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地图集》全书内容丰富、编制科学、图面清新、印制精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也是一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工具书,整个地图集,从总体设计思想到具体表现手段,乃至地图上每一个具体点位和线条,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都经过相关学者艰苦的文献考证和深入的实地考查。2012年该项目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教育团体的高度关注。
《北京历史地图集 人文社会卷》用历史地图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北京市域范围内不同时代人口、居民点、工农业生产、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军事要塞等诸多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字号、名人故居、宫殿、王府、坛庙、胡同等人文要素的情况。
侯仁之,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主要代表性著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文集》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赞誉。
第一章 序图
中国政区 /4
北京地势 /6
北京政区 /8
北京城区 /10
第二章 城市建设
明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物料来源/14
清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物料及匠役来源/16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道路改造、皇城城墙拆除/18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近代建筑/20
民国、日伪时期北京(平)城市规划/22
清代王府/2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街巷改名/26
清末北京城内外国大使馆/28
第三章 人口
战国、西汉、东汉、西晋北京地区人口/32
北魏、唐代中期、辽、金北京地区人口/34
元、明北京地区人口/36
清代北京人口分布/38
清代北京人口变迁/40
民国时期北京(平)人口分布/42
民国时期北京(平)人口构成及变迁/44
第四章 经济
元、明时期城内主要商业区/48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主要商业区/50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主要商号/5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饭店、旅馆、饭庄/54
明清北京榷关/56
清光绪末年北京城内钱银铺/58
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金融业/60
明北京城内手工业/6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手工业/64
历史时期北京地区采矿业、伐木地/66
商、西周、战国、东汉、魏晋至隋唐时期北京地区农业/68
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农业/70
清代北京地区农业/72
第五章 文化
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园林/76
明清时期北京园林/78
民国时期北京(平)园林/80
清代北京及附近州县“八景”/82
元代以前、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寺庙/84
民国时期北京(平)内城寺庙/86
民国时期北京(平)外城寺庙/88
民国时期北京(平)近郊寺庙/90
门头沟区、顺义区历代寺庙/92
明至民国间北京西式教堂与传教士墓地/94
明至民国间北京外城西部会馆/96
明至民国间北京外城东部、内城、郊区会馆/98
近代北京(平)城内名人故居/100
明清北京学校/102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高等学校/10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中等学校/106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小学校/108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文化设施/110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娱乐设施/112
第六章 社会管理与社会生活
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巡检司/116
清北京营汛/118
民国前期北京城内治安机构/120
清北京慈善公益机构/122
民国时期北京(平)慈善公益机构/12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卫生及防疫机构/126
明代及以前北京地区墓地/128
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墓地/130
清、民国时期北京会馆墓地与义园/132
第七章 村落
汉、唐、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36
明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38
清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40
近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42
第八章 交通
元及元以前北京地区陆路交通/146
明北京地区驿站、递铺/148
清北京地区驿站、递铺/150
北京地区历代皇家行宫/15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地区交通/154
北京西山古道路 /156
北京地区历代水路交通/158
第九章 军事
北京地区长城( 一)/162
北京地区长城(二)/164
明北京军事驻防/166
清北京军事驻防(一)/168
清北京军事驻防(二)/170
第十章 近代革命史
北京地区近代革命史迹/174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北京城区扩展/178
北京城建设的三个里程碑示意图/180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182
后记/184
细节的魔力,勾勒出市井的脉络 真正让人爱不释手的,是书中对于细节的考究与呈现。它绝非那种大而无用的全景式展现,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当我看到某一页关于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地图时,那些密密麻麻标注出的“会馆”、“公所”乃至特定行业作坊的聚集地,立刻将我带入到那个繁忙而有序的商业氛围中。我能清晰地“看到”各个地域的商帮如何在此扎根,他们的活动范围如何影响了周边区域的社会结构。这种精细入微的刻画,远胜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空间维度的理解。过去读史书时,对“前门大栅栏”或“琉璃厂”的印象总是模糊的,但通过这些特定时期的地图对比,我瞬间明白了这些地方的形成逻辑和彼此间的空间关系。这种“看图说话”的学习方式,无疑比死记硬背要生动和有效得多。
评分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活化石”,激发无限的再探索欲 读完一遍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将其束之高阁,它已经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一本工具书和灵感源泉。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关注点的不同,而在同一张地图上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问题。比如,第一次看重在帝王宫阙的布局,第二次可能就会被那些边缘地带的乡村聚落所吸引。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恰恰说明了这本书内容的密度和广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的消遣读物,而是一张邀请你去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探索的藏宝图。它激发了我对北京城各个历史片区的实地考察兴趣,每到一处老地方,我都会拿出此书,尝试在现代景观中勾勒出它昔日的影子。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其本身作为文献的意义,成为了我理解和热爱这座城市历史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超越疆界,洞察社会变迁的深层逻辑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人文社会”这四个字,用地图语言进行了最直观的诠释。它展示的不是简单的城墙与街道的轮廓,而是权力、阶层与文化交织的复杂网络。譬如,通过对比不同朝代京畿重地的分布变化,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政治中心的迁移对周边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又比如,书中对宗教场所、教育机构乃至特定族群居住区域的标注,揭示了古代北京社会空间隔离与融合的微妙平衡。这种多维度、跨层次的地图分析,提供了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驱动力。它让我们明白,城市的面貌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无数社会力量博弈和选择的结果。这种层层剥开历史迷雾的阅读体验,让人在惊叹于古人规划智慧的同时,也对社会动力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地图语言的创新表达,学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坦白说,我对地图学本知之甚少,常常觉得历史地图是晦涩难懂的代名词。然而,这套书的制图风格和版式设计,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持严谨性上毫无妥协,但在呈现方式上却充满了现代设计的巧思。色彩的运用、图例的规范化,以及不同时期地图之间的巧妙叠加对比,使得原本复杂的信息得到了极佳的可视化处理。尤其是那些经过现代技术手段复原和优化的古地图,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具备了现代阅读的清晰度。这不仅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将学术深度与视觉美感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笔线条背后的历史意涵。
评分一卷京城风华,穿越千年时光 偶然间翻开这本装帧古朴的书,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斑驳泛黄的地图,它们如同时间的切片,将北京这座古都的演变娓娓道来。我本以为这只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仿佛化身为一名穿梭时空的旅人,脚踏着历史的尘土,目睹着城池的兴衰更迭。那些标注着模糊界限的古代城郭,那些被时间冲刷殆尽的街巷名称,都在这地图的勾勒下重新焕发生机。尤其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关于早期聚落、漕运路线乃至市井生活区域的标注,不仅仅是地理坐标的罗列,更像是历史学家用画笔精心描绘的一幅幅社会图景。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承载了多少故事与记忆?每一条隐没于现代高楼间的古老河流,每一处被新建筑覆盖的旧时坊市,都通过这张张地图获得了“重生”。这种将冰冷的地理信息与鲜活的人文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对城市变迁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的求知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