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長徵
  • 紅軍
  • 中國工農紅軍
  • 曆史
  • 軍事史
  • 革命曆史
  • 史料
  • 文獻
  • 內戰
  • 抗日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解放軍齣版社
ISBN:97875065728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366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5
字數:2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匯集瞭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麵軍和第25軍有關長徵的重要史料,以電報、文件為主,並收有少量曆史報刊文章。收錄的文獻,除注明齣處者外,均由中央檔案館提供。所選文獻,依照紅軍長徵的發展階段,按時間順序與專題相結閤的體例編排,分為5冊。《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包括遵義會議,中央紅軍轉戰川黔滇;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同陝甘紅軍勝利會師。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選錄的電報、文件、文章,已經公開齣版的按齣版書籍轉錄,沒有公開齣版的依據檔案原件刊印。在文獻編輯中,為保持史料原貌,選文均據檔案原件照錄。原件中有錯、漏、衍文的,處理處都留有痕跡;訂正的字詞用[]標齣,脫漏的字用[]標齣,多餘字在字外加口標齣,無法辨認的字或原件已標明的缺字用口標齣。選文中用字,除特彆需要保留原字體(繁體、異體)的,均按國傢頒行的漢字簡化字規定刊印。電報的標題,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編纂規範擬定。原件無標點符號的加瞭標點符號。文電發齣日期,按檔案原件上所注標明,確有訛誤的查證後作瞭訂正並注明。對文電中需要說明的地方,作瞭題注及簡單注釋;凡人物、地名、事件等前文已注明的,無變化時不重注。

目錄

三 遵義會議,中央紅軍轉戰川黔滇
(一)遵義會議,偉大的曆史轉摺
周恩來關於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會議緻李卓然、劉少奇電
(1935年1月13日)
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遵義會議)
(1935年1月8日政治局會議通過)
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
(1935年2月或3月)
(二)四渡赤水河,轉戰川滇黔邊
硃德關於紅軍嚮先市、赤水、土城地域集中緻各軍團電
(1935年1月18日)
硃德關於軍委縱隊改為中央縱隊的命令
(1935年1月19日)
中革軍委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
(1935年1月20日於總部)
硃德關於國民黨軍行動情況的通報
(1935年1月27日)
硃德關於消滅楓村壩、青崗坡國民黨軍的部署緻各軍團、中央縱隊電
(1935年1月27日)
周恩來關於紅四師嚮東皇殿追擊國民黨軍緻張宗遜、黃剋誠電
(1935年1月28日)
硃德關於紅軍西渡赤水河的命令
(1935年1月29日)
野戰司令部關於川南國民黨軍部署情報緻各軍團電
(1935年2月4日)
硃德關於紅一、三軍團應嚮紮西靠近緻林彪、彭德懷、楊尚昆電
(1935年2月6日)
中革軍委關於紅軍改為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的方針給各軍團的指示(1935年2月7日)
中革軍委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
(1935年2月10日)
硃德關於目前國民黨軍情況及紅軍嚮赤水河東發展爭取渡河先機緻各軍團電(1935年2月11日)
硃德關於紅軍東渡赤水河的計劃緻各軍團電
(1935年2月15日)
共産黨中央委員會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
(1935年2月16日)
硃德、周恩來為東渡赤水對紅軍十九日行動部署緻各軍團電
(1935年2月18日)
硃德、周恩來關於野戰軍進取桐梓的行動部署緻各軍團電
(1935年2月20日)
硃德關於迅速襲取桐梓城的部署緻紅一、三軍團電
(1935年2月24日)
硃德關於阻滯國民黨軍的部署緻紅五、九軍團電
(1935年2月24日)
林彪、聶榮臻關於紅一團進占桐梓緻硃德等電
(1935年2月24日)
……
四 紅二十五軍長徵到達陝北,同陝甘紅軍勝利會師
附:代月、日、時電碼錶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
  共産黨中央委員會
  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
  (1935年2月16日)
  親愛的全體紅色戰士們,指揮員們,及政治工作人員們!
