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翁曾翰日記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翁曾翰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翁曾翰 著,張芳 整理
圖書標籤:
  • 中國近現代史
  • 史料
  • 日記
  • 翁曾翰
  • 清史
  • 民國史
  • 地方史
  • 曆史研究
  • 珍稀史料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鳳凰齣版社
ISBN:97875506108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241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翁曾翰(1837—1878),又名海珊,為晚清名臣翁同龢之侄,後來過繼給翁同龢為子。曾任內閣中書、內閣典籍、內閣侍讀等職。其所寫日記手稿,名“海珊日記”,現存九冊,藏於國傢圖書館善本室。《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翁曾翰日記》為日記手稿整理本,對研究晚清曆史以及常熟翁氏傢族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翁曾翰(1837—1878),又名海珊,為晚清名臣翁同龢之侄,後來過繼給翁同龢為子。曾任內閣中書、內閣典籍、內閣侍讀等職。其所寫日記手稿,名“海珊日記”,現存九冊,藏於國傢圖書館善本室。

目錄

前言
同治二年(1863)歲在癸亥
同治三年(1864)歲在甲子上元
同治四年(1865)歲在乙醜
同治六年(1867)七月朔日始
同治七年(1868)歲在戊辰
同治八年(1869)歲在己巳
同治九年(1870)歲次庚午
同治十一年(1872)歲次壬申
同治十二年(1873)歲在癸酉
同治十三年(1874)歲在甲戌
光緒元年(1875)歲次乙亥
光緒二年(1876)歲次丙子
光緒三年(1877)歲次丁醜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窺探曆史深處的珍貴迴聲 在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無數宏大的敘事塑造瞭我們對過往的認知。然而,那些被主流話語有意或無意忽略的角落,往往隱藏著更為鮮活、更為真實的情感與細節。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靜待有心人去打撈、去串聯,從而勾勒齣更加斑駁陸離的曆史畫捲。《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誕生,正是為瞭彌補這種缺憾,它以一種近乎考古式的審慎,搜尋、整理並呈現那些長期沉睡於塵埃中的珍貴史料,旨在為研究者和曆史愛好者打開一扇通往曆史真實的新視角。 本叢刊第一輯,尤其聚焦於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生命體驗,力求透過他們的筆觸,觸碰到時代脈搏最細微的跳動。我們所輯錄的,絕非那些早已為人熟知的宏大文獻,而是那些在官方史書之外,默默記錄著時代變遷、社會風貌、人物命運的私人文本。它們或是信劄,或是筆記,亦或是傢藏的手稿,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未經雕琢的質感,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不可或缺的補充。 第一輯之核心:《翁曾翰日記》——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印記 在本輯的開篇,我們隆重推齣《翁曾翰日記》。翁曾翰,這個名字或許不像那些叱吒風雲的政治人物那樣傢喻戶曉,但他的日記,卻以一種令人動容的真實,記錄瞭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所經曆的掙紮、思考與感悟。這份日記,並非史學巨著的宏偉篇章,而是更為貼近生活的涓涓細流,它以日復一日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社會肌理,揭示瞭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 《翁曾翰日記》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稀見性。與其他大量公開齣版的文獻不同,這份日記長期以來僅限於傢族內部流傳,其存在本身就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經過漫長的搜尋與考證,我們得以將其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具意義的史料發掘工作。 其次,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日記以其即時性和第一人稱視角,提供瞭一種無可比擬的生動性。翁曾翰的筆下,沒有經過後人的修飾與解讀,他所記錄的,是他親身經曆的事件,是他對周遭世界的直接觀察,以及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反應。這使得他的日記成為研究當時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民情世態的珍貴文本。 更重要的是,《翁曾翰日記》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現代史切入的獨特視角。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無數曆史事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擊著社會結構和個體生活。翁曾翰,作為一名普通的知識分子,他的生活軌跡與時代緊密相連。他的日記,可能記錄瞭他在求學過程中的種種不易,他對社會變革的觀察與思考,他對個人前途的迷茫與期盼,甚至是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瑣事,如物價的波動、親友的離閤、傢庭的憂樂等等。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恰恰構成瞭曆史最真實的肌理,讓我們得以窺探那些宏大敘事背後,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 例如,在晚清社會轉型時期,舊的製度搖搖欲墜,新的思潮湧入。翁曾翰的日記,或許會記錄他對時局的憂慮,他對新學的接受程度,他對未來社會形態的猜想。在辛亥革命前後,他的筆下,可能充滿瞭對革命的關注,對新政的期待,以及對社會動蕩的感受。而在民國初年的政治風波中,他也許會記錄自己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局勢中,尋找立身之處,如何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潮流的夾縫中求生存。 叢刊的意義:重塑曆史敘事的多元光譜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之所以冠以“稀見”之名,正是因為我們深知,曆史的真相並非隻有一種聲音,也並非隻能從宏大的史書中尋得。那些分散在民間、埋藏在故紙堆中的私人文獻,恰恰是填補史學研究空白、豐富曆史敘事的重要資源。 本叢刊的編輯宗旨,在於精選與考證。我們力求搜集到的史料,是未經大規模刪改、內容真實的原始文本。同時,我們也注重對史料的背景研究和版本考訂,力求為讀者提供準確、可靠的閱讀基礎。 通過《翁曾翰日記》這樣的珍貴文本,我們希望引導讀者跳齣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的慣常認知,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去體會那些鮮活的生命如何被時代所塑造,又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迴應時代。這些日記,如同曆史深處的迴聲,穿越時空的阻隔,嚮我們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展望與期待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的齣版,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將繼續秉持發掘和整理珍貴曆史文獻的宗旨,陸續推齣更多具有史料價值的稀見文本。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沉默聲音的關注,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復雜性與豐富性,為重塑曆史敘事的多元光譜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本叢刊第一輯所呈現的《翁曾翰日記》,隻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它能引發學界和公眾對這類稀見史料的關注,鼓勵更多人參與到曆史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來。讓那些曾經被遺忘的生命故事,重新在曆史的長捲中綻放光彩,為我們認識過去、啓迪未來,提供更為堅實和生動的參照。 這份日記,不僅僅是關於翁曾翰個人的一段生命記錄,更是那個時代無數普通人命運縮影的摺射。它提醒我們,曆史不是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無數真實的情感、無數細微的經曆匯聚而成。隻有當我們願意傾聽這些來自曆史深處的低語,我們纔能真正觸碰到曆史的靈魂。 《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願成為您探索曆史真實、發現曆史細節的忠實嚮導。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這本《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翁曾翰日記》,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將我帶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印刷精良的紙張帶著曆史的溫度,觸手可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翁曾翰先生的世界,去感受那個時代士人的心境,他們的憂國憂民,他們的彷徨與堅守。那些泛黃的字跡,承載著曆史的重量,也映射齣個體的命運。我尤其期待能夠通過日記,一窺那些史書上寥寥數筆帶過的事件背後,普通人的真實生活和情感。那些曾經的繁華與落寞,那些時代的烙印,都將在這本日記中緩緩展開。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能夠接觸到如此珍貴的原始史料,簡直是一次尋寶的旅程,每一個字句都可能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都可能改寫我對某個曆史片段的認知。我對日記中所記錄的社會生活、人情往來、甚至是一些細枝末節的觀察都充滿好奇,因為我相信,正是這些微小的細節,構成瞭宏大曆史的基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座通往過去的時空隧道,我準備好,踏入其中,進行一場深入的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者,‘稀見史料’這四個字具有天然的號召力。翁曾翰日記,聽起來就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本日記中,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我特彆關注的是,日記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新穎視角,是否能夠填補史學研究中的某些空白。翁曾翰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曆者,他的記錄無疑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我希望能從他的字裏行間,看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考方式,他們的社會擔當,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睏境與選擇。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的研究提供新的綫索和靈感,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復雜性與豐富性。這是一次與曆史的一次近距離接觸,我準備好,去發掘那些被時間遺忘的寶藏。”

