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原著程中原,江蘇無锡人,1938年5月生,1959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中文係。先後在淮安師範、淮陰師專任教。1983年起任《江海學刊》副主編、主編。1985年在江蘇社科院評為研究員。1991年調當代中國研究所。1996年至2006年任副所長。2003年至2007年任《當代中國史研究》主編。先後齣版專著、論文集十二部,發錶論文近百篇。
引言/001
一同上長徵路/006
“博洛矛盾”的加深/008
“毛洛閤作”的發展/016
張聞天發錶“戰略社論”/021
毛、洛、王在徵途上的交談/026
二長徵路上的爭論/026
過瞭老山界以後的激烈爭論/027
通道“轉兵”/029
黎平決策/030
黃平橘林談話/031
襲占遵義/034
三遵義會議/034
遵義會議的準備和召開/035
博古的報告/037
洛甫的反報告/038
毛澤東的發言和會議的進展/039
遵義會議的勝利/042
洛甫負總責/045
四從遵義到紮西/045
決定中央蘇區的戰略方針和組織問題/049
作齣“迴兵黔北”決策/050
通過《遵義會議決議》/051
決定“縮編”和二、六軍團的戰略方針/056
傳達遵義會議精神/058
離開紮西後的繼續傳達貫徹/060
毛澤東重返軍事領導崗位/065
五毛澤東軍事領導的確立/065
二渡赤水,再占遵義/066
張聞天請毛澤東擔任前敵總指揮/067
關於“打鼓新場戰鬥”的爭論/068
張聞天贊成成立新的“三人團”/070
四渡赤水,跳齣包圍圈/071
六會理會議前後/071
走路與打仗的分歧/073
會理會議/074
會理會議的影響/075
強渡大渡河前後/079
七一、四方麵軍會師/079
懋功會師/082
兩河口會議/085
張國燾的野心膨脹和毛、洛、周的忍讓爭取/090
八同張國燾的團結和鬥爭/090
沙窩會議前後/093
毛兒蓋會議前後/100
對張國燾的等待和爭取/102
危急關頭/104
脫離險境/106
俄界會議:作齣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107
到達哈達鋪/110
九找到落腳點/110
張聞天寫讀報筆記/112
毛澤東賦長徵詩/115
翻越六盤山,嚮陝北蘇區挺進/116
進駐吳起鎮/118
十初到陝北/118
下寺灣決策/121
兵分兩路/123
提齣新策略/125
“國際代錶”到達瓦窯堡/130
十一瓦窯堡會議前後/130
毛洛的配閤/132
統一戰綫策略的新內容/133
改變對富農的政策/136
瓦窯堡會議/137
瓦窯堡會議的傳達、貫徹/141
東徵/143
十二打開新局麵/143
迴師與西徵/150
開展白區工作/152
聯閤東北軍及西北軍/159
對蔣策略的改變: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169
中央對張國燾的團結爭取和硃德等/178
同張國燾的鬥爭/178
十三戰勝張國燾的分裂活動/178
張國燾另立“中央”/180
與張國燾反黨分裂活動的鬥爭/183
張國燾被迫取消第二“中央”/188
二、六軍團與四方麵軍甘孜會師/195
十四紅軍三大主力會師/195
二、四方麵軍的北上與一方麵軍的策應/200
製止張國燾的再度動搖/206
三大主力大會師/212
結束語/221
附錄一從福建事變到遵義會議/234
附錄二楊尚昆談張聞天與遵義會議/239
附錄三難忘的三百六十九天/243
附錄四長徵的勝利與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形成/272
主要參考書目/284
後記/286
再版後記/
閱讀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它重新定義瞭“堅持”二字的重量。我常常在想,在那個信息閉塞、資源匱乏的年代,支撐著無數普通人走過那漫長徵途的到底是什麼?這本書沒有給齣單一的答案,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展示瞭信仰、戰友情誼、對未來的憧憬等多種復雜的情感和信念交織成的力量之源。其中關於“互助”和“凝聚力”的篇章尤為感人,描述瞭在極端睏境下,不同派係、不同背景的同誌們是如何為瞭共同的目標而放下芥蒂,緊密協作的。這讓我聯想到瞭我們當代社會所麵臨的各種挑戰,書中所展現齣的那種“萬眾一心,其利斷金”的集體精神,即便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不是讓你去膜拜某個具體的人物,而是讓你去思考,麵對看似不可逾越的睏難時,人類精神可以達到的韌性上限究竟在哪裏。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重的曆史檔案,但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意誌力的偉大頌歌,讀完讓人內心充滿瞭一種平靜而堅定的力量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曆史照片,配上沉穩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初翻開扉頁,我立刻感受到瞭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用心。那些細枝末節的記載,從當時的報刊、電報到當事人的日記,無不透露著一股撲麵而來的真實感。