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随想录:法治如何变革中国

法治随想录:法治如何变革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铁川 著
图书标签:
  • 法治
  • 中国
  • 政治
  • 社会
  • 法律
  • 改革
  • 时事评论
  • 思想
  • 文化
  • 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759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456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32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的法学通家郝铁川为读者讲述中国法治的历史脉路、中西法治的文化差异、打通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学科隧道、从我国实践提升法治理论。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上百篇语言生动、笔锋犀利的法学小短文,深刻揭示法治前瞻性观点,很具价值。全书共分我们能从西方学到什么、中国法律智慧从何处来、中国法治该往何处去三个部分,上百个小短文,囊括了法治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本书冷静而富有感情的文字里,相信读者自会发现,法治还在艰难前行,法律人一直在为法治的启蒙而呐喊。

作者简介

  郝铁川,华东师范大学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博士后。现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等兼职教授。曾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法学》杂志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法学会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中华法系研究》、《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秩序与渐进——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法治国研究报告》、《国家拐点》、《中国依法治国的难点、重点和特点》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十余项。

目录

第一辑 我们能从西方学到什么
尊重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 003
良心 追求情、理、法的统一  / 006
人权 莫忘法治的终极关怀  / 010
坚冰 和“不可接触者”接触  / 014
知识 理论的缺席  / 017
宗教 信仰自由,行为守法  / 021
观念 危机考验民族素质  / 024
腾飞 人才资源决定生存空间  / 030
算计 如果忘记人类共同利益  / 034
起源 “灵与肉”的法治之路  / 037
现实 不宜过高评价《大宪章》  / 041
投降 美国军人怕死的“权利”  / 047
瑕疵 拿破仑与《拿破仑法典》  / 051
沉浮 铁血宰相晚年的醒悟  / 055
圣雄 以绝食祈求和平  / 059
合理怀疑 辛普森案的启示  / 062
肯尼迪故事 选举的理性与非理性  / 066
第二辑 中国法律智慧从何处来
执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法理缺陷  / 075
隐私 透视中国年龄文化  / 078
区别 家文化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081
适度 国学传播须防止伤害法治  / 084
尊重 标语能否充满人文关怀?  / 087
智慧 创造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中华礼仪  / 091
存疑 古代儒学在民间居于主导地位吗?  / 094
权威 漫谈中国法庭的礼仪之争  / 098
抉择 专制腐败使法律精英弃蒋投共  / 102
无常 成语折射的国人恐惧心理  / 106
真理 莫要牵强附会地以今释古  / 111
扬弃 今天如何尽“孝”  / 116
惩贪 剥皮实草杀贪官  / 121
偏见 千万人因他而获得新生  / 124
一统 民族智慧的大师  / 128
远见 邓小平同志的法律素养  / 132
制约 权利优先,但不能滥用  / 139
现实 从明星奇葩婚前协议看权利的正负能量  / 143
疑心病 特务手段管百官  / 146
相得益彰 普法启蒙与国学传播应比翼双飞  / 150
草根文化 中国民间谚语的多元色彩  / 153
中庸之道 中国的政治智慧  / 157
第三辑 中国法治该往何处去
特权 党员犯法,加等治罪  / 163
国情 要认清中国宪法制度的特色和问题  / 167
落实 健全宪法制度是依宪治国的前提  / 172
改革 中国依法治国背景条件的独特性  / 176
诠释 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  / 180
监督 依法执政关乎依法治国成败  / 184
时代 把握法治阶段性特点  / 187
转折 中国共产党召开过的四次法制建设重要会议  / 191
规范 媒体应带头使用法言法语  / 195
重点 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主与法治  / 199
求是 哲学思维不能代替法律思维  / 203
视野 法律历史主义思维方式  / 207
区别 按法治实践阐释法治思维  / 210
论调 中国和西方法律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 214
风尚 社会保障的是勤奋  / 218
尊重 死者的安宁与尊严  / 222
平衡 官员的名誉权亦应得到尊重  / 225
留情 从死缓看中国法制特色形成的条件  / 229
无情 独立审判无惧闹诉  / 233
积淀 德主刑辅是古今中外执政经验的总结  / 236
总结 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的防错纠错制度  / 240
效力 香港回归前并非法律意义上殖民地  / 243
规范 司法体制改革需要于法有据  / 246
亟须 树立司法权威的三种方式  / 250
借鉴 探索中国特色司法模式的三种渠道  / 254
促进 发挥司法对立法的积极作用  / 259
争点 法官庭审技能决定司法效率  / 263
矛盾 司法公信力呈现“四个交织”  / 267
执行难 13年执结7800元带来的法治思考  / 271
法大于势 脱离法治的民主和专政皆不可取  / 275
稳中有变 秩序、渐进与特色  / 279
适可而止 群众运动不是执政方式  / 282
独树一帜 追求有中国特色的类型法治  / 286
饮水思源 尊重司法规律先要梳理司法规律  / 290
过犹不及 审判权要尊重诉权  / 294
分散风险 陪审员制度在司法改革中的政治考量  / 297
法理与情理 法主德辅的司法实践分析  / 301

