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韩国美容美发教授与假发学院院长历经3年编写、修订、补充而成
制作模板、绘制图纸、假发剪发、吹风造型、假发佩戴、假发护理、案例分享,手把手教你成为专业假发设计师
内容简介
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发型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往往会因为自身发质稀少或其他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用到假发。同时,为了是假发看起来更自然,选择定制假发的人也越来越多。
本书是一套完整的假发设计专业教程,从假发发展历史与目前产业发展现状,从假发类型到基础设计理论,从实践操作步骤到整体修剪设计,本书无不详细列举。其中,假发的设计制作是本书的重要部分,书中通过介绍发片的种类与大小,让读者在对假发产生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详细了解和学习测量客户尺寸、制作尺寸样本、佩戴发片以及发片修剪多个重要操作环节的技术要点。
本书适合专业造型师、理发店发型师、美发学校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林银真:英东大学美容护理专业 教授
林明淑:亚丽可假发学院 院长
金明禹:英东大学美容护理专业 教授
崔美玉:英东大学美容护理专业 教授
目录
第 1 章 了解假发产业第 1 节 假发的市场性 101. 假发的产业意义 102. 假发产业的成长性11第 2 节 韩国假发企业的现状 161. 脱发假发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发展172. 时尚假发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发展 21第 3 节 假发设计师的发展前景 25第 4 节 假发专卖店的创业 261. 选址 282. 选定面积293. 装修 294. 备品 31
第 2 章 假发的发展第 1 节 韩国假发 341. 古代假发342. 近现代假发 38第 2 节 西方假发 401. 古代假发402. 中世纪假发 423. 近现代假发— 鼎盛期代表性假发 494. 现代假发54
第 3 章 假发的概念第 1 节 假发的分类 581. 根据用途分类 582. 根据使用范围分类693. 根据使用方法分类70第 2 节 假发的构成 741. 原丝 742. 网 77第 3 节 假发的制作过程781. 咨询 782. 假发佩戴分析及诊断 793. 模板制作804. 假发制作815. 佩戴及顾客服务 82
第4章 假发设计第 1 节 假发图纸 841. 发际线设计 852. 局部假发的头型图纸 903. 整体假发的头型图纸 97第 2 节 模板 971. 模板的类型 972. 模板的毛流 983. 制作模板实际操作.98第 3 节 作业指示书 1081. 局部假发1112. 整体假发114第 4 节 编织.1151. 手工编织1152. 机器编织116
第5章 假发造型第 1 节 假发的剪发1181. 假发剪发的概念及种类1182. 假发剪发的实际操作 123第 2 节 假发的吹风及造型 1271. 假发的吹风 1272. 假发吹风的实际操作 1273. 假发的造型 129第 3 节 不同类型假发的佩戴方法1311. 局部假发的佩戴方法 1312. 整体假发的佩戴方法 1343. 其他佩戴方法134第 4 节 佩戴.136
第6章 售后护理第 1 节 家庭护理及修理 1401. 假发的清洗 1402. 假发的保管 1463. 假发的修理 147第 2 节 顾客管理 148第 3 节 顾客案例 1491. 对发型不满意的案例 1502. 发色不协调导致的不满意案例 1503. 夹子导致的牵引性脱发案例 1514. 固定式使用者的头皮过敏案例 1515. 粘贴固定式后头皮疼痛的案例 1526. 假发制作错误的案例 1527. 要求退货的案例1538. 掉发严重的案例153
附录 脱发假发顾客真实案例第 1 节 模板制作 156第 2 节 局部假发的佩戴 1641. 胶带粘贴 1642. 局部假发的佩戴166第3节 剪假发167第4节 吹假发171第5节 假发的清洗及保管 172
前言/序言
深入解析当代雕塑艺术的哲学与技法:一部跨越材料与观念的探索之旅 图书名称: 雕塑的边界:从具象表达至观念构建的当代艺术实践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具有权威性的当代艺术史学家或资深雕塑家的名字,例如:埃莉诺·范德比尔特 或 马克西米利安·克劳斯] 页数: 680页(含大量高清图版与图表) 定价: 人民币 398.00 元 --- 内容提要: 《雕塑的边界:从具象表达至观念构建的当代艺术实践》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操作指南,亦非聚焦于任何特定手工技艺的教学手册。相反,本书是一部宏大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交叉分析的学术专著,它彻底解构了“雕塑”这一艺术门类在20世纪中叶至今所经历的根本性变革。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材料的解放、空间的重构以及艺术观念的优先性在当代雕塑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构建起一座连接古典形式训练与前沿概念艺术之间的桥梁。 本书旨在引领读者跳脱出“塑造三维实体”的传统定义,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具批判性的视野:雕塑如何成为一种思考物质性、时间性、社会政治介入以及数字化存在的媒介。 --- 章节深度剖析: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当代雕塑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形体之困境——现代主义对雕塑本体的第一次冲击 (约120页) 本部分追溯了自立体主义、构成主义以及早期的现代主义大师(如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文艺复兴以来以“体积”和“纪念性”为核心的古典雕塑范式。 