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以来的艺术运动(全新版) [Movements ln Art Slnce 1945]

1945年以来的艺术运动(全新版) [Movements ln Art Slnce 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爱德华·露西-史密斯 著,陆汉臻,景晨,刘芳元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现代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运动
  • 绘画
  • 雕塑
  • 装置艺术
  • 波普艺术
  • 极简主义
  • 概念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142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4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世界丛书
外文名称:Movements ln Art Slnce 1945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5年以来的艺术运动(全新版)》是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艺术及其流派的标杆式著作,全新版经重大修订、扩展和重新设计。新增的八章和前言,图文并茂,涵盖了新的国际艺术潮流和各派艺术家,包括1970年代以来的美国艺术、新表现主义流派、后波普布鲁斯、女性主义和同性恋艺术、录像和摄影新媒介,以及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1945年以来的艺术运动(全新版)》具有全球化的研究视野,因为在现代,艺术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艺术,同时《1945年以来的艺术运动(全新版)》还讨论了来自拉丁美洲、非洲,以及韩国、印度、中国和日本的艺术作品。
  有关艺术家、艺术问题和艺术发展这些话题,没有哪本同类著作能提供如此多的新资料。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抽象表现主义
第二章
欧洲艺术
第三章
后绘画抽象画派
第四章
波普艺术、环境艺术和偶发艺术
第五章
抽象主义雕塑、极简主义和概念艺术
第六章
多元主义时代
第七章
新表现主义
第八章
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美国艺术
第九章
问题艺术与全球化
第十章
录像的兴起
第十一章
摄影媒介
第十二章
后波普的布鲁斯
第十三章
新古典主义
注释出处
参考书目
图片版权

