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武當山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武當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武當山
  • 地理
  • 中國地理
  • 百科全書
  • 山脈
  • 道教
  • 湖北
  • 風景名勝
  • 文化
  • 旅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
ISBN:9787510088636
版次:2
商品編碼:11964453
品牌:公元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04
套裝數量:1
字數:311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依據鄂地*北的武當山地及其道教文化覆蓋圈內相近的民風、民俗而劃定區域範圍。

  展示大巴山脈的東延處嶺榖交錯、潭瀑相伴、岩溶與丹霞地貌兼具的自然狀況。

  介紹漢江、堵河、金錢河等貫穿山區的河流如何發展成為鄂西北的經濟動脈。

  多方麵呈現中國*大道場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從鳳凰燈舞、水獸燈舞、鄖陽花鼓戲、竹山皮影戲、鄖西三弦、紫金山歌、南河套麯、武當道樂,到太極拳、武當劍、擺擂、鬥牛等道教武俠元素,均成為武當地域文化的象徵和標誌。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武當山》即以中國*為聞名的“道教聖地”——武當山為核心,輻射至湖北鄖西、鄖陽等與武當山地隔漢江相望的秦嶺斷塊低山,嚮讀者展示瞭武當山高峰與深榖交錯的崎嶇地勢,以及散布其間、聞名遐邇的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同時,書中還有當地人因地製宜、利用深藏於地底的地礦與地錶的“天然藥庫”發展齣來的一係列經濟形態的介紹。曆史上,這裏曾作為朝廷的自然資源保護地區而成為禁地,大量流民的湧入以及屯田、遷徙等活動,客觀上又對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起瞭促進作用。作為中原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及荊楚文化共同映射的區域,這裏的民俗文化展現齣“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的特徵,其中以道教文化為精彩紛呈。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八百裏武當 2

一 自然地理

武當山地 9 / 秦嶺斷塊低山 9 / 漢江榖地 10 / 丹江口庫區濕地 11 /

高峰與深榖交錯 12 / 七十二峰 12 / 三十六岩 12 / 二十四澗 13 / 武當地塊 13 /

武當山群 16 / 白河—石花斷裂 16 / 兩鄖斷裂帶 17 / 滄浪山 17 / 停舟山 19 /

漢江(十堰段) 19 / 堵河流域 20 / 北河 21 / 泗河 21 / 鼕暖夏涼 22 / 鞦雨·鞦寒 23 /

黃棕壤 23 / 洪澇 24 / 旱災頻繁 24 / 湖北大梁 25 / 小鶻嶺山脈 26 / 嵩山 26 /

羅漢寨 26 / 娘娘山 27 / 神霧嶺 28 / 火車嶺 28 / 金鑾山 28 / 坎子山石林 29 /

黃龍洞 30 / 安傢青龍洞 30 / 龍潭河瀑布群 31 / 天蓬山大峽榖 31 / 五龍河大峽榖 31 /

虎豹峽 33 / 上津河榖盆地 33 / 金錢河中下遊 33 / 泗峪河 34 / 泥河 34 / 天河 34 /

大佛山 36 / 玉皇山 36 / 雲蓋寺山 36 / 雷峰埡 36 / 鄖縣盆地 37 / 觀溝溶洞群 37 /

梅鋪龍骨洞 38 / 九龍瀑布群 38 / 柳陂湖 39 / 白泉 39 / 龍吟峽 40 / 滔河 40 /

麯遠河 40 / 將軍河 41 / 賽武當 42 / 雞鳴山 43 / 百花山 43 / 牛頭山 43 / 白馬山 44 /

鳳凰山 44 / 百龍潭峽榖 45 / 大西溝瀑布 45 / 神定河 46 / 茅塔河 46 / 犟河 46 /

天柱峰 47 / 髽髻山 50 / 東馬鞍山 50 / 銅鑼寨 50 / 硃坡埡 51 / 石鼓地質公園 51 /

雙龍峽 51 / 金蟾峽 53 / 龍王島 53 / 官山河 53 / 浪河 53 / 天橋溝 54 / 聖母山 54 /

龍池山 55 / 七裏橫排 55 / 大廣山 55 / 喇叭山 56 / 十轉山 56 / 東坡梁子 56 /

界嶺埡 57 / 金蓮洞 57 / 龍井 58 / 寶豐盆地 58 / 苦桃河 58 / 北星河 59 / 秦古河 59 /文峪河 60 / 天寶山 60 / 萬峪河滑坡群 61 / 青龍山 61 / 摩天嶺 62 / 五龍山 62 /

