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4)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军
  • 中国工农红军
  • 历史
  • 军事史
  • 参考资料
  • 史料
  • 革命历史
  • 内战
  • 红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28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93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4)》分“国民党军围堵南下川康边区的红四方面军”、“国民党军追堵红二、六军团长征”、“国民党军堵截红军三大主力会师”3个专题以及附录。
  为保持档案史料的原貌,原文中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污蔑诽谤以及谎报军情、“战果”等不实之词,未加删改。电报收译稿中未译出的密码,能查译的直接译出,查译不出的,保留原貌;未译的英文地名,直译成中文;电文按照书写格式分了段;没有标点的,编者加了标点;有标点的,又重新进行了校订。档案标题均为编者所拟。原件中的韵目代日、地支代时,统一列表于书后,不再注释。
  原文中一些使用不当,但不会产生歧义的字,如连、联混用,须、需混用等,均未改动。对确需改动的错字、别字,在原字后面订正,并用[]表示;对漏字,增补后用[]表示;缺字或字迹模糊而无法辨认的字用口表示;衍文用字外加口表示。其他符号及符号中的文字,均为原文所有。

目录

国民党军围堵南下川康边区的红四方面军
一、阻截红四方面军南下
行营参谋团关于川西北地区“清剿”计划
(1935年9月25日)
邓锡侯关于严密筑碉坚工固守逐步推进给杨宗礼、李树华的命令
(1935年10月4日)
蒋介石关于速占卓克基给杨森的手令
(1935年10月7日)
蒋介石关于防守雅江与康定一线给李韫珩的手令
(1935年10月7日)
蒋介石关于在康北地区堵截红四方面军给刘文辉的手令
(1935年10月7日)
蒋介石关于部署“围剿”南下红军给贺国光的手令
(1935年10月7日)
邓锡侯关于接守两河口、抚边一线给杨宗礼、李树华的命令
(1935年10月16日)
邓锡侯转蒋介石关于在日隆关、达维一线筑碉防守给杨宗礼、
李树华电(1935年10月18日)
邓锡侯关于防守大川场、耿达桥之线电
(1935年10月21日)
邓锡侯关于日隆关、撮箕桥战斗经过的报告
(1935年10月)
行营参谋团关于阻截红四方面军南下东进的命令
(1935年10月27日)
邓锡侯关于在牛头山一线采取攻势防御的命令
(1935年10月31日)
邓锡侯关于大川、油榨沱战斗经过的报告
(1935年11月)
武昌行营关于成立重庆行营的通报
(1935年10月)
二、阻止红四方面军向成都平原发展
重庆行营关于防堵红四方面军南下或东进的部署
(1935年11月1日)
邓锡侯关于稳固阵地给杨晒轩、杨宗礼电
(1935年11月11日)
邓锡侯关于进攻大川威胁红军左侧给陈鼎勋、杨秀春电
(1935年11月21日)
唐式遵关于向木梯老、高家场、夹门关进攻给郭昌明、饶国华的电
(1935年11月21日)
袁镛关于不得收补被红军俘虏过的士兵给李全山的命令
(1935年11月24日)
唐式遵关于向花水碾攻击的命令
(1935年12月1日)
刘湘关于攻占木梯老接通九顶山、镇西山一线给唐式遵电
(1935年12月5日)
邓锡侯转刘湘关于向大川进攻给杨秀春电
(1935年12月5日)
薛岳关于?肖灭荥经地区红军的训令
(1935年12月5日)
蒋介石关于阻截红四方面军南下电
(1935年12月8日)
薛岳关于向禄皇山、马鞍山、羊子岭、九龙山一线攻击的电令
(1935年12月8日)
潘文华关于进攻部队伤亡情况给唐式遵的电话记录
(1935年12月8日)
薛岳关于攻击观音铺、福星场一线的电令
(1935年12月9日)
薛岳关于向荥经攻击的电令
(1935年12月11日)
蒋介石关于迅速恢复名山、雅安、荥经、汉源间交通电
(1935年12月12日)
唐式遵关于转入防御的电令
(1935年12月20日)
邓锡侯转刘湘关于坚守阵地待机进击给杨秀春电
(1935年12月21日)
薛岳关于向懒板凳、王家山、小河场一线攻击的训令
(1935年12月31日)
三、围堵川康地区的红四方面军
薛岳关于天全、芦山战役前形势及情况的判断
(1936年2月3日)
薛岳关于攻占新场、老君山的训令
(1936年2月8日)
薛岳关于向飞仙关、始阳、天全攻击的训令
(1936年2月11日)
二、追堵红二、六军团向贵州进军
陈诚关于红二、六军团主力将西进川黔给吴忠信、邹文华、郝梦龄电
(1935年12月24日)
蒋介石关于红十八师可能人黔及“围剿”部署给吴忠信电
(1935年12月25日)
刘建绪关于向武阳、会同、靖县、洪江堵截红二、六军团给徐源泉
等电(1935年12月25日)
陈诚关于在黔阳西北地区围堵红二、六军团给吴忠信、邹文华电
(1935年12月30日)
刘建绪关于向便水、晃县追堵红二、六军团给薛岳、吴忠信电
(1936年1月2日)
何键关于到黔东截击红二、六军团给薛岳、吴忠信电
(1936年1月5日)
重庆行营关于防堵红二、六军团西进贵州的部署
(1936年1月6日)
刘建绪关于便水战况给吴忠信、薛岳电
(1936年1月7日)
蒋介石关于在乌江以东消灭红二、六军团的部署
(1936年1月7日)
