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监狱史

中国监狱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习梅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监狱史
  • 监狱史
  • 中国历史
  • 法律史
  • 刑罚史
  • 社会史
  • 近代史
  • 当代史
  • 犯罪学
  • 司法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5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7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司法警官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监狱史》是一门专史学科,也是司法警官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中国监狱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内容简介


本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均作了创新安排。编写中,始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按照中国监狱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监狱作了全面的阐释。在这里,有中国监狱起源问题的溯源,有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监狱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有近代狱制的融合与徘徊,有新民主主义政权和新中国狱制的继承、发展、探索与创新。中国监狱史是一扇窗,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狱制的完整标本。
本教材着重使学生在识记基本概念、领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中国监狱文明的整个进程,铭记监狱沿革中的历史经验,做到以史为鉴,鉴往知来,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知识素养,并为探索今天监狱制度及监狱未来发展走向奠定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中国监狱史概述
一、监狱的概念
二、中国监狱史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学习中国监狱史的指导思想
一、中国监狱史研究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监狱问题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中国监狱史的方法与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中国监狱史的方法
二、学习和研究中国监狱史的意义
上编中国古代监狱
■第一章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中国监狱的起源
一、关于监狱起源的几种说法
二、皋陶造狱的传说
三、早期监狱形态
四、最初狱制形态
第二节夏朝的监狱
一、奴隶制监狱的产生及其功能
二、夏朝的治狱思想
三、夏朝监狱的管理
第三节商朝的监狱
一、商朝的治狱思想
二、商朝监狱的名称及其形态
三、商朝监狱的管理制度
第四节西周的监狱
一、西周的治狱思想
二、西周监狱的名称及狱官
三、西周的刑罚与狱政制度
第五节春秋时期的监狱
一、春秋时期的监狱形态
二、春秋时期狱制的混乱
■第二章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战国时期的监狱
一、战国时期的治狱思想
二、战国时期的监狱立法
三、战国时期的监狱设置及狱官
四、战国时期的监狱制度
第二节秦朝的监狱
一、秦朝的治狱思想
二、秦朝的监狱立法
三、秦朝的监狱设置及狱官
四、秦朝的刑罚与刑徒
五、秦朝的监狱管理制度
第三节汉朝的监狱
一、汉朝的治狱思想
二、汉朝的监狱立法
三、汉朝的监狱设置和狱官
四、汉朝的监狱管理制度
五、汉朝的刑制和狱制改革
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监狱
一、三国两晋的治狱思想
二、三国两晋的监狱
三、北朝的监狱
四、南朝的监狱
■第三章隋唐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隋朝的监狱
一、隋朝的治狱思想
二、隋朝监狱的设置和狱官
三、隋朝的监狱管理制度
第二节唐朝的监狱
一、唐朝的治狱思想
二、唐朝监狱设置概况
三、唐朝监狱的管理
■第四章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五代十国的狱制概况
一、五代十国的社会概况
二、五代十国的狱制特点
第二节宋朝的监狱
一、宋朝的治狱思想
二、宋朝的监狱立法
三、宋朝监狱的种类
四、宋代刺配刑罚及配地
五、宋朝的监狱管理制度
第三节辽金西夏的监狱
一、辽金西夏的治狱思想与监狱立法
二、辽金西夏监狱的种类
三、辽金西夏的监狱管理制度
第四节元朝的监狱
一、元朝的监狱立法
二、元朝的治狱思想
三、元朝的监狱设置
四、元朝的监狱管理制度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明朝的监狱
一、明朝的监狱立法
二、明朝的治狱思想
三、明朝监狱的设置
四、明朝的监狱管理制度
第二节清朝的监狱
一、清朝的监狱立法
二、康熙的治狱思想
三、清朝监狱的设置
四、清朝监狱的管理
五、清朝监狱的腐败与黑暗
中编中国近代监狱
■第六章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监狱
第一节鸦片战争后封建狱制的延续
一、在刑罚体系方面的延续
二、在监狱设置方面的延续
三、维护宗室贵族和旗人罪犯的刑狱特权
四、关于妇女犯罪的收赎
第二节鸦片战争后清朝狱制的半殖民地化
一、外国侵略者在华设立监狱概况
二、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三、清末狱制的半殖民地化
第三节清末狱制的改良
一、清末监狱改良的历史背景
二、清末狱政思想的变化
三、清末监狱立法和狱政制度的改革
四、清末新监的试办
■第七章北洋政府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北洋政府时期的监狱立法和狱制概况
一、《中华民国监狱规则》的颁布
二、其他有关狱制的法规
第二节北洋政府时期新监的管辖和狱官设置
一、北洋政府时期新监的管辖
二、北洋政府时期狱官的设置
第三节北洋政府时期新监的管理制度
一、收监制度
二、分房关押与戒护制度
三、给养与卫生制度
四、劳役制度
五、教诲与教育制度
六、释放制度
第四节北洋政府时期的狱制特征
一、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监狱制度自成体系
二、因循守旧,继续保留封建狱制残余
三、维护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权益,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性
四、禁锢和镇压革命志士,具有极端反革命性
■第八章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
第一节国民政府时期的狱制特征
一、落后的封建性
二、资产阶级的虚伪性
三、法西斯的残暴性
四、依附帝国主义的买办性
第二节国民政府时期的监狱立法及有关措施
一、沿用北洋政府的监狱法令
二、立法机关制定的正式监狱法律
三、各种单行监狱法规
四、有关监狱的命令、指示
五、适应战时需要的临时狱法及相关措施
第三节国民政府时期的普通监狱设置
一、监狱
二、少年监
三、看守所
四、军人监狱
五、管收所
六、拘留所
第四节国民政府时期的特殊监狱组织
一、反省院
二、集中营
三、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
四、“保安处分”执行场所
五、国民党政权下的私牢
第五节国民政府时期监狱的管理制度
