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第2版)

乌兹别克斯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壮志,苏畅,吴宏伟 著
图书标签:
  • 乌兹别克斯坦
  • 中亚
  • 丝绸之路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风土人情
  • 摄影
  • 游记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102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577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列国志·新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3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中亚文明古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往来。乌兹别克斯坦盛产黄金、棉花、石油和天然气(誉称黄、白、乌、蓝四金之国)。本书全面展示这个既保存古老文化,又乐于接受现代文明国度的历史变迁与当今风貌。中乌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在能源、经贸等领域合作不断展开。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的情况。

作者简介

孙壮志,男,1966年生,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副组长,中国社科院监察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南开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社科院优秀青年称号。曾任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中亚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中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国委员、瑞典《中亚与高加索》杂志中国编委。2011年获得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政治、上海合作组织、廉政理论与实践。

苏畅,1973年7月出生,黑龙江拜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创新工程中亚学科执行研究员,中亚研究室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中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

吴宏伟,男,汉族,1959年10月生于湖北应县,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当代中亚”学科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主编之一。1978年乌鲁木齐铁路局第四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哈萨克语专业,1982年毕业,获哈萨克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8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研究,先后担任比较语言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从事中亚研究。199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从事中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政治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8月晋升研究员。长期从事突厥学、阿尔泰学及中亚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

目录

导 言/1
第一章 概 览/1
第一节 国土/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国土面积/1
三 行政区划/1
四 地形与气候/8
五 国旗、国徽、国歌/10
第二节 人口与民族/11
一 人口/11
二 民族/14
三 语言/16
第三节 宗教与民俗/17
一 宗教/17
二 节日/22
三 民俗/23
第四节 特色资源/26
一 名胜古迹/26
二 著名城市/28
三 建筑艺术/30
四 动植物资源/31
第二章 历 史/33
第一节 古代史/33
一 远古时期/33
二 早期国家/35
三 伊斯兰政权统治时期/37
四 乌兹别克民族的最终形成/41
第二节 近现代史/43
一 沙俄的征服/43
二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44
三 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和加入苏联/45
第三节 苏联时期/46
一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政治体制/46
二 苏联时期的经济发展/48
三 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49
四 从主权宣言到国家独立/52
第四节 著名历史人物/57
一 军事家/57
二 科学家、哲学家/58
三 文学家/59
第三章 政 治/61
第一节 国体与政体/61
一 政治体制的确立/61
二 稳步推进渐进式政治改革/65
三 实行新的选举制度/67
第二节 总统/68
一 总统选举/68
二 总统的职权/70
三 现任总统/72
第三节 国家机构/74
一 内阁/74
二 地方权力机关/77
三 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的地位/79
第四节 立法机构/81
一 立法过程/81
二 历届议会选举和组成/82
三 最高会议的产生和解散/84
四 议会权限和职能/85
五 议会活动/87
六 议会常设机构/88
第五节 宪法/89
一 制宪过程/89
二 宪法的基本内容/90
三 宪法的修改/92
第六节 司法机构/92
一 法院/93
二 检察机关/94
第七节 政党和社会组织/95
一 主要政党和团体/95
二 社会组织/100
第四章 经 济/109
第一节 经济概况/109
一 经济的恢复阶段/109
二 快速增长的新阶段/110
三 发展的前景与问题/113
第二节 经济体制及其改革/114
一 基本经济体制/114
二 经济改革的原则/115
三 改革的进展/116
四 所有制改革和价格改革/118
第三节 部门经济/121
一 工业/121
二 农业/127
三 建筑与房地产业/128
四 交通运输业/129
五 信息业/133
六 商业/134
七 旅游业/135
第四节 财政与金融/138
一 财政货币政策/138
二 财政状况/140
三 金融银行体系/142
第五节 对外经济关系/145
一 对外贸易/145
二 对外经济合作/152
第五章 军 事/161
第一节 军事政策和战略/161
一 军事政策/161
二 军事战略/162
三 军事教育/164
第二节 武装力量/165
一 兵役制度/165
二 军种/166
三 军费/167
第三节 对外军事关系/168
一 与俄罗斯的军事关系/168
二 与美国的军事关系/169
三 与中国的军事关系/172
四 与北约的军事关系/172
第六章 社 会/175
第一节 国民生活/175
一 居民收入与消费/175
二 住房/178
三 就业/179
第二节 社会管理/180
一 社会保障/180
二 玛哈拉的特殊作用/183
三 社会保险/185
四 以玛哈拉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187
五 维护社会治安/189
第三节 医疗卫生/190
一 发展概况/190
二 医疗改革/192
第四节 环境保护/193
一 环境状况/193
二 环保政策与措施/195
第七章 文 化/199
第一节 教育/199
一 教育现状/199
二 教育改革/206
三 存在的问题/207
第二节 科学技术/208
一 独立初期的科技事业/208
二 科研成就/210
第三节 文学艺术/211
一 文化发展概况/212
二 文学/215
三 戏剧与电影/217
四 艺术/219
五 文化设施/221
第四节 体育/223
一 体育成就/224
二 体育机构/225
第五节 新闻出版/226
一 报纸与通讯社/226
二 广播与电视/228
三 出版社/229
第八章 外 交/231
第一节 外交政策与倡议/231
一 外交政策/231
二 外交活动/233
三 重要外交倡议/235
第二节 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238
一 与俄罗斯的关系/238
二 与中亚国家的关系/245
三 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关系/252
第三节 与亚洲国家的关系/255
一 与西亚、北非国家的关系/255
二 与亚太国家的关系/259
三 与南亚国家的关系/265
第四节 与欧美国家的关系/269
一 与美国的关系/269
二 与德国的关系/276
三 与法国的关系/278
四 与英国的关系/279
五 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280
六 与其他欧美国家的关系/281
第五节 与中国的关系/283
一 对华政策/283
二 政治关系/284
三 经济关系/287
四 人文领域的合作/293
第六节 与国际组织的关系/294
一 与联合国的关系/294
二 与独联体的关系/296
三 与欧盟的关系/297
四 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300
五 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关系/306
大事纪年/317
参考文献/323
索 引/329

