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奚庆庆,张生 编
图书标签:
  • 钓鱼岛
  • 中日关系
  • 美国外交
  • 历史文献
  • 国际政治
  • 领土争端
  • 外交档案
  • 东海
  • 海洋法
  • 中国周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664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827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6
字数:5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时段不同,本册文献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战时文献。该部分主要收录了二战期间盟国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以及讨论战后国际秩序重建问题,而召开的诸会议及其相关成果。所收文献多处涉及日本的领土范围问题。盟国一致要求“坚决剥夺日本自1914年一战以来所夺取或占领的太平洋地区的一切岛屿,并且日本从中国所窃取的一切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列岛必须归还中华民国”。不承认“日本通过暴力和贪婪所获取的其他一切领土”。“日本的主权范围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我们所决定的一些其他小岛屿。”这些文献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钓鱼岛主权的真正归属,它是我们今天研究钓鱼岛主权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第二部分是旧金山和会及其相关文献。该部分主要收录了日本战败后,为解决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以及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美英等国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旧金山与日本签订和平条约前后的相关文献。所收文献含有美国政府各部门间为召开旧金山会议所作的互动讨论及其态度,旧金山和会的三大“条约成果”,即<对日和约》、《日美安全条约》以及《日美协定》的系列条文如何形成的动态过程以及条约的最终文本等。文献中多处内容涉及冷战开始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及安排以及伴随而来的美国对日态度的转变,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对日和约》中所规定的“北纬29度以南之南西诸岛等交由联合国托管”中之“南西诸岛”则被美军和美国琉球民政府非法设定为包括钓鱼岛在内,这为日后中日间产生钓鱼岛主权之争埋下了伏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不承认旧金山和约,但旧金山和会期间的原始文献是研究钓鱼岛问题之所以被“制造”出来的重要资料之一。
  第三部分是有关琉球群岛的美国政府文献。该部分收录了自1945年美军登录占领冲绳后,在琉球列岛设立占领政府至1972年冲绳回归日本期间的文献资料。其中内容包括战后美国设置琉球民政府的主要考虑因素、所设主要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美国在该地区所设定的权利以及如何维护美国在琉球地区的基本利益,等等。这些文献也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如何有意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裹挟到“南西群岛”和琉球“归还”问题之中,使本不是问题的钓鱼岛主权归属成为一大问题。

目录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代序)
出版凡例
本册说明
一、战时文献
1.联合公报美国草案
2.联合公报美国草案修订版
3.联合公报英国草案修订版
4.联合公报及其公布
5.太平洋战争委员会会议纪要
6.国家元首宣言
7.美国代表团暂定文件
8.苏联支持《开罗宣言》
9.日本无条件投降及对远东解放区的政策
10.美国代表团提案
11.丘吉尔首相致杜鲁门总统
12.美国国务院备忘录
13.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宣言
14.关于日本及日控区战后政策规划
15.国家一战争一海军协同作战分委会太平洋及远东小组会议报告
16.总命令
17.海军作战部部长备忘录
18.总第一号令修改稿
19.参谋长联席会议备忘录

二、旧金山和会及相关文献
20.远东国家战争海军协同作战分委会备忘录
21.日本政策顾问艾奇逊致国务卿
22.陆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致国务卿
23.政策设计办公室主任(凯南)准备的备忘录
24.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秘书索尔斯致委员会
25.驻菲律宾公使弗莱克索尔会谈备忘录
26.参谋长联席会议给国防部长的备忘录
27.国务卿特助(霍华德)的会谈备忘录
28.国务卿顾问(杜勒斯)给助理国务卿(索普)有关经济问题的备忘录
29.凯南给杜勒斯的备忘录
30.国务卿致杰赛普
31.阿利森致国务卿备忘录
32.阿利森致国务卿备忘录
33.国务卿致国防部长
34.国务院备忘录
35.《对日和平条约>草案
36.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备忘录
37.罗伯特.V.费耶里的备忘录
38.巴布科克谈话备忘录
39.费耶里给约翰逊备忘录
40.杜勒斯致麦克阿瑟
41.国务卿顾问(杜勒斯)给国务卿的备忘录
42.国务卿致国防部长
43.阿利森会谈备忘录
44.麦克阿瑟致陆军部
45.联合战略调查委员会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
46.赖伊给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
……
三、有关琉球群岛的美国政府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
  总统先生您好,您7月25日的来信已收到……
  现将我于昨日收到的《美英中三国首脑对日宣言》交还与您。我谨代表我国政府愿意签署该宣言,希望您如同提议中所言,择日尽早发表该宣言。
  但我在此有一个小的建议,第十一条中“那些力量”处是否可以改为“那些工业力量”,因为“那些力量”可能被误以为是指赔款。