精彩书摘

  尊重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宽容来源于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支持你的行动,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行动的自由!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伦敦的布伦海姆宫灯火辉煌,一群贵族男女在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泼、美丽的贵族夫人连声叫喊肚子疼痛,人们赶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个临时女更衣室。温斯顿·丘吉尔——一个早产儿,就这样非同寻常地来到人间。
  丘吉尔是英国显赫的贵族公爵马尔巴罗家族的后代。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总共不超过20个,马尔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是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的女儿,1873年与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结婚,1895年1月24日伦道夫因病医治无效,溘然离世,终年46岁。这时的詹妮虽已40岁,但依然美艳惊人,风姿绰约。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给一个25岁男人的想法。然而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遭到众多亲友的反对。就在詹妮几乎要放弃了的时候,詹妮25岁的儿子,与母亲要嫁之人同岁的丘吉尔,坚决地握住她的双手:“亲爱的母亲,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您,我也会勇敢地站在您这边,所以,请您也一定要勇敢。”儿子坚毅、鼓励的目光,让詹妮义无反顾地披上了洁白的婚纱。但这桩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10多年过去了,詹妮的儿子丘吉尔已经凭借卓越的才能跻身政坛。60岁的詹妮也要再次迎来婚礼。这次的决定同样遭到众人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儿子的那些反对派们。詹妮犹豫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丘吉尔打小就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具备实现远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为自己耽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让我在我的仕途与您的幸福之间作选择,我心甘情愿的选择后者。请您不要再有任何顾虑。母亲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无比快乐地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儿子依然像上次一样,坚强地站在她的身边,而另一边则是比儿子还要年轻的36岁的新郎。能够两次接受母亲的婚姻,也许很多人都做不到。而面对沉重的压力,丘吉尔两次接受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继父,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
  1908年8月15日,伦敦报纸登载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33岁的内阁贸易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与23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小姐订婚。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热闹非凡,宾朋满座,欢歌笑语。证婚人是财政大臣劳合乔治,而他选择的男傧相却是他在下院的一个坚决反对者——休赛西尔勋爵。当时丘吉尔推行一系列争取工人拥护的社会改革,包括休赛西尔勋爵在内的贵族集团坚决反对这些改革。这里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人们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会上相互咒骂,如同仇敌,但在个人生活中却能成为亲朋好友,相敬无间。在政治生活中虽然是公敌,却不妨碍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称兄道弟。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这样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而我敢大胆地说:它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西方近代的这种文化现象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宽容来源于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支持你的行动,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行动的自由!
  ……

