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用於高等院校動畫、遊戲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或動畫愛好者,可作為動畫錶演、角色動畫、角色錶演、角色設計等課程的教材或教輔。同時,也可為具有一定經驗的動畫師提供參考和幫助。 ① 角度專業、實用,梳理動畫錶演等理論;
② 多個實例分析,便於輕鬆掌握理論知識;
③ “知識拓展”,增強內容趣味及豐富性;
④ 各節“小練習”,即時掌握各章節要點;
⑤ 各章“課後作業”,鞏固全章重點內容。
內容簡介
本書共7章內容,涵蓋動畫錶演(角色動畫)的起源、功能、重要性及其設計、製作方法。*先,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瞭動畫角色錶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來源,使讀者初步瞭解這門課程以及其重要性;然後,通過分析角色錶演的原理和一般規律,輔以大量的實例分析,幫助讀者較為*麵和深入地理解動畫錶演。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瞭動畫師在為動畫角色設計錶演時較為科學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使用這些方法來保證在高效工作的同時*大程度地發揮創意。在具體章節中,通過“知識拓展”增強知識的趣味性、豐富性。同時,本書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多個小節設有“小練習”,使讀者在練習中鞏固重要知識點,並通過各章的課後練習,加強讀者對整章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書適於高等院校的動畫、遊戲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或動畫愛好者,可作為動畫錶演、角色動畫、角色錶演、角色設計等課程的教材或教輔。同時,也可為具有一定經驗的動畫師提供參考和幫助。
作者簡介
史悟軒,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動畫係三維動畫專業,獲學士學位;英國波恩茅斯大學國傢計算機動畫中心三位動畫專業,獲碩士學位。3ds Max認證工程師。
動漫等設計作品發錶於《炫客》、《視周刊》、新浪、網易等期刊及媒體。曾在倫敦Blue-Zoo動畫公司任三維動畫師、浙江省國立動畫設計院任三維與後期製作總監,參與製作的動畫片在BBC、中央電視颱動畫頻道、浙江衛視和浙江少兒頻道等國內外電視頻道播齣,並多次在國內外動漫比賽中獲奬。個人專訪刊登於《齊魯周刊》、《女報》、插畫中國等媒體,並與多傢網站媒體保持閤作關係。
2005年起創作動畫形象“熊貓鐵蛋兒”,作品包括插畫、動畫、QQ錶情等,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與多傢網站建立授權閤作關係,並刊登在多個雜誌及插畫選集中。2005年漫畫作品獲第六屆齊魯國際動漫藝術節原創作品二等奬;2007年在中國美術學院國立動畫設計院任職期間參與製作《小紅軍長徵記》獲十一屆*guo美展金奬;2007年參與製作中國美術學院三維動畫片《戲麯百集——驚夢》、《東海葛仙翁》;2010年畢業作品《Hams Off》入圍2010葡萄牙MONSTRA動畫節;2010年至今從事教學之外,多有插畫、漫畫作品刊登於多個平麵媒體。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動畫錶演概論 001
1.1 動畫錶演概述 / 001
1.2 動畫錶演的重要性 / 002
1.2.1 塑造角色 / 002
1.2.2 推動情節 / 004
1.2.3 産生共感 / 005
1.3 動畫錶演與戲劇錶演的關係 / 006
1.3.1 戲劇錶演的齣現 / 006
1.3.2 動畫錶演的齣現 / 007
1.3.3 動畫錶演與戲劇錶演的異同 / 007
1.3.4 繪畫中的錶演對動畫錶演的影響 / 008
課後作業 / 010
第2章 動畫錶演的基礎—運動規律 011
2.1 動畫産生的原理—視覺暫留 / 011
2.2 時間和空間—讓運動變得有意義 / 012
2.3 基礎運動規律 / 013
2.3.1 擠壓、拉伸、預備動作 / 013
2.3.2 速度與重量 / 017
2.3.3 節奏與鏇律 / 025
2.3.4 心理預期 / 028
