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對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銅器銘文進行瞭全麵的清理,花大力氣運用考古學方法將零散的數據係統化,以斷代分期為先導,確立瞭明確的時空框架,使立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選題涉及層麵多,討論瞭相應時間段中銘文的字形字體、語法及商代的族氏、職官、諸婦、諸子的金文稱謂所反映的商代社會結構、宗法製度、族氏關係、方國地理等問題,有綜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獨到的新見,如中商器銘的甄彆、復閤族氏之宗氏與支族的辨識、諸婦稱謂中父族與夫族名號的區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語言學研究等,都反映齣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與思辨能力。此書是對商代金文綜閤研究上做齣努力與貢獻的成功嘗試,是第一部全麵總結並推進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的高質量學術專著。
序……劉一曼 1
導 言…………………1
第一章 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概況………………1
一、 資料的整理與著録…………3
二、 工具書的編纂…………5
三、 銘文的考釋與研究…………5
四、 族氏銘文的研究…………6
五、 斷代研究…………8
六、 其他專題研究……… 12
第二章 商代有銘青銅器的斷代與分期…………… 15
第一節 商代有銘青銅器的類型學研究……… 21
一、 食器 ……… 21
二、 酒器 ……… 40
三、 水器……… 69
四、 樂器……… 72
五、 兵器……… 74
六、 雜器……… 82
第二節 武丁以前有銘青銅器的探討……… 85
第三章 商代青銅器銘文的分期…………… 100
第一節 商代青銅器銘文單字形體的分期……… 103
第二節 商代青銅器銘文分期特點……… 128
一、 商代中期與殷墟一期……… 128
二、 殷墟二期……… 131
三、 殷墟三期……… 132
四、 殷墟四期……… 133
第四章 商代青銅器銘文的語法…………… 137
第一節 詞法……… 138
一、 詞類……… 138
二、 構詞法……… 144
第二節 短語……… 145
一、 短語的結構類型……… 145
二、 各類短語的功能……… 146
第三節 句法……… 147
一、 句子成分……… 147
二、 單句……… 152
三、 復句和句類……… 155
第五章 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職官…………… 157
第一節 “亞”形問題………… 157
第二節 職官……… 176
一、 師……… 176
二、 寢……… 176
三、 宰……… 180
四、 作冊……… 180
五、 尹……… 183
六、 小臣……… 184
七、 史……… 185
八、 牧……… 186
九、 戍 ……… 189
十、 侯……… 191
十一、 射……… 193
十二、 …… 194
十三、 田……… 195
十四、 犬……… 197
十五、 衛……… 199
十六、 馬……… 200
十七、 旅……… 201
十八、 寜 ……… 202
第六章 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諸子與諸婦…………… 205
第一節 諸子……… 205
第二節 諸婦……… 240
第七章 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族氏…………… 248
第一節 族氏銘文研究迴顧……… 248
一、 族氏銘文的性質……… 248
二、 族氏銘文的特點……… 254
第二節 復閤族氏問題……… 260
第三節 主要族氏探討……… 263
一、 北方族氏……… 264
二、 西方族氏……… 278
三、 南方族氏……… 305
四、 東方族氏……… 315
第八章 商代青銅器銘文中的記事金文…………… 337
一、 賞賜動詞……… 337
二、 賞賜物……… 338
三、 賞賜地點……… 342
四、 賜者與受賜者……… 343
五、 賞賜緣由……… 344
第九章 餘論…………… 345
一、 日名問題……… 345
二、 銘文中所見名物研究 ……… 346
三、 紀年曆法研究 ……… 346
四、 族氏銘文研究……… 346
主要參考文獻 ……………… 348
商代青銅器銘文總錶……………… 370
後記…………… 603
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是毋庸置疑的,它顯然是為有一定古文字基礎的專業人士準備的。我花瞭比預期更多的時間來消化其中的術語和引證體係。然而,一旦進入狀態,那種探索未知的興奮感便難以抑製。作者在引文的處理上極具匠心,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前人觀點,而是將不同學派的爭論置於一個動態的坐標係中進行審視與辨析。這種“論辯式”的寫作風格,讓讀者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結論,而是在與一位博學的導師進行高強度的思維對話。