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進程中的中國與世界: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2012捲(全3捲)

曆史進程中的中國與世界: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2012捲(全3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世界曆史
  • 中外關係
  • 曆史學
  • 學術會議
  • 博士後論壇
  • 2012年
  • 曆史進程
  • 文化交流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484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27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32
套裝數量:3
字數:14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曆史進程中的中國與世界: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2012捲(全3捲)》為中國社科院院與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與中國史學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的成果結集,內容涵蓋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當代中國研究和世界史等學科,突齣反映瞭各學科相關領域前沿的新進展新成果,以及當前史學研究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許多論文著眼於我國政治、經濟、外交、民生發展問題,從曆史研究的角度提供瞭有益藉鑒,體現瞭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國傢專業中國近代曆史研究機構,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1949年間中國曆史的國傢專業研究機構。1950年5月在華北大學曆史研究室的基礎上正式創建。初屬中國科學院。1954年至1959年一度稱為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第三所。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改稱現名。

目錄

上 捲
中國古代史
甲骨文所見“方”方考【李 發】
水上交通與商代文明【張興照】
裏耶秦簡與身份相關諸“守”考——兼談秦的“守官”製度【趙 岩】
秦漢律簡“同居”考論【賈麗英】
淺議秦漢三國時期藉貸關係中的幾個問題【張燕蕊】
漢“科”獻疑——從齣土漢簡談起【李俊芳】
漢代授鳩杖製度探究——兼論授鳩杖製度從先秦到漢代的變遷【莊小霞】
古龜茲國王族及帛姓僧侶與佛教東傳——從佛圖澄到鳩摩羅什【尚永琪】
論南朝雅樂歌辭文體新變及其曆史意味——以五帝歌為中心【李曉紅】
唐代吏部尚書仕履考察——以遷入官和遷齣官為中心【董劭偉】
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譜》與晚唐河西曆史研究【李 軍】
唐宋國傢“勸富濟貧”荒政職能之形成與發展【薛政超】
契丹選汗說商兌——兼論所謂北族推選傳統【林 鵠】
試論北宋元豐改製後中央政務的覈察機製【古麗巍】
“經筵”異說七種【鄒 賀】
宋代役法與限田之製研究【耿元驪】
官治、民治規範下村民的“自在生活”——宋朝村民的生活世界【刁培俊】
《麟颱故事》刊行考略【王照年】
金代宗室教育與曆史文化認同【李玉君】
論明代鈔關的差官製度【餘清良】
“韆年田換八百主”與中國近世土地關係
——從政治權力與土地占有的角度分析【彭 波】
明中期“搜套”戰爭與延綏鎮“棄地守牆”長城防禦模式的興起【趙現海】
明末學風與士風管窺——以曹學佺《石倉宋詩選》為中心【張 波】
晚明張燧《韆百年眼》與宋人著述關係考【硃誌先】
乾隆朝駐防漢軍官員齣旗調補辨析【孫守朋】
客土衝突與調適——以18世紀的廣西潯江平原為例【唐曉濤】

中捲
中國近代史
越南使臣對晚清中國社會的觀察與評論——以越南北使的“入華行紀”為中心【陳國保】
“康黨”與戊戌維新派的關係離閤【賈小葉】
清末五大臣齣洋考察團載澤一路編譯書籍考略【潘 崇】
日本法學博士與清末新政——以交往、輿論與製度轉型為視角【史洪智】
清末司法審判體製的過渡形態探析【謝 蔚】
常與變:清末新政中的禮學館【李俊領】
萬變不離其“宗”:陳炯明自治施政中的宗族【〔日〕宮內肇】
“五五憲草”的擬定(1933-1936)【馮 峰】
硃傢驊與戰時國民黨的黨務整頓【劉大禹】
“民族”與“宗族”的艱難調適
——蔣介石《中國之命運》“宗族論”的命運簡析【楊思機】
鋪保製度與近代北京房産交易【吳麗平】
中國民間金融組織網絡述論——以上海錢莊為例(1840-1927)【劉梅英】
承繼與建構:近代通商口岸的腹地變遷——以福州港為例【水海剛】
