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地图集 人文社会卷

北京历史地图集 人文社会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仁之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历史
  • 北京历史地图集
  • 人文地理
  • 社会历史
  • 历史文化
  • 地图集
  • 北京
  • 历史研究
  • 城市研究
  • 京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ISBN:9787805545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604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纯质纸
审图号:京S(2013)034号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京历史地图集》全书内容丰富、编制科学、图面清新、印制精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也是一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工具书,整个地图集,从总体设计思想到具体表现手段,乃至地图上每一个具体点位和线条,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都经过相关学者艰苦的文献考证和深入的实地考查。2012年该项目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受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教育团体的高度关注。

内容简介

  《北京历史地图集 人文社会卷》用历史地图的方式,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北京市域范围内不同时代人口、居民点、工农业生产、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军事要塞等诸多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字号、名人故居、宫殿、王府、坛庙、胡同等人文要素的情况。

作者简介

  侯仁之,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主要代表性著作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文集》等,其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赞誉。

目录

第一章 序图

中国政区 /4

北京地势 /6

北京政区 /8

北京城区 /10

第二章 城市建设

明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物料来源/14

清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物料及匠役来源/16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道路改造、皇城城墙拆除/18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近代建筑/20

民国、日伪时期北京(平)城市规划/22

清代王府/2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街巷改名/26

清末北京城内外国大使馆/28

第三章 人口

战国、西汉、东汉、西晋北京地区人口/32

北魏、唐代中期、辽、金北京地区人口/34

元、明北京地区人口/36

清代北京人口分布/38

清代北京人口变迁/40

民国时期北京(平)人口分布/42

民国时期北京(平)人口构成及变迁/44


第四章 经济

元、明时期城内主要商业区/48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主要商业区/50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主要商号/5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饭店、旅馆、饭庄/54

明清北京榷关/56

清光绪末年北京城内钱银铺/58

民国间北京(平)城内金融业/60

明北京城内手工业/6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手工业/64

历史时期北京地区采矿业、伐木地/66

商、西周、战国、东汉、魏晋至隋唐时期北京地区农业/68

辽、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农业/70

清代北京地区农业/72

第五章 文化

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园林/76

明清时期北京园林/78

民国时期北京(平)园林/80

清代北京及附近州县“八景”/82

元代以前、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寺庙/84

民国时期北京(平)内城寺庙/86

民国时期北京(平)外城寺庙/88

民国时期北京(平)近郊寺庙/90

门头沟区、顺义区历代寺庙/92

明至民国间北京西式教堂与传教士墓地/94


明至民国间北京外城西部会馆/96

明至民国间北京外城东部、内城、郊区会馆/98

近代北京(平)城内名人故居/100

明清北京学校/102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高等学校/10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中等学校/106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小学校/108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文化设施/110

民国时期北京(平)城内娱乐设施/112

第六章 社会管理与社会生活

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巡检司/116

清北京营汛/118

民国前期北京城内治安机构/120

清北京慈善公益机构/122

民国时期北京(平)慈善公益机构/124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城内卫生及防疫机构/126