  会议文件及附加文件
  [附件]
  (1)我方,即美国总统、英国首相、苏联元帅以及中国主席,各代表其国家成千上万的人民,共同商讨并一致决定,若日本接受下述条件,则接受日本投降。
  (2)美国、英国和中国庞大的陆海空军事力量,以及多次给予我方帮助的西方军队与舰队,如今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已加入,已经做好了给予日本最后一击的准备。这股军事力量来源于打击日本的决心,不致日本无条件投降绝不退缩。
  (3)这股力量曾经将德国毫无意义的抵抗付之一炬,日本应从中吸取教训。这股力量曾经破坏德国的土地,摧毁其工业,重创德国人民的生活。现在汇集于日本的军事力量远远不止于此。我方决心竭尽所有军事实力,将坚决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即使这意味着彻底毁灭日本本土。
  (4)日本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顾问们极端不理智,正愚昧地带领着日本帝国走向灭亡,难道日本人民真的失去理智,要继续执迷不悟地盲从他们的领导吗?广大日本人民,是时候决定是继续盲从走向灭亡,还是听从理智走出困境了。
  (5)以下为我方条件。我方绝不背离这些条件。日本可以接受或拒绝。但没有其他选择。我方绝不姑息任何拖延。
  (6)运用欺诈手段、使自己的国家迈向侵略世界的道路的人,必须剥夺其权利,肃清其影响。因为我方坚信,只有扫除世界上不负责任的军国主义,才能建立崭新的、和平、安全、公正的世界秩序。
  (7)在这种崭新的世界秩序建立,并且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日本制造战争的力量已经彻底瓦解之前,必须对日本领土实施据点占领,以保障我方在此设定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8)《开罗宣言>的条款必须得到执行,且依决定日本的主权范围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与其毗邻的小岛屿。
  (9)彻底解除日本军事力量,使军人回归家园,重拾安静祥和的生活,从事生产活动。
  (10)日本作为一个民族不受奴役,作为一个国家确保领土主权,但其所有战犯以及在战争中残忍对待战俘的人应受到严厉惩处。日本政府应铲除一切阻碍人民民主思想复兴的障碍。确保日本享有言论自由,宗教及思想自由,尊重其基本人权。
  (11)日本只能保留维持其经济持续增长的工业,不可具有那些重新武装自己侵略他国的力量。为此,禁止日本控制原材料,但允许其得到供应。最终允许日本参与世界贸易。
  (12)一旦实现占领目的,应日本国民之所想,新成立的日本政府确实热衷和平,负有责任,真正能够代表日本人民的利益,同盟国力量即撤离日本。这可能包括在当今王朝基础上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府,前提是这一王朝能够完全说服那些热爱和平的国家,其所执行政策能够保证杜绝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
  (13)我方号召日本当权力量代表日本政府以及最高统帅宣布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并真诚地提供相应保障确保此举的权威性。否则将立即遭受彻底毁灭。
  ……

前言/序言

  所谓“地中海”,通常是指北非和欧洲、西亚之间的那一片海洋。在古代世界历史中,曾经是埃及、希腊、波斯、马其顿、罗马、迦太基等群雄逐鹿的舞台;近代以来,海权愈形重要,尼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意大利、德国乃至俄罗斯,围绕地中海的控制权,演出了世界近代史的一幕幕大剧。
  虽然,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引用前人的话说“新大陆至今没有发现一个内海,堪与紧靠欧、亚、非三洲的地中海相媲美”,但考“mediterranean”的原意,是“几乎被陆地包围的(海洋)”之意。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固然符合此意;其他被陆地包围的海洋,虽然早被命为他名,却也符合地中海的基本定义。围绕此种海洋的历史斗争,比之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其实突破了西哲的视野,堪称不遑多让。典型的有美洲的加勒比海,以及东亚主要由东海、黄海构成的一片海洋。
  本文之意,正是要将东海和黄海,及其附属各海峡通道和边缘内海,称为“东亚地中海”,以此来观照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古代东亚的世界,由于中国文明的早熟和宏大,其霸权的争夺,主要在广袤的大陆及其深处进行。但东吴对东南沿海的征伐和管制,以及远征辽东的设想,说明华夏文明并非自隔于海洋。只不过,由于周边各文明尚处于发轫状态,来自古中国的船舰畅行无忌,相互之间尚未就海洋的控制产生激烈的冲突。
  唐朝崛起以后,屡征高句丽不果,产生了从朝鲜半岛南侧开辟第二战场的实际需要。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雄心与之产生了交集,乃有唐军从山东出海,与新罗击溃百济之举。百济残余势力向日本求援,日军横渡大海,与百济残余联手,于是演出唐——新罗联军对日本——百济联军的四国大战。
  东亚地中海第一次沸腾。论战争的形态,中日两国均是跨海两栖作战;论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比之同时期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有过之无不及。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会战发生,操控较大战船的唐军水师将数量远超自身的日军围歼。会战胜利后,唐军南北对进,倾覆立国700余年的高句丽,势力伸展至朝鲜半岛北部、中部。
  但就东亚地中海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大尺度地看,此后数百年间,虽程度有别,东亚国际关系的主导权被中国各政权掌握,中日韩之间以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主要诉求,并与朝贡、藩属制度结合,演进出漫长的东亚地中海和平时代。“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可以作为这一和平时期的标志。