刘建绪转蒋介石关于红二、六军团主力人黔后的“追剿”部署
(1936年1月11日)
刘建绪关于向铜仁西北地区截击红二、六军团给吴忠信电
(1936年1月12日)
刘建绪关于向印江、石阡追击红二、六军团给吴忠信电
(1936年1月16日)
刘建绪关于在印江、石阡地区消灭红二、六军团给吴忠信、薛岳电
(1936年1月19日)
重庆行营关于在瓮安地区“围剿”红二、六军团的部署
(1936年1月23日)
薛岳转蒋介石关于防堵红二、六军团进入黔北地区电
(1936年2月4日)
蒋介石关于孙渡纵队推进至毕节、大定、黔西之线给龙云电
(1936年1月29日)
龙云关于请川军阻止红四方面军南下给蒋介石电
(1936年1月30日)
刘建绪关于红二、六军团抵贵阳附近后的“追剿”部署给吴忠信电
(1936年1月31日)
刘湘转顾祝同关于向鸭池河追击红二、六军团的电令
(1936年2月2日)
薛岳关于红二、六军团进人黔西后的部署给郭思演等的命令
(1936年2月3日)
蒋介石关于红二、六军团攻占黔西城后的追堵部署给龙云电
(1936年2月5日)
陈万仞转蒋介石关于用运动战各个击破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
的部署(1936年2月5日)
龙云关于统筹追堵办法给顾祝同电
(1936年2月6日)
龙云关于加强金沙江江防给顾祝同电
(1936年2月7日)
陈万仞转蒋介石关于在川南防堵红二、六军团的部署
(1936年2月8日)
重庆行营关于防堵红二、六军团渡金沙江的部署
(1936年2月10日)
刘建绪关于向仁怀、沙土、织金追击红二、六军团给吴忠信、薛岳电
(1936年2月10日1
蒋介石关于向黔西、大定“进剿”红二、六军团给郝梦龄、樊嵩甫
的命令(1936年2月14日)
蒋介石关于向大定追击红二、六军团给万耀煌、郝梦龄电
(1936年2月15日)
龙云关于黔西战况及孙渡纵队之部署给薛岳电
(1936年2月15日)
龙云关于红二、六军团与贵州抗日救国军活动情况给蒋介石电
(1936年2月17日)
三、追堵转战乌蒙山区的红二、六军团
蒋介石关于“追剿军”战斗序列给龙云电
(1936年2月18日)
蒋介石关于向威宁、水城推进给龙云电
(1936年2月23日)
龙云建议向威宁夹击红二、六军团给蒋介石电
(1936年2月24日)
顾祝同关于向威宁方面对红二、六军团实施三方夹击给龙云电
(1936年2月27日)
龙云关于防止红二、六军团从巧家、会泽间渡金沙江给顾祝同电
(1936年2月29日)
顾祝同关于威宁守军不可全撤给龙云电
(1936年3月1日)
顾祝同关于在赫章、野马川一带“会剿”红二、六军团给龙云电
(1936年3月4日)
顾祝同关于“围歼”红二、六军团于威宁、水城以北地区给龙云电
(1936年3月5日)
蒋介石关于向昭通方面“进剿”红二、六军团给龙云的训令
(1936年3月6日)
顾祝同、贺国光关于以则河战况给龙云电
(1936年3月9日)
龙云关于引诱红二、六军团进入绝地给顾祝同电
(1936年3月9日)
顾祝同关于在得章坝消灭红二、六军团的部署给龙云电
(1936年3月12日)
顾祝同关于在镇雄、威宁、昭通地区消灭红二、六军团给龙云电
(1936年3月16日)
顾祝同关于“追剿”红二、六军团的部署给龙云电
(1936年3月19日)
刘建绪关于向云南边境转进给龙云电
(1936年3月20日)
龙云关于请郭汝栋纵队增援刘正富旅给顾祝同电
(1936年3月23日)
顾祝同关于封锁红二、六军团于盘江地区给龙云电
(1936年3月31日)
四、追堵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
刘建绪关于在南、北盘江间消灭红二、六军团的部署给吴忠信电
(1936年4月1日)
李宗仁、白崇禧关于周祖晃部赴盘属边境“协剿”红二、六军团
给顾祝同、刘兴、吴忠信电(1936年4月2日)
蒋介石关于红二、六军团可能向西昌、会理前进给龙云电
(1936年4月5日)
贺国光关于刘湘应加紧进攻红四方面军防止其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给顾祝同电(1936年4月8日)
龙云关于滇军与红二、六军团在普渡河激战给蒋介石、朱培德电
(1936年4月10日)
龙云关于滇军向禄劝、武定尾追红二、六军团给蒋介石电
(1936年4月11日)
孙渡关于红二、六军团向罗次前进给龙云、顾祝同、刘建绪电
(1936年4月12日)
龙云关于向元谋、永仁、祥云、宾川等地追击红二、六军团
给蒋介石电(1936年4月16日)
蒋介石转孙渡关于向镇南“寻剿”红二、六军团给龙云电
(1936年4月18日)
孙渡关于向鹤庆“搜剿”前进给蒋介石、龙云等电
(1936年4月25日)
龙云关于对渡过金沙江之红二、六军团作战的意见给蒋介石电
(1936年4月29日)
龙云关于将金沙江沿岸船只拨交滇军给顾祝同电
(1936年5月2日)
重庆行营关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份追堵红二、六军团的报告
(1936年4月)
五、阻止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重庆行营关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份川、康、滇形势概述
(1936年4月)
重庆行营关于在JII康滇边区围堵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的部署(1936年4月21日)
