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宋/李国文说历史系列(配以精美藏书票)

李国文说:宋/李国文说历史系列(配以精美藏书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宋史
  • 李国文
  • 历史普及
  • 文化
  • 藏书票
  • 文史
  • 通俗历史
  • 宋朝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1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641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大家视野,让你眼界大开、信息暴增的文人史话,凝聚着这位阅历丰富的老作家对人生的洞悉和感悟,见解精辟深刻,笔锋犀利传神,风格独特,渊博厚重,光怪陆离的事件,黑色幽默的感触,复杂多变的人性的描写论说四个朝代的百态众生侃侃而谈,与严肃讲史迥然不同


内容简介

  “李国文说”系列丛书是万卷出版社倾情打造的文化散文合集。深入浅出,刻画古之风骨;嬉笑怒骂,漫谈唐宋明清。严谨的历史叙说佐以。在故事中细品历史,在文化中追问当下,在文学中透视人生。李国文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圆熟的笔触,不在时间的节点上论成败,只在历史的进程中谈得失,全新的视角带你重读不一样的唐宋明清。看古人如何取舍,如何保存或者丢了本真。

作者简介

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席团成员,《小说选刊》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家。近期著作《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和《中国文人的活法》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前书曾获得2003年华语媒体文学大奖。至今,他已写作了五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并被译成英、法、德、朝鲜文在海外出版。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1947年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理论,编剧。1957年夏天,因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改选》,由此罹祸22年。直到1979年才重新执笔。1980年春天,重新回到文坛。首篇作品《月食》,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问世,1982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1984年,《花园街五号》出版,因几与时代同步,成为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并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危楼记事》是一部由系列短篇合成的长篇小说,其中,《危楼记事之一》曾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涅槃》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随笔集《大雅村言》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评论家谢有顺)

内页插图

目录

01宋朝的泼皮
02宋朝的疑案
03宋朝的誓碑
04宋朝的浪漫
05宋朝的夜市
06宋朝的才女
07宋朝的巨奸
08宋朝的志节
09宋朝的耻辱
10饐瓜亭
11王安石改诗
12王安石种种
13文人的较量
14苏东坡饮酒
15苏东坡戒诗
16文人美食好文章
17大师的风范
18放他一头地
19西京旧事
20红杏出墙
21我亦平生伤偏迫
22细雨骑驴入剑门
23清明上河图
24洪迈说人君寿
25知不足
26白衣秀士
27话说交椅
28赵孟頫仕元
29风流陶学士
30卖饼郎

