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武当山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武当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武当山
  • 地理
  • 中国地理
  • 百科全书
  • 山脉
  • 道教
  • 湖北
  • 风景名胜
  • 文化
  • 旅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88636
版次:2
商品编码:11964453
品牌:公元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4
套装数量:1
字数:311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依据鄂地*北的武当山地及其道教文化覆盖圈内相近的民风、民俗而划定区域范围。

  展示大巴山脉的东延处岭谷交错、潭瀑相伴、岩溶与丹霞地貌兼具的自然状况。

  介绍汉江、堵河、金钱河等贯穿山区的河流如何发展成为鄂西北的经济动脉。

  多方面呈现中国*大道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从凤凰灯舞、水兽灯舞、郧阳花鼓戏、竹山皮影戏、郧西三弦、紫金山歌、南河套曲、武当道乐,到太极拳、武当剑、摆擂、斗牛等道教武侠元素,均成为武当地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武当山》即以中国*为闻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为核心,辐射至湖北郧西、郧阳等与武当山地隔汉江相望的秦岭断块低山,向读者展示了武当山高峰与深谷交错的崎岖地势,以及散布其间、闻名遐迩的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同时,书中还有当地人因地制宜、利用深藏于地底的地矿与地表的“天然药库”发展出来的一系列经济形态的介绍。历史上,这里曾作为朝廷的自然资源保护地区而成为禁地,大量流民的涌入以及屯田、迁徙等活动,客观上又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作为中原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及荆楚文化共同映射的区域,这里的民俗文化展现出“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的特征,其中以道教文化为精彩纷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八百里武当 2

一 自然地理

武当山地 9 / 秦岭断块低山 9 / 汉江谷地 10 / 丹江口库区湿地 11 /

高峰与深谷交错 12 / 七十二峰 12 / 三十六岩 12 / 二十四涧 13 / 武当地块 13 /

武当山群 16 / 白河—石花断裂 16 / 两郧断裂带 17 / 沧浪山 17 / 停舟山 19 /

汉江(十堰段) 19 / 堵河流域 20 / 北河 21 / 泗河 21 / 冬暖夏凉 22 / 秋雨·秋寒 23 /

黄棕壤 23 / 洪涝 24 / 旱灾频繁 24 / 湖北大梁 25 / 小鹘岭山脉 26 / 嵩山 26 /

罗汉寨 26 / 娘娘山 27 / 神雾岭 28 / 火车岭 28 / 金銮山 28 / 坎子山石林 29 /

黄龙洞 30 / 安家青龙洞 30 / 龙潭河瀑布群 31 / 天蓬山大峡谷 31 / 五龙河大峡谷 31 /

虎豹峡 33 / 上津河谷盆地 33 / 金钱河中下游 33 / 泗峪河 34 / 泥河 34 / 天河 34 /

大佛山 36 / 玉皇山 36 / 云盖寺山 36 / 雷峰垭 36 / 郧县盆地 37 / 观沟溶洞群 37 /

梅铺龙骨洞 38 / 九龙瀑布群 38 / 柳陂湖 39 / 白泉 39 / 龙吟峡 40 / 滔河 40 /

曲远河 40 / 将军河 41 / 赛武当 42 / 鸡鸣山 43 / 百花山 43 / 牛头山 43 / 白马山 44 /

凤凰山 44 / 百龙潭峡谷 45 / 大西沟瀑布 45 / 神定河 46 / 茅塔河 46 / 犟河 46 /

天柱峰 47 / 髽髻山 50 / 东马鞍山 50 / 铜锣寨 50 / 朱坡垭 51 / 石鼓地质公园 51 /

双龙峡 51 / 金蟾峡 53 / 龙王岛 53 / 官山河 53 / 浪河 53 / 天桥沟 54 / 圣母山 54 /

龙池山 55 / 七里横排 55 / 大广山 55 / 喇叭山 56 / 十转山 56 / 东坡梁子 56 /

界岭垭 57 / 金莲洞 57 / 龙井 58 / 宝丰盆地 58 / 苦桃河 58 / 北星河 59 / 秦古河 59 /文峪河 60 / 天宝山 60 / 万峪河滑坡群 61 / 青龙山 61 / 摩天岭 62 / 五龙山 62 /