近代大變局中的東亞糖業(1895-1937)——以中日糖業發展競爭為中心【趙國壯】
應對危機: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民政府救濟農村的財稅政策【尹紅群】
“經濟自衛”與“經濟割據”:廣東省營企業統製經營研究(1931-1936)
——以廣東士敏土廠為中心的分析【盧徵良】
“危”與“機”:1935年國民政府與中國、交通銀行改組【潘曉霞】
義與利:戰前細紗交易睏境及民族染織廠的應對【趙 偉】
經濟與思想之改進:戰時工閤運動與西北社會變遷【尚季芳】
準條約視角下的中國電報局與電信初創時期的對外交涉【侯中軍】
盛宣懷檔案中近代華洋軍火貿易【費誌傑】
抗戰爆發後張季鸞對日態度的演變【劉憲閣】
抗戰後期與戰後國民政府恢復引水權的活動考察【劉利民】
近代法國傳教士在西藏的傳教活動及失敗原因【郭永虎】
從無國之虞到路徑之爭:梁啓超對伯倫知理《國傢論》的譯介與刪補【劉珊珊】
中國教育界與1920年代日本庚款糾葛——以中華教育改進社為中心【何樹遠】
東亞視角下的孔教運動【金 俊】
“我的外國朋友鬍適之”
——北大英文係早期外教與鬍適交遊考(1917-1926)【邱誌紅】
民國曆法科普之“一般思想史”考察【湛曉白】
蔣廷黻“揚琦抑林”議【尹媛萍】
延安時期勞模錶彰運動的實際功效——以吳滿有形象的建構及影響為例【孫 雲】
“敵我之分”:以土改時期的山東省鄆城縣鄉村社會為中心【羅衍軍】
近代徐州城市災害與社會應對【趙良宇】

下捲
當代中國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愛國衛生運動中的文化宣傳活動【李自典】
新中國成立前後《紐約時報》對中國西藏的報道剖析【程早霞 張博強】
農業閤作化時期農村社會生活的變遷——以山西保德縣為中心【王俊斌】
20世紀60年代初期私塾“復活”問題述論【吳修申】
《中國季刊》與1960年代西方的當代中國研究【管永前】
當代中國軟實力的總體評價【邱 霞】
世界史
中世紀意大利商人銀行傢與英王的藉貸活動【陳 勇】
試論近代英國貴族對倫敦地産的開發【何洪濤】
近代英國政府濟貧觀念變遷及其對濟貧法的影響【滕淑娜】
18世紀英國治安法官基層司法實踐——一項全球史視野的分析【楊鬆濤】
斯蒂芬·波拉德之死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臨床醫學的誕生與醫療救助的另類真相【鄒 翔】
德川時代日本對朝鮮通信使的賓禮儀分析——以《海行總載》的記錄為中心【金禹彤】
印度鐵路建設擔保體係研究(1845-1869)——基於英國投資的視角【黃 虎】
美國與西歐社會主義運動曆史條件的比較研究【鄧 超】
全球史視域下的科技人力資源跨國流動——以英美兩國為例【張 瑾】
當代美國實踐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外交悖論【鈕維敢】
考古學
華南與東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簡論【陳洪波】
小麥最先入華的兩地點考論【宋亦簫】
商周考古中的禁類器物【牛長立】
戰國時期齊國“市”之考察——以銀雀山漢墓竹簡《市法》為中心【郭 麗】
放馬灘秦簡《丹》篇校注【孫占宇】
附錄 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優秀論文

前言/序言

  王建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論文集》即將齣版,這對於促進我們的曆史研究和博士後製度的人纔培養來說,都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
  在紀念中國實施博士後製度二十周年暨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博士後流動站二十周年之際,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於2012年10月在北京舉行,其主題為“曆史進程中的中國與世界”。這次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與中國史學會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管理委員會與近代史研究所承辦,邀請瞭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科研和教學機構的90位曆史學博士後共聚一堂,交流切磋。
  參加這次論壇的博士後們,或處於在站期間,或已齣站數年,是青年史學工作者中的佼佼者。在當前的曆史研究隊伍中,博士後是一支富有朝氣的生力軍。他們繼承瞭老一輩學者的紮實學風,在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勤奮耕耘,勇於創新,其中一部分人已成為曆史學界的中堅力量。舉辦高層次、高水準的全國性博士後論壇,既是拓展博士後研究的視野和空間的內在需要,也是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推動博士後事業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參加這次論壇的情況看,曆史學界的博士後隊伍正在穩步壯大,積極進取。
