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人格經典著作暢銷十年不衰
精確還原反社會人格者的隱藏麵目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專傢
幫你認齣身邊的惡魔遠離背叛與傷害
連環殺人犯
殺死老人的保姆
荼毒生命的恐怖組織
瘋狂屠殺猶太人的希特勒
為金錢而結婚、不關心孩子的男人
心懷怨恨、給鄰居找麻煩的老婦人
性侵女同事、犯欺詐罪的公司總裁
通過欺騙病人來打擊同事的心理醫生
這兩群人之間有什麼聯係?答案:他們都是反社會人格者!
殺人犯、連環殺手、大規模殺戮狂人身上明顯的暴力特徵和巨大的社會危害性,讓我們很容易辨認齣他們是反社會人格者。但我們通常意識不到、也分辨不齣身邊真實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會人格者”。他們通常不會公然違法,所以法律拿他們沒什麼辦法。他們以普通人的麵目隱藏在你周圍,隨時可能伸齣魔爪,毀掉你的生活!
作者是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專傢,專門為受過心理創傷的人提供治療。25年來,她治療過數以百計的成年人,他們大多數都遭遇瞭反社會人格者的控製或心理摧殘。這些施惡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長輩或兄弟姐妹。
本書取材於作者多年的谘詢實踐,通過多個不同類型反社會人格者的真實案例,深度剖析其三大特徵:魅力十足、追求刺激、無同情心。更重要的是,本書要告訴善良的人如何辨認反社會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護,防止被操縱與傷害。
有無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會人格者之間的區分標準,本書也重點探討瞭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指齣兩個令人欣慰的事實:
缺乏良知的反社會人格者往往走嚮自我毀滅;
提升道德和良知,纔能讓生活更加幸福。
瑪莎 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美國知名臨床精神病學專傢,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曾在著名的麥剋萊恩精神專科醫院(McLean Hospital)接受專業訓練。
斯托特博士擁有多部著作,被福剋斯新聞、美國公共廣播電颱、KABC電颱及其他許多廣播節目介紹和報道過。
贊譽
作者的話
導言 讓我們設想一下 001
第1章 第七感 021
良知是什麼 024
良知發展史 030
良知與超我 037
第2章 冰人:反社會人格者 042
超級斯基普 046
一場遊戲 050
反社會人格者知道自己具有反社會人格嗎 058
第3章 當良知沉睡時 062
道德排他 065
皇帝的新裝 070
當良知劃定界限 076
服從占六分,良知占四分 081
第4章 世界上最好心的人 083
煙霧彈 090
反社會人格與犯罪 097
第5章 良知為什麼是半盲的 103
反社會人格者的招數 105
煤氣燈下 113
如何不讓良知被濛蔽 119
第6章 如何辨識殘酷無情的人 124
可憐的洛剋 131
第7章 無罪感的病因:反社會人格是如何煉成的 143
撫養方式 152
文化影響 159
冷血殺手 163
第8章 反社會人格者就在你身邊 166
良知約束對那些毫無罪惡感的人有什麼作用 185
尾聲 193
第9章 良知的起源 194
海因茨睏境 202
性彆與文化 207
連接全球的紐帶 211
第10章 伯尼的選擇:為什麼擁有良知會更好 214
贏的失利麵 215
僅僅是無聊而已嗎 218
“良知過剩” 225
第11章 土撥鼠日 232
第12章 良知最純粹的形式:科學贊成道德 246
本書內容並不透露真實個人信息。保密是心理治療的核心準則,按照慣例,我采取瞭最為嚴格的防護措施來保證當事人的隱私安全。本書所涉及的案例當中,所有人名均為虛構,而且其他有可能辨識當事人身份的特徵信息都經過修改。書中提到的一些人同意讓我使用匿名講述他們的故事,即便如此,這些案例也不會涉及任何可能暴露他們身份的信息。
“土撥鼠日”那一章的故事純屬虛構。除此之外,本書呈現的人物、事件以及對話都取材於我從事心理谘詢工作25年以來的實踐經驗。為瞭履行保密承諾,本書所描繪的人物和情境都經過瞭一定處理,每個案例當事人的原型都源於很多個體。我會從概念上提煉這些人物的特徵和經曆,再對具體事實進行仔細修改,最後閤成一個能夠作為例證的人物。倘若與真實人物有所雷同,實屬巧閤。
作為一名對心理學有基礎瞭解的讀者,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在保持科普易讀性的同時,並沒有犧牲其深度。它巧妙地平衡瞭理論的嚴謹性與日常經驗的關聯性。許多關於“鏡像”反應和“情感剝削”的描述,精準地捕捉到瞭被捲入其中的受害者常常感到的一種精神上的錯亂感——那種“我是不是想太多瞭”的自我懷疑,在書中得到瞭有力的反駁。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是教你如何變得多疑,而是教你如何建立起一個堅固的“內在錨點”,使你在麵對外部的混亂信息時,能夠更堅定地相信自己的核心判斷。我不再僅僅關注對方說瞭什麼,而是更側重於觀察他們行動背後的動機和一緻性。這種視角上的轉變,對我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邊界,起到瞭立竿見影的效果。它讓你明白,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往往不是對抗,而是清晰的辨識和必要的疏離。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更像是拿到瞭一份詳盡的“操作手冊”,用於理解那些在社會結構中遊刃有餘,卻與人類基本情感連接斷裂的個體。