刘建绪转发蒋介石关于加强雅砻江、金沙江两岸防御的东、豪两电
(1936年5月8日)
重庆行营关于一九三六年五月份川康滇地区战斗概述
(1936年5月)
刘建绪转蒋介石关于滇黔“剿匪军”战斗序列给各纵队电
(1936年5月14日)
樊嵩甫关于部队部署情况给刘建绪电
(1936年5月6日)
刘建绪关于各纵队继续推进电
(1936年5月7日)
重庆行营调整防堵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部署
(1936年5月中旬)
刘建绪转发蒋介石关于封锁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的电令
(1936年5月15日)
刘建绪关于筑碉封锁部署给龙云电
(1936年5月24日)
黄隐关于进占绥靖的部署给邓锡侯电
(1936年6月4日)
刘建绪关于部队由川、滇调黔给樊嵩甫、郭汝栋、李觉电
(1936年6月8日)
重庆行营关于一九三六年六、七月份川康地区战斗概述
(1936年7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一、堵截红一方面军南下海原、靖远、固原地区
蒋介石、张学良关于消灭红一方面军于靖远、海原地区的部署
(1936年6月13日)
蒋介石、张学良批准何柱国第一期“进剿”红一方面军计划电
(1936年6月14日)
马鸿逵关于消灭红一方面军西征军于中宁以南地区的命令
(1936年6月14日)
何柱国关于向环县、曲子进攻给马鸿逵电
(1936年6月19日)
何柱国关于向阜城等地推进给沈克的命令
(1936年6月30日)
二、堵截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
邓锡侯关于向马塘、卓克基、胆坝截击红军电
(1936年7月28日)
重庆行营关于阻击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的计划纲要
(1936年7月29日)
重庆行营关于加强川甘边境封锁线的部署
(1936年7月30日)
张学良关于严密防堵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电
(1936年8月3日)
鲁大昌关于坚守岷县的部署
(1936年8月5日)
马步芳关于布防堵截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部署给林森电
(1936年8月7日)
朱绍良关于进驻陇西、定西、武山一带给毛秉文电
(1936年8月9日)
蒋介石关于以岷县为中心加强陇南“防剿”的部署
(1936年8月10日)
鲁大昌关于调整固守岷县城部署的报告
(1936年8月11日)
重庆行营关于消灭红二、四方面军于川陕甘边区的计划
(1936年8月12日)
邓锡侯关于向碧口进击给黄隐、马毓智的命令
(1936年8月16日)
毛秉文关于向大草滩红军攻击给陶峙岳等电
(1936年8月18日)
毛秉文关于到漳县截击红军给陶峙岳、李英电
(1936年8月20日)
邓锡侯关于卢济清部进驻广元、昭化给黄隐、陈鼎勋电
(1936年8月26日)
鲁大昌关于红军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等问题的报告
(1936年8月30日)
毛秉文关于严密陇西防务和维护粮道的部署
(1936年8月31日)
马步芳关于固守洮州、岷县的要领
(1936年9月5日)
三、阻截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周光烈关于增防临洮给于学忠的报告
(1936年9月15日)
陈学乾、李荣家关于红二方面军攻陷成县给于学忠电
(1936年9月18日)
邓宝珊令刘宝堂赴西巩驿指挥援应会宁电
(1936年10月2日)
毛秉文关于红军突破}胃河防线的报告
(1936年10月7日)
胡宗南关于对界石铺警戒向蔡家镇、黄家窑进取给丁德隆电
(1936年10月16日)
于学忠转蒋介石、张学良令牟中珩师进驻一条城电
(1936年10月17日)
朱绍良关于消灭红军于会宁、静宁、通渭地区的计划纲要
(1936年10月18日)
毛秉文关于消灭红五军的命令
(1936年10月18日)
毛秉文关于向华家岭、宁远堡红军攻击的部署
(1936年10月21日)
陈诚关于改定“清剿”陕北红军部署给顾祝同电
(1936年lO月21日)
四、山城堡战役的失败,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围剿”结束
毛秉文关于向西巩驿搜索向张诚堡截击红军给陶峙岳、李英电
(1936年10月24日)
朱绍良关于在靖远地区消灭红军的部署
(1936年10月27日)
蒋介石关于“追剿”红二、四方面军电
(1936年10月28日)
朱绍良关于阻截红军西渡黄河的部署
(1936年11月2日)
胡宗南关于向同心城、高崖子进攻给孑L令恂、周祥初、丁德隆等电
(1936年11月12日)
蒋介石关于“进剿”山城堡、环县地区红军给王以哲电
(1936年11月15日)
胡宗南关于夹击萌城、甜水堡红军给丁德隆电
(1936年11月16日)
胡宗南关于向萌城增援第二旅给孑L令恂、周祥初、丁德隆等电
(1936年11月17日)
丁德隆关于向山城堡、青冈峡追击前进给廖昂、李用章电
(1936年11月18日)
丁德隆关于向山城堡、十八里铺以北截击红军给廖昂、李用章电
(1936年11月20日)
丁德隆关于山城堡战斗经过的报告