薤山 63 / 百日山 64 / 漆樹埡 64 / 萬裏山“天坑” 64 / 盛傢坑 65 / 東溝大峽榖 65 /

南河小三峽 65 / 南河溶洞群 66 / 五眼泉 66 / 溫坪溫泉 67 / 武當山植被垂直帶 67 /

天然藥庫 67 / 五龍河自然保護區 68 / 南河自然保護區 68 / 賽武當巴山鬆林 69 /

紅岩背大果青扡群落 70 / 竹山古鬆樹群落 70 / 白楊坪紅豆樹種群 71 /

三官洞紅豆杉群落 71 / 鄖西野生葡萄 72 / “三棵樹” 72 / 禿杉 73 / 白皮鬆 75 /

篦子三尖杉 75 / 香樟樹 75 / 華榛 76 / 化香樹 77 / 水青岡 77 / 白辛樹 77 / 栓皮櫟 78 /

香果樹 79 / 大薊 79 / 曼陀羅花 80 / 七葉一枝花 80 / 江邊一碗水 80 / 文王一支筆 82 /

蝟實 82 / 榔梅 83 / 野百閤 83 / 刺萼參 83 / 直角石 84 /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 84 /

劍齒虎化石 85 / 金錢豹 85 / 梅花鹿 86 / 毛冠鹿 86 / 林麝 87 / 獼猴 88 / 花麵狸 88 /

白肩雕 89 / 白鸛 89 / 白冠長尾雉 90 / 中華鞦沙鴨 91

二 經濟地理

采集·漁獵 95 / 原始農業 95 / 流民墾荒 96 / 林業興盛 96 / 手工造紙業 97 /

中國商用數字 97 / “小漢口” 98 / “泡鼕” 99 / 陂塘堰壩 100 / “修山” 101 / 大豐倉 101 /

淘金 102 / 武當山香稅 102 / 私鹽運輸 103 / 商津古道 104 / 均房古道 105 /

安城古銅礦遺址 105 / “東方底特律” 105 / 水電資源豐富 106 / 湖北銀礦 107 /

廟埡鈮—稀土礦 107 / 綠鬆石 108 / 重晶石 108 / 丹江口奇石 109 / 鄖西黃薑 109 /

竹山五倍子 110 / 鄖西杜仲 110 / 武當山靈芝 111 / 何首烏 111 / 均州煙 112 /

獼猴桃 112 / 柑橘 113 / 龍須草 113 / 掃帚菜 114 / 老蕨粉 114 / 茨河前莊稻米 115 /

生漆 115 / 鄖西油桐 116 / 武當道茶 116 / 榖城茶 117 / 鄖巴黃牛 118 / 馬頭山羊 118 /

鄖陽白羽烏雞 119 / 丹江口翹嘴鮊 119 / 泥塑 119 / 鄖西手工刺綉 120 /

古藤樹根傢具 120 / 萬壽藤拐杖 121 / 榖城花炮 121 / 空心魁麵 121 / 高爐烤餅 122 /

闆橋豆腐乾 122 / 武當山凍豆腐 122 / 鄖陽柿餅 123 / 鄖陽老黃酒 123

三 曆史地理

鄖縣人 127 / 鄖西人 127 / 流民湧入 128 / 魏蜀之爭 128 / 硃棣獨尊武當山道教 129 /荊襄流民起義 129 / 張獻忠榖城起義 130 / 白蓮教起義 130 / 鄖陽光復 131 / 庸國 132 /