前言/序言


探索视觉艺术的广阔图景:从古典到现代的里程碑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文艺复兴萌芽至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史,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视觉文化演变框架。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西方审美范式、挑战传统观念的关键性艺术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详细梳理了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美学主张以及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文艺复兴的辉煌与理性之光(约1500-1600年)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人类文明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与文化觉醒——文艺复兴。我们不仅关注佛罗伦萨、罗马等艺术中心的崛起,更深入探讨人文主义思想如何重新定位“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并如何影响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早期文艺复兴(Quattrocento): 重点分析马萨乔(Masaccio)如何运用透视法为绘画带来了科学的维度,以及波提切利(Botticelli)作品中对古典神话的浪漫化诠释。探讨早期艺术家如何从哥特式的程式化中解放出来,追求对自然形态的精确描绘和和谐构图。 盛期文艺复兴(High Renaissance): 集中阐述“三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的艺术成就。分析达·芬奇对科学观察与艺术表达的融合,米开朗基罗雕塑中对人体力量与精神性的极致表达,以及拉斐尔在构图平衡与理想化美感上的登峰造极。我们将细致解读《蒙娜丽莎》、《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和《雅典学院》等标志性作品的结构、象征意义及技法创新。 北方文艺复兴: 对比意大利的古典复兴倾向,着重研究尼德兰地区(如扬·凡·艾克 Jan van Eyck)对细节的极致描摹、油画媒介的革新,以及杜勒(Albrecht Dürer)在版画艺术中对德国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戏剧性与享乐主义(约1600-1750年) 随着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深入,艺术风格转向了更具情感冲击力和动态感的方向。 巴洛克(Baroque): 这一部分将探究巴洛克艺术如何成为天主教会巩固信仰的有力工具。重点分析卡拉瓦乔(Caravaggio)开创的强烈明暗对比法(Tenebrism)带来的视觉震撼,以及他作品中对平民生活现实主义的描绘。在雕塑方面,详细考察贝尼尼(Bernini)如何将雕塑、建筑与光线融为一体,创造出“瞬间的永恒”。此外,我们将比较意大利、西班牙(如委拉斯开兹 Velázquez)和佛兰德斯(如鲁本斯 Rubens)巴洛克风格的地域差异,特别关注鲁本斯作品中充满生命力的肉体与动感的构图。 荷兰黄金时代: 聚焦于新兴资产阶级赞助下的风俗画、肖像画和静物画的繁荣。伦勃朗(Rembrandt)的作品如何通过光影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室内场景如何以其对光线和色彩的精准控制,营造出宁静而永恒的氛围。 洛可可(Rococo): 分析洛可可风格作为巴洛克晚期向启蒙运动过渡时期的产物,其特点是轻快、精致、装饰性强,以及对贵族享乐生活的描绘(如华托 Watteau、布歇 Boucher)。 第三部:启蒙、革命与古典的回归(约1750-1850年) 启蒙思想的兴起对艺术提出了新的伦理要求,导致了两种主要风格的对立与交织。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 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古希腊罗马考古发现(如庞贝)如何推动了对理性、英雄主义和公民美德的推崇。重点分析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如何运用清晰的线条、严谨的构图来宣传革命理想,以及安格尔(Ingres)如何将古典的完美形式推向极致。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作为对新古典主义理性束缚的反动,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力、个人主观体验以及对崇高(Sublime)的追求。分析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作品中奔放的色彩与异域风情,以及戈雅(Goya)对战争残酷与人类非理性的深刻揭示。在风景画领域,我们将探讨透纳(J.M.W. Turner)和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如何将自然视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载体,而非单纯的背景。 第四部:现实与现代性的前奏(约1850-1900年) 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彻底改变了欧洲社会结构,艺术开始直面当代生活,并探索媒介自身的物质性。 现实主义(Realism): 这一部分着重于库尔贝(Gustave Courbet)“拒绝美化”的宣言,探讨艺术家如何将目光投向普通劳动者和日常生活的粗粝真相,挑战官方沙龙的审美标准。 印象派(Impressionism): 分析摄影术的出现如何解放了画家对精确再现的束缚。聚焦于莫奈(Monet)、雷诺阿(Renoir)等人如何通过对光影瞬间变化的捕捉、室外写生(Plein Air)和碎笔触技巧,记录现代巴黎的生活气息与主观感受。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期,艺术家们在接受印象派色彩革命的同时,开始寻求更坚实的结构或更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入分析塞尚(Cézanne)对几何形体和多重视角的探索,梵高(Van Gogh)作品中强烈的主观情感与涡旋状笔触,以及高更(Gauguin)对象征主义和原始主题的回归。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流畅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勾勒出从黑暗时代末期到现代艺术黎明前夕的艺术演进轨迹,帮助读者理解每一场艺术运动背后的思想驱动力及其在西方文明史中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每章均配有关键作品的高质量插图分析,并辅以详细的术语解释和延伸阅读建议。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关于“1945年以来艺术运动”的厚册,我的第一印象是其百科全书式的严谨,它几乎像是为艺术史研究生量身定做的参考资料。作者对于各个流派的界定清晰、逻辑性极强,确保了读者不会在错综复杂的后现代语境中迷失方向。但这种清晰的边界感,在我看来,恰恰限制了艺术的生命力。艺术的魅力往往在于其模糊性、对既定范式的挑战和跨界融合,而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为这些运动划定清晰的“势力范围”。比如,在探讨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兴起时,文本更侧重于其对物质性的摒弃和对“想法优先于形式”的理论阐述,逻辑链条完整得令人敬佩。然而,当我试图去感受,那些艺术家在面对资本对艺术的渗透和媒介的快速迭代时,内心的挣扎与反叛的火花时,文字提供的却是冷静的学术分析,而非热烈的现场感。它像一个沉静的旁观者,记录了历史的进程,却没有真正走进那些布满颜料和汗水的创作现场。阅读体验是“知其然”,但“所以然”的内在驱动力,却需要读者自己去背景文献中搜寻补充,这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显得有些单薄,少了点“人味儿”。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现代艺术脉络的野心,但读完之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详尽但略显冰冷的博物馆导览手册,而非一次酣畅淋漓的艺术对话。它将战后至今的艺术流派像分类学标本一样一一罗列,从抽象表现主义的狂放到波普艺术的戏谑,再到观念艺术的思辨,结构上无可指摘,信息的密度也极高。然而,对于一个渴望深入理解“为什么”而非仅仅“是什么”的读者来说,这份详尽的清单却略显不足。它热衷于描绘艺术史的版图如何被重塑、哪些艺术家站上了新的制高点,却常常在关键的转折点上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比如,当它提到某个运动的兴起时,往往用大段篇幅去解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和技法创新,但对于当时社会思潮、地缘政治乃至艺术市场如何共同催生了这种“新”的表达方式,挖掘得不够深入。我期待的不仅是艺术家的宣言,更是那个时代氛围的切片,是他们如何在二战后的废墟之上,寻找新的美学支点和精神寄托。这本书提供了地图,但地图上的很多交叉路口,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路况报告”。它更像是为期末考试准备的参考书,而非激发深度思考的哲学著作。

