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彆剋斯坦(第2版)

烏茲彆剋斯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壯誌,蘇暢,吳宏偉 著
圖書標籤:
  • 烏茲彆剋斯坦
  • 中亞
  • 絲綢之路
  • 旅行
  • 文化
  • 曆史
  • 風土人情
  • 攝影
  • 遊記
  • 第二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1020
版次:2
商品編碼:1195771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列國誌·新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字數:35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烏茲彆剋斯坦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中亞文明古國,與中國有著悠久的往來。烏茲彆剋斯坦盛産黃金、棉花、石油和天然氣(譽稱黃、白、烏、藍四金之國)。本書全麵展示這個既保存古老文化,又樂於接受現代文明國度的曆史變遷與當今風貌。中烏兩國關係發展迅速,在能源、經貿等領域閤作不斷展開。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烏茲彆剋斯坦的政治、曆史、經濟、社會、文化、外交各方麵的情況。

作者簡介

孫壯誌,男,1966年生,黑龍江佳木斯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駐中國社會科學院紀檢組副組長,中國社科院監察局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社科院上海閤作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南開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法學博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社科院優秀青年稱號。曾任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中亞室主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中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中國委員、瑞典《中亞與高加索》雜誌中國編委。2011年獲得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國際政治、上海閤作組織、廉政理論與實踐。

蘇暢,1973年7月齣生,黑龍江拜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創新工程中亞學科執行研究員,中亞研究室副研究員。長期從事中亞與上海閤作組織研究。

吳宏偉,男,漢族,1959年10月生於湖北應縣,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當代中亞”學科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閤作組織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上海閤作組織發展報告》主編之一。1978年烏魯木齊鐵路局第四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語文係哈薩剋語專業,1982年畢業,獲哈薩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係,1988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8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從事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語言研究,先後擔任比較語言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從事中亞研究。1999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從事中亞與上海閤作組織研究。2004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政治專業,獲博士學位。2004年8月晉升研究員。長期從事突厥學、阿爾泰學及中亞與上海閤作組織研究。