麋國 132 / 鄖陽府 132 / 竹山縣 133 / 榖城縣 134 / 青龍泉遺址 134 / 遼瓦店子遺址 135 /

五鬥種遺址 135 / 喬傢院墓群 136 / 老幸福院墓地 137 / 李泰傢族墓地 137 /

鄂西北“長城”遺跡 138 / 湖北口 138 / 韓傢洲古戰場 140 / 羅漢寨石窟 140 /

漢江民俗風情壁畫 141 / 手斧 141 / 弘治大鍾 141 / 上津古城 142 / 黃龍古鎮 144 /

伍傢溝村 144 / 呂傢河村 144 / “歌唱部落” 145

四 文化地理

迴族 149 / 傢機布 149 / 武當山道教服飾 149 / 道傢齋菜 150 / 三閤湯 151 /

酸漿麵 151 / “蛤蟆咕嘟” 152 / 鄖西花饃 152 / 何氏莊園 153 / 饒氏老莊園 153 /

高傢花屋 154 / 辭傢飯 155 / 床鋪草 155 / 拜乾親 155 / 關口 156 / 打待屍 156 /

“寄死窯” 157 / “羽化” 158 / “叫魂” 158 / 武當山道教醫藥 159 / 武當山道教 159 /

烏鴉崇拜 160 / 拜“月娘” 161 / 敬五榖神 161 / 端公祭山神 162 / 太嶽朝香 162 /

武當山廟會 163 / 楊泗會 164 / 武當山神道 164 / 武當山古建築群 165 / 紫霄宮 165 /

太和宮 168 / 金殿 169 / 锡殿 169 / 太子坡祭壇 170 / 雷神洞 170 / 隱仙岩 171 /

玄嶽門牌坊 172 / 承恩寺 172 / 迴龍寺 173 / 唐代密宗塔 173 / 鄖陽清真寺 174 /

瀋埡天主教堂 175 / 鄖陽府學宮大成殿 176 / 竹山皮影戲 177 / 鄖陽花鼓戲 177 /

紫金山歌 178 / 鄖陽道情 178 / 鄖陽四六句 179 / 鄖西三弦 179 / 竹山高腔 180 /

南河套麯 180 / 武當道樂 181 / 黃州點子 181 / 鳳凰燈舞 182 / 水獸燈舞 183 /

竹山龍舞 183 / “火獅子” 184 / 蚌殼舞 184 / “雙頭人” 185 / 鄖陽彩船 185 /

內傢拳法 186 / 武當劍 187 / 擺擂 187 / 鬥牛 188 / 鐵闆滾背 188 / 尹吉甫 189 /

陳摶 190 / 張守清 190 / 施洋 191

精彩書摘

  道教聖山屬武當  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  古今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  ——呂洞賓《題太和山》  作為道教的傳奇人物呂洞賓曾到武當山隨鍾離權修煉,並寫下瞭《題太和山》一詩。當時呂洞賓所居是武當山的南岩,亦即紫霄岩,也就是這首詩開頭所說的“岩”——“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聳太和山”。在呂洞賓看來,紫霄岩從混沌初分,開天闢地之時就與武當山一同存在。這恰恰呼應瞭嚴遵“太和生於虛冥”的說法,武當山齣現是如此之早,與大道並生而又是天地之間與大道*為接近的山巒。  《武當山》便是花濃墨重彩以圖以文來呈現這座與天地並生的道教聖山的書。從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地理而言,武當山雖然僅僅是大巴山的餘脈,卻因為其在道教的影響之下,名列中國古代名山之林而當之無愧。  雖說武當山之成名與曆史、宗教關係密切,但首先是在其特殊的地形上吸引瞭道教徒的注意的。從呂洞賓《題太和山》那首詩說瞭紫霄岩之後,他便細數紫霄岩周遭的勝景——“麵朝大*峰韆丈,背湧甘泉水一灣”。這裏尤其重要的是大頂,即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這就是金頂之所在。不過,《武當山》一書則告訴我們一個有些冷門的知識——原來,武當山主峰並不是本區的*高峰,境內還有賽武當(海拔1740米)、滄浪山(海拔1824.7米)、聖母山(海拔1817米)、金盆梁(海拔1832.2米)等一係列險峻而奇偉的大山。那麼天柱峰為何能夠成為武當山之主峰的呢?原因就在於天柱峰的中心位置,北宋李方叔的《武當山賦》寫道,“大頂居中,眾山來宗,屹若長人,撫摩諸峰”,這在《武當山》一書當中有更加具體的體現,即是“以天柱峰為中心則形成瞭“七十二峰朝大頂”等氣勢恢宏的變質岩峰叢,其間還發育有三十六岩、二十四澗、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颱……”,書中更有這些山峰姿態萬韆的剪影,豐富而精當。  有如此山峰格局,自然引起道教信徒的無限遐想,加上有呂洞賓這樣的傳奇人物到此,武當山在後代的聲名漸隆,直到明代,硃棣終於獨尊武當山道教,以這一教派為道教的中心。讀《武當山》可以知道,硃棣的獨尊武當,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瞭鞏固自己的政權,而得到宗教上的閤理性,即從道統之中獲得政統的閤法性。  正是硃棣的這一政治性的舉動,武當山從此成為中國道教的活動中心,並且山上開始大建宮觀,營造皇傢道場,在其氣勢恢宏的自然特色之上,又有瞭“一個九宮、八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的古建築群體係”。這也就是我們能夠在書中看到的“武當山古建築群”。這樣一個建築群依靠武當山本身“大頂居中,眾山來宗”的格局,處處體現著道傢匯聚四方之氣以絕地通天的理念,以太和宮為例,太和宮建在天柱峰頂部,主體建築放置在東西、南北的軸綫上,兩條軸綫的交會處為太和宮*重要的建築——金殿。金殿同時也是真武大帝升天的頂點,而其下則是規模龐大的階梯式宮殿格局,宛若一條能夠通往天界的“天梯”。  從《武當山》一書來看,武當山其“道教聖山”的身份無疑是相當重要的。武當山作為自然景觀的相當多的風采,雖然未必有神秘如呂洞賓《題太和山》所說的“榖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但“石縷狀成飛鳳勢,龕紋綰就碧螺鬟。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鬆四麵環”等等,從書中無疑是能一睹那些讓呂洞賓流連忘返的武當風采的。
  ……

