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

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永根 著
图书标签:
  • 苏州菜
  • 苏帮菜
  • 地方菜
  • 食谱
  • 美食
  • 家常菜
  • 老字号
  • 传统美食
  • 江南菜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5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79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画家叶放遇到美食家华永根,笔墨浓淡间,食材的鲜、菜肴的美、老苏州的味道便从纸上传达到味蕾。这本《食鲜录》的每个章节都滋味悠长:第一部分“雨朝拾菌”,介绍水乡苏州的特产食材及其烹饪方法;第二部分“酒当乐处”将回忆与现下的生活结合,将苏帮菜融入到工作、生活中;第三部分“太湖堆翠”介绍一年四季的苏州美食,完全呈现出苏州人“不时不食”的饮食特点;第四部分“枕河菱藕”介绍地道苏州小吃;第五部分“吴之上味”将苏州的名菜、名宴以及名菜馆写得生动有趣;第六部分“壶里日月”则讲述了作者对于苏帮菜在饮食多样化的大环境下如何传承发展的思考。
  “不时不食”,苏帮菜的特色反映了中国人生活中对自然之道的理解。“食鲜”者,便也感悟到了“食仙”之境界。

作者简介

  华永根,苏州人。苏州市烹饪协会会长、江苏省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协会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常务理事。出版有《中国苏州菜》《中国藏书羊肉》《苏州家常菜点》《苏州味道》《食在苏州》《展示菜点精选》《苏州名菜集》《苏帮菜》等。

目录

雨朝拾菌
苏帮菜之说 002
太湖萝卜 007
笋之絮语 011
拆燉 014
清香飘逸的豆芽菜 017
品吃菜笕正当时 020
秃黄油 022
苏州的三大“黄焖”菜 024
震泽鲫鱼 028
与“水八仙”长相守 031
常熟蒸菜 036
苏州人吃虾 039
苏州的那块排骨 044
石浦红烧羊肉 047
酒当乐处
提篮去葑门菜场 052
“若三”其人其书 056
有一种生活叫周庄 059
与青菜相濡以沫 062
学艺松鹤楼 066
苏州文人陶文瑜 071
婚宴的邀请 075
陆文夫与苏州菜 079
甜茶与咸菜 084
太湖堆翠
四时太湖美食 088
冬令砂锅菜 092
冬去春来——时令年节菜点 096
在苏州吃吃看 100
四季家常菜 103
年夜饭中的苏式滋味 108
感受味觉 114
枕河菱藕
玄妙观里的铜锅菱 120
盛泽烧卖 122
枫镇大面 125
常熟兴福松蕈面 128
葱猪油咸糕 131
苏式面点 135
旧时玄妙观里的点心小吃 139
奥灶面的诱惑 145
那只百叶包 148
吴地菜肴中的杂品菜 151
吴之上味
那时的卤鸭、卤鸭面 156
刘学家与松鼠鳜鱼 160
精彩湖八鲜 164
苏州鸡宴 166
这个春天去吃江、海、河三鲜 170
湖边觅食记 174
青鱼的记忆 178
回忆味道 181
近水楼台先得月 185
大鸿运——我心中的家 189
“四根一家”打天下 192
壶里日月
“鲜”来太仓 198
江鲜美食在沙洲 201
光荣的藏书人 205
点击昆山 208
美食节的魅力 211
我们比北京差在哪里? 216
徐州美食考察记 222
镇江宴春酒楼的外卖 227
——镇苏两地餐饮企业交流心得体会
日本拉面对我们的启示 230

