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

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丽加·金芭塔丝 著,苏永前,吴亚娟 译
图书标签:
  • 西方文明
  • 象征符号
  • 早期文化
  • 神话学
  • 文化史
  • 艺术史
  • 宗教研究
  • 古典文化
  • 符号学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7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05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明起源的神话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4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版面世于1989年,是马丽加·金芭塔丝神话考古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书中综合运用考古学证据以及比较神话学、民俗学乃至语言学知识,通过对欧洲史前遗存中大量象征符号的解读,对前印欧时代“古欧洲”女神文明进行了重构。在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文明中,人与周围世界和谐统一;女神不仅是死亡的主宰者,更是生命的赋予者与维护者。随着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800年库尔干人的入侵,古欧洲文明被强行中断,欧洲世界从此转变为男性统治。

作者简介

  马丽加·金芭塔丝(1921~1994),出生于立陶宛,1946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考古学博士学位。1949年移居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职。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古欧洲”文化,所提出的“女神文明”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20世纪女神复兴运动的重要代表。
  苏永前,1978年生,甘肃庄浪人。2013年6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人类学、比较神话学。
  吴亚娟,女,1981年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文学博士,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学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目录

前 言/001
导 论/003
符号类别/010

第一部分 生命的赐予
第1章 鸟女神的标志——山形纹与V形纹/003
第2章 Z形纹与M形纹/017
第3章 回波纹与水鸟/022
第4章 鸟女神的乳房/027
第5章 溪流/039
第6章 女神的眼睛/047
第7章 女神张开的嘴/喙/060
第8章 技艺的传授者:与纺织、冶金和乐器的关联/064
第9章 公羊:鸟女神的动物/075
第10章 网纹母题/082
第11章 三联线与“三”的力量/093
第12章 女阴与分娩/103
第13章 作为太初母亲的鹿和熊/122
第14章 蛇/132

第二部分 生生不息的大地
第15章 大地母亲/157
第16章 “二”的力量/184
第17章 男神与邪神/201

第三部分 死亡与再生
第18章 死亡的象征/219
第19章 卵/261
第20章 生命柱/269
第21章 再生的女阴:三角形、沙漏形和鸟爪/288
第22章 再生之船/299
第23章 蛙、刺猬和鱼/303
第24章 公牛、蜜蜂和蝴蝶/318

第四部分 能量及其释放
第25章 螺旋线、月亮周期、盘蛇纹、弯钩纹和斧纹/335
第26章 反向螺旋纹、回旋纹、梳形纹、刷形纹和动物回旋纹/352
第27章 女神的手印和脚印/365
第28章 立石和圆圈/371

结 语/377
附录一 符号汇编/387
附录二 女神和男神的类型/395
附录三 新石器时代大女神的职能和形象一览/399
参考书目/402
译者分工说明/418