(1936年11月21日)
丁德隆关于山城堡战斗教训的报告
(1936年11月)
附录
国民党军堵截红六军团西征时战斗序列之一
(1934年7月_9月初)
国民党军堵截红六军团西征时战斗序列之二
(1934年9月一10月)
国民党军堵截中央红军长征初期战斗序列
(1934年10月一1935年2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二十五军长征时战斗序列之一
(1934年11月一1935年1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二十五军长征时战斗序列之二
(1935年1月一7月)
国民党军堵截中央红军转战黔川滇地区时战斗序列
(1935年2月一5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四方面军西征时战斗序列
(1935年3月一6月)
国民党军堵截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时战斗序列
(1935年5月一6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军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时战斗序列
(1935年9月一11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战斗序列
(1935年9月一1936年6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二、六军团西征时战斗序列
(1935年11月一1936年2月)
国民党军堵截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时战斗序列
(1936年10月8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参考资料(4)
附:代月、日、时电码表
附:电文报尾代字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十月十八日,匪以主力攻陷抚边,向懋功突窜, 与杨军激战于懋功、老营、别思满沟、猛古桥一带。
  本军奉命防守么姑娘塘经耿达、卧龙、巴郎、日隆至 达维(不含)之线。即令日隆李硕在日、达间占领阵地 ,以掩护后方调守是线之六团开进。刘耀【奎]率李 勋[伯]团兼程前进,陈麟以一部进至邓生。此时李硕 团因再度缩编后,仅有兵力八连。刘副司令耀奎率李 勋[伯】团在水磨沟,陈麟团在耿达、牛头之线。各 部奉命后,刘耀【奎]即率李勋[伯】、陈麟前进。李 硕团于十九日即令第二营及夷团百余名,在日、达间 之太阳山沟、桥头坝、观音梁子一带占领阵地。其余 第一营仍扼守日隆附近碉防。布防既定,是晚懋功、 老营失守。二十日匪由别思满沟经黎儿寨窜来约千余 人,与我观音梁、桥头坝各警戒之前哨接触。酉时, 向我阵地猛扑,均经守兵死力击退。二十一日,自辰 至未,匪前后约六百余人由正面来犯四次,突破我第 一层工事两次,均经击退。我伤亡官兵约卅余员名。
  匪死亡虽众,仍不断猛攻。未正,匪约七八百人分向 左、右高山隐匿突窜,以抄袭我后方。是晚亥时大雨 雪,匪约四五百人从长平沟抄至日隆后方之万人坟附 近,将交通线截断。李硕团据报,即率第一营回顾万 人坟,激战约一小时。正面之匪闻我后方枪声激烈, 即乘势增兵,突破我第二营阵地,演成混战状态。我 因伤亡甚大,不得已猛冲一点,突出重围,在巴郎山 布防收容,以待后援。此时刘耀[奎】所率之李勋[伯 】团已遇[过]卧龙关,陈麟一部已达卧龙关附近,闻 ft隆失守,即饬李勋[伯]团兼程前进。二十三日,李 硕在巴郎收容,得残余部队约六连。追击之匪为伪七 十三师。全师三团,于辰刻继续猛攻我正面,同时另 以一部抄断向阳坪。不得已,用兵两连牵制正面之匪 ,亲率余部对向阳坪之匪猛冲,因众寡悬殊,层层被 围,官兵舍死冲至邓生,又被匪截击。我伤亡枕藉, 势甚危殆。当由李勋[伯】团之先头营由大岩洞跑步 前往邓生增援。殊行至三圣沟附近之撮箕桥,匪之游 击队已将桥拆毁。该营一面架桥,一面凭河射击。李 硕团残部在我火力掩护下,得乘势冲出,即就撮箕桥 扼守。李硕团因伤亡混乱,调卧龙关附近整顿。二十 四日,李勋【伯]团奉命率两营及陈④团之罗营前进 至撮箕桥阻匪东窜,行达新店子、三道桥间,据探报 :匪一股由龙岩沟、阴山向我右翼抄袭,已到蚂蝗塘 附近高地,同时匪攻我撮箕桥甚烈。匪众我寡,已呈 不支状态,乃一面就新店子、三道桥布防,一面飞令 正面部队节节紧缩阵地。布防未妥,三道桥、新店子 同时与匪接触。限于地形,官兵皆暴露作战,抵抗约 三小时,正面部队始陆续撤回。匪亦跟踪追到。我伤 亡极大,情势迫切,遂飞报请援。当时刘吲副司令以 隘路深沟中,侧敌增援,运动展开,均感困难,复有 遭各个击破之虞,决心以陈麟团两营就卧龙关占领阵 地,严令李勋[伯】团尽力支撑。李勋[伯]团是夜与 匪彻夜混战,匪之游击队同时抄断粮道。廿五日,李 勋[伯]团粮弹两缺,不得已,节节退至卧龙关。跟追 之匪在卧龙关阵地前,经陈团努力击退。当据追[逃] 回官兵及探报同称:匪一股已由大岩洞小道向我右翼 进窜,有抄袭牛头山、平架子之样。我后方部队尚未 进入碉线,牛头山、水磨沟异常空虚。刘副司令即以 小部阻匪急窜,大部撤至牛头山、平架子、皮条河之 线。以李勋[伯]团守平架子;陈麟团守牛头山至皮条 河;李硕团在三星号整顿,为预备队。各部赶筑工事 ,待援出击。计是役李硕团激战五日,伤亡失踪官兵 四百余员名;李勋【伯】团激战两Ft,伤亡失踪官兵 百余员名;陈团伤亡官兵二十余员名。自兹以至廿四 [五]年二月上旬,我军防守此线之兵力雄厚,工事碉 堡亦日增强。固匪虽不时来犯,均经击退,因战况未 扩大,故未记述。
