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地設計 全國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專業十二五創新規劃教材

場地設計 全國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專業十二五創新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雷明,雷麗華 著
圖書標籤:
  • 場地設計
  • 景觀設計
  • 土木工程
  • 建築學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十二五規劃
  • 創新規劃
  • 園林景觀
  • 室外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191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39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全國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專業十二五創新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4
字數:702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場地設計是建設項目設計的主要環節,任何一個建設項目,不管是工業還是民用,抑或是單體還是群體,都必須對項目的建築物、構築物、交通綫路及其設施、工程管綫、綠化美化甚至場地照明,根據國傢有關法規、標準、政策和使用功能要求,結閤場地自然條件、建設條件,對場地做齣閤理的統籌安排,使建設項目達到技術先進、安全經濟、資源節約、保護環境的目的。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場地設計更受到領導的重視和相關人員的關注。為瞭不斷地總結我國場地設計的實踐經驗,完善場地設計的理論和應用,提高場地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水平,以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們結閤自己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實踐的收獲和體會,並參考瞭國內外在這方麵的相關資料,編寫瞭本書。希望本書能成為高等院校、設計規劃部門、廠礦企業和注冊建築師、規劃師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教材或參考書。

內容簡介

本書係統地闡述瞭場地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並結閤具體實例進行瞭分析和說明。主要內容包括場地設計概述,場地總平麵布置,公共建築總平麵,場地道路、廣場及停車場布置,場地綠化與美化布置,場地竪嚮設計,管綫綜閤布置,場地總平麵設計階段及其深度等。

本書是高等院校的教學用書,適宜於建築學、城市規劃、總圖設計與工業運輸專業,也可供從事於建築、規劃、總圖設計和注冊建築師以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目錄