目錄

導 言/1
第一章 概 覽/1
第一節 國土/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國土麵積/1
三 行政區劃/1
四 地形與氣候/8
五 國旗、國徽、國歌/10
第二節 人口與民族/11
一 人口/11
二 民族/14
三 語言/16
第三節 宗教與民俗/17
一 宗教/17
二 節日/22
三 民俗/23
第四節 特色資源/26
一 名勝古跡/26
二 著名城市/28
三 建築藝術/30
四 動植物資源/31
第二章 曆 史/33
第一節 古代史/33
一 遠古時期/33
二 早期國傢/35
三 伊斯蘭政權統治時期/37
四 烏茲彆剋民族的最終形成/41
第二節 近現代史/43
一 沙俄的徵服/43
二 蘇維埃政權的建立/44
三 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和加入蘇聯/45
第三節 蘇聯時期/46
一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政治體製/46
二 蘇聯時期的經濟發展/48
三 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49
四 從主權宣言到國傢獨立/52
第四節 著名曆史人物/57
一 軍事傢/57
二 科學傢、哲學傢/58
三 文學傢/59
第三章 政 治/61
第一節 國體與政體/61
一 政治體製的確立/61
二 穩步推進漸進式政治改革/65
三 實行新的選舉製度/67
第二節 總統/68
一 總統選舉/68
二 總統的職權/70
三 現任總統/72
第三節 國傢機構/74
一 內閣/74
二 地方權力機關/77
三 卡拉卡爾帕剋斯坦共和國的地位/79
第四節 立法機構/81
一 立法過程/81
二 曆屆議會選舉和組成/82
三 最高會議的産生和解散/84
四 議會權限和職能/85
五 議會活動/87
六 議會常設機構/88
第五節 憲法/89
一 製憲過程/89
二 憲法的基本內容/90
三 憲法的修改/92
第六節 司法機構/92
一 法院/93
二 檢察機關/94
第七節 政黨和社會組織/95
一 主要政黨和團體/95
二 社會組織/100
第四章 經 濟/109
第一節 經濟概況/109
一 經濟的恢復階段/109
二 快速增長的新階段/110
三 發展的前景與問題/113
第二節 經濟體製及其改革/114
一 基本經濟體製/114
二 經濟改革的原則/115
三 改革的進展/116
四 所有製改革和價格改革/118
第三節 部門經濟/121
一 工業/121
二 農業/127
三 建築與房地産業/128
四 交通運輸業/129
五 信息業/133
六 商業/134
七 旅遊業/135
第四節 財政與金融/138
一 財政貨幣政策/138
二 財政狀況/140
三 金融銀行體係/142
第五節 對外經濟關係/145
一 對外貿易/145
二 對外經濟閤作/152
第五章 軍 事/161
第一節 軍事政策和戰略/161
一 軍事政策/161
二 軍事戰略/162
三 軍事教育/164
第二節 武裝力量/165
一 兵役製度/165
二 軍種/166
三 軍費/167
第三節 對外軍事關係/168
一 與俄羅斯的軍事關係/168
二 與美國的軍事關係/169
三 與中國的軍事關係/172
四 與北約的軍事關係/172
第六章 社 會/175
第一節 國民生活/175
一 居民收入與消費/175
二 住房/178
三 就業/179
第二節 社會管理/180
一 社會保障/180
二 瑪哈拉的特殊作用/183
三 社會保險/185
四 以瑪哈拉為代錶的非政府組織的作用/187
五 維護社會治安/189
第三節 醫療衛生/190
一 發展概況/190
二 醫療改革/192
第四節 環境保護/193
一 環境狀況/193
二 環保政策與措施/195
第七章 文 化/199
第一節 教育/199
一 教育現狀/199
二 教育改革/206
三 存在的問題/207
第二節 科學技術/208
一 獨立初期的科技事業/208
二 科研成就/210
第三節 文學藝術/211
一 文化發展概況/212
二 文學/215
三 戲劇與電影/217
四 藝術/219
五 文化設施/221
第四節 體育/223
一 體育成就/224
二 體育機構/225
第五節 新聞齣版/226
一 報紙與通訊社/226
二 廣播與電視/228
三 齣版社/229
第八章 外 交/231
第一節 外交政策與倡議/231
一 外交政策/231
二 外交活動/233
三 重要外交倡議/235
第二節 與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傢的關係/238
一 與俄羅斯的關係/238
二 與中亞國傢的關係/245
三 與其他獨聯體國傢的關係/252
第三節 與亞洲國傢的關係/255
一 與西亞、北非國傢的關係/255
二 與亞太國傢的關係/259
三 與南亞國傢的關係/265
第四節 與歐美國傢的關係/269
一 與美國的關係/269
二 與德國的關係/276
三 與法國的關係/278
四 與英國的關係/279
五 與中東歐國傢的關係/280
六 與其他歐美國傢的關係/281
第五節 與中國的關係/283
一 對華政策/283
二 政治關係/284
三 經濟關係/287
四 人文領域的閤作/293
第六節 與國際組織的關係/294
一 與聯閤國的關係/294
二 與獨聯體的關係/296
三 與歐盟的關係/297
四 與上海閤作組織的關係/300
五 與其他國際組織的關係/306
大事紀年/317
參考文獻/323
索 引/329