《律动:法律实践中的变革与挑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法律体系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深刻变革。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法律条文如何与社会现实、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相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动态的演化轨迹。全书围绕“实践”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旨在揭示法律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实践的曲折过程,及其对个人权利、公共治理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法律的“在场”:从文本到场景 本书首先聚焦于法律条文在现实世界中的“在场”问题。传统的法律研究往往侧重于对文本的解释和体系的构建,但《律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焦点从“法条本身”转向了“法条被适用的场景”。 第一章:法律的温度——非正式规则与司法能动性 法律的适用并非冰冷的机械过程。本章分析了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如何通过对证据的采纳、对事实的认定以及对法律原则的创设性解释,赋予法律“温度”。特别关注了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案件,探讨了在遵循形式正义的同时,如何实现实质正义的平衡。引入了“司法能动性”的边界讨论,即法官在填补立法真空和应对社会新现象时的合法性基础。 第二章:技术洪流中的法律边界重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法律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本章详细剖析了数据所有权、算法歧视、智能合约的法律效力等前沿议题。它不仅梳理了各国在规制新兴技术方面的初步尝试,更着重探讨了法律体系在面对“黑箱”决策和去中心化治理模式时,如何构建新的责任认定和监管框架。这种变革要求法律思维必须从传统的“控制”转向“协同”。 第三部分:经济转型下的法律重构 全球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调整,这直接牵动着合同法、物权法以及反垄断法的适用逻辑。 第三章:契约精神的演化——复杂商业关系中的风险分配 在高度金融化和全球供应链化的背景下,标准合同范本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本章深入分析了长期合作合同、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转移机制,以及“不可抗力”在面对全球性危机(如疫情、贸易战)时的重新定义。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合同设计来平衡交易效率与公平性,以及合同解释中对交易习惯和商业诚信的依赖程度。 第四章:产权的流变与资源配置 本章探讨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如专利、数据、商业秘密)的保护与流动性问题。面对“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带来的新型财产关系,传统物权概念面临挑战。讨论了如何界定数字资产的权利客体、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资源稀缺与环境正义之间,财产权配置的法律逻辑。 第三部分:社会治理的法治脉络 法律不仅是解决冲突的工具,更是构建社会秩序和规范公共权力的基石。 第五章:行政权力的边界与公众参与 现代社会治理日益复杂化,行政机关的裁量权空前扩大。本章聚焦于行政程序的正当性与透明度,详细考察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在实践中的争议焦点。强调了行政法治中“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的实际运用,并分析了信息公开制度在推动政府问责、增强社会信任中的作用。讨论了如何在效率与制约之间找到行政权力的最佳“律动”。 第六章: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冲突与协同 面对跨国犯罪、国际投资争端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国内法体系的局限性愈发明显。本章系统梳理了国际私法和国际公法的最新发展,探讨了司法管辖权的冲突解决机制。重点分析了国际仲裁在解决主权国家与跨国公司之间争端中的地位与挑战,以及在不同法律文化背景下,如何寻求法律价值的共通点。 结语:持续的求索与未竟的对话 本书的结论并非对现有法律体系的终极断言,而是强调法治建设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法律实践的“律动”反映着社会需求的变迁和人类价值的再审视。未来的法律人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持续关注技术前沿、经济脉搏和社会伦理的细微变化,才能确保法律体系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法律实践中复杂性的关注,推动一场关于如何让法律更有效、更公正地服务于社会的深刻对话。 目标读者: 法律专业人士、经济学者、公共政策制定者、技术伦理研究者,以及所有关注法律与社会深度互动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颠覆。它并没有直接灌输“法治是好的,必须遵守”的简单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让我们自己去发现法治的价值所在。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每一步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铺垫,引人入胜。他善于从宏观的视角切入,分析法治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个人自由之间的微妙关系,然后又巧妙地将视线拉回到微观的个体经验。我特别欣赏他提出的“法治的内涵与外延”,这让我意识到,法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演进、自我完善的过程。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制度变迁的梳理,让我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法治的真正力量在于其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在于它能够约束权力,保护弱者,为社会注入秩序和确定性。我读这本书时,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在不断拓展。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次思维的远足,让我们在探索中获得真知。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与作者的深度思想交流。他并非高高在上地俯视读者,而是以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分享他对法治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入手,娓娓道来,却又句句珠玑。这本书让我明白,法治不仅仅是关于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更是关于社会信任的建立和公民责任的培养。作者对“法治的精神”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规则,更是一种对公正、公平、自由的追求。我读这本书时,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如何成为一个更自觉的法治参与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看到了法治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让我对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信心。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毕竟“法治”在中国是一个充满讨论甚至争议的话题。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乎意料地温和且富有洞察力。他不是在疾呼,而是在引导;不是在批判,而是在解析。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被书中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现象,并用一种超然的视角来审视它们与法治精神的契合度。书中对于“规则意识”的探讨,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遵守法律条文,更是对社会契约精神的尊重,是对他人权利的同理心。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困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建设性的姿态,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让法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我最喜欢的是他关于“良法”和“善治”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法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长久稳定。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的进步,也折射出一些待解的难题,但更重要的是,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路灯。我之前对法治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不成体系。而这本书,则以一种系统而生动的方式,将这些点连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用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让我这个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他提出的“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并且在书中找到了大量的论据来支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总是能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既有理论上的深度,也有实践中的考量。他鼓励读者去理性地看待法治,去理解法治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这本书让我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法律的完善,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对社会运行的规律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个老友在静静地讲述,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生硬枯燥的理论堆砌。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作者坐在我旁边,一边喝着茶,一边分享着他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洞察。他不是在“告诉”我们法治是什么,而是在“带”着我们去感受法治的脉络,去理解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我们所熟知的世界。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现象,如今似乎都有了新的注解。它让我看到了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连接个体与社会、保障权利、促进公平的生动力量。作者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观察尤其细腻,他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勾勒出法治进步的足迹,以及其中蕴含的挑战与希望。那些案例分析,虽然没有详尽的法律术语,但却能直击人心,让我切实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和力量。这本书让我对“法治”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存在。

评分

物流快,包装好,是正品,还送货上门,必须好评!

评分

书已收到,还算可以。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物流速度也非常快!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看了很受启发。

评分

很好的书,经典拿来读一读,很不错的

评分

同事买的,是正版图书,满意

评分

不是特别有趣

评分

同事买的,是正版图书,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