的正文与他本略有异同,凡有增删,均不出校记,只给应删的字加上圆括号,用较正文小一号字排出;应增的字只加上方括号,以资区别。
三家注中应增删之处颇多,本书采用两种办法处理: 一是与正文作同样处理,即加增删符号以资区别;二是据引书径改,不加增删号。对有些注码的地位略作变动,一般是往下移至逗号或句号下面。
无论正文或注文,有些脱误或衍文,此次未便径作改动,留待学者自行斟酌解决。
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是古籍整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史记》多所研究,尤其在文字校订方面,成果颇丰。本书整理时尽可能地汲取了学术界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参校了日人泷川资言、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点校本,以及其他有关书籍和资料,谨此表示感谢。
标点符号采取一般用法,按本丛书规定的统一体例进行。对于底本中因刊刻而改动的避讳字则径改,但对作者写作时使用的避讳字则大多未作改动。异体字则参照国家颁发的整理表加以统一。
郭逸郭曼
1993年5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那种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深深吸引了。纸张的选用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最小的字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行距和字间距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看起来疏朗有致,充满了阅读的仪式感。每一册书的封面设计都蕴含着深意,色彩的搭配既沉稳大气又不失雅致,仿佛能让人立刻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对于我这种对书籍实体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中细读,都让人心生欢喜。它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细节之处彰显着出版方对经典的敬畏与尊重。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注释和校勘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一点对于深入理解古代史籍至关重要。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人名、地名以及古老的官职制度,书中都提供了详尽且精准的注解,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先秦历史略感陌生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进司马迁的叙事脉络。更值得称赞的是,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处理得非常智慧,它没有一味地进行简化或“今译”,而是巧妙地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同时辅以现代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解释。当我遇到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段落时,翻阅旁注或文后的导读,总能豁然开朗,这种亦步亦趋的引导,让人感觉不是在单枪匹马地面对浩瀚史海,而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在身旁随时提供指点。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态度,让这部鸿篇巨制变得可亲近,却又不失其应有的深度与厚重。
评分这套书的附加价值体现在其附录和导读的丰富性上。我惊喜地发现,在正文阅读完毕之后,附带的几篇导读文章简直是锦上添花。它们并非简单的内容梗概,而是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全书的史学意义、文学成就以及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特别是其中一篇关于“纪传体”这一独特写作手法的分析,让我对司马迁的创新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理解了这种体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历史的立体呈现。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精美的历史地图和人物关系图谱,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却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和血缘、仕途关系网,避免了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人物众多而产生的混淆。这些配套的辅助材料,体现了编者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立体、易于消化的阅读体验的努力,使得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实用性都大大提升了。
评分故事叙述的节奏感和历史人物的刻画,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绝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拥有复杂多面的人性。比如,你看那些帝王的雄才大略与私德败坏,权臣的忠肝义胆与尔虞我诈,都描摹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叙事中充满了戏剧张力,事件的起承转合自然而然,环环相扣,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下一个章节,去探究命运的最终走向。特别是那些著名的战役和政治斗争的描绘,宏大场面调度得当,微观细节又见真章,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感受到朝堂之上暗流涌动的气息。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枯燥的历史事件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让读者不仅是在学习历史知识,更是在体验一场场跌宕起伏的人生戏剧,真正体会到“史者,人也”的至高境界。
评分坦白说,最初我有点担心,作为一部被奉为圭臬的古代经典,阅读起来会不会过于艰深晦涩,变成一种负担。但实际接触后,我的顾虑完全被消除了。这套书的版本选择和整体设计,显然是面向现代读者的,它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微妙平衡。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文本准确性的严苛要求,又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在阅读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知识增益。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与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对话,他既能告诉我国家兴衰的规律,也能揭示人性的幽微曲折。这本书的价值是持久的,它不仅仅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历史快餐”,而是可以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工具书和文学宝藏。我确信,这套书会成为我书架上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之一,它所蕴含的智慧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评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评分这个书很好用~京东活动简直不要太便宜!
评分好评 很好 很满意 非常好 好评
评分经典之作。
评分书是好书,比一般的大部头养眼。值得读。
评分书是好书,比一般的大部头养眼。值得读。
评分这个书很好用~京东活动简直不要太便宜!
评分好评 很好 很满意 非常好 好评
评分简体横排字大,这次活动也算给力,收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