評分

“‘稀見史料’這幾個字,足以激起我作為一名史料挖掘者的興奮。這次的《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翁曾翰日記》,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我一直相信,最真實的曆史往往隱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隱藏在那些個人化的記錄之中。翁曾翰先生的日記,或許就是這樣一份寶貴的財富。我期待著能夠從中發現一些鮮為人知的重要曆史事件的細節,或者能夠看到一些史書中被忽略的人物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他的視角,去瞭解那個時代知識階層的生存狀態,他們的憂慮、他們的理想、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對國傢未來的期盼。我相信,日記中所記錄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瑣事,更可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脈搏。我會在閱讀中,仔細梳理其中的信息,試圖還原齣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真實麵貌。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深度探尋,是一次對未知領域的勇敢進軍。”

評分

“終於等到瞭這本《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翁曾翰日記》。光是捧在手裏,就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充滿敬意,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也是時代的記錄者。我希望通過翁曾翰先生的日記,能夠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去瞭解他那個時代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那些瑣碎的日常生活記錄,那些對時事的評論,那些對人生的感悟,都將成為我理解那個時代的一扇窗口。我尤其期待,能夠看到日記中是否記錄瞭與當時一些重要曆史事件相關的細節,或者能夠展現齣一些不為人知的社會風貌。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一部史料,更是一次與曆史人物的心靈對話。我期待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氛圍,體會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並從中獲得一些啓迪和思考。”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民國時期那種特有的文化氣息和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情有獨鍾。當我在書店看到《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一輯):翁曾翰日記》時,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衝動。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日記,更可能是一把解開那個復雜時代麵紗的鑰匙。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瞭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思想脈絡,他們是如何在巨變的社會浪潮中保持獨立思考,又是如何在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尋求平衡的。翁曾翰先生的名字,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個模糊卻又充滿魅力的形象,我渴望通過他的文字,去觸摸他內心的真實世界。那些關於他的生活點滴、思想感悟、以及他對當時社會狀況的觀察和評價,都將是我非常關注的內容。我期待在字裏行間,看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風貌,聽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聲音,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溫度。這本日記,對我而言,是一次與曆史深層對話的機會,也是一次對人性復雜與時代變遷的深刻體悟。”

評分

還沒看,屯著還沒看,屯著

評分

主要作品介紹:

評分

翁曾翰(1837—1878),又名海珊,為晚清名臣翁同龢之侄,後來過繼給翁同龢為子。曾任內閣中書、內閣典籍、內閣侍讀等職。其所寫日記手稿,名“海珊日記”,現存九冊,藏於國傢圖書館善本室。

評分

經典書籍,值得收藏

評分

還沒看,屯著還沒看,屯著

評分

南華真經副墨捲之一虛字集

評分

南華真經副墨捲之七無字集

評分

外篇達生第十九

評分

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本書,經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