前言/序言

導  言
烏茲彆剋斯坦共和國雖然與我國不直接接壤,但彼此都視對方為友好鄰邦,因為雙方有著數韆年的交往曆史。在中國的古籍上,可以找到不少關於烏茲彆剋斯坦古城的記載。西漢時期,張騫齣使西域,曾到過這一地區。此後,雙方人員、貿易往來比較頻繁。19世紀後半期沙皇俄國吞並中亞以後,雙方經貿和人文聯係中斷。1991年烏茲彆剋斯坦獨立,中國是較早承認該國獨立並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傢之一。20多年來,雙邊友好閤作關係不斷發展,雙方在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各領域的閤作都取得瞭豐碩的成果。
由於在100多年的時間裏相互隔絕,加上獨立時間不過20餘年,烏茲彆剋斯坦對我國很多人來說成瞭頗為神秘的地方。我國國內也沒有齣版過全麵介紹這個新鄰居的著作。本書實際上是要彌補這樣一個缺憾,希望通過專傢學者的客觀描述,給讀者展示烏茲彆剋斯坦的曆史風貌、政治變遷、對外交往、社會習俗、經濟發展、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麵的情況。
在1991年脫離蘇聯宣告獨立的中亞五國當中,烏茲彆剋斯坦共和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傢,當時有2520多萬居民。該國位居中亞的中南部,與哈薩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剋斯坦其他四個中亞國傢以及阿富汗為鄰,麵積44.89萬平方公裏,民族眾多,文化獨特。
烏茲彆剋斯坦是一個曆史悠久的美麗國度。早在2000多年以前,“絲綢之路”就把這塊土地同東西方的文明中心連接起來,成為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梁。烏茲彆剋斯坦的名城撒馬爾罕、塔什乾、希瓦、布哈拉,都曾是不同時期中亞文明的典型代錶。這裏曾生活過伊本·希拿、兀魯伯、納沃伊等為人類文明進步做齣重要貢獻的科學傢、文學傢。烏茲彆剋斯坦地跨阿姆河、锡爾河流域,自古就是比較富庶的地區,不僅商貿繁盛,還擁有眾多名勝古跡,被譽為印證中亞曆史、文化的“活的教科書和博物館”,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烏茲彆剋斯坦地理環境復雜多樣,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經濟和文化在中亞相對比較發達,農業和農業人口的比重很大。該國是三“金”之國,盛産被譽為“白金”的棉花,黃金儲藏和産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被稱為“藍金”的天然氣儲量也比較豐富。烏茲彆剋斯坦人民勤勞質樸,熱情好客。當地各民族居民和睦相處,烏茲彆剋族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3/4,保留瞭許多古老的習俗,也樂於接受現代文化。
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研究室的幾位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由孫壯誌統編、定稿。具體分工是:
孫壯誌:前言、第四、五、八章。
蘇暢:第一、二、六、七章及附錶。
吳宏偉:第三章。
作為一本通俗性和學術性兼備的工具書,本書主要運用綜閤與分析相結閤的方法,盡可能全麵反映烏茲彆剋斯坦各個領域的麵貌。本書特點一是資料新鮮,國內少見。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主要參閱瞭烏茲彆剋斯坦國內齣版的相關書籍、報紙雜誌,這些俄文書刊大部分是作者利用齣差的機會直接從烏茲彆剋斯坦國內購買的。烏茲彆剋斯坦駐中國大使館和中國駐烏茲彆剋斯坦大使館也給予瞭不少資料方麵的幫助。二是內容充實,結構閤理。雖然國內以前有一些關於烏茲彆剋斯坦的介紹,但是尚沒有專門介紹烏茲彆剋斯坦共和國綜閤情況的著作。本書是國內第一部關於烏茲彆剋斯坦的綜閤性著作,內容比較豐富,是一本具有工具書性質的著作,包含瞭從曆史、地理、政治、經濟、外交到人文、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大量材料。三是可讀性強,比較注重語言的流暢,同時也包含瞭作者長期研究烏茲彆剋斯坦的學術成果。本書對研究中亞問題的學者、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高等學校和其他單位對中亞地區有興趣的師生都有參考價值。
本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列國誌”項目的係列成果,它的完成得到瞭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的資助,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將其納入齣版計劃。本書的個彆章節參考瞭王沛主編的《中亞四國概況》中鬍紅萍、王鳴野等寫作的“烏茲彆剋斯坦”部分以及張寜的專著《烏茲彆剋斯坦獨立後的政治經濟發展》。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退休的陳聯璧研究員和中國石油大學的講師靳芳為本書的寫作提供瞭一些基本資料和修改意見。在此一並錶示深深的謝意。
由於烏茲彆剋斯坦國內形勢變化比較快,能夠搜集到的第一手資料相對不足,此次修訂盡管作者盡瞭最大努力,但是因條件和水平所限,難免會齣現疏漏甚至錯誤,敬請讀者指正。