明代及以前北京地区墓地/128

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墓地/130

清、民国时期北京会馆墓地与义园/132

第七章 村落

汉、唐、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36

明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38

清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40


近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142

第八章 交通

元及元以前北京地区陆路交通/146

明北京地区驿站、递铺/148

清北京地区驿站、递铺/150

北京地区历代皇家行宫/152

清末民国间北京(平)地区交通/154

北京西山古道路 /156

北京地区历代水路交通/158

第九章 军事

北京地区长城( 一)/162

北京地区长城(二)/164

明北京军事驻防/166

清北京军事驻防(一)/168

清北京军事驻防(二)/170

第十章 近代革命史

北京地区近代革命史迹/174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北京城区扩展/178

北京城建设的三个里程碑示意图/180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182

后记/184


盛世华章:一部跨越千年的城市画卷 书名:盛世华章:一部跨越千年的城市画卷 作者:[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资深历史地理学家姓名,例如:陈敬德] 出版社:[此处填写一家具有学术声誉的出版社名称,例如:乾元文史出版社] ---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区域或单一主题的地理考证,而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地理学专著,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都城、重要府州、水系变迁与疆域更迭的系统性梳理,描摹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地理骨架的演变图景。它聚焦于权力中心、经济动脉与文化辐射区的空间重构,探究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历史进程,又如何被人类活动所重塑。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古肇始:早期文明的地理基石”、“秦汉大一统:帝国疆域的奠基与扩张”、“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多中心与族群交融”、“隋唐盛世:都城职能的巅峰与都会体系的构建”、“宋元更迭:商业革命与南北经济重心的再定位”、“明清帝国:集权体制下的区域治理与疆域的定型”六大核心部分,辅以详尽的图表、考古发现的印证与文献的交叉比对。 第一部分:上古肇始:早期文明的地理基石(约250字) 本部分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周三代的地理环境考察。重点研究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圈层形成,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聚落的选址偏好——尤其关注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的防御性选址逻辑。通过对早期聚落遗址的碳十四测年与地层学分析,探讨早期农业的地理适应性。特别辟章讨论二里头遗址群的地理特征及其与中原王权兴起的关联,分析其在古黄河水系中的战略地位。这一阶段的地图学呈现,侧重于河流走向的推测性重建,以及部落冲突与资源控制的地理模型。不同于后世精确的行政区划,此处的“地理”更多体现为一种对自然力的敬畏与适应。 第二部分:秦汉大一统:帝国疆域的奠基与扩张(约280字)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秦汉帝国在地理空间上的整合与制度化构建。重点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在广阔地域上的推行所遇到的地理障碍,以及主要交通干线的开凿(如驰道)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对汉代“丝绸之路”的地理路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不仅关注商贸路线,更侧重于军事屯田与长城防御体系的地理布局,揭示了河西走廊在帝国边疆战略中的核心作用。此外,本书还对不同时期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对特定区域农业的地理改造进行了详尽论述,阐明了“国家工程”与“地理结构”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的多中心与族群交融(约220字) 面对近四百年的分裂,本章考察了不同政权在地理上的“因地制宜”。它细致比较了北方政权(如北魏)为适应中原环境而进行的都城迁移(从盛乐到洛阳),以及南方政权(如东晋、南朝)如何依托长江天险,构建起独特的江南经济与防御体系。重点分析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南迁,对中原核心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冲击与重塑。书中大量引用《水经注》等地理文献,结合现代地貌学分析,重建了黄河、淮河在这一时期的复杂水系格局,并讨论了这种地理上的破碎化如何反过来催生了区域文化身份的强化。 第四部分:隋唐盛世:都城职能的巅峰与都会体系的构建(约250字) 隋唐时期,长安的宏伟规划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城市规划研究,着重分析长安作为“万国之都”所需要的地理支撑——大运河的贯通如何解决了对南方漕运的依赖,使得庞大的帝国核心得以维系。同时,本书详述了唐代的“方镇”制度在地理上的扩张与制约,探讨了藩镇割据的地理根源(如河朔三镇的地理孤立性)。此外,对东都洛阳、扬州、广州等卫星城市的地理职能定位进行了对比研究,尤其关注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枢纽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其与南海贸易的兴系。 第五部分:宋元更迭:商业革命与南北经济重心的再定位(约230字) 宋代的地理研究,核心在于对“重心的转移”的地理学解释。本书通过对宋代赋税、人口密度、手工业作坊分布的地理统计分析,论证了江南地区取代北方黄河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水患、北方战乱以及沿海贸易发展的共同结果。详细描绘了南宋“临安”的地理环境适应性——其依托钱塘江的防御体系和便捷的水路运输网络。元代部分,则着重分析了蒙古帝国建立的庞大版图在地理上的连接性挑战,以及大都(北京)作为新的南北联络枢纽,其选址如何服务于帝国整体的战略控制。 第六部分:明清帝国:集权体制下的区域治理与疆域的定型(约200字) 本书最后聚焦于明清两代,探讨中国传统地理版图最终定型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明代对卫所制度的调整与“一条鞭法”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推行效果差异。清代部分,则侧重于对“改土归流”政策的地理学评估,考察了中央政府如何通过行政手段重塑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地理管理结构。书中详尽对比了京杭大运河在明清时期的运力衰减与海运的兴起,并分析了这些地理变化对国家财政与军事调度的深远影响,最终勾勒出现代中国地理框架的雏形。 --- 写作特色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叙事线索清晰,注重空间逻辑的推演,而非简单的年代罗列。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佐证,如《史记》、《汉书》的地理志、《大明一统志》等,并结合了现代GIS技术辅助下的古今地貌对比分析,力求在宏观的时代变迁中,精确还原关键地点的地理面貌与人文互动。它强调“地理是历史的骨架”,城市、水系、山脉不仅仅是背景,更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内在力量。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历史地理学、区域规划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及高级研究者深入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细节的魔力,勾勒出市井的脉络 真正让人爱不释手的,是书中对于细节的考究与呈现。它绝非那种大而无用的全景式展现,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当我看到某一页关于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地图时,那些密密麻麻标注出的“会馆”、“公所”乃至特定行业作坊的聚集地,立刻将我带入到那个繁忙而有序的商业氛围中。我能清晰地“看到”各个地域的商帮如何在此扎根,他们的活动范围如何影响了周边区域的社会结构。这种精细入微的刻画,远胜于单纯的文字描述。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空间维度的理解。过去读史书时,对“前门大栅栏”或“琉璃厂”的印象总是模糊的,但通过这些特定时期的地图对比,我瞬间明白了这些地方的形成逻辑和彼此间的空间关系。这种“看图说话”的学习方式,无疑比死记硬背要生动和有效得多。

