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
精选周国平优秀散文作品
大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周国平的散文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二十余年来长销不衰,滋养了数代年轻人的心灵。这一套《周国平散文经典》精选了作者优秀的散文作品,按照主题分为四卷,周国平称其为“历年来编选得zui好的”版本。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周国平,一九四五年生于上海,一九六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八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等,主要译著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第一辑 人人都是孤儿
第二辑 爱情不风流
第三辑 女人和男人
第四辑 性爱迷宫
第五辑 婚姻的悖论
第六辑 家和亲情
第七辑 孩子和教育
第八辑 生命中的无奈
第九辑 人性研究
第十辑 水上的落叶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颤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唯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极了老旧唱片机里播放出的老歌,音质略带沙哑,但旋律却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它避开了所有时髦的表达方式,用一种近乎古典的、沉稳的语调在讲述现代人的困境。对于“美”的追寻,在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但这种美不是肤浅的视觉享受,而是渗透在日常琐碎中的一种精神上的完美秩序感。作者总能从最平凡的景物中,提炼出一种永恒的寓意,让人在读完后,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比如说,他描述光影变化时的细腻,简直可以让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体现了一种对生活近乎苛刻的敬畏之心。它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去爱别人,而是如何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值得自己去爱的“内在世界”,这个内在世界的稳固性,才是抵御外界风雨的真正堡垒。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是那种直白的“心灵鸡汤”,它更像是一面打磨得极其光滑的镜子,映照出的却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愫。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你甚至能从那些平实的叙述中,感受到一股暗流涌动的激情,那是对生命体验的极致珍视。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描绘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审慎与超脱。他似乎洞察了所有亲密关系中必然存在的张力点——期望、误解、以及最终的相互成全或失落。但令人佩服的是,他从不将这些描述得过于沉重或绝望,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他谈及友谊时,那种“求之不得,不如不求”的豁达,让人感到释然。我们常常被社会期待裹挟着去建立各种“有效链接”,却忘了,高质量的关系,其基础往往是双方都能保持足够的独立和呼吸空间。这种对边界感的深刻理解,使得整部作品在情感的温度上保持了一种高级的疏离感,既有温度,又不至于烫伤读者。
评分我体验到了一种罕见的阅读节奏感,读这本书,需要“慢下来”,它拒绝被快速浏览和扫描。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抛出精妙的问题,引导你自行去探索迷宫的出口。特别是关于“时间”的思考,这本书有着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作者并未将时间视为线性的敌人,而是一种可塑的、可以被精神所延展的维度。在那些关于逝去和永恒的论述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释然——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追求多长久的生命,而在于生命中那些被深度体验的瞬间被如何铭刻。这种对“当下”价值的强调,不是流于表面的积极心态,而是建立在对生命有限性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坦然接受。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的心智转变,它让你在面对人生的无常时,多了一份从容不迫的底气和优雅的姿态。
评分《周国平经典散文:爱与孤独》这本书,初次捧读时,我便被那种深入骨髓的哲思与细腻入微的情感笔触深深吸引。它并非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辞藻之作,而是如同清晨的薄雾,带着一丝凉意,却能清晰地映照出事物本真的模样。作者对于“人”这个永恒的主题,进行了近乎虔诚的探究,笔下的每一个段落,都仿佛是作者赤裸着灵魂与世界对话的记录。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孤独”这一概念的方式,那种孤独并非是凄惨的、无所依靠的落寞,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与自我深度和解的宁静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用喧嚣来填补内心的空隙,却鲜少有人能沉下心来,与那个真实的自己相处。这本书就像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丰盈,往往诞生于独处的沉思之中。那些关于生命意义、爱与被爱的探讨,不激进,不煽情,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却又充满力量的姿态,在我们心底激起层层涟漪。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卷,抬头望向窗外,让那些文字在脑海中慢慢沉淀、发酵,体会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评分坦白讲,如果用“温暖”来形容这本书,可能会有些偏差。它更像是一种穿透性的、带着穿刺感的“清明”。每次翻开它,都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自我体检,检查自己灵魂的健康状况。作者的行文逻辑极为严谨,即便是看似随性的散文,其背后也蕴含着坚实的哲学根基。我尤其欣赏他对“自由”与“责任”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这在很多同类型的作品中常常被简单化处理。在这里,自由被描绘成一种沉重的馈赠,它要求我们必须承担选择的全部后果,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这种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对于习惯于将自身困境归咎于外部环境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强烈的精神唤醒。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自己开始审视那些潜意识中不愿面对的软弱和妥协。它不是在安慰你“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是在告诉你“你本来就拥有解决一切的力量,只是你选择了遗忘”。这种直面真实的勇气,才是这本书最可贵的馈赠。
评分看起来还不错,就是这包装一如既往的薄啊。。。
评分书整体很精致,很喜欢
评分一直想入的一本。
评分不错,快递比较给力!
评分产品质量不错,物流很给力
评分大爱周国平的哲学鸡汤
评分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