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 一、 序言 姑苏城,人间天堂,古韵悠长。在这里,美食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承载着历史的印记,浸润着岁月的风华。从精致的点心到浓郁的苏帮菜,每一道佳肴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故事。本书《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便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之旅,带您深入探寻老苏州那令人魂牵梦萦的传统滋味。 二、 卷首语:舌尖上的姑苏记忆 提起苏州,人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景致,但在这诗情画意的画卷之下,还隐藏着一条更具魅力的脉络——那就是渗透在姑苏街巷、寻常百姓家中的地道风味。这些味道,并非一味追求新奇,而是遵循着古老的烹饪智慧,严谨选材,用心烹制,将食材最本真的鲜美发挥到极致。 《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菜谱大全,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苏州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一本唤醒您内心深处关于“家”的味道的时光胶囊。我们试图通过文字,将那些渐行渐远,又时常在梦中浮现的味觉记忆重新鲜活起来。在这里,没有花哨的摆盘,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有最朴实却最动人的味道,它们是老一辈苏州人代代相传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灵魂。 三、 篇章构成与内容展望 本书将分为几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地展现老苏州的味道: 第一章:时令的馈赠——苏帮菜的鲜味哲学 春之初味: 探寻春天苏州人餐桌上的鲜嫩,如马兰头、芦笋、春笋等时令蔬菜的巧妙运用,以及春季鱼虾的鲜美。《腌笃鲜》这道看似简单的汤羹,背后蕴含的却是对春日食材的极致尊重与和谐搭配。 夏之浓情: 夏季炎热,苏州人如何在饮食上寻求清爽与滋补的平衡?介绍夏季的时令瓜果、河鲜,以及适合夏季的冷盘、汤品,如《糟溜鱼片》的糟卤工艺,《白切羊肉》的清淡鲜美。 秋之丰收: 秋高气爽,正是大闸蟹、稻米成熟的季节。本书将深入介绍秋季的“硬菜”,如《清蒸大闸蟹》的品鉴之道,《蟹粉狮子头》的肥而不腻,以及秋季稻谷磨成的米饭如何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冬之暖意: 冬日寒冷,苏州人如何用温暖的食物驱散严寒?从暖身的煲汤到香糯的糕点,如《响油鳝糊》的油润,《红烧肉》的醇厚,以及冬季特有的咸肉、腊味。 第二章:巷陌里的烟火气——老苏州的日常滋味 早点的温度: 苏州早点,是一天中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开始。从《鲜肉小笼包》的汤汁四溢,到《生煎馒头》的焦脆底,《阳春面》的清淡爽滑,再到各色糕团的点缀,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早点,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家常的味道: 那些藏在寻常巷陌、奶奶辈手中流传下来的家常菜,往往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我们将挖掘那些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大智慧的菜肴,如《烂糊肉丝》的软糯,《油焖笋》的咸甜适中,以及各式蒸菜、炖菜的制作要点。 街头的小确幸: 那些藏匿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往往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小吃,如《葱油饼》的香脆,《糕团》的糯甜,以及一些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去的特色小吃。 第三章:节令的仪式感——苏州的饮食习俗与传承 节日里的味蕾盛宴: 从春节的饺子、年糕,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到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糕点,每一个传统节日,在苏州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仪式。本书将深入介绍这些节日食物的制作方法、文化寓意以及在苏州家庭中的传承故事。 茶与点心的雅趣: 苏州人对茶与点心的热爱,是骨子里透露出的精致生活态度。我们将探讨苏州茶馆文化,介绍各式各样的苏式糕点,如《芝麻团子》、《蜜汁藕》等,以及它们与茶的绝妙搭配。 酿造的时光: 从家酿黄酒到各类酱料的制作,本书也将触及苏州饮食中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慢”味道,它们是苏州人耐心与匠心的体现。 第四章:味蕾的守护者——老苏州的烹饪智慧与食材探秘 选材的严苛: 苏州菜之所以鲜美,离不开对食材的极致追求。我们将深入探讨老苏州人如何挑选最新鲜的时令食材,以及一些特色食材的产地与特点。 烹饪的精妙: 介绍苏帮菜中常见的烹饪技法,如“炸”(非油炸)、“熘”、“煨”、“焖”等,并解析这些技法如何让食材的味道达到最佳状态。 调味的艺术: 苏州菜的调味,讲究“清淡”与“鲜美”,如何在不失食材本味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运用酱油、盐、糖、酒等调味品,我们将一一揭秘。 四、 结语:味道的传承,文化的流芳 《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对传统味道的致敬,一份对美食文化的深情回望。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老苏州地道的饮食风味,感受那份朴实无华的温暖,并将这份珍贵的味蕾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让那些流淌在姑苏街巷中的味道,继续滋养着这座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城市。 本书的每一页,都凝聚着我们对苏州美食的热爱与探索。我们相信,当你翻开这本书,你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品尝那份属于老苏州的,最真挚、最动人的味道。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州菜的印象停留在“甜”这个字上。很多朋友都说苏州菜偏甜,但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甜?是那种腻人的甜,还是恰到好处的提鲜增香?《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我迫不及待地翻到那些关于经典苏州菜的章节,比如那闻名遐迩的松鼠鳜鱼,或者是有着“江南第一点心”之称的蟹壳黄。书中对于食材的选择、处理,以及烹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介绍食材时,会强调其产地、季节性,甚至是挑选的小窍门,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做出一道地道的苏州菜,对于食材的要求是如此之高。同时,我也发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菜谱,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苏州饮食文化的故事,比如某个节日人们会吃什么,某个季节又有哪些时令的美味,这些都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烹饪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苏州生活的百科全书,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味道”的含义。