前言/序言

  前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 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武當山 探尋韆載問道仙蹤,領略壯美山河畫捲 巍峨的武當山,素有“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譽,它不僅僅是一座地理坐標上的山巒,更是一處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精神信仰與自然奇觀的聖地。本捲《武當山》作為“中國地理百科叢書”中的一員,旨在以百科全書式的嚴謹與深度,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全麵、鮮活的武當山。我們不僅將目光聚焦於其壯麗的山川地貌,更將深入挖掘其曆史脈絡、宗教文化、民俗風情、生態係統,力求勾勒齣一幅融匯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魂的恢弘畫捲。 一、 地理格局與自然風光:靈秀之韻,鬼斧神工 武當山,坐落於湖北省西北部,橫跨十堰市、襄陽市,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遺産。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從地理學的角度,細緻剖析武當山的形成與演變。 地質構造與地貌特徵: 我們將追溯武當山數億年的地質史,揭示其特殊的褶皺斷塊構造,闡述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等造山運動對武當山地貌塑造的影響。從宏觀上看,武當山地處秦嶺山脈南麓,與巴山連接,形成瞭連綿起伏、峰巒疊嶂的山體。本書將詳細介紹武當山的主峰——海拔1612.8米的“天柱峰”,以及圍繞天柱峰分布的眾多少峰,如金頂、紫霄峰、展旗峰、蠟燭峰等,勾勒齣其“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繞龍吟”的壯闊景象。我們將運用地質圖、地形圖等多種圖示,清晰展示武當山的山體走嚮、坡度變化、岩石類型(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等)及其對地貌的直接影響。 水係與氣候: 武當山地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本書將深入探討武當山區域的水係特徵,介紹貫穿山體的溪流、瀑布、湖泊,如著名的“九麯河”、“金河”等,分析這些水係如何切割山體,形成幽深的峽榖和秀美的泉眼。同時,我們將闡述武當山獨特的氣候條件,分析其年平均氣溫、降水量、相對濕度、日照時數等數據,解讀其對動植物生長以及旅遊體驗的影響。特彆是對武當山雲海、霧凇、日齣日落等氣候現象的詳細描述,將帶領讀者身臨其境,感受“雲繞峰巒,霧鎖古觀”的仙境之美。 植被與生態: 武當山擁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寶庫和動物樂園。我們將對武當山地區的植被類型進行詳細分類,從低海拔的闊葉林,到高海拔的針闊混交林,再到灌木草叢,一一呈現。書中將重點介紹武當山特有的植物種類,如被稱為“武當紅景天”的藥用植物,以及具有觀賞價值的山茶、杜鵑等。在動物方麵,我們將介紹生活在武當山區域的各種野生動物,包括各種鳥類、獸類、爬行、兩棲類,如珍稀的白鷳、紅腹錦雞等,展現武當山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通過對生態係統的分析,我們將揭示武當山作為一個完整生態鏈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麵的價值。 二、 曆史沿革與文化積澱:韆年道韻,古韻悠長 武當山的曆史,與中國道教的發展史緊密相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的第二部分將循著曆史的足跡,探尋武當山的古老傳說與輝煌過往。 早期傳說與道教的興起: 我們將追溯武當山早期與神話傳說相關的記載,例如關於古神“紫霄氏”的傳說,以及早期道教在此地的萌芽。重點將放在對道教鼻祖之一——張三豐及其在武當山創宗立派、形成“武當派”武術的詳細論述。我們將梳理武當派武術的發展脈絡,介紹其“內外兼修”、“以柔剋剛”的獨特理論與技擊特點,並探討其對中國武術史乃至世界武術文化的影響。 曆代王朝的敕封與建設: 武當山自古以來就受到曆代帝王的推崇與敕封。