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古人对器物的精雕细琢及对美的追求即使是今人也应该向之学习的。研读《考工记》一书,你会发现古人对待工作的严谨、细划、审核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材质之美的追求更是精益求精。中国传统造物观中的“材有美,工有巧”的思想对今天的设计师启示很大,其实是工业设计师,他们将各种材料处理成不同的产品造型,由于各种材料的性能不同,加工成型的方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了解各种材料及机器的性能,掌握必要的生产工艺流程,这样才可能成功设计一款好的产品。
本书的内容特点主要有如下四点:一、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二、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三、言官府工业而不非议民间工业。
本书的科技成就主要有如下七方面:一、金属冶铸方面;二、丝绸印染技术方面;三、标准化管理方面;四、力学方面;五、声学方面;六、实用数学方面;七、天文学方面。
除对原典的注解翻译外,编译者加入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及美学声乐等方面的知识,供广大读者阅读原典的同时对今天的相关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全书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内容不仅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本书采用原典、注释、译文对应的方式对考工记进行了新解,并加入了现代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供读者鉴赏。
佚名:关于本书原典的作者,长期以来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书原典的主体内容是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
俞婷:研究生学历,大学毕业后任中学历史教师,后辞职从事图书出版工作,著名的图书策划人、撰稿人。前期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性,代表作有《<史记>古代风俗考》《中国婚俗文化全鉴》等。后期作品内容更多为大众化图书,类型多为国学和励志类作品。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今人神往不已。但很多国学古书,读起来却颇为艰涩。为引领今天的读者走进一片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国学文化天地,感受国学经典中的力量与理趣,我们重新编译了《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它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也是一部闻名中外的古代科技名著。全书科技信息含量相当大,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但后又衍生出1种,故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其内容不仅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书中描写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技术等,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即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同时认为该书主体内容也是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的产生背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在此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分工亦更为精细。春秋以前“工商食官”的格局已经被打破,除了官府手工业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礼崩乐坏,学术思想上也呈现了一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士人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这样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应运而生了。
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记,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冬官》早佚。据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乃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由于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以及科学考古的开展,使中外学者们更加关注《考工记》。他们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利用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等,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编《考工记》一书时,编译者插入了大量图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用简洁的文字,将此书深邃难懂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由于编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欠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之前对《考工记》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介绍,知道它是一部记录古代手工业的书籍,但从未想过它还能如此生动有趣。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晦涩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古代工匠如何利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器物,如何将天地万物的规律巧妙地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 书中对材料的运用、对工艺的精雕细琢,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意。作者在解读这些内容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技术细节,反而将其细致地呈现出来,但又避免了技术手册式的枯燥。他巧妙地在技术描述中穿插了对古代社会、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思考,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让我认识到,我们对古代的认识可能存在很多片面的理解。我们常常将古代等同于落后,但《考工记》以及作者的解读,却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技术、管理、美学等方面的超前和辉煌。作者在分析《考工记》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 我尤其喜欢他对“度量衡”的解读,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测量工具,更是古人对宇宙秩序和万物和谐的理解。书中对于礼器、兵器、日用器物等不同类别物品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物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法今观”这个书名取得太贴切了。作者就像一位导游,带领我们深入探访古代的工匠世界,但他的视角又非常现代,总能从古老的技艺和制度中挖掘出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的启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规矩”的讨论印象深刻。在作者的笔下,“规矩”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对自然法则和事物内在规律的遵循,是对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 他通过对各种器物制作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古人对工艺的严谨态度和对完美的执着。那种“心手合一”的境界,那种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到极致的精神,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捷径”和“妥协”,思考是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读到那些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的篇章时,我仿佛置身于昔日的都城之中,感受着那井然有序的布局和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作者对于《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建设的论述,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从都城的规模、宫室的形制,到街巷的走向、住宅的排列,无不展现出古人超前的智慧和对社会秩序的深刻认识。 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解读仅仅停留在历史研究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他通过对古代城市建设的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以及这种理念如何影响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读着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仿佛看到了一个文明的脉络在眼前缓缓展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古朴的字体搭配上一些象征性的纹饰,让人一看就知道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氛围。我本来以为《考工记》这类古籍会晦涩难懂,充斥着枯燥的技术术语,但作者的解读方式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将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智慧,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重新解读。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万物之生”的阐释,他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技艺的层面,而是将这种“生”的概念延伸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读到他分析古人如何利用自然材料,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天时地利,那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规律的深刻理解,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书中那些关于器物制作的细节,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能看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评分速度一如既往的快 书也是正版 挺不错的
评分很好的图书呵。
评分喜欢
评分纸的质量很好,活动买的很划算,送货速度也快,值得购买。买买买,??
评分探索学习古人技法。。。
评分京东商城,速度很快。
评分很信任京东,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喜欢
评分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