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场地设计 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明,雷丽华 著
图书标签:
  • 场地设计
  • 景观设计
  • 土木工程
  • 建筑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规划
  • 创新规划
  • 园林景观
  • 室外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9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9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字数:70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场地设计是建设项目设计的主要环节,任何一个建设项目,不管是工业还是民用,抑或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必须对项目的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路及其设施、工程管线、绿化美化甚至场地照明,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政策和使用功能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对场地做出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建设项目达到技术先进、安全经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场地设计更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相关人员的关注。为了不断地总结我国场地设计的实践经验,完善场地设计的理论和应用,提高场地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的收获和体会,并参考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相关资料,编写了本书。希望本书能成为高等院校、设计规划部门、厂矿企业和注册建筑师、规划师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场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场地设计概述,场地总平面布置,公共建筑总平面,场地道路、广场及停车场布置,场地绿化与美化布置,场地竖向设计,管线综合布置,场地总平面设计阶段及其深度等。

本书是高等院校的教学用书,适宜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总图设计与工业运输专业,也可供从事于建筑、规划、总图设计和注册建筑师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场地设计概述 1

1.1 场地设计的概念 1

1.1.1 场地的概念 1

1.1.2 场地的组成 1

1.1.3 场地的类型 2

1.1.4 场地设计概念 2

1.2 场地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3

1.2.1 场地设计的内容 3

1.2.2 场地设计的特点 3

1.3 场地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4

1.3.1 场地设计的原则 4

1.3.2 场地设计的依据 6

1.4 场地设计的条件 8

1.4.1 建筑场地的自然条件 8

1.4.2 气候条件 11

1.4.3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7

1.4.4 场地的建设条件 22

1.4.5 场地的公共限制 24

复习思考 32

第2章 场地总平面布置 33

2.1 场地总平面布置的一般要求 33

2.2 场地使用与功能分区 35

2.2.1 建设项目的规模及场地用地 35

2.2.2 场地的使用分析 41

2.2.3 场(厂)区通道宽度的影响

因素 48

2.3 建、构筑物布置的基本要求及

布置形式 51

2.3.1 建、构筑物布置的基本要求 51

2.3.2 建、构筑物的布置形式 60

2.4 场地货流、人流合理组织及出入口 70

2.4.1 合理地组织货流与人流 70

2.4.2 合理布置场地出入口 71

复习思考 73

第3章 公共建筑总平面 75

3.1 托儿所、幼儿园 75

3.1.1 概述 75

3.1.2 场地选择 76

3.1.3 总平面布置 76

3.1.4 总平面布置实例 77

3.2 中小学 79

3.2.1 场地选择 79

3.2.2 学校各种用地面积及比例 80

3.2.3 总平面布置 81

3.2.4 各类用房的组成及要求 82

3.2.5 总平面布置实例 83

3.3 文化馆 86

3.3.1 概述 86

3.3.2 场地选择 88

3.3.3 总平面布置 88

3.3.4 总平面布置实例 89

3.4 图书馆 90

3.4.1 分类 90

3.4.2 场地选择 90

3.4.3 总平面布置 92

3.4.4 总平面布置实例 92

3.5 汽车客运站 95

3.5.1 汽车客运站的规模和分类 95

3.5.2 场地选择 96

3.5.3 总平面布置 96

3.5.4 总平面布置实例 97

3.6 剧场 100