2.4 角色運動規律 / 031
2.4.1 時刻處於運動中,處處處於運動中 / 031
2.4.2 重疊動畫—動作的先後與重疊 / 032
2.4.3 平衡 / 033
課後作業 / 034
第3章 基礎動畫錶演 035
3.1 共感 / 036
3.2 動畫錶演的基本元素—姿勢 / 038
3.2.1 姿勢(肢體語言)的作用 / 038
3.2.2 通過姿勢講故事 / 040
3.2.3 設計姿勢 / 041
3.3 動畫錶演的視覺特性—剪影形與動畫綫 / 049
3.3.1 剪影形 / 050
3.3.2 動畫綫 / 052
3.3.3 避免不充分的姿勢 / 055
3.4 錶情動畫 / 057
3.4.1 麵部 / 057
3.4.2 眉毛和眼睛 / 058
3.4.3 口型和對白 / 063
3.5 動畫錶演的閤理性 / 068
3.5.1 天馬行空的角色動畫 / 069
3.5.2 服務於角色的錶演 / 071
3.5.3 服務於情節的錶演 / 072
3.5.4 動畫錶演的趣味性 / 074
課後作業 / 076
第4章 動畫師與動畫錶演實戰 077
4.1 羞澀的動畫師與解放天性 / 077
4.2 動畫師的錶演實戰 / 079
4.2.1 動畫師不是演員 / 079
4.2.2 動畫錶演的段落感 / 080
4.3 角色動畫設計流程 / 082
4.3.1 角色分析 / 082
4.3.2 情節分析 / 088
4.3.3 錶演體驗 / 091
4.3.4 參考資料的收集 / 094
4.3.5 動作分析 / 098
4.3.6 設計關鍵幀 / 104
4.3.7 製作動畫 / 112
4.3.8 檢查角色錶演動畫 / 117
4.4 動畫師應該具備的習慣 / 117
4.4.1 觀察生活 / 118
4.4.2 動畫師的速寫本 / 118
課後作業 / 121
第5章 分鏡頭與插畫設計中的錶演 122
5.1 分鏡頭設計中的錶演 / 122
5.2 插畫設計中的角色錶演 / 129
課後作業 / 131
第6章 動畫錶演實例分析 132
6.1 豐滿的現實—電影動畫的錶演分析 / 132
6.1.1 迪斯尼的經典動畫電影錶演分析 / 132
6.1.2 日本動畫電影錶演分析 / 141
6.1.3 三維動畫電影錶演分析 / 150
6.1.4 其他類型動畫電影錶演分析 / 155
6.2 骨感的現實—電視動畫的錶演分析 / 160
6.2.1 電視動畫與電影動畫的區彆 / 160
6.2.2 簡化而不簡單的電視動畫錶演 / 161
課後作業 / 167
第7章 動畫錶演練習 168
7.1 基礎卻不簡單的走路循環動畫 / 168
7.1.1 標準的走路循環動畫 / 168
7.1.2 個性化的走路循環動畫 / 170
7.2 錶情動畫練習 / 171
7.2.1 從鏡子到畫筆 / 172
7.2.2 錶情和口型的選擇 / 173
7.3 練習實例 / 173
7.3.1 經典對白動畫再創作練習 / 173
7.3.2 武術、舞蹈動作動畫練習 / 175
課後作業 / 176
參考文獻 177
前言/序言
好的,根據您的要求,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名為《動畫錶演(史悟軒)》的書籍的詳細簡介,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本身。 --- 圖書簡介:《光影間的秘密:電影特技的演進與應用》 書籍概述: 《光影間的秘密:電影特技的演進與應用》是一部深入剖析電影技術發展史的專業著作。本書旨在揭示那些賦予銀幕畫麵以魔力與震撼的視覺奇觀是如何從早期的粗糙嘗試,一步步演變為今日尖端數字藝術的復雜過程。它不僅梳理瞭從默片時代到數字時代的特技技術裏程碑,更探討瞭這些技術背後的藝術哲學與工業實踐。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適閤電影專業人士、技術愛好者以及所有對電影製作幕後抱有好奇心的讀者。它將帶領讀者穿梭於曆史的片段與未來的趨勢之間,理解光影如何被操控,世界如何在鏡頭前被重塑。 第一部分:起源與奠基——特技的萌芽期(1895-1930年代) 本部分聚焦於電影藝術誕生初期,那些“奇跡”是如何通過最樸素的機械和光學手段實現的。 1. 早期魔術與電影融閤: 探討喬治·梅裏愛等先驅者如何將舞颱魔術和幻燈片技術引入早期電影製作。重點分析“停機重拍法”(Stop Motion)的發明及其對電影敘事邏輯的顛覆性影響。 2. 機械奇觀的誕生: 詳細考察定格動畫(Stop Motion)技術在早期怪物片和科幻電影中的應用,例如威利斯·奧布萊恩(Willis O'Brien)為《金剛》所做的準備工作,即使《金剛》本身屬於更晚的時期,其理論基礎和早期嘗試已在此階段形成雛形。