一、收监制度
二、监禁制度
三、戒护制度
四、劳役制度
五、教诲与教育制度
六、生活卫生制度
七、接见与书信制度
八、奖惩制度
九、假释与释放制度
■第九章革命根据地的监狱
第一节工农民主政权监所的创建
一、革命根据地监所的建立及其体系
二、工农民主政府的狱制改革
三、工农民主政权监所的管理制度
第二节抗日民主政权的监所
一、抗日民主政权监所的建立
二、抗日民主政权监所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原则
三、抗日民主政权监所管理制度
第三节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监所
一、人民民主政权监所发展的新阶段
二、人民民主政权监所的设置
下编中国现代监狱
■第十章新中国劳改工作的创建
第一节新中国劳改工作的初创
一、对旧监狱的接管和改造
二、劳动改造罪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
三、劳动改造罪犯工作的大规模开展
第二节新中国劳动改造机关和劳改干部队伍
一、劳改工作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劳动改造机关的设置
三、劳改干部队伍的艰苦创业
第三节新中国劳改法规制度的创立
一、劳改政治工作的建立
二、劳改工作制度的初步规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的颁行
■第十一章新中国劳改工作的巩固与发展
第一节劳改工作的巩固与调整
一、劳改工作的全面规划与调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次特赦
三、全国劳动改造罪犯成就展
第二节劳改工作的初步发展
一、第六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
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方针的确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改工作的经验
■第十二章新中国劳改工作的曲折历程与改革发展
第一节劳改工作的曲折历程
一、劳改工作遭受严重破坏
二、劳改工作日常秩序的维护
第二节劳改工作的拨乱反正
一、劳改工作的重大转折
二、“八劳”会议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三、《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的颁布试行
四、监管改造工作的加强
第三节劳改工作的全面改革
一、劳改场所创办特殊学校
二、监狱的分押、分管、分教工作
三、社会帮教与“三个延伸”
■第十三章新中国监狱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监狱工作法制化的重大建树
一、《监狱法》的颁行
二、服刑人员的法律地位与保障措施
第二节监狱工作的历史性开拓
一、新的监狱工作方针的确定
二、监狱财政保障体制与监狱布局调整
三、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
四、监狱工作的崭新开拓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中国监狱史》是一门专史学科,也是司法警官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中国监狱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本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均作了创新安排。编写中,始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按照中国监狱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监狱作了全面的阐释。在这里,有中国监狱起源问题的溯源,有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监狱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有近代狱制的融合与徘徊,有新民主主义政权和新中国狱制的继承、发展、探索与创新。中国监狱史是一扇窗,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狱制的完整标本。
本教材着重使学生在识记基本概念、领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中国监狱文明的整个进程,铭记监狱沿革中的历史经验,做到以史为鉴,鉴往知来,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知识素养,并为探索今天监狱制度及监狱未来发展走向奠定基础。
《中国监狱史》由杨习梅任主编,毛晓燕、刘雪梅、胡配军任副主编。全书大纲由主编起草编写,文稿由主编、副主编审阅,最后由杨习梅对全书审查、调整、修改定稿。
各章撰稿人为(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杨习梅(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绪论、第三、五章
王荣(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第一章
毛晓燕(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第二、四章
唐贵平(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第六、七章
刘雪梅(山东政法学院):第八、九章
王淑华(辽宁警察学院):第十、十一章
刚彦、杨习梅(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第十二章
胡配军、陈文峰(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第十三章
《刑罚的演变:从古代流放到近现代监禁》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惩罚方式——刑罚——是如何随着文明的进程不断演变的历史。我们并非关注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监狱制度,而是将视角投向更为宏大的人类刑罚思想史,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对犯罪与惩罚理解的关键转折点。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早期社会普遍存在的刑罚形式。在部落时代与早期文明中,个体对群体的伤害往往被视为对整个社群的挑战。因此,复仇与赔偿成为早期刑罚体系的基石。《汉谟拉比法典》这样的古代法典,虽然已经展现出一定的规范性,但其核心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原则。这种刑罚往往带有强烈的仪式性和公开性,旨在通过肉体的痛苦和尊严的剥夺,来达到震慑潜在犯罪者和维护社群秩序的目的。流放,作为一种将个体与社群剥离的惩罚,在古代社会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对犯罪者的放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驱逐,是对其社会身份的否定。从早期的驱逐出境,到后来更为系统化的边疆流放,流放的地理范围和对个体造成的苦难,都随着不同文明的扩张和资源的分配而呈现出复杂的变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特别是国家权力的兴起,刑罚的执行方式和理念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宗教与哲学思想的渗透,开始为刑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中世纪欧洲,教会的权力在刑罚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神的名义进行惩罚,惩罚的目的是救赎灵魂,或是惩戒世俗的罪恶。