3.6.1 概述 100

3.6.2 场地选择 101

3.6.3 总平面布置 101

3.6.4 总平面布置实例 101

3.7 电影院 104

3.7.1 电影院的组成、等级及

规模 104

3.7.2 电影院的场地选择 105

3.7.3 电影院总平面布置 105

3.7.4 电影院总平面布置实例 106

3.8 展览馆 107

3.8.1 展览馆的组成及功能 107

3.8.2 展览馆分类 108

3.8.3 场地选择 109

3.8.4 总平面布置 109

3.9 办公建筑 110

3.9.1 办公建筑的含义及分类 110

3.9.2 场地选择 111

3.9.3 办公建筑的组成 111

3.9.4 场地总平面布置 111

3.9.5 总平面布置实例 113

3.10 旅馆 114

3.10.1 旅馆的定义、等级及规模 114

3.10.2 旅馆的功能关系 116

3.10.3 场地选择 116

3.10.4 总平面布置 117

3.10.5 总平面布置实例 117

3.11 医院 119

3.11.1 医院的类别和规模 119

3.11.2 综合医院组成及布置要求 119

3.11.3 综合医院的功能关系 120

3.11.4 场地选择 120

3.11.5 总平面布置 121

3.11.6 综合医院总平面的

组合形式 121

3.12 博物馆 123

3.12.1 博物馆的组成要素 123

3.12.2 场地组成及功能关系 124

3.12.3 场地选择 124

3.12.4 总平面布置 124

3.12.5 总平面布置实例 125

3.13 商业建筑 127

3.13.1 场地选择 127

3.13.2 总平面布置 128

复习思考 129

第4章 场地道路、广场及停车场

布置 131

4.1 场地交通组织 131

4.1.1 交通组织 131

4.1.2 交通运输方式 132

4.1.3 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32

4.2 场地道路布置 134

4.2.1 道路的功能及组成 134

4.2.2 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139

4.2.3 场地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140

4.2.4 场地道路布置的基本形式 142

4.2.5 场地道路平面布置要求 143

4.2.6 道路路线平面设计 151

4.2.7 道路纵断面设计 154

4.2.8 道路横断面设计 160

4.2.9 道路路基设计 166

4.2.10 道路路面 172

4.3 场地中的广场布置 186

4.3.1 广场的分类 186

4.3.2 广场布置形式 187

4.4 停车场的布置 189

4.4.1 停车场(库)的分类 189

4.4.2 停车场(库)的设置及

服务半径 189

4.4.3 停车场停车数量指标 192

4.4.4 停车场车辆停放形式及

停驶方式 193

4.4.5 停车场的防火间距 195

4.4.6 停车场出入口 196

4.4.7 自行车停车场 196

复习思考 198

第5章 场地绿化与美化布置 199

5.1 绿化的意义和作用 199

5.1.1 绿化的意义 199

5.1.2 绿化的作用 200

5.2 绿化布置 201

5.2.1 绿化布置的要求 201

5.2.2 绿地的种类 202

5.2.3 绿化布置的形式 202

5.3 植物的分类及配置 204

5.3.1 植物的分类 204

5.3.2 植物配置的基本组合形式 205

5.4 居住区绿化 208

5.4.1 居住区绿地的分类 209

5.4.2 居住区公共绿地 209

5.4.3 居住区各类绿地的布置 211

5.4.4 居住区绿地率 214

5.5 道路绿化 214

5.5.1 道路绿化的作用 214

5.5.2 道路绿化的内容 214

5.5.3 道路绿化的断面形式 214

5.5.4 道路绿化的种植设计 215

5.6 工厂绿化 218

5.6.1 厂前区绿化 218

5.6.2 生产设施附近绿化 219

5.6.3 工厂道路绿化 220

5.6.4 厂区周边绿化 220

5.7 树种的选择 221

5.7.1 选择树种的因素 221

5.7.2 常用绿化树种和草种 222

5.8 绿化的技术要求 224

5.8.1 植物的株行距 224

5.8.2 植物与建(构)筑物及地下

管线的最小水平间距 224

5.8.3 绿地率及有关面积的计算 225

5.9 植物的栽植与养护 226

5.9.1 苗木准备 226

5.9.2 植树季节 227

5.9.3 栽植方法 227

5.9.4 树木养护 227

5.10 草坪 228

5.10.1 草坪设计的内容 228

5.10.2 草坪的种植 228

5.11 场地美化 229

5.11.1 群体建筑艺术 229

5.11.2 建筑小品 231

复习思考 232

第6章 场地竖向设计 233

6.1 场地竖向设计的概念、内容及

基本要求 233

6.1.1 场地竖向设计的概念 233

6.1.2 场地竖向设计的内容 233

6.1.3 场地竖向设计的基本要求 234

6.1.4 场地竖向设计的基础资料 235

6.2 场地竖向设计的阶段、深度、

成果及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237

6.2.1 设计阶段 237

6.2.2 设计深度及成果要求 237

6.2.3 场地竖向设计的步骤和

方法 238

6.3 场地竖向设计形式及表示方法 238

6.3.1 影响场地竖向设计的因素 238

6.3.2 场地竖向设计的形式 239