第1章 場地設計概述 1

1.1 場地設計的概念 1

1.1.1 場地的概念 1

1.1.2 場地的組成 1

1.1.3 場地的類型 2

1.1.4 場地設計概念 2

1.2 場地設計的內容和特點 3

1.2.1 場地設計的內容 3

1.2.2 場地設計的特點 3

1.3 場地設計的原則及依據 4

1.3.1 場地設計的原則 4

1.3.2 場地設計的依據 6

1.4 場地設計的條件 8

1.4.1 建築場地的自然條件 8

1.4.2 氣候條件 11

1.4.3 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 17

1.4.4 場地的建設條件 22

1.4.5 場地的公共限製 24

復習思考 32

第2章 場地總平麵布置 33

2.1 場地總平麵布置的一般要求 33

2.2 場地使用與功能分區 35

2.2.1 建設項目的規模及場地用地 35

2.2.2 場地的使用分析 41

2.2.3 場(廠)區通道寬度的影響

因素 48

2.3 建、構築物布置的基本要求及

布置形式 51

2.3.1 建、構築物布置的基本要求 51

2.3.2 建、構築物的布置形式 60

2.4 場地貨流、人流閤理組織及齣入口 70

2.4.1 閤理地組織貨流與人流 70

2.4.2 閤理布置場地齣入口 71

復習思考 73

第3章 公共建築總平麵 75

3.1 托兒所、幼兒園 75

3.1.1 概述 75

3.1.2 場地選擇 76

3.1.3 總平麵布置 76

3.1.4 總平麵布置實例 77

3.2 中小學 79

3.2.1 場地選擇 79

3.2.2 學校各種用地麵積及比例 80

3.2.3 總平麵布置 81

3.2.4 各類用房的組成及要求 82

3.2.5 總平麵布置實例 83

3.3 文化館 86

3.3.1 概述 86

3.3.2 場地選擇 88

3.3.3 總平麵布置 88

3.3.4 總平麵布置實例 89

3.4 圖書館 90

3.4.1 分類 90

3.4.2 場地選擇 90

3.4.3 總平麵布置 92

3.4.4 總平麵布置實例 92

3.5 汽車客運站 95

3.5.1 汽車客運站的規模和分類 95

3.5.2 場地選擇 96

3.5.3 總平麵布置 96

3.5.4 總平麵布置實例 97

3.6 劇場 100

3.6.1 概述 100

3.6.2 場地選擇 101

3.6.3 總平麵布置 101

3.6.4 總平麵布置實例 101

3.7 電影院 104

3.7.1 電影院的組成、等級及

規模 104

3.7.2 電影院的場地選擇 105

3.7.3 電影院總平麵布置 105

3.7.4 電影院總平麵布置實例 106

3.8 展覽館 107

3.8.1 展覽館的組成及功能 107

3.8.2 展覽館分類 108

3.8.3 場地選擇 109

3.8.4 總平麵布置 109

3.9 辦公建築 110

3.9.1 辦公建築的含義及分類 110

3.9.2 場地選擇 111

3.9.3 辦公建築的組成 111

3.9.4 場地總平麵布置 111

3.9.5 總平麵布置實例 113

3.10 旅館 114

3.10.1 旅館的定義、等級及規模 114

3.10.2 旅館的功能關係 116

3.10.3 場地選擇 116

3.10.4 總平麵布置 117

3.10.5 總平麵布置實例 117

3.11 醫院 119

3.11.1 醫院的類彆和規模 119

3.11.2 綜閤醫院組成及布置要求 119

3.11.3 綜閤醫院的功能關係 120

3.11.4 場地選擇 120

3.11.5 總平麵布置 121

3.11.6 綜閤醫院總平麵的

組閤形式 121

3.12 博物館 123

3.12.1 博物館的組成要素 123

3.12.2 場地組成及功能關係 124

3.12.3 場地選擇 124

3.12.4 總平麵布置 124

3.12.5 總平麵布置實例 125

3.13 商業建築 127

3.13.1 場地選擇 127

3.13.2 總平麵布置 128

復習思考 129

第4章 場地道路、廣場及停車場

布置 131

4.1 場地交通組織 131

4.1.1 交通組織 131

4.1.2 交通運輸方式 132

4.1.3 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132

4.2 場地道路布置 134

4.2.1 道路的功能及組成 134

4.2.2 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139

4.2.3 場地道路係統的基本形式 140

4.2.4 場地道路布置的基本形式 142

4.2.5 場地道路平麵布置要求 143

4.2.6 道路路綫平麵設計 151

4.2.7 道路縱斷麵設計 154

4.2.8 道路橫斷麵設計 160

4.2.9 道路路基設計 166

4.2.10 道路路麵 172

4.3 場地中的廣場布置 186

4.3.1 廣場的分類 186

4.3.2 廣場布置形式 187

4.4 停車場的布置 189

4.4.1 停車場(庫)的分類 189

4.4.2 停車場(庫)的設置及

服務半徑 189

4.4.3 停車場停車數量指標 192

4.4.4 停車場車輛停放形式及

停駛方式 193

4.4.5 停車場的防火間距 195

4.4.6 停車場齣入口 196

4.4.7 自行車停車場 196

復習思考 198

第5章 場地綠化與美化布置 199

5.1 綠化的意義和作用 199

5.1.1 綠化的意義 199

5.1.2 綠化的作用 200

5.2 綠化布置 201

5.2.1 綠化布置的要求 201

5.2.2 綠地的種類 202

5.2.3 綠化布置的形式 202

5.3 植物的分類及配置 204

5.3.1 植物的分類 204

5.3.2 植物配置的基本組閤形式 205

5.4 居住區綠化 208

5.4.1 居住區綠地的分類 209

5.4.2 居住區公共綠地 209

5.4.3 居住區各類綠地的布置 211

5.4.4 居住區綠地率 214

5.5 道路綠化 214

5.5.1 道路綠化的作用 214

5.5.2 道路綠化的內容 214

5.5.3 道路綠化的斷麵形式 214

5.5.4 道路綠化的種植設計 215

5.6 工廠綠化 218

5.6.1 廠前區綠化 218

5.6.2 生産設施附近綠化 219

5.6.3 工廠道路綠化 220

5.6.4 廠區周邊綠化 220

5.7 樹種的選擇 221

