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憶中西女中(1900—1948) [Mctyeirs school (1990~1948)]

迴憶中西女中(1900—1948) [Mctyeirs school (1990~194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瓏 編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女校曆史
  • 中國近代教育
  • 西女中
  • 教育史
  • 社會史
  • 民國史
  • 學校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同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8638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481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Mctyeirs school (1990~1948)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7
字數:3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西女中1892年由美國基督教南衛理公會創辦,1952年與聖瑪利亞女中閤並成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中西女中辦學60年,有很多好的辦學經驗,為社會造就瞭很多有纔乾的女子人纔,其教學成就獲得瞭國內外的關注,校友遍全球。《迴憶中西女中(1900—1948)》是早期校友迴憶母校的記錄。

目錄

點點滴滴念師恩
英文老師殷羅德宗教老師費雪珍/1941屆 歐陽美生
英文老師殷羅德/1942屆 唐嫣
國文老師王耐一/陳雲德
英文老師費雪珍,陳觀裕,吳瑜瑾/1947屆 陳晉明
中西女中曆史的見證者葛繼恩老師/1947屆 陳晉明
傢政老師史德玲/1947屆 張瓏
英文老師吳瑜瑾/1947屆 張瓏
生物老師曾彌白/1947屆 張瓏
英文老師張祥保/1947屆 張瓏
中國曆史老師陳懋恒/1947屆 張瓏
中學6年的國文老師/1947屆 張羅羅
音樂老師白露薇/1947屆 硃蘊文
敬愛的薛正校長/1947屆 鄒思敏
中西的師長們/1948屆 傅元朔
英文老師季淩雲,音樂老師韓瑞士,數學、史地老師黃鳳貞/1948屆 鄭靜淵
數學老師張小如/1949屆 汪紹蘭
數學老師王承詩/1950屆 陳懷琳
音樂老師韓瑞士/1950屆 張婉瓊
音樂老師韓瑞士/1950屆 硃麗中
國文老師黃友黻、宋夢芹/1951屆 巫漪雲
江梅鵑老師,王采娟老師,王藹娟老師/1951屆 巫漪雲
國文、曆史老師呂呐/1951屆 巫漪雲
英文老師張祥保/1951屆 巫漪雲
物理老師徐尚均/1952屆 孫明惠
感恩中西的老師們/1953屆 陳掬英
體育老師劉祖信/1953年高二 孫樹荃
薛正校長,數學老師黃鳳貞、範敬敏,體育老師劉祖信/1956屆 毛正行

我與中西
祖孫三代中西校友/1948屆 鄭靜淵
迴憶我們的母親薛韋增佩(1908屆中西校友)/1943屆 薛德音、1945屆 薛徽音
第一位女銀行傢嚴順貞(1910屆)/陳晉明
丁傢三個中西人/1941屆 丁毓明
在中西的一年塑就瞭我的人生觀/1918屆 謝文鞦
中國第一位女律師程修齡/程修齡
誕生於20世紀初的唐瑛/徐景燦 徐景煥
我是1924.屆 的中西校友/李悅蘊
中西女中兩任校長軼事/1925屆 黃月華
夏傢八姐妹和中西的同學老師/史濟良
我的母親硃琴珊/湯為傑
我的母親郭婉瑩/1952年初三 吳靜姝
蕭傢的女兒和中西女中/1952屆 蕭嘉殉
一段往事/1929屆 張令儀
她把中國的民間音樂介紹到國外/1930屆 姚錦新
傢藏影集引起的迴憶/1933屆 聶光明
《墨梯》引領我一生/1934屆 吳舜文
迴憶六十多年前的中西女中/1934屆 鄭德芳
懷念榮漱仁大姐/1940屆 李啓齡
我與漱仁大姐/1947屆 陳晉明
我在中西女中/1936屆 陳觀裕
母校給我愛、歡樂和知識/1937屆 舒麗安
默默奉獻的女翻譯傢許磊然/陳瑾瑜
迴憶中西女中/1938屆 郭秀珍
我驕傲,畢業於中西/1938屆 黃量
以廚藝溫暖人生的談掌珠/1947屆 陳晉明
乾齣一個廚藝人生/記中西1938屆 談掌珠
三十年代的中西女中/1939屆 曹寶貞
聲音美、心靈美的聲樂教育傢蔣英/陳瑾瑜
懷念母校/1940屆 鍾吉魚
女企業傢陳秉貞的故事/1947屆 陳晉明
成長在母校/1942屆 吳經
她將愛心撒播人間——記中西1942屆 吳經的人生經曆/陳瑾瑜
無悔的選擇/1942屆 蔣琳琳(魏琳)
闊彆七十餘載憶母校、喜重逢/1942屆 唐嫣
離開母校後/1942屆 鬱雋民
我在母校的音樂氣氛中成長/1943屆 顧孟琴
願人類製服癌癥——記中西女中1943屆 塗蓮英/餘建華等
青春腳印/1943屆 硃世玨
紫藤芳菲,憶往事,念故人/1944屆 陳汝艷、孫以敏、李明珠、馬蓮卿、方秀梅
個個都那麼獨立自主/1945屆 蔡至文
憶往事,念師恩/1945屆 高攝淵
(1946屆)陳依彌,長眠在異國的女外交官/宗道一
一位美國參議員的緻辭/1946屆 鄧稚風
充滿自信的中西人/1946屆 李道基
迴憶在中西女中就讀的六年/1946屆 徐美貞
憶《孔雀膽》的演齣/1946屆 徐美貞
薛正校長與我/1947屆 陳晉明
附件一《傳承大愛精神,綻放感恩之花》/陝西春蕾女童聯誼會王宏
附件二商南來信/舂蕾女童 董曉琴
半個中西人/1947屆 程明琨
心田深處的一角綠洲/1947屆 劉祿曾
難忘的中西女中/1947屆 劉澤墀
中西女中教給我什麼/1947屆 張瓏
中西女中的英語教學/1947屆 張瓏
迴憶和感恩/1947屆 張羅羅
在中西女校的日子/1948屆 高明珠
感謝您,祝福您,母校/1948屆 宋時
我的姑姑薛正/1948屆 薛瑞
飲水思源:我在中西學到英語和為人之道/1948屆 周希敏
感謝您,母校/1948屆 集體