精彩书摘

宋朝的浪漫——《秋江》的真实故事凡文人,无不具有一点浪漫气质。浪漫,成就文人,越浪漫,越有可能造就真正的文人。所以,不浪漫,当不成文人,至少当不成真文人,大概是可以肯定的。一点也不浪漫的文人,最好去当锱铢必较、涓滴归公的会计员;或者,去当颗粒归仓、一尘不染的管库员。中国文学史上常常发生的误会,就是将会计员和管库员,弄来当作家和诗人;而把作家和诗人,送去做会计员和管库员。凡各得其所的朝代,文人相对活跃,文学遂有可能繁荣;反之,各不得其所的朝代,文人活得很没趣,文学也就发达不起来,于是,只有凋敝。如果当初给一个无论如何也浪漫不起来的人一把刨坑的铁镐,一副担水的铁桶,去植树造林。有六十年工夫,至少可以绿化好几座荒山秃岭。但是,非要塞给这个不会浪漫,不懂浪漫,也不敢浪漫的人,一支蘸水的钢笔,一沓厚厚的稿纸,去进行创作。写了一辈子书,可谓绞尽脑汁,码了一辈子字,堪称搜索枯肠。结果,在纪念他从事创作六十周年之际,除了他自己外,鬼也说不上来他的成名作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可是,六十年来,造纸厂却不得不砍伐森林,制造纸张,用来印刷他所写出来的,由于不浪漫因而也就不文学的小说和诗歌。按时下流行的说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低碳的浪费行为。所以,文学史证明了这一点,浪漫,乃文人的天性。唯其浪漫,才有文学。浪漫和文学,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面有多大面值,那一面也会有多大面值。这就是说,浪漫有多少,文学也该有多少。什么叫浪漫?浪漫就是感情的全部释放,就是个性的充分张扬,就是天资的完全展现,就是内分泌饱和到临界程度,就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之中。那些循规蹈矩,只知道等因奉此的,那些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那些点头哈腰,唯信奉本本主义的,那些头脑冬烘,连放屁也没味道的……基本上进入木乃伊境界的文人,既别指望他们浪漫,也就更别指望他们文学。所以,中国的大文人,必先有大浪漫,才有大文学,如唐之顶尖文人之一李白,如宋之顶尖文人之一苏轼,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范。中国的小文人,并不因为其小,便收缩规模,只能小浪小漫。事实并非如此,成就有高低,名声有大小,但在浪漫面前,人人有份,一律平等。大文人可以大大落落、大张声势地浪漫,小文人照样也可以大锣大鼓、大显身手地浪漫。南宋诗人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为唐诗人张籍之后裔。据宋人陆世良《宣城张氏信谱传》,张于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绍兴甲戌,廷试擢第一,时年二十有三。”在脱脱主撰的《宋史》中,也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高宗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张孝祥参加的这年科举,没想到竟与秦桧之孙秦埙同科,秦桧为了能让他的孙子稳居榜首,做足功夫,所有考官都由他点名安排,悉由其党羽充任。据说考官董德元,从“誊录所取号得之,喜曰:‘吾曹可以富贵矣!’遂定为第一,榜未揭,(另一考官沈)虚中遣吏逾墙而白秦(熺,桧之子)。”这班马屁分子内外勾结,共同作弊之下作,“喜曰”的嘴脸,“逾墙”的丑态,简直到了乌烟瘴气、令人发指的地步。接下来便是廷试,也就是宋高宗的亲自面试。策问题为“师友渊源,志念所欣慕,行何修而无伪,心何冶而克诚”,秦埙显然早知试题,对曰:“自三代以下,俗儒皆以人为胜天理,而专门为甚,言正心而心未尝正,言诚意而意未尝诚,言治国平天下,而于天下国家者曾不经意,顽顿忘节……顾欲士行之无伪,譬犹立曲木而求直影也。”张孝祥的策论,与秦埙正身守节、修德养性的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着眼大局,以家国为怀,表达出一个中国文人在此国亡家破时期,应该有的挽危救艰、奋起图存的精神诉求。“往者数厄阳九,国步艰棘,陛下宵衣旰食,思欲底定,上天佑之,畀以一德元老,志同气合,不动声色,致兹升平,四方协和,百废俱举,虽尧舜三代无以过之矣……今朝廷之上,盖有大风动地,不移存赵之心,白刃在前,独奋安刘之略,臣辈委质事君,愿以是为标准,志念所欣慕者,此也。”虽然甲乙分明,高下立见,但大主考汤思退仍内定秦埙夺魁。宋高宗看罢秦埙的策对,通篇“皆桧、熺语”,有点烦。而史载,这个浪漫的张孝祥“廷对之顷,宿酲犹未解,濡笔答圣问,立就万言,未尝加点”。高宗将秦埙的答卷放在一边,看到御案旁尚有他卷,遂择而观之。“上讶一卷纸高轴大,试取阅之,读其卷首,大加称奖。”“而又字画遒劲,卓然颜、鲁,上疑为谪仙,亲擢首选。”“复自裁择,乃首擢公,亲洒宸翰:‘议论坚正,词翰俱美。’”“先是,岳飞卒于狱,时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公方第,即上疏言岳飞忠勇天下公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则敌国庆幸而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也。又云,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所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原,公道昭明于天下。”在权奸秦桧气焰不可一世之际,在主和派投降主义猖獗一时之际,在汉奸卖国贼里应外合嚣张之际,也是这个根本就不想打也不敢打早被金人吓破了胆的赵构主政之际,张孝祥说出了中国人不能不为岳飞伸张正义的话,确有石破天惊的意义。因此,他不光文章过人,而且,非常非常之爱国,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总要为他大书特书的一笔。“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主张收复失土,反对苟且偷安,报国之心,出自肺腑,从戎之念,时在胸臆。为南宋初期著名主战派代表人物,与李纲、岳飞、赵鼎、胡铨、张元幹等人齐名。