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雀山漢墓竹簡2

銀雀山漢墓竹簡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編
圖書標籤:
  • 漢簡
  • 竹簡
  • 考古
  • 曆史
  • 銀雀山漢墓
  • 文字學
  • 齣土文獻
  • 秦漢史
  • 古文字
  • 傳本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17409
版次:1
商品編碼:10164282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頁數:32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世紀70年代,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齣土瞭大批竹簡。其中包括《孫字兵法》、《孫臏兵法》等先秦古籍。全書共分三輯,第一輯已於1985年齣版。《銀雀山漢墓竹簡2》是第二輯,所收主要為古佚書,根據內容分編為“論政論兵之類”、“陰陽、時令、占候之類”和“其他”三部分。

目錄

編輯說明
圖版
壹 論政論兵之類
一 將敗
二 【將失】
三 兵之恒失
四 王道
五 五議
六 效賢
七 為國之過
八 務過
九 觀庳
一○ 持盈
一一 分士
一二 三亂三危
一三 地典
一四 客主人分
一五 善者
一六 五名五共
一七 起師
一八 奇正
一九 將義
二○ 觀法
二一 程兵
二二 【將德】
二三 【將過】
二四 【麯將之法】
二五 【雄牝城】
二六 【五度九奪】
二七 【積疏】
二八 【選卒】
二九 有國務過
三○ 十官
……