评分

这本书对于食材的讲解,真的是做到了极致。我以前总觉得,烹饪的关键在于技巧,但读了《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之后,我才明白,原来食材的品质才是根本。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苏州地区特有的食材,比如太湖的鱼虾,阳澄湖的蟹,以及各种时令的蔬菜。他不仅仅是列举出这些食材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他会教你如何去挑选,如何去判断其新鲜程度,甚至是如何去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原有的鲜味。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如何处理河鲜,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苏州特色食材,比如某种当地特有的菌菇,或者是某种野生的蔬菜,这些都让我对苏州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带我走进了一个巨大的食材宝库,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与食物建立连接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传递的那种“人情味”。在很多菜谱的介绍中,我不仅仅看到了食材和烹饪步骤,更看到了作者对于食物背后的人文关怀。比如,在介绍某道家庭常做的菜肴时,作者会提到,这是他小时候妈妈经常做的,或者是,这是在某个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的。这些细节,都让这本书充满了温情。我感觉,老苏州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是一种对过去的回忆,对家人的思念。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关于苏州传统习俗的食俗,比如在某个特定的日子,人们会吃什么样的食物,这些都让我对苏州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一种温暖,一种家的感觉。它让我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情感,传递着文化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真的非常喜欢。它不像很多美食书籍那样,写得一本正经,充满了各种专业的术语,反而显得很亲切,很生活化。作者的文字中,带着一股子江南人的温文尔雅,同时又有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幽默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长辈,坐在我身边,一边给我演示着菜肴的做法,一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老苏州的故事。书中对于烹饪过程的描述,非常细致,也非常易懂。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菜肴,作者也能用非常清晰的语言,一步一步地讲解清楚,让我觉得,即使是我这样的烹饪新手,也能跟着操作。而且,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生活化的细节,比如作者会提到,在某个季节,苏州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情来品尝什么样的食物,或者说,在某个节日,家家户户都会飘出什么样的香味。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地方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体验,更是情感的寄托。当我翻开《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仿佛置身于一条熙熙攘攘的苏州老街,空气中弥漫着吴侬软语的亲切,还有各种诱人的食物香气。书中那些关于“传承”的故事,让我尤为感动。我看到,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菜谱,更是在讲述一段段关于家族、关于记忆、关于人情味的故事。比如,书中对某个老字号的介绍,不仅仅是它有多少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承载了多少代人的坚持和汗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传统糕点制作的描述,那些复杂的工艺,那些精巧的模具,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在某个传统的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亲手制作的食物,那种温馨的画面。这本书让我觉得,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完全拘泥于传统,而是巧妙地将老苏州的味道与现代的烹饪理念相结合。在很多菜谱的介绍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于食材比例的精确计算,以及对烹饪火候的严谨把控,这些都是现代烹饪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有些菜肴的呈现方式,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例如,对于一些传统名菜的摆盘,作者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更加精致和富有创意的元素,这使得这些老菜肴在焕发新生的同时,又没有失去其根基。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令”的章节,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每个季节苏州都会有哪些代表性的食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食材来烹饪出最美味的菜肴。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老苏州人对于大自然的馈赠是何等的敬畏和珍惜,他们懂得顺应时节,从自然中汲取最鲜美的味道。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方法融会贯通的做法,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无论是对于烹饪新手,还是对于资深美食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中的一些烹饪技巧,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做菜还算不错,但读了《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学问。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老苏州人在烹饪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而且往往是一些非常巧妙的小窍门。比如,在处理某些肉类的时候,作者会教你如何去腥,如何去膻,而且这些方法都非常简单易行。还有在烹饪海鲜的时候,作者会告诉你,到底需要多久的火候才能让海鲜达到最鲜嫩的口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制作“浇头”的描述,那些看似简单的调味,却能够让一道普通的菜肴瞬间提升一个档次。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了一些菜,效果真的非常惊人,比我以前自己摸索出来的要好吃得多。这本书让我觉得,烹饪不仅仅是把食材放在锅里加热,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用心去钻研的学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配合上一些精致的水墨画风的食材插图,立刻让人联想到江南水乡特有的温婉和细腻。我一直对苏州这座城市情有独钟,那里的园林、小桥流水,还有那份独特的腔调,都让我心生向往。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将它收入囊中。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扇窗,让我能够透过文字和图片,去感受老苏州人对于美食的那份执着与热爱。我尤其好奇,在现代社会,那些传统的老味道是如何被传承下来的?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已经很少见的,但却承载着一代人回忆的特色菜肴?我想象着,翻开书页,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充满烟火气的苏州厨房,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料和食材混合的诱人气息,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锅碗瓢盆碰撞的清脆声响,以及那一口软糯的苏州话在细细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体验那份纯粹而地道的老苏州风味。