  ……

前言/序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力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但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围剿”,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进行了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精神,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国共产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红军长征胜利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丛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战争观,全面系统完整地汇集了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历史资料,史实权威准确、史料价值珍贵。既是加强长征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支撑,也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示我党我军的辉煌历程、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共15册。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有关省市区档案馆等部门。
  丛书编辑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长征秘辛:未曾公开的革命印记》 在这场改写中国命运的史诗般的征途中,长征,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信仰的锻造。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无数英雄人物的悲壮与豪迈,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无数史料、回忆录、研究著作,共同编织了长征的宏大叙事。然而,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总有一些细节、一些侧面,因年代久远、记录不全,或是出于各种原因未能被广泛传颂,却同样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探寻和铭记。 《长征秘辛:未曾公开的革命印记》正是这样一部力求挖掘长征背后更深层次、更细腻、更具人情味的历史图景的著作。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知的故事,而是试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可能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去展现长征中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去呈现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抉择与闪光。 本书的写作,源于作者多年来对长征史料的深度钻研,以及对无数亲历者后代的走访与交流。我们深知,宏大的历史进程是由无数微小的个体故事汇聚而成。因此,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史册中可能只有寥寥数语,却在长征中扮演了不可或缺角色的普通士兵、地方群众、甚至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艰难抉择的基层干部。他们或许没有叱咤风云的指挥才能,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红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们或许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却在最危难的时刻,以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的朴素信仰,给予了红军最坚定的支持。 一、 战火硝烟之外的战场:后勤保障的艰辛与智慧 我们常常惊叹于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却可能忽略了支撑这场伟大远征的另一条生死线——后勤保障。