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常识/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文字学常识/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朴安 著
图书标签:
  • 文字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汉字
  • 书法
  • 文化常识
  • 精装
  • 跟大师学
  • 普及读物
  • 语言文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2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272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
字数: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字学常识》系胡朴安《文字学ABC》之简体字版,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全书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不失为文字学初学者入门的一部基础参考书。

作者简介

  胡朴安(1878~1947),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本名有忭,学名韫玉,字仲明、仲民、颂明,号朴安、半边翁;以号行世。安徽泾县榔桥镇溪头村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上、下)》、《中国训诂学史》等。

精彩书评

  胡朴安有国学大师之号,著作很多……若天假之年,多活一二十岁,更不知还有几许贡献呢。
 ——郑逸梅

  胡朴安为民国初年重要学者……可见胡氏在中国文字学史和训诂学史研究上的开创之功及影响之深远。
   ——沈心慧

目录


上编 文字源流
第一章 文字通论
第二章 字音的原起
第三章 字义的原起
第四章 字形的原起
第五章 甲文
第六章 古文
第七章 篆文
第八章 隶书
第九章 文字废弃
第十章 文字增加
中编 六书条例
第一章 六书通论
第二章 象形释例
第三章 指事释例
第四章 会意释例
第五章 形声释例
第六章 转注释例
第七章 假借释例
下编 研究书目
第一章 《说文》
第二章 形体辨正
第三章 古籀与小篆
第四章 金文
第五章 《说文》中古籀
第六章 甲骨文字
第七章 隶书