絲路古韻與現代脈動:中亞腹地的多元交響 (這是一部關於中亞其他國傢或區域的詳盡介紹性書籍的簡介,聚焦於文化、曆史、地緣政治及社會變遷,但完全不涉及烏茲彆剋斯坦的具體內容。) --- 書名:絲路古韻與現代脈動:中亞腹地的多元交響(暫定)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訪瞭被譽為“世界十字路口”的中亞腹地,聚焦於地理上緊鄰烏茲彆剋斯坦的鄰國以及更廣闊的中亞地區。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紮實的史料分析和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深刻洞察,本書旨在描繪齣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在曆史長河中如何吸收、融閤、並最終形成其獨特的文化麵貌,以及在後蘇聯時代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部分:大地的脈絡與文明的搖籃 本部分將讀者帶入中亞的地理與地質圖景之中。我們將詳細解析哈薩剋斯坦遼闊的草原、吉爾吉斯斯坦雄偉的天山山脈以及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沙漠的神秘麵紗。重點探討河流係統(如锡爾河和阿姆河的支流,但不涉及烏茲彆剋斯坦境內河段)如何塑造瞭綠洲文明的生存基礎,以及極端多變的氣候條件如何催生瞭遊牧文化與定居文化的長期互動。 曆史追溯部分將聚焦於古代粟特人的商業網絡——不著重描寫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地的曆史,而是詳述其在塔吉剋斯坦山地和哈薩剋斯坦南部城市留下的貿易驛站和文化遺産。我們將梳理波斯薩珊王朝、笈多王朝對該地區的早期影響,以及玄奘西行途中記錄下的諸多不為人知的信仰中心。此外,對匈奴、白匈奴(嚄嗒)等早期遊牧部落在中亞廣袤地帶的遷徙路徑及其對區域政治格局的重塑作用,將給予充分的篇幅。 第二部分:帝國的更迭與信仰的交融 中亞的曆史是帝國興衰的舞颱。本部分重點剖析瞭塑造瞭非烏茲彆剋文化圈的幾次關鍵曆史轉摺。 突厥汗國的崛起與東進: 詳述後突厥汗國時期,特彆是後突厥汗國時期,突厥語族群如何從阿爾泰山脈嚮西擴散,在哈薩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定居點建立起最早的部落聯盟結構。 伊斯蘭化的多維路徑: 探討阿拉伯哈裏發國東擴後,伊斯蘭教是如何通過貿易路綫和宗教人士,逐步滲透到塔吉剋斯坦帕米爾高原的伊斯蘭教蘇菲派分支(如伊斯瑪儀派)以及土庫曼斯坦的阿剋哈爾部落文化中。這部分將與該地區原有的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和佛教信仰體係進行對比分析,展示信仰融閤的復雜性。 帖木兒帝國衰落後的遺産: 在帖木兒帝國(注:雖然其核心位於今烏茲彆剋斯坦境內,但本書將聚焦其對周邊政權的遺留影響)分裂後,哈薩剋汗國的獨立建構、浩罕汗國在費爾乾納盆地邊緣地帶的早期發展,以及布哈拉汗國在北部邊境(不涉及其核心城市)的權力擴張,構成瞭16至18世紀中亞權力真空下的地緣政治博弈。 第三部分:沙俄的介入與蘇聯模式的遺産 本部分聚焦於近代史上對中亞影響最為深遠的兩個外部力量。 沙俄的“大博弈”與徵服: 詳細描述沙皇俄國對中亞的軍事蠶食過程,重點分析俄軍如何通過阿姆河上遊地區(不涉及烏茲彆剋斯坦境內河段)的戰略部署,最終控製瞭土庫曼斯坦的裏海沿岸和哈薩剋斯坦的南部要塞。探討俄國殖民政策對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特彆是棉花種植業的推廣及其對生態環境的長期影響。 蘇聯時代的集體化與身份重塑: 深入研究蘇聯時期在哈薩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推行的“定居化”運動和集體農莊製度,及其如何重塑瞭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彆分析吉爾吉斯斯坦在蘇聯語境下語言拉丁化、西裏爾化再到斯拉夫化進程中的文化張力。此外,對蘇聯時期在中亞地區設立的軍事基地和核試驗場(如哈薩剋斯坦的拜科努爾和塞米巴拉金斯剋試驗場)的社會、環境遺留問題進行批判性審視。 第四部分:獨立後的地緣政治與當代挑戰 1991年後的中亞五國(不含烏茲彆剋斯坦)各自走上瞭不同的發展道路。 能源與貿易格局: 探討土庫曼斯坦作為“天然氣儲備國”在地緣政治中的獨特地位,其與俄羅斯、中國及歐洲在天然氣管道鋪設上的復雜談判策略。分析哈薩剋斯坦作為內陸國,如何利用其石油資源,積極發展橫貫歐亞的交通走廊,並嘗試成為該地區金融中心。 身份政治與跨界挑戰: 聚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剋斯坦在後蘇聯時代麵臨的民族認同、水資源分配衝突以及跨界安全問題。詳細分析費爾乾納盆地周邊(主要指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剋斯坦一側)的邊界劃分遺留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社會變遷與未來展望: 分析宗教的復興(如塔吉剋斯坦的伊斯蘭復興思潮的特點),青年的城市化趨勢,以及該地區在環境治理、反腐敗和民主化進程中遇到的本土化難題。本書最後展望瞭在中美俄三國角力背景下,中亞腹地未來幾十年可能形成的新興區域閤作模式與文化走嚮。 --- 本書特色: 宏大敘事與微觀案例結閤: 不僅梳理瞭曆史大事件,更通過對特定部落、村莊和當代知識分子訪談,展現瞭中亞社會深層的文化肌理。 地緣政治的精細刻畫: 摒棄傳統地緣政治的簡單標簽,深入分析瞭五國在獨立後如何運用其地理區位優勢,在全球化浪潮中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跨學科視角: 融閤瞭曆史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等多重視角,力求提供一個立體、多維度的中亞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是一本需要耐心的書。它的信息量之龐大,涉及的領域之廣闊,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從古代遊牧民族的遷徙路綫到蘇聯時期的人口強製遷移政策,再到獨立後的經濟私有化浪潮,幾乎每一個曆史斷層都被作者剖析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毋庸置疑,引用瞭大量來自俄語、波斯語甚至本地語言的一手資料,這為讀者提供瞭極高的可信度。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傳統文化與全球化衝擊之間微妙平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寶庫。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曆史上的權力真空期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輕易下結論的審慎態度,很多關鍵的轉摺點,作者都呈現瞭多重可能性,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唯一的“挑剔”在於,裝幀設計略顯樸素,對於如此厚重的內容,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封麵設計或許能讓它在書店裏更受矚目。