薤山 63 / 百日山 64 / 漆树垭 64 / 万里山“天坑” 64 / 盛家坑 65 / 东沟大峡谷 65 /

南河小三峡 65 / 南河溶洞群 66 / 五眼泉 66 / 温坪温泉 67 / 武当山植被垂直带 67 /

天然药库 67 / 五龙河自然保护区 68 / 南河自然保护区 68 / 赛武当巴山松林 69 /

红岩背大果青扦群落 70 / 竹山古松树群落 70 / 白杨坪红豆树种群 71 /

三官洞红豆杉群落 71 / 郧西野生葡萄 72 / “三棵树” 72 / 秃杉 73 / 白皮松 75 /

篦子三尖杉 75 / 香樟树 75 / 华榛 76 / 化香树 77 / 水青冈 77 / 白辛树 77 / 栓皮栎 78 /

香果树 79 / 大蓟 79 / 曼陀罗花 80 / 七叶一枝花 80 / 江边一碗水 80 / 文王一支笔 82 /

蝟实 82 / 榔梅 83 / 野百合 83 / 刺萼参 83 / 直角石 84 /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 84 /

剑齿虎化石 85 / 金钱豹 85 / 梅花鹿 86 / 毛冠鹿 86 / 林麝 87 / 猕猴 88 / 花面狸 88 /

白肩雕 89 / 白鹳 89 / 白冠长尾雉 90 / 中华秋沙鸭 91

二 经济地理

采集·渔猎 95 / 原始农业 95 / 流民垦荒 96 / 林业兴盛 96 / 手工造纸业 97 /

中国商用数字 97 / “小汉口” 98 / “泡冬” 99 / 陂塘堰坝 100 / “修山” 101 / 大丰仓 101 /

淘金 102 / 武当山香税 102 / 私盐运输 103 / 商津古道 104 / 均房古道 105 /

安城古铜矿遗址 105 / “东方底特律” 105 / 水电资源丰富 106 / 湖北银矿 107 /

庙垭铌—稀土矿 107 / 绿松石 108 / 重晶石 108 / 丹江口奇石 109 / 郧西黄姜 109 /

竹山五倍子 110 / 郧西杜仲 110 / 武当山灵芝 111 / 何首乌 111 / 均州烟 112 /

猕猴桃 112 / 柑橘 113 / 龙须草 113 / 扫帚菜 114 / 老蕨粉 114 / 茨河前庄稻米 115 /

生漆 115 / 郧西油桐 116 / 武当道茶 116 / 谷城茶 117 / 郧巴黄牛 118 / 马头山羊 118 /

郧阳白羽乌鸡 119 / 丹江口翘嘴鲌 119 / 泥塑 119 / 郧西手工刺绣 120 /

古藤树根家具 120 / 万寿藤拐杖 121 / 谷城花炮 121 / 空心魁面 121 / 高炉烤饼 122 /

板桥豆腐干 122 / 武当山冻豆腐 122 / 郧阳柿饼 123 / 郧阳老黄酒 123

三 历史地理

郧县人 127 / 郧西人 127 / 流民涌入 128 / 魏蜀之争 128 / 朱棣独尊武当山道教 129 /荆襄流民起义 129 / 张献忠谷城起义 130 / 白莲教起义 130 / 郧阳光复 131 / 庸国 132 /