懷念我們的朋友羅海蒂/陳晉明
後記

前言/序言


《西國女子學堂:百年迴響》(1900—1948) 一、 曆史的起點:文明的碰撞與教育的播撒 1900年的中國,正值晚清時期,積貧積弱的局麵激發瞭無數有識之士對國傢前途的憂思。在這曆史的轉摺關頭,西方文明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湧入,不僅帶來瞭科技、經濟上的衝擊,更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瞭深刻的變革。而教育,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自然成為這場變革中的焦點。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懷揣教育理想的傳教士和富有遠見的國人,敏銳地捕捉到瞭為中國女性提供係統、現代教育的迫切需求。他們深知,一個國傢的崛起,離不開其女性的覺醒與發展。教育,便是點燃女性智慧之火,賦予她們獨立思想與能力的關鍵。 《西國女子學堂:百年迴響》(1900—1948)正是孕育於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年代。本書將追溯這段曆史的源頭,描繪一批先驅者是如何在物質條件艱苦、觀念束縛嚴重的社會環境中,懷揣著教育救國的信念,創辦並發展這所名為“西國女子學堂”(McTyeirs School)的教育機構。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照搬西式教育模式,而是在東西方文化碰撞與融閤中,一次對中國女性教育的深刻探索。 我們將詳細解讀,為何選擇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建立一所女子學堂?其創辦的初衷是什麼?最初的辦學理念又是怎樣的?那些早期投身教育事業的傳教士們,他們經曆瞭怎樣的文化衝擊,又如何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以適應中國的社會環境?本書將深入挖掘這些曆史的細節,呈現齣一段充滿勇氣、智慧與奉獻的創業史。 二、 學堂的成長:從蹣跚起步到枝繁葉茂 1900年至1948年,這是一段風雲激蕩的四十八年。在這段時間裏,“西國女子學堂”從一所初具規模的學堂,逐漸成長為一所有著重要影響力的教育機構。本書將以時間為綫索,以學堂的發展為軸心,生動展現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命運軌跡。 早期探索與奠基(1900-1910年代): 艱難的啓程: 詳細描述學堂成立初期的艱辛,包括校址的選擇、資金的籌措、師資的招募、課程的設置等。展現早期傳教士們如何在異國他鄉,剋服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以及社會非議,一點一滴地建立起學校的雛形。 初步的課程體係: 介紹早期學堂所開設的課程,包括基礎的語文、算術,以及一些初步的科學、音樂、手工等。重點分析這些課程設置如何體現瞭當時西方教育的先進理念,又如何嘗試與中國傳統教育相結閤。 首批學生的成長: 關注早期學生的構成、她們的學習生活以及畢業後的去嚮。這些早期畢業生,往往是那個時代少數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她們的人生軌跡,也預示著中國女性教育的未來可能性。 發展的黃金時期與社會影響(1920-1930年代): 教育理念的深化與完善: 隨著時代的進步,學堂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本書將深入探討,在20世紀初葉,中國社會對女性教育的需求是如何變化的,以及學堂如何調整其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以培養具有現代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女性。 課程的多元化與專業化: 介紹學堂在課程上的進一步拓展,可能包括藝術、體育、傢政、甚至初步的師範教育。重點分析學堂在哪些方麵走在瞭當時中國女性教育的前列,培養瞭哪些領域的專業人纔。 校園生活的圖景: 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細節,還原學堂時期充滿活力的校園生活。包括學生的課外活動、社團組織、藝術錶演、體育比賽等,展現學堂如何成為一個集學習、成長、社交於一體的青年女性社區。 社會聲譽的提升與貢獻: 記錄學堂在社會上獲得的聲譽,以及其畢業生在社會各領域的貢獻。她們可能成為教師、醫生、社會工作者、文化傳播者,甚至在革命浪潮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本書將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現學堂對當時中國社會進步所産生的積極影響。 民族危亡下的挑戰: 1930年代,中國麵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本書將分析學堂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努力維係正常的教學秩序,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融入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的傢國情懷。 戰火中的堅守與最後的歲月(1940年代初至1948年): 抗日戰爭的洗禮: 詳細描述抗日戰爭對學堂造成的巨大衝擊,包括師生的疏散、校捨的損毀、教學的中斷等。展現學堂師生在艱難睏苦中,如何錶現齣堅韌不拔的精神,努力保存教育火種。 特殊的辦學條件: 介紹學堂在戰時所采取的特殊辦學方式,以及師生們如何剋服物質匱乏、精神壓力,堅持完成學業。 曆史的終結與轉型: 1948年,中國曆史迎來瞭新的篇章。本書將如實記錄學堂在這一時期所麵臨的抉擇,以及其最終的命運。是轉型、閤並,還是停辦?本書將客觀呈現這一曆史性的轉變,為這段教育史畫上句號。 三、 育人與傳承:影響深遠的教育理念與價值 《西國女子學堂:百年迴響》(1900—1948)不僅記錄瞭一所學校的興衰,更重要的是,它摺射齣一段時期內中國女性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其中蘊含的寶貴教育理念和價值。 “全人教育”的探索: 盡管名稱帶有“西國”二字,但本書將深入探討,學堂在實踐中是如何超越簡單的“西化”標簽,努力實現對女性“全人”的培養。這包括知識的傳授、品德的塑造、體能的鍛煉,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東西方文化的融閤: 詳細分析學堂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校園文化等方麵,是如何嘗試融閤中西方教育的優秀元素。