  首屆曆史學博士後論壇的主題“曆史進程中的中國與世界”,既契閤中國經“亞洲之中國”進而走嚮“世界之中國”的曆史進程,也強調曆史研究應破除學科壁壘與山頭主義的“通史”意識與全局眼光。同時,它也突齣瞭中國本土曆史研究既要從中國看世界,也要從世界看中國的雙嚮思路。主題下設5個專題:(一)從考古發現看文明的互動與演進;(二)全球史視野下的世界史與區域史;(三)新材料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中的新進展;(四)近代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五)當代中國與世界。這五個專題涵蓋瞭考古學、世界曆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當代史五個學科。
  論壇討論的90篇論文從報名參會的147篇論文中選齣,各有新意與優長,在一定程度上代錶瞭大陸曆史學研究的前沿狀況。可以說,這次論壇不僅集中展示瞭一批優秀的曆史學術成果,發現和凝聚瞭史學研究的青年後備力量,而且促進瞭曆史學各學科研究理論、方法和學術觀點的相互藉鑒、融會貫通。
  為進一步加強全國曆史學博士後的學術交流,培養更多更好的青年史學工作者,推齣更多更好的史學力作,把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開成一個高規格、高水準、重學術、育新人的博士後學術會議,論壇舉辦期間組織瞭“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2012)”優秀論文評選工作。論壇組織委員會特邀中國史學界資深學者組成涵蓋各主要學科的專傢委員會,負責本屆論壇優秀論文、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論文集入選論文的評審工作。通過嚴格的評審程序,從參會論文中評選齣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優秀論文一等奬3篇,優秀論文奬17篇。
  經過論文作者授權,有80篇論文入選論文集,其中考古學論文5篇,世界曆史研究論文10篇,中國古代史研究論文26篇,中國近代史研究論文33篇,中國當代史研究論文6篇。這些論文結集齣版,有助於首屆曆史學博士後論壇學術交流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為組織這次會議和編輯這部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鬍濱、李曉琳、袁媛同誌給予瞭很多指導和支持,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和近代史所科研處的同誌做瞭大量細緻的工作,黃春生、席衛蓉、杜繼東、劉麗、崔軍、李俊領、許欣舸等同誌不辭辛勞。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世界曆史研究所和考古研究所的高淑平、張彤、孔銀花、叢德新同誌積極投身協辦工作。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給予瞭大力支持。特彆是在論文集收錄文章較多、學科覆蓋範圍較廣的情況下,責編對每一篇文章認真校訂,付齣瞭諸多心血。在此,我們謹嚮這些同誌錶示由衷的謝意。
  今天,曆史研究已經進入史料資源數字化的共享時代。為契閤“曆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的學科定位,曆史學者可以充分藉助數字資源的優勢,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努力進行有思想的曆史研究。在21世紀中國和世界更為密切更為廣泛的交流中,曆史學者需要講好過去和今天的“中國故事”,在世界學術舞颱上展示“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對於曆史學博士後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著當代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不斷擴大和加深,包括博士後在內的曆史學者將會收獲更為豐富的學術成果,為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提供有意義的曆史藉鑒。
  2016年3月
  關注現實,鍾情曆史,從坐冷闆凳中追求曆史學的真知
  ——在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上的緻詞
  張海鵬 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各位領導,各位年輕的博士後學者!
  你們好!
  首屆中國曆史學博士後論壇今天在這裏開幕,我代錶中國史學會衷心祝賀這次會議召開,祝賀各位有機會齣席這次以全國曆史學博士後為主體的學術盛會!我相信,並且希望,各位通過這次學術盛會,交流學術,廣結朋友,一定會給你們帶來很大的收獲!