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密敌特的封锁下,粮食、弹药、药品、衣物,甚至是一双合脚的鞋,都成为红军生存与前进的巨大挑战。 《长征秘辛》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探讨红军在后勤方面的具体实践。我们将呈现红军如何克服“万山红遍”的恶劣环境,寻找野菜野果,采集草药,以及在极端饥饿条件下,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动员群众,筹集粮草。书中将详细记录红军炊事兵的辛勤付出,他们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为战士们煮上一锅热腾腾的粥;将揭示医疗队的艰难处境,如何在缺乏药品和设备的条件下,用土方、草药,甚至用自己的鲜血,挽救伤员的生命;更会关注那些负责运输的骡马和运输队员,他们在泥泞的山路上,用生命的代价,将宝贵的物资送到前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将通过搜集整理的民间史料和口述回忆,披露一些地方群众在支援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比如,某个村庄的妇女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红军缝制棉衣;某个贫苦农民如何将自己仅有的口粮,毫无保留地献给饥饿的红军战士;某个地方的百姓如何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为红军指引方向,躲避追击。这些故事,虽然朴实无华,却真实地反映了长征时期军民一家、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普通民众在国家危难之际,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二、 战场之外的心理较量:政治动员与思想斗争的细微之处 长征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思想上的胜利。在漫漫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应对内部可能出现的思想动摇、消极情绪,以及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宣传和策反。 本书将深入剖析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我们将关注那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他们如何通过召开小型会议、组织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我们将探讨红军宣传队的作用,他们如何用歌声、口号、文艺演出,来鼓舞士气,传递革命精神。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尝试去揭示长征中的一些个体思想斗争的侧面。我们可能无法直接获取那个时代普通士兵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但通过对一些家书、日记(若有幸发现),以及事后回忆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是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如何处理对家人的思念,如何坚守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书中还将探讨,红军内部是如何处理一些思想分歧和路线斗争的,这些斗争往往在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展开,却对长征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本书还将关注国民党反动派在长征期间的政治攻势,以及红军如何有效地进行反击。我们将分析国民党如何利用报纸、传单、广播等方式进行诬蔑和恐吓,以及红军如何通过揭露真相、宣传革命政策,来争取民心,瓦解敌人的宣传。 三、 那些沉默的见证者:地方社会的态度与反应 长征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军事行动,它必然会对沿途经过的各个地区、各个社会阶层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关于这些地方社会在长征中的具体态度与反应,尤其是那些未被史书详细记录的民间视角,仍然存在许多空白。 《长征秘辛》将努力弥补这一空白。我们将通过搜集整理地方志、民间传说、家族史料,以及对一些老一辈革命者后代和当地历史学者的访谈,来呈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对待长征的。 书中将考察红军在不同地区遇到的不同情况:有些地方的群众箪食壶浆,热情迎接;有些地方的百姓因惧怕国民党反动派的报复,而采取观望甚至回避的态度;有些地方的少数民族,在红军的民族政策感召下,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有些地方的士绅阶层,则因自身的利益考量,表现出复杂的态度。 