5.7.1 選擇樹種的因素 221

5.7.2 常用綠化樹種和草種 222

5.8 綠化的技術要求 224

5.8.1 植物的株行距 224

5.8.2 植物與建(構)築物及地下

管綫的最小水平間距 224

5.8.3 綠地率及有關麵積的計算 225

5.9 植物的栽植與養護 226

5.9.1 苗木準備 226

5.9.2 植樹季節 227

5.9.3 栽植方法 227

5.9.4 樹木養護 227

5.10 草坪 228

5.10.1 草坪設計的內容 228

5.10.2 草坪的種植 228

5.11 場地美化 229

5.11.1 群體建築藝術 229

5.11.2 建築小品 231

復習思考 232

第6章 場地竪嚮設計 233

6.1 場地竪嚮設計的概念、內容及

基本要求 233

6.1.1 場地竪嚮設計的概念 233

6.1.2 場地竪嚮設計的內容 233

6.1.3 場地竪嚮設計的基本要求 234

6.1.4 場地竪嚮設計的基礎資料 235

6.2 場地竪嚮設計的階段、深度、

成果及設計的步驟和方法 237

6.2.1 設計階段 237

6.2.2 設計深度及成果要求 237

6.2.3 場地竪嚮設計的步驟和

方法 238

6.3 場地竪嚮設計形式及錶示方法 238

6.3.1 影響場地竪嚮設計的因素 238

6.3.2 場地竪嚮設計的形式 239

6.3.3 竪嚮設計形式的比較 241

6.3.4 竪嚮設計形式的選擇 241

6.3.5 場地竪嚮設計的錶示方法 243

6.4 颱階式的竪嚮設計 252

6.4.1 颱階劃分的原則 252

6.4.2 颱階寬度 253

6.4.3 颱階高度 254

6.4.4 颱階的連接 255

6.4.5 階梯布置示例 255

6.4.6 邊坡處理 260

6.4.7 坡頂、坡腳至建(構)築物、

鐵路、道路的距離 265

6.5 場地平土方式及其標高的確定 267

6.5.1 場地平土方式分類 267

6.5.2 平土方式的選擇 268

6.5.3 場地平土標高的確定 269

6.6 場地土方計算及土方平衡 273

6.6.1 場地土方計算方法 273

6.6.2 場地土方平衡 284

6.7 建(構)築物的竪嚮設計 289

6.7.1 確定控製標高 289

6.7.2 建(構)築物的竪嚮處理 290

6.7.3 局部竪嚮處理 292

6.7.4 通入鐵路的建築物地坪標高

處理 294

6.7.5 道路交叉口的竪嚮處理 295

6.7.6 建築物的引道與道路直交的

竪嚮處理 296

6.7.7 道路與鐵路平麵交叉處的

竪嚮處理 297

6.7.8 小型廣場的竪嚮處理 297

6.7.9 露天堆場的竪嚮處理 297

6.7.10 露天裝置場地的竪嚮處理 298

6.7.11 廠前區的竪嚮處理 298

6.8 場地排雨水設計 299

6.8.1 場地排雨水方式及場地

排雨水係統 299

6.8.2 場地排雨水設計的

一般要求 300

6.8.3 明溝布置 301

6.8.4 明溝斷麵設計 304

6.9 場地防排洪設計 310

6.9.1 防排洪設計要求 310

6.9.2 防排洪措施 311

6.9.3 防排洪設計與場地設計的

關係 311

6.9.4 防洪設計 312

復習思考 319

第7章 管綫綜閤布置 321

7.1 管綫綜閤布置的任務和目的 321

7.2 管綫的種類和特性 322

7.2.1 氣體管道 322

7.2.2 液體管道 327

7.2.3 固體(粉料)管道 330

7.2.4 輸電綫路 331

7.3 管綫的敷設方式 333

7.3.1 影響管綫敷設方式的因素 333

7.3.2 地下敷設方式 333

7.3.3 架空敷設方式 335

7.4 管綫綜閤布置的一般原則 337

7.4.1 管綫綜閤布置應符閤建築場地

總體規劃和總平麵布置的

要求 338

7.4.2 管綫綜閤布置應確保使用

安全及生産需要 338

7.4.3 管綫綜閤布置應力求費用

最少 339

7.4.4 管綫綜閤布置要注意節約

用地 339

7.4.5 管綫綜閤布置應滿足施工、

檢修和操作的要求 341

7.4.6 管綫綜閤布置應適當注意

場地建築的整體美觀 341

7.5 管綫布置的一般要求 342

7.5.1 地下管綫布置的要求 342

7.5.2 地上管綫布置的要求 343

7.5.3 場地外管綫布置的要求 344

7.5.4 改、擴建工程新增管綫的

布置要求 344

7.5.5 管綫綜閤布置處理矛盾

一般原則 346

7.5.6 各種管綫的埋設順序 346

7.6 管綫布置的技術要求 346

7.6.1 地下管綫布置的技術要求 346

7.6.2 架空管綫布置的技術要求 357

7.6.3 濕陷性黃土地區和6度及

以上地震區管綫布置的技術

要求 364

7.7 管綫綜閤平麵圖 366

7.7.1 管綫綜閤平麵圖的意義 366

7.7.2 管綫綜閤平麵圖的作法 367

7.7.3 管綫交叉點標高 373

復習思考 375

第8章 場地總平麵設計階段及其

深度 377

8.1 設計過程和設計階段 377

8.2 方案設計 378

8.2.1 設計文件 379

8.2.2 設計說明 379

8.2.3 設計圖紙 379

8.3 初步設計 379

8.3.1 初步設計的原則 379

8.3.2 初步設計的要求及內容 380

8.3.3 初步設計文件的編製 381

8.4 施工圖設計 384

8.4.1 施工圖設計的目的和要求 384

8.4.2 施工圖設計的圖紙內容 384

8.4.3 總平麵圖、竪嚮圖和綜閤

管綫圖之間的關係 391

8.4.4 施工圖設計的工作程序 391

8.4.5 施工圖設計文件的編製 399

8.4.6 場地設計施工圖常用錶格 402

8.4.7 場地總平麵實例 406

復習思考 427

附錄 建築工程設計文件編製深度

規定(2008版)(節錄) 428

參考文獻 450


精彩書摘

  第1章場地設計概述

  本章主要闡述場地的概念、組成、類型及場地設計的概念,場地設計的內容和特點,場地設計的原則和依據以及場地設計的條件。

  1.1場地設計的概念

  1.1.1場地的概念

  要瞭解場地設計的概念,必須瞭解場地的概念,因為隻有瞭解場地的概念,纔能對場地設計有深入的瞭解。

  要進行工程建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把建設項目放在何處?這就是項目的選址,即根據項目的性質、規模、功能要求,選擇項目的場地位置、麵積大小、外部條件,以保證建設項目的經濟閤理。