  20年前,我國博士後流動站開設不久,起先主要在自然科學方麵推動。1992年,當時的人事部希望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開設博士後流動站。那時候的人們,對博士後流動站的作用和效能還不大瞭解,社科院領導尚未做齣決策。我從我院人事局瞭解到這件事情後,積極提齣建議,認為在社科院建立博士後流動站是培養社科研究人纔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應該大力加以推動。隨後,人事部在社科院召開座談會,我和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法學所、經濟所的代錶參加瞭這次座談會,與會者積極主張建立博士後流動站。1993年,中國社科院在人事部的幫助下,在近代史所、世經政所、法學所、經濟所首先建立瞭4個博士後流動站,近代史所首先招收瞭第一名曆史學博士後。可見,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是社科院最早建立的博士後流動站之一。經過幾年試辦,逐漸擴展開來,社科院一級學科的博士後流動站由3個發展到13個,招收博士後的研究所由4個發展到29個。此後各重點大學也紛紛建立起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今天,中國社科院曆史學博士後成為社科院一個重要品牌。曆史學等四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5年在全國博士後流動站評估中被人社部評為“優秀”;在2005年召開的中國博士後製度建立二十周年錶彰大會上,中國社科院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流動站”。
  各位年輕的朋友!曆史學博士後是我國曆史學教學和研究隊伍中最重要的人纔後備軍。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進入黨政機構,更多的人將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各高等學校曆史係(曆史學院)或者相關院係。我作為比各位年長的曆史學者,藉這個機會,有幾句話說齣來,提供各位參考。進入黨政機構的年輕朋友,你們的工作方嚮可能不是為社會提供多少學術論文和專著,但你們在為國傢和社會工作齣謀劃策的時候,你們所學的曆史知識將為你們提供相當的曆史深度或者在謀劃社會發展中的參照、比較與藉鑒。進入曆史研究或者教學單位,你們或者在曆史教學上教書育人,或者在科研單位埋頭書桌,生産具有真知灼見的曆史學專著,為繁榮曆史學研究服務,為人民提供真切真實的曆史知識服務。
  曆史學者是嚮後看的,曆史是過去的事情。但曆史學者在嚮後看之前,需要接受一定的馬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教育,需要具備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需要學習和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核心內容,需要明確自己為什麼學習和研究曆史,怎麼樣成為一個對人民、對國傢、對學術界有貢獻的曆史學者。嚮後看的曆史學者,無一例外地都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身處的現實是什麼樣,我們身處的世界是什麼樣,我們在現實社會麵前的領會和得到的錘煉,往往會影響一個曆史學者的研究興趣,也往往會對一個曆史學者的成就産生必然的作用。因此,一個有成就的曆史學者,是一個關心現實社會的人,不是一個一心隻讀聖賢書、不問窗外事的人。古人常說“行萬裏路,讀萬捲書”,就是把社會實踐和讀書做學問結閤起來。過去說“社會實踐”,今天說“走轉改”,其實質是一樣的。關注現實,鍾情曆史,這是我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要說,做曆史研究,如我們的前輩範文瀾範老說的那樣,要有坐冷闆凳的精神。隻有坐得住冷闆凳,安心讀書,纔可能産生優秀的史學著作。我們身外的誘惑很多,我們要頂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真正做學問的人,自古以來沒有一個是身纏萬貫的人。範文瀾範老當年在近代史研究所治所,反復告誡青年學者,做學問要視富貴如浮雲。他還說,要想做官,就不要在研究所裏,研究所不過百十號人,所長也不過相當於部隊的連長。在研究所就要一心做學問,要以做好學問為榮,要以完成國傢和社會交給你的學術研究課題為榮。我們要在坐冷闆凳中追求曆史的真知,要以此為樂,以此為榮。各位是學術研究的後備軍,在進入相關的研究機構之前,要有坐冷闆凳的心理準備,要有守住清貧的心理準備。
  第三點,學術是天下的公器,學術成果的發布就是嚮全世界公布,是要接受全世界的檢驗的。學術成果要對學術界負責,要對曆史和人民負責。因此學術研究是一項神聖的事業,我們要對學術成果的發布抱著敬畏的心情,抱著謹慎敬懼的態度。因此,對於學術研究來說,學風建設是第一位的。學術研究本身是一種創造,來不得半點虛假。要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抄襲、剽竊,對學者是莫大的恥辱。我們看看中國和世界,哪一個抄襲和剽竊的人,不是聲名俱裂的呢!?
  我最近有機會參加一個代錶團,到法國和西班牙考察經濟危機。我們訪問瞭法國和西班牙的智庫學者,也訪問瞭法國共産黨總部和西班牙共産黨總部,聽到瞭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從法共和西共那裏聽到瞭對於經濟危機的馬剋思主義的解釋,我很欣慰。我以為,共産主義運動雖處在低潮,但還是在運轉。我相信,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還會以新的麵貌展現在世界的麵前。因此,我勸各位無論如何忙,都要讀幾本馬剋思主義的原著,我推薦給各位讀的第一本原著是馬剋思、恩格斯閤著的《共産黨宣言》。我以為,這是我們學曆史的人的一本必讀書。
  我的話完瞭。謝謝各位!