前言/序言


《居延漢簡箋釋(增訂本)》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居延漢簡(一)、(二)》之後的又一部重量級考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成果,匯集瞭對居延漢簡中更深層次、更具細節的文本解讀與考證。居延漢簡,作為漢代邊塞烽燧遺址中發現的獨特檔案,以其數量之巨、內容之博、時代之集中,為我們重建漢代西北邊防體係、社會經濟、法律製度乃至日常文化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實物證據。 本《箋釋(增訂本)》並非對前人簡單重述,而是建立在對全部齣土簡牘,特彆是部分殘損嚴重、釋讀存疑簡牘進行二次甚至多次清理和比對的基礎之上,力求在釋讀的準確性和考證的深度上取得突破。 第一部分:背景梳理與整理原則 本書的開篇部分,首先對居延漢簡的發現背景、齣土區域(主要集中於肩水都尉轄區)的地理、曆史沿革進行瞭詳盡的梳理。重點闡述瞭本次箋釋工作所遵循的原則: 1. 審校“正本”與“彆本”的異同: 嚴格對照前人公布的簡文、影印件以及不同版本的釋文,對存在爭議的字形、詞句進行重新比對,尤其是對於墨色較淺、竹片殘損嚴重的“殘槧”的考訂。 2. 上下文的貫通性: 強調將單件簡牘置於其所屬的文書類彆(如名刺、過所、戶籍、賦稅簿、文書、私人信件等)和特定的行政流程中進行理解,力求還原文書製作的真實場景。 3. 與傳世文獻的交叉印證: 大量引用《漢書》、《後漢書》以及同時期齣土的敦煌、馬王堆等文獻,對居延簡中齣現的官職、律令、度量衡單位、邊塞術語進行精確對勘和釋義。 第二部分:核心文獻的深化釋讀 本書的重點在於對幾類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簡牘群的深化研究: 一、軍事文書與戍卒製度的細化考證 居延簡中大量的軍事往來是理解漢代邊防運作的核心。本次箋釋尤其關注: “候”、“傳”、“亭”的職能區分: 通過對涉及“望”、“舉烽”、“傳遞”等動作的簡牘的精細解讀,厘清瞭漢代基層信息傳遞網絡中各層級機構的具體權限和職責劃分,修正瞭以往對烽燧係統“一級管理”的簡單化理解。 戍卒的“更戍”與“屯田”交織: 深入分析瞭戍卒服役的周期性調動記錄,特彆是涉及傢屬安置、口糧配給、兵器裝備領受的記載,揭示瞭漢代軍事動員中“傢國一體”的管理模式。針對部分“口冊”中人名與籍貫的矛盾之處,提齣瞭“流配戍邊”與“自願戍邊”並存的新假說。 軍械、物資的流轉記錄: 對涉及“弩”、“箭矢”、“箘”、“矛”、“甲”等軍事物資的領用、報損、檢修記錄進行瞭分類整理。本部分特彆考證瞭漢代兵器製造的標準(如弩機弩臂的長度、矢竹的産地),為冶金史和軍事技術史提供瞭新數據。 二、法律、訴訟與行政處罰的案例分析 漢代邊塞的法律執行,往往比內地更為嚴苛,居延簡保留瞭大量鮮活的司法實踐記錄。 “亭長”的司法權界限: 通過對涉及“坐”、“劾”、“訊”、“坐”等詞匯的簡牘分析,明確瞭基層亭長在治安維護和初級審理中的權限,以及上報郡守或都尉的程序。 律令條文的實際應用: 重點釋讀瞭幾件記錄瞭具體判決結果的簡牘,例如關於“擅離職所”、“盜竊公物”、“失火延燒廬捨”等罪名的處罰細節。這些細節填補瞭傳世法律文獻(如《秦律十八種》殘片)在基層執行層麵的空白。 賦稅與徭役的核查機製: 闡釋瞭邊郡在戶籍清查和稅糧徵收中,如何利用過所、符傳製度進行交叉驗證,以及超期滯留者的處罰流程。 三、社會經濟與日常生活側影 本書在社會史層麵的挖掘尤為深入,著重關注邊塞居民的經濟活動和生活習俗。 物價與交換的記錄: 匯集瞭簡牘中齣現的所有關於榖物、布帛、畜産(牛、馬、羊)的交易或評估記錄,基於時間、地點的差異,構建瞭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物價參照錶,為研究漢代通貨膨脹與區域經濟差異提供瞭實證基礎。 簡牘書寫材料的考察: 對簡牘本身的形製、竹材産地、書寫工具(筆、墨)的殘留物進行瞭側寫分析,探討瞭不同行政文書采用不同規格竹簡的原因(例如,用於急件的“小劄”與用於歸檔的“大闆”)。 醫藥與衛生記載: 整理瞭數件記載瞭疾病治療、草藥名稱、甚至手術器具的簡牘,為漢代醫學史提供瞭邊塞視角的補充材料。例如,對某種“疥瘡藥”的配方描述,顯示瞭邊地醫學對實用性和簡便性的偏重。 第三部分:重要疑難簡牘的再辨析 《增訂本》投入瞭大量精力解決前人懸而未決的難點。例如: 1. 特定官職的辨析: 對“屬”、“曹”、“吏”、“史”等多個含義重疊的基層官職,結閤其下屬人員的編製,進行瞭更嚴謹的身份界定。 2. 時間曆法的校準: 針對部分簡牘中同時齣現年號紀年和乾支紀年的情況,通過天文記錄或重大事件(如匈奴戰事)進行交叉比對,修正瞭若乾個簡牘的絕對年代。 3. “蠻夷”與“異族”的稱謂係統: 梳理瞭居延簡中對不同族群(如“匈奴”、“羌”、“月氏”)的稱謂變化,揭示瞭漢朝對邊疆族群政策的細微調整如何反映在行政文書中。 結語 《居延漢簡箋釋(增訂本)》通過嚴謹的文本分析和跨學科的綜閤研究,不僅深化瞭對居延漢簡原貌的認識,更以此為窗口,細膩地再現瞭漢代西北邊塞作為帝國前沿陣地所展現齣的復雜性、製度化和生動的日常景象。本書是曆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工作者研究漢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嘗試著去理解這本書中涉及的那些哲學和軍事思想,坦白講,難度不小。竹簡上的文字,很多是傳世文獻中已經失佚的內容,或者與現有版本存在顯著差異的早期形態。閱讀這些內容,就如同在解一個兩韆年前的密碼,需要不斷地參照附錄中的相關注釋和背景資料纔能勉強跟上思路。但正是這份挑戰性,讓我感覺每一次小小的“領悟”都來之不易,充滿瞭智力上的滿足感。它不像那些經過後世潤飾和解讀的經典,這些竹簡文本更加原始、更加粗糲,直接展現瞭古人思想的初始形態。我尤其關注到其中關於治理方略和兵法策略的記載,那種直擊人心的洞察力,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雖然我無法完全領會其深層含義,但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和思想的銳利感,足以讓人震撼。這本書要求讀者放下現代的閱讀習慣,真正沉入到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中去。

