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The Sociopath Next Door]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The Sociopath Next Do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玛莎·斯托特(MarthaStout) 著,吴大海,马绍博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反社会人格
  • 人格障碍
  • 犯罪心理
  • 人际关系
  • 自我保护
  • 社会心理
  • 行为分析
  • 警示
  • 揭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1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007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Sociopath Next Doo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变态人格经典著作畅销十年不衰
  精确还原反社会人格者的隐藏面目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专家
  帮你认出身边的恶魔远离背叛与伤害

内容简介

  连环杀人犯
  杀死老人的保姆
  荼毒生命的恐怖组织
  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
  为金钱而结婚、不关心孩子的男人
  心怀怨恨、给邻居找麻烦的老妇人
  性侵女同事、犯欺诈罪的公司总裁
  通过欺骗病人来打击同事的心理医生
  这两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他们都是反社会人格者!
  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身上明显的暴力特征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让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他们是反社会人格者。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他们以普通人的面目隐藏在你周围,随时可能伸出魔爪,毁掉你的生活!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专家,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提供治疗。25年来,她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都遭遇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些施恶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长辈或兄弟姐妹。
  本书取材于作者多年的咨询实践,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其三大特征:魅力十足、追求刺激、无同情心。更重要的是,本书要告诉善良的人如何辨认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护,防止被操纵与伤害。
  有无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会人格者之间的区分标准,本书也重点探讨了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两个令人欣慰的事实:
  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毁灭;
  提升道德和良知,才能让生活更加幸福。

作者简介

  玛莎 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曾在著名的麦克莱恩精神专科医院(McLean Hospital)接受专业训练。
  斯托特博士拥有多部著作,被福克斯新闻、美国公共广播电台、KABC电台及其他许多广播节目介绍和报道过。

精彩书评

  从一个极具毁灭性且自私自利的主管、一个冒牌心理医生,到一个卑鄙的老太婆,再到斯托特医生的一位女患者的杀人犯父亲,这些案例在真实的叙事过程中极具说服力……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必读好书。一定要买!
  —— BookAuthority.com
  本书对反社会人格及其日常表现做出了一番卓越的哲学审视……斯托特用文字刻画出的场面非常震撼,那些遭遇讨厌邻居或同事的读者或许会发现自己正在密切留意作者给出的反社会人格行为清单,以及应对策略。该书内容发人深省,而且文笔有出乎意料的抒情之美。
  ——《科克斯书评》

  作为一名执业心理医师,斯托特见过太多生命被少数无良之人伤害的案例,所以她决定站出来提醒“善良的人们”。本书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她号召并呼吁有良知的人们提高警惕,以便识别身边那些残酷无情之人。
  ——罗布 米切尔,《波士顿先驱报》

  这本书就像是在治疗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惊悚: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但)玛莎·斯托特博士表示,这并不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在这本极具争议的新作当中,斯托特断言,反社会人格者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共情能力……斯托特还详细描述了反社会人格者如何摧残和报复无辜的人们,例如他们会为金钱而结婚,中伤和构陷同事,或是仅仅以扰乱他人的生活为乐。
  ——萨拉 埃尔克,《沙龙》网络杂志

  有些人做起事来毫无道德顾虑,他们的良知生来就是睁眼瞎……在斯托特的描述中,一些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士只是为了蛊惑同事就可以讲出伤天害理的谎言……一些权*人物仅仅为了缓解无聊就会欺骗、诱惑乃至谋杀他人,而这就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心智常态。该书是一本实用指南(也许会让人感到震惊),能够帮你辨识出毫无良知之人……(而且)它对我们绝大多数人天生具备的共情心态做出了肯定,非常鼓舞人心。
  ——玛莎 贝克,女性月刊《奥普拉杂志》

  斯托特的这本书对良知做了深入研究,并且精心地将其概念化,发人深思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她的发现——良知来自爱——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了解的。
  ——玛丽 皮弗博士,《给年轻心理医师的27封信》和《拯救奥菲利娅》的作者

  斯托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反社会人格者,即那些毫无良知的人的全新视角……(她)给出了自我防卫措施——“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除此之外,她还提供了一个可以展开激烈讨论的话题——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琳恩 F. 马克斯韦尔,《图书馆杂志》

  当斯托特朝着探索良知本质的方向迈进时,反社会人格话题的启发性依旧在增长……斯托特的结论是:“非常简单,我们被设定为服从权*的人,甚至违背了自己的良知。”
  ——埃米 芬奇,《波士顿凤凰报》

