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現代早期歐洲國傢形成的一本力作;公認的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獲奬圖書(美國1998年巴林頓·摩爾奬);讀者麵廣,適閤政治學、曆史學、社會學等研究者閱讀;豐富的史料,新穎的觀點。
本書運用經濟曆史、比較政治學、曆史社會學的方法考察瞭中世紀和早期現代歐洲國傢政權建設的問題。在埃特曼看來,歐洲的國傢建設,在規模和範圍上是與晚近的國傢建設浪潮惟一可以比肩的政治發展階段。從羅馬帝國解體到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這一段時間,歐洲創立瞭數十個新政權,這些政權原來都屈從於某個帝國的統治。在整個廣袤的歐洲大陸,國傢統治者們同樣麵臨的問題是,在地緣政治壓力增強、市場持續擴張、城市化以及社會和宗教劇變的情況下,如何建立起穩定的治理結構?如何擔負國傢機構的繁重任務?如何將形態各異的領土有力地統一起來?然而,盡管這些統治者麵臨類似的挑戰,也處於大緻相同的文化背景,但在歐洲現代早期結束之際,已建立的國傢結構在本質上卻又很不一樣,使政府政策得以實施並産生強製力的製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埃特曼在這本書的具體問題是——“從西羅馬帝國解體到法國大革命之前那段時期,齣現的歐洲國傢為什麼會沿著如此不同的路徑發展。有些國傢為什麼走上絕對主義的道路,而另一些則走上憲政主義的道路?是什麼因素使得有些國傢能發展齣官僚製的管理體係,而另一些在實踐中卻仍然延續一種世襲製(傢産製)?
托馬斯·埃特曼(1959—),齣生於美國,1981年和1990年分彆獲哈佛大學的哲學碩士、社會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是西達·斯考切波。1990—2000年在哈佛大學政府係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0年開始擔任紐約大學社會學係的副教授,從事比較/曆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理論等方麵的研究。《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傢與政權建設》1998年獲得美國社會學學會巴林頓·摩爾奬。
譯者序言
中文版序言
緻謝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拉丁歐洲世襲絕對主義的起源
第三章 拉丁歐洲改革的失敗(1500—1789年)
第四章 英國的官僚憲政主義
第五章 德國的官僚絕對主義
第六章 世襲憲政主義:成功與失敗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版序
我非常榮幸能夠在這個序言中為我的中國讀者錶達一聲特彆的問候,也非常高興地瞭解到中國對西方總體的曆史越來越感興趣,對歐洲國傢的發展尤為如此。
我藉此機會解釋本書的幾個特點,希望指齣對一名中國讀者來說似乎有點迷惑不解的地方。首先是《利維坦的誕生》這個標題。“利維坦”這個名詞首次運用於希伯來文的聖經(也是作為基督教舊約而聞名),是指一個海洋怪獸。這個詞廣泛運用於今天的英語以及歐洲許多國傢的語言,是用來指代非常龐大而強有力的東西。這個術語最著名的用法齣現在英國哲學傢托馬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經典著作《利維坦,或一個宗教和世俗共和國的質料,形式和權力》的標題中。這本書完成於1651年,這是在英格蘭一場互相殘殺的內戰的後期,他用“利維坦”這個標題意指那種全知全能的主權實體。霍布斯把這個實體視作為結束自然狀態中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的必要手段,由此確保和平和秩序。自霍布斯時代以降,人們經常把“利維坦”比喻為開始齣現在霍布斯時代(17世紀和18世紀)的歐洲現代國傢。
這也是我如何用這個術語來作為本書的標題。然而,我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政治哲學的著作,也不是一項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因此,我並沒有考察霍布斯的著作,也不關注其他諸如約翰.洛剋等著名思想傢,雖然我的確討論法國理論傢讓.布丹(1530-1596)的諸多觀點。我感興趣的是這段曆史進程,更確切地說就是從羅馬帝國解體(公元476年)到法國大革命(1789年)這一段曆史中齣現的獨立的主權國傢。正如許田波在她的專著《戰爭與國傢形成:春鞦戰國與近代早期歐洲之比較》中已經指齣的那樣,中國和西歐在各自的發展中遵循著完全相反的軌跡。在中國,秦王朝把諸多對峙的領土國傢統一成為一個單一的政權,盡管此後也有過幾次四分五裂的危機,但兩韆多年來基本上都保持統一,而歐洲的統一則隨著五世紀期間西羅馬帝國的解體而告終。雖然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年)和查理五世(公元1500-1558年)嘗試恢復羅馬帝國,但主權國傢在歐洲的政治圖景中已經據於支配地位,一直到1945年之後纔開創齣歐盟,開始培育齣新的統一進程。我這本書探索的主題之一就是,羅馬帝國的權力體係在西方衰落(公元6-8世紀)以及查理曼帝國(公元9-11世紀)再次崩解之後,歐洲的領土國傢是如何形成的。
這把我帶入到第二個議題,也就是我的副標題《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傢與政權建設》。在中世紀(公元500-1450年)的歐洲,形態並不完全一緻的許多新國傢是在帝國的廢墟中産生的。它們不同的方麵在於政府或政權的種類上,錶現為專製的或憲政的兩種類型。專製主義這種政權形式是指,作為一個國王或其他君主的統治者享有製定新法律和徵稅的權力,而無須經過議會或其他代錶各種社會團體或地理區域的組織的同意。憲政主義政權的立法和財政權威是由統治者和這些議事團體共同享有。歐洲現代早期(公元1450-1789年)的專製主義國傢形態以法蘭西王國最為典型,也就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摧毀的這種專製主義政權。這種政府形式也齣現在西班牙、德國和意大利的大多數公國中。最著名的憲政主義政體是英格蘭(1707年之後是大不列顛),其權力是由國王和一個推選齣來的議會共同享有。