  場地有狹義和廣義兩種不同的含義。狹義的場地是指建築物、構築物、堆場之外的空地、廣場、停車場、室外活動場、展覽場及生産操作場地等,這些場地相對建築物而言,統稱為室外場地;廣義的場地是指建設用地的全部,包括建設用地範圍內的建築物、構築物、交通運輸綫路及其設施、工程管綫、綠化美化設施和室外場地。

  場地按其用途不同,可分為工業建築場地和民用建築場地。工業建築場地是指廠礦企業建設用地,如鋼鐵廠、選煤廠、石油化工廠、火力發電廠和機械廠等;民用建築場地為居住用地、公共建築用地,如中小學、幼兒園、醫院用地、文體建築用地等。本教材所講的場地概念是廣義的。

  1.1.2場地的組成

  1.建築物、構築物

  建築物、構築物是建築場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場地的使用起控製作用。如學校中的教學樓、實驗樓、體操館、住宅樓等均是建築物,水池、煙窗、棧橋等稱為構築物。

  2.交通運輸設施

  交通運輸設施包括道路、鐵路、碼頭、停車場、人行道等,主要是供人流、貨流、消防、急救交通之用,在場地內建築物之間、建築物與構築物之間、場地同城鎮之間起著聯係的作用。

  3.工程管綫

  工程管綫是指室外工程管綫,如給水管道、排水管道、天然氣管道、雨水管道等,以及室外電力電纜、通信電纜(綫)等。

  4.綠化及美化設施

  綠化及美化設施是指室外的成塊綠地、行道樹、房前屋後的綠化以及建築小品等。

  1.1.3場地的類型

  按照場地用途不同,場地可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民用建築場地

  一般是指商場、體育館、影劇院、賓館、圖書館、寫字樓、學校、幼兒園、醫院、飯館(店)、住宅等建築場地。

  2.工業建築場地

  一般是指用於工業建設的場地,包括礦山工業場地、工廠工業場地,如鋼鐵廠、火力發電廠、石油化工廠、機械廠、紡織廠等的建設用地。

  3.交通建築場地

  一般是指道路及汽車站、鐵路綫路及車站、港口、機場等專用場地。

  1.1.4場地設計概念

  在確定的建設用地範圍內,按照建設項目的功能要求,結閤場地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在符閤國傢有關法規、規範的要求下,對場地的建築物、構築物、交通運輸綫路、公共設施、工程管綫、綠化及美化等設施的平麵位置和竪嚮高程進行閤理的安排,以使建設項目達到經濟閤理、技術先進、節約用地、方便經營、美化環境的目的,這一工作過程稱為場地設計。

  場地設計的建設項目,可以是民用單體建築物,如一座辦公樓及其周圍場地設計;也可以是民用群體建築物,如學校、幼兒園及居住區規劃設計;還可以是工業群體建(構)築物的場地設計,如鋼鐵廠、石油化工廠、火力發電廠、機械廠等。工業建設項目場地與民用建築的區彆在於:工業建設項目場地設計麵積大、內容多、圖紙復雜,且側重於建設項目的工程技術及工藝流程要求;民用建築場地一般較小,場地設計則更加注重場地特徵、周圍建築和環境,以及場地空間、視覺和景觀的關係。盡管工業建築與民用建築有所差彆,但其場地設計概念、理論和內容基本是相同的。本教材所講的場地設計理論及應用對工業建築和民用建築項目場地設計都是適用的。

  1.2場地設計的內容和特點

  1.2.1場地設計的內容

  場地設計的內容視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內容組成等不同而略有不同,一般包括下列幾個方麵。

  (1)根據建設項目的使用功能要求,結閤場地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明確功能分區,閤理地確定場地內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工程設施相互間的空間關係,確定彼此的平麵位置。

  (2)閤理地組織場地內人流、貨流,選擇場地內的交通方式,根據初步確定的建、構築物的位置,進行道路(鐵路)、停車場、廣場及其他交通綫路和交通設施的布置。為瞭滿足交通綫路的技術條件,還需對建、構築物的布置進行調整,並進行場地內道路(鐵路)設計。

  (3)根據建、構築物使用功能和交通綫路的技術要求,結閤場地地形及環境,擬定場地的竪嚮設計方案:閤理地確定場地設計高程和建築物室內外地坪高程,計算土(石)方工程量,並進行竪嚮設計或場地排雨水設計。

  (4)協調各種室外管綫的敷設,根據各專業的管綫設計,閤理進行場地內管綫的綜閤布置,最終確定室外管綫在平麵和竪嚮上的位置。

  (5)根據室外空間使用功能要求,進行場地綠化及美化設計。閤理地組織場地內室外環境空間,綜閤布置各種環境設施、建築小品及綠化工程等,創造優美的室外環境。

  (6)核算場地總平麵設計方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核定場地內室外工程量及造價,進行必要的技術經濟分析和論證。由於建設項目的性質不同,民用建築場地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與工業建築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的內容略有不同。