例如,在教授西方科學知識的同時,是否也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強調個體發展的同時,是否也注重集體觀念和閤作精神的培養? 培養獨立自主的女性: 書中將重點強調,學堂緻力於培養具有獨立人格、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女性。這種“獨立”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她們被鼓勵去認識世界,去錶達自己,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女性解放與社會進步的聯係: 本書將深刻闡釋,學堂的教育實踐與當時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女性解放運動之間的聯係。女性教育的進步,是如何成為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精神財富的傳承: 即使學堂本身的曆史已經結束,但其所代錶的教育理念、培養齣的優秀人纔、以及師生之間深厚的情誼,都成為瞭寶貴的精神財富,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後世。本書將嘗試追溯這些精神財富的傳承路徑。 四、 史料的考證與多維度的解讀 本書的撰寫,將建立在紮實的史料考證之上。我們將盡可能搜集和梳理相關的曆史文獻、檔案資料、當時的報刊雜誌、私人信件、迴憶錄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 同時,本書也將采用多維度的解讀視角,不僅僅局限於宏觀的曆史敘事,更關注微觀的人物故事。我們將關注: 那些默默耕耘的教師們: 她們是來自何方?抱持怎樣的教育信念?如何在異國他鄉奉獻自己的青春?她們與學生之間有著怎樣的情感交流? 那些渴望知識的學生們: 她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她們的夢想是什麼?她們如何在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畢業後她們又走嚮瞭何方? 那些關注與支持學堂的社會人士: 她們的貢獻是什麼?她們的期望又是什麼? 通過這些細緻的描寫和深入的分析,《西國女子學堂:百年迴響》(1900—1948)將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教育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時代變遷、文化碰撞、女性覺醒以及人性光輝的史書。它將帶領讀者穿越迴那段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歲月,去感受那段曆史的溫度,去理解那段曆史的意義,去迴響那段曆史留下的綿長聲音。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近現代社會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史料價值遠超一般的紀念文集。它所聚焦的“中西女中”,無疑是一個絕佳的觀察點,因為它匯聚瞭近代中國精英教育的幾大關鍵元素:宗教影響、性彆平等訴求、以及對西方現代知識的引入。我非常好奇,這種“中西”的融閤究竟達到瞭何種程度?是錶麵上的中西並置,還是深層次的文化交融與衝突?比如,在慶祝傳統節日時,她們是否會加入西方的儀式感?在教授古典文學時,是否會引入現代的分析方法?這種跨文化的教育實踐,必然會産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文化“混血兒”。此外,這本書的時間範圍(跨越近半個世紀)也至關重要。從清末的革新圖強到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再到抗戰的艱苦卓絕,這所學校的存續本身就是一種堅韌的象徵。這本書如果能細緻地勾勒齣不同曆史階段,學校在財務、招生、甚至校規上的具體調整,那將為研究中國近代教育史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個案研究。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迴憶錄,我仿佛被一股強勁的時代氣流捲迴瞭那個光影交錯的年代。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不是一本輕描淡寫、歌頌往昔的“懷舊錄”,而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檔案,裏麵充滿瞭時間磨礪後的質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上那種剋製而又飽含深情的筆觸,它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去粉飾曆史,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側影和校園事件,讓曆史自然地呼吸。想象一下,在那些綠樹成蔭的校園裏,年輕的女孩們第一次接觸到“自由戀愛”的話題,第一次穿上改良的校服,第一次在課堂上大聲質疑傳統,那份衝擊與覺醒是何等震撼人心。這本書的價值,也許就在於它捕捉到瞭這種微觀層麵的文化張力——那些關於性彆角色、職業抱負與傢庭責任之間的微妙拉扯。它讓我們看到,教育的變革不僅僅是口號,而是滲透到每一位學生日常瑣碎生活中的、潛移默化的精神重塑過程。我期待著作者能更深入地挖掘那些“非主流”的聲音,那些可能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掙紮的普通女學生的真實心聲。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如果處理得當,將是一次對“記憶碎片”的精妙重構。我設想,它可能采用瞭時間軸推進或者主題切片的方式來組織材料,但無論如何,我更關注的是那種超越綫性敘事的、對人物命運的深刻描繪。例如,那些畢業後投身革命、從醫、或者迴歸傢庭的女校友,她們的人生軌跡如何反映瞭那個時代女性能選擇的有限而又充滿可能性的道路?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鮮活的“人物小傳”,讓我們看到這些名字背後的汗水、淚水與歡笑。教育的成功與否,最終要看它對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一個好的迴憶錄,不應該隻停留在“我們學瞭什麼”,而更應該深入探討“我們成為瞭什麼樣的人”。那些在校期間建立起來的友誼,那些嚴厲的師長,那些共同經曆的苦難和榮耀,正是構成個體精神底色的基石。這本書能否成功地喚起我們對那個年代知識女性群體集體記憶的共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是否能夠精準地捕捉到這些情感的微瀾與波濤。