前言/序言

  前  言  一个半世纪前,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ois Champollion)通过对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的破译,得以建立一个埃及象形文字词汇表。这些文字符号成为打开从公元前3200 年前后到托勒密王朝时期整个伟大的埃及宗教思想宝库的钥匙。与商博良一样,一个半世纪后,马丽加·金芭塔丝通过对公元前7000 年到公元前3500 年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村落遗址中2000 多件象征性器物的收集、归类与解读,不仅为前文字时代神话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本图像母题索引,而且可以基于这些已被破译的符号,确立某一宗教的主要脉络和主题。这种宗教既崇拜作为创世母神活的身体的宇宙,也崇拜宇宙中享有女神神圣性的所有生命——人们立即会意识到,这一宗教与《创世纪》(3:19 )中的情形截然相反。在《创世纪》中,全能的创造主(Father-Creator )告诉亚当:“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可是在这则更早的神话中,万物诞生于此的大地并非尘土,而是活的生命,正像创造万物的女神本身一样。  在欧洲的学术著作中,对先于且潜隐于欧洲和近东历史形态的这一以女性为主导的思想和生活秩序的首次确认,出现于巴霍芬1861 年出版的《母权论》一书中。该书指出,在残存下来的罗马法典中,可以发现一些母系继承制的特征。此前十年的美国,摩尔根出版了两卷本社会调查报告《易洛魁联盟》。在这一报告中,这样一种“母权制”原则仍然可以识别。在随后一篇对整个美洲和亚洲亲属制度的系统性评论中,摩尔根证实,这种前父权制公社生活几乎在全世界都存在。1871 年前后,巴霍芬对摩尔根著作与自己著作关系的承认,标志着对这种社会现象的理解从欧洲到全球的突破。正因为此,在马丽加·金芭塔丝对“女神的语言”的重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比公元前7000 年至公元前3500 年前后从大西洋到第聂伯河(Dnieper )的古欧洲远为广泛的历史意义。  此外,与印第安游牧部族的神话相对(这些部族从公元前4 千纪起一波又一波地占领了古欧洲人的领土,其以男性为主的万神殿反映了其所属族群的社会理想、法律及政治目标),古欧洲大女神(the Great Goddess)图像的出现反映的则是对大自然法则的尊崇。金芭塔丝为我们汇集的这些图像资料,反映出人类试图理解这位创造者的美丽神奇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原初愿望,它在原型象征的意义上预示着一种人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的每一方面都与西方历史上盛行的统治制度相反。  当此世纪交替之际,读者必然会感受到,这部著作的面世与当下人们普遍认识到的对意识总体转换的需要之间有一种明显的关联。这里传递出的是一种与大自然的创造性活力相契合的真正融洽、和平时代的信息。这一史前时代要比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所说的“(各个部落和民族因利益而相互争斗的)5000 年梦魇时代”早4000 多年。现在,确实是我们该从这场“梦魇”中醒来的时候了。  约瑟夫·坎贝尔
《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 导言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符号如同古老的星辰,点亮了先民们认知世界、沟通思想的道路。它们是无声的语言,承载着先民们对宇宙的敬畏、对生命的探索,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构建。尤其是在西方文明的黎明时期,一系列神秘而强大的象征符号,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恐惧与智慧。《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一书,正是旨在揭示这些古老符号的深层含义,探寻它们如何在早期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形塑了西方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脉络。 本书并非从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的宏大叙事出发,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幽微却至关重要的路径——深入理解那些构成早期西方文明精神 DNA 的视觉元素。我们所讨论的“女神”,并非仅仅指代特定神话中的女性神祇,而是象征着一种更为普遍的、源于自然力量的、与生命、生育、丰饶、大地、天空等概念紧密相连的原始原型。这种原型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并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大致范围为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的欧洲及近东地区。这一时期是人类从狩猎采集走向农耕定居,从部落社会向早期城邦文明过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变革之中,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并未减弱,反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其周期性的力量。女神作为生命之母、万物之源的象征,自然成为早期人类祈求丰饶、安抚恐惧、理解生死循环的核心图腾。 第一章:母神崇拜与大地象征 任何对早期西方文明象征符号的解读,都绕不开“母神”这一核心意象。在早期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大地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它提供食物,滋养生命,其丰富的生殖能力与人类自身的繁衍密切相关。因此,大地本身就具有了神圣的属性,而与大地紧密相连的女性形象,自然成为了“母神”的载体。 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与母神崇拜相关的典型象征符号。例如,大地裂缝、洞穴、泉水、河流等,它们都暗示着生命的源头,孕育与再生。这些符号常常出现在洞穴壁画、陶器纹饰以及小型雕塑中,它们是早期人类对生命循环最直观的描绘。 洞穴与裂缝: 它们既是避难所,也是孕育之地。在早期人类的观念中,大地深处可能蕴藏着神秘的生命能量,如同女性子宫,是生命诞生的场所。许多原始神庙也建在洞穴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系。 泉水与河流: 作为流动的生命之源,它们象征着滋养、洁净和延续。河流的下游与大海相连,又暗示着一种宏大的循环。 种子、谷物与成熟的果实: 这些是母神丰饶和赐福的最直接体现。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生命延续的承诺,是神祇恩泽的物质证明。在许多早期遗址中发现的成堆的谷物或祭祀用的果实,都表明了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 女性生殖器的具象化符号: 在一些非常早期且直接的艺术表现中,可能会出现对女性生殖器的直接描绘,例如三角形、菱形等,它们代表着生育和繁衍的神秘力量。 本书将通过分析来自不同地区(如克里特岛、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以及欧洲大陆的早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例如具有女性特征的小型雕像(通常称为“维纳斯”小雕像),以及陶器、壁画上的装饰图案,来揭示母神崇拜在塑造早期社会信仰体系中的 foundational role。我们会审视这些符号的形态、分布以及与特定环境的关联,从而尝试复原先民们对母神的敬畏和依恋。 第二章:天空、光明与神圣秩序 如果说大地象征着孕育与物质的实在,那么天空则代表着超越、秩序与神圣的光辉。