  建築場地設計涉及的內容多、範圍廣,應結閤場地的自然條件、建設條件和周圍環境條件,根據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組成內容及功能要求,閤理地進行場地設計,並將多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擇優確定設計方案。

  1.2.2場地設計的特點

  1.綜閤性

  場地設計是一門涉及社會經濟、工程技術、環保等內容的綜閤性學科,涉及知識範圍廣,聯係的部門和專業多,遇到的矛盾錯綜復雜,因此,在進行場地設計時,應根據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和使用功能,結閤場地的自然條件、建設條件和環境條件等因素,遵循有關法規、規範,綜閤分析,閤理安排,纔能做好建、構築物布置,竪嚮設計,交通路綫設計,管綫綜閤設計,綠化與美化設計;並經多方案比較,選用最佳方案。所以說,場地設計是一項綜閤性強的工作。

  2.政策性

  建設項目用地應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等國傢有關方針政策。場地內各種工程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建設標準及用地等,不但要考慮經濟和技術因素,而且解決重大原則問題必須依據國傢有關政策與國傢的法律、法規,因此,場地設計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

  3.地方性

  每一塊建築場地都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都受到特定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的製約,都受到所在地區的氣象、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周圍建築環境、地方風俗習慣等影響,因此,場地設計還必須考慮地方特點和當地環境,因地製宜地設計齣各具特色的場地設計方案。

  4.預見性

  場地設計方案一旦實施,就具有相對的長期性和不可移動性。總結我國場地設計的實踐經驗,許多建設項目由於受到場地的製約而難以就地擴建發展,因此,場地設計應有科學的預見性,應充分考慮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場地未來使用的影響,從而給場地留下一定的發展空間,使場地具有發展的彈性和相對穩定性及連續性。對於分期建設的場地,應處理好近期項目和遠期項目的關係,近期集中,遠期預留,一次規劃,分期實施。

  5.全局性

  場地設計是對建設項目的全部設施進行整體安排,其追求的是群體建、構築物的總體效益及群體建築組閤的總體藝術效果,因此場地設計應具有全局性和整體性,應正確處理好單體建築同群體建築的關係。作為群體建築中的單體建築應首先服從場地總體設計的全局,然後再考慮自身的要求,全局利益大於局部利益,局部服從全局,這就是場地設計的全局性。


前言/序言

  場地設計是建設項目設計的主要環節,任何一個建設項目,不管是工業還是民用,抑或是單體還是群體,都必須對項目的建築物、構築物、交通綫路及其設施、工程管綫、綠化美化甚至場地照明,根據國傢有關法規、標準、政策和使用功能要求,結閤場地自然條件、建設條件,對場地做齣閤理的統籌安排,使建設項目達到技術先進、安全經濟、資源節約、保護環境的目的。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城鎮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場地設計更受到領導的重視和相關人員的關注。為瞭不斷地總結我國場地設計的實踐經驗,完善場地設計的理論和應用,提高場地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水平,以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們結閤自己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實踐的收獲和體會,並參考瞭國內外在這方麵的相關資料,編寫瞭本書。希望本書能成為高等院校、設計規劃部門、廠礦企業和注冊建築師、規劃師及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教材或參考書。

  在本教材編寫過程中引用和參考瞭有關文獻資料。在此,我們僅嚮這些文獻作者緻以衷心的感謝!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倪嘉賢、林斯平、白小鵬、王黎等同誌的大力支持,在此深錶感謝。

  本書由雷明、雷麗華主編,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還有李銳、劉蕓、樊雷、許月芬等。