評分

這部作品的標題,光是“迴憶中西女中(1900—1948)”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特殊曆史時期女性教育的無限遐想。我期待著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背景下,一所中西閤璧的教會學校是如何運作的,它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的交匯點上,雕塑齣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國女性群像。這本書顯然承載瞭厚重的曆史使命,它不僅僅是一部校園迴憶錄,更像是一扇通往舊中國精英階層教育圖景的微縮窗口。我特彆關注那些教職員工,無論是遠道而來的西方傳教士,還是那些懷揣教育理想的中國知識女性,他們是如何平衡信仰、文化差異與教學實踐的?她們的課程設置,從國文、算術到音樂、體育,如何反映齣當時社會對“閤格女性”的期待與塑造?尤其在1900到1948這個跨度裏,經曆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等一係列動蕩,這些身處象牙塔中的師生們,是如何應對外部世界的風雲變幻的?這種集體記憶的保存與梳理,對於理解當代中國女性精神氣質的源頭,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帶著歲月沉澱的溫度和真實細節的敘事,而非冰冷的學術論述。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評價一本曆史迴憶錄的優劣,關鍵在於其敘述的“溫度”與“視野”。我非常期待這部作品能夠提供一種宏大敘事之外的、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視角。想象一下,在那個通訊不便、社會動蕩的年代,一封從外地寄迴學校的信件可能需要輾轉多久纔能到達?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事是如何打斷正常的期末考試的?這些具體的、充滿生活細節的描寫,纔是讓曆史“活”起來的魔力所在。我深信,中西女中這塊小小的試驗田,摺射齣的是整個中國教育思潮的轉嚮。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通過一個封閉又開放的社群,清晰地展示瞭現代化思潮如何被本土化、如何被一代代年輕的中國女性所內化並實踐。它不應該僅僅是為校友留念,更應是為所有關心中國近現代女性命運的讀者,提供一份珍貴的、充滿體溫的見證。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關於知識如何改變命運的感動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