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直接,不拐彎抹角,這對於處理這樣一個敏感且常常被誤解的主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特彆佩服作者對細微差彆的捕捉能力,比如如何區分真正的自信和缺乏同理心驅動的過度自信,以及那些微妙的、旨在瓦解他人自我價值感的言語陷阱。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一直在做筆記,不是為瞭記住什麼復雜的術語,而是為瞭記錄那些“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時刻。它極大地提高瞭我的“情商防火牆”的等級,讓我學會瞭在投入情感之前,先進行一次理智的“安全掃描”。總而言之,這不是一本讀起來讓人心情愉快的書,但它絕對是讓你在復雜的人際叢林中生存下去,必備的指南之一,其提供的清晰度遠超市麵上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令人不安的“快感”,如同觀察一場精心策劃的舞颱劇,而我們作為觀眾,終於被允許看到幕後的黑手是如何操控一切的。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好人”概念,迫使我們去承認,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完全不被良心或道德約束的生存模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這些特質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精確性,沒有過多的煽情或戲劇化,完全是基於對行為模式的長期觀察和歸納。讀到一些關於他們處理衝突和建立關係的方式時,我感到脊背發涼,因為那些描述的策略,太有效率,太缺乏情感的負擔瞭。它不僅僅是關於“壞人”的畫像,更是關於“社會如何誤讀”這些現象的剖析。我們社會往往傾嚮於美化自信和果斷,但這本書卻提供瞭一個關鍵的對照組,提醒我們區分真正的自信與缺乏共情基礎上的操控。對我個人而言,它提供瞭一個至關重要的工具箱,讓我能夠更清醒地評估風險,尤其是在職業環境或者需要建立深度信任的關係中,那種“直覺上的不適感”終於有瞭理論支撐,不再是空穴來風的焦慮。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層次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一堆負麵特質,而是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地探討瞭這種思維模式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運作的。從最初的錶層魅力展現,到中期的關係滲透,再到後期的影響和遺留的創傷,整個過程被描繪得邏輯嚴密,讓人不得不信服。我發現自己閱讀的節奏不得不放慢,因為每隔幾頁,我就需要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的經曆,試圖將書中的理論模型套用到現實生活中的人身上。這種內省的過程雖然有時令人沮喪,但長遠來看,無疑是極具建設性的。它成功地將一個常被神秘化、戲劇化的概念,拉迴到瞭可觀察、可分析的層麵。它讓人明白,這不是什麼超自然現象,而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操作係統”,隻是這個係統缺乏瞭我們社會賴以運轉的情感反饋機製。這種去魅化的處理,反而使得識彆工作變得更加實際和可行,因為它讓我們從恐懼轉嚮瞭冷靜的識彆和應對策略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簡直是把人心底最深處的恐懼赤裸裸地剝開,然後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筆觸進行解剖。我讀完之後,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無害甚至迷人的人物,忽然有瞭一種全新的、近乎偏執的審視。作者似乎掌握瞭一種特殊的“濾鏡”,能讓我們透過那些精心編織的錶象,看到隱藏在微笑背後的冰冷邏輯。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想去指責身邊每個人的書,更多的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啓濛。你會開始留意那些微小的、常被我們忽略的言語和行為模式:比如,他們如何輕易地將責任推卸給彆人,又如何巧妙地利用彆人的同情心。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引人入勝,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探討,而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場景重現,讓你忍不住會聯想到自己過去的一些不愉快經曆,那些曾經讓你睏惑不解、無法歸因的情境,突然間都有瞭一個清晰的解釋框架。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既是震撼,也是一種解脫,因為它告訴你,錯的不是你的感知,而是對方的本質。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讓我對自己的人際交往邊界有瞭更堅實的構建,它教會我,有些“魅力”背後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
評分包裝很完整,剛收到還沒有來得及看。
評分此書的內容,雖缺乏科學依據,但內容還是可以的
評分?????
評分是一本好書,我期望從中得到提高
評分看瞭再說
評分完整,快速
評分紙質還行,準備開看
評分值得看,這社會變態太多瞭。
評分正版書籍,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