麋国 132 / 郧阳府 132 / 竹山县 133 / 谷城县 134 / 青龙泉遗址 134 / 辽瓦店子遗址 135 /

五斗种遗址 135 / 乔家院墓群 136 / 老幸福院墓地 137 / 李泰家族墓地 137 /

鄂西北“长城”遗迹 138 / 湖北口 138 / 韩家洲古战场 140 / 罗汉寨石窟 140 /

汉江民俗风情壁画 141 / 手斧 141 / 弘治大钟 141 / 上津古城 142 / 黄龙古镇 144 /

伍家沟村 144 / 吕家河村 144 / “歌唱部落” 145

四 文化地理

回族 149 / 家机布 149 / 武当山道教服饰 149 / 道家斋菜 150 / 三合汤 151 /

酸浆面 151 / “蛤蟆咕嘟” 152 / 郧西花馍 152 / 何氏庄园 153 / 饶氏老庄园 153 /

高家花屋 154 / 辞家饭 155 / 床铺草 155 / 拜干亲 155 / 关口 156 / 打待尸 156 /

“寄死窑” 157 / “羽化” 158 / “叫魂” 158 / 武当山道教医药 159 / 武当山道教 159 /

乌鸦崇拜 160 / 拜“月娘” 161 / 敬五谷神 161 / 端公祭山神 162 / 太岳朝香 162 /

武当山庙会 163 / 杨泗会 164 / 武当山神道 164 / 武当山古建筑群 165 / 紫霄宫 165 /

太和宫 168 / 金殿 169 / 锡殿 169 / 太子坡祭坛 170 / 雷神洞 170 / 隐仙岩 171 /

玄岳门牌坊 172 / 承恩寺 172 / 回龙寺 173 / 唐代密宗塔 173 / 郧阳清真寺 174 /

沈垭天主教堂 175 / 郧阳府学宫大成殿 176 / 竹山皮影戏 177 / 郧阳花鼓戏 177 /

紫金山歌 178 / 郧阳道情 178 / 郧阳四六句 179 / 郧西三弦 179 / 竹山高腔 180 /

南河套曲 180 / 武当道乐 181 / 黄州点子 181 / 凤凰灯舞 182 / 水兽灯舞 183 /

竹山龙舞 183 / “火狮子” 184 / 蚌壳舞 184 / “双头人” 185 / 郧阳彩船 185 /

内家拳法 186 / 武当剑 187 / 摆擂 187 / 斗牛 188 / 铁板滚背 188 / 尹吉甫 189 /

陈抟 190 / 张守清 190 / 施洋 191

精彩书摘

  道教圣山属武当  此是高真成道处,故留踪迹在人间。  古今多少神仙侣,为爱名山去复还。  ——吕洞宾《题太和山》  作为道教的传奇人物吕洞宾曾到武当山随钟离权修炼,并写下了《题太和山》一诗。当时吕洞宾所居是武当山的南岩,亦即紫霄岩,也就是这首诗开头所说的“岩”——“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在吕洞宾看来,紫霄岩从混沌初分,开天辟地之时就与武当山一同存在。这恰恰呼应了严遵“太和生于虚冥”的说法,武当山出现是如此之早,与大道并生而又是天地之间与大道*为接近的山峦。  《武当山》便是花浓墨重彩以图以文来呈现这座与天地并生的道教圣山的书。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地理而言,武当山虽然仅仅是大巴山的余脉,却因为其在道教的影响之下,名列中国古代名山之林而当之无愧。  虽说武当山之成名与历史、宗教关系密切,但首先是在其特殊的地形上吸引了道教徒的注意的。从吕洞宾《题太和山》那首诗说了紫霄岩之后,他便细数紫霄岩周遭的胜景——“面朝大*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这里尤其重要的是大顶,即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这就是金顶之所在。不过,《武当山》一书则告诉我们一个有些冷门的知识——原来,武当山主峰并不是本区的*高峰,境内还有赛武当(海拔1740米)、沧浪山(海拔1824.7米)、圣母山(海拔1817米)、金盆梁(海拔1832.2米)等一系列险峻而奇伟的大山。那么天柱峰为何能够成为武当山之主峰的呢?原因就在于天柱峰的中心位置,北宋李方叔的《武当山赋》写道,“大顶居中,众山来宗,屹若长人,抚摩诸峰”,这在《武当山》一书当中有更加具体的体现,即是“以天柱峰为中心则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等气势恢宏的变质岩峰丛,其间还发育有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书中更有这些山峰姿态万千的剪影,丰富而精当。  有如此山峰格局,自然引起道教信徒的无限遐想,加上有吕洞宾这样的传奇人物到此,武当山在后代的声名渐隆,直到明代,朱棣终于独尊武当山道教,以这一教派为道教的中心。读《武当山》可以知道,朱棣的独尊武当,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而得到宗教上的合理性,即从道统之中获得政统的合法性。  正是朱棣的这一政治性的举动,武当山从此成为中国道教的活动中心,并且山上开始大建宫观,营造皇家道场,在其气势恢宏的自然特色之上,又有了“一个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这也就是我们能够在书中看到的“武当山古建筑群”。这样一个建筑群依靠武当山本身“大顶居中,众山来宗”的格局,处处体现着道家汇聚四方之气以绝地通天的理念,以太和宫为例,太和宫建在天柱峰顶部,主体建筑放置在东西、南北的轴线上,两条轴线的交会处为太和宫*重要的建筑——金殿。金殿同时也是真武大帝升天的顶点,而其下则是规模庞大的阶梯式宫殿格局,宛若一条能够通往天界的“天梯”。  从《武当山》一书来看,武当山其“道教圣山”的身份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武当山作为自然景观的相当多的风采,虽然未必有神秘如吕洞宾《题太和山》所说的“谷口仙禽常唤语,山巅神兽任跻攀”,但“石缕状成飞凤势,龛纹绾就碧螺鬟。灵源仙涧三方绕,古桧苍松四面环”等等,从书中无疑是能一睹那些让吕洞宾流连忘返的武当风采的。
  ……