  我們現在是在雲貴川三省的廣大地區中,我們就要在這裏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過去黨中央與中革軍委為瞭要赤化全四川,同四方麵軍取得更密切的聯係與配閤,曾經決定中央紅軍渡過長江嚮川北發展。所以當時決計放棄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嚮長江邊繼續前進。然而這一決定由於川滇軍閥集中全力利用長江天險在長江布防,攔阻我們,更由於黨與中革軍委不願因為地區問題犧牲我們紅軍的有生力量,所以決計停止嚮川北發展,而最後決定在雲貴川三省地區中創立根據地。
  黨中央與中革軍委告訴全體同誌們,隻有消滅貴州四川雲南以及蔣介石的“追剿”部隊,我們纔能在雲貴川區域內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新的蘇區根據地就是在革命戰爭的許多勝利中創造起來與發展起來的。和平的創造蘇區,完全是一種幻想。沒有流血的戰爭就沒有蘇區。
  放在我們全體同誌們前麵的,是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者是我們消滅敵人,創造新蘇區,求得休息擴大的機會,或者是我們不能消滅敵人,長期的為敵人追擊堵擊與截擊,而東奔西走,逐漸消耗我們自己的力量,這完全決定於我們自己的努力與奮鬥!
  全體同誌們!打大勝仗消滅大量的敵人,繳他們的槍與子彈武裝我們自己,並武裝雲貴川數韆萬工農勞苦群眾,是我們目前最中心的任務。
  為瞭有把握的求得勝利,我們必須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去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鬥。因此紅軍必須經常的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嚮東,有時嚮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瞭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
  為瞭求得有把握的勝利,我們更必須求得部隊的休息與整理,百倍的加強我們的政治工作,提高我們的戰鬥力,鞏固我們建立新蘇區的決心與信心。充實連隊與加強連隊的戰鬥力,是我們目前的迫切任務。縮編我們的戰鬥單位,也正是為瞭達到這一目的。
  最後為瞭求得有把握的勝利,我們必須取得雲貴川廣大群眾的擁護。韆百萬雲貴川的工農勞苦群眾正在飢寒交迫的中間過著非人的生活。拯救他們,發展與組織他們的鬥爭,號召他們起來,加入紅軍,擴大紅軍,發展遊擊戰爭,建立工農兵的蘇維埃政權,是我們全體同誌的神聖任務。嚴肅我們部隊的紀律,加強我們在地方居民中的工作,是爭取廣大工農群眾的重要條件。
  全體同誌們!中國蘇維埃革命有著他雄厚的曆史的泉源,他是不能消滅的,他是不能戰勝的。中央蘇區,湘贛蘇區,湘鄂贛蘇區,閩浙贛蘇區的暫時變成遊擊區,並不是蘇維埃革命的失敗。紅軍主力依然存在著。他正在以新的革命戰爭的勝利,創造新蘇區,壯大自己的力量,保衛與恢復老蘇區。紅二、六軍團與四方麵軍的勝利,全國革命形勢的尖銳化,證明帝國主義國民黨就是想暫時阻止蘇維埃革命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蘇維埃革命正在前進中,中國革命是在革命與戰爭的時期。
  把全國紅軍的勝利與全國工農群眾的鬥爭轉變為勝利的中國大革命。黨中央與中革軍委號召全體同誌鼓起百倍的勇氣,提高作戰決心,為消滅萬惡的敵人,創造新的雲貴川新蘇區而鬥爭!
  ……

前言/序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人類曆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毛澤東同誌指齣:“長徵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長徵一完結,新局麵就開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我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地窺視整個中國,中華民族到瞭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在艱難睏苦中奮力為改變中國的麵貌和中華民族的命運而鬥爭。但國民黨反動派置民族危亡於不顧,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嚮革命根據地接連發動大規模“圍剿”,企圖消滅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由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黨和紅軍麵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緊急關頭,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和第25軍先後進行瞭長徵。中國共産黨領導紅軍跨越滔滔急流,徵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瞭國民黨上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剋服瞭以王明為代錶的“左”傾教條主義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縱橫十餘省,最遠的行程二萬五韆裏,勝利前進到陝甘寜地區,實現瞭紅軍主力的大會師,取得瞭長徵的偉大勝利。
  偉大的紅軍長徵,開闢瞭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瞭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這一偉大曆史事件,翻開瞭馬剋思列寜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閤的新篇章,正確解決瞭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全局性問題,從思想上確保瞭紅軍長徵的勝利;開創瞭中國革命的新局麵,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瞭堅實基礎;培育瞭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精神,鑄就瞭偉大的長徵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嚮勝利提供瞭強大精神動力;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瞭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為中國共産黨從挫摺走嚮勝利提供瞭重要保證。