公开的酷刑、火刑、车裂等极端刑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犯罪的恐惧以及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然而,即便是如此残酷的刑罚,其背后也隐藏着对罪犯灵魂的“拯救”或“净化”的意图,这与现代刑罚强调的社会防卫和人道主义原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出发点。 启蒙运动的到来,是人类刑罚思想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像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他们对专制王权下的不公和残酷刑罚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们强调理性、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里,刑罚不再是君主意志的随心所欲,而应是维护社会契约、保障公民权利的工具。 禁锢的刑罚,也就是监禁,开始被视为一种更为“文明”和“理性”的惩罚方式。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但其核心理念——通过剥夺自由而非身体来惩罚,并通过改造来使罪犯重新融入社会——为后来的监狱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将重点探讨监禁刑的兴起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我们追溯从早期简陋的牢房到后来出现的“体系化”监狱的演变过程。这其中,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监狱改革”浪潮,尤为值得关注。以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为代表的改革家们,他们亲身深入监狱,揭露了当时监狱环境的恶劣,包括肮脏、疾病、虐待和腐败。他们的呼吁,促使了人们对监狱作为一种惩罚方式的有效性和人道性的深刻反思。 在这一时期,“惩罚与改造” 的双重目标开始被明确提出。一些早期监狱的设计,例如宾夕法尼亚体系(Pennsylvania System)和奥本体系(Auburn System),虽然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差异,但都试图通过隔离、劳动和宗教教育来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宾夕法尼亚体系强调完全隔离,认为通过沉默和反思,罪犯能够深刻认识自己的罪行。而奥本体系则允许罪犯在劳动时相互隔离,但在集体用餐和礼拜时可以聚集,试图在隔离和适度社交之间寻求平衡。这些体系的设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如何有效地改造人性的复杂探索。 然而,仅仅依靠隔离和劳动,并不能完全解决刑罚的根本问题。19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深入地理解犯罪的根源,以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刑罚理论” 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 绝对刑罚论(强调刑罚的报应和公正)到 相对刑罚论(强调刑罚的预防和改造功能),再到后来 混合刑罚论 的出现,刑罚的目的和手段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审视。 “重塑罪犯”的理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刑满释放” 的概念,也开始与“改造成功”挂钩。监狱不再仅仅是一个容纳罪犯的地方,而是被寄予了将“坏人”变成“好人”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的实现,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歧视、缺乏再就业机会、以及罪犯自身根深蒂固的习性,都使得“改造”的成效大打折扣。 本书还探讨了 刑罚的非监禁化趋势,以及 新兴刑罚手段的出现。例如,缓刑、社区服务、罚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监禁的过度依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某些犯罪行为的定罪标准和惩罚力度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曾经被视为严重罪行的行为,可能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而被重新审视;而一些新兴的犯罪形式,也催生了新的法律和刑罚手段。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 现代刑罚面临的挑战。在信息爆炸、全球化加速的今天,犯罪的类型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如何平衡社会安全与个人自由?如何构建一个既有惩罚力度又不失人道关怀的刑罚体系?如何真正实现罪犯的社会化,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关押”?这些问题,仍然是当前社会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 《刑罚的演变:从古代流放到近现代监禁》并不是一部关于特定监狱制度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惩罚思想与实践的哲学史、社会史和法律史的交织体。我们希望通过对刑罚历史的梳理,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下刑罚制度的深刻反思,理解我们所处的惩罚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本书致力于呈现刑罚演变过程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辨、社会动因和实践探索,而避免陷入对某一具体国家刑罚制度的详尽描述,以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来理解“惩罚”这一古老而又始终充满争议的人类行为。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中国监狱史》,我的脑海里依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和思考。我发现这本书在探讨权力结构和法律制度的演变时,有着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它不像一般的史书那样,侧重于法律条文的颁布和实施,而是更关注这些法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如何被不同阶层的人们所解读、所利用,甚至是被扭曲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清代“减等发配”制度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陈述了这个制度的存在,更是深入剖析了它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等级观念、司法腐败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案件的细致解读,我看到了一个被制度压迫下的个体是如何在层层关系网中被摆布,命运如同飘零的落叶,无力掌控。书中对古代刑罚的描述,也并非简单地罗列酷刑,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对“惩罚”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总能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告诉你“是什么”。它让我看到,即使是看似冰冷的法律,也承载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奈。