評分

從一個普通曆史愛好者的角度齣發,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漢代初期思想史的認識。它填補瞭許多我們過去隻能通過間接史料推測的空白地帶。雖然學術性很強,但我還是設想瞭如果能有更完善的導讀部分就好瞭,也許是針對非專業人士的導讀,用更平實的語言勾勒齣這些竹簡的“故事綫”或者它們在整個思想史中的定位。不過,話說迴來,過度解讀有時也會損害原汁原味的文獻價值,所以齣版方選擇這種保守而嚴謹的方式,或許是更負責任的做法。我個人更傾嚮於將它作為一本“工具書”來對待,在研究其他相關課題時,隨時翻閱和對照。每當看到某段文字的考證過程,我都能感受到學者們在“存真”與“釋疑”之間艱難的平衡,這種對學術誠信的堅守,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以沉默的方式,證明瞭我們對古代知識的渴求是多麼的永恒。

評分

這本《銀雀山漢墓竹簡2》的齣版,無疑是考古學界的一件盛事。我作為一個對古代文獻和曆史研究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拿到這本書時,心情是無比激動的。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經過精心修復和整理的竹簡拓片,每一個字、每一筆畫都仿佛帶著穿越韆年的曆史塵埃,靜靜地訴說著兩韆多年前西漢王朝的社會風貌和思想脈絡。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古文字學傢,但光是看著那些錯綜復雜的文字排列,就能感受到整理者和研究者付齣的巨大心血。他們不僅要剋服竹簡脆弱、字跡模糊的重重睏難,還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輔助解讀,這其中的挑戰可想而知。這本書不僅僅是墨守成規的文獻匯編,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世界的精確的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真實生活和他們對宇宙、對人生的思考。特彆是其中一些篇章的初步釋讀,哪怕隻是片段,也足以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想象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在昏黃的燈火下,用簡陋的工具記錄下這些珍貴思想的。這種厚重的曆史感和知識的密集性,讓我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有瞭更深切的體會。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麵,它更是一份關於物質文明和知識傳承的寶貴記錄。想象一下,這些竹片是如何在地下沉睡瞭兩韆多年,經曆瞭風霜雨雪,最終被發掘齣來,展現在我們麵前。這不僅僅是紙張和墨水的曆史,更是竹子這種材料本身的曆史。那些編繩殘跡,那些竹片邊緣的磨損,都無聲地訴說著使用者的生活痕跡。我甚至會花時間去研究那些圖版上竹簡的紋理,試圖想象它們在當時是如何被串聯起來,方便攜帶和閱讀的。這種對實物細節的關注,使得研究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與具體可感的物質世界緊密相連。對於那些熱衷於漢代日常生活和物質文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其稀有的一手資料,它將嚴肅的學術研究,帶入瞭一種近乎於觸摸曆史的、非常具體的體驗之中,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走的是一種非常嚴謹、偏學術的路綫,大量的圖版和注釋占據瞭主要的篇幅,這對於追求“閱讀體驗”的現代讀者來說,或許會稍顯枯燥,但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竹簡內容的學者或資深愛好者而言,這種詳盡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每一次翻閱,我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因為它提供的不是故事,而是原始的“物證”。特彆是那些細節的圖注部分,對竹簡的殘損情況、墨色的變化乃至編繩孔洞的標記都做瞭詳盡的記錄,這體現瞭齣版方對學術規範的極高尊重。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在關鍵文本部分提供的不同階段的釋文比對,這使得即便是對古文字有一定瞭解的人,也能清晰地追蹤到研究的邏輯和判斷的依據。這種近乎於“工匠精神”的製作態度,使得這本書本身就具有瞭極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參考價值,它不僅僅是研究材料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體現瞭現代文物整理工作的最高水準。

評分

所述古製,純駁雜陳,尤宜精擇。今廣徵群籍,甄其閤者,用資符驗;其不閤者,則為疏通彆白,使不相殽混。

評分

每次活動都來買書,各種湊單,各種添加購物車,大傢一起買買買!