前言/序言

  前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武当山 探寻千载问道仙踪,领略壮美山河画卷 巍峨的武当山,素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它不仅仅是一座地理坐标上的山峦,更是一处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精神信仰与自然奇观的圣地。本卷《武当山》作为“中国地理百科丛书”中的一员,旨在以百科全书式的严谨与深度,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全面、鲜活的武当山。我们不仅将目光聚焦于其壮丽的山川地貌,更将深入挖掘其历史脉络、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生态系统,力求勾勒出一幅融汇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魂的恢弘画卷。 一、 地理格局与自然风光:灵秀之韵,鬼斧神工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西北部,横跨十堰市、襄阳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从地理学的角度,细致剖析武当山的形成与演变。 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 我们将追溯武当山数亿年的地质史,揭示其特殊的褶皱断块构造,阐述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造山运动对武当山地貌塑造的影响。从宏观上看,武当山地处秦岭山脉南麓,与巴山连接,形成了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的山体。本书将详细介绍武当山的主峰——海拔1612.8米的“天柱峰”,以及围绕天柱峰分布的众多少峰,如金顶、紫霄峰、展旗峰、蜡烛峰等,勾勒出其“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绕龙吟”的壮阔景象。我们将运用地质图、地形图等多种图示,清晰展示武当山的山体走向、坡度变化、岩石类型(如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等)及其对地貌的直接影响。 水系与气候: 武当山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本书将深入探讨武当山区域的水系特征,介绍贯穿山体的溪流、瀑布、湖泊,如著名的“九曲河”、“金河”等,分析这些水系如何切割山体,形成幽深的峡谷和秀美的泉眼。同时,我们将阐述武当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分析其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数据,解读其对动植物生长以及旅游体验的影响。特别是对武当山云海、雾凇、日出日落等气候现象的详细描述,将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云绕峰峦,雾锁古观”的仙境之美。 植被与生态: 武当山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宝库和动物乐园。我们将对武当山地区的植被类型进行详细分类,从低海拔的阔叶林,到高海拔的针阔混交林,再到灌木草丛,一一呈现。书中将重点介绍武当山特有的植物种类,如被称为“武当红景天”的药用植物,以及具有观赏价值的山茶、杜鹃等。在动物方面,我们将介绍生活在武当山区域的各种野生动物,包括各种鸟类、兽类、爬行、两栖类,如珍稀的白鹇、红腹锦鸡等,展现武当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我们将揭示武当山作为一个完整生态链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价值。 二、 历史沿革与文化积淀:千年道韵,古韵悠长 武当山的历史,与中国道教的发展史紧密相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武当山的古老传说与辉煌过往。 早期传说与道教的兴起: 我们将追溯武当山早期与神话传说相关的记载,例如关于古神“紫霄氏”的传说,以及早期道教在此地的萌芽。重点将放在对道教鼻祖之一——张三丰及其在武当山创宗立派、形成“武当派”武术的详细论述。我们将梳理武当派武术的发展脉络,介绍其“内外兼修”、“以柔克刚”的独特理论与技击特点,并探讨其对中国武术史乃至世界武术文化的影响。 历代王朝的敕封与建设: 武当山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与敕封。本书将详述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对武当山的尊崇,特别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以“镇守皇图,永维国祚”为名,大兴土木,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道教建筑群,将武当山推向了道教文化的顶峰。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皇家御建宫观的由来、规模、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如金殿、紫霄宫、太和宫、南岩宫、琼台观等,以及它们在道教建筑史上的地位。 道教文化与哲学思想: 武当山是道教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道教文化渗透于山中的每一个角落。本书将深入解读武当山所代表的道教思想,如“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我们将分析这些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武当山的建筑布局、宗教仪式、道教经典以及山中道士的生活方式中。同时,本书也将介绍武当山所衍生的各种道教斋醮科仪、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的早期雏形)、符箓、丹道等,展现武当山作为道教文化研究的活态载体。 民间信仰与文化交流: 除了官方的尊崇,武当山也深受民间信仰的影响,成为香客心中的圣地。我们将探讨武当山在民间传说、故事、民歌、戏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人们寄托精神、祈求安康的场所。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武当山作为文化交流的节点,历史上与其他宗教、文化区域的互动,以及其对外传播的影响。 三、 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巧夺天工,意蕴深远 武当山的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带领读者一同欣赏这些巧夺天工的建筑奇迹。 皇家道观的宏大规模与布局: 明朝时期大规模的建设,造就了武当山如今鳞次栉比的宫观群。我们将对武当山现存的建筑进行分类介绍,包括宫、观、庵、堂、祠等不同类型。重点将集中在现存的保存完好的72峰峦上的道教建筑群,如紫霄宫的建筑群落、金顶建筑群(金殿、皇经堂、转运殿等)、南岩宫的悬空建筑,以及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布局以及与自然山体的完美结合。我们将分析这些建筑在选址、规划、结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例如“依山而建,随势而设”的建筑理念,以及砖、木、石等材料的巧妙运用。 金殿——古代建筑的明珠: 作为武当山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本书将对金殿进行重点介绍。我们将详细阐述金殿的建造历史、材料(如鎏金铜)、工艺(如精密的榫卯结构、铸造技术),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独特性和价值。对金殿的雕饰、彩绘、铭文进行细致的解读,揭示其蕴含的皇家威严与宗教寓意。 道教建筑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武当山的道教建筑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我们将解读建筑的朝向、布局、形制、色彩等方面所体现的道家哲学思想,例如“九宫八卦”、“阴阳五行”等概念在建筑中的应用。