评分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着实令人赞叹。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除了被它的名字吸引之外,它精美的图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一道菜肴的图片,都拍得非常诱人,色彩鲜艳,光线柔和,仿佛能从图片中闻到食物的香味。而且,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是拍了成品菜肴,还有一些关于食材处理过程的图片,以及一些关于老苏州生活场景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老街巷、老建筑的图片,这些图片就像是穿越回了旧时光,让我能够感受到老苏州的独特韵味。我觉得,一本好的美食书,图片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强的代入感,也能激发读者的烹饪热情。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每次翻阅都感到赏心悦目。

评分

我一直对“慢食”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也希望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本书《食鲜录:老苏州的味道》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它所介绍的很多菜肴,都不是那种追求快速出炉的快手菜,而是需要花费时间和心思去制作的。比如,有些需要长时间炖煮的汤羹,或者是一些需要精细腌制的肉类。作者在介绍这些菜肴的时候,并没有强调所谓的“效率”,而是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他会告诉你,为什么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去炖煮,为什么需要这么细致地去腌制,这些过程对于最终的味道有什么样的影响。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做菜,更是教我如何去享受烹饪的过程,如何去体会食物在时间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美妙变化。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学会了做几道菜,更学到了一种对待食物,对待生活的生活态度,一种慢下来,去感受,去品味的姿态。

评分

很好的饮食文化书。。。。。。。

评分

很好的饮食文化书。。。。。。。

评分

很好的饮食文化书。。。。。。。

评分

很好的饮食文化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的饮食文化书。。。。。。。

评分

评分

很好的饮食文化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