史海鈎沉與未來展望: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多維透視 本書精選論文集聚焦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思想文化演進及其與世界格局的復雜互動。全書匯集瞭多位中青年學者基於紮實史料和創新視角的最新研究成果,涵蓋政治製度重塑、經濟結構轉型、社會階層流動、知識分子群體心態變化以及全球化語境下的國傢認同構建等多個核心議題。 第一捲:革命、建構與國傢認同的重塑 本捲深入剖析瞭從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在劇烈動蕩中尋求政治秩序重建與現代國傢身份構建的艱辛曆程。重點關注瞭以下幾個方麵: 一、政治思想的碰撞與移植: 考察瞭西方現代政治學說(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傳入中國後,在不同政治派係和知識群體中被吸收、改造和本土化的復雜過程。通過對早期政治文獻、私人書信和黨派綱領的細緻解讀,揭示瞭精英階層在麵對“救亡圖存”的時代命題時,其思想光譜如何演變,以及最終特定意識形態如何占據主導地位。 二、地方治理與中央權力的張力: 探討瞭清末“新政”以來,中央政府在推進現代化改革過程中,與地方士紳、新興商人群體以及地方勢力之間形成的權力製衡與衝突。分析瞭辛亥革命前後,地方自治運動的興衰及其對國傢統一和政權更迭的影響。特彆關注瞭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時期,不同政治實體在稅收、軍事和司法等方麵,對“國傢”概念的不同詮釋與實踐。 三、軍事現代化與社會動員: 研究瞭近代軍隊的創建、發展及其在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角色。這不僅包括新式軍隊的建構過程、軍官群體的社會來源,更深入分析瞭軍事力量如何成為政治整閤和國傢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工具。例如,探討瞭軍隊在平定內亂、抵抗外侮以及推行社會改革(如禁煙、整飭地方治安)中的實際作用和引發的社會反響。 四、早期民族主義的形成與深化: 追溯瞭近代中國民族主義從傳統“天下”觀念嚮現代“民族國傢”認同的艱難過渡。通過分析報刊雜誌、文學作品、教科書等材料,剖析瞭知識分子如何利用新媒介和新概念,塑造“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本捲亦關注瞭“五四運動”前後,民族主義話語如何與反帝、反封建的社會運動相結閤,並呈現齣不同階層(如學生、工人、婦女)對民族主義的不同理解。 第二捲:經濟結構變遷、社會階層流動與城市化進程 本捲著眼於中國社會經濟基礎的深刻變革,探討瞭這些變革如何重塑瞭社會結構和日常生活。 一、近代中國的經濟轉型與資本積纍: 考察瞭自通商口岸開放以來,中國傳統經濟結構(農業、手工業)如何受到外部衝擊並開始瓦解與重組。重點研究瞭官督商辦企業、外商投資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定階段和區域差異。分析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曆史條件下,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製約因素,如金融體係的脆弱性、政府政策的搖擺不定以及與外國資本的激烈競爭。 二、社會階層的分化與重組: 細緻考察瞭傳統士紳階層、新興資産階級、城市工人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群體這幾個關鍵社會群體的形成、性質和政治傾嚮。研究瞭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剩餘勞動力嚮城市的遷移模式、城市底層社會的生存狀態,以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相互間的關係和張力。例如,探討瞭工會組織在不同政治力量影響下的發展軌跡。 三、鄉村社會的變動與農民運動: 區彆於傳統的宏大敘事,本捲側重於對具體區域鄉村社會的研究,關注土地製度的演變、宗族關係的鬆動與重塑、以及新興地主與佃農關係的復雜化。通過對地方誌、田野調查報告以及早期農村調查資料的分析,揭示瞭農民對國傢徵稅、地方權力更迭的反應,及其參與社會運動的內在動因。 四、公共領域的齣現與市民文化的萌芽: 探討瞭近代城市中,咖啡館、茶館、報刊、俱樂部等新型交往空間(公共領域)的齣現,及其對傳統社會倫理的衝擊。分析瞭新的城市消費文化、娛樂方式(如電影、新式戲麯)的興起,如何塑造瞭新的市民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第三捲:思想文化的新潮、中外關係的反思與知識的傳播 本捲聚焦於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景觀的劇烈變動,以及中國在世界文化交流網絡中的定位。 一、文化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拉鋸: 深入分析瞭在“中體西用”與“全盤西化”之間,知識界圍繞中國文化主體性展開的激烈論戰。重點考察瞭“新文化運動”中對傳統儒學的批判深度與廣度,以及隨後齣現的對西方文化的反思和對“中國國情”的重新強調的思潮,如對“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再審視。 二、教育製度的現代化與知識生産: 研究瞭從京師大學堂到現代大學體係的建立過程,以及教育係統在培養現代化人纔和傳播新思想中的核心作用。關注瞭留學生群體在西方教育體係中接受的訓練如何反作用於國內的政治與學術生態,以及新式教育對女性地位和傢庭結構的影響。 三、媒介與知識的社會傳播: 分析瞭報紙、雜誌、書籍齣版、小冊子等信息載體在塑造公眾輿論和傳播新知中的革命性力量。研究瞭譯介西方學術思想的路徑、質量和影響範圍,以及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大眾傳媒實現其社會乾預的目的。 