同时,也将分析宫观内壁画、雕塑、楹联、匾额等艺术形式所传达的宗教故事、道德教诲以及历代帝王将相的祈愿。 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发展: 除了宏伟的建筑,武当山还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包括摩崖石刻、碑文、寺院文物等。本书将对这些珍贵的人文遗产进行梳理和介绍,如南岩宫的“飞升石”、紫霄宫的“梳妆台”等传说景点,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在武当山留下的诗词歌赋。同时,也将关注当代武当山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方面的努力,例如对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以及对道教文化新形式的探索。 四、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武当,永续传承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当山的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本书的第四部分将关注武当山的生态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脆弱性与保护现状: 我们将分析武当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例如其作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可能面临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威胁。本书将详细介绍武当山风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如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水源地保护、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武当山历来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本书将探讨这种理念在当代如何指导武当山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将介绍当地居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智慧。 可持续旅游发展: 旅游业是武当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本书将探讨如何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例如推广绿色旅游、控制游客流量、发展生态观光、普及环保知识等。我们将分析武当山在生态旅游方面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 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对武当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展望,分析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未来方向。 结语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武当山》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依据、生动的语言表达,为读者呈现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武当山。本书不仅是一部地理科普读物,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与自然对话的心灵体验。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人了解武当山的壮美风光,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解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并从中获得启发与力量。阅读此书,您将仿佛置身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共鸣,感受那份来自千古的宁静与玄妙。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武当山地质历史的宏大叙事能力。它将武当山放在中国中部地质构造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追溯了从元古宙到新生代的漫长地质时期中,这片区域所经历的构造运动、沉积和抬升过程。书中详细介绍了武当山所处的扬子地块的演化历程,并将其与周边的秦岭褶皱带进行了对比分析,解释了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的成因。这种“大尺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武当山的认知——它不再是孤立于湖北的一座山峰,而是中国大陆板块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种将地方地理置于全球地质框架下的研究方法,不仅满足了我对地理学知识的渴求,更赋予了武当山一种跨越时间的厚重感和历史感,让人在惊叹于其秀美之余,更对其沧桑的形成过程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关于武当山的地理百科丛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名山大川充满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旅游指南,没想到它深入挖掘了武当山的地质构造和自然景观演变的历史脉络。它没有过多渲染那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构成武当山雄奇面貌的岩石类型、断裂带的形成,以及数亿年来风化侵蚀如何雕琢出那些险峻的峰峦和幽深的峡谷。书中详尽的图表和专业的术语解释,让我这个非地质学专业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武当山是如何从一片古老的沉积岩,通过地壳运动被抬升,最终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金顶耸立,群峰拱卫”的壮丽景象。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用非常清晰的语言描述了不同海拔高度上植被分布的变化,从山脚的阔叶林到高处的苔藓地衣,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生态系统剖面图。读完后,我再看向武当山的图片,感觉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地球演化史书,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我最近刚去武当山进行了一次深度徒步,回来后读了这本《中国地理百科丛书:武当山》,简直是相见恨晚!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将地理知识与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但重点明显偏向于地理的严谨性。它没有把篇幅浪费在那些泛泛而谈的文化介绍上,而是聚焦于水文系统的研究。书中详细绘制了武当山复杂的水系图,解释了山泉、溪流和地下暗河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那些被誉为“仙水”的泉眼,提供了关于其矿物质含量和水质特性的科学分析。书中甚至追溯了古代道教修建宫观时,是如何根据山势和水文特点,选择最佳的取水和排水方案的,这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比如,书中对“七十二峰”的命名由来,也结合了它们各自的地理形态和水流汇集情况进行了推测和考证,而不是简单地引用民间故事,这种基于实证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和深度。