6.3.3 竖向设计形式的比较 241

6.3.4 竖向设计形式的选择 241

6.3.5 场地竖向设计的表示方法 243

6.4 台阶式的竖向设计 252

6.4.1 台阶划分的原则 252

6.4.2 台阶宽度 253

6.4.3 台阶高度 254

6.4.4 台阶的连接 255

6.4.5 阶梯布置示例 255

6.4.6 边坡处理 260

6.4.7 坡顶、坡脚至建(构)筑物、

铁路、道路的距离 265

6.5 场地平土方式及其标高的确定 267

6.5.1 场地平土方式分类 267

6.5.2 平土方式的选择 268

6.5.3 场地平土标高的确定 269

6.6 场地土方计算及土方平衡 273

6.6.1 场地土方计算方法 273

6.6.2 场地土方平衡 284

6.7 建(构)筑物的竖向设计 289

6.7.1 确定控制标高 289

6.7.2 建(构)筑物的竖向处理 290

6.7.3 局部竖向处理 292

6.7.4 通入铁路的建筑物地坪标高

处理 294

6.7.5 道路交叉口的竖向处理 295

6.7.6 建筑物的引道与道路直交的

竖向处理 296

6.7.7 道路与铁路平面交叉处的

竖向处理 297

6.7.8 小型广场的竖向处理 297

6.7.9 露天堆场的竖向处理 297

6.7.10 露天装置场地的竖向处理 298

6.7.11 厂前区的竖向处理 298

6.8 场地排雨水设计 299

6.8.1 场地排雨水方式及场地

排雨水系统 299

6.8.2 场地排雨水设计的

一般要求 300

6.8.3 明沟布置 301

6.8.4 明沟断面设计 304

6.9 场地防排洪设计 310

6.9.1 防排洪设计要求 310

6.9.2 防排洪措施 311

6.9.3 防排洪设计与场地设计的

关系 311

6.9.4 防洪设计 312

复习思考 319

第7章 管线综合布置 321

7.1 管线综合布置的任务和目的 321

7.2 管线的种类和特性 322

7.2.1 气体管道 322

7.2.2 液体管道 327

7.2.3 固体(粉料)管道 330

7.2.4 输电线路 331

7.3 管线的敷设方式 333

7.3.1 影响管线敷设方式的因素 333

7.3.2 地下敷设方式 333

7.3.3 架空敷设方式 335

7.4 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 337

7.4.1 管线综合布置应符合建筑场地

总体规划和总平面布置的

要求 338

7.4.2 管线综合布置应确保使用

安全及生产需要 338

7.4.3 管线综合布置应力求费用

最少 339

7.4.4 管线综合布置要注意节约

用地 339

7.4.5 管线综合布置应满足施工、

检修和操作的要求 341

7.4.6 管线综合布置应适当注意

场地建筑的整体美观 341

7.5 管线布置的一般要求 342

7.5.1 地下管线布置的要求 342

7.5.2 地上管线布置的要求 343

7.5.3 场地外管线布置的要求 344

7.5.4 改、扩建工程新增管线的

布置要求 344

7.5.5 管线综合布置处理矛盾

一般原则 346

7.5.6 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 346

7.6 管线布置的技术要求 346

7.6.1 地下管线布置的技术要求 346

7.6.2 架空管线布置的技术要求 357

7.6.3 湿陷性黄土地区和6度及

以上地震区管线布置的技术

要求 364

7.7 管线综合平面图 366

7.7.1 管线综合平面图的意义 366

7.7.2 管线综合平面图的作法 367

7.7.3 管线交叉点标高 373

复习思考 375

第8章 场地总平面设计阶段及其

深度 377

8.1 设计过程和设计阶段 377

8.2 方案设计 378

8.2.1 设计文件 379

8.2.2 设计说明 379

8.2.3 设计图纸 379

8.3 初步设计 379

8.3.1 初步设计的原则 379

8.3.2 初步设计的要求及内容 380

8.3.3 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 381

8.4 施工图设计 384

8.4.1 施工图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384

8.4.2 施工图设计的图纸内容 384

8.4.3 总平面图、竖向图和综合

管线图之间的关系 391

8.4.4 施工图设计的工作程序 391

8.4.5 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 399

8.4.6 场地设计施工图常用表格 402

8.4.7 场地总平面实例 406

复习思考 427

附录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

规定(2008版)(节录) 428

参考文献 450


精彩书摘

  第1章场地设计概述

  本章主要阐述场地的概念、组成、类型及场地设计的概念,场地设计的内容和特点,场地设计的原则和依据以及场地设计的条件。

  1.1场地设计的概念

  1.1.1场地的概念

  要了解场地设计的概念,必须了解场地的概念,因为只有了解场地的概念,才能对场地设计有深入的了解。

  要进行工程建设,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把建设项目放在何处?这就是项目的选址,即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功能要求,选择项目的场地位置、面积大小、外部条件,以保证建设项目的经济合理。