  由於作者學識有限,書中缺點甚至錯誤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現代場地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 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前沿的場地設計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內容涵蓋場地設計的基本原則、核心方法、技術手段以及在不同類型項目中的應用案例。本書不僅關注設計的美學與功能性,更強調場地作為城市肌理、生態係統和社會交往空間的多重維度,引導讀者進行綜閤性、前瞻性的場地規劃與設計。 第一篇:場地設計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場地設計的概念與範疇 場地設計,作為連接建築與景觀、城市與自然的橋梁,其概念的界定與理解是開展一切設計的起點。本章深入探討場地設計的本質,區分其與景觀設計、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的異同與聯係。我們將場地設計視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強調其在空間組織、環境營造、社會互動以及生態可持續性方麵的綜閤作用。通過梳理場地設計的曆史演進,我們將揭示其從早期簡單的空間布局演變到如今高度復雜、注重人本與環境的現代實踐過程。本章還將闡述場地設計的核心價值,包括提升空間品質、促進社區活力、保護生態環境、傳承文化記憶等,為後續章節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場地設計的核心原則 場地設計的成功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設計原則。本章將係統闡述現代場地設計所遵循的關鍵原則,包括: 功能性與適應性: 場地設計必須滿足使用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功能需求,並具備適應未來變化的靈活性。這包括交通流綫、公共空間、活動區域的閤理規劃,以及考慮使用者多樣性與特殊需求。 美學與體驗性: 場地設計應創造富有吸引力、令人愉悅的視覺與感官體驗。這涉及到形式、色彩、材質、光影、聲音等要素的巧妙運用,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提升場所的吸引力與記憶點。 可持續性與生態性: 場地設計必須將環境責任置於核心地位,遵循生態原則,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並積極促進生態係統的健康與恢復。本章將詳細介紹綠色基礎設施、雨水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節能減排等方麵的設計策略。 社會性與包容性: 場地設計應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創造包容、公平、安全的公共空間,滿足不同年齡、文化背景、社會群體的使用需求。這包括無障礙設計、社區參與的考量以及對社會公正的承諾。 整體性與整閤性: 場地設計不能孤立地看待,而是要與周邊環境、城市肌理、建築體量以及自然生態係統進行整體性的考量與整閤,形成和諧統一的空間整體。 第三章:場地設計的評估與分析方法 深入細緻的場地分析是成功場地設計的基石。本章將介紹多種評估與分析方法,幫助讀者全麵理解場地的現有條件與潛力: 自然環境分析: 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氣候條件(日照、風、雨、溫濕度)、土壤特性、植被與野生動物等。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GIS、遙感等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空間分析。 人文社會分析: 包括曆史文化遺産、土地利用現狀、人口統計與社會特徵、交通係統(人行、車行、公共交通)、基礎設施、視覺景觀、噪音汙染、安全狀況等。我們將強調對場地周邊社區需求和使用習慣的深入調研。 生態係統分析: 關注場地內的生態廊道、生物棲息地、生態敏感區域,以及場地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將介紹生態評估工具和方法,如生境評估、碳排放計算等。 法規與政策分析: 梳理與場地相關的城市規劃法規、建築規範、環境保護政策、曆史保護條例等,確保設計符閤法律要求,並為政策製定提供依據。 第二篇:場地設計的核心方法與技術 第四章:場地規劃與分區策略 場地規劃是場地設計的宏觀框架,它決定瞭不同功能活動的空間布局與相互關係。本章將重點介紹: 空間層級劃分: 如何根據功能需求和尺度,將場地劃分為公共、半公共、私密等不同層級,並確定各層級空間的邊界與連接方式。 功能區域劃分: 依據活動類型(如休憩、遊憩、交通、服務、生態保護等),對場地進行功能分區,並考慮各區域之間的銜接與動綫設計。 交通流綫組織: 設計高效、安全、便捷的行人、自行車及車輛流綫,區分不同類型的交通方式,並考慮流綫與景觀元素的結閤。 景觀要素整閤: 將自然要素(如水體、綠化、地形)與人工要素(如鋪裝、構築物、雕塑)有機地融入空間肌理,創造富有層次和趣味性的景觀空間。 第五章:地形改造與地貌塑造 地形是場地設計的骨架,閤理的利用與改造地形能夠極大地提升場地的品質與功能。本章將探討: 地形分析與評估: 如何通過等高綫圖、坡度分析等技術手段,理解地形的特徵與限製,發掘其潛在價值。 地形改造的基本原則: 包括最小化土方量、保護現有植被、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及創造有利於排水和生態的坡度。 不同地形的營造手法: 如坡地景觀設計、颱地設計、填挖土方利用、以及通過地形變化引導視綫和空間體驗。 人機工程學在地形設計中的應用: 確保坡度、颱階、坡道等符閤人體工程學原理,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第六章:水體景觀設計 水是場地設計中極具錶現力的元素,能夠帶來生機、活力與寜靜。本章將深入研究: 水體功能的定位: 明確水體在場地中的角色,是作為觀賞景觀、生態濕地、雨水管理設施,還是活動載體。 水體形態與類型: 介紹自然水體(溪流、湖泊、池塘)、人工水體(噴泉、跌水、水景牆)等多種形式,以及它們的營造技術。 水體與生態的結閤: 如何設計能夠支持生物多樣性的水體,如種植水生植物、營造淺灘、控製水質等,實現生態效益。 雨水管理與海綿城市理念: 將雨水收集、淨化、滯留、利用等生態設計手法融入水體景觀,踐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水安全與水管理: 考慮水體的安全邊界、防汛排水、以及長期維護管理方案。 第七章:植物配置與生態綠化 植物是場地設計的“生命綫”,它們不僅帶來色彩、形態與季節變化,更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功能。本章將聚焦: 植物選擇的原則: 基於場地氣候、土壤、光照條件,以及功能需求(如遮蔭、防風、隔音、美化),選擇適宜的鄉土植物與外來物種。 植物群落的構建: 學習如何通過不同喬、灌、草的組閤,構建具有層次感、豐富度的植物群落,模擬自然生態係統。 生態綠化技術: 介紹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綠色廊道、生態濕地等技術,提升場地生態價值。 植物的季節性變化與設計: 充分利用植物在不同季節的生長形態、花色葉色,創造四季皆有景的植物景觀。 植物維護與管理: 製定科學的植物養護計劃,確保植物的健康生長和景觀效果的長期維持。 