前言/序言

  胡朴安先生(1878-1947),近代著名学者,在经学、周易学与文字训诂研究方面造诣精深。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省泾县人。
  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达数十年,曾先后在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学校任教。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出任过《民国日报》社社长、交通部秘书、福建省巡阅使署秘书兼教育科长及编辑部主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上海通志馆馆长、上海文献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国术馆馆长等职。
  胡朴安先生一生著作宏富,著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文字学丛论》、《中国学术史》、《周易古史观》等,编有《俗语典》、《中华全国风俗志》等。其中《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两本书为小学史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常备参考书。
  《文字学ABC》是胡朴安先生在持志大学、国民大学、上海大学、群治大学历次讲授文字学知识的讲义结集,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切实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指出各书优缺点,以备参考。本书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不失为文字学初学者入门的一部基础参考书,故胡朴安先生本人也在序言里坦承:“我这本《文字学》,并无新奇可喜的议论,但自信可为研究文字者入门的书。”
  《文字学ABC》在1949年前曾多次再版,其后即无重印,此次再版,我们选用世界书局1929年“ABC丛书”版为底本,重新录排,对字句、标点等进行了仔细的检核、勘误,并更名为《文字学常识》,希望能为对中国文字源流、发展及其奥秘感兴趣的年轻朋友提供一册良好的参考读物。
潜心国学,探寻文字奥秘——《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文字,是文明的基石,是思想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记忆。 从远古先民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的萌芽,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跌宕流转;从字形的结构演变、造字方法的智慧,到文字在文化传承、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中国文字的书写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发展史。 本书《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旨在带领读者走进文字的奇妙世界,深入探究中国文字的源头活水,梳理其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脉络,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与奥妙。我们不满足于对汉字形体的简单描摹,更着力于从历史、文化、语言、艺术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解读汉字,让读者不仅看到文字的“形”,更能理解文字的“意”,感受文字的“魂”。 第一部分:溯源而上,探寻文字的黎明 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社会是怎样的图景?人类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文字的?我们将从中国史前文化入手,考察那些零星散布的刻画符号,它们是否就是文字的雏形?著名的陶寺遗址、贾湖遗址出土的符号,在文字学界激起了怎样的讨论?我们将回顾学界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各种学说,从“图画说”到“指事说”,从“表意说”到“符号说”,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尝试提出我们对这些早期符号性质的判断。 我们将详细介绍目前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从其发现的历程、字形特点、记录内容,到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风貌,如祭祀、战争、农业、天文、医学等,无不展现出商代文明的丰富与精致。我们将深入剖析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并举例说明,让读者直观地理解汉字的“来处”。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甲骨文与后世文字的联系,揭示其在中国文字史上的奠基性地位。 紧随甲骨文之后,金文(又称钟鼎文)闪耀登场。我们将介绍金文的载体、书写特点,以及其内容所反映的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观念、社会经济状况。金文的书法艺术,也将在本书中得到充分展现,那些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我们将对比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分析金文在字形和结构上所发生的演变,为理解汉字发展规律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转型与定型,汉字迈向规范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秦朝,统一的步伐也带来了文字的统一。小篆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将重点介绍秦统一六国后,李斯等人奉秦始皇之命,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六国异体字,统一文字的过程。小篆的字形结构、笔画特点,以及其在统一中国文化、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都将得到详尽的阐述。我们将通过对比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与小篆,直观地感受文字统一带来的变革。 然而,小篆的繁复不便,注定了它无法长久地成为主流。隶书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我们将追溯隶书的起源,从秦代的“徒隶”字,到汉代的“古隶”和“今隶”。我们将详细分析隶书的字形变化,如“蚕头燕尾”的笔画,以及其将篆书圆转的线条变为方折的笔画的根本原因——书写效率的提升。隶书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字体,对楷书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品味汉代隶书的雄浑古朴,感受其在文字演变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百花齐放,书法艺术的繁荣 随着隶书的成熟,汉字的书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草书以其连绵萦带、挥洒自如的艺术特色,成为了表现情感、追求速度的书体。我们将介绍“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并通过名家名帖,带领读者领略草书的艺术魅力。我们将探讨草书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以及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 与草书的奔放不同,楷书则以其方正严谨、规整清晰的笔画,成为后世最为普及的书体。我们将追溯楷书的起源,从汉末魏晋的“隶变”开始,直至隋唐的成熟。我们将分析楷书的结构特点、笔画规范,以及其在教学、传播中的便利性。我们将重点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的奠基者,以及唐代楷书的大家,如欧阳公、颜真卿、柳公权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楷书的演变轨迹与艺术高峰。 行书,作为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折中”字体,兼具易写性和艺术性。我们将介绍行书的特点,以及其在日常书写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我们将通过这些不朽名篇,体会行书的自由奔放与含蓄典雅。 第四部分:形音义的关联,探寻汉字智慧 本书不仅仅关注文字的“形”,更深入探究文字的“意”。我们将聚焦于汉字的“六书”造字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将结合大量实例,详细阐述这六种造字方法的内涵与运作机制。例如,我们会分析“日”、“月”等象形字如何直观地描摹事物,“上”、“下”等指事字如何用符号标记抽象概念,“休”(人靠树休息)等会意字如何组合意义,以及“江”、“河”等形声字如何通过声符和形符来表意。 我们还将探讨汉字在历史发展中,其字形、读音、意义可能发生的变化,即“字源演变”的现象。例如,一些字的原义已经模糊,需要通过“说文解字”等古籍来考证;一些字的读音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了变化,影响了其在词语中的使用;一些字的意义变得更加宽泛或狭窄。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汉字“活”的生命力,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语言学与文化信息。 第五部分:文字的力量,文化传承的载体 文字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命脉。我们将探讨汉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多重角色: 教育与启蒙: 从蒙学读物到经史子集,文字承载着知识的传递,塑造着一代代人的思想。 政治与法律: 诏令、律法、文书,文字是维系国家运转、实现统治的重要媒介。 经济与商业: 契约、账簿、钱币,文字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学与艺术: 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文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表现力。 思想与哲学: 诸子百家,思想的火花通过文字得以记录、传播,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智慧宝库。 我们将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例,展示文字在不同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结语: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变》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邃历史的窗户。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激发读者对中国文字的浓厚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并深刻理解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当你拿起这本书,你将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的故事,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共鸣,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这是一次关于文字的、关于历史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奇妙旅程,期待与您一同开启。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汉字的“来龙去脉”都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满足我的求知欲。直到我读了这本《文字学常识》,才算是找到了理想中的那本书。它以一种非常系统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构成原理一一呈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字体,而是将字体的演变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紧密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鲜活的历史。例如,在讲解隶书的形成时,作者提到了秦朝统一文字的背景,以及隶书作为一种更便捷的书写体,如何适应了当时官僚体制的需求。这种结合历史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体会到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强大生命力。此外,书中对“六书”的讲解也是我非常欣赏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将它们当作僵化的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古人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规则来创造和理解汉字,让我对汉字的智慧和灵活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普及了文字学知识,更在于它点燃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

