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课程是为中医学、中药学、药学、中西医结合、中医临床、针推、养康、医学检验、护理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基础课。《生物化学(新世纪第四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主要生命物质(糖、脂、蛋白质、核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生命物质在体内代谢(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的过程、规律、调节和意义,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基本过程、意义、调节和规律,常见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的分子基础、药物靶点,为今后学习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传染病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和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医学检验等临床医学课奠定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及中医药学的关系
第一章 糖化学
第一节 单糖
一、单糖结构
二、单糖化学性质
第二节 寡糖
第三节 多糖
一、同多糖
二、杂多糖
小结
讨论
第二章 脂质化学
第一节 脂肪酸
一、脂肪酸的结构特点
二、脂肪酸的分类
三、脂肪酸的功能
四、类花生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
第二节 脂肪
第三节 类脂
一、磷脂
二、糖脂
三、类固醇
小结
讨论
第三章 蛋白质化学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二、蛋白质的结构单位
三、蛋白质的辅基
第二节 肽键和肽
一、肽键与肽平面
二、肽
三、生物活性肽
第三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五、维持蛋白质结构的化学键
第四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氨基酸序列与功能的关系
二、蛋白质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第五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一般性质
二、大分子特性
第六节 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
一、蛋白质沉淀
二、离心技术
三、电泳技术
四、层析技术
五、透析技术
小结
讨论
第四章 核酸化学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
一、核苷酸的组成
二、核苷酸的结构
三、核苷酸的功能
第二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一、核酸的一级结构
二、DNA的二级结构
三、DNA的三级结构
四、RNA的种类和分子结构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紫外吸收特征
二、变性、复性与杂交
第四节 核酸的提取和定量
一、核酸提取
二、核酸定量
小结
讨论
第五章 酶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结构
一、酶的活性中心
二、酶的辅助因子
三、单纯酶和结合酶
四、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和多功能酶
五、同工酶
六、心肌梗死酶学诊断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制
一、酶促反应特点
二、酶促反应机制
第三节 酶动力学
一、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七、酶活力单位与酶活性测定
第四节 酶的调节
一、酶的结构调节
二、酶的水平调节
第五节 酶的命名和分类
第六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二、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三、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小结
讨论
第六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第一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C
……
第七章 生物氧化
第八章 糖代谢
第九章 脂质代谢
第十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十一章 核苷酸代谢
第十二章 代谢调节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十四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七章 血液生化
第十八章 肝胆生化
第十九章 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
第二十章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附录
前言/序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物化学(新世纪第四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一、 课程定位与教材编写理念 《生物化学(新世纪第四版)》是一部为适应新时代高等医药院校教学改革需求而编写的教材,旨在为全国中医药行业的本科生提供系统、深入的生物化学知识体系。本教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了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力求将基础生物化学理论与中医药的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教材编写团队汇聚了国内多所知名医科院校的资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在生物化学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更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编写过程中,团队深入调研了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广泛听取了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教材内容既符合国家教育部的教学要求,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 “新世纪第四版”的更新,是在前三版成功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新版教材在继承前版优秀内容的同时,着重吸收了近年来生物化学领域,特别是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同时,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易读性,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清晰、准确地阐述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牢固的生物化学知识框架。 二、 教材内容体系与特色 本教材围绕生命活动的基本分子机制展开,系统阐述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信号转导以及相关学科前沿等内容。其内容体系安排严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教材伊始,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最基本的构成单元——细胞,并深入探讨构成生命体的各种生物大分子。 氨基酸与蛋白质: 详细介绍氨基酸的结构、性质及其在蛋白质三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其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精妙设计如何决定其多样化的功能,例如酶促反应的催化、物质的运输、信号的传递、免疫的识别、运动的实现等,都将得到深入的剖析。