目录

赞誉
作者的话
导言 让我们设想一下 001
第1章 第七感 021
良知是什么 024
良知发展史 030
良知与超我 037
第2章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 042
超级斯基普 046
一场游戏 050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具有反社会人格吗 058
第3章 当良知沉睡时 062
道德排他 065
皇帝的新装 070
当良知划定界限 076
服从占六分,良知占四分 081
第4章 世界上最好心的人 083
烟雾弹 090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097
第5章 良知为什么是半盲的 103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105
煤气灯下 113
如何不让良知被蒙蔽 119
第6章 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 124
可怜的洛克 131
第7章 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143
抚养方式 152
文化影响 159
冷血杀手 163
第8章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 166
良知约束对那些毫无罪恶感的人有什么作用 185
尾声 193
第9章 良知的起源 194
海因茨困境 202
性别与文化 207
连接全球的纽带 211
第10章 伯尼的选择:为什么拥有良知会更好 214
赢的失利面 215
仅仅是无聊而已吗 218
“良知过剩” 225
第11章 土拨鼠日 232
第12章 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 246

前言/序言

  本书内容并不透露真实个人信息。保密是心理治疗的核心准则,按照惯例,我采取了最为严格的防护措施来保证当事人的隐私安全。本书所涉及的案例当中,所有人名均为虚构,而且其他有可能辨识当事人身份的特征信息都经过修改。书中提到的一些人同意让我使用匿名讲述他们的故事,即便如此,这些案例也不会涉及任何可能暴露他们身份的信息。
  “土拨鼠日”那一章的故事纯属虚构。除此之外,本书呈现的人物、事件以及对话都取材于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5年以来的实践经验。为了履行保密承诺,本书所描绘的人物和情境都经过了一定处理,每个案例当事人的原型都源于很多个体。我会从概念上提炼这些人物的特征和经历,再对具体事实进行仔细修改,最后合成一个能够作为例证的人物。倘若与真实人物有所雷同,实属巧合。