  紅軍長徵勝利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進行瞭一次又一次波瀾壯闊的偉大長徵,奪取瞭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舉旗定嚮、謀篇布局、攻堅剋難、強基固本,開闢瞭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瞭黨和國傢事業發展新局麵。
  偉大的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我們編輯齣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叢書以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運用馬剋思主義曆史觀和戰爭觀,全麵係統完整地匯集瞭紅軍長徵的重要戰役戰鬥、重要曆史事件、重要曆史人物等曆史資料,史實權威準確、史料價值珍貴。既是加強長徵曆史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支撐,也是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這套叢書的齣版,對於全麵反映紅軍長徵曆史,大力弘揚偉大長徵精神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示我黨我軍的輝煌曆程、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凝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強大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紅軍長徵》為基礎調整、修訂而成,吸收瞭近年來紅軍長徵研究的最新成果。叢書由綜述、文獻、大事記、迴憶史料、圖片、錶冊、參考資料等部件構成,共15冊。收錄瞭長徵重要文獻、已故將帥迴憶文章、參加過長徵的老同誌口述曆史等。史料主要來源於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有關省市區檔案館等部門。
  叢書編輯中難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血與火的徵途:長徵親曆者的口述實錄》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親曆者們最為真實、最為生動的口述迴憶,力求呈現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的鮮活細節。它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具體的人物、一個個細微的場景齣發,通過鮮活的語言,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場艱苦卓絕的偉大徵程之中。在這裏,沒有經過加工的宏大敘事,隻有戰爭的硝煙、飢餓的刺痛、生命的頑強,以及無數個普通士兵不屈的呐喊。 篇章一:絕境中的求生 《草地上的飢餓與歌謠》 一位曾經在紅四方麵軍擔任宣傳隊員的老紅軍,他的迴憶如同電影般展現瞭草地行軍的殘酷。飢餓是無處不在的魔爪,它剝奪瞭戰士們的力氣,也磨礪著他們的意誌。他詳細描述瞭如何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可以充飢的野菜,如何用最後的力氣采集僅有的幾種食物,甚至是如何在絕望中,把草葉、皮帶熬成湯水,以此維係生命。然而,飢餓並沒有壓垮他們的精神,相反,在最艱難的時刻,歌謠成瞭他們的精神支柱。他迴憶起那些在飢餓中唱響的歌麯,歌詞樸實卻充滿瞭力量,它們不是為瞭娛樂,而是為瞭鼓舞士氣,為瞭提醒彼此,我們不僅僅是為瞭生存,更是為瞭理想。他甚至能清晰地記得一些歌謠的鏇律和部分歌詞,仿佛昨天纔剛剛唱起。 《雪山之巔的告彆》 一位紅二方麵軍的通訊員,他的記憶定格在翻越雪山的那一刻。高寒缺氧的環境,讓許多戰士倒在瞭前進的路上。他親眼目睹瞭戰友們在雪地裏掙紮、喘息,最終倒下。他的敘述充滿瞭悲痛,卻又帶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平靜。他迴憶起一位年輕的戰士,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將手中僅剩的一點乾糧遞給瞭他,並囑咐他一定要活下去,把革命的火種傳下去。那位戰士的眼神,至今讓他難以忘懷。他還講述瞭,如何在嚴寒中,大傢互相依偎,用體溫傳遞溫暖,如何在意識模糊中,聽到戰友微弱的呼喚,以及如何在日齣時,發現身邊已經沒有瞭那個可以呼喚的生命。 《渡河的生死抉擇》 一位紅一方麵軍的工兵連戰士,他的記憶集中在一次艱險的渡河戰役。麵對洶湧湍急的江水,沒有船隻,隻有破損的木筏和簡陋的繩索。他詳細描繪瞭戰士們如何在敵人的炮火下,冒著生命危險,用身體去固定繩索,用血肉之軀去探路。他迴憶起,在最危險的時候,一名戰士為瞭防止繩索鬆脫,用身體將繩結死死地壓住,最終被激流捲走。他的描述不僅僅是事件的經過,更是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爆發齣的勇氣和犧牲精神的深刻解讀。他還能清晰地迴憶起當時水流的聲響,炮彈爆炸的震動,以及戰友們嘶啞的呼喊。 篇章二:槍林彈雨下的堅持 《古道上的遭遇戰》 一位紅軍偵察兵,他的迴憶充滿瞭警惕與敏銳。他曾多次深入敵後偵察,執行危險的任務。他講述瞭如何在險峻的山路上,與敵人展開一場遭遇戰。他迴憶起,如何在茂密的叢林中,憑藉微弱的光綫,辨彆敵人的身影;如何在狹窄的山道上,與敵人展開近距離的搏鬥。他對於戰鬥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瞭生動的描繪,包括武器的聲響,子彈劃過空氣的呼嘯,戰友的呼喊,以及倒下時的呻吟。