  场地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含义。狭义的场地是指建筑物、构筑物、堆场之外的空地、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展览场及生产操作场地等,这些场地相对建筑物而言,统称为室外场地;广义的场地是指建设用地的全部,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线路及其设施、工程管线、绿化美化设施和室外场地。

  场地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工业建筑场地和民用建筑场地。工业建筑场地是指厂矿企业建设用地,如钢铁厂、选煤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和机械厂等;民用建筑场地为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如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用地、文体建筑用地等。本教材所讲的场地概念是广义的。

  1.1.2场地的组成

  1.建筑物、构筑物

  建筑物、构筑物是建筑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场地的使用起控制作用。如学校中的教学楼、实验楼、体操馆、住宅楼等均是建筑物,水池、烟窗、栈桥等称为构筑物。

  2.交通运输设施

  交通运输设施包括道路、铁路、码头、停车场、人行道等,主要是供人流、货流、消防、急救交通之用,在场地内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构筑物之间、场地同城镇之间起着联系的作用。

  3.工程管线

  工程管线是指室外工程管线,如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天然气管道、雨水管道等,以及室外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线)等。

  4.绿化及美化设施

  绿化及美化设施是指室外的成块绿地、行道树、房前屋后的绿化以及建筑小品等。

  1.1.3场地的类型

  按照场地用途不同,场地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民用建筑场地

  一般是指商场、体育馆、影剧院、宾馆、图书馆、写字楼、学校、幼儿园、医院、饭馆(店)、住宅等建筑场地。

  2.工业建筑场地

  一般是指用于工业建设的场地,包括矿山工业场地、工厂工业场地,如钢铁厂、火力发电厂、石油化工厂、机械厂、纺织厂等的建设用地。

  3.交通建筑场地

  一般是指道路及汽车站、铁路线路及车站、港口、机场等专用场地。

  1.1.4场地设计概念

  在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在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下,对场地的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工程管线、绿化及美化等设施的平面位置和竖向高程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使建设项目达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节约用地、方便经营、美化环境的目的,这一工作过程称为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的建设项目,可以是民用单体建筑物,如一座办公楼及其周围场地设计;也可以是民用群体建筑物,如学校、幼儿园及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可以是工业群体建(构)筑物的场地设计,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机械厂等。工业建设项目场地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在于:工业建设项目场地设计面积大、内容多、图纸复杂,且侧重于建设项目的工程技术及工艺流程要求;民用建筑场地一般较小,场地设计则更加注重场地特征、周围建筑和环境,以及场地空间、视觉和景观的关系。尽管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有所差别,但其场地设计概念、理论和内容基本是相同的。本教材所讲的场地设计理论及应用对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项目场地设计都是适用的。

  1.2场地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1.2.1场地设计的内容

  场地设计的内容视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内容组成等不同而略有不同,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根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明确功能分区,合理地确定场地内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设施相互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彼此的平面位置。