隐藏在日常中的危机:揭示那些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的人 在这个看似平静的世界里,潜伏着一种危险,它不挥舞刀剑,不制造恐慌,却能悄无声息地侵蚀人际关系,摧毁信任,甚至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这种危险,源于一种特殊的心智模式,一种在特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特质——反社会人格。他们并非披着狰狞面具的恶魔,而是可能就生活在你我身边,隐藏在亲切的微笑之下,扮演着完美的配偶、忠诚的朋友、勤恳的同事,甚至是你尊敬的上司。他们擅长伪装,精通操控,利用他人的情感和善良作为自己的工具,以达到个人目的。 这本书,并非要描绘出一个惊悚的虚拟故事,也不是要进行一场空洞的理论探讨。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人性复杂面的剖析,旨在帮助你我拨开迷雾,辨认出那些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我们将一同审视那些隐藏在普通面孔下的反社会人格特质,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洞察他们的行为模式,并最终找到一条理性应对之道。 第一章:面具下的真实——反社会人格的初步认知 反社会人格,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某种程度的负面联想,但现实中的他们,往往与我们想象中的“反派”形象大相径庭。他们不一定总是鲁莽冲动,也不一定总是违反法律。相反,许多反社会人格者是极其聪明、善于交际,甚至充满魅力的。他们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让人觉得他们值得信赖,甚至会让你感到自己找到了灵魂伴侣。 然而,这份表面的光鲜,却掩盖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空虚。他们缺乏我们通常认为最基本的情感——同理心。同理心,即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基石。对于反社会人格者来说,他人不过是实现自己欲望的棋子,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甚至可能成为他们取乐的对象。 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包括: 缺乏同理心: 这是反社会人格最显著的标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也无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冲动和鲁莽: 尽管有些人善于伪装,但许多反社会人格者在缺乏长远规划的情况下,更容易做出冲动和鲁莽的决定,且常常忽视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欺骗和操纵: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撒谎、欺骗和操纵他人。他们是天生的演员,擅长利用谎言编织出令人信服的故事。 漠视法律和道德: 反社会人格者对社会规范、法律条文和道德准则缺乏基本的尊重。他们认为这些规则是对自己自由的束缚,只有在被抓住或可能受到惩罚时,才会暂时收敛。 责任感缺失: 他们很少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总是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或环境。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使得他们难以从错误中学习。 自恋和傲慢: 许多反社会人格者具有强烈的自恋倾向,认为自己优于他人,对批评极其敏感,但又渴望被赞美和崇拜。 理解这些基本特质,是识别反社会人格者的第一步。这并非是进行疾病诊断,而是为了提高我们对潜在危险的警觉性。 第二章:伪装的艺术——他们如何融入社会 反社会人格者并非生活在阴影里的怪兽,他们更像狡猾的猎手,懂得如何融入猎物的群体,等待最佳的时机。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能够精准地模仿正常人的行为和情感表达,甚至比许多正常人做得更好。 想象一下,一位新同事的到来,他热情洋溢,乐于助人,总是能说出恰到好处的赞美之词。他迅速融入团队,与大家打成一片,仿佛天生的社交家。起初,你可能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伙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发现,他的“帮助”总是伴随着某种隐含的索取,他的“赞美”似乎总是在引导你做出对他们有利的选择。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反社会人格者常用的伪装技巧: 魅力与吸引力: 他们通常拥有出色的外表和迷人的谈吐,能够迅速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他们懂得如何展现自己“完美”的一面,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照镜子”策略: 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周围的人,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而让自己显得更加“正常”和“合群”。他们能够快速掌握他人的价值观和期望,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情感的模仿而非体验: 他们能够识别出在特定情境下应该表达何种情绪,并进行模仿。例如,在他人悲伤时表现出同情,在他人庆祝时显得高兴。但这种情感是表演出来的,而非真实的内心体验。 制造“受害者”形象: 有时,为了博取同情或减轻指责,他们也会巧妙地塑造自己“受害者”的形象,将自己的错误行为归因于过去的创伤或他人的不公。 利用信息不对称: 他们擅长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并在对话中巧妙地引导信息流向,利用你不知道的事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识别这些伪装的技巧,需要我们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审慎的态度。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要学会去感受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三章:关系的陷阱——与反社会人格者的相处之道 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与反社会人格者建立了某种形式的关系。可能是伴侣、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生意伙伴。当你在关系中感到持续的困惑、沮丧、被剥削,或者总是在怀疑自己的判断时,你就需要警惕了。 与反社会人格者相处,就像是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中行走,你总以为自己找到了出口,却发现又回到了起点。他们擅长利用你的情感弱点,例如你的善良、你的责任感、你的爱,来达到他们的目的。 本章将探讨与反社会人格者相处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识别情感操纵: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被内疚、恐惧或责任感所驱使?反社会人格者是情感操纵大师,他们会利用你的这些情感来控制你。 界限的重要性: 设定清晰的界限是保护自己的关键。学习如何坚定地说“不”,以及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这会让他们感到不悦。 避免陷入“权力斗争”: 反社会人格者热衷于权力斗争,他们渴望控制局面。尽量避免与他们进行直接的对抗,而是尝试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 保护自己的情感和资源: 了解他们可能试图榨取你的情感支持、金钱或资源。学会保护自己的财产和情感健康。 信任的建立与瓦解: 明白他们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他们的承诺可能转瞬即逝,他们的忠诚度也值得怀疑。 寻求支持: 当你感到困扰时,不要独自承受。与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交流,他们能够提供支持和指导。 必要时的脱离: 在某些情况下,最健康的应对方式可能是选择脱离这段关系。这需要勇气,但也可能是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的必要选择。 与反社会人格者的相处,是一场关于自我保护的战斗。理解他们的模式,并采取明智的策略,能够帮助你避免成为他们操纵的牺牲品。 第四章:社会的代价——反社会人格对群体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者并非仅仅影响个体,他们的行为模式对整个社会结构也可能造成深远的破坏。当他们在领导岗位上,他们的决策可能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对员工、环境或社会的长远影响。当他们在商业领域,他们的欺诈行为可能损害市场秩序,让无辜的投资者蒙受损失。当他们的缺乏同理心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就会加剧。 本章将关注反社会人格对更广泛社会层面的影响: 工作场所的危害: 那些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善于搬弄是非的上司或同事,可能严重影响团队士气和工作效率。 商业欺诈与金融风险: 很多金融骗局的背后,可能就有反社会人格者的身影。他们利用他人的贪婪和无知,制造虚假的繁荣,最终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人际信任的侵蚀: 当我们不断遭遇被欺骗、被背叛的经历,我们对人性的信任就会逐渐瓦解,变得多疑和冷漠。 社会资源的浪费: 应对反社会人格者的欺骗和操纵,需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法律援助、心理治疗和安全防护。 