具象的坍塌与空性的升华: 详细分析了“负空间”如何从背景噪音转变为作品的积极组成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简化、扭曲或分解实体来表达内在的心理状态,而非外在的物理形态。 材料的身份危机: 考察了工业材料(如钢铁、铝、胶合板)首次大规模进入雕塑领域,以及它们如何挑战了传统大理石和青铜的“崇高性”地位。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材料的本真性(Authenticity of Material)来表达社会批判。 运动与时间的介入: 论述了动态雕塑(Kinetic Art)如何使雕塑从静止的“对象”转变为一个持续演化的“事件”,预示了装置艺术的出现。 第二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语境的转向 (约150页) 进入后现代语境,雕塑不再寻求普遍的真理,而是专注于对自身媒介、历史和展示环境的质疑。 “场域特定性”的崛起(Site-Specificity): 深入探讨了大地艺术(Land Art)和环境雕塑如何使作品与其所处的地理、历史或社会环境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了罗伯特·史密森、理查德·塞拉等人的作品如何通过对场地条件的极端反应,挑战了艺术品的“可携带性”和“可收藏性”。 挪用与拼贴的逻辑: 详细研究了后现代艺术家如何利用现成品(Readymades)进行批判性的“戏仿”和“重组”。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改变对象的语境(Contextual Shift)来生成新的社会评论,而非依赖传统的雕刻技艺。 身体的政治学: 探讨了身体意象在当代雕塑中的复杂角色,如何利用生物形态、残片或非传统的人体模型来探讨身份政治、性别认同和身体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从雕塑到装置——空间的占有与体验的重塑 (约140页) 本部分标志着雕塑边界的进一步模糊化,探讨了艺术品如何从一个被观看的物体扩展为一个被完全沉浸其中的环境。 环境叙事: 分析了诸如草间弥生、欧拉夫·埃利亚松等艺术家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多感官的装置来构建一个“体验场域”。讨论了光线、声音、气味在超越视觉主导的雕塑实践中的作用。 交互性与观众的参与: 考察了涉及机械、电子或观众主动操作的雕塑作品。重点分析了这种交互性如何颠覆了传统的“创作者-作品-观众”的单向关系,使观众成为意义生成过程的必要环节。 暂存性与过程的展示: 区别于传统雕塑对永恒性的追求,本部分研究了强调“未完成”、“腐朽”或“临时性”的作品,例如行为艺术的残余物或特定时刻的结构,它们更关注过程的记录而非最终形态的保存。 第四部分:后媒介时代的探索——数字、数据与无形之物 (约110页) 本书的批判核心之一,即探讨在信息时代,雕塑的形态如何超越物理约束,进入虚拟和数据领域。 虚拟塑形: 分析了3D建模、参数化设计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在当代雕塑实践中的应用。讨论了数字拓扑结构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物理限制的“形体构建”可能性。 数据景观的物质化: 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将抽象的数据流(如气候变化、社交网络互动)转化为可感知的、虽然常常是短暂的物理结构或投影,以此来“雕刻”不可见的信息实体。 故障与熵增: 研究了艺术家如何利用技术媒介的“故障”(Glitch)或系统性衰减来表达对技术乌托邦的怀疑,将数字世界的不可靠性转化为一种新的美学形式。 第五部分:批判性语境——伦理、收藏与机构批评 (约90页) 本部分从社会学和艺术史批评的角度,审视当代雕塑实践如何应对权力结构和艺术市场的挑战。 纪念碑的重审: 深入分析了当代艺术家如何挑战公共空间中既有的英雄纪念碑的叙事,通过“反纪念碑”(Counter-Monuments)来揭示历史书写中的遗漏和偏见。 收藏的悖论: 讨论了大规模装置和特定场地作品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体系中面临的悖论,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文件、蓝图或替代性展示方案来应对“不可收藏性”的问题。 --- 本书的独特性与目标读者: 本书摒弃了对传统雕塑技法(如铸造、木雕、石刻的详细步骤)的描述,将重点完全放在理论深度、概念关联和跨媒介的实践分析上。它不教授如何制作一个完美的模型,而是探讨“为什么”以及“在今天”我们选择去塑造或构建一个特定的形态或空间。 目标读者包括: 1. 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与学者: 为他们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用于解构后现代及当代雕塑的关键议题。 2. 策展人与评论家: 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以评估和阐释前沿的、常常是难以归类的三维艺术实践。 3. 追求概念深度的视觉艺术家: 为那些不满足于传统技法,渴望将哲学、社会批判和新兴技术融入其三维创作中的实践者,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参照系。 通过对材料、空间、媒介和观念的全面梳理,《雕塑的边界》提供了一幅当代三维艺术实践的详尽地图,引导读者思考:在一切皆可被表达和复制的时代,雕塑的“物质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如何持续地介入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