我们将特别关注那些在长征中扮演了“桥梁”角色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当地的向导,用自己的生命为红军开辟道路;他们可能是地下党的联络员,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信息;他们可能是收留过红军的贫苦家庭,用朴素的革命情感,给予了红军最温暖的关怀。这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同样是长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四、 战略抉择背后的权衡:领导层的决策过程与细节 虽然长征的重大战略决策已经成为历史定论,但对于这些决策背后的具体过程、考虑因素、以及不同意见的权衡,仍然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本书将尝试从新的角度,去审视一些关键的战略决策。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例如,在某些关键时刻,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进行信息判断、分析利弊,并最终做出艰难抉择的。我们将关注那些可能存在过的不同意见,以及这些意见是如何被讨论、被吸收或被否决的。 我们将通过梳理保存下来的电报、会议记录、以及相关领导人的回忆,来呈现这些决策过程中的细节。我们希望能够展现出,在那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领导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勇气。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战略精髓,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卓越能力。 结语 《长征秘辛:未曾公开的革命印记》的写作,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探寻。我们深知,历史的真相如同星辰大海,浩瀚无垠。本书并非声称能够完全揭示长征的所有“秘辛”,而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对长征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那些被忽视的细节、被掩盖的个体、被遗忘的角落的挖掘,我们希望能够让长征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仅仅是了解一场波澜壮阔的军事行动,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牺牲,感受到革命理想在最严酷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永恒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信仰,关于牺牲,关于人民,更关于历史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烟尘,去聆听那些久远的回响,去感受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去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所留下的,那些不曾被历史完全记载,却同样触动人心的,革命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份材料集的过程,与其说是享受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场对历史“原件”的考古挖掘。它不像经过后世精心编纂的史书那样逻辑严密、面面俱到,相反,它充满了时代的局限性和信息传输的滞后性。我发现其中一些文件的日期标注前后矛盾,或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在不同来源的材料中存在细微的出入,这反而让我感到一种别样的真实——历史本就如此复杂多义,充满了不同视角下的记录与误解。比如,在对比几份关于某一重要物资分配的电报时,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央决策层内部在执行细节上的挣扎与权衡,那种决策层的“温度”感,是任何经过美化或提炼的史论都无法传达的。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从海量的重复信息和冗余的套话中,精准地提取出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间点”和“关键人物的瞬间决断”。这不是一本适合休闲阅读的书籍,它更像是历史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需要读者自己充当“编纂者”的角色,去梳理、去辨伪,才能最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历史图景。