评分

这本书在对技术和媒介的讨论上,着实体现出一种“旧时代的眼光看新世界”的局限性。诚然,战后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不断拥抱新技术的历史,从影像艺术的崛起,到装置艺术对空间语境的介入,再到后来的数字艺术的萌芽,每一步的跨越都意义重大。作者对这些媒介转变的描述是详实的,比如详细介绍了特定摄影技术在某个时期如何被艺术家群体所接纳或拒绝。但问题在于,这本书似乎在“回顾”而非“展望”或“同时代记录”。当我们阅读这些内容时,已经身处一个媒介爆炸的时代,观众与作品的关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被彻底模糊。这本书对这些深刻的哲学和存在层面的变化,挖掘得不够彻底,停留在了对“媒介本身”的介绍上,而没有足够探讨“媒介如何彻底重塑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它似乎在为20世纪中叶的艺术活动做一个总结陈词,而不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充满未解之谜的现场报告。因此,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一份对当下“信息过载”时代艺术困境的敏锐洞察力。

评分

我花了不少时间沉浸在这本宏大的艺术史叙述中,试图捕捉战后艺术的“呼吸”。这本书无疑在梳理脉络方面下了大功夫,它像一位耐心的历史学家,将那些爆炸性的艺术革新,有序地编织成一条时间长河。然而,它似乎过于迷恋于“运动”(Movement)这个结构性的概念。艺术的发展并非总是一板一眼地遵循着“A运动结束后,B运动登场”的教科书式逻辑。事实上,很多伟大的作品和思潮往往是并存的、相互渗透、甚至是对抗的。这本书在章节划分上,就体现出这种强烈的阶段论倾向。它将不同地理区域的艺术现象也纳入了同一个框架下,但这种全球化的梳理,有时显得水土不服。例如,对于非西方世界,特别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在战后艺术语境中的独特贡献和反殖民叙事,笔墨显得相对保守和边缘化,似乎总是以西方艺术中心为参照系来衡量“重要性”。这种结构上的偏颇,使得这本书在尝试描绘一个“全球化”的艺术史时,反而留下了一些重要的盲区和声响微弱的角落。对于追求多元视角的当代读者而言,这种叙事上的“传统路径依赖”是一个明显的遗憾。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虽然信息量巨大,但总体上保持着一种学者式的疏离感,缺乏那种能让人手心出汗的激情或令人醍醐灌顶的洞见。它更像是对现有艺术史研究成果的精妙整合,而非一次颠覆性的原创研究。在描述那些极具煽动性或争议性的艺术事件时,作者总是倾向于用最安全、最主流的解读视角来“平息”这些历史的波澜,将艺术家的激进行为,梳理成一条平稳的、可被历史接受的演进路线。我本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失败”的艺术运动、被主流排挤的实验声音,以及那些在夹缝中诞生的、尚未被充分“学科化”的边缘创作。这本书的结构似乎天然地排斥那些过于“混乱”或“难以归类”的部分,它们要么被一带而过,要么被强行塞进某个最接近的既定范畴。这种对“秩序”的过度追求,反而削弱了战后艺术史本应具备的野蛮生长和不可预测的魅力。结果,我得到了一份清晰的知识框架,但失去了对艺术史“不可知性”的敬畏。

评分

全面了解一下艺术史,印刷质量非常好。

评分

简洁有力,线索清晰,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评分

全面了解一下艺术史,印刷质量非常好。

评分

简洁有力,线索清晰,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评分

都是不错的书,京东的活动大赞!

评分

评分

活动时间购买太棒了

评分

简洁有力,线索清晰,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评分

都是不错的书,京东的活动大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