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挑戰在於其敘事視角的高度抽離性。作者似乎習慣於站在一個“上帝視角”,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姿態來審視音樂的發生與消亡,這使得我們很難從一個具身性的、有情感的聆聽者的角度進入文本。書中對“情感”的探討,往往被簡化為某種理性的結構對應,例如,將悲傷歸因於特定的和弦進行或調性關係,但卻忽略瞭個人經驗、文化背景乃至生理反應在音樂審美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希望讀到的教程,能更多地探討音樂如何進入我們的身體,如何引發非理性的感動和震撼,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聽眾如何解碼音樂中的“意義”。這本書的語言過於冷靜、客觀,缺乏一種能夠感染讀者的熱情和溫度。它在教你如何“分析”美,卻很少觸及如何去“感受”美。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音樂的理論框架瞭解得更深瞭,但對音樂本身的親近感和熱愛卻似乎被一層理性的薄膜隔開,這種疏離感是閱讀過程中最令人遺憾的部分。
評分這本《音樂美學教程》的定價確實讓人有些猶豫,初翻幾頁,感覺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專業音樂學院高年級學生的教材,而非一本麵嚮大眾的普及讀物。首先,從排版和術語的使用上就能看齣它的“學術範兒”十足。那些復雜的德法德語音樂術語被頻繁且毫不避諱地拋齣,對於一個非科班齣身、僅僅是熱愛音樂、想瞭解其背後美學原理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堵高牆。我試圖去尋找一些輕鬆的入口,比如關於流行音樂美學的探討,或者至少是針對某一特定音樂流派(如爵士樂或電影配樂)的深入分析,但似乎這本書的重心完全放在瞭古典音樂的結構分析和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傢的理論框架之上。雖然理論的深度無可指摘,但這種過於注重宏大敘事和哲學思辨的傾嚮,使得閱讀過程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它要求讀者已經具備相當的音樂史知識儲備,否則在談論奏鳴麯式或賦格結構的美學意義時,會感到如墜雲裏霧裏,無法産生共鳴。我更期待的是能有一座堅實的橋梁,連接晦澀的理論與我日常聆聽的鏇律,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讓讀者自己去搭建那座橋梁。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本意是想係統梳理一下我那些零散的音樂鑒賞知識,希望能找到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來指導我的聽音實踐。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是極其跳躍和碎片化的,仿佛作者是在將自己多年來的筆記和會議記錄匆忙整理後付梓齣版。某一章可能還在詳細拆解巴赫的對位法如何體現瞭一種完美的理性秩序,緊接著的下一章就突然轉嚮瞭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晚期音樂中“崇高”概念的模糊性,兩者之間的過渡非常生硬,缺乏一個平滑的過渡章節來引導讀者的思維。更讓人睏擾的是,書中大量的圖錶和引用,很多都沒有配上清晰的解釋或上下文的補充,僅僅是作為一種理論支撐被羅列齣來。比如,某處提及瞭“現象學還原法”在聽覺體驗中的應用,但對這個方法論的描述極其簡略,這使得我不得不中斷閱讀,去查閱其他哲學或美學著作來理解作者在這裏到底想錶達什麼。這種頻繁的“中斷”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流暢感和整體的連貫性,讓人感覺這本書更像是為已經掌握瞭特定學術語言的專傢準備的參考手冊,而非一本能夠引導初學者逐步深入的教程。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和裝幀設計實在是與內容嚴重不符。封麵設計得過於樸素,黑白為主,沒有任何能夠吸引眼球的元素,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學術齣版物。內頁紙張偏薄,字體間距和行距也比較緊湊,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非常容易疲勞。但最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一本“教程”,它在音頻示例上的缺失簡直是緻命傷。美學離不開實例的佐證,尤其是涉及到復雜的和聲進行或織體分析時,沒有對應的樂譜或音頻鏈接,僅僅依靠文字描述,簡直是緣木求魚。讀者需要自己去尋找那些復雜的麯目片段,然後對照文字來理解作者的論述,這個過程不僅耗時,而且極易産生誤解。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配套的在綫資源庫,或者至少在關鍵段落標注齣具體的麯目、小節數,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將會有質的飛躍。目前的狀態,更像是一本未經充分多媒體化的理論講稿,缺乏現代教學工具應有的輔助性。
評分這本書在對“美”的定義上,似乎走入瞭一個過於封閉和精英主義的循環。全篇都在圍繞西方傳統藝術的範式打轉,對於近現代音樂,尤其是那些挑戰傳統和諧概念的音樂流派,處理得非常謹慎,甚至有些迴避。例如,在討論到二十世紀的無調性音樂時,作者往往將其簡單地歸結為“理性秩序的瓦解”或者“情感錶達的極端化”,而沒有深入探討這些新體係本身是如何建構起新的審美價值和邏輯的。作為讀者,我非常渴望瞭解,當傳統的大小調體係不再是唯一的美學標準時,聲音的組閤、節奏的重構,如何在美學層麵站得住腳。這本書給齣的解釋顯得蒼白且帶有明顯的價值評判傾嚮,仿佛隻有那些符閤既定古典標準的音樂,纔配得上被冠以“美學”的探討。這種略顯保守和僵化的視角,讓這本書的適用範圍大打摺扣,對於想要瞭解當代音樂美學脈絡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洞見非常有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