他描述瞭自己如何依靠多年的訓練,在混亂的戰場上保持冷靜,如何利用地形優勢,與敵人周鏇,直至完成任務。 《突圍的生死時速》 一位紅軍團政治委員,他的迴憶充滿瞭領導者的責任與擔當。他講述瞭在一次被敵軍重重包圍的情況下,如何組織隊伍突圍。他詳細描述瞭當時的艱難形勢,敵人的兵力優勢,以及隊伍內部存在的恐慌情緒。他迴憶起,如何在危急時刻,通過慷慨激昂的講話,穩定軍心,如何製定周密的突圍計劃,如何帶領隊伍,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艱難地撕開一道口子。他能夠迴憶起當時戰士們的眼神,他們既有恐懼,但更多的是對領袖的信任和對勝利的渴望。 《傷病員的撤離》 一位紅軍衛生員,他的迴憶充滿瞭人道主義的光輝。他講述瞭在轉移過程中,如何艱難地護送傷病員。他們沒有充足的藥品,沒有專業的醫療設備,隻有簡陋的擔架和無數的汗水。他迴憶起,如何在崎嶇的山路上,用自己的身體去支撐搖搖欲墜的擔架,如何在敵人的追擊中,用自己的生命去掩護傷員。他講述瞭,當一名傷員因傷勢過重無法繼續前進時,其他健康的戰士是如何互相攙扶,分擔傷員的重量,以及在犧牲的戰友身邊,如何默默地流淚,並承諾將他們的遺誌帶下去。 篇章三:信念鑄就的傳奇 《篝火旁的黨課》 一位紅軍政治部宣傳乾事,他的迴憶充滿瞭思想的啓迪。他講述瞭在行軍途中,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組織黨課和政治學習。他迴憶起,如何在寒冷的夜晚,圍著一堆微弱的篝火,給戰士們講解黨的方針政策,講述革命的意義。他詳細描述瞭當時戰士們的反應,他們聚精會神地聽講,眼神中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理想的追求。他還迴憶起,一些戰士在黨課後,寫下的樸實而又充滿力量的入黨申請書。 《革命樂觀主義的種子》 一位紅軍文藝戰士,他的迴憶充滿瞭藝術的力量。他講述瞭如何在艱苦的行軍中,創作和錶演歌麯、快闆等文藝節目。他迴憶起,如何將戰友們的故事改編成歌麯,如何用幽默詼諧的語言,緩解大傢的疲憊和恐懼。他描述瞭,當一首首充滿活力的歌麯在隊伍中傳唱時,戰士們臉上露齣的笑容,以及那種重燃的鬥誌。他甚至能迴憶起當時創作的歌麯的一些歌詞和鏇律,仿佛這些歌麯從未消失。 《對未來的憧憬》 一位參加長徵的老紅軍,他的迴憶更多的是對革命未來的憧憬。他講述瞭在長徵結束後,他和其他戰友們如何談論未來的革命事業,如何憧憬新中國的建立。他迴憶起,在戰爭的間隙,大傢會圍在一起,暢想未來,想象著和平的景象,想象著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他能夠清晰地迴憶起,當時大傢是如何堅定地相信,他們的犧牲和努力,一定能換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他的迴憶,是對長徵精神最深刻的詮釋——一種為瞭信念,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本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來自於親曆者的親口講述,未經後人的加工和潤色。字裏行間,流淌著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血與淚,最堅韌的意誌和最崇高的理想。它不是一部冰冷的史書,而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在最艱難的環境下,用自己的故事,訴說著一段不朽的傳奇。通過這些零散卻彌足珍貴的口述,我們得以窺見長徵的全貌,感受那些普通士兵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堅持與奉獻。這是一部屬於人民的真實史詩,它將引領讀者,用最真切的情感,去理解那段偉大的歲月。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長徵的理解都停留在“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這樣的概念化階段,總覺得那是一段遙遠而模糊的英雄史詩。直到我偶然翻閱瞭《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纔真正打開瞭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以敘事為主,而是直接呈現瞭那個時代最原始、最真實的“聲音”。我看到瞭一些革命前輩們留下的手稿,上麵密密麻麻的字跡,雖然有些模糊,卻能感受到他們當時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其中一份關於部隊行軍路綫調整的討論記錄,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地形、敵情、後勤等各種因素的細緻考量,讓我看到瞭紅軍決策的嚴謹與審慎。我還讀到瞭一些關於群眾工作的文獻,這部分內容讓我對長徵的社會影響力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支軍隊的行軍,更是與沿途各族人民的互動與連接。書中收錄的這些分散的、看似不連貫的文獻,組閤在一起,卻構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它讓我明白瞭,長徵的勝利,是無數個微小環節、無數次艱難抉擇、無數個普通人默默付齣的纍積。這本書,讓我不再隻是“仰望”長徵,而是開始“走進”長徵,去感受它的溫度,去理解它的厚度。

評分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這本書,簡直就像一本藏寶圖,每一頁都可能開啓一段塵封的往事。我最近一直在追溯一些關於長徵早期事件的細節,而這本書中的許多原始電報、會議記錄,以及一些當時的宣傳材料,給瞭我極大的啓發。我發現,很多我們現在看到的“既定事實”,在當年其實是充滿瞭爭議和反復的。書中披露的許多討論和決策過程,展現瞭那個時代領導者們的智慧與魄力,也讓我們看到瞭他們在巨大壓力下所做的艱難選擇。比如,關於某次戰略轉移的部署,我讀到瞭一些當時不同意見的交鋒,以及最終是如何形成決定的,這比單純的結論要生動和有價值得多。還有一些地方性的黨組織在長徵過程中的活動記錄,也讓我看到瞭革命力量如何在各個區域生根發芽、發展壯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不迴避那些曾經存在的睏難和麯摺,而是將它們完整地呈現齣來。這對於我們深入理解長徵的艱辛,理解革命的來之不易,非常有幫助。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描繪具體戰鬥場景的文獻,雖然文字樸素,但那種緊張、殘酷的氛圍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置身其中,深切感受到革命戰士的英勇無畏。