  蒙古崛起后,两次对日本用兵。1274年其进军线路为朝鲜——对马岛——壹歧岛——九州,1281年其进军路线为朝鲜——九州、宁波——九州。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日本虽无力反攻至东亚大陆,但已部分修正了西强东弱的守势。朱明鼎革以后,朱元璋曾有远征日本的打算而归于悻悻,倭寇却自东而西骚扰中国沿海百多年。《筹海图编》正是在此背景下将钓鱼屿、赤屿、黄毛山等首次列入边防镇山。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 编者按 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固有领土,然而,自二战结束以来,围绕其主权的争端日益复杂化,并牵涉到地区乃至国际的地缘政治格局。本书《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旨在汇集一系列与钓鱼岛主权归属、管辖权演变及相关国际法争论相关的美国外交关系文件,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这一敏感议题的独特视角。这些文件,大部分首次在中国国内集中呈现,将以原文形式(附带必要的中文译文和注释),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并揭示美国在该问题上的政策考量与行动轨迹。 本书的出版,并非意在制造或加剧地区紧张,而是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希望通过对一手史料的梳理与呈现,能够促进对钓鱼岛问题的深入理解,鼓励理性探讨,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我们坚信,只有充分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也才能为未来的和平解决贡献智慧。 本书内容概述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共收录了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等部门产生的各类外交解密文件、备忘录、电报、报告、会议记录等。这些文件跨越了冷战的不同时期,见证了美国在战后东亚地区安全战略的调整,也折射出美国对钓鱼岛问题从最初的模糊立场到后来的逐步介入和明确表态的过程。 第一部分:战后托管与行政管辖权的模糊地带(1940年代末 - 1960年代末) 本部分着重收录了二战结束后,美国在处理日本领土问题以及琉球群岛(包括钓鱼岛)行政管辖权初期的一系列官方文件。 《对日和平条约》的解读与遗留问题: 本部分将包含与《对日和平条约》起草、谈判和签署相关的美国内部讨论文件。这些文件将深入分析美国对条约中关于日本领土放弃条款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南西诸岛”(包括琉球群岛)的处置方式。其中,一些关于钓鱼岛是否包含在“南西诸岛”范围内的讨论,以及美国当时对此问题的官方立场,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例如,可能会收录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之间关于日本行政管辖权范围的评估报告,以及美国在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后,如何实际行使对琉球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钓鱼岛的地位。 美国行政管辖下的琉球群岛: 本部分将重点呈现美国作为托管国,如何对琉球群岛进行军事管理和行政治理的文献。尽管钓鱼岛并非琉球群岛的传统核心区域,但其地理位置使其在当时的军事战略布局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提及钓鱼岛的美国军事勘测报告、资源开发评估,以及美国官员在与日本地方政府或居民就钓鱼岛进行沟通时的记录。这些文件或许能反映出当时美国对钓鱼岛地理、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初步认知,以及美国是否在这一时期对钓鱼岛行使过某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或“管辖”。 关于日本主张的回应与内部评估: 随着日本在战后逐渐恢复并提出领土要求,本部分将收录美国对日本政府关于钓鱼岛主张的回应,以及美国内部就此进行的评估。一些文件可能显示,美国在初期对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持一种“不明确”或“待观察”的态度,避免直接介入主权争议。我们会尝试找出美国在收到日本关于钓鱼岛的主张时,内部的分析报告,以及美国政府官员与日本外务省之间的初步接触记录。这些都将有助于理解美国在这一敏感问题上的早期姿态。 第二部分:托管结束与返还问题(1960年代末 - 1970年代初) 随着琉球群岛即将回归日本,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外交文件,详细记录美国在该问题上的决策过程。 “琉球群岛”的界定与钓鱼岛的归属: 本部分的关键内容将是关于“琉球群岛”行政管辖权在移交日本时,其具体地理范围的界定。我们将重点收录美国政府内部关于《日美琉球群岛地理界定备忘录》的起草、讨论和最终确定的相关文件。这些文件将清晰地揭示,美国在将琉球群岛的行政管辖权移交给日本时,是如何界定“琉球群岛”的地理范围的,以及钓鱼岛是否被明确包含在这一移交范围内。例如,可能会出现关于钓鱼岛水域进行海洋资源调查的记录,以及美国在进行相关评估时,是否考虑到了钓鱼岛的归属问题。 美国《关于归还冲绳的协定》与钓鱼岛: 本部分将重点研究《关于归还冲绳的协定》(The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Daito Islands)的谈判过程和相关美国外交文件。我们将深入分析美国在与日本政府就《协定》进行磋商时,关于钓鱼岛的讨论情况。文件可能包括美国内部关于如何处理钓鱼岛的争论,以及美国政府官员在与日本代表会谈时,是否有提及钓鱼岛的管辖权问题。一些文件甚至可能透露出,美国在当时是否明确告知日本,钓鱼岛将随着琉球群岛一并归还行政管辖权。 美国对主权争议的态度转变: 随着《协定》的签署和执行,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从美国手中转移到日本。本部分将收录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文件,以分析美国对钓鱼岛主权争议的态度。一些内部备忘录可能显示,美国在将行政管辖权移交给日本后,虽然回避了直接介入主权争端,但其政策调整对钓鱼岛的归属产生了实际影响。我们将寻找文件,以了解美国当时对于中国和台湾方面提出的主张,以及美国是否采取了某种形式的“默认”或“支持”。 第三部分:冷战后期与地区安全考量(1970年代初 - 1990年代初) 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安全同盟关系对钓鱼岛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本部分将收录这一时期的美国外交文件,关注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调整以及对钓鱼岛潜在军事价值的评估。 