前言/序言

导  言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虽然与我国不直接接壤,但彼此都视对方为友好邻邦,因为双方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历史。在中国的古籍上,可以找到不少关于乌兹别克斯坦古城的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过这一地区。此后,双方人员、贸易往来比较频繁。19世纪后半期沙皇俄国吞并中亚以后,双方经贸和人文联系中断。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中国是较早承认该国独立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20多年来,双边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相互隔绝,加上独立时间不过20余年,乌兹别克斯坦对我国很多人来说成了颇为神秘的地方。我国国内也没有出版过全面介绍这个新邻居的著作。本书实际上是要弥补这样一个缺憾,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客观描述,给读者展示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风貌、政治变迁、对外交往、社会习俗、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1991年脱离苏联宣告独立的中亚五国当中,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当时有2520多万居民。该国位居中亚的中南部,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其他四个中亚国家以及阿富汗为邻,面积44.89万平方公里,民族众多,文化独特。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美丽国度。早在2000多年以前,“丝绸之路”就把这块土地同东西方的文明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乌兹别克斯坦的名城撒马尔罕、塔什干、希瓦、布哈拉,都曾是不同时期中亚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曾生活过伊本·希拿、兀鲁伯、纳沃伊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乌兹别克斯坦地跨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自古就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不仅商贸繁盛,还拥有众多名胜古迹,被誉为印证中亚历史、文化的“活的教科书和博物馆”,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乌兹别克斯坦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和文化在中亚相对比较发达,农业和农业人口的比重很大。该国是三“金”之国,盛产被誉为“白金”的棉花,黄金储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被称为“蓝金”的天然气储量也比较丰富。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当地各民族居民和睦相处,乌兹别克族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3/4,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也乐于接受现代文化。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共同撰写,由孙壮志统编、定稿。具体分工是:
孙壮志:前言、第四、五、八章。
苏畅:第一、二、六、七章及附表。
吴宏伟:第三章。
作为一本通俗性和学术性兼备的工具书,本书主要运用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全面反映乌兹别克斯坦各个领域的面貌。本书特点一是资料新鲜,国内少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阅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出版的相关书籍、报纸杂志,这些俄文书刊大部分是作者利用出差的机会直接从乌兹别克斯坦国内购买的。乌兹别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和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也给予了不少资料方面的帮助。二是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虽然国内以前有一些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介绍,但是尚没有专门介绍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综合情况的著作。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综合性著作,内容比较丰富,是一本具有工具书性质的著作,包含了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外交到人文、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大量材料。三是可读性强,比较注重语言的流畅,同时也包含了作者长期研究乌兹别克斯坦的学术成果。本书对研究中亚问题的学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高等学校和其他单位对中亚地区有兴趣的师生都有参考价值。
本书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项目的系列成果,它的完成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资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其纳入出版计划。本书的个别章节参考了王沛主编的《中亚四国概况》中胡红萍、王鸣野等写作的“乌兹别克斯坦”部分以及张宁的专著《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退休的陈联璧研究员和中国石油大学的讲师靳芳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些基本资料和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形势变化比较快,能够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相对不足,此次修订尽管作者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因条件和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疏漏甚至错误,敬请读者指正。