劃分不同國傢類型的一種方法是考察他們的政府形式,而另一種方法是在政府層麵之下考察官僚製結構裏的官員性質。官員的工作就是履行和實施由中央各種中央權威製定齣來的法律和指令。德國社會學傢馬剋斯.韋伯(1864-1920)對官僚製結構的類型作齣瞭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分,他視為“現代”類型的是,職位非常明確地與擔當職位的人區彆開來,而“傢産”類型並不是這樣的。韋伯認為,在19世紀之前的大多數歐洲國傢都是傢産的而不是現代的官僚製結構。他認為這一點也適用於傳統的中華帝國,這也是那本開創性的著作《中國宗教:儒教與道教》(1920年)的一個主題。當然,他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我采用韋伯的這種區分,在書中竭力去解釋一些歐洲國傢主要是英格蘭、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傢為什麼以及如何在1648年之後開始建立現代形式的官僚製結構,而其鄰邦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諸國則繼續飽受世襲官僚製的煎熬。這種區分是有作用的,因為傢産的官僚製結構是效率低下和貪汙腐敗的結果,更沒有能力動員財力和人力來進行國傢防衛。實際上,正如我闡明的那樣,在18世紀期間傢産製的法國在與更為現代的英國相抗衡的時候反復慘遭軍事失敗,這加劇瞭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我在書中錶達的各種觀點是很復雜的,一般都是與西方曆史的不同發展時期相關聯起來,這對於一名中國讀者來說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我希望這本書有助於中國讀者理解歐洲內部各種各樣的政治文化和傳統。因為中國早已擁有瞭兩韆多年的統一,在世界上一直有著強大的實力,而歐洲隻是現在纔步履蹣跚地邁嚮你們的那種統一體。
托馬斯.埃特曼
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係
作為一名對政治哲學和曆史的交叉領域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擊中瞭我的“嗨點”。“利維坦”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和象徵意義,作者以此為切入點,探討瞭現代國傢如何作為一個強大的、統一的政治實體,逐漸壓製瞭中世紀時期的碎片化權力。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國傢閤法性來源的討論所吸引,尤其是在宗教改革的浪潮席捲歐洲的背景下,君權神授的理念是如何被挑戰,以及新的政治哲學如何為君主製和後來的國傢主權提供瞭理論支撐。作者對不同地區國傢形成路徑的比較分析,比如英格蘭、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差異,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發展並非是單一綫性的。他對於早期民族國傢意識萌芽的描繪,以及國傢如何通過標準化語言、法律和教育來鞏固其權威,都讓我對“民族”和“國傢”這兩個概念的形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陳述,更是對“權力”和“秩序”如何被構建的深刻反思,對於理解當代世界政治的演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目光投嚮瞭歐洲曆史上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即中世紀晚期直至現代早期。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以“利維坦的誕生”這一富有象徵意義的標題,深入剖析瞭國傢權力是如何逐步形成、鞏固並最終塑造瞭現代歐洲政治版圖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期,親眼見證瞭國王們如何從封建領主的束縛中掙脫齣來,如何通過戰爭、外交、稅收以及司法體係的建立,一點點地將分散的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描繪也格外生動,他們的決策、權謀以及麵對的挑戰,都讓曆史的進程變得鮮活起來。尤其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不僅僅關注那些顯赫的君主,也觸及瞭不同社會階層在國傢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各種新興的政治思想是如何萌芽並影響瞭權力結構的演變。整本書讀下來,我對於“國傢”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是無數次鬥爭、妥協與創新的産物,是人類社會組織形式演進的縮影。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親曆瞭歐洲從封建割據走嚮中央集權國傢的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作者的敘述充滿瞭畫麵感,他筆下的君主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話人物,而是有血有肉、充滿智慧與野心的個體,他們在麵對外部威脅和內部挑戰時,是如何步步為營,最終建立起強大的國傢機器。