  (2)合理地组织场地内人流、货流,选择场地内的交通方式,根据初步确定的建、构筑物的位置,进行道路(铁路)、停车场、广场及其他交通线路和交通设施的布置。为了满足交通线路的技术条件,还需对建、构筑物的布置进行调整,并进行场地内道路(铁路)设计。

  (3)根据建、构筑物使用功能和交通线路的技术要求,结合场地地形及环境,拟定场地的竖向设计方案:合理地确定场地设计高程和建筑物室内外地坪高程,计算土(石)方工程量,并进行竖向设计或场地排雨水设计。

  (4)协调各种室外管线的敷设,根据各专业的管线设计,合理进行场地内管线的综合布置,最终确定室外管线在平面和竖向上的位置。

  (5)根据室外空间使用功能要求,进行场地绿化及美化设计。合理地组织场地内室外环境空间,综合布置各种环境设施、建筑小品及绿化工程等,创造优美的室外环境。

  (6)核算场地总平面设计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核定场地内室外工程量及造价,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由于建设项目的性质不同,民用建筑场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工业建筑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略有不同。

  建筑场地设计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应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周围环境条件,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组成内容及功能要求,合理地进行场地设计,并将多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设计方案。

  1.2.2场地设计的特点

  1.综合性

  场地设计是一门涉及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环保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知识范围广,联系的部门和专业多,遇到的矛盾错综复杂,因此,在进行场地设计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使用功能,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遵循有关法规、规范,综合分析,合理安排,才能做好建、构筑物布置,竖向设计,交通路线设计,管线综合设计,绿化与美化设计;并经多方案比较,选用最佳方案。所以说,场地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工作。

  2.政策性

  建设项目用地应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场地内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建设标准及用地等,不但要考虑经济和技术因素,而且解决重大原则问题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政策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场地设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3.地方性

  每一块建筑场地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都受到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制约,都受到所在地区的气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周围建筑环境、地方风俗习惯等影响,因此,场地设计还必须考虑地方特点和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场地设计方案。

  4.预见性

  场地设计方案一旦实施,就具有相对的长期性和不可移动性。总结我国场地设计的实践经验,许多建设项目由于受到场地的制约而难以就地扩建发展,因此,场地设计应有科学的预见性,应充分考虑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场地未来使用的影响,从而给场地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使场地具有发展的弹性和相对稳定性及连续性。对于分期建设的场地,应处理好近期项目和远期项目的关系,近期集中,远期预留,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5.全局性

  场地设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部设施进行整体安排,其追求的是群体建、构筑物的总体效益及群体建筑组合的总体艺术效果,因此场地设计应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应正确处理好单体建筑同群体建筑的关系。作为群体建筑中的单体建筑应首先服从场地总体设计的全局,然后再考虑自身的要求,全局利益大于局部利益,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场地设计的全局性。


前言/序言

  场地设计是建设项目设计的主要环节,任何一个建设项目,不管是工业还是民用,抑或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必须对项目的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路及其设施、工程管线、绿化美化甚至场地照明,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政策和使用功能要求,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对场地做出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建设项目达到技术先进、安全经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场地设计更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相关人员的关注。为了不断地总结我国场地设计的实践经验,完善场地设计的理论和应用,提高场地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实践的收获和体会,并参考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相关资料,编写了本书。希望本书能成为高等院校、设计规划部门、厂矿企业和注册建筑师、规划师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引用和参考了有关文献资料。在此,我们仅向这些文献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倪嘉贤、林斯平、白小鹏、王黎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由雷明、雷丽华主编,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李锐、刘芸、樊雷、许月芬等。