评分

说实话,起初拿到这本《文字学常识》,我有点担心会太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很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字学知识娓娓道来,让我读起来毫无压力,甚至可以说是津津有味。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仿佛我能亲眼看到那些古老的文字在纸上活过来一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文字的字形变化,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在介绍某些象形字时,作者会结合当时的生产工具、生活习俗,甚至地理环境,来解释这个字的形成原因,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让我对文字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假借”和“形声”的讲解,这两个造字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古人无穷的智慧。通过书中大量的例子,我才真正理解了汉字是如何在有限的符号基础上,不断扩展其表意能力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习文字学,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古老的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韵味,那种厚重的手感和精致的内页印刷,让人在翻阅时就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作为一本关于文字学的书,它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像是在讲述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汉字起源的那些章节,从最初的刻画符号,到逐渐成熟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每一个都解释得详略得当,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以前总是觉得汉字就是一堆没有规律的笔画组合,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逻辑和演变。比如,书中对“休”字的解读,将“人”和“木”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人靠在树下休息的场景,这种对字源的追溯,让我瞬间对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古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赞叹。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古代文人墨客与文字相关的小故事,为原本严肃的文字学增添了几分人情味,也让我对汉字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滋养心灵。

评分

读完这本《文字学常识/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看似古老晦涩的汉字,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有趣的故事和演变轨迹。这本书并没有枯燥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循循善诱地为我揭开汉字的神秘面纱。从甲骨文的惊鸿一瞥,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篆书的规整统一,最后过渡到隶书、楷书的成熟,每一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读来令人惊叹。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于汉字“六书”的讲解,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结合了大量的生动实例,比如“日”字如何从一个太阳的象形,演变成今天简洁的方块字;“马”字又是如何一步步简化,却依然保留着奔腾的动态感。这种由形到意、由意到形的探索过程,让我对汉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符号,而是承载着古人智慧和生活经验的艺术品。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却又觉得无从下手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绝佳的入门之窗,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本遥不可及的学术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地介绍文字学知识的书籍,而这本《文字学常识/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而不失活泼,作者在梳理清晰的文字演变脉络的同时,也穿插了不少引人入胜的典故和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汉字“六书”的讲解,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具体字例,详细阐述了每一种造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读完这部分,我对汉字的构成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尤其是关于“形声字”的部分,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形声字一一拆解,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排版,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倍感愉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汉字文化,却又不知从何开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二之选。

评分

纸张很好 排版非常舒服 阅读感觉非常的好

评分

总之,这一系列不建议购买。还有,北京出版社的那一个相似系列(大家小书)也有类似问题,也不建议购买。

评分

纸张很好 排版非常舒服 阅读感觉非常的好

评分

京东搞活动下的单,满200减100,但是后来活动结束感觉书的价格又降了,力度比号称的小。

评分

东西很不错,信赖京东!品质很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对于京东的服务及配送给满分,感谢!中华书局这一系列买了好几本,不过对书极不满意:

评分

没看,当摆设了。

评分

东西很不错,信赖京东!品质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