丝路古韵与现代脉动:中亚腹地的多元交响 (这是一部关于中亚其他国家或区域的详尽介绍性书籍的简介,聚焦于文化、历史、地缘政治及社会变迁,但完全不涉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具体内容。) --- 书名:丝路古韵与现代脉动:中亚腹地的多元交响(暂定)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访了被誉为“世界十字路口”的中亚腹地,聚焦于地理上紧邻乌兹别克斯坦的邻国以及更广阔的中亚地区。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扎实的史料分析和对当代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本书旨在描绘出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吸收、融合、并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以及在后苏联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部分:大地的脉络与文明的摇篮 本部分将读者带入中亚的地理与地质图景之中。我们将详细解析哈萨克斯坦辽阔的草原、吉尔吉斯斯坦雄伟的天山山脉以及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的神秘面纱。重点探讨河流系统(如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支流,但不涉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河段)如何塑造了绿洲文明的生存基础,以及极端多变的气候条件如何催生了游牧文化与定居文化的长期互动。 历史追溯部分将聚焦于古代粟特人的商业网络——不着重描写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的历史,而是详述其在塔吉克斯坦山地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留下的贸易驿站和文化遗产。我们将梳理波斯萨珊王朝、笈多王朝对该地区的早期影响,以及玄奘西行途中记录下的诸多不为人知的信仰中心。此外,对匈奴、白匈奴(嚄嗒)等早期游牧部落在中亚广袤地带的迁徙路径及其对区域政治格局的重塑作用,将给予充分的篇幅。 第二部分:帝国的更迭与信仰的交融 中亚的历史是帝国兴衰的舞台。本部分重点剖析了塑造了非乌兹别克文化圈的几次关键历史转折。 突厥汗国的崛起与东进: 详述后突厥汗国时期,特别是后突厥汗国时期,突厥语族群如何从阿尔泰山脉向西扩散,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定居点建立起最早的部落联盟结构。 伊斯兰化的多维路径: 探讨阿拉伯哈里发国东扩后,伊斯兰教是如何通过贸易路线和宗教人士,逐步渗透到塔吉克斯坦帕米尔高原的伊斯兰教苏菲派分支(如伊斯玛仪派)以及土库曼斯坦的阿克哈尔部落文化中。这部分将与该地区原有的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和佛教信仰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展示信仰融合的复杂性。 帖木儿帝国衰落后的遗产: 在帖木儿帝国(注:虽然其核心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但本书将聚焦其对周边政权的遗留影响)分裂后,哈萨克汗国的独立建构、浩罕汗国在费尔干纳盆地边缘地带的早期发展,以及布哈拉汗国在北部边境(不涉及其核心城市)的权力扩张,构成了16至18世纪中亚权力真空下的地缘政治博弈。 第三部分:沙俄的介入与苏联模式的遗产 本部分聚焦于近代史上对中亚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外部力量。 沙俄的“大博弈”与征服: 详细描述沙皇俄国对中亚的军事蚕食过程,重点分析俄军如何通过阿姆河上游地区(不涉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河段)的战略部署,最终控制了土库曼斯坦的里海沿岸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要塞。探讨俄国殖民政策对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棉花种植业的推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苏联时代的集体化与身份重塑: 深入研究苏联时期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推行的“定居化”运动和集体农庄制度,及其如何重塑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分析吉尔吉斯斯坦在苏联语境下语言拉丁化、西里尔化再到斯拉夫化进程中的文化张力。此外,对苏联时期在中亚地区设立的军事基地和核试验场(如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和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的社会、环境遗留问题进行批判性审视。 第四部分:独立后的地缘政治与当代挑战 1991年后的中亚五国(不含乌兹别克斯坦)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能源与贸易格局: 探讨土库曼斯坦作为“天然气储备国”在地缘政治中的独特地位,其与俄罗斯、中国及欧洲在天然气管道铺设上的复杂谈判策略。分析哈萨克斯坦作为内陆国,如何利用其石油资源,积极发展横贯欧亚的交通走廊,并尝试成为该地区金融中心。 身份政治与跨界挑战: 聚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后苏联时代面临的民族认同、水资源分配冲突以及跨界安全问题。详细分析费尔干纳盆地周边(主要指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侧)的边界划分遗留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社会变迁与未来展望: 分析宗教的复兴(如塔吉克斯坦的伊斯兰复兴思潮的特点),青年的城市化趋势,以及该地区在环境治理、反腐败和民主化进程中遇到的本土化难题。本书最后展望了在中美俄三国角力背景下,中亚腹地未来几十年可能形成的新兴区域合作模式与文化走向。 --- 本书特色: 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结合: 不仅梳理了历史大事件,更通过对特定部落、村庄和当代知识分子访谈,展现了中亚社会深层的文化肌理。 地缘政治的精细刻画: 摒弃传统地缘政治的简单标签,深入分析了五国在独立后如何运用其地理区位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多重视角,力求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亚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亚腹地的巨著,简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翻开它,仿佛瞬间就被卷入了丝绸之路的尘土飞扬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撒马尔罕、布哈拉这些古老城邦的兴衰更迭,描绘得丝丝入扣,让人仿佛能闻到千年香料的气息。尤其是关于帖木儿帝国的兴起与衰落那几章,史料的梳理之扎实,论证之严谨,绝对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融入的人文关怀,那些关于苏菲派神秘主义在当地社会的影响,以及传统手工艺(比如著名的伊卡特丝绸)如何在现代冲击下挣扎求存的描写,让冰冷的史实瞬间有了温度和血肉。书中对建筑艺术的分析也颇为独到,那些蓝色穹顶下的几何美学,被解析得清晰透彻,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不过,对于当代政治经济环境的着墨稍显保守,或许是碍于信息获取的难度,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研究该地区历史地理的必读之作。整体而言,这是一次深入中亚心脏地带的精彩精神漫游。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需要耐心的书。它的信息量之庞大,涉及的领域之广阔,远超我最初的预期。从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路线到苏联时期的人口强制迁移政策,再到独立后的经济私有化浪潮,几乎每一个历史断层都被作者剖析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引用了大量来自俄语、波斯语甚至本地语言的一手资料,这为读者提供了极高的可信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冲击之间微妙平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库。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上的权力真空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轻易下结论的审慎态度,很多关键的转折点,作者都呈现了多重可能性,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唯一的“挑剔”在于,装帧设计略显朴素,对于如此厚重的内容,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封面设计或许能让它在书店里更受瞩目。