  由于作者学识有限,书中缺点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现代场地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前沿的场地设计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内容涵盖场地设计的基本原则、核心方法、技术手段以及在不同类型项目中的应用案例。本书不仅关注设计的美学与功能性,更强调场地作为城市肌理、生态系统和社会交往空间的多重维度,引导读者进行综合性、前瞻性的场地规划与设计。 第一篇:场地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场地设计的概念与范畴 场地设计,作为连接建筑与景观、城市与自然的桥梁,其概念的界定与理解是开展一切设计的起点。本章深入探讨场地设计的本质,区分其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异同与联系。我们将场地设计视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强调其在空间组织、环境营造、社会互动以及生态可持续性方面的综合作用。通过梳理场地设计的历史演进,我们将揭示其从早期简单的空间布局演变到如今高度复杂、注重人本与环境的现代实践过程。本章还将阐述场地设计的核心价值,包括提升空间品质、促进社区活力、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文化记忆等,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场地设计的核心原则 场地设计的成功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原则。本章将系统阐述现代场地设计所遵循的关键原则,包括: 功能性与适应性: 场地设计必须满足使用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功能需求,并具备适应未来变化的灵活性。这包括交通流线、公共空间、活动区域的合理规划,以及考虑使用者多样性与特殊需求。 美学与体验性: 场地设计应创造富有吸引力、令人愉悦的视觉与感官体验。这涉及到形式、色彩、材质、光影、声音等要素的巧妙运用,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提升场所的吸引力与记忆点。 可持续性与生态性: 场地设计必须将环境责任置于核心地位,遵循生态原则,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积极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恢复。本章将详细介绍绿色基础设施、雨水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设计策略。 社会性与包容性: 场地设计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创造包容、公平、安全的公共空间,满足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社会群体的使用需求。这包括无障碍设计、社区参与的考量以及对社会公正的承诺。 整体性与整合性: 场地设计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要与周边环境、城市肌理、建筑体量以及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的考量与整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空间整体。 第三章:场地设计的评估与分析方法 深入细致的场地分析是成功场地设计的基石。本章将介绍多种评估与分析方法,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场地的现有条件与潜力: 自然环境分析: 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条件(日照、风、雨、温湿度)、土壤特性、植被与野生动物等。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GIS、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空间分析。 人文社会分析: 包括历史文化遗产、土地利用现状、人口统计与社会特征、交通系统(人行、车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视觉景观、噪音污染、安全状况等。我们将强调对场地周边社区需求和使用习惯的深入调研。 生态系统分析: 关注场地内的生态廊道、生物栖息地、生态敏感区域,以及场地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将介绍生态评估工具和方法,如生境评估、碳排放计算等。 法规与政策分析: 梳理与场地相关的城市规划法规、建筑规范、环境保护政策、历史保护条例等,确保设计符合法律要求,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第二篇:场地设计的核心方法与技术 第四章:场地规划与分区策略 场地规划是场地设计的宏观框架,它决定了不同功能活动的空间布局与相互关系。本章将重点介绍: 空间层级划分: 如何根据功能需求和尺度,将场地划分为公共、半公共、私密等不同层级,并确定各层级空间的边界与连接方式。 功能区域划分: 依据活动类型(如休憩、游憩、交通、服务、生态保护等),对场地进行功能分区,并考虑各区域之间的衔接与动线设计。 交通流线组织: 设计高效、安全、便捷的行人、自行车及车辆流线,区分不同类型的交通方式,并考虑流线与景观元素的结合。 景观要素整合: 将自然要素(如水体、绿化、地形)与人工要素(如铺装、构筑物、雕塑)有机地融入空间肌理,创造富有层次和趣味性的景观空间。 第五章:地形改造与地貌塑造 地形是场地设计的骨架,合理的利用与改造地形能够极大地提升场地的品质与功能。本章将探讨: 地形分析与评估: 如何通过等高线图、坡度分析等技术手段,理解地形的特征与限制,发掘其潜在价值。 地形改造的基本原则: 包括最小化土方量、保护现有植被、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创造有利于排水和生态的坡度。 不同地形的营造手法: 如坡地景观设计、台地设计、填挖土方利用、以及通过地形变化引导视线和空间体验。 人机工程学在地形设计中的应用: 确保坡度、台阶、坡道等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第六章:水体景观设计 水是场地设计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能够带来生机、活力与宁静。本章将深入研究: 水体功能的定位: 明确水体在场地中的角色,是作为观赏景观、生态湿地、雨水管理设施,还是活动载体。 水体形态与类型: 介绍自然水体(溪流、湖泊、池塘)、人工水体(喷泉、跌水、水景墙)等多种形式,以及它们的营造技术。 水体与生态的结合: 如何设计能够支持生物多样性的水体,如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浅滩、控制水质等,实现生态效益。 雨水管理与海绵城市理念: 将雨水收集、净化、滞留、利用等生态设计手法融入水体景观,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水安全与水管理: 考虑水体的安全边界、防汛排水、以及长期维护管理方案。 第七章:植物配置与生态绿化 植物是场地设计的“生命线”,它们不仅带来色彩、形态与季节变化,更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章将聚焦: 植物选择的原则: 基于场地气候、土壤、光照条件,以及功能需求(如遮荫、防风、隔音、美化),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与外来物种。 植物群落的构建: 学习如何通过不同乔、灌、草的组合,构建具有层次感、丰富度的植物群落,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绿化技术: 介绍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绿色廊道、生态湿地等技术,提升场地生态价值。 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与设计: 充分利用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形态、花色叶色,创造四季皆有景的植物景观。 