第八章:鋪裝、構築物與場地設施 鋪裝、構築物與各類場地設施是構成場地空間肌理、滿足使用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將探討: 鋪裝材料的選擇與設計: 依據使用功能、交通流量、美學風格、環境影響以及耐久性,選擇閤適的鋪裝材料(如石材、磚、混凝土、木材、透水材料等),並進行圖案與色彩的設計。 構築物的設計與整閤: 包括景牆、廊架、亭、橋、雕塑等,強調其與場地整體風格的協調,以及作為空間節點或焦點的功能。 場地設施的配置: 如座椅、垃圾桶、照明設施、標識係統、兒童遊樂設施、健身器材等,注重其人性化、耐久性、安全性及與環境的融閤。 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 確保所有場地設施和服務能夠被所有使用者,包括行動不便者,安全、舒適地使用。 照明設計: 探討場地照明的功能性(安全)、藝術性(營造氛圍)以及節能性,並結閤不同區域的需求進行設計。 第九章:場地色彩、材質與感官體驗 色彩與材質的選擇是影響場地空間感知和情感體驗的關鍵因素。本章將深入研究: 色彩的心理學與象徵意義: 學習色彩在不同文化和心理學上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色彩來調控空間氛圍和引導情緒。 材質的特性與錶現力: 深入瞭解不同材料的質感、紋理、光澤、觸感及其在場地設計中的錶現力,如天然石材的肌理、木材的溫暖、金屬的現代感等。 色彩與材質的和諧搭配: 探討如何將色彩與材質進行有機組閤,創造齣具有視覺衝擊力、富有層次感和空間深度的場地景觀。 感官體驗的營造: 關注場地中除視覺以外的感官體驗,如聲音(水聲、風聲)、氣味(植物香氣)、觸感(材料的質感),以創造更豐富的場所體驗。 第三篇:場地設計的實踐應用與案例研究 第十章:不同類型場地設計的特點與策略 本章將結閤具體項目類型,探討場地設計的特殊性與策略: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如廣場、公園、濱水區、街道景觀等,強調其公共性、社會性、可達性與活動的豐富性。 居住區場地設計: 關注社區的親和力、安全性、綠化率、活動空間以及與建築的協調性。 商業與辦公區場地設計: 側重於營造吸引力、提升商業價值、創造舒適的工作與休閑環境。 教育與文化場所場地設計: 強調其教育功能、文化傳承、以及對使用者心理與成長的積極影響。 工業與後工業場地改造: 探索如何將廢棄工業場地進行生態修復與景觀再生,賦予其新的生命。 第十一章:可持續場地設計的實踐 本章將聚焦可持續場地設計的最新理念與技術應用: 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LID): 詳細介紹如何通過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等技術,實現雨水的自然滲透、儲存、淨化和利用。 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探討如何通過種植鄉土植物、營造棲息地、構建生態廊道等方式,提升場地的生態功能。 再生材料與循環經濟: 關注場地設計中廢棄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對本地材料和低環境影響材料的選用。 能源效率與低碳設計: 結閤場地設計,探討如何通過閤理布局、選擇遮蔭植物、利用自然通風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 社會公正與社區參與: 強調在可持續場地設計過程中,如何確保場地對所有社區成員的公平可及,並鼓勵社區參與設計過程。 第十二章:場地設計中的技術工具與方法 本章將介紹在現代場地設計中常用的技術工具和方法: CAD與BIM技術: 講解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平麵圖、立麵圖、節點詳圖繪製中的應用,以及建築信息模型(BIM)在場地設計中的協同作用。 GIS與空間分析: 探討地理信息係統在場地數據集成、空間分析、模型構建中的強大功能。 3D建模與可視化: 介紹Sketchup, Rhino, 3ds Max等軟件在三維建模、渲染和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展示中的應用,提升設計溝通效果。 參數化設計與生成式設計: 探索如何利用參數化工具和算法,實現復雜形式的生成與優化,以及對設計方案的快速迭代。 現場測量與數據采集: 介紹如全站儀、激光掃描儀等現場測量技術,以及數據處理與應用。 第十三章:案例研究分析 本章將通過一係列國內外優秀場地設計案例,深入剖析其設計理念、方法、技術應用與最終效果。每個案例的分析將圍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 項目背景與設計挑戰: 介紹項目的地理位置、功能需求、場地條件以及麵臨的主要設計問題。 設計理念與策略: 闡述設計師的核心設計思想,以及為解決問題而采取的關鍵設計策略。 技術手段與創新實踐: 分析案例中運用的具體技術工具、材料選擇、生態措施等創新之處。 效果評估與經驗總結: 討論項目建成後的實際效果,以及從中可以汲取的寶貴經驗與啓示。 結論:場地設計的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我們將對場地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包括智能化場地設計、社區韌性建設、氣候變化適應、以及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閤。鼓勵讀者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創造更加美好的場地空間。 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係統掌握場地設計的理論知識,熟練運用各種設計方法與技術,並能夠獨立進行各類場地項目的規劃與設計,為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剛翻完這本《場地設計》,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比預想的要大很多。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在思考理論知識如何與實際項目相結閤,尤其是在場地設計這個環節,它既是建築的起點,也承載著工程的宏觀布局。這本書並沒有上來就直接告訴你“怎麼畫圖”,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為什麼這麼做”。從宏觀的城市肌理分析,到微觀的場地排水、交通組織,再到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都給齣瞭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曆史案例的解讀,那些經典的建築項目,其場地設計的思路是如何被提齣、如何演變、最終又如何影響瞭項目成功的,書中的分析鞭闢入裏,讓我得以窺見大師們的智慧。而且,它在一些細節處理上也相當到位,比如不同地質條件下的邊坡防護、不同功能區的聲學和日照分析,這些都是我在課堂上很難係統學習到的。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場地設計的認識從一個平麵變成瞭立體,不再隻是關注技術層麵的實現,更開始思考其背後蘊含的社會、文化和環境意義。這本書的邏輯非常清晰,每一章節都層層遞進,即使是像我這樣經驗尚淺的學生,也能較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評分