评分

对于我这种热衷于探究区域气候特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气候学数据支撑。武当山地处南北过渡带,其复杂的海拔变化导致了垂直气候带的显著差异,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凉爽湿润”这种笼统的描述上,而是提供了多年平均气温、降雨量分布图,甚至是不同季节的相对湿度变化曲线。更让人惊喜的是,它探讨了小气候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比了迎风坡和背风坡在植被覆盖率和土壤湿度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和林业开发历史。我对书中关于“云雾景观成因”的论述印象深刻,它结合了大气环流、局地热力作用和水汽凝结的物理过程,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武当山“常年云雾缭绕”,这比任何旅游宣传册上的浪漫描述都要来得令人信服和着迷。读完这部分,我仿佛掌握了一把理解武当山“仙气”的科学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资料的专业性,完全体现了“百科丛书”的严谨态度。它不像是一本供大众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本地方地理研究的参考资料集。特别是在地形地貌的描述部分,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等高线图和三维地貌模型剖析图,精确地标注了山脊线、鞍部和主要山坳的位置。这些图件的精度非常高,对于理解“九宫十八观”这些道教建筑群是如何依山就势、嵌入到崎岖地形中的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武当山岩石的矿物成分分析,这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山峰呈现出特定的色彩,比如日出日落时分的金光闪烁,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错觉,而是岩石本身的矿物反光特性在特定光照条件下的显现。这种由内而外的剖析,将武当山的“形”与其“质”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其独特美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评分

书籍包装不错,专业性很强,比较实用,物流也很快!

评分

这套书看起来很专业,将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讲解的内容很丰富,正在收集的过程中已经收集了好多了……

评分

非常详实的中国地理百科全书,本分册讲述的是湖北十堰武当山自然人文地理。

评分

果然道教特色。。。。。。。。。。。。。。。。。。。。

评分

书籍包装不错,专业性很强,比较实用,物流也很快!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套书看起来很专业,将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讲解的内容很丰富,正在收集的过程中已经收集了好多了……

评分

书籍包装不错,专业性很强,比较实用,物流也很快!

评分

老家的书,闲的时候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