四、中國與世界的互動: 本部分超越瞭單純的對外關係史,轉而關注中國在國際關係網絡中的文化與學術角色。探討瞭列強不平等條約體係下,中國在國際法、國際慣例方麵的適應與掙紮。同時,也考察瞭中國在亞洲鄰國(如日本、東南亞)的知識、思想和革命影響,反思瞭中國在現代世界體係中如何定位自身。 綜閤來看,本論文集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運用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力求在宏大敘事之下,發掘齣中國社會在關鍵轉型期內部的復雜性、多樣性與能動性,為理解當代中國提供瞭深厚的曆史參照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選材和視角確實讓人耳目一新,完全跳脫瞭傳統史學論述的窠臼。讀完後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們對於“曆史進程”的理解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多維。特彆是那些關於跨文化交流和非主流曆史敘事的探討,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研究扇麵。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對於近代中西思想碰撞的細膩剖析,它們沒有簡單地將一方視為進步或落後,而是深入挖掘瞭雙方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邏輯自洽性。那種拒絕宏大敘事的勇氣和對微觀史料的敏銳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絕非那些韆篇一律的教科書式解讀所能比擬。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某些曆史節點的既有認知,進行瞭一次徹底的思維重塑。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匯集瞭當年論壇的頂尖成果,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理解當代中國定位的深刻曆史維度。它不僅僅是關於“過去”的記錄,更是關於“現在”和“未來”的某種隱秘的參照係。那些對製度演變和社會結構調整的分析,都暗含著對當下諸多睏境的某種曆史性反思。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作者們提齣的那些尖銳的對比和悖論,它們如同曆史的警鍾,在不經意間提醒著我們,曆史的慣性與變革的偶然性是如何交織共存的。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值得反復研讀,並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讀齣新意的學術珍品。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體現“全球史視野”的中國史研究成果,而這套文集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它沒有將中國置於孤立的東方中心,而是將其動態地嵌入到全球互動的復雜係統之中。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內部變革,也找到瞭其外部的驅動力或製約因素。尤其是一些涉及貿易路綫、思想傳播和技術移植的章節,論證得極其紮實有力,讓人看到瞭曆史學傢如何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精準地描繪齣不同文明之間的能量交換。這種開闊的胸襟和穿透曆史迷霧的能力,是本套書最值得稱道之處。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被其厚度和跨度所震懾,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被那種學術的嚴謹與思想的奔放所深深吸引。這套書不是那種讀起來輕鬆愉快的讀物,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學基礎,但迴報是巨大的知識增量和思維啓發。特彆是關於區域史和地方誌的研究部分,那種紮根於一手檔案、力求還原曆史現場的努力,讓人肅然起敬。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矯揉造作、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種近乎工匠般的細緻,打磨著每一個論點的基礎。這種對細節的偏執,恰恰成就瞭其宏觀論斷的堅實基礎,讓整個“中國與世界”的宏大主題,落到瞭實實在在的史實基座之上,讀來令人信服且迴味無窮。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套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仿佛精心鋪設瞭一條多綫程的敘事路徑。它不像傳統通史那樣綫性推進,而是將不同時間段、不同地理區域的研究成果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相互參照、相互印證的復雜網絡。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層次感,使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自由穿梭,卻又不會迷失在浩瀚的史料中。那種在不同文明間進行跳躍式比較的快感,以及在對峙與融閤中尋找曆史張力的過程,讓人不禁感嘆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係列高質量的問題,引導著我們持續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