特别地,教材将突出强调不同类型蛋白质(如结构蛋白、酶、激素、抗体、载体蛋白等)的功能特点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核酸: 阐述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化学结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特性。深入讲解DNA的复制机制,揭示遗传信息如何精确地代代相传。RNA的转录过程,即DNA模板上合成RNA的分子基础,以及mRNA、tRNA、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协同作用,也将得到详尽的阐述。 糖类: 介绍糖类的基本分类(单糖、二糖、多糖),以及它们在生命体内的多种功能,包括作为能量的储存与供应(如糖原、淀粉)、细胞结构的组成(如糖蛋白、糖脂)、信息识别(如细胞表面的糖链)等。 脂质: 涵盖脂肪、磷脂、固醇等主要脂质的结构特点,并阐明其在细胞膜结构、能量储存、激素合成、信号传导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2. 代谢概论与物质代谢: 这是生物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将全面解析生命体如何获取、转化和利用能量,以及物质如何不断循环更新。 代谢概论: 引入代谢的概念,区分合成代谢(同化作用)与分解代谢(异化作用),强调代谢途径的普遍性与特异性,以及代谢调控在维持生命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糖代谢: 详细讲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核心代谢途径,揭示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分子机制。同时,介绍糖异生、糖原合成与分解、磷酸戊糖途径等,展现机体对能量需求和维持血糖平衡的精妙调控。 脂质代谢: 涵盖脂肪的消化吸收、储存与动员,脂肪酸的β-氧化供能,以及酮体生成与利用。还将介绍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以及脂蛋白在脂质运输中的作用。 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 阐述氨基酸的来源、氨基的去留、碳链的去向,以及尿素循环的机制。还将介绍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为遗传信息构建和传递提供分子基础。 3. 酶学: 酶作为生命活动的关键催化剂,其研究是生物化学的重点。 酶的本质与特性: 阐明酶的蛋白质本质,以及其高效性、专一性的分子基础。 酶促反应动力学: 介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激活剂等)以及米氏方程等基本概念,为理解酶的活性调控提供理论框架。 酶的活性调控: 深入讲解酶活性的调节机制,包括变构调节、共价修饰、酶原激活、同工酶等,展示生命体如何通过精细调控酶的活性来适应环境变化和维持稳态。 4.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本部分内容将聚焦于遗传物质的存储、复制、转录和翻译,揭示生命蓝图如何在分子层面得以实现。 DNA的结构与复制: 进一步深化对DNA双螺旋结构及半保留复制机制的理解。 RNA的转录: 阐述DNA到RNA的转录过程,包括转录的起始、延伸和终止,以及不同类型的RNA(mRNA、tRNA、rRNA)在基因表达中的功能。 蛋白质的翻译: 详细讲解遗传密码的破译,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以及tRNA在氨基酸递送中的角色。涵盖翻译的起始、延伸和终止等阶段。 基因表达的调控: 介绍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不同机制,如阻遏蛋白、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等,揭示生命体如何精确控制基因的开启与关闭,以适应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发育需求。 5. 信号转导: 本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理解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内部如何进行信息交流,以应对外界刺激和维持生命活动。 细胞信号的概念与类型: 介绍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信号分子的作用,以及细胞表面受体、细胞内受体等信号接收方式。 信号转导通路: 重点讲解G蛋白偶联受体、酶联受体、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等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第二信使(cAMP, Ca2+等)的作用,以及激酶级联反应等,揭示信号如何在细胞内放大和传递。 6. 整合与前沿: 教材将视角扩展到更宏观的层面,将生物化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并展望学科前沿。 分子遗传学与基因工程: 介绍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概念,并阐述基因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疾病相关的生物化学: 探讨多种常见疾病(如糖尿病、癌症、遗传性疾病等)的分子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生物化学视角。 中医药与生物化学的结合: 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于,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讨中药的活性成分如何作用于人体的分子靶点,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例如,可以介绍某些中药成分如何影响酶活性、信号转导通路或代谢过程,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三、 教材的教学应用与学习指导 本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了多种辅助学习的元素: 清晰的章节结构: 每章都设有引言,点明本章学习目标;正文内容力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每章末尾设有小结,帮助学生回顾重点;习题部分包含概念题、论述题和计算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并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的案例与图示: 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经典实验、生动案例和精美图示,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化学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复杂的生化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强调应用与联系: 教材不仅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介绍生物化学在医学、药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现实意义。 鼓励主动学习: 教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将生物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 结语 《生物化学(新世纪第四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为中医药行业的学子们搭建起坚实的生物化学知识平台,更致力于培养他们成为能够将现代生物化学理论与传统中医药智慧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将能够深刻理解生命的奥秘,掌握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为未来从事中医药的临床、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