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具體製度創新的描繪,比如常備軍的建立如何改變瞭戰爭的麵貌,稅收體係的改革如何為國傢提供瞭穩定的財政基礎,以及司法體係的統一如何消除瞭地方性的法律衝突。這些看似微小的變革,卻共同推動瞭國傢權力的集中和擴張。書中對“利維坦”這一概念的運用,也恰如其分地捕捉到瞭國傢權力在那個時期所呈現齣的巨大能量和某種程度上的強製性。對於那些渴望瞭解現代國傢是如何起源,以及其背後復雜運作邏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這是一次充滿智識挑戰的閱讀體驗,與我之前讀過的許多曆史著作都截然不同。作者在探討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歐洲國傢形成的過程中,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敘事方式,而是巧妙地將政治理論、社會經濟變遷以及文化思想等多重維度融為一體。我特彆欣賞他對“政權建設”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它遠不止是軍事上的徵服或簡單的統治,更包含瞭法律的製定、官僚體係的構建、公共話語的塑造以及共同體認同的培養。書中關於稅收製度如何成為中央集權的關鍵杠杆,以及教會權力在國傢權力興起過程中所經曆的復雜博弈,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啓發。我發現,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國傢運作模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那個時期。作者的論證嚴謹而富有邏輯,他引用的史料豐富多樣,卻又解讀得清晰易懂,使得即便是相對復雜的政治史概念,也能夠被讀者所理解。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書,它打開瞭我對歐洲曆史理解的另一扇窗戶,讓我對現代世界的政治格局有瞭更深層次的洞察。
評分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曆史著作,它以一種極其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瞭歐洲在中世紀晚期到近代早期國傢與政權建設的復雜圖景。作者打破瞭許多陳舊的史學範式,通過對“利維坦”這一概念的重塑,有力地論證瞭國傢權力的形成是一個動態且充滿張力的過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國傢理性”的探討所吸引,它闡釋瞭君主和他們的顧問們如何逐漸擺脫宗教和封建倫理的束縛,開始以更務實、更功利的方式來思考和實踐政治。書中對外交關係的演變、早期民族認同的形成以及公共領域的發展等方麵的論述,也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識。作者的寫作風格既有學者應有的嚴謹,又不失敘事的趣味性,使得復雜的曆史敘述變得引人入勝。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解開一個曆史的謎題,每一次的發現都讓人興奮不已。它不僅增長瞭我的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對“國傢”這一概念的理解方式。
評分【內容簡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利維坦的誕生這本書挺好的,送貨也快
評分本書運用經濟曆史、比較政治學、曆史社會學的方法考察瞭中世紀和早期現代歐洲國傢政權建設的問題。在埃特曼看來,歐洲的國傢建設,在規模和範圍上是與晚近的國傢建設浪潮惟一可以比肩的政治發展階段。從羅馬帝國解體到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這一段時間,歐洲創立瞭數十個新政權,這些政權原來都屈從於某個帝國的統治。在整個廣袤的歐洲大陸,國傢統治者們同樣麵臨的問題是,在地緣政治壓力增強、市場持續擴張、城市化以及社會和宗教劇變的情況下,如何建立起穩定的治理結構?如何擔負國傢機構的繁重任務?如何將形態各異的領土有力地統一起來?然而,盡管這些統治者麵臨類似的挑戰,也處於大緻相同的文化背景,但在歐洲現代早期結束之際,已建立的國傢結構在本質上卻又很不一樣,使政府政策得以實施並産生強製力的製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埃特曼在這本書的具體問題是——“從西羅馬帝國解體到法國大革命之前那段時期,齣現的歐洲國傢為什麼會沿著如此不
評分本書運用經濟曆史、比較政治學、曆史社會學的方法考察瞭中世紀和早期現代歐洲國傢政權建設的問題。在埃特曼看來,歐洲的國傢建設,在規模和範圍上是與晚近的國傢建設浪潮惟一可以比肩的政治發展階段。從羅馬帝國解體到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這一段時間,歐洲創立瞭數十個新政權,這些政權原來都屈從於某個帝國的統治。在整個廣袤的歐洲大陸,國傢統治者們同樣麵臨的問題是,在地緣政治壓力增強、市場持續擴張、城市化以及社會和宗教劇變的情況下,如何建立起穩定的治理結構?如何擔負國傢機構的繁重任務?如何將形態各異的領土有力地統一起來?然而,盡管這些統治者麵臨類似的挑戰,也處於大緻相同的文化背景,但在歐洲現代早期結束之際,已建立的國傢結構在本質上卻又很不一樣,使政府政策得以實施並産生強製力的製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埃特曼在這本書的具體問題是——“從西羅馬帝國解體到法國大革命之前那段時期,齣現的歐洲國傢為什麼會沿著如此不
評分好書,第二次買。
評分京東圖書,值得信賴!!!
評分內容非常好,物流也很好
評分沒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