分析早期模型的製作材料、骨架結構以及拍攝時的光照策略。 3. 攝影機運動的革命: 介紹早期的運動鏡頭設計,包括簡易滑軌和搖臂的原始形態,以及如何利用攝影機運動來營造緊張感或宏大場麵,這為後來的動態特技打下瞭基礎。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的挑戰——物理特效的巔峰(1930年代-1970年代) 隨著電影工業的成熟,對視覺效果的要求水漲船高。這一時期,物理特效(Practical Effects)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主要依賴於精密的機械裝置、復雜的布景和化學反應。 1. 場景的宏大營造: 深入解析大型布景搭建、透視畫法(Matte Painting)的黃金時期。通過對《亂世佳人》和早期史詩片的分析,展示二維繪畫如何融入三維空間,創造齣不存在的廣袤天地。 2. 機械操控與實體爆炸: 闡述如何設計復雜的機械裝置來模擬生物運動或災難場景。本書詳述瞭特種化學品在煙霧、火焰和液體效果處理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安全且可控地實現電影中的爆炸場麵。 3. 液體與水下攝影的難題: 探討在沒有先進數字處理的年代,如何通過定製的水箱、反射鏡係統和高速攝影來捕捉逼真的水流、沉船或水下搏鬥的場景。 第三部分:技術的飛躍——光學閤成與早期數字過渡(1970年代-1990年代初) 這一階段是特技領域的分水嶺,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概念開始滲透,光學閤成技術達到頂峰。 1. 動態視差與運動控製: 重點介紹“動態視差攝影”(Motion Control Cinematography)的發明及其對精確重復拍攝的貢獻。通過分析《星球大戰》係列,揭示復雜的模型拍攝如何依賴於計算機控製的重復運動來保證畫麵細節的完美疊加。 2. 藍/綠幕技術的成熟: 詳細剖析色度鍵(Chroma Keying)技術在膠片時代的優化過程,包括光照均勻性的要求、邊緣柔化處理,以及如何將前景演員與背景完美融閤。本書還討論瞭早期光學閤成器(Optical Printer)的工作原理,它是連接多個膠片元素的橋梁。 3. 角色造型與矽膠的革命: 考察斯坦·溫斯頓(Stan Winston)等大師如何利用新材料(如矽膠、乳膠)和精密的機械骨架,創造齣栩栩如生的外星生物、恐龍和怪獸,實現電影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生物逼真再現。 第四部分:數字洪流——CGI時代的全麵降臨(1990年代中葉至今) 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於計算機生成圖像(CGI)如何徹底改變瞭電影製作的麵貌,以及實體特效與數字技術之間的共生關係。 1. 從像素到實體: 分析早期全數字角色的製作流程,包括建模、貼圖、綁定(Rigging)和渲染。重點對比《終結者2》中液態金屬形象與後續全CG角色的技術差異和藝術追求的不同。 2. 粒子係統與流體模擬: 深入探討現代電影中對自然現象的模擬。介紹復雜的流體動力學算法(如Navier-Stokes方程的應用)如何在軟件層麵模擬齣逼真的水、火、煙霧和塵埃,以及這些模擬如何服務於敘事而非僅僅是炫技。 3. 虛擬製片與實時渲染: 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探討虛擬製片(Virtual Production)技術,如LED牆和空間追蹤係統,如何模糊瞭實景拍攝與數字環境的界限,使導演能夠在拍攝階段即刻看到最終的視覺效果。本書還討論瞭動作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技術如何捕捉演員的微妙情感並將其遷移到數字角色上。 結論:特技的藝術邊界 總結特技技術作為一種敘事工具的價值。特技並非僅僅是增加爆炸場麵,而是服務於故事的核心。本書最後提齣一個思考:在技術無限可能性的時代,電影人如何保持對“真實感”的追求,以及哪些物理限製的消失,又為創意帶來瞭新的桎梏。 作者簡介: (此處將提供一位虛構的電影技術史學傢的簡介,側重於物理學、光學和媒體傳播領域的研究背景,強調其對電影製作流程的深入理解,而非動畫錶演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