植物维护与管理: 制定科学的植物养护计划,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景观效果的长期维持。 第八章:铺装、构筑物与场地设施 铺装、构筑物与各类场地设施是构成场地空间肌理、满足使用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探讨: 铺装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依据使用功能、交通流量、美学风格、环境影响以及耐久性,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如石材、砖、混凝土、木材、透水材料等),并进行图案与色彩的设计。 构筑物的设计与整合: 包括景墙、廊架、亭、桥、雕塑等,强调其与场地整体风格的协调,以及作为空间节点或焦点的功能。 场地设施的配置: 如座椅、垃圾桶、照明设施、标识系统、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注重其人性化、耐久性、安全性及与环境的融合。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 确保所有场地设施和服务能够被所有使用者,包括行动不便者,安全、舒适地使用。 照明设计: 探讨场地照明的功能性(安全)、艺术性(营造氛围)以及节能性,并结合不同区域的需求进行设计。 第九章:场地色彩、材质与感官体验 色彩与材质的选择是影响场地空间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关键因素。本章将深入研究: 色彩的心理学与象征意义: 学习色彩在不同文化和心理学上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色彩来调控空间氛围和引导情绪。 材质的特性与表现力: 深入了解不同材料的质感、纹理、光泽、触感及其在场地设计中的表现力,如天然石材的肌理、木材的温暖、金属的现代感等。 色彩与材质的和谐搭配: 探讨如何将色彩与材质进行有机组合,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深度的场地景观。 感官体验的营造: 关注场地中除视觉以外的感官体验,如声音(水声、风声)、气味(植物香气)、触感(材料的质感),以创造更丰富的场所体验。 第三篇:场地设计的实践应用与案例研究 第十章:不同类型场地设计的特点与策略 本章将结合具体项目类型,探讨场地设计的特殊性与策略: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如广场、公园、滨水区、街道景观等,强调其公共性、社会性、可达性与活动的丰富性。 居住区场地设计: 关注社区的亲和力、安全性、绿化率、活动空间以及与建筑的协调性。 商业与办公区场地设计: 侧重于营造吸引力、提升商业价值、创造舒适的工作与休闲环境。 教育与文化场所场地设计: 强调其教育功能、文化传承、以及对使用者心理与成长的积极影响。 工业与后工业场地改造: 探索如何将废弃工业场地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赋予其新的生命。 第十一章:可持续场地设计的实践 本章将聚焦可持续场地设计的最新理念与技术应用: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技术,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储存、净化和利用。 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探讨如何通过种植乡土植物、营造栖息地、构建生态廊道等方式,提升场地的生态功能。 再生材料与循环经济: 关注场地设计中废弃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对本地材料和低环境影响材料的选用。 能源效率与低碳设计: 结合场地设计,探讨如何通过合理布局、选择遮荫植物、利用自然通风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 社会公正与社区参与: 强调在可持续场地设计过程中,如何确保场地对所有社区成员的公平可及,并鼓励社区参与设计过程。 第十二章:场地设计中的技术工具与方法 本章将介绍在现代场地设计中常用的技术工具和方法: CAD与BIM技术: 讲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图、立面图、节点详图绘制中的应用,以及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场地设计中的协同作用。 GIS与空间分析: 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场地数据集成、空间分析、模型构建中的强大功能。 3D建模与可视化: 介绍Sketchup, Rhino, 3ds Max等软件在三维建模、渲染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展示中的应用,提升设计沟通效果。 参数化设计与生成式设计: 探索如何利用参数化工具和算法,实现复杂形式的生成与优化,以及对设计方案的快速迭代。 现场测量与数据采集: 介绍如全站仪、激光扫描仪等现场测量技术,以及数据处理与应用。 第十三章:案例研究分析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优秀场地设计案例,深入剖析其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与最终效果。每个案例的分析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项目背景与设计挑战: 介绍项目的地理位置、功能需求、场地条件以及面临的主要设计问题。 设计理念与策略: 阐述设计师的核心设计思想,以及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关键设计策略。 技术手段与创新实践: 分析案例中运用的具体技术工具、材料选择、生态措施等创新之处。 效果评估与经验总结: 讨论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以及从中可以汲取的宝贵经验与启示。 结论:场地设计的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对场地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智能化场地设计、社区韧性建设、气候变化适应、以及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鼓励读者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场地空间。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场地设计的理论知识,熟练运用各种设计方法与技术,并能够独立进行各类场地项目的规划与设计,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场地设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强调的“场地是有生命的”这一观点,这句话贯穿了全书。它不再将场地视为一块简单的土地,而是将其看作是与自然、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都深入地探讨了场地设计如何回应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以及如何融入当地的社区文化和历史文脉。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历史街区改造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性的更新和交通组织优化,既保留了城市的记忆,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对于可持续场地设计的论述也相当深入,从雨水收集、绿化种植,到能源利用和废弃物管理,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计原则。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去拥抱更环保、更可持续的设计方式。这本书不是那种“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引导你思考”的书,它激发了我对场地设计更深层次的探索欲。

