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今观 考工记

古法今观 考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战国] 佚名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工艺
  • 工匠精神
  • 古代技术
  • 中国文化
  • 手工艺
  • 历史
  • 技术史
  • 考工记
  • 文化遗产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34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899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161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考工记》古人对器物的精雕细琢及对美的追求即使是今人也应该向之学习的。研读《考工记》一书,你会发现古人对待工作的严谨、细划、审核比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材质之美的追求更是精益求精。中国传统造物观中的“材有美,工有巧”的思想对今天的设计师启示很大,其实是工业设计师,他们将各种材料处理成不同的产品造型,由于各种材料的性能不同,加工成型的方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了解各种材料及机器的性能,掌握必要的生产工艺流程,这样才可能成功设计一款好的产品。

  本书的内容特点主要有如下四点:一、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二、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三、言官府工业而不非议民间工业。

  本书的科技成就主要有如下七方面:一、金属冶铸方面;二、丝绸印染技术方面;三、标准化管理方面;四、力学方面;五、声学方面;六、实用数学方面;七、天文学方面。

  除对原典的注解翻译外,编译者加入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及美学声乐等方面的知识,供广大读者阅读原典的同时对今天的相关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内容简介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全书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内容不仅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本书采用原典、注释、译文对应的方式对考工记进行了新解,并加入了现代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供读者鉴赏。

作者简介

  佚名:关于本书原典的作者,长期以来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书原典的主体内容是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


  俞婷:研究生学历,大学毕业后任中学历史教师,后辞职从事图书出版工作,著名的图书策划人、撰稿人。前期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性,代表作有《<史记>古代风俗考》《中国婚俗文化全鉴》等。后期作品内容更多为大众化图书,类型多为国学和励志类作品。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今人神往不已。但很多国学古书,读起来却颇为艰涩。为引领今天的读者走进一片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国学文化天地,感受国学经典中的力量与理趣,我们重新编译了《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它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也是一部闻名中外的古代科技名著。全书科技信息含量相当大,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但后又衍生出1种,故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其内容不仅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书中描写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技术等,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即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同时认为该书主体内容也是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的产生背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在此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分工亦更为精细。春秋以前“工商食官”的格局已经被打破,除了官府手工业外,还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礼崩乐坏,学术思想上也呈现了一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士人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这样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应运而生了。