《美日安保条约》与钓鱼岛的潜在适用性: 本部分将重点收录美国在《美日安保条约》框架下,对钓鱼岛地区潜在军事冲突的风险评估文件。一些秘密报告可能显示,美国军事部门在研究其在东海地区的战略部署时,是否将钓鱼岛列入了考虑范围。例如,可能会有关于钓鱼岛地理位置对于侦察、通讯或军事演习的重要性分析。我们还将关注美国在与日本讨论《安保条约》的执行细节时,是否涉及钓鱼岛的潜在军事目标或防御范围。 美国对区域航行自由与地缘政治的关切: 随着国际海洋法的演变,以及中国、台湾等相关方对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主张,本部分将收录美国对该区域航行自由和地缘政治稳定性的关切。一些外交电报可能反映出,美国对在该地区潜在的军事对峙或资源争端表示担忧,并就如何维护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向日本和其他盟友提出建议。文件可能涉及美国在此期间对钓鱼岛地区的海上活动进行监视和分析的记录。 美国在多边场合的立场与策略: 本部分将搜集美国在联合国、国际海洋法会议等国际场合,关于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立场和策略。尽管美国通常避免直接介入主权争议,但其在国际法框架下对海洋权益、航行自由等问题的表态,可能对钓鱼岛问题的解决产生间接影响。我们将寻找相关文件,以了解美国在这些国际场合,是如何处理与钓鱼岛相关议题的,以及其官方立场是否随着时间而有所变化。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 原始文献的呈现: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汇集了一批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原始性的美国外交关系文件。这些文件提供了来自美国官方视角的一手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钓鱼岛问题在美国决策者眼中的演变过程。 2. 历史真相的还原: 通过对这些文件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还原钓鱼岛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真实面貌。例如,美国在《对日和平条约》和《关于归还冲绳的协定》等关键历史节点上,对钓鱼岛地位的真实考量和决策过程,将得到更为详实的披露。 3. 学术研究的支撑: 本书将为从事国际关系、历史学、法学等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这些文献的公开,将有助于学者们在更扎实的研究基础上,对钓鱼岛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 4. 促进理性对话: 我们希望通过呈现这些历史文献,能够促进各方对钓鱼岛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客观的讨论,避免情绪化解读和片面化的论断。了解历史的复杂性,有助于形成更成熟的和平解决方案。 5. 警示与启示: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审视美国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的外交策略和决策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并为避免类似的历史纠葛提供警示。 结语 钓鱼岛问题,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成为一个关乎国家主权、地区稳定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本书《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正是希望以一份份沉甸甸的文献,为追寻历史真相、理解当下格局、展望未来走向,提供一份有力的参考。我们诚挚地希望,本书的问世,能够成为增进理解、促进对话、化解分歧的桥梁,而非相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百科全书,它将“钓鱼岛”问题置于更宏观的美国外交战略框架下进行审视。它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而是对大量原始外交文献的汇编与呈现。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中航行,需要仔细辨别每一处波涛的含义。书中关于“钓鱼岛”的提及,往往是分散在不同时期、不同议题的讨论之中,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联想能力,才能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图景。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美日安保条约对“钓鱼岛”影响的论述,以及美国在相关冲突中的立场变化。这种细致的文献梳理,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它让我认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主权争议背后,往往牵扯着多方利益、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长期的历史渊源。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份文件,是如何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塑造了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地区战略。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对国际关系、历史文献研究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钓鱼岛”问题背后逻辑的绝佳平台。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枚沉甸甸的砝码,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历史的案台上。它并非描绘惊心动魄的辩论或激昂的宣言,而更像是一场由无数细微的笔触勾勒出的宏大图景。