评分

我尝试用一种社会学分析的视角来审视这些“参考资料”,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红军与沿途地方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上。如果把长征看作一场超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那么这些文件就是研究这场运动“社会影响因子”的宝贵样本。例如,那些关于“借粮”、“征收”、“筹集”的记录,虽然措辞严谨,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当地资源的极限索取,这必然引发复杂的民众反应。我关注的重点是,这些行动是如何被记录、如何被“合理化”的?哪些材料详细记录了与地方政府或乡绅阶层的接触细节,而哪些则仅仅是一笔带过,将地方民众的需求简单地归类为“支持革命”?这种资料的取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它强迫我跳出“革命史观”的单一叙事,去思考一个军事-政治实体在陌生地域的生存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对被卷入其中的普通民众命运产生的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评分

坦率地说,这份汇编的排版和装帧,无疑是服务于档案的严肃性而非阅读的舒适度。它更像是一份内部研究报告的影印本,缺乏现代出版物应有的导读和注释系统,这对于初涉长征史研究的读者而言,无疑构成了不小的门槛。我常常需要在查阅某一特定名词或事件时,频繁地在不同资料之间跳转,试图通过上下文的交叉印证来确定其准确含义。这种阅读体验是碎片化的、跳跃性的,极度考验读者的耐心和专注力。然而,也正是这种未经“友好化处理”的原始状态,给予了我们最接近历史现场的感知。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那些手绘地图的扫描件,虽然模糊不清,但那沙盘推演般的线条和标注,比任何精美的现代制图都要震撼人心。它们是那个时代军事决策者在有限信息下进行的最艰难的地理判断的物证。

评分

这部厚重的资料汇编,甫一翻开,便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尘烟与硝烟味,尽管我深知这并非专门记录某次具体战役或某位人物传记的著作,它更像是一座宏大的文献档案馆的缩影,让人不得不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心生敬畏。我花了数日时间,沉浸在那些泛黄的油印件、零散的会议纪要和模糊不清的通信稿件中,试图从中拼凑出一条完整、清晰的脉络。然而,这种“参考资料”的特性,恰恰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历史素养和信息整合能力,它不会像通俗历史读物那样提供清晰的叙事线索和情感铺垫,而是直接将原始的、未经打磨的“砖块”堆在你面前。我尤其留意了那些关于后勤保障和地方联络的文字,它们往往是叙事中被忽略的角落,但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条目,揭示了红军如何在极端困境下维持其组织生命力的秘密。那些关于物资调配、伤病员转移的具体数字和指令,比起宏大的战略部署,更能让人体会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的沉重分量。我期待着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背后的社会动员力量,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军事行动的表层认知上。

评分

这部资料集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希望从中获得什么层面的信息。如果期待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那么这份资料无疑会让人感到枯燥和冗余,因为它充斥着大量的行政指令、物资清单和冗长的会议记录,这些“骨架”远多于“血肉”。对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组织行为学”的案例研究,研究的是一个如何在极端压力下保持功能运转的复杂系统。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不同单位之间权限划分、信息上传下达的流程文件。这些文件的存在,证明了即使在生死存亡的行军途中,红军依然在努力维持一套自洽的官僚体系。这种对“制度性”细节的坚持,远比单纯歌颂革命理想更能体现出其组织纪律的强大韧性。它让我想象到无数文书工作者,在行军的颠簸中,用油灯记录下这些冰冷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承载着一个宏大历史进程的复杂运作机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