  今见《考工记》一书,是作为《周礼》的一个部分出现的。《周礼》一书原有六官之记,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冬官》早佚。据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乃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考工记》之名亦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由于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以及科学考古的开展,使中外学者们更加关注《考工记》。他们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利用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等,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编《考工记》一书时,编译者插入了大量图片,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用简洁的文字,将此书深邃难懂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文,大大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由于编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和欠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古法今观:考工记》 《古法今观:考工记》并非仅仅是一部陈旧的技艺手册,而是一扇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奇妙窗口。它以一种极其生动、详尽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古代工匠世界,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早已消逝在时光长河中的精湛技艺与匠心独运。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纸与尺寸,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关于“何以为好”、“何以为精”的深刻哲理。 书中开篇,便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空,来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技艺繁盛的时代。我们并非置身于冰冷的史料堆砌之中,而是仿佛亲临其境,感受空气中弥漫的金属冶炼的火星、木材雕琢的清香、丝帛纺织的低语。作者以极为严谨的态度,但又绝不失生动的语言,将《考工记》这部古籍的精髓一一呈现。 首先,本书深入解析了《考工记》的核心篇章,从“函人”(兵器制造)的严苛标准,到“轮人”(车马制造)的精密计算,再到“工事”(宫殿、城池建造)的宏伟规划,逐一抽丝剥茧,展现了古人对于工艺流程、材料选择、质量把控的极致追求。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到最好”。例如,在讲述制剑时,书中会细致地描述从选矿、炼铁、淬火到打磨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考量和经验的沉淀。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一种钢材适合制作长兵器,而另一种则更适合制作锋利的短刃;为何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一丝的疏忽便可能前功尽弃。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们对古代工匠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令人惊叹的是,《古法今观:考工记》不仅仅满足于对古籍内容的转述,它更在于“今观”二字所蕴含的现代视角与价值挖掘。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停留在对古老技艺的怀旧与赞叹,而是积极地将这些古代智慧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科技发展以及设计理念进行对接。作者会巧妙地引导我们思考:古人在材料学上的朴素认知,如何能为我们现代新材料的研发提供灵感?他们对于工艺流程的精益求精,能否为我们当今提倡的“工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他们对产品美学和功能的平衡,是否能启迪我们现代工业设计的方向? 例如,在谈到古代家具的制作时,书中不会仅仅列出榫卯结构的图解,而是会进一步探讨这些结构的力学原理,分析其在承受压力、抗击震动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拆装和运输上的便利性。然后,作者会将其与现代家具的连接方式进行对比,引申出关于可持续设计、模块化组装的讨论。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考工记》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历史范畴,成为了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录。 本书在材料学方面的解读尤为精彩。《考工记》中关于五金(金、锡、铜、铁、铅)的记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新生。作者会分析这些金属在古代的应用,以及其物理化学特性。更重要的是,会引导读者去探究古人为何会选择这些材料,他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材料的,以及这些认知在今天看来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例如,书中可能会提及古代青铜器铸造时,对铜、锡、铅比例的精准控制,这背后蕴含的正是对合金性能最朴素但又极其有效的探索。这些古老的经验,在现代材料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依然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参考,甚至可能启发新的研究方向。 在机械制造和工程学方面,《古法今观:考工记》同样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对车、弓、剑等器物的制造,体现了古人对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虽然古人并未使用这些现代术语)的朴素理解。例如,对战车的轮毂、辐条的比例,车身与马匹的配合,都经过了精密的计算和设计,以达到最佳的行进速度和稳定性。作者会将其与现代车辆的悬挂系统、传动效率等进行对比,让我们看到古今工程智慧的共通之处,以及技术演进的脉络。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设计”的理解。在古代,《考工记》所记录的,并非是某种单一的美学风格,而是融合了功能性、实用性、坚固性和一定的审美追求的整体设计理念。无论是宫殿的宏伟布局,还是兵器的锋利造型,亦或是日用器具的精巧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用为先的原则。《古法今观:考工记》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古代工匠是如何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融入对细节的打磨和对整体和谐的追求。这种对“恰到好处”的把握,是当代许多设计领域都极为重视的课题。 此外,本书也深刻探讨了“标准”和“规范”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考工记》作为一部关于工艺标准的著作,其本身就代表了古代社会对质量管理和技术传承的高度重视。作者会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去审视《考工记》所提出的各项标准,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标准如何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社会交往的效率。《考工记》中“公有二十二器”,每一件都附有详细的制作要求,这背后蕴含的,是古代社会对公平交易、质量保证的共识,这对于理解古代商业伦理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法今观:考工记》并非是冰冷的技术术语堆砌,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在对各项技艺的解读中,作者常常会穿插对古代工匠的生活状态、职业精神、乃至他们的人生观的探讨。我们能感受到,那些制造出精美器物的双手背后,是辛勤的付出、执着的追求,以及对“天工”的敬畏。书中还会引导我们思考,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古代,工匠们是如何保持对技艺的热情,如何通过精湛的手艺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及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如何寻找到人生的意义。这种对“匠人精神”的深层挖掘,对于在当今社会中追求职业价值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本书最令人称道的,是它所展现出的“古为今用”的智慧。它没有将《考工记》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视作一座宝藏,从中挖掘出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价值。《古法今观:考工记》教会我们,古老的智慧并非陈迹,而是可以穿越时空,为我们解决当下难题、启迪未来创造的源泉。它让我们明白,对传统的尊重,并非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古法今观:考工记》是一部集历史、工艺、哲学、设计、管理于一体的深度著作。它以《考工记》为载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工匠群像,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挑战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阅读此书,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惊叹古人技艺的同时,也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方向。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考工记》说了什么,而是深刻地解读《考工记》的“为什么”和“如何做”,以及这些“为什么”和“如何做”在今天依然闪耀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我之前对《考工记》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介绍,知道它是一部记录古代手工业的书籍,但从未想过它还能如此生动有趣。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晦涩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仿佛亲眼看到了古代工匠如何利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器物,如何将天地万物的规律巧妙地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 书中对材料的运用、对工艺的精雕细琢,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意。作者在解读这些内容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技术细节,反而将其细致地呈现出来,但又避免了技术手册式的枯燥。他巧妙地在技术描述中穿插了对古代社会、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思考,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丰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让我认识到,我们对古代的认识可能存在很多片面的理解。我们常常将古代等同于落后,但《考工记》以及作者的解读,却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技术、管理、美学等方面的超前和辉煌。作者在分析《考工记》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 我尤其喜欢他对“度量衡”的解读,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测量工具,更是古人对宇宙秩序和万物和谐的理解。书中对于礼器、兵器、日用器物等不同类别物品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这些物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法今观”这个书名取得太贴切了。作者就像一位导游,带领我们深入探访古代的工匠世界,但他的视角又非常现代,总能从古老的技艺和制度中挖掘出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的启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规矩”的讨论印象深刻。在作者的笔下,“规矩”不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对自然法则和事物内在规律的遵循,是对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 他通过对各种器物制作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古人对工艺的严谨态度和对完美的执着。那种“心手合一”的境界,那种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做到极致的精神,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捷径”和“妥协”,思考是否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当读到那些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的篇章时,我仿佛置身于昔日的都城之中,感受着那井然有序的布局和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作者对于《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建设的论述,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从都城的规模、宫室的形制,到街巷的走向、住宅的排列,无不展现出古人超前的智慧和对社会秩序的深刻认识。 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解读仅仅停留在历史研究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他通过对古代城市建设的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以及这种理念如何影响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读着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仿佛看到了一个文明的脉络在眼前缓缓展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古朴的字体搭配上一些象征性的纹饰,让人一看就知道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充满智慧的氛围。我本来以为《考工记》这类古籍会晦涩难懂,充斥着枯燥的技术术语,但作者的解读方式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将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智慧,用一种非常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重新解读。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万物之生”的阐释,他不仅仅局限于工匠技艺的层面,而是将这种“生”的概念延伸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读到他分析古人如何利用自然材料,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天时地利,那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规律的深刻理解,让我不禁反思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书中那些关于器物制作的细节,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能看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评分

速度一如既往的快 书也是正版 挺不错的

评分

很好的图书呵。

评分

喜欢

评分

纸的质量很好,活动买的很划算,送货速度也快,值得购买。买买买,??

评分

探索学习古人技法。。。

评分

京东商城,速度很快。

评分

很信任京东,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喜欢

评分

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