他的一首《六州歌头》,是他在建康留守任上写的,最为脍炙人口。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据说,读罢了这首新作之后,在主座上倾听的张浚,为之动容,激动万分,心潮澎湃,实在无法再平静下来,只好罢席而去。对文人而言,哀莫大焉生错了时代,哀莫大焉在这个时代里被彻底阉割,你不但不能浪漫,而且也不能文学,若你托生到这个时代,你不想完蛋也不行,那些既不浪漫,也不文学的同行,会第一个伸出手来掐死你,中外古今,无不如此。张孝祥的全部不幸,就是生在中国历史上最没起子的王朝。第一,这个王朝的全部皇帝(包括北宋和南宋),基本上都是无大作为,无大起色,更无大气度,无大胆略,从来也站不直的窝囊废。第二,由于这些令人泄气的统治者,北宋一百六十七年,宁可以岁币,以绢匹,花大笔的钱,向辽、向党项购买太平;南宋一百五十三年,宁可称臣称侄装孙子,向金、向元求得偏安一隅。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卖国贼,得以售其奸;中国历史上最多投降派,得以张其势;中国历史上最嚣张的隐性汉奸,得以肆行妄为。这三者,上下交征恶,大宋王朝便像残焰枯烬的一盏油灯,风雨飘摇,奄奄一息,直到最后一滴油耗尽,赵氏王朝便在珠江口的崖山上,跳海终结。这其间,推波助澜的隐性汉奸,在中国败亡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个可耻的角色。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隐性汉奸,是一股极其可恶的离心力量。当中国处于绝对强大的时期,他们只是说些冷话,泼些凉水,起着腐蚀的作用;当中国处于相对弱势的时期,他们就会兴风作浪,煽风点火,起到破坏的作用;当中国处于强敌的包围之中,他们就是一支第五纵队,他们就会进行颜色革命,起到推翻政权的作用。隐性汉奸,尽管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尽管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一、中国的一切一切都错。即使对的,也错。二、外国的一切一切都对。即使错的,也对。他们这种永恒不变的看法,也是所有中国人用来判断过去的隐性汉奸,和现在的隐性汉奸,一把百试不爽的尺子。在这个由最大卖国贼、最多投降派,和最嚣张的隐性汉奸猖獗的组合体里,虽然公元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举进士第一。据说,如果不是高宗赵构在殿试时,第一眼看到张的考卷,书法竟是如此优美,再看一眼,张的策论文章,行文竟然如此漂亮,张孝祥即无法立刻擢为第一。主考官提醒道,名次排列已定,第一名已内定为秦桧的孙子秦埙,高宗调卷一看,改为第三。发榜以后,秦桧无奈,可随后就设名目,将张罗织入狱。幸秦桧不久死,孝宗朝履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张浚渡江与金人作战不利,上自为太上皇的赵构,下至满朝满野的隐性汉奸,一齐发难,张浚罢,张孝祥受牵连,这位爱国诗人到底被乌龟王八蛋们联手排挤出局,寻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请祠,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有什么办法呢?卖国贼手中有权力,投降派人多有声势,而隐性汉奸可以造舆论,可以搅浑水,可以颠倒黑白,可以混淆是非,这也是当下那班笔杆子唱衰中国,帮腔美国的老手段。于是,张孝祥活不过四十岁,便悒悒而亡,这大概也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一个最浪漫,也最文学的天才,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卑鄙。而那一张张看不胜看的、隐性汉奸的无耻嘴脸,如跌入蛆虫泛滥的粪缸里,不死何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特别强调其“举进士第一”,对张孝祥的文学成就评价极高。“皆称其词寓诗人句法,观其所作,气概亦几几近之。《朝野遗记》称其‘在建康留守席上赋《六州歌头》一词,感奋淋漓,主人为之罢席。’则其忠愤慷慨,有足动人者。”又曰:“其门人谢尧仁序称,孝祥每作诗文,辄问门人,视东坡何如?今观集中诸作,大抵规摹苏诗,颇具一体。纵横兀傲,亦自不凡。故《桯史》载王阮之语,称其平日气吞虹霓,陈振孙亦称其天才超逸云。”张孝祥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说不上是顶尖的,但在同时代的侪辈中,却是铮铮佼佼的一流文人。他不但有非凡的文学成就,而且更有绮丽的浪漫故事。你无论如何想不到,就这位极文学、极浪漫的张孝祥,元曲大家关汉卿《萱草堂玉簪记》,与他有关;明代戏曲家高濂《玉簪记》,也与他有关;而明代无名氏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和明人《燕居笔记》中的《张于湖宿女贞观》,都更是明明白白地以他的浪漫形象为作品题材。如此多的作品,聚焦在他身上,仅此一点,便可想知,在张孝祥那个时代,此人不但是一个才华出众的文章高手,更是一个风流蕴藉的多情才子。否则,他怎么可能成为元、明、清三代戏曲、杂剧、话本的舞台上,一个屡被演绎的浪漫人物呢?甚至到了21世纪,白先勇先生还将这出《玉簪记》,改编成现代版昆曲,将要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在北京南新仓的皇家粮仓小剧场里献演呢!从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中一则记闻,可以充分领教这位文人的浪漫,中外古今,大概还找不到别的文人,能够浪漫得出这样一次以他为中心的嘉年华式欢宴聚会。当时,张孝祥受主持北伐的将领张浚邀请,到他司令部所在地,为建康留守。随后,又知京口,即今之镇江,可能距离淮蚌前线更近些,这样,张浚就派王宣子接他,要他从南京移镇于此。这就是“张于湖知京口,王宣子代之”的来历。斯时,“多景楼落成,于湖为大书楼匾”。张于湖书法出色,自是他当仁不让之事。他的字,现在还能看到,如《泾川帖》,当得上潇洒飘逸、神韵悠然的美誉。据说,宋高宗、宋孝宗对其字都赞叹不已。