评分

《中国监狱史》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十足,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时光。翻开第一页,就被那古朴的字体和精美的插图吸引住了。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与我之前读过的任何历史著作都不同。它没有宏大的时间线索,也没有对朝代更迭的详细描绘。相反,它更像是在用一种极其细腻、近乎工匠般的态度,去勾勒出那个时代社会最底层、最边缘人们的生活图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明朝时期“牢头”这个群体的描写,作者并没有仅仅将他们视为封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普通环节,而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日常、家庭构成、甚至心理状态。通过对一些零散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仿佛将我们拉到了潮湿、阴暗的牢房之外,看到牢头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如何与犯人周旋,甚至如何在制度的夹缝中寻求自己的“利益”。这种叙事角度,让我看到了一个过去被忽略的维度,也让我对“历史”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痕迹。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在时间迷宫中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细节和视角。

评分

《中国监狱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完全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历史学术著作,可能会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人名,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生动,甚至带有一些文学色彩。他擅长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和场景,让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仿佛活了过来。比如,在描写唐朝的“牢狱”时,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官方的语言,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比如犯人之间的对话、狱卒的日常琐事,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监狱生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位因“诽谤罪”被判入狱的歌妓,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笔墨来描绘她入狱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她在狱中如何用歌声来慰藉自己和狱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也总有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绝望,寻找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描绘人性的百科全书。

评分

读《中国监狱史》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制度”和“个体”关系的深刻反思。我原本以为历史书都是关于宏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但这本书却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那些被历史洪流所忽略的普通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制度环境。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任何制度的运行,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身上,而个体的命运,也往往受到所处制度的深刻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羁押”制度演变的讨论,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不同朝代关于如何暂时关押嫌疑人的规定,更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了这种制度在实践中是如何被滥用,以及它对被羁押者的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我看到了,即使是看起来“公正”的制度,也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因为人性的弱点或权力的腐蚀,而变得面目全非。这本书让我更加意识到,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制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到具体的人和事,去体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它让我对“公平正义”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警惕任何可能侵犯个体权益的制度。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细节非常感兴趣,而《中国监狱史》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求知欲。这本书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像显微镜一样,聚焦于“监狱”这一特定的历史空间,通过对这个空间内人员构成、管理模式、司法流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权力运行的另一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朝代监狱制度变化的比较分析,比如从早期相对粗放的管理,到后来日益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再到其中所反映出的统治者对社会控制的不断加强。书中对“刑部”和“大理寺”等机构的职能划分,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这让我得以窥见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司法体系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以及在不同时期,法律是如何被用作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如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