评分

刚翻完这本《场地设计》,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比预想的要大很多。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尤其是在场地设计这个环节,它既是建筑的起点,也承载着工程的宏观布局。这本书并没有上来就直接告诉你“怎么画图”,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这么做”。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分析,到微观的场地排水、交通组织,再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都给出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史案例的解读,那些经典的建筑项目,其场地设计的思路是如何被提出、如何演变、最终又如何影响了项目成功的,书中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得以窥见大师们的智慧。而且,它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相当到位,比如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边坡防护、不同功能区的声学和日照分析,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很难系统学习到的。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场地设计的认识从一个平面变成了立体,不再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实现,更开始思考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意义。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节都层层递进,即使是像我这样经验尚浅的学生,也能较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我一直认为,场地设计是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基石,但它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场地设计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场地分析,到复杂的设计决策,再到最终的实施和维护,都给出了详实的指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锐的艺术感知。书中对于场地分析部分的讲解,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地形测量、地质勘察、气候分析、交通评估以及人文调查,并且强调了这些分析对于后续设计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不同的场地设计理念和方法。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小型社区公园到大型公共建筑群,从城市中心到郊区乡村,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场地设计在不同尺度和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个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大学教材能有什么新东西”的心态。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它将非常复杂的场地设计理论,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很多内容都紧密结合了工程实践。书中关于场地勘察、地质分析、土方平衡的计算方法,虽然我在工作中一直在用,但这本书的讲解更加系统化,并且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优化策略,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更灵活地去应对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场地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来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设计图纸转化为现实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实用的。而且,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新兴的技术和理念,比如BIM在场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参数化设计在场地布局中的可能性。虽然这些在我实际工作中还不算普及,但了解这些前沿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但又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场地景观设计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植物的搭配或者构图的技巧,而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讲解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场地的微气候,提升生物多样性,甚至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书中列举了几个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功能需求的项目案例,详细分析了景观元素在场地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实现环境效益和美学价值的双重提升。此外,书中对场地内水系统的设计,包括排水、灌溉以及雨洪管理,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供了许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又注重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场地设计的理解,从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提升到了一个更具人文关怀和生态意识的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