据《宋史》本传:“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陆游说过,“紫微张舍人书帖,为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连最刻薄、爱挑剔的朱熹,也认为“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多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据宋人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载:“今南山慈云岭下,地名方家峪,有刘婕妤寺。泉自凤山而下注为方池,味甚甘美,上揭‘凤凰泉’三字,乃于湖张紫微孝祥所书。夏执中为后兄,俗呼夏国舅,偶至寺中,谓于湖所书未工,遂以己俸刊所自书三字易之。孝宗已尝幸寺中,识孝祥所书矣,心实敬之,及驾再幸,见于湖之匾已去,所易者乃执中所书。上不复他语,但诏左右以斧劈为薪。幸寺僧藏于湖字故在,诏仍用孝祥书。”所以,这次楼匾题字,非张于湖手书莫属。“公库送银二百两为润笔,于湖却之,但需红罗百匹。于是大宴合乐,酒酣,于湖赋词,命伎合唱甚欢,遂以红罗百匹犒之。”看来,他之谢绝银两,而讨红罗百匹,是要馈赠给那些佳丽的。估计那天盛会,至少有上百位丽服盛妆、奢华曳冶、花枝招展、灿若桃李的红粉佳人凑趣,才能营造出来云鬟玉臂、满室生香、袅袅婷婷、莺歌燕舞的浪漫气氛。也许只有风流到顶点的张孝祥,才有此等大手笔。当代文坛上那些既无浪漫,也无文学的俗不可耐之辈,或者,即使那些稍有一点浪漫,稍有一点文学的半瓶醋之流,可敢这样非分地浪漫一下?怕是连放肆地想一想,也是不敢的。当代那些下流作家,最大的本领,就是来不及地让笔下的男女人物脱裤子,然后,一边流着哈喇子,一边描写他们交合的性行为,这才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浪漫”。现在,让我们回到南新仓的皇家粮仓的小剧场里,等待新版《玉簪记》的上演吧!早些年,我曾经在四川成都郊区一家小戏院里,看过一个来自外县的剧团,所演出的高腔折子戏《秋江》。初冬的成都,那一份飕飕的冷意,不多的观众,那一副瑟缩的神色,我对主人说,早知如此,不若找个地方喝茶。固执的主人,一定要我“等哈,等哈”,即等一下的意思。终于在好几次“等哈”以后,陈妙嫦出场。我敢说,那简直是奇迹,本来叽叽喳喳、乱哄哄的剧场,一下子鸦雀无声,连兜售瓜子花生的小贩,也呆住了。显然,这位看上去极其美艳,细打量极其娟秀,称得上光彩照人的女演员,将大家吸引住了。虽然她那身行头很破旧,她那副头面也很寒酸,但是眼波流情,顾盼生春,表现出一位急切想得到爱情,所谓思春女尼的大胆和追求。从来也不曾见过如此唱、念、作俱佳的演员,一台戏,全被她一个人驾驭住了。尤其她唱得那么甜美,那么温柔,由不得你不凝神聆听。
你看那鸳鸯鸟儿成双成对,好一似那和美的夫妻。白日里并翅而飞,到晚来交颈而眠。奴与潘郎虽则是相亲相爱,怎比得鸳鸯鸟儿,一双双,一对对,飞入在波浪里……永不离。
最后的这三个字,是由后台的帮腔唱出来的,其音高亢,其声绵长,令人回味无穷。秋江之上,道姑陈妙嫦追赶书生潘必正这段船上的戏,是改编自明代传奇《玉簪记》中《追别》一折。看起来,不但文学史留住了张孝祥,连戏曲舞台也留住了这位于湖居士,而当时那些蛆虫似的隐性汉奸,早已灰飞烟灭,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里,这大概就是天道好还、正义不衰的公理了。最为浪漫的一个插曲,莫过于张孝祥授临江令,到该地的女贞观去探望他的姑母的时候,曾经向这位在庵修行的陈妙嫦示爱过。这就是浪漫透顶的张孝祥的行止了,他没想到在尼观里,竟有这等堪称绝色的美人,遂留宿寺观。《玉簪记》的故事,高濂依据的是前辈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绝非凭空虚构。而从清人雷琳的笔记《渔矶漫钞》所述,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正,工音律。也可证实确有其事,确有其人。本来,这位才子拜见了姑妈以后,就打算告辞的,但他却执意要留下不走,这就是张孝祥毫无顾忌的浪漫了。他还写了一首《杨柳枝》,挑逗这位美丽的女尼。
碧玉簪冠金缕衣,雪如肌;从今休去说西施,怎如伊。杏脸桃腮不傅粉,貌相宜;好对眉儿共眼儿,觑人迟。
陈妙嫦显然不为所动,也写了一首《杨柳枝》,拒绝了他。
清净堂前不卷帘,景悠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独坐洞房谁是伴,一炉烟;闲来窗下理琴弦,小神仙。
据清人冯金伯的《古今女史》,更有惊人的戏剧性结局。
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真观,见妙嫦,以词调之,妙嫦亦以词拒于湖。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情洽,潘密告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即俗传《玉簪记》是也。
我又回想起高腔折子戏《秋江》中的那位惊鸿一瞥的女演员,如此出神入化地演出了陈妙嫦之急切,之担忧,之惶惧,之憧憬。那双会说话的眸子,告诉观众,她所以情不自禁地去追赶潘必正,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让我们一起为她担心的,更不知道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在等待着她。现在看起来,张孝祥抛开自己,法外施仁,玉成这桩婚姻。你会不由得赞叹,在这个世界上,成人之美,也许是一种最高尚的品行了。张孝祥有一首《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李国文说: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风格自然,且不含任何重复或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痕迹。 --- 李国文说:宋 ——品读大宋的繁华、悲歌与智慧 作者:李国文 内容简介: 《李国文说:宋》并非一部枯燥的编年史,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一次对华夏文明黄金时代的细腻触摸。本书旨在剥开历史的厚重尘封,以现代视角和深刻洞察力,重新审视和解读那个充满矛盾与辉煌的宋代——一个在军事上屡遭挫折,却在文化、经济、思想上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王朝。 