对弱势群体的伤害: 反社会人格者往往更容易将目标锁定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例如老年人、儿童或那些情感上依赖他人的人。 认识到反社会人格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识别和应对他们如此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安全,更是为了维护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社会环境。 结语:警惕与智慧——照亮前行的路 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并非是要将所有与我们意见不合的人都划归为危险分子。这是一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一种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工具。它教会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去在付出信任之前,多一份审慎。 理解反社会人格的特质,就像是为自己配备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暗流。这并非是为了滋生恐惧,而是为了培养智慧。让我们学会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际关系,用坚定的原则保护自己的边界,用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愿这本书能够成为你手中的灯塔,照亮你前行的路,帮助你在复杂的世界中,守护好自己的幸福与安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拿到了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用于理解那些在社会结构中游刃有余,却与人类基本情感连接断裂的个体。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这对于处理这样一个敏感且常常被误解的主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佩服作者对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比如如何区分真正的自信和缺乏同理心驱动的过度自信,以及那些微妙的、旨在瓦解他人自我价值感的言语陷阱。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做笔记,不是为了记住什么复杂的术语,而是为了记录那些“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情商防火墙”的等级,让我学会了在投入情感之前,先进行一次理智的“安全扫描”。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情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让你在复杂的人际丛林中生存下去,必备的指南之一,其提供的清晰度远超市面上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基础了解的读者,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保持科普易读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其深度。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严谨性与日常经验的关联性。许多关于“镜像”反应和“情感剥削”的描述,精准地捕捉到了被卷入其中的受害者常常感到的一种精神上的错乱感——那种“我是不是想太多了”的自我怀疑,在书中得到了有力的反驳。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如何变得多疑,而是教你如何建立起一个坚固的“内在锚点”,使你在面对外部的混乱信息时,能够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核心判断。我不再仅仅关注对方说了什么,而是更侧重于观察他们行动背后的动机和一致性。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对我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边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它让你明白,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往往不是对抗,而是清晰的辨识和必要的疏离。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快感”,如同观察一场精心策划的舞台剧,而我们作为观众,终于被允许看到幕后的黑手是如何操控一切的。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好人”概念,迫使我们去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完全不被良心或道德约束的生存模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特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确性,没有过多的煽情或戏剧化,完全是基于对行为模式的长期观察和归纳。读到一些关于他们处理冲突和建立关系的方式时,我感到脊背发凉,因为那些描述的策略,太有效率,太缺乏情感的负担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坏人”的画像,更是关于“社会如何误读”这些现象的剖析。我们社会往往倾向于美化自信和果断,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对照组,提醒我们区分真正的自信与缺乏共情基础上的操控。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评估风险,尤其是在职业环境或者需要建立深度信任的关系中,那种“直觉上的不适感”终于有了理论支撑,不再是空穴来风的焦虑。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负面特质,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探讨了这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运作的。从最初的表层魅力展现,到中期的关系渗透,再到后期的影响和遗留的创伤,整个过程被描绘得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信服。我发现自己阅读的节奏不得不放慢,因为每隔几页,我就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套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这种内省的过程虽然有时令人沮丧,但长远来看,无疑是极具建设性的。它成功地将一个常被神秘化、戏剧化的概念,拉回到了可观察、可分析的层面。它让人明白,这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操作系统”,只是这个系统缺乏了我们社会赖以运转的情感反馈机制。这种去魅化的处理,反而使得识别工作变得更加实际和可行,因为它让我们从恐惧转向了冷静的识别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把人心底最深处的恐惧赤裸裸地剥开,然后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进行解剖。我读完之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害甚至迷人的人物,忽然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偏执的审视。作者似乎掌握了一种特殊的“滤镜”,能让我们透过那些精心编织的表象,看到隐藏在微笑背后的冰冷逻辑。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想去指责身边每个人的书,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启蒙。你会开始留意那些微小的、常被我们忽略的言语和行为模式:比如,他们如何轻易地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又如何巧妙地利用别人的同情心。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非常引人入胜,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探讨,而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重现,让你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不愉快经历,那些曾经让你困惑不解、无法归因的情境,突然间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解释框架。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既是震撼,也是一种解脱,因为它告诉你,错的不是你的感知,而是对方的本质。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边界有了更坚实的构建,它教会我,有些“魅力”背后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评分

书质量还是不错的,非常喜欢!

评分

好评

评分

买到就是赚到,过几天会看的。

评分

不是很好,不是很深入。

评分

帮同学买的,不知道怎么样

评分

很好的教材,。所以买了十本,准备发给今年上课的同学们,让其阅读。

评分

。。。。。。。。

评分

对反社会人格的深度审视,值得善良的人们阅读并提高识别能力。

评分

很满意的购物,物流快!图书质量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