作為一個在施工一綫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看看大學教材能有什麼新東西”的心態。但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給瞭我不少啓發。它將非常復雜的場地設計理論,用一種相對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而且很多內容都緊密結閤瞭工程實踐。書中關於場地勘察、地質分析、土方平衡的計算方法,雖然我在工作中一直在用,但這本書的講解更加係統化,並且給齣瞭不同情況下的優化策略,這對於我們這些在實際操作中遇到問題時,能夠更靈活地去應對非常有幫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施工組織和安全管理的章節印象深刻,它強調瞭場地設計在施工過程中的指導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精心的設計來降低施工風險,提高施工效率。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設計圖紙轉化為現實的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實用的。而且,書中還涉及瞭一些新興的技術和理念,比如BIM在場地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參數化設計在場地布局中的可能性。雖然這些在我實際工作中還不算普及,但瞭解這些前沿技術,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行業發展的方嚮。

評分

我一直認為,場地設計是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基石,但它的重要性往往被低估。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空白。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和全麵的方式,梳理瞭場地設計的各個方麵,從最基礎的場地分析,到復雜的設計決策,再到最終的實施和維護,都給齣瞭詳實的指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敏銳的藝術感知。書中對於場地分析部分的講解,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彆的,它詳細介紹瞭如何進行地形測量、地質勘察、氣候分析、交通評估以及人文調查,並且強調瞭這些分析對於後續設計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它還提供瞭大量的實際案例,並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瞭不同的場地設計理念和方法。這些案例涵蓋瞭從小型社區公園到大型公共建築群,從城市中心到郊區鄉村,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場地設計在不同尺度和不同情境下的應用。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提升我國高等院校土木與建築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從一個更加廣闊的視角來審視場地設計。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所強調的“場地是有生命的”這一觀點,這句話貫穿瞭全書。它不再將場地視為一塊簡單的土地,而是將其看作是與自然、社會、文化相互作用的動態係統。書中的許多案例分析,都深入地探討瞭場地設計如何迴應當地的氣候、地形、水文特徵,以及如何融入當地的社區文化和曆史文脈。我記得其中一個關於曆史街區改造的章節,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在保護曆史風貌的前提下,進行功能性的更新和交通組織優化,既保留瞭城市的記憶,又提升瞭居民的生活品質。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讓我受益匪淺。此外,書中對於可持續場地設計的論述也相當深入,從雨水收集、綠化種植,到能源利用和廢棄物管理,都給齣瞭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設計原則。它鼓勵我們跳齣傳統的思維模式,去擁抱更環保、更可持續的設計方式。這本書不是那種“告訴你答案”的書,而是“引導你思考”的書,它激發瞭我對場地設計更深層次的探索欲。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性很強,但又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生動形象的例子,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變得易於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場地景觀設計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一些植物的搭配或者構圖的技巧,而是從生態學的角度齣發,講解如何通過景觀設計來改善場地的微氣候,提升生物多樣性,甚至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書中列舉瞭幾個不同氣候區和不同功能需求的項目案例,詳細分析瞭景觀元素在場地設計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精巧的設計實現環境效益和美學價值的雙重提升。此外,書中對場地內水係統的設計,包括排水、灌溉以及雨洪管理,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提供瞭許多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同時又注重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場地設計的理解,從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提升到瞭一個更具人文關懷和生態意識的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