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人格经典著作畅销十年不衰
精确还原反社会人格者的隐藏面目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专家
帮你认出身边的恶魔远离背叛与伤害
连环杀人犯
杀死老人的保姆
荼毒生命的恐怖组织
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
为金钱而结婚、不关心孩子的男人
心怀怨恨、给邻居找麻烦的老妇人
性侵女同事、犯欺诈罪的公司总裁
通过欺骗病人来打击同事的心理医生
这两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他们都是反社会人格者!
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身上明显的暴力特征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让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他们是反社会人格者。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他们以普通人的面目隐藏在你周围,随时可能伸出魔爪,毁掉你的生活!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专家,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提供治疗。25年来,她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都遭遇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些施恶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长辈或兄弟姐妹。
本书取材于作者多年的咨询实践,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其三大特征:魅力十足、追求刺激、无同情心。更重要的是,本书要告诉善良的人如何辨认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护,防止被操纵与伤害。
有无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会人格者之间的区分标准,本书也重点探讨了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两个令人欣慰的事实:
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毁灭;
提升道德和良知,才能让生活更加幸福。
玛莎 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
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赞誉
作者的话
导言 让我们设想一下 001
第1章 第七感 021
良知是什么 024
良知发展史 030
良知与超我 037
第2章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 042
超级斯基普 046
一场游戏 050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具有反社会人格吗 058
第3章 当良知沉睡时 062
道德排他 065
皇帝的新装 070
当良知划定界限 076
服从占六分,良知占四分 081
第4章 世界上最好心的人 083
烟雾弹 090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097
第5章 良知为什么是半盲的 103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105
煤气灯下 113
如何不让良知被蒙蔽 119
第6章 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 124
可怜的洛克 131
第7章 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143
抚养方式 152
文化影响 159
冷血杀手 163
第8章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 166
良知约束对那些毫无罪恶感的人有什么作用 185
尾声 193
第9章 良知的起源 194
海因茨困境 202
性别与文化 207
连接全球的纽带 211
第10章 伯尼的选择:为什么拥有良知会更好 214
赢的失利面 215
仅仅是无聊而已吗 218
“良知过剩” 225
第11章 土拨鼠日 232
第12章 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 246
本书内容并不透露真实个人信息。保密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准则,按照惯例,我采取了最为严格的防护措施来保证当事人的隐私安全。本书所涉及的案例当中,所有人名均为虚构,而且其他有可能辨识当事人身份的特征信息都经过修改。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同意让我使用匿名讲述他们的故事,即便如此,这些案例也不会涉及任何可能暴露他们身份的信息。
“土拨鼠日”那一章的故事纯属虚构。除此之外,本书呈现的人物、事件以及对话都取材于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5年以来的实践经验。为了履行保密承诺,本书所描绘的人物和情境都经过了一定处理,每个案例当事人的原型都源于很多个体。我会从概念上提炼这些人物的特征和经历,再对具体事实进行仔细修改,最后合成一个能够作为例证的人物。倘若与真实人物有所雷同,实属巧合。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拿到了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用于理解那些在社会结构中游刃有余,却与人类基本情感连接断裂的个体。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这对于处理这样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误解的主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佩服作者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比如如何区分真正的自信和缺乏同理心驱动的过度自信,以及那些微妙的、旨在瓦解他人自我价值感的言语陷阱。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做笔记,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复杂的术语,而是为了记录那些“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情商防火墙”的等级,让我学会了在投入情感之前,先进行一次理智的“安全扫描”。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情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让你在复杂的人际丛林中生存下去,必备的指南之一,其提供的清晰度远超市面上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基础了解的读者,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保持科普易读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其深度。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严谨性与日常经验的关联性。许多关于“镜像”反应和“情感剥削”的描述,精准地捕捉到了被卷入其中的受害者常常感到的一种精神上的错乱感——那种“我是不是想太多了”的自我怀疑,在书中得到了有力的反驳。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变得多疑,而是教你如何建立起一个坚固的“内在锚点”,使你在面对外部的混乱信息时,能够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核心判断。我不再仅仅关注对方说了什么,而是更侧重于观察他们行动背后的动机和一致性。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对我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边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它让你明白,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往往不是对抗,而是清晰的辨识和必要的疏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快感”,如同观察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而我们作为观众,终于被允许看到幕后的黑手是如何操控一切的。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好人”概念,迫使我们去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完全不被良心或道德约束的生存模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特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确性,没有过多的煽情或戏剧化,完全是基于对行为模式的长期观察和归纳。读到一些关于他们处理冲突和建立关系的方式时,我感到脊背发凉,因为那些描述的策略,太有效率,太缺乏情感的负担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坏人”的画像,更是关于“社会如何误读”这些现象的剖析。我们社会往往倾向于美化自信和果断,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对照组,提醒我们区分真正的自信与缺乏共情基础上的操控。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评估风险,尤其是在职业环境或者需要建立深度信任的关系中,那种“直觉上的不适感”终于有了理论支撑,不再是空穴来风的焦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负面特质,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探讨了这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运作的。从最初的表层魅力展现,到中期的关系渗透,再到后期的影响和遗留的创伤,整个过程被描绘得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信服。我发现自己阅读的节奏不得不放慢,因为每隔几页,我就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套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这种内省的过程虽然有时令人沮丧,但长远来看,无疑是极具建设性的。它成功地将一个常被神秘化、戏剧化的概念,拉回到了可观察、可分析的层面。它让人明白,这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操作系统”,只是这个系统缺乏了我们社会赖以运转的情感反馈机制。这种去魅化的处理,反而使得识别工作变得更加实际和可行,因为它让我们从恐惧转向了冷静的识别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把人心底最深处的恐惧赤裸裸地剥开,然后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进行解剖。我读完之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害甚至迷人的人物,忽然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偏执的审视。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特殊的“滤镜”,能让我们透过那些精心编织的表象,看到隐藏在微笑背后的冰冷逻辑。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想去指责身边每个人的书,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启蒙。你会开始留意那些微小的、常被我们忽略的言语和行为模式:比如,他们如何轻易地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又如何巧妙地利用别人的同情心。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引人入胜,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探讨,而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重现,让你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不愉快经历,那些曾经让你困惑不解、无法归因的情境,突然间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释框架。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既是震撼,也是一种解脱,因为它告诉你,错的不是你的感知,而是对方的本质。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边界有了更坚实的构建,它教会我,有些“魅力”背后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评分书质量还是不错的,非常喜欢!
评分好评
评分买到就是赚到,过几天会看的。
评分不是很好,不是很深入。
评分帮同学买的,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很好的教材,。所以买了十本,准备发给今年上课的同学们,让其阅读。
评分。。。。。。。。
评分对反社会人格的深度审视,值得善良的人们阅读并提高识别能力。
评分很满意的购物,物流快!图书质量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