評分

初次翻閱這套《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我懷著一種既敬畏又期待的心情。長徵,這個在中國革命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承載瞭太多悲壯、犧牲與不屈。我一直對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充滿好奇,而這套叢書,尤其是其中的文獻部分,無疑提供瞭一個直接觸摸曆史的窗口。書中的那些原始材料,字裏行間都透露著那個時代獨有的氣息,無論是革命先輩們寫下的報告、命令,還是戰士們的日記、書信,都如同一麵麵鏡子,摺射齣當時嚴酷的環境、艱巨的任務以及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讀著這些泛黃的紙頁,我仿佛能聽到戰火的硝煙,感受到凜冽的寒風,甚至能想象齣戰士們在雪山草地裏掙紮的身影。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收錄的許多細節,是我們在宏大敘事中常常忽略的,比如關於後勤補給的艱難,關於傷病員的安置,關於不同部隊之間的溝通協調等等。這些“瑣事”,恰恰是支撐起整個偉大徵程最堅實的基石。通過這些文獻,我看到瞭長徵的復雜性,它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場生死考驗,一場信仰的淬煉。我能感受到,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沉甸甸的曆史分量,都凝聚著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與汗水。這本書,讓我對長徵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曆史,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精神財富。

評分

說實話,拿到《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這本書時,我心裏多少有些犯怵。畢竟,“史料”二字就透著一股嚴肅和枯燥。我原本以為會是厚厚一疊冷冰冰的官方文件,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繁復的報告。然而,當我真正沉下心來閱讀時,卻被其中蘊含的生命力深深吸引。書中的許多材料,展現瞭那個時代普通士兵的生活片段,那些樸實無華的文字,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我讀到一位戰士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依然不忘給傢中妻兒寫信,字裏行間流露齣對親人的思念和對革命勝利的期盼;我看到另一位同誌在條件極為簡陋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學習馬列主義著作,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這些來自最基層、最真實的記錄,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長徵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其宏大的戰略意義,更在於無數個普通個體在其中的堅持與奉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串聯而成的,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擔當。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長徵情況的細緻梳理,這使得整個文獻更加具有史料價值和研究意義。它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瞭長徵的全貌,不僅僅是進攻路綫,更是後方保障、思想動員、組織建設等多個維度的集成。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頗感興趣的業餘研究者,《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2)》無疑是一次極為寶貴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認為,最真實的理解往往來源於一手資料,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其中收錄的黨內文件、乾部任命通知,以及一些帶有時代烙印的公告,為我勾勒齣瞭當時紅軍內部的組織結構、乾部隊伍的構成以及政策的執行情況。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後勤保障的文獻,這部分內容往往被宏大的敘事所掩蓋,但卻是決定一支軍隊能否生存和作戰的關鍵。通過這些文獻,我看到瞭紅軍在極端睏難條件下,如何調動一切資源,保障部隊的供給,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智慧和堅韌的意誌。此外,書中還收錄瞭一些涉及不同政治派彆的文獻,這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麵地審視當時復雜的政治格局,理解紅軍在鬥爭中如何應對各種挑戰。閱讀這些文獻,需要極大的耐心和辨析能力,但一旦深入進去,便會發現其中蘊藏著無數的學術研究價值。它幫助我跳齣瞭對長徵的單一化認知,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多重維度和深刻含義,這對於我進一步深入探究相關課題,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