評分

這本關於中亞腹地的巨著,簡直是一幅色彩斑斕的曆史長捲,翻開它,仿佛瞬間就被捲入瞭絲綢之路的塵土飛揚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於撒馬爾罕、布哈拉這些古老城邦的興衰更迭,描繪得絲絲入扣,讓人仿佛能聞到韆年香料的氣息。尤其是關於帖木兒帝國的興起與衰落那幾章,史料的梳理之紮實,論證之嚴謹,絕對稱得上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融入的人文關懷,那些關於蘇菲派神秘主義在當地社會的影響,以及傳統手工藝(比如著名的伊卡特絲綢)如何在現代衝擊下掙紮求存的描寫,讓冰冷的史實瞬間有瞭溫度和血肉。書中對建築藝術的分析也頗為獨到,那些藍色穹頂下的幾何美學,被解析得清晰透徹,即便是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領略到其深邃的文化內涵。不過,對於當代政治經濟環境的著墨稍顯保守,或許是礙於信息獲取的難度,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研究該地區曆史地理的必讀之作。整體而言,這是一次深入中亞心髒地帶的精彩精神漫遊。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片“內陸深處”的興趣並不濃厚,總覺得它似乎總是被夾在俄國和中國的巨大陰影之下,缺乏獨立的聲音。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調,重新發現瞭這片土地上獨有的光芒。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的精力走訪田野,書中那些關於傢庭結構、婚喪嫁娶習俗的細緻描摹,充滿瞭生活的氣息,讓人感到親切而非遙遠。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宗教復興運動的分析持有一種審慎而富有洞察力的態度,既看到瞭其社會動員力,也清晰地指齣瞭其內在的矛盾與張力,沒有簡單地貼上“極端”或“進步”的標簽。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在描述古城遺跡的滄桑時,語調沉穩而肅穆;而在講述現代都市的變遷時,又顯得輕快而充滿活力。這是一本不僅讓你“知道”這個國傢,更讓你“感受”這個國傢的絕佳讀物,絕對是旅行者和曆史愛好者案頭必備的指南針。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正在尋找關於後蘇聯時代中亞國傢轉型的深度分析材料。坦白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之高,最初讓我有些招架不住,但一旦沉下心來仔細研讀,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作者在處理民族構成、語言演變這些復雜議題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超然的客觀立場,避免瞭常見的宏大敘事陷阱。書中對自然環境,特彆是費爾乾納盆地的水資源分配和環境挑戰的討論,簡直是點睛之筆,深刻揭示瞭該地區地緣政治博弈的底層邏輯。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地方誌軼聞和人物小傳,它們如同散落在宏大曆史敘事中的珍珠,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人情味。比如關於一位普通棉農傢庭在集體化時期的生活側寫,那種對個體命運的關懷,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唯一的遺憾是,地圖冊部分的設計略顯陳舊,希望在未來修訂中能加入更多現代GIS技術支持的可視化圖錶,那將極大地提升理解效率。

評分

讀完此書,我對於“中亞之心”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地緣政治符號,而是一個由無數鮮活生命和復雜曆史交織而成的立體空間。作者的敘事技巧高超,擅長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突然切入一個極富畫麵感的細節,比如某位曆史人物在做齣關鍵決策時的內心掙紮,或是某段關鍵條約簽訂時的環境描寫,使得枯燥的政治史變得引人入勝。書中對於中亞各國之間(不僅僅是鄰國間的關係,更包括曆史上不同汗國和蘇丹國之間的角力)復雜互動的梳理,極為清晰有力,一掃過去我們對這一地區“鐵闆一塊”的誤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理解一個非西方核心敘事視角的絕佳入口,讓我們能夠跳齣熟悉的框架,去審視人類文明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生存智慧。這絕對是一部需要反復閱讀、常讀常新的重量級作品,它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乎一本“入門”讀物應有的範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