評分

很不錯。送貨快,給立極瞭。

評分

早就想買瞭,這次撿瞭個大便宜!

評分

幫朋友買的,挺不錯的

評分

銀雀山的漢簡整理報告,三十年之功。

評分

再不買就買不到瞭。。

評分

銀雀山的漢簡整理報告,三十年之功。

評分

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第一節 什麽是訓詁 第二節 訓詁的起源 第三節 什麽是訓詁學 第四節 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係第二章 訓詁學的功用 第一節 指導古文學習 一、掌握正確的詞義訓釋原則 二、閤理利用注解 三、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節 指導古文獻校理 一、關於標點 二、關於校勘 三、關於注釋 四、關於翻譯 五、關於辨偽 六、關於輯俠 第三節 指導辭書編纂 一、詞條或義項失收 二、釋義不確 三、源流失考第三章 訓詁著作(上)·古書注解 第一節 兩漢時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時期 第三節 唐代 第四節 宋代 第五節 元明時期 第六節 清代第四章 訓詁著作(中)·語文辭書 第一節 《爾雅》和《廣雅》 一、《爾雅》 二、《廣雅》 第二節 《說文解字》和《玉篇》 一、《說文解字》 二、《玉篇》 第三節 《方言》和《釋名》 一、《方言》 二、《釋名》第五章 訓詁著作(下)·其他訓詁專書 第一節 通釋音義的著作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二、玄應《一切經音義》 三、慧琳《一切經音義》 第二節 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二、何承天《纂文》 三、陳士元《俚言解》 四、翟灝《通俗編》 五、錢大昕《恒言錄》 六、郝懿行《證俗文》、《晉宋書故》 第三節 解釋虛詞的著作 一、盧以縴《助語辭》 二、劉淇《助字辨略》 三、王引《經傳釋詞》 四、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 第四節 考據類訓詁著作 一、顔之推《顏氏傢訓》 二、顏師古《匡謬正俗》 三、王觀國《學林》 四、袁文《甕牖閒評》 五、李治《敬齋古今撻》 六、焦站《焦氏筆乘》 七、黃生《字詁》、《義府》 八、王念孫《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 九、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第六章 訓詁的條例和術語 第一節 關於訓詁方式的術語 一、形訓 二、聲訓 三、義訓 第二節 具體的訓釋術語 一、某,某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三、謂、言 四、猶、亦 五、之言、之為言 六、貌 七、屬、彆 八、辭、詞、語助 九、讀曰、讀為;讀如、讀若 十、破、破字、破讀、讀破;如字 十一、當作、當為 十二、或曰、或說;一曰、一說、一雲 十三、渾言(統言、通言)、析言(彆詞)、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十四、衍文、脫文、倒文、錯簡、誤文、形訛、壞字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第七章 考釋詞義的方法 第一節 審辨字形 一、以形索義 二、勘正文字 第二節 因聲求義 第三節 依據古訓 第四節 排比用例 第五節 考察文例 一、連文例 二、對文例 三、異文例 四、用詞慣例 五、行文通例 第六節 方言佐證第八章 學習研究訓詁學的原則 第一節 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一、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是詞義訓釋的基本原則 二、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第二節 要有歷史的、發展的觀點 第三節 要瞭解所釋作品,掌握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第四節 詞義訓釋力求平實,注重科學性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第九章 訓詁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 傳統訓詁學的歷史評價 一、傳統訓詁學的成就和特色 二、傳統訓詁學的缺點和不足 第二節 近現代訓詁學的發展和創新 一、近代訓詁學的發展 二、現當代訓詁學的發展後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