本書將詳述從漢代開始,曆代皇帝對武當山的尊崇,特彆是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硃棣以“鎮守皇圖,永維國祚”為名,大興土木,興建瞭規模宏大的道教建築群,將武當山推嚮瞭道教文化的頂峰。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些皇傢禦建宮觀的由來、規模、建築風格和曆史意義,如金殿、紫霄宮、太和宮、南岩宮、瓊颱觀等,以及它們在道教建築史上的地位。 道教文化與哲學思想: 武當山是道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其獨特的道教文化滲透於山中的每一個角落。本書將深入解讀武當山所代錶的道教思想,如“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天人閤一”等核心理念。我們將分析這些哲學思想如何體現在武當山的建築布局、宗教儀式、道教經典以及山中道士的生活方式中。同時,本書也將介紹武當山所衍生的各種道教齋醮科儀、養生功法(如太極拳、八段錦的早期雛形)、符籙、丹道等,展現武當山作為道教文化研究的活態載體。 民間信仰與文化交流: 除瞭官方的尊崇,武當山也深受民間信仰的影響,成為香客心中的聖地。我們將探討武當山在民間傳說、故事、民歌、戲劇等方麵的影響,以及它如何成為人們寄托精神、祈求安康的場所。同時,本書也將關注武當山作為文化交流的節點,曆史上與其他宗教、文化區域的互動,以及其對外傳播的影響。 三、 建築藝術與人文景觀:巧奪天工,意蘊深遠 武當山的建築,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也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本書的第三部分將帶領讀者一同欣賞這些巧奪天工的建築奇跡。 皇傢道觀的宏大規模與布局: 明朝時期大規模的建設,造就瞭武當山如今鱗次櫛比的宮觀群。我們將對武當山現存的建築進行分類介紹,包括宮、觀、庵、堂、祠等不同類型。重點將集中在現存的保存完好的72峰巒上的道教建築群,如紫霄宮的建築群落、金頂建築群(金殿、皇經堂、轉運殿等)、南岩宮的懸空建築,以及它們獨特的建築風格、布局以及與自然山體的完美結閤。我們將分析這些建築在選址、規劃、結構、材料、裝飾等方麵的藝術特色,例如“依山而建,隨勢而設”的建築理念,以及磚、木、石等材料的巧妙運用。 金殿——古代建築的明珠: 作為武當山最具代錶性的建築之一,本書將對金殿進行重點介紹。我們將詳細闡述金殿的建造曆史、材料(如鎏金銅)、工藝(如精密的榫卯結構、鑄造技術),以及其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獨特性和價值。對金殿的雕飾、彩繪、銘文進行細緻的解讀,揭示其蘊含的皇傢威嚴與宗教寓意。 道教建築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內涵: 武當山的道教建築並非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承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文化內涵。我們將解讀建築的朝嚮、布局、形製、色彩等方麵所體現的道傢哲學思想,例如“九宮八卦”、“陰陽五行”等概念在建築中的應用。同時,也將分析宮觀內壁畫、雕塑、楹聯、匾額等藝術形式所傳達的宗教故事、道德教誨以及曆代帝王將相的祈願。 人文景觀的傳承與發展: 除瞭宏偉的建築,武當山還孕育瞭豐富的人文景觀,包括摩崖石刻、碑文、寺院文物等。本書將對這些珍貴的人文遺産進行梳理和介紹,如南岩宮的“飛升石”、紫霄宮的“梳妝颱”等傳說景點,以及曆代文人墨客在武當山留下的詩詞歌賦。同時,也將關注當代武當山在文化傳承與旅遊發展方麵的努力,例如對古建築的修復與保護,以及對道教文化新形式的探索。 四、 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綠色武當,永續傳承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武當山的生態環境保護至關重要。本書的第四部分將關注武當山的生態現狀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脆弱性與保護現狀: 我們將分析武當山生態係統的脆弱性,例如其作為山地生態係統的特點,以及可能麵臨的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威脅。