初翻开,便会被那看似枯燥却信息量惊人的外交电报、备忘录以及各类会议记录所包围。它们如同显微镜下的细胞,每一个细微的褶皱都可能蕴含着解读大洋彼岸那段复杂历史的关键。我尝试着去理解,在那些冷战时期政治的迷雾中,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将东海的那片小小岛屿作为一枚枚棋子,进行着精密的计算和博弈。那些关于“钓鱼岛”(书名中明确提及)的论述,与其说是对地缘政治冲突的直接呈现,不如说是一种对政策制定过程的深度剖析。它引导我去思考,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的下午,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又是怎样的讨论、权衡,才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局面。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将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决策背后,人性的挣扎、利益的纠葛以及时代洪流的不可抗拒。它不仅仅是一份文献,更像是一堂关于外交智慧与历史真相的无声课程,需要读者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去品味和解读。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美国外交关系文件》时,我预设自己会看到的是一场关于领土主权的唇枪舌剑,或是某个惊心动魄的外交谈判场景。然而,我的阅读体验却远比这更为深邃和内敛。这本书更像是将历史的“幕后花絮”一一呈现,让你看到那些在台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幕后是如何进行着信息搜集、分析评估、政策酝酿的。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电报,实则承载着对区域局势的敏锐洞察;那些冗长的备忘录,则反映了政策制定者们在复杂博弈中的权衡与取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美国对“钓鱼岛”地位的早期认知以及其后政策演变的记录。这让我体会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而是充满了动态的调整和策略的变迁。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细节的关注,因为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它提供了一种“考古式”的理解方式,让你自己去挖掘和拼凑历史的真相,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预设的结论。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让我对“钓鱼岛”问题以及美国的外交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纸上考古”之旅。我惊叹于作者(或编纂者)搜集文献的浩瀚与严谨。读这本书,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档案室大门,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早已不再新鲜的墨迹,都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钓鱼岛”及其相关问题的往事。我尤其被那些美国官员的来往信件所吸引,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是官方立场,更有其背后复杂的考量和考量过程中的微妙变化。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措辞,却可能在日后演变成影响深远的政策。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一个理解问题深层根源的视角。它让你意识到,历史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决策累积而成。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讨论的声音,感受到当年那些外交官们的思绪。它让我对“钓鱼岛”问题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争端,而是开始关注其背后的外交斡旋、战略布局以及长期的历史演变。这本书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一个挑战读者思考能力的思想实验室。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钓鱼岛”问题演变史的“案例库”。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内容,因为这里充斥着大量的官方文件、法律条文的引用以及不同时期美国政府的政策声明。它像一位严谨的学者,用无可辩驳的证据,为读者呈现了“钓鱼岛”问题在美国外交视野中的一系列轨迹。每一页都似乎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利益、关于主权、关于战略平衡的故事。我尝试着去梳理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理解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钓鱼岛”问题的态度是如何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而调整的。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冷静,甚至有些“客观得冷酷”,它剥离了情绪化的表达,仅仅呈现事实和官方论述。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巨的挑战,但也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钓鱼岛”问题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更广阔的区域安全、国际关系格局紧密相连。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认知框架,去理解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是如何由一个个具体的政策文件编织而成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