在早期人类仰望星空的时刻,他们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与规律,并将这种感受投射到对天空神祇的想象中。天空的升起与落下、日月的运行、星辰的轨迹,都构成了一种天然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被视为神圣意志的体现。 与天空相关的象征符号,往往与光明、能量、统治和至高无上的力量相关。 太阳符号: 太阳作为一天中最重要的光明来源,自然成为神圣能量的象征。圆形的太阳符号,或者带有光芒放射的太阳图形,出现在各种器物和建筑上。它代表着生命力、温暖、以及神圣的审判。一些古老文明中的太阳崇拜,也与王权和统治紧密相连。 月亮符号: 月亮的变化周期与女性月经周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月亮也常与母神、生育、变化和神秘的周期性力量相关。弦月、满月等形态的符号,常常出现在与女性、生育相关的物品或祭祀场所。 星星与星座: 星星的数量和规律的运行,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导航和计时的方式。它们也被视为神祇的眼睛,或者神圣的指示。某些重要的星座,可能与特定的神话或预言相关。 闪电与雷电: 这些具有毁灭性和强大力量的自然现象,往往被认为是至高神祇的愤怒或力量的展现。闪电符号,如同燃烧的矛或鞭子,象征着破坏与创造的强大力量。 螺旋与漩涡: 它们可以象征天空的运动,也可以代表宇宙的能量流转,或者生命的螺旋式进化。在许多古老的仪式场所或宗教物品上,都能发现螺旋纹饰,暗示着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宇宙观。 本书将分析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其他早期地中海文明的艺术作品和遗址,考察太阳神、月亮神以及其他与天空相关的神祇形象是如何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得以体现。例如,迈锡尼文明中的狮子门上的太阳轮,古希腊陶器上的螺旋纹样,以及早期祭祀场所的方位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动物的象征意义:力量、智慧与转化 在早期人类的认知中,动物并非仅仅是食物或猎物,它们拥有独立的生命力、敏锐的感官和独特的生存方式,常常被赋予了超凡的象征意义。动物的形态、行为,甚至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可能被解读为神祇的化身、使者,或是某些抽象概念的载体。 在西方文明的早期,一些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它们常常与特定的女神或神祇相关联,或象征着特定的品质。 蛇: 蛇在许多早期文化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地底穿行,又可以攀爬到树上,这种跨越不同维度的能力,使其成为连接阴阳、生死、冥界与现世的神秘符号。蛇也因其蜕皮的习性,象征着重生、再生和永恒的生命力。在许多母神崇拜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蛇的形象,这与大地、地下世界的联系以及生殖力紧密相关。 牛与公牛: 牛作为农耕文明重要的役畜和食物来源,象征着力量、丰饶、稳定和大地。公牛尤其代表着强大的生殖能力和阳刚的力量,常与大地女神或一些重要的男性神祇联系在一起。牛角也常常被用作神圣的象征。 鸟类(如鸽子、鹰): 鸟类能够飞翔于天空,被视为神祇的信使,或者拥有超凡的洞察力。鸽子在早期地中海文明中,常与爱与生育的女神(如阿佛洛狄忒的前身)相关联。鹰则象征着力量、权威和天空之神的目光。 熊与狮子: 这些强大的掠食者,象征着野性的力量、保护和某种原始的威严。熊与月亮和大地有着联系,狮子则常常与王权、保护神祇以及太阳神相关。 昆虫(如蜜蜂): 蜜蜂作为辛勤劳作、集体协作的象征,也与丰饶、收获和神圣的秩序有关。蜂巢的结构也可能被视为宇宙的缩影。 本书将通过对早期艺术作品中动物形象的仔细观察和分析,例如米诺斯陶器上的海豚和章鱼,古埃及壁画中的圣兽,以及希腊神话中动物的象征意义,来揭示动物在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多重含义。我们将探讨这些动物形象是如何与特定的女神原型,或者某种抽象概念(如力量、智慧、野性)相结合,从而成为早期宗教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抽象符号的密码:几何与宇宙秩序 除了具象的女神、动物和自然现象,早期文明还创造了大量抽象的几何符号。这些符号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它们是早期人类试图理解和描绘宇宙基本规律的尝试。 圆与点: 圆是最完美的几何图形,象征着整体、统一、无限和永恒。中心一点的圆,可以代表宇宙的起源,或者一个神圣的中心。 三角形与四边形: 三角形可以象征三位一体(例如,大地、天空、冥界),或者神圣的创造力。它也可以代表女性或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四边形则可能代表大地、稳定性或物质世界的结构。 卍字形(Swastika): 尽管其现代含义令人不适,但在早期文明中,卍字形是一个广泛传播的、非常积极的符号,通常象征着太阳的运动、好运、繁荣和生命循环。 十字形: 早期的十字形并非特指基督教的宗教符号,而是可能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或者宇宙的四个基本元素,也可能代表着交汇与连接。 螺旋与漩涡(再次强调): 如前所述,这些动态的几何图形,代表着能量的流动、宇宙的运动,以及生命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本书将聚焦于这些抽象几何符号在陶器、雕刻、建筑以及祭祀用品上的出现频率和组合方式。我们将尝试解读它们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意义,并与其他具象符号进行对照分析,以揭示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这些几何语言来表达对宇宙结构、时间流逝和生命法则的理解。例如,米诺斯文明中常见的螺旋纹样,以及一些早期文明祭祀建筑的几何布局,都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线索。 第五章:象征符号的传承与演变 《女神的语言》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这些早期象征符号的传承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这些古老的符号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可能被赋予新的含义,与其他文化符号融合,或者在新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焕发新生。 符号的意义转化: 例如,一些原本与母神崇拜相关的符号,可能在后来的父权制社会中,被赋予与男性神祇相关联的意义,或者其象征意义变得更加模糊和复杂。 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在近东地区流行的符号,如何传播到希腊、罗马,甚至更远的欧洲地区,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 符号在神话中的体现: 许多神话故事,都以象征符号为基础。对这些符号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解读神话的内涵,理解早期人类的宇宙观和价值体系。 从古典到现代的隐喻: 尽管很多古老的符号已经不再被直接认知,但它们的精神内核和象征意义,可能以隐喻的方式,渗透到后来的艺术、文学、哲学甚至日常生活中。 本书将追溯一些关键象征符号的演变轨迹,例如蛇在希腊神话中的多重象征,以及一些早期女神原型如何逐渐融入希腊、罗马神话体系,并演变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女神形象。我们将探讨这些符号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和运用,最终塑造了西方文明的精神图景。 结语 《女神的语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征符号解读》并非一本枯燥的考古报告,而是一次充满发现之旅。它邀请读者一同穿越时空的迷雾,聆听那些沉默了数千年的符号所诉说的故事。