宋朝,一个常常被“积弱”二字简单概括的朝代,其内部的复杂性、精致性与活力,远超人们的传统印象。李国文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文人触觉,带领读者走进那个“无诗不成诗,无词不成词”的雅致世界,探究那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如何演变为现实的得失。 全书分为几个核心篇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宋代图景: 第一部分:风雅的底色——士人精神与市民生活 本章聚焦于宋代社会最引人注目的“文人士大夫化”现象。宋代重文抑武,使得文化精英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士人阶层。 李国文细致描绘了宋代文人如何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与精神体系。从苏轼的旷达洒脱,到欧阳修的承前启后,再到理学大家对“格物致知”的探索,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秩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宋代的市民文化。《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市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背后一套成熟的商业制度、发达的手工业和市民阶层对娱乐、休闲的巨大需求所共同催生。我们看到瓦舍勾栏中的说书人,看到茶坊酒肆中的辩论,宋代的“烟火气”是其最迷人的底色之一。 第二部分:制度的张力与困境——中央集权下的权力博弈 宋代政治结构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它在抑制“强干之臣”方面达到了极致,但也付出了效率低下的代价。本书剖析了宋太祖赵匡胤如何巧妙地“杯酒释兵权”,以及后续历代皇帝如何通过冗官冗兵来确保中央对地方和军队的绝对控制。 这里,我们重点解析了宋代复杂的文官政治生态。名相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体现了士大夫的道德担当;而王安石变法,则集中体现了改革者在面对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李国文先生提醒我们,宋代的许多困境并非简单的“无能”,而是其制度设计本身对权力制衡的过度偏重,最终导致了在军事危机面前的反应迟钝。变法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框架下,一次艰难的、注定充满争议的尝试。 第三部分:世界的宋朝——经济的革命与科技的萌芽 如果说唐朝的辉煌在于气象万千,那么宋朝的伟大则在于其内涵的精致与深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革命”的发生地。 本书详细阐述了宋代经济的几个里程碑式的进步:纸币(交子、会子)的成熟应用,标志着货币体系的重大飞跃;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泉州、明州成为世界级港口,瓷器、丝绸等商品远销海内外;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人口得以快速增长。 在科技方面,活字印刷术的成熟、指南针的广泛使用、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虽然宋军运用效果参差不齐),无不显示出宋人强大的实践智慧。这些技术进步不仅仅是工具的改进,它们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效率,为后世的文艺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部分:边陲的阴影与民族的交融 宋代历史的悲剧性集中体现在其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西夏——之间的复杂关系上。本书避免了简单的“汉人受欺凌”的叙事,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和战交替”背后的深层原因。 宋代重文轻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惨剧的深刻反思。然而,一旦面对契丹或女真的铁骑,这种防御性的战略就显得捉襟见肘。澶渊之盟,虽然被视为“岁币屈辱”,但它确实换来了近百年的和平,使得宋代得以专注于内部建设。李国文先生引导我们思考:用财富换取和平,在特定历史阶段,是否是知识分子主导的政权能够做出的最优解?最后,对靖康之变的描绘,不仅是军事失败的记录,更是对政治腐朽、文化精英群体在生死关头心态的深刻剖析。 结语:失落的宋朝,永恒的启示 《李国文说:宋》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宋朝为何重要。它不仅是中华文明中一个光芒四射的节点,也是一个充满现代性初现的阶段。宋朝的精致生活、成熟的商业体系、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其内部的矛盾和最终的脆弱,都为后世提供了无数可供借鉴的教训与启示。阅读此书,我们品味的不仅是历史的兴衰,更是人性在繁华与危机中的挣扎与光辉。 --- 读者对象: 热爱中国历史、对宋代文化艺术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关注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的学者及爱好者;以及希望以更全面、更具批判性眼光审视历史的普通读者。 精美藏书票: 本书特别附赠由当代著名画家设计的“宋韵”主题精美藏书票一套,以白描、水墨、设色等不同风格,再现宋代风雅场景,是对这本书内容与美学风格的完美物化收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历史阅读要求比较高的人,既要信息量足,又要有思想深度,还要保证阅读的愉悦感。