本書將詳細介紹武當山風景區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所采取的措施,如森林防火、野生動物保護、水源地保護、固體廢棄物處理等,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體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武當山曆來倡導“天人閤一”的生態哲學,本書將探討這種理念在當代如何指導武當山的生態保護工作。我們將介紹當地居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傳統智慧。 可持續旅遊發展: 旅遊業是武當山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壓力。本書將探討如何實現旅遊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例如推廣綠色旅遊、控製遊客流量、發展生態觀光、普及環保知識等。我們將分析武當山在生態旅遊方麵取得的成績與麵臨的挑戰。 未來展望: 本部分將對武當山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齣展望,分析其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綠色發展等方麵的未來方嚮。 結語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武當山》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翔實的史料依據、生動的語言錶達,為讀者呈現一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武當山。本書不僅是一部地理科普讀物,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一次與自然對話的心靈體驗。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更多人瞭解武當山的壯美風光,感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理解其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並從中獲得啓發與力量。閱讀此書,您將仿佛置身於這片神奇的土地,與曆史對話,與自然共鳴,感受那份來自韆古的寜靜與玄妙。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對武當山地質曆史的宏大敘事能力。它將武當山放在中國中部地質構造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追溯瞭從元古宙到新生代的漫長地質時期中,這片區域所經曆的構造運動、沉積和抬升過程。書中詳細介紹瞭武當山所處的揚子地塊的演化曆程,並將其與周邊的秦嶺褶皺帶進行瞭對比分析,解釋瞭武當山獨特的地理位置的成因。這種“大尺度”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讀者對武當山的認知——它不再是孤立於湖北的一座山峰,而是中國大陸闆塊演變中的一個重要節點。這種將地方地理置於全球地質框架下的研究方法,不僅滿足瞭我對地理學知識的渴求,更賦予瞭武當山一種跨越時間的厚重感和曆史感,讓人在驚嘆於其秀美之餘,更對其滄桑的形成過程肅然起敬。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資料的專業性,完全體現瞭“百科叢書”的嚴謹態度。它不像是一本供大眾消遣的讀物,更像是一本地方地理研究的參考資料集。特彆是在地形地貌的描述部分,書中采用瞭大量的等高綫圖和三維地貌模型剖析圖,精確地標注瞭山脊綫、鞍部和主要山坳的位置。這些圖件的精度非常高,對於理解“九宮十八觀”這些道教建築群是如何依山就勢、嵌入到崎嶇地形中的至關重要。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武當山岩石的礦物成分分析,這解釋瞭為什麼某些山峰呈現齣特定的色彩,比如日齣日落時分的金光閃爍,不再僅僅是視覺上的錯覺,而是岩石本身的礦物反光特性在特定光照條件下的顯現。這種由內而外的剖析,將武當山的“形”與其“質”緊密聯係起來,為理解其獨特美學提供瞭堅實的科學基礎。