评分

读完此书,我对于“中亚之心”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地缘政治符号,而是一个由无数鲜活生命和复杂历史交织而成的立体空间。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擅长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突然切入一个极富画面感的细节,比如某位历史人物在做出关键决策时的内心挣扎,或是某段关键条约签订时的环境描写,使得枯燥的政治史变得引人入胜。书中对于中亚各国之间(不仅仅是邻国间的关系,更包括历史上不同汗国和苏丹国之间的角力)复杂互动的梳理,极为清晰有力,一扫过去我们对这一地区“铁板一块”的误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一个非西方核心叙事视角的绝佳入口,让我们能够跳出熟悉的框架,去审视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存智慧。这绝对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重量级作品,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乎一本“入门”读物应有的范畴。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片“内陆深处”的兴趣并不浓厚,总觉得它似乎总是被夹在俄国和中国的巨大阴影之下,缺乏独立的声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重新发现了这片土地上独有的光芒。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走访田野,书中那些关于家庭结构、婚丧嫁娶习俗的细致描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非遥远。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宗教复兴运动的分析持有一种审慎而富有洞察力的态度,既看到了其社会动员力,也清晰地指出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没有简单地贴上“极端”或“进步”的标签。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在描述古城遗迹的沧桑时,语调沉稳而肃穆;而在讲述现代都市的变迁时,又显得轻快而充满活力。这是一本不仅让你“知道”这个国家,更让你“感受”这个国家的绝佳读物,绝对是旅行者和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的指南针。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寻找关于后苏联时代中亚国家转型的深度分析材料。坦白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之高,最初让我有些招架不住,但一旦沉下心来仔细研读,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作者在处理民族构成、语言演变这些复杂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超然的客观立场,避免了常见的宏大叙事陷阱。书中对自然环境,特别是费尔干纳盆地的水资源分配和环境挑战的讨论,简直是点睛之笔,深刻揭示了该地区地缘政治博弈的底层逻辑。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地方志轶闻和人物小传,它们如同散落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珍珠,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人情味。比如关于一位普通棉农家庭在集体化时期的生活侧写,那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唯一的遗憾是,地图册部分的设计略显陈旧,希望在未来修订中能加入更多现代GIS技术支持的可视化图表,那将极大地提升理解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