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所有期望。它平衡得非常好,既有扎实的史学功底作为支撑,确保了历史的准确性;又有极其流畅且充满个人见解的论述,保证了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合上书卷时,心中涌现出的是一种充实感和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无限向往。它不仅仅是让我“了解”了宋朝,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宋朝的精髓所在。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却又害怕被厚重史料劝退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细腻而有韧性。尤其是那个“藏书票”,设计得非常别致,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简直就是为爱书之人量身定做的。我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每一次翻开书本,都觉得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作者在文字的编排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那种排版布局,读起来非常舒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流畅性。光是看着封面和内页的设计,就已经让人对接下来要探索的历史旅程充满了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感叹出版方在打造“精品”上的用心。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也相当新颖独特。它没有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上,反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市井的风土人情,甚至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思想交锋。通过对这些侧面史实的细致描绘,宋朝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化的历史名词,而是变得有血有肉、立体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宋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部分,那些描绘出的精致生活和人文情怀,让人忍不住去想象那个时代的雅致与风流。这种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让历史变得亲切可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

初读之下,我立刻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我们穿梭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宋朝。他没有像教科书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时代的脉络,通过一种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读到某个朝代的变迁,我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情绪和百姓的喜怒哀乐。那种历史的温度感,是很多严肃史学著作所缺乏的。这种叙述风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使是对宋代历史不太了解的人,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对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总能展现出极高的思辨能力。他似乎不满足于仅仅复述“发生了什么”,更着重于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其深层影响是什么”。比如在探讨某一政策的推行与失败时,他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引用不同的史料相互印证,最后给出既有逻辑支撑又令人信服的观点。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挖掘,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只不过是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呈现了出来。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总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对历史的看法也因此更加立体和全面了。

评分

北大教授力作,老师推荐学生购买,内容很值得一读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到货非常快

评分

喜欢李国文老师的文章,很有味道!书质量很好!物美价廉!

评分

阅读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

评分

唐宋的历史文化总是很吸引人

评分

漫谈唐宋明清,倒过来清明宋唐读史,别样感觉。

评分

京东正版,值得信赖!最赞的是京东快递,头天订货次日就能收到!

评分

送货及时,包装很细心,商品的品质和书店是一样的。

评分

一部不错的好书,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