评分

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活化石”,激发无限的再探索欲 读完一遍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将其束之高阁,它已经成为我案头常备的一本工具书和灵感源泉。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关注点的不同,而在同一张地图上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问题。比如,第一次看重在帝王宫阙的布局,第二次可能就会被那些边缘地带的乡村聚落所吸引。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恰恰说明了这本书内容的密度和广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合上的消遣读物,而是一张邀请你去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探索的藏宝图。它激发了我对北京城各个历史片区的实地考察兴趣,每到一处老地方,我都会拿出此书,尝试在现代景观中勾勒出它昔日的影子。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其本身作为文献的意义,成为了我理解和热爱这座城市历史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

超越疆界,洞察社会变迁的深层逻辑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人文社会”这四个字,用地图语言进行了最直观的诠释。它展示的不是简单的城墙与街道的轮廓,而是权力、阶层与文化交织的复杂网络。譬如,通过对比不同朝代京畿重地的分布变化,可以清晰地追踪到政治中心的迁移对周边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又比如,书中对宗教场所、教育机构乃至特定族群居住区域的标注,揭示了古代北京社会空间隔离与融合的微妙平衡。这种多维度、跨层次的地图分析,提供了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驱动力。它让我们明白,城市的面貌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无数社会力量博弈和选择的结果。这种层层剥开历史迷雾的阅读体验,让人在惊叹于古人规划智慧的同时,也对社会动力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地图语言的创新表达,学术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坦白说,我对地图学本知之甚少,常常觉得历史地图是晦涩难懂的代名词。然而,这套书的制图风格和版式设计,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持严谨性上毫无妥协,但在呈现方式上却充满了现代设计的巧思。色彩的运用、图例的规范化,以及不同时期地图之间的巧妙叠加对比,使得原本复杂的信息得到了极佳的可视化处理。尤其是那些经过现代技术手段复原和优化的古地图,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具备了现代阅读的清晰度。这不仅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对于我这种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将学术深度与视觉美感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笔线条背后的历史意涵。

评分

一卷京城风华,穿越千年时光 偶然间翻开这本装帧古朴的书,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斑驳泛黄的地图,它们如同时间的切片,将北京这座古都的演变娓娓道来。我本以为这只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仿佛化身为一名穿梭时空的旅人,脚踏着历史的尘土,目睹着城池的兴衰更迭。那些标注着模糊界限的古代城郭,那些被时间冲刷殆尽的街巷名称,都在这地图的勾勒下重新焕发生机。尤其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关于早期聚落、漕运路线乃至市井生活区域的标注,不仅仅是地理坐标的罗列,更像是历史学家用画笔精心描绘的一幅幅社会图景。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承载了多少故事与记忆?每一条隐没于现代高楼间的古老河流,每一处被新建筑覆盖的旧时坊市,都通过这张张地图获得了“重生”。这种将冰冷的地理信息与鲜活的人文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对城市变迁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的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