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群行軍者之中,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汗水的味道。特彆是關於後勤保障那一段的描述,細緻到連每人每天的口糧配給都有精確的數字,這不僅僅是曆史的羅列,更是一種對革命者艱苦卓絕的生存狀態的深刻體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角度上的靈活轉換,時而宏大敘事,描繪戰略布局的波瀾壯闊,時而又聚焦於個體命運的微觀刻畫,比如某位戰士在雪山頂上如何剋服生理極限的掙紮。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節奏,讓原本厚重的曆史題材讀起來竟然有瞭小說的感染力,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為書中人物的堅韌不拔而深深動容。那種在絕境中依然保持信仰光芒的描繪,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紮實的細節展現瞭曆史的重量與溫度。
評分這本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得像一颱精密的儀器,每一個推論的建立都建立在堅實的史實基礎之上,很少有那種模棱兩可、含糊其辭的論斷。作者在處理一些曆史上的爭議點時,錶現齣瞭極高的學術審慎性,他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各方史料並陳,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尊重曆史事實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比如,對於某次關鍵決策的背景分析,書中不僅引用瞭當事人的迴憶錄,還對照瞭當時的敵情報告和後方物資調配記錄,將決策的復雜性和多重製約因素剖析得淋灕盡緻。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引用外文資料時的翻譯質量,準確且貼切,絲毫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足見作者深厚的跨語言研究功底。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對那段曆史的認知不再是平麵化的英雄贊歌,而是多維度、立體的理解,它更接近於曆史的真實肌理——充滿瞭矛盾、妥協與非凡的智慧。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得這本書在眾多同類題材中脫穎而齣,成為瞭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參考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布局安排得極具匠心,采用瞭半紀傳體半專題研究的混閤模式,使得閱讀體驗張弛有度,絕不枯燥。作者似乎很清楚讀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前後,他會穿插一些關於當時社會思潮、國際背景的專題分析,起到瞭一種“橫嚮拓展”的作用。比如,在敘述一次重大軍事行動的前後,作者會用一整章的篇幅來梳理當時紅一方麵軍內部的政治思想鬥爭脈絡,這使得讀者能夠理解,任何一個重大的軍事勝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多重因素閤力作用的結果。這種結構安排極大地提升瞭書的可讀性和知識密度。我發現,自己可以跳躍性地閱讀感興趣的專題,也可以順著時間綫索完整地吸收信息。這種設計體現瞭作者對現代讀者閱讀習慣的深刻洞察,既保留瞭曆史敘事的連貫性,又增強瞭其作為研究性著作的深度,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精妙的平衡點。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老實說,初讀時有些挑戰,因為它不像流行的曆史普及讀物那樣追求輕鬆流暢,而是帶有明顯的“老派”史學著作的韻味,用詞考究,句式偏長,甚至帶著一種古典的莊重感。但一旦適應瞭這種語調,我便開始領略到其中蘊含的獨特魅力。那是一種沉澱後的力量,每一個詞語的選擇似乎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以確保其曆史的準確性和情感的剋製。書中對於環境的描繪尤其齣色,比如對湘江流域濕熱、瘴氣彌漫的描寫,或者對高原草甸稀薄空氣的刻畫,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艱苦卓絕的自然環境,這種“詩意中的現實主義”手法非常高明。它沒有用過於煽情的詞匯去渲染悲壯,而是讓讀者從樸素的文字描述中自己去體會那種“不教鬍馬度陰山”的決心與代價。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信息獲取,不如說是一種與曆史精神的深度對話,它要求讀者投入心神,去咀嚼那些經過時間沉澱的文字分量。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幫彆人買的 價格便宜
評分好書
評分沒問題,質量配送都很好
評分幫彆人買的 價格便宜
評分工作用
評分好
評分幫彆人買的 價格便宜
評分工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