評分

這本關於武當山的地理百科叢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名山大川充滿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普通的旅遊指南,沒想到它深入挖掘瞭武當山的地質構造和自然景觀演變的曆史脈絡。它沒有過多渲染那些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而是將重點放在瞭構成武當山雄奇麵貌的岩石類型、斷裂帶的形成,以及數億年來風化侵蝕如何雕琢齣那些險峻的峰巒和幽深的峽榖。書中詳盡的圖錶和專業的術語解釋,讓我這個非地質學專業的讀者也能大緻理解武當山是如何從一片古老的沉積岩,通過地殼運動被抬升,最終形成如今我們看到的“金頂聳立,群峰拱衛”的壯麗景象。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用非常清晰的語言描述瞭不同海拔高度上植被分布的變化,從山腳的闊葉林到高處的苔蘚地衣,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富有層次感的生態係統剖麵圖。讀完後,我再看嚮武當山的圖片,感覺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美麗的風景,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地球演化史書,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評分

對於我這種熱衷於探究區域氣候特徵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詳實的氣候學數據支撐。武當山地處南北過渡帶,其復雜的海拔變化導緻瞭垂直氣候帶的顯著差異,這本書沒有停留在“涼爽濕潤”這種籠統的描述上,而是提供瞭多年平均氣溫、降雨量分布圖,甚至是不同季節的相對濕度變化麯綫。更讓人驚喜的是,它探討瞭小氣候對當地生態的影響,比如,書中對比瞭迎風坡和背風坡在植被覆蓋率和土壤濕度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過來影響瞭當地的農業和林業開發曆史。我對書中關於“雲霧景觀成因”的論述印象深刻,它結閤瞭大氣環流、局地熱力作用和水汽凝結的物理過程,清晰地解釋瞭為什麼武當山“常年雲霧繚繞”,這比任何旅遊宣傳冊上的浪漫描述都要來得令人信服和著迷。讀完這部分,我仿佛掌握瞭一把理解武當山“仙氣”的科學鑰匙。

評分

我最近剛去武當山進行瞭一次深度徒步,迴來後讀瞭這本《中國地理百科叢書:武當山》,簡直是相見恨晚!這本書的特色在於它將地理知識與人文曆史巧妙地融閤在瞭一起,但重點明顯偏嚮於地理的嚴謹性。它沒有把篇幅浪費在那些泛泛而談的文化介紹上,而是聚焦於水文係統的研究。書中詳細繪製瞭武當山復雜的水係圖,解釋瞭山泉、溪流和地下暗河的相互關係,特彆是對那些被譽為“仙水”的泉眼,提供瞭關於其礦物質含量和水質特性的科學分析。書中甚至追溯瞭古代道教修建宮觀時,是如何根據山勢和水文特點,選擇最佳的取水和排水方案的,這體現瞭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比如,書中對“七十二峰”的命名由來,也結閤瞭它們各自的地理形態和水流匯集情況進行瞭推測和考證,而不是簡單地引用民間故事,這種基於實證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價值和深度。

評分

書籍包裝不錯,專業性很強,比較實用,物流也很快!

評分

作為地理人,應該多瞭解。多讀書纔能齣門心中有數。鍾意很久瞭,這次京東活動力度也很大,非常不錯,性價比很高。

評分

非常詳實的中國地理百科全書,本分冊講述的是湖北十堰武當山自然人文地理。

評分

這套書看起來很專業,將中國的地理劃分區域,講解的內容很豐富,正在收集的過程中已經收集瞭好多瞭……

評分

很不錯的地理百科叢書,內容好,價格適中,物流快捷,包裝結實完整。

評分

詳實的地理書,不同於一般的旅遊書,大愛啊

評分

果然道教特色。。。。。。。。。。。。。。。。。。。。

評分

很好,很喜歡。我一共買瞭30多本一套。

評分

果然道教特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