通过解读这些古老的语言,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更能窥见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以及那些跨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永恒主题:生命、死亡、生殖、秩序、敬畏与希望。这些符号,如同隐藏在文明深处的基因密码,至今仍在 subtly 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后续思考是持久而深远的。它就像一个思维的催化剂,让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视觉信息和文化符号。比如,当我们看到现代的标志设计或某些流行的视觉元素时,这本书教会了我去追溯它们的“祖先”——去探寻它们在人类早期历史中是否承载过更深刻、更具生命力的意义。它培养了一种“符号敏感度”,让你不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而是习惯性地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集体潜意识。这种能力一旦被唤醒,便很难再关闭,你会发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解读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获取,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解读历史的全新“心智工具包”。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思考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罗列,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牵引着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开篇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让你首先对所要解读的“符号”所处的文化土壤有了深刻的共鸣,而不是直接抛出晦涩的定义。行文之中,论证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一个具体的、广为人知的形象入手,层层剥茧,直至挖掘出其最原始的、甚至是被遗忘的文化含义。更绝妙的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侧面佐证,使得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解读,都有坚实的依据支撑。你读着读着,会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这场智力探险中,每一次豁然开朗的瞬间,都伴随着阅读的快感。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敬畏,它成功地打破了学科壁垒。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符号学或古代艺术史的专著,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跨学科的通识教材。作者将人类学的理论、宗教哲学的思考,甚至是对早期社会结构和宇宙观的理解,都融会贯通地融入了解读之中。例如,在分析某个常见的几何图形时,作者会跳出单纯的视觉解释,去探讨在那个时代,人们如何通过自然现象(如星象、水流)来构建他们对“秩序”的认知,而这个图形正是这种认知的具象化。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文明的整体认知,让我意识到,那些所谓的“装饰”,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思考世界的底层代码。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概念,因为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认知,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的符号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深邃的靛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古老文字符号,立刻将人拉入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历史长河中。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极其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带着微微纹理的米白色,翻阅起来有一种庄重而宁静的感觉,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跨越千年的文物。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也值得称赞,文字与插图的布局疏密有致,即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符号图腾,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那些关键的图例,都采用了高质量的彩印,色彩的还原度极高,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壁画上颜料的粗粝感。书脊的设计也很别致,采用了布面包裹,使得整本书拿在手里非常厚实、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品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闲暇时摩挲品味,都能带来极大的愉悦感。这种对物质呈现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神圣的仪式感。

评分

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它既具备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作者非常擅长使用那些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述抽象的概念。比如,形容某种符号的演变过程时,他会用“如同河流改道,旧日河床的印记依然可见,却被新的水流塑造出新的形态”这样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时间流逝中的意义漂移描绘得淋漓尽致。行文没有那种生硬的术语堆砌,即使是引入了复杂的理论模型,作者也会立刻用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个出土器皿上的细节来举例说明,瞬间将理论“落地”。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进,而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找到细致推敲的乐趣。它让人感觉,作者是在与你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对话,而不是在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

评分

珍贵好书

评分

超喜欢!

评分

正版好书领券购买更实惠

评分

好书,经典

评分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汇聚了大量欧洲(含近东)史前文化的符号学、考古学资料,虽然资料下限只到上世纪80年代末,也足以视作一个比较神话学、人类早期文明和信仰的比较研究的资料宝库了。收录大量的实物例证、文献与民俗传承,对欧洲原始社会女神信仰的符号做了详尽的总结,不过有些地方有些微妙的强行“女神”的感觉。

评分

好书,经典

评分

超喜欢!

评分

正版好书领券购买更实惠

评分

珍贵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