對我個人而言,通過研讀書中對於幾種罕見符號的語義辨析,我徹底修正瞭此前對某一特定宗廟稱謂的錯誤理解,這種知識上的突破感,是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典雅的深藍色封麵配上手寫體的標題,立刻就散發齣一種古樸而厚重的學術氣息。初次捧讀,我便被其精良的紙張質感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這對於一本內容如此專業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它顯然是經過瞭非常細緻的校對和排版考量,閱讀過程中幾乎找不到讓人齣戲的印刷錯誤或模糊不清的圖錶。書中的配圖,尤其是那些關鍵銘文拓片的高清復刻,簡直就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插圖與文字注釋之間的對應處理,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配飾,更是解讀文本的鑰匙。那種將研究對象的實物美感與學術嚴謹性完美融閤的用心,讓整個閱讀體驗從枯燥的學術梳理,轉變成瞭一場穿越時空的鑒賞之旅。可以說,光是作為案頭參考書,它就已經達到瞭極高的水準。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作為一部單純的“研究報告”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濃縮瞭數十年心血的“方法論指南”。我發現,即便是對我這種已經接觸相關領域多年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也提供瞭重新審視和構建研究範式的機會。特彆是最後幾章對銘文與禮器形製之間交互關係的總結,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分析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被推廣到其他早期文明的物質文化研究中去。它教會我們如何透過冰冷的銅綠和銹蝕的文字,去觸摸那個失落文明的脈搏和思維的軌跡。這絕對是青銅史學領域內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其影響力恐怕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發酵。
評分坦率地說,我最初被這本書吸引,是衝著它在理論框架上的創新性。很多關於商代文字的研究,往往陷入對個彆器物銘文的孤立考證,使得整體圖景顯得支離破碎。然而,這位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更為宏大的、接近社會史的切入角度。他不僅僅停留在“誰在何時鑄造瞭什麼器物”的層麵,而是試圖構建一套完整的“銘文語境係統”。我發現,作者對禮製變遷如何反作用於青銅器銘文內容的論述,尤其獨到深刻。比如,他對特定祭祀用語在商代晚期由盛轉衰的分析,簡直是抽絲剝繭,邏輯鏈條嚴密得讓人拍案叫絕。這種將銘文視為特定曆史時期意識形態載體的研究方法,無疑拓寬瞭我們理解商代權力結構和宗教觀念的窗口,使得原本冰冷的文字符號重新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從文獻梳理的廣度和深度來看,這本書的紮實程度令人敬佩。在浩如煙海的考古報告和齣土記錄中,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信息整閤能力。我特彆注意到,他似乎窮盡瞭所有可見的、尚未被充分解讀的零星銘文資料,並試圖將它們納入主流的譜係框架中。這不僅僅是體力上的勞作,更是一種學術洞察力的體現——知道哪些“雜音”恰恰是構成完整音樂的關鍵部分。書中對那些存疑或殘損銘文的考釋過程,堪稱教科書級彆的示範。作者沒有故作玄虛地給齣確定的結論,而是清晰地列齣所有可能的路徑、每條路徑的優劣,最終提供一個最審慎的推測,這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態度,是真正研究者應有的風範。
評分嚮往已久,終於買瞭,還沒有讀,準備慢慢學習
評分很重要的一本參考書,值得購買
評分嚴誌斌近年在商代金文銅器方麵用力甚勤,應值得一讀
評分白瓷之路:穿越東西方的朝聖之旅
評分好像也沒什麼大不瞭我現在
評分《戰國秦漢漆器研究》,是一部力求從時空兩方麵,對戰國秦漢時期漆器進行更為全麵、係統考古學研究的專著。我認為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評分徐天胎(1906—1987),原名繼潮,字吾行,一字星者,福州人。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政治經濟係、 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法文學部畢業。民國時曾任福州糧食調節處主任,糧食部派駐福建省專員,福建學院、協和大學副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曾在南安師範學校、廈門大學、福建師範學院任教,並從事地方史研究。20世紀50年代起,編纂《七閩文鑒》,又曾參加編寫《漢語大詞典》。1982年11月受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明代福建倭患》、 《近現代福建人事年錶》、《福建歲時習俗》等。
評分經典著作